⑴ 試卷分析怎麼寫歷史
方法如下:
1、試卷結構:
本次考試採取閉卷形式進行,題型分:選擇題、歷內史診斷題、圖說歷史題、材料分容析題、以史為鑒題五種,題型穩中有變。
2、考試質量:
從這次考試中反映出學生學習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分較多的題目;材料分析題目;以史為鑒題。從總的來說,本份試卷難度較大,很好地體現了對學生學習的階段評價。
3、試卷的主要特點:
歷史責任感、時代感強:
這種時代感在選擇題與問答題均有突出表現。這種把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的試卷風格,不論是對初中歷史教學還是學生的歷史學習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導意義。它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絕不是過去的簡單再現和復述,而是和現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們常說:忘記歷史就是背叛。對這句話的體驗在今年的歷史試卷中得到最好的印證。這種強烈的時代色彩必將對中學歷史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產生深遠的良性影響。
⑵ 怎樣評價一份試卷
現在,經常要教師出一份試卷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摸底。但是怎麼樣出一份題才是科學的、准確地考查學生的知識水平呢?我們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有些教師出題時,平常不管是能力還是水平非常優秀的學生比某些看來很一般的學生考的還差些(不過優生只是比一般學生少幾分而已),但是我們綜合考評的時候還是優生的水平高得多,我們覺得很奇怪,最後我們分析得出一個結論,不知道是否正確,試卷的出題方向和考查方法有問題。 一、一份好的試卷首先要在評改的時候容易量分。 不少教師在出題的時候為了考查學生,經常找一些好題,但是由於某些好題是很容易考查學生的能力,但是由於解題步驟太少、太單一,無法量分。所以出題時盡量要考查試卷是否容易量分,數學要通過一個題目把不同的思想方法滲透到題目中間去,通過准確的分步來拉開考生間的差距,真正的考查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思想方法太單一的題盡量不要在大題中出現,也就是大題盡量要細化,題 目解題方法太單一、步驟太少也給考生抄襲帶來方便。 二、考查的某個思想方法不要在同一份試題中出現 三、重難點要准確的表現在題目中間 向量的前幾節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代定系數法,這種方法在初中的時候是一個比較難的知識點,現在高中必須要在向量這一章節中以壓軸題的方式進行重點考查。如果重難點都把握不準確,這份試題肯定是失敗的。 四、題目的難易和時間分布要計算準確 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不到二小時內就把試題做完了,考場出現了比較混亂的局面。這就是一個教師在評估試題的難度和時間不準確,出現誤差,不僅不能考查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做題的能力和水平,還給監考教師帶來維持考場的難度。 五、題目難易編排要准確 要把題目由易到難的編排,才能引導考生做題,如果難易顛倒,只會加大考生的壓力,無法考查出正常水平。 六、題目貼近高考的出題方向中,盡量不要出偏題怪題叼難學生,如果是連教師也做不出來的題,思想方法不重要的題盡量不出。 通上面的分析我們以後經常按照這種方向出題,基本上沒有出現成績混亂的局面,不同程度的考生在考試中水平都表現出來了。優秀學生考得非常好,中等程度的學生不少由於平常比較穩重,在考試中也表現出來了「穩」的優勢,能力不強的差的從未有僥幸考得高分。 不過呢分析一份試題的好壞還有很多方面,請同行們賜教,也不知道我們分析的是否正確。
⑶ 如何看待歷史問題
對於歷史上的來是非對錯我們要以一自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觀始終都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無論勝利之前做過什麼只要它他最後獲得了勝利那麼他所做過的一切都對的,都是正確的他所代表的永遠是正義的一方。而失敗者無論之前他做過什麼好事或是有益的事情。在勝利者看來那都是為了一己之私所做的,失敗者永遠代表者非正義的一方。正是由於這種狹隘和偏激的歷史觀點使我們不能正確的看待歷史上許多人物和事件的真實一面。無論任何人或是事只有在他結束或死亡若干年後人們對於他蓋棺論那才是真實的也是可信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物的好壞要以實踐來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絕對不是用嘴巴或是書能夠真實評價的。
⑷ 歷史試卷分析(500字)
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測試
1、試卷結構
本次考試採取閉卷形式進行,題型分:選擇題(四選一)、歷史診斷題、圖說歷史題、材料分析題、以史為鑒題五種,題型穩中有變。
2、考試質量
從這次考試中反映出學生學習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分較多的題目為選擇題的第12、13、14、19、24題;材料分析題第一小題;以史為鑒題。從總的來說,本份試卷難度較大,很好地體現了對學生學習的階段評價。
3、試卷的主要特點:
(1) 、歷史責任感、時代感強
這種時代感在選擇題與問答題均有突出表現。這種把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的試卷風格,不論是對初中歷史教學還是學生的歷史學習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導意義。它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絕不是過去的簡單再現和復述,而是和現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們常說:「忘記歷史就是背叛」。對這句話的體驗在今年的歷史試卷中得到最好的印證。這種強烈的時代色彩必將對中學歷史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產生深遠的良性影響。
(2)、立足強調學生提高綜合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現在選擇題與材料分析題。結合問題談感想,使學生立足本國國情,增強使命感。從這不難看出,對歷史學科的能力要求,已提上初中歷史教學的日程,這不能不引起中學歷史教師的反思。
⑸ 怎樣命制與評價高質量的高中歷史試卷
教學基本功扎實,教學效果優秀只是高中教師教學基本素質的一部分,學科命題能力的高低也是考量教師基本功的重要衡量標准。有許多教師課上得精彩卻不會命題,這無疑對其自身教學基本功的進一步提升帶來發展的瓶頸。
⑹ 淺談如何評講歷史試卷的
評講歷史試卷的原則和技巧
評講歷史試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不是僅僅把答案簡單地交給學生,也不像上一節課文那樣有資料可查,有教案可參考,完全憑著歷史教師的豐富經驗,幫助學生找出出錯的原因,避免下一次考試重蹈覆轍,提高應試能力。特別在高三備考階段,更應該重視科學評講,既要總結出經驗和教訓,又要節約時間,提高復習效率。本文試從對高三歷史試卷的評講作一些探討。
一、試卷評講必須講夠及時性原則,不能拖太久。
一般而言,高三的考試試卷必須在考後的一天或二天內就要評講,如果拖得越久學生對考試時思考情況的印象越模糊就越不有利於評講,評講的效果就越差。
二、歷史教師必須在評講前對學生的考試情況作好數據分析。
在評講前教師必須對每一份試卷進行統計,計算每道題學生的得分情況。盡管這一過程比較麻煩,但卻是我們評講中最關鍵一步,必須堅持做好。不然,沒有數據分析,就會拿著試卷泛泛而講,講不到要害,講不到重點。在統計成績時,我們可以制訂一個表格,來對試卷進行統計。
根據以上表格,我們就可以知道,第3、5題得分為0,因此就是我們評講分析的重點。第1、2題僅有一位學生答對,因而是評講的次要地方。而第4、6、7題得分為滿分,可以少講甚至不講,只公布答案即可。這樣通過統計後,我們對學生的考試得分情況就做到一目瞭然,在評講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既有重點地講,又能節約時間,提高評講效率。
三、歷史教師必須在評講前必須寫出評講教案。
一般而言,很多教師是不太喜歡寫出評講教案,因為無資料可查,要寫出這樣的評講教案要花一些時間,所以乾脆直接對學生進行評講,這樣,導致講課的隨意性很強,想到哪就講到哪,一節課零零碎碎,完全沒有系統性。
那麼我們在寫評講教案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第一,要有評講目的,包括學生在考試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教師採取的對策。考試結果的數據分析。第二,要有評講方法。每一道大題都有特定的的評講方法。比如第一道單項選擇題,一般採用討論法,由學生討論確立正確答案。而第二道材料題由應採用啟發式,讓學生分析材料,找出關鍵的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第三道問答題要注意啟發學生總結出做題的思路,怎樣對應課本找出相關史實來組織答案。第三,要有評講重難點。根據前面的表格分析的數據,我們明確了考試存在的問題後,必須對其中的原因進行盡可能的挖掘,全面分析學生失分的情況。第四,要有對重點講解的題目正確答案作詳細分析,讓學生明白他的選擇與標准答案的差距。第五,要有評講小結,總結出這一次考試與前幾次相比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原因在哪裡,以後努力方向是什麼,都要向學生交代清楚。
四、評講歷史試卷必須講究知識的延伸性和發散思維的培養,以及總結答題的思路。
在評講中教師不應僅僅滿足於一份試卷的知識,應該在評講過程中對原有試題進行改造,以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方法如下:
例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
A. 科學技術的進步 B. 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
C. 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矛盾 D. 薩拉熱窩事件
給定的答案是「B」。但如果把其中的「根本原因」修改為「導火線」,那麼就應該選「D」;如果把「根本原因」改為「主要原因」,則應該選「B」、「C」、「D」等三個選項;如果把這一道選擇題改為問答題則變為「試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原因。」,必須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實力的變化,導致他們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其中美國上升為第一名,德國上升為第二名,英國下降為第三名,法國下降為第四,這樣的實力與他們的殖民地的情況是很不相稱的,這樣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更加激烈。在爭奪中產生了三對主要矛盾,即英德矛盾、法德矛盾、爭奪巴爾干。加上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針對上一道題,我們要啟發學生掌握這一類題的規律,由此題聯想到其他歷史事件。如
例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舊式農民起義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國國情
C、在軍事策略上屢犯錯誤 D、中外反對勢力聯合鎮壓
答案:A
例3、義和團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外反對勢力聯合絞殺 B、缺乏統一指揮和配合
C、沒有科學的斗爭綱領 D、農民階級本身局限性
答案:D
例4、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的失敗根本原因是( )
A、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勾結 B、資產階級沒有科學的革命綱領
C、沒有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D、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妥協性
答案:D
在上述的題目來看,在分析到革命運動失敗原因時,我們必須啟發學生,領導者的局限性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內因,而內因則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是根本原因。
例5、敘述康乾盛世局面出現及消失的原因。
在審題時,啟發學生應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來思考,因為從馬克思主義原理中我們知道,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政治又反作用於經濟和文化;文化又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即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因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同時它又反作用於政治和經濟。其中政治方麵包括政治制度、民族關系和對外政策等。考察某一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時,善於從這幾方面去思考,學生就會感到豁然開朗,明確審題的方向。再引導學生從相應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史實,寫好答題的提綱,一道問答題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評講時,教師一定要把這種答題的規律慢慢地傳授給學生。
除了在對原有題目進行深挖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橫向或縱向的聯系。如例5中的題目,可以將其聯繫到古代的各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對這些盛世出現的表現、原因、影響、評價等進行縱向比較。
由於考題答案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教師應充分利用一次評講機會,引導學生善於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來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想能力,鼓勵他們進行創新活動。但是,作為評講課對知識的延伸也不能漫無邊際,應有一個度的問題。所以,延伸知識必須注意下面三個問題:
1、延伸的問題要有新穎性,盡可能跳出以前歷史習題的窠臼,根據高考的需要進行重新的設計,這樣的延伸對學生才有吸引力。
2、延伸的知識和原有的知識必須有相容性或是交叉性,兩者之間必須有可比點。
3、延伸的知識的量要適度,不能處處出擊,不能沖淡評講課的主題。
五、評講歷史試卷必須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以往的評講往往容易造成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學生只是機械地對照答案,這種評講實在是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必須改變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
在評講單項選擇題時,我們可以先提問幾個學生,他們選擇答案的理由是什麼以及在考試時當時是怎麼想的,教師在總結這幾位學生的答案後指出一般出錯的原因,有的是記憶不牢,基礎知識混亂;有的對歷史概念的理解不正確;有的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掌握不好等。
在評講材料題時,先讓學生找出能回答問題的關鍵詞語在哪裡,和問題有什麼聯系,應該怎樣概括起來。然後再公布答案,讓學生找出自己的答案和標准答案有什麼差距,以後應怎麼改進。
在評講問答題時,先讓學生說說當時怎樣審題,怎樣在腦海里尋找相關的歷史事實作依據,怎樣遷移課本上的知識,怎樣組織答案。通過提問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讓他們闡述自已當時的思維變化情況,學生就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在哪裡,知道自己以後的努力方向,也能夠給學生的一個信心,讓他感受到自己前進的步伐,從而對歷史考試產生興趣。
六、評講歷史試卷要注意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地評講。
在課堂上教師對試卷的評講只是針對考試的一般情況,但對於個別學生來說,情況可能就不一樣。這要求教師在課後必須與個別學生面對面來分析試卷,幫助學生找出失分的題目及出錯的原因。特別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由於礙於面子,不敢向老師請教。教師應該多和他們分析試卷,看看哪些題目本來是可以得分的,但由於粗心大意或記憶不牢而丟分。這樣的失分總共又有多少分。如果這次考試能避免這些問題,那麼成績能提高多少分。通過這樣分析,學生看到自己的潛力,從而對下次的考試充滿信心。
七、評講歷史試卷必須訓練學生答題的規范化。
在改卷的過程中,特別是問答題,每次都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基本上不知道怎樣審題,不知道怎樣利用課本上相關史實進行遷移。所以在評講中必須訓練學生答題規范化的習慣。
例三 2001年1月13日,在大阪國際和平中心,日本右翼勢力舉行了「20世紀最大的謊言——『南京大屠殺』的徹底驗證」集會,否認南京大屠殺罪行。結合有關歷史知識,分析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為什麼在和平發展的今天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質是什麼?談談你的認識。
在看到上面的試題時,有的學生一看這題這么長(材料問答題)並且又是一個熱點問題,就有點心虛了,不知道該怎樣入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評講中就要幫且學生分析題目。
首先指出這道題的要回答的問題總共有四個,一、是「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二是「在和平發展的今天出現日本右冀勢力否認侵華罪行的原因」;三是「這種現象的實質是什麼?」;四是「你對這種現象怎麼看?」。通過這樣分析,學生就不會漏掉問題。
其次,在分析好問題後,引導學生從我們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中尋找有關的史實。這點是學生感覺最難的。因為在浩潮無邊的歷史里,到底哪一個知識點才是我們要找的史實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遷移能力差,找不到相關的史實,只能亂說一通,顯得蒼白無力。 下面以第一問為例進行說明。
在這一道題裡面,我們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與這一道題有關的史實是①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採取了明治維新的改革不徹底有關。②與1889年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有關,因為這一憲法加強了天皇的專制統治。天皇與軍部的特殊地位為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奠定了基礎。③與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本得到的巨大侵略利益有關。把上述三點讓學生排列出來,為後面的回答搭好一個框架。
再次,找到史實以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怎樣表達。我們要求學生在正式答題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答題必須分點,標上序號①②③等。二是在序號前寫出簡單的提示性的詞語。三是論述必須文章化,切忌語言生硬或太過簡單,並且要善於用歷史科特有的語言來作答,避免散文化或詩歌化。四是答題必須有正確的史實作依據。這就是答題的規范化。但在每一次考試中都有很多學生沒辦法做到這點。在後來問及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回答是因為太緊張,所以忘記了。因此,我們必須在平時的訓練中讓學生形成這樣的良好思維習慣。
八、評講歷史試卷必須堅持鼓勵性原則,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
在分析成績時,我們在對優秀學生進行勉勵進,應更多注意成績不好但在某一次取得較大進步的學生,只要他們在某一道題取得一些進步都應及時表揚,力爭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從整體上提高成績。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歷史課的評講必須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找出出錯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轍,不斷提高歷史成績,實現上大學的夢想。
⑺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觀,不管是看影視劇也好,讀一些小說也好,或者是本來就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看了很多歷史相關的書籍。其實一個人要想形成正確的評價歷史是比較難的,因為人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感情、思想,都是不可控制的,而正確的評價歷史就是需要我們放下自己個人的情感,用一個完全客觀的視角站在歷史長河的高處去看之前的人和事,無關乎對錯或者喜惡。
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讀書,盡可能讀不同門類的書,自然科學的,哲學的,心理學的,唐詩宋詞,散文,經濟學,法律等等等等。
人如果只讀自己喜歡那一類型的書就容易偏執,如果你真的能靜下心來讀幾本哲學的書,境界絕對會有所提升。所以我們要多方位的去看書,你會發現其實一件事情,自然科學可以解釋,社會科學也可以解釋,經濟學也可以解釋,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很多事換個角度和方法來看,都會有原來是這樣的感覺,逐漸的就沒有那麼多的個人情感參雜在其中了。
有時候會突然發現,之前自己覺得厭惡的事情自己也都能理解了,比如之前看到慈禧太後賣國求榮還殺變法人士,覺得面目可憎,實在該死。但是人本來就是自私的動物,人性中為了自己的利益是天性,這件事本來又是沒有錯的。
這並不矛盾,歷史上像這樣的事比比皆是,你可以把自己最討厭的歷史人物拿出來去分析一下,其實很多時候他們的做法放在另一個角度很好理解。
其次要擺正自己位置,就拿我來說,在歷史的長河中什麼都不是,相比之下,那些史書上但凡能提一下名字的人都已經是是非常的了不起了。歷史的長河一直不停的奔流,之前有幾十億年,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送走無數的人和事,我們每個個體也不過就是幾十年光陰,滄海一粟都是高抬我們自己。
再說說我們每天辦的事情,都是在一個既定的框架中的,我們要賺錢,要結婚,要生孩子,要娛樂......這都是早就設定好的,從人類文明的開始就是這樣的,現在多的只不過是一些手段而已,而實現這些的手段越是高端,我們被社會的束縛也就越來越厲害。
擺正了自己這個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姿態,放下了那些你主觀里的自以為是,什麼改變世界,什麼尋求自由,什麼決不妥協,也就是自己想想。主觀削弱,客觀才能加強,其實所有人都和你一樣,都是這條河流中轉瞬即逝的,你的行為可以用來分析一部分相似的行為,不用再給歷史人物套個光環,或者潑盆臟水,那麼你在讀史書時也是輕松愉悅的。
我們總喜歡搞一些個人崇拜,好像總要找一個偶像出來才能證明自己的類型,其實當有一天你沒有偶像了,你才是成熟了,不論那個時候你多大年紀。
最後,送大家一句我抄來的話:成功只有一個,用自己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⑻ 歷史的試卷分析怎麼寫
歷史試卷分析(一):
一、試卷分析
本試題注重基礎知識,考查知識的覆蓋面大,面向全體學生,試題難度適中,試題依據新教材、課標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聯系實際為背景設置題目,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試題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過程和方法。
試卷結構:滿分100分,時間是60分鍾。考查資料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試題分兩種類型題型。選取題,50分非選取題值50分。滿分100分。
二、學生答題存在問題及原因
問題一:選取題共20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每單元的「之最累」「人物類」「文化類」。
問題二:非選取題21—24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偏難。「商業經濟」「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權特點」「和同為一家—民族祖先、與唐往來史實、對西藏管轄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時間歸類」「對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評價」。
1、學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習不夠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與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不夠端正有關,部分學生偏科思想嚴重,認為歷史學平時不用學,考試之前看練習冊或單元過關題就能夠了。還有的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歷史學的方法,對歷史學知識不理解,死記硬背,平時達標檢測反饋不及時有關,與平時訓練和鞏固練習少都有關系。
2、應用歷史學知識遷移的潛力差,不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識,對基礎知識在新課標下不能正確應用,對問題不善於分析。
3、審題潛力差,不能提取題目中的隱含信息,不能依據題目帶給的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對題意一知半解就憑經驗或印象答題。與學生閱讀理解潛力較差有關,不會找關鍵詞,不會總結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師要轉變歷史學教學觀念,牢固樹立新課程理念,明確歷史學教學的功能和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的興趣,設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下去並轉化為學習動力,從而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切實提高每節課的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研究課標和新教材,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有效開展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張揚個性,認真鑽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擴展教材的廣度,整合課程資源,認真備好每節課,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潛力。
2、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搞笑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按課標的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精講多練,扎扎實實落實好基礎知識,方法靈活多樣,要啟發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記硬背,要引導,不要代替,要讓學生思考,不要一講到底,要因學論教,而不要因教論學,要注重改變教學方法,變注重學習結果為注重學習過程。
3、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背下來。
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一些生產實際,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4、尊重學生,與時俱進,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成長!
6、恰當選取和組合各種直觀教學手段,自製教具,充分運用實物、標本、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製作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重點、難點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帶給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慣用心性。
7、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心參與教學過程,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視知識的構成和發展的過程,啟發學生透過學習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學會應用。
⑼ 歷史考試中的歷史事件評價有沒什麼標準的
【來自:3e新大學】分析歷史問題的時候,就要採取正確的評價方法:
(1)評價歷史事物應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歷史是復雜和矛盾的。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主觀上的善良願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惡的動機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處處交織著這種善與惡的二律背反。在評價歷史時,應將效果與動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不可偏廢,同時應將對效果的評價放在首位,因為對歷史起作用較大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同時動機對效果的實現又有一定的關系,所以也要兼顧動機。
(2)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比如說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在拉歷史的倒車,他違背了人性,企圖從根本上抹煞人類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個人類的公敵,為人不恥,遭人唾棄。
(3) 評價歷史應堅持階級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歷史人物生活在階級社會,客觀上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因此,只有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動的本質。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時,應給歷史人物以階級定位,注意確定階級屬性的標准不是觀其出身而是觀其言行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如康有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飽讀四書五經,一生從未當過資本家,但其思想主張和行為卻符合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代表人物。其次,對一定歷史人物或社會集團,應該用其階級屬性來解釋其言行。如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從主觀原因來講,是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另外,在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時,注意不要簡單化、一刀切,如認為只要是地主階級就一定反動、腐朽,只要是農民階級就當然肯定。
(4) 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這條原則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評價。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作用來進行評價,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
由於篇幅問題,如要查看更多,去3E新大學網站上查查。
3E新大學,每個初中生都能直接上大學
⑽ 如何評價一份歷史試卷
是評價出題還是題答?
如果是評價答題
一、答案准確性
二、答題是否整潔美觀
三、回專答內容是否有獨到屬見解...
如果是評出題
一、出題是否符合客觀規律
二、題目是否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
三、題目是否合理、有價值
四、題目能否有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
以上是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