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常德近代有哪些歷史名人

常德近代有哪些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1 06:15:49

㈠ 常德市出的歷史名人及事跡

常德滴啊!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祖籍常德漢壽縣。其祖先屈瑕被封為「武王之督」,封地在漢壽縣,近為「武王之督」銅戈原物的發現所證實;《橘頌》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就是以沅澧流域尤其以漢壽盛產柑橘為背景而創作的。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他首創「楚辭」這種嶄新的文體,在發展民族文化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屈原初輔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在同令尹子蘭和大夫靳尚等人的斗爭中,遭讒去職,一生大部分時間遭流放。開始在漢北,即今湖北襄樊地區;最後10年在江南,主要在今常德一帶。屈原一生著述甚豐,其中大部分著作如《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都是他行吟沅澧江濱時創作的。作品中提到的今天可考證的常德地名有澧縣的澧浦(「遺余鞏兮澧浦」),古為澧州城外八景之一;有安鄉的涔陽古鎮(「望涔陽兮極浦」);有德山(「朝發枉渚兮」);有漢壽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顧南行」)和滄港(「滄浪之水清兮」)。屈原上溯沅江,到過桃源的采菱城。可見,屈原長期居住、往來於沅水、澧水地區,向民間吸取養料,創作了大量不朽的詩篇。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都郢為秦將白起攻破,屈原以死殉國,自沉汨羅江。常德人民建三閭大夫祠、招屈亭祭祀他,並且每年舉辦龍舟競渡活動紀念屈原。劉禹錫在《競渡曲》詩序中說:「競渡,始於武陵。至今舉揖而相和之,音咸呼雲:『何在!』斯招屈之義。」

㈡ 近代史上湖南出了哪些偉人

近代抄主要是曾國藩和毛澤東,襲曾國藩作為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毛澤東作為中國開國元首,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

可以看看這兩位偉人的自傳,會很有好處

下載地址:提取碼:3iry

㈢ 常德的著名人物

常德市的著名人物有:宋玉、車胤、屈原、楊嗣昌、宋教仁等。

1、宋玉

宋玉,戰國末期宋國人。他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 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所作辭賦甚多,流傳作品有《九辯》《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等。

參考資料: 網路-宋玉

㈣ 湖南常德有哪些歷史名人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祖籍常德漢壽縣。其祖先屈瑕被封為「武王之督」,封地在漢壽縣,近為「武王之督」銅戈原物的發現所證實;《橘頌》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就是以沅澧流域尤其以漢壽盛產柑橘為背景而創作的。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他首創「楚辭」這種嶄新的文體,在發展民族文化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屈原初輔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在同令尹子蘭和大夫靳尚等人的斗爭中,遭讒去職,一生大部分時間遭流放。開始在漢北,即今湖北襄樊地區;最後10年在江南,主要在今常德一帶。屈原一生著述甚豐,其中大部分著作如《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都是他行吟沅澧江濱時創作的。作品中提到的今天可考證的常德地名有澧縣的澧浦(「遺余鞏兮澧浦」),古為澧州城外八景之一;有安鄉的涔陽古鎮(「望涔陽兮極浦」);有德山(「朝發枉渚兮」);有漢壽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顧南行」)和滄港(「滄浪之水清兮 」)。屈原上溯沅江,到過桃源的采菱城。可見,屈原長期居住、往來於沅水、澧水地區,向民間吸取養料,創作了大量不朽的詩篇。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都郢為秦將白起攻破,屈原以死殉國,自沉汨羅江。常德人民建三閭大夫祠、招屈亭祭祀他,並且每年舉辦龍舟競渡活動紀念屈原。劉禹錫在《競渡曲》詩序中說:「競渡,始於武陵。至今舉揖而相和之,音咸呼雲:『何在!』斯招屈之義。」

㈤ 問歷史上 來過湖南常德 的歷史文人、都有哪些

很多,在常德詩牆上有一段畫是說到過常德或者在常德住過的文人的.像屈原\劉禹錫\李白\陶淵明等等,還有一些常德的名人像宋教仁就是常德桃源縣的,還有畫家髡殘,楊嗣昌\丁玲,翦伯贊

㈥ 常德歷史名人

很多,自己去網路搜索下就知道了,我們縣就有林伯渠和丁玲!

㈦ 常德有那些名人

1.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戰國楚國人。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下半生流放在沅澧一帶,其著名作品《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都是在常德地區完成。自古以來,常德人民建有三閭大夫祠、招屈亭、屈原公園等,以示紀念。
2.善卷,遠古時與堯舜禹齊名。古籍《莊子》、《呂氏春秋》記載了他居枉山即今常德的德山,辭天下而不受,德行達智,實施教化,開啟民智,成為德文化開山鼻祖的史實。常德之名因他而來,「常德德山山有德」名揚天下。
3.宋玉(約前298~約前222),為楚襄王文學侍從,因經常直諫楚襄王,被流放到他的雲夢賜地,今常德臨澧縣望城鄉宋玉村。據考證,宋玉在臨澧生活了47年,大部分作品在這里完成,並歸宿在臨澧。至今在臨澧望城鄉留有宋玉城、宋玉墓、宋玉廟、九辯書院、放舟湖、看花山等遺跡群。
4.黃歇(?~前238),楚國黔中人,戰國四公子之一.《方輿勝覽》、《嘉慶常德府志》載常德城有黃歇住宅和春申君墓。
5.陰鏗,字子堅,今安鄉人。因南朝陳文帝命作《新成安樂宮詩》頗受贊賞,官至招運將軍、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是南朝陳代著名詩人,工五言,長於描寫山水,與何遜齊名,世稱「陰何」。杜甫、李白非常推崇陰鏗。有30多首經典詩作存世。
6.沈約(441~513),字休文,祖籍吳興武康,在常德讀書長大。常德裴家碼頭有沈約讀書台。沈約仕南朝宋、齊、梁三朝。在文史領域開宗立業,被譽為「一代文宗」。
7.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出生於蘇州嘉興縣,唐代著名詩人、哲學家。唐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因與柳宗元等人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事敗,貶為朗州(今常德)司馬。劉禹錫在常德生活十年,居武陵城東招屈亭旁一普通民宅,常以屈原精神激勵自己。在常德創作詩詞200多首。
8.冷謙,生卒不詳,武陵人。字啟敬,號龍陽子。他非常博學,精通《易經》,對數學、天文、地理、律歷、方書百家研究很深。他的畫和律樂堪稱一代大家。明太祖朱元璋銳志雅樂,得知冷謙「知音,善鼓瑟」便召進宮授太常博士。
9.車胤(約333~約401),字武子,今澧州一帶人。車胤幼年時,家境非常貧窮,無油點燈,夏天便捕捉螢蟲,照明夜讀。後成為晉時著名學者。官至護國將軍、吏部尚書,並二次封侯。至今在安鄉、津市、臨澧、澧縣一帶尚留有車胤讀書的囊螢夜讀台、車公城、車公亭、車公橋、武子塔等遺跡。
10.周行逢(916~962),五代武陵人。他應募入伍,因立軍功被任命為集州刺史。顯德三年以後周行逢控制整個湖南,以常德為中心建立起五代史上的「周行逢政權」,期間頗有政績。北宋建隆三年(962)皇帝賜封周行逢為汝南郡王。
11.柳拱辰,字昭昭,宋武陵人,精通《易經》、《春秋》。北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舉進士,通判鄂岳州,不久知永州,在永州時建州學,立柳宗元祠,他勤政為民,頗有政績。
12.鍾相(?~1130),宋代武陵(今鼎城許家橋鄉雙堰崗村)人。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進犯潭州,由官軍變為劫匪的孔彥舟從荊襄竄入澧州,有犯鼎州之勢,一時人心惶惶。鍾相以拒彥舟為號召,聚眾於二月二十七日起義,稱楚王,改元「天載」。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其聲勢大振,眾至數十萬,荊南十九個縣均在義軍控制之下。所佔之地「無稅賦差科,無官司法令」。後兵敗被俘,被殺害於湖南攸縣。
13.楊幺(1108~1135),名太,龍陽(今漢壽)祝家崗(今新興鄉)人。建炎四年(1130)參加鍾相起義軍,因在義軍諸首領中年齡最幼,故呼楊幺。鍾相犧牲後,楊幺重振軍威,並執行「等貴賤、均貧富」的政治綱領,採用「陸耕水戰」、「兵農相兼」的政策,豁免義區賦稅錢糧。勢力席捲洞庭九州十九縣,擁眾二十萬。楊幺在關口要隘設水寨70餘個,設總寨於寶台山,利用自製戰船和武器六敗朝廷圍剿。紹興五年(1135)六月,宋朝廷派重兵攻破總寨,楊幺英勇就義。

㈧ 請強人介紹一下湖南常德的歷史,大型事件,及歷史著名的人物!

湖南常德回族歷史
回族進入湖南始於元代。大量來湖南定居始於明朝,大批從軍的回回將士受朱元璋的派遺,先後進入湖南,成為湖南回族的主要來源。

落籍於常德的回族有馬、魏、黃、李、張、劉、楊、定、左諸姓。馬姓回民主要有三支:一支自稱「扶風馬氏」,相傳為馬援之後。東漢時,馬援後裔馬汝舟奉調為武陵太守,遂由扶風來常德,落籍於蕭火鋪(即今鼎城區蕭伍鋪鄉)以東爰棠灣一帶。另一支為回回將領馬德成後裔。這支人稱其鼻祖為「建公」,清光緒九年(1883)《馬氏族譜創修源流序》稱其「勤王不懈奉命來常。向軍中而辭俸祿,國運休關,去城外而處沙河,家聲丕振,傳至三代」。馬德成曾為常德衛正指揮使、誥授中憲大夫翦常黎的副將。馬德成的後裔有一部分定居桃湖縣,今該縣楓樹鄉有馬德成將軍之墓。再一支為「雲南馬氏」。其祖馬如龍,居臨安,即今雲南省建水縣人。因佐岑毓英平息叛亂有功,表同治十三年(1874)進京陛見,奉旨調湖南提督,駐守常德,並與其將士落籍。馬如龍向清真古寺贈田、送匾,並親自為匾題詞「古今惟一」,今存。

魏氏回族始祖魏實,於明洪武年間由北直順直順從軍至常德定居。

黃姓回民,其始祖有二:一是黃隆興,原籍北直順天府固安縣團舍村。永樂二年(1404)調常德衛指揮,攜眷南下,屯駐今漢壽縣,旋奉命北征,歿於王事,賜葬邊疆,追封奮武將軍。其後裔定居於漢壽縣株木山鄉笑藤港教門町和毛家灘教門崗村。二是黃有德,原籍北直順天府固安縣鹿鄉干口村,「因出鎮苗民,宦遊南楚,永樂二年落業武陵縣官溝東西兩坪」。據清光緒《桃源縣志》記載,黃有德與馬德成同為副將。

李姓回民有兩支:一支為李宗燕系。李宗燕,原居北京,明太祖時任雲南副將,永樂二年調遷常德,「下車數載,落業府東關外,居住沙河街」。另一支為李象貴系。李象貴,祖先隸籍江南,世居風陽府鳳陽縣之奔步街。明永樂年間,李象貴征剿有功,官遷常德衛,落業常德府東關。

張姓回族,其鼻祖璞羅德,明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1368)授寶慶衛指揮,食屯田百餘畝於武岡車林鋪雞腳塘。其姓氏,是璞羅德到湖南為皇帝所賜。璞羅德的孫小張登虎,於明永樂十一年授河南護衛百戶之職,至十九年,改調常德千戶指揮。宣德年間調北京錦衣衛,景德三年致仕返常,後裔附籍武陵縣八斗灣。

劉姓回族,其始祖劉信,字天相,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由陝西高陵縣首遷湖廣荊、襄,嘉靖未年「宦遊來常德」,在常德府東門外定居。

澧縣楊姓回族,始祖楊源,生於清康熙年間,原籍北直順天府通州。乾隆年間,受封武略將軍,在洞庭湖畔(今澧縣澧東鄉團結村賜地百頃,從此落籍,今澧縣尚存楊源墓)。

常德回族中的鍾、錢、哈等姓氏,多從江蘇、安微等省於抗日初期逃難來此定居

明代,從軍入湘回回和維吾爾族翦氏後裔佔有大量土地,多是封建地主。其他入湘回回,以經商、種地、捕撈或操手藝、行醫為業。

清代以來,城鎮回民大多從事與其生活習俗相關的商業和手工業。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回族、維吾爾族在常德、桃源有「金陵」、「湘鄂」、「四明」等皮革、、皮件廠10餘家,有「一枝春」、「民生館」、「半邊樓」、「一分利」等茶樓、飲食店20餘家。

清真復和樓,民國32年(1943)建於常德市府坪街,其優質服務和飲服務和飲食特色聞名全省。

南京第一春(常德清真第一春),1937年由南京遷居常德。為突出蘇味美食特色,除經營牛肉菜種外,專門推出「南京鹽水鴨」、「南京板鴨」、「江南百花雞」等傳統名菜,深受顧客青睞。

光緒三十年(1904),翦敦榮在常德市東門外帶街開設翦福泰烘糕作坊,後翦萬全傳其技術,又新開翦鈞記烘糕作坊,產品甚為暢銷。民國時期,翦質輔開辦的翦記油鹽米號,為常德著名商號。

新中國建立前,一部分居住在江湖邊上的農村回、維民,靠打魚撈蝦、種值油料、棉花等經濟作物糊口過日。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冬—1952年,回、維族聚居區開展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9月,翦家崗、莫溪育、南育的維吾爾族農民,自願成立互助組。1954年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實行土地入股分紅。1957年春,初級社升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紅。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

在城鎮,1952年常德市的回民,在「常德市回族人民聯合會」的組織帶領下,先後創辦回聯合作社、回聯製革廠、回聯紐扣廠、回聯豆腐店、回聯清真飯店、回聯織布針織廠、回聯光明電廠、回聯碾米廠、回聯襪廠等企業,全市回民基本上安排就業。

信仰狀況

從「扶風馬氏」落籍常德情況來看,回族大量移入當在明洪武初年,特別是明洪武五年(1372),明軍進駐常德,常德市最早建立的正規化清真寺是位於今鼎城區石門橋鎮的八斗灣清真古寺,該寺原有石碑,上刻「自明初以來建立清真寺」字樣。該寺原有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1959年被拆毀,寺內原有的石碑和殘匾全部無存。見諸史乘,自明以來,常德曾先後建立清真寺44座。始建於明朝的著名清真寺有位於城區沙河街的清真古寺,鼎城區斗姆湖鎮紅星村的官溝平清真寺和肖伍鋪鄉的梁山清真寺,漢壽縣教門灘清真寺,桃源縣翦家橋清真寺,澧縣清真古寺等。其中,位於城區的清真古寺最為著名。該寺現名常德市清真寺,在歷史上曾三易其名:回教禮拜堂、清真禮拜寺和清真古寺。該寺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寺址在離現在寺廟位置僅數百米的民族街玉帶橋右側。後因與漢族靈官廟毗鄰,遂於清順治二年(1645),購置傅姓穆斯林房屋地基重修,即今址,位於常德市人民東路。今寺內禮拜大殿正樑上刻有「清順治年重修」字樣;大殿檐前廳大樑上刻有「大清咸豐歲次辛酉壹拾壹年又一次重修」字樣。

各地清真寺的寺產,決定於該教坊內穆斯林人數及其上層人士中達官顯要和富紳的經濟條件。澧縣東田堰清真寺因楊姓定居於當地始祖、明武略將軍楊源「採食澧田」,清初該寺有田產1,000畝,其經生中最高待遇相當於農村中一般阿訇的薪俸,或有過之,當時富甲全省。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京籍回族人馬如龍自雲南調任湖南省提督軍門駐常德府,向城內三寺(清真古寺、東寺和西寺)捐田180畝。集體捐課是清真寺的一項重要經濟收入。三寺除接收6個教內慈善總會會產收入外,古寺還接收穆斯林於沙河街合股購置的漁水租用及碼頭規費權3個股份。

清嘉慶年代以前,常德本地阿訇十分缺乏,大多聘自外省。清光緒末年,常德市清真寺培育了首批本地籍合格阿訇多人。他們一般為本地結業的經生,經公議擇優選送外省著名清真寺進修,「穿衣」或「掛帳」回來後受聘為阿訇,其代表人物有李仁山(1881~1939)、馬禮賢、向宏昌、尚希賢、馬寶初、黃芳來、李撥山等。李仁山於1901年於常德清真寺學經結業後被選赴甘肅河州果園清真寺,就讀於哈吉大阿訇,學成回來後就聘於陽山清真寺和清真古寺。馬禮賢、尚希賢曾主教於長沙市。

民國7~8年(1918—1919),常德一度出現「新老教派斗爭」,教內上層人士圍繞宗教儀典改革發生爭執。革新派以古寺的張普山、李仁山和翦質輔為代表,守舊派以東寺的孫靜修為代表。民國7年,雙方相約於清真高小學校講經辯論;次年又約會於西寺進行爭辯。結果誰也沒有說服誰,雖雙方情緒激昂,手持器械,但未致毆斗。民國9年(1920),李仁山發起成立「常德回教教育輔助會」。該會較之舊式的經堂教學成績顯著,受到穆斯林一致稱頌。守舊派阿訇也樂於共事,從此,雙方的隔閡逐漸消除。同年,王志周(1888—1954)赴麥加聖地朝覲,歷時兩年,是當時湖南全省清真寺阿訇中惟一完成「念、禮、齋、課、朝」五功的阿訇。

民國23年(1934)6月8日,繼中華回教公會在南京成立之後,中華回教公會常德分會在常德清真小學成立,李仁山大阿訇\翦質輔先生為該會負責人。該會成立宗旨以體恤貧困,為穆斯林排憂解難為主。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成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李仁山受聘為該會名譽理事。同年下半年,常德成立「中華回教救國協會常德分會」,李仁山任分會負責人。該會成立後參加抗日救國工作和救濟難民工作。同年11月至次年2月,常德發生穆斯林護墓斗爭。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與衡中紡紗公司合辦衡中紗廠,廠址選在德山,勘基時將100餘家回墳列入范圍,需要搬遷。穆斯林聞訊,推選代表,組成300人的「護墳請願團」散發《護墳宣言》,並以「快郵代電」通告全國教胞。斗爭歷時兩個多月,最後因回族將領白崇禧干預和何健的調離及張治中接任,衡中紗廠停辦,遷墳糾紛不了了之。

1949年以後,常德城區的回、維族居民在中共常德回民支部的領導下,由清真古寺董事會出面組織,為保護常德古城、迎接解放做出了貢獻。7月24日,國民黨城防指揮部計劃放火燒毀東門一帶房屋,董事會提出誓死保寺、保家口號,董事會成員李錫富等人組織碼頭工人扁擔隊,定梁丞等人組織製革工人牛刀隊,古寺的其他青壯年也組成棍棒隊,當天晚上用各種器械武裝起來的群眾達200多人。古寺坪里准備了銅鑼與大竹梆,情況緊急就鳴鑼敲梆報警,集合群眾。常德回民協會主席翦質輔(1893—1951)同情革命,不僅把獲悉的敵特破壞革命的消息轉告回民支部負責人,而且騰出住房供中共湘西工委辦公。9月29日,常德縣解放,回維人民歡欣鼓舞。11月7日,常德市回族人民聯合會(簡稱「回聯」)成立,黃毅民任主席。該會通過與古、東、西三寺協商,將其財產集中,統一籌劃,經費統一支付,先後興辦了回聯合作社、回聯製革廠、回聯廢牛屠宰廠、回聯豆腐廠等13個經營實體,安排1,000餘名穆斯林就業,從而基本解決城區穆斯林貧窮狀況。1952年,「回聯」撤銷。

1950年10月後,常德地區穆斯林同全國人民一道,掀起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活動。他們參加常德市抗美援朝文藝宣傳晚會,演出「王勇炸坦克」、「黃河謠」、「朝鮮農民慶豐收」等節目,『馬大春、馬道美兩位阿訇以阿語演唱贊頌「法圖麥」(法圖麥為穆罕默德之女,伊斯蘭第四位繼承人阿里之妻,阿里被譽為「聖人的獅子」,法圖麥被尊為伊斯蘭婦女中的聖裔,聖戰巾幗英雄)伊斯蘭詩歌。常德農村穆斯林慷慨捐獻稻穀200擔、雞500隻、鴨200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伊斯蘭教得到國家政策保護,在當時特殊情況下還優於其他教派。政府對屬於清真寺的房地產酌情減免房地產稅;穆斯林生活必需的植物油配額高於一般群眾;穆斯林子弟升學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等等。穆斯林擁護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並想到國家建設需要,識大體,顧大局,發生在30年代遷事件,在新社會得到妥善解決。常德市東南黃龍崗,是回族、維吾爾族穆斯林歷代墳山,其中部分地段早在明代即為維吾爾族翦姓祖塋。為支援國家建設,常德市清真寺於1958年前動員組織穆斯林群眾先後三次遷葬墳墓2,000餘家。70歲高齡的魏印三阿訇在常德市政協座談會上說:「舊中國回民抗拒遷墳,新中國成立後回民自願協助政府遷墳,是性質根本不同的兩件事。因為社會主義建設是為國為民,伊斯蘭教是主張愛國的,政府為人民辦好事當然擁護。」

「文革」十年,常德地區多數清真寺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伊斯蘭教徒有些生活習俗被視為「四舊」受到嘲諷,少數人還受到批鬥。常德清真古寺不但停止了一切活動,而且成了所在居委會的辦公地點及活動場所;並在寺內辦起了煉鐵廠、廢品收購站;所有房地產業不是被侵佔,就是被象徵性地贖買。站方阿訇馬道美以70歲高齡,成了洗把廠的一名員工。常德市東、西清真寺為街道辦企業佔用,農村的清真寺多為生產隊或小學擠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全面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1年由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以退賠的房地產款修復清真古寺。寺的前門臨街,增建了一座大小9個綠色月牙球的牌樓。寺內宮殿式禮拜大殿,悉用紅、綠、黃色油漆塗飾,煥然一新。原大殿檐前的一幅楹聯,精工復制在兩邊圓柱上。竣工後將清真古寺改名為「常德市清真寺」。1981年7月成立常德市清真寺第一屆民主管理委員會,馬道美任主任。後經1989年、1991年和1998年幾次整修,常德市清真寺重現昔日光輝。1991年,常德籍台北清真寺定中明大阿訇,兩次委託常德籍台胞,利用回常德探親之便,捐贈維修費4,280美元。1993年被全國伊斯蘭教協會授予「全國著名百所清真寺」之一的稱號;2000年4月,又由全國伊協授予「全國模範清真寺銅牌」。

1988年,常德行政建制實行「地改市」,成立了常德市伊斯蘭教協會。馬道美任名譽會長,馬明泉、馬仁輝任副會長。為了加強對常德市所屬各區、縣(市)清真寺的管理,制定13條管理條例,頒發有關部門。2000年12月,常德市伊斯蘭教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新的領導班子,黃澤賢任會長,馬明泉、黃信、俞時龍、黃德俊、翦萬軒、李澤瓊任副會長。2000年年底,全市經登記批准開放的清真寺16座,穆斯林們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閱讀全文

與常德近代有哪些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