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如何看待歷史的話題的作文
一樓關於崇禎的評論,我不能贊同,我看過有關明末的史書,是明朝的那些事的參考文獻,誅殺忠臣、自毀長城是說袁崇煥吧。
袁崇煥是一個折騰了我很久的人。
圍繞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罷,英雄也好,幾百年吵下來,毫無消停跡象
但一直以來,對袁崇煥這個人,我都感到很納悶。因為就歷史學而言,歷史人物的分類大致分為三級:
第一級:關鍵人物,對歷史發展產生過轉折性影響的,歸於此類。
典型代表:張居正。如果沒這人,就沒有張居正改革,萬曆同志幼小的心靈沒准能茁壯成長,明朝也沒准會早日完蛋,總而言之,都沒准。再比如秦檜,也是關鍵人物,他要不幹掉岳飛,不跟金朝和談,後來怎麼樣,也很難說。總而言之,是能給歷史改道的人。
第二級:重要人物,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歸於此類。
典型代表:戚繼光。沒有戚繼光,東南沿海的倭寇很難平息。但此級人物與一級人物的區別在於,就算沒有戚繼光,倭寇也會平息,無非是個時間問題。換句話說,這類人沒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級:雞肋人物,但凡史書留名,又不屬於上述兩類人物的,皆歸於此類。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這類人基本都有點用,但不用似乎也沒問題,屬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煥,是第二級。
明末是一個特別亂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經走到懸崖邊,就快掉下去了,還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極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禎,楊嗣昌)。出場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級人物,折騰來折騰去,還是亡了。
一級人物也有,只有一個。
只有這個人,擁有改變宿命的能力——我說過了,是孫承宗。
關寧防線的構建者,袁崇煥、祖大壽、趙率教、滿桂的提拔者,收拾爛攤子,收復關內四城,趕走皇太極的護衛者。
從頭到尾,由始至終,都是他在忙活。
其實二級人物袁崇煥和一級人物孫承宗之間的差距並不大,他有堅定的決心,頑強的意志,卓越的戰斗能力,只差一樣東西——戰略眼光。
他不知道為什麼不能隨便殺總兵,為什麼不能把皇太極放進來打,為什麼自己會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所以他一輩子,也只能做個二級人物。
好了,現在最關鍵的時刻到了:
為什麼一個二級人物,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議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賣國賊。
賣國賊肯定不是。所謂指認袁崇煥是賣國賊的資料,大都出自當時言官們的奏疏,要麼是家在郊區,被皇太極燒了;要麼是跟著溫體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煥不順眼。這幫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麼黑寫什麼,偶爾幾份流傳在外,留到今天,還被當成寶貝。
其實這種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這里基本都有,什麼政治問題、經濟問題、生活作風問題,應有盡有,編本袁崇煥黑材料全集,綽綽有餘。
至於民族英雄,似乎也有點懸,畢竟他老人家太有個性,干過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孫老師,實在有點勉為其難。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從未間斷,因為我隱約感到,在所謂民族英雄與賣國賊之爭的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這個秘密的答案:陰謀。
那一天,我跟幾位史學家聊天,偶爾有人說起,據某些史料及考證,其實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權皇帝)跟崇禎比較類似,也是相當勤政,賣命干沒結果。
這位弘光同志,在史書上,從來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賭無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問:
「若果真如此,為何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為他是清朝滅掉的。」
都解開了。
陰謀2
崇禎很勤政,崇禎並非亡國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該倒霉,幾百年來,我們都這樣認為。
但我們之所以一直這樣認為,只是因為有人這樣告訴我們。
之所以有人這樣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們希望我們這樣認為。
在那一刻,我腦海中的謎團終於解開,所有看似毫不相關的線索,全都連成了一線。
崇禎不該死,因為他是被李自成滅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裡面的分類,是流寇。
而我依稀記得,清軍入關時,他們的口號並非建立大清,而是為崇禎報仇,所以崇禎應該是正義的。
弘光之所以該死,因為他是被清軍滅掉的,大清王朝所剿滅的對象,必須邪惡,所以,弘光應該是邪惡的。
在百花繚亂的歷史評論背後,還是只有兩字——利益。
但凡能爭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敵人。只為了同一個目的——維護大清利益,穩固大清統治。
掌握這把鑰匙,就能解開袁崇煥事件的所有疑團。
其實袁崇煥之所以成為幾百年都在風口浪尖上轉悠,只是因為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
由於清軍入關時,打出了替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所以清朝對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極度的同情,對邪惡的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則表示極度的唾棄(具體表現,可參閱明史流寇傳)。
因此,對於崇禎皇帝,清朝的評價相當之高,後來順治還跑到崇禎墳上哭了一場,據說還叫了幾聲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稱,很夠哥們,但到康乾時期,日子過安穩了,發現不對勁了。
因為崇禎說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後一任董事長,說崇禎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說到最後,就會出現一個悖論:
既然崇禎這么好,為什麼還要接受大清的統治呢?
所以要搞點緋聞丑聞之類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潑污水,是不行的,畢竟誇也誇了,哭也哭了,連兄弟都認了,轉頭再來這么一出,太沒水準。
要解決這件事,絕不能揮大錘猛敲,只能用軟刀子背後捅人。
最好的軟刀子,就是袁崇煥。
陰謀的來龍去脈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詆毀崇禎,無需謾罵,無需污衊,只需要誇獎一個人——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是被崇禎幹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煥,把他說成千古偉人,而如此偉人,竟然被崇禎幹掉了,所謂自毀長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禎與歷史上宋高宗(殺岳飛)之流歸為同類。
當然了,安撫大明百姓的工作還是要做,所以該誇崇禎的,還是得誇,只是誇的內容要改一改,要著力宣傳他很勤政,很認真,很執著,至於精明能幹之類的,可以忽略忽略。總而言之,一定要表現人物的急躁、沖動,想干卻沒干成的形象。
而要樹立這個形象,就必須借用袁崇煥。
之後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把袁崇煥樹立為英雄,沒有缺點,戰無不勝,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適當渲染氣氛,編實錄,順便弄個反間計故事,然後,在戲劇的最高潮,偉大的英雄袁崇煥——
被崇禎殺掉了。
多麼愚蠢,多麼自尋死路,多麼無可救葯。
就這樣,在袁崇煥的嘆息聲中,崇禎的形象出現了:
一個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卻沒有腦子,沒有運氣,沒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後,打出主題語: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煥就這樣變成了明朝的對立面,由於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對的(特別是崇禎),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煥,就是否定了崇禎,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這么好的擋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幾百年下來,跟袁督師過不去的人也很多,爭來爭去,一直爭到今天。
說到底,這就是個套。
幾百年來,崇禎和袁崇煥,還有無數的人,都在這個套子里,被翻來覆去,紛爭、吵鬧,自己卻渾然不知。
所以,應該戳破它。
當然,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證皆為真理,卻可確定絕非謬誤。
其實無論是前世的紛爭,還是後代的陰謀,對袁崇煥本人而言,都毫無意義。他竭盡全力,立下戰功,成為了英雄,卻背負著叛徒的罪名死去。
對袁崇煥,是喜歡,還是憎惡。
對我而言,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我堅信歷史的判斷和評價,一切的缺陷和榮耀,都將在永恆的時間面前,展現自己的面目,沒有偽裝,沒有掩飾。
所以我竭盡所能,去描述一個真實的袁崇煥:並非天才,並非優等生,卻運氣極好,受人栽培,意志堅定,卻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濟,卻又難以容人,一個極其單純,卻又極其復雜的人。
在這世上,只要是人,都復雜,不復雜的,都不是人。
袁崇煥很復雜,他極英明,也極愚蠢,曾經正確,也曾經錯誤。其實他被爭議,並不是他的錯,因為他本就如此,他很簡單的時候,我們以為他很復雜,他很復雜的時候,我們以為他很簡單。
事實上,無論叛徒,或是英雄,他都從未變過,變的,只是我們自己。
越過幾百年的煙雲,我看到的袁崇煥,並沒有那麼復雜,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抱持著自己的理想,堅持到底。
即使這理想永遠無法實現,即使這註定是個悲劇的結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也永不放棄。
有時候,我會想起這個人,想起他傳奇的一生,他的光榮,他的遺憾。
有時候,我看見他站在我的面前,對我說:
我這一生,從沒有放棄。
2. 如何看待歷史劇
古裝歷史劇它首先是一部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允許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一回定程度的虛構答。而且這也是必須的,一部古裝歷史劇在編導人員進行了藝術處理後會更好看。如果把歷史照原樣搬上屏幕,真正愛看的又有幾個人呢?何況真正的歷史早已離我們遠去,我們又怎麼能夠真正地去還原歷史呢? 對於演員的表演就更無須做與歷史對照的挑剔。
在看古裝歷史劇的時候要時刻記住的一點就是:歷史是歷史,電視劇是電視劇。它們是兩個領域里的東西,是有差別的,電視劇不能當做正史去看。我的一位朋友經常和我爭論一些歷史問題。她經常會說,哪部電視劇里是如果何說的,某人在評論某個歷史人物時是有自己的傾向性的……面對歷史,誰說了都不算。電視劇也好,某人的傾向性也好,只能代表一部分人對某一個歷史事件或某一個歷史人物的個人看法,並不說明那就是真正的歷史。 我的那位喜歡唐朝歷史的朋友對唐朝非常嚮往,在她眼裡,貞觀時代是一個繁華富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時代,並且唐代的婦女有無限的自由。她對唐太宗無限欽佩,幾至於崇拜,而她對於唐朝的觀念有一部分是從電視劇里得來的。所以我覺得讓觀眾弄清楚歷史和古裝歷史劇的觀念就更有必要了,否則會有人認為歷史就是那個樣子的。
3. 怎樣看待歷史劇初一作文
歷史劇是基於歷史改編而成的一種文學題材,它的出現很多是為了諷刺社會,折射社會的現象,無論是從個人角度上,還是對國民意識上,還有對國家,都是很有意義的。
首先,從個人角度上,我們通過歷史劇可以了解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通過人物的對白和旁白等,我們可以知道發生事件的背景和條件,從中我們可以更深刻的去了解歷史,並從中感受到當時人物的心情和人物形象刻畫,這都是我們從書本上很少遇到的。有句話叫言教不如身教,當老師在課本上滔滔不絕,我們為之贊嘆的時候,恰恰是我們最迷茫的時候,因為我們的無知,在死記硬背中記住的歷史,從來是不會有深刻印象的,而歷史劇,則讓我們在深入其境中慢慢了解並能夠深有體會。
從國民的意識來說,歷史往往是我們了解外界世界和往年事情的影集,通過歷史,我們能夠深刻了解我們的世界,從近代史來說,我們看的歷史劇讓我們知道,落後就要挨打的事實,就更促進我們的學習,和不斷進步。
對國家來說,對歷史的追憶,往往能促進一個國家的不斷進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些總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歷史對我們的促進和警醒的作用。同時,國家通過歷史劇的形式,讓大家更能夠了解我們國家的發展興衰,這樣又能夠讓大家對現在的生活,對現在的國家抱有更大的信心,我們的國家也能夠不斷的向前發展。
總的來說,歷史劇就像是一面鏡子,警醒我們不斷向前,並在工作中生活上更加努力,歷史劇不但反映的是歷史,更是現在生活的寫照。
希望能夠幫助你。
4. 求有關歷史劇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般若波羅蜜多
5. 以如何看待歷史影視劇為話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真實的歷史我們無法確定,我們只是以我們知道加以豐滿雖然可能於史不符,但是也會讓我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的
6. 我眼中的歷史劇作文
開學前的某天,我來到了深圳博物館。雖說不是第一次踏進這里,但這次是在我即將上初中的時候到來,近距離感知深圳的歷史文化,因此更具意義。
我先是在古代館里盤桓。我看到了深圳以前的歷史,解開了心中積聚已久的疑問。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期,就已經有土著居民在此繁衍了,距今已經有6700年的歷史,這說明深圳的歷史十分悠遠。觀看千萬年前的古物時,可以發現先民們使用的器具、陶器、裝飾都十分的粗糙,都是用石頭或者貝殼打磨而成的,樣式雖不精美,但在史前社會,這些都算得上上等的用具和工藝品了。在這些用具和工藝品中,我想像著古代那些辛勤勞作,善良朴實的人們利用石頭做的工具在生火,劈柴,縫衣。這是博物館給我帶來的知識信息,讓我對以前的深圳有了更深的了解。
如果說古代館為我們展現了深圳久遠的歷史圖景,那麼近代館則讓我感受到了深圳在那一段烽火歲月里的英勇氣息。
循著一幅幅帶有歷史韻味的圖文資料,觀看抗擊外來侵略影像,望著那些近代簽定的令人恥辱的一個個不平等條約,不由握緊拳頭,對外國列強們的肆掠憤怒不已,更對那些認賊作父,節節敗退的中國人而感到羞愧:你為什麼不站起來,奮起反擊那些隨意踐踏我們祖國的強盜?博物館的呈現生動而形象,那種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也讓我真切地了解到,深圳人民為了自由,為了祖國,那種前赴後繼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
而在野生動物館里,則讓我彷彿融入了一個美麗的熱帶雨林,隨著小松鼠、百靈鳥去探索未知的動物天堂;在古琴專題展館里,那一列列帶有藝術氣息的古琴,以及那一個個活聲活色的古人與古琴的故事,更是讓我流連忘返,陶醉在清音朴雅的古琴世界裡。
形形色色的博物館上演著一幕幕有名或者無名的歷史話劇,每一次的博物館之行,都帶給我無窮的快樂以及無限的歷史知識。它不僅拓展我們的視野,更是一次次探尋到炎黃子孫的根。
7. 關於對歷史劇的看法和感受 1500字作文 百度信息
對待歷史劇要辯證的對待。
比如說央視一套播放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不能說完全還原歷史,但是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歷史的真實。告訴我們那個時代大清王朝在歷史的上升期是如何奠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康熙大帝如何完成了大清的完全統一,如何挖掘和使用人才。雍正帝如何承上啟下,在康熙帝國的基礎上給乾隆帝留下了上升期的大帝國,在乾隆帝手上完成了近代中國的最後一次盛世「康乾盛世」。《貞觀長歌》也有類似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時候表現了宮廷的內斗。刀光劍影、爾虞我詐,成功者的喜悅,失敗者的落魄和無奈。
另一類比如《建黨偉業》、《建國偉業》、《長征》、《三大戰役》、《挺近大別山》、《西南大追殲》等一系列反映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為捍衛民族、保衛國家、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如何挺起奮進、歷經犧牲,灑遍熱血才建立了新中國的歷史,讓我們一代人明白來之不易的祖國,更有利激發我們奮發圖強,立志挺進世界強國,崛起中華。
我特別欣賞《亮劍》這部熱播劇作,這部作品告訴了我們在民族最危亡的時候,一大批有熱血的中國人如何在付出重大犧牲,挽救了民族,挽救了國家。在更多的時候貼近歷史,才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還有一類比如說《大宅門》、《四世同堂》、《狼煙北平》等這一系列反應平民百姓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活。讓我們了解那時候老北京的韻味,讓我們了解那個時代是誰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至於那些胡編亂造、曲改歷史的、誤導歷史的、尤其是當下的那些抗日神劇,不看也罷。
這只是我的個人見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8. 評價歷史劇作文600字
.隋唐演義一直都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部歷史章回小說。像薛剛反唐,說岳,明英烈,水滸傳,楊家將一樣,演義中英雄好漢高舉義旗,肝膽相照,義氣為先的感覺總是讓我感動。對隋唐最熟悉的時候,前二十位好漢的排名我倒背如流。
看了這部連續劇,總的來說還不錯。說它還不錯是因為至少劇本沒有脫離原著太遠,比那些頂著名字瞎編濫造的劇本要強百倍。但是還是有一些地方不盡人意。首先就是丑話了羅成,此劇中的羅成太過軟弱也沒個性。怕父親還怕與楊林交戰。開玩笑!羅成,隋唐第七條好漢,楊林都是他一槍挑死的,怎麼可能會怕與他交戰?而且羅成,拿單田芳的話說「小伙兒這叫一個精神呢「, 心高氣傲,非常有主見,對父親羅藝是陽奉陰違,聽母親的話倒多一些。像他破楊林一字長蛇陣就是母親同意後背著父親而去的。而且,他與秦瓊表兄弟見面時才十一歲,哪來的23歲沒見過女人之說?再者,他與單雄信一向交惡,互看不順眼,打過幾次架,但單雄信只是隋唐第十八條好漢,哪裡是羅成的對手?大概是因為加進了單冰冰的戲,所以把羅成醜化了。演員選的倒是不錯,聶遠確實符合羅成的形象,可惜劇本沒有賦予他太多的發揮之處,比他在倩女幽魂中的七夜查了很多。
不過,此劇倒是美化了單雄信。實際上,單雄信綠林氣息極濃,雖然愛結交朋友,但心胸上稍嫌狹窄,從他記恨羅成還有被王世充招為駙馬後防備秦瓊和程咬金投唐就可以看出。劇中的單雄信卻很完美。
還有就是秦瓊的武藝被誇張了一些。秦瓊折服人大多是他的人格魅力,他酷愛交友,號稱小孟嘗,心懷大志,胸襟磊落。雖然武藝高強,但還不到萬夫莫當的程度,他就打不過羅成。大概是因為他是男一號吧。黃海冰倒是把秦瓊刻畫地不錯。王伯當也被醜化成追隨李密的愚忠之人了。最遺憾的就是很多英雄好漢根本就沒提,隋唐第四條好漢雄闊海,第五條好漢伍雲召,第十條尚師徒,秦瓊的戰馬呼雷豹還是從他手中奪來的呢。連郡馬柴紹都忽略不計了。裴元慶是喪生在火雷陣中的,不是李元霸打死的。
當然我能理解資金是一個問題,所以演員沒有辦法請太多,場景也很簡陋,就那麼兩個城門樓用來用去,很可笑。可是,如果決定要拍這種大型歷史劇,最好把資金弄充足再來拍,否則不如不拍。
至於加入了李蓉蓉和單冰冰這兩段愛情故事,雖然無傷大雅,也給純演義加入了些浪漫成分,但其實大可不必。像水滸一百單八將沒有什麼特別的浪漫故事,不是也讓人看得欲罷不能嗎?
如果不從完全忠實原著的角度來看,這部連續劇還是不錯的。值得一看。
2.最近,我又重新讀了中國十大名著之一《隋唐演義》,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已讀過這本書,可是讀得的遍數越多,感悟的知識和道理也越多,現在我又重新拿起這本來,真不愧是十磊名著,我越讀越想讀了,真可謂是百看不厭。
這本書記錄了南北朝末年到唐朝初年的歷史,講述了隋朝的興亡和唐朝掃除各路反王的精彩故事。南北朝末年,北朝的兩個強盛國家齊與周展開了交戰,北周的一名大將秦彝在戰場上不幸被後來楊廣的靠山王楊林一槍刺死,他的妻子帶著孩子逃到一個小山村,被程咬金一家人收養,從此,秦彝的兒子秦瓊便與程咬金成了很重要的朋友。秦瓊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尤其是舞秦家鐧,村民們見了個個拍手叫好。長大後,他與程咬金結識了單雄信、魏徵、史大奈等眾路豪傑,還在幽州找到了姑母和表弟羅成。眾豪傑建立了瓦崗寨來推翻隋朝的統治。根據歷史記載,一共有十八路反王來反隋,隋朝末年,李淵也建立了唐朝,秦瓊首先與程咬金首先在一天晚上巡邏時,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那就是投奔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秦王李世民是個謙遜有禮、深得民心的好人,終於秦瓊結交的豪傑除了單雄信都投奔了唐營。為什麼只有單雄信不肯投奔唐營?因為李淵以前被一群強盜追殺,突然秦瓊出現,趕跑了這群強盜,李淵對他感激不盡,可秦瓊騎上馬就走了,這時,有個農民在不遠處,李淵以為還有個強盜,便一箭射死了他,可他走上前一看,才發現是個農民,一打聽,此人叫單雄忠,李淵很後悔,給了很多銀兩給他家人。單雄信知道後,十分痛恨李淵,所以才不投靠唐朝。因為李世民帶領諸將不僅滅民隋朝,還把四路反王給打敗了,單雄信也被抓了,大家無奈於單雄信的固執,只得將他處死,一年又一年,歷經蒼桑的諸將終於戰勝了種種困難,立了大功,而唐高祖的另兩個兒子想謀害李世民卻沒有成功,反而被諸將看穿並殺了他們。高祖知道後大病了一場,病一天比天加重。諸將在高祖去世的前幾天強迫李世民繼位,這就是勵精圖治的唐太宗。此後的幾十年間,大唐被唐太宗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就是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
每當我讀完一遍之後,懂得的道理就更深一層,我現領悟了做什麼事都要謙遜有禮,不能因小事而耽誤了將來,還有不能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等等等等。這些道理給予了很多重要的啟迪,不知將來再回頭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會領悟到什麼呢?
9. 如何看待歷史學 800字
樓主根據自己水平刪減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於只聽親友等「圈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麼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後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錯誤,避免走向錯誤的深淵.
聯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嗎?那是理智的做法還是在一意孤行?對歷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確的民族意識?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其結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邪惡力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是一門展示當代人們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動的學問,也是一門揭示人們將會做什麼、怎樣做的行為科學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