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指導學生快速掌握《中國古代史》的知識
①抓單元標題:把握來時代自的整體特徵,也就是抓住了主題 ②細化了解知識點:推薦使用「表格對比」或「知識網路」的形式,多年經驗表明這是最有效的 ③兼顧地方史:地方史也要練習課本,有助於背誦 ④吃透近幾年的地方期中、期末考試題:全部掌握也就相當於掌握了要考的、必考的、重點考的,那是相當於總結性的表格和典型例題 ⑤記不住時間可以用年代羅盤表或自己把時間、事件按先後順序歸納在數軸上,一目瞭然,也更容易激發興趣。
㈡ 如何有效地教好歷史課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
第一、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後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 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於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
第二,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我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採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
第三、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願意聽、樂於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盪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㈢ 中國的歷史該怎麼系統的學
在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知曉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中國古代的歷史,時間長,內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勢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也會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對課程內容進行精選是十分必要的。
《標准》中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圍內,這是指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現象,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現象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掌握的。
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最先學習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中國古代史的基本知識,還要使他們初步學習如何去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掌握一些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學好中國古代史,也為他們以後的歷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導言在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識讀歷史圖表,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較為清晰地敘述相關的史事,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
(3)如何教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不是塵封的記憶,也不是埋沒於故紙堆的故事。毛澤東同志說過,「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領導幹部學習歷史,是為了創造新的歷史,重在以史資政、古為今用。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
比如,不追求一時顯績,多下打基礎、利長遠的苦功;不依賴個人主觀,多做察實情、匯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讀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不讀死書、經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句話說得好: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千年未有的大變革中,從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的落實,到推進治理現代化的考驗,再到破解種種現實問題矛盾,各級領導幹部格外需要鏡鑒啟迪,格外需要從歷史這部教科書中汲取繼往開來的力量。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不斷提升歷史素養、增厚歷史底蘊,我們就能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寫下勿忘昨天、無愧今天、不負明天的雄渾篇章。
㈣ 如何正確學習中國歷史
國歷史博大精深,吸引了不少人的陶醉與學習!那麼,對於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該如何去學習呢?接下來,文學天地網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的方法一
逐個朝代學習。很多人學習歷史前一榔頭、後一斧頭,非常容易搞混淆,也不容易記憶,不好學。而且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有時候籠統學習也會給人一種量大的感覺,反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建議大家可以參照某些有趣的網站或書籍,如網路秦朝搜索,基本可以看到很多秦朝歷史,之後再搜索漢朝等等,逐個學習。
由點到面法。由點到面指的是先學習某個點,如想了解秦朝歷史可以學習某些重要的知名人物,了解知名人物的情況以及經歷,從而可以衍射出某個時代的具體發展,就織成了一個網,這樣學起來興趣較足,也容易接受,也更有深度,非常受到學生與歷史愛好者的歡迎。
故事串接法。故事是大家都非常感興趣的東西,正史有時候看起來很煩躁很吃力,但是如果藉助於歷史故事則更為生動與形象,作者知道有一本書叫上下五千年,上面有很多歷史小故事,而且是按照時間排列,讀起來有趣,而且淺顯易懂,甚至可以作為課外休閑讀物,但學歷史不錯。
多看歷史紀錄片。有很多人不喜歡讀史,但喜歡看視頻,視頻不僅直觀形象,更容易記憶,在現在網路非常發達的時代,歷史紀錄片很多,可以在網上搜索到各種各樣的紀錄片,非常方便。有很多的系列紀錄片,不僅有圖片,也有歷史解讀員的解讀。
除學生外的歷史愛好者不要貪多貪快。學習歷史是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著急,而應當長期的學習。不要小看了積累,按照自己的興趣,隨便零散的學習長時間也能自己織成一個大網,建議自己的歷史脈絡與觀點,都是不錯的學習法。
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的方法二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方法三
一、口訣記憶法
記憶戰國七雄就用「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兩句口訣,即記住了七個諸侯國的名稱,又記住了他們各自的方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的國王用口訣「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學生很快就記住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國王查理一世,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了路易十六。
二、化簡記憶法
「上海七君子」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時可化簡為:「沈章鄒李沙史王」。《天津條約》可記住「公開行賄」。「公」指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開」指增開南京、漢口等十處為通商口岸,「行」指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賄」(和錢財有關)指英法兩國得到巨額賠款。
三、形象記憶和諧音記憶配合法
如清政府同帝國主義簽定的《辛丑條約》喪權辱國,內容歸納為「前進賓館。」(一)要清政府賠款(「錢」與「前」諧音)(二)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反抗(「禁」與「進」諧音)(三)允許外國駐兵(「兵」與「賓」諧音)(四)修建史館,劃租界(館)。這樣《辛丑條約》的內容就可以簡單記為「前進賓館」。
四、特徵記憶法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的護國運動、1917年的護法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通過觀察發現,這五個年代的數字呈等差數列,都差2年,抓住了時間特徵,便於記憶。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事件:1789—1794—1799—1804,都差5年,就記住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時間、羅伯斯庇爾被推上斷頭台的時間、拿破崙的「霧月政變」、拿破崙加冕稱帝的時間。
五、中外聯系記憶法
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世界近代史開始時間1640年,可聯想中國近代史開始時間1840年,兩者正好相差200年,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呢?自然是中國在後,因為中國近代落伍了。
1689年的事件:英國有《權利法案》、俄國有彼得大帝改革、中國歷史有《尼布楚條約》
六、比較記憶法
比較是加深理解、提高思維能力的手段是真正認知歷史的方法之一。如:同屬於資產階級改革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的1861年改革比較;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結局比較;中國現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任務、領導階級、革命前途等方面的不同。通過比較,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理解和記憶。
七、圖示記憶法
即把抽象的歷史知識通過形象、趣味、直觀的圖形來表述。如清朝疆域的記憶,可以在圖上勾出來,並設計成「米」字形,從西面開始,按順時針方向記憶。
八、短時效應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恰當的、科學的給學生一段較短的時間,讓其思考,分析解決某個問題,並取得高效的教學現象。如俄國1861年改革的意義,給定5分鍾,創設有利於學習的良好的課堂氣氛,這樣學生目標性強,注意力集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大部分學生都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出現,爭先恐後去學,定能加快記憶,有的甚至想出短時高效的方法,並向其他學生介紹。
㈤ 中國古代史怎麼學
在把握上述各階段的基本特徵和重點內容的基礎上,還需將中國古代史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等若干問題進行橫向的歸納、概括,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認識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重大變革。一、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學習 從宏觀上看,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歷史,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原始經濟→夏、商、周奴隸制經濟→春秋戰國轉型期經濟→秦至清朝中期的封建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學習中國古代經濟史,應注意如下問題:(1)認知經濟史領域的基本知識。如兩稅法、一條鞭法等。(2)思考一些史學基本現象。如:中國古代經濟為何會取得輝煌成就?從中可以得到那些啟示?明代中後期以後,又為何會落伍?從中又能得到哪些教訓?(3)掌握一些史學基本原理。如: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同時又受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反作用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4)注意一些史學基本理論。如:①在中國古代的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的農業經濟。發達的農耕經濟使手工業、商業都成為其附屬,其發展也依賴於農耕經濟的影響。②在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相互沖撞中,代表先進文明的農耕經濟經常表現為對游牧經濟進行改造、融合。③土地制度、賦稅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礎。二、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學習 中國古代的政治史始終是圍繞著治亂興衰、統一與分裂展開的。因此,在學習中國古代史上的政治現象和特點時,應重點學習中國古代的政權沿革和政治制度及措施。政權嚴格中既包括奴隸制、封建制王朝的更替,也包括在農民反抗斗爭中建立的政權等內容。 在明了中國古代政權沿革脈絡的基礎上,掌握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是拓展學習廣度和加深歷史認識的主要保證。因為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載體和規則,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由階級斗爭的具體條件決定的,是和國家的社會性質相適應的。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職官制度,及其重要歷史時期的變法改革措施。同時,要注重培養歸納、概括有關史實和梳理歷史線索的能力,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初步理解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注重培養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並以次具備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三、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學習 中國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古代文化自成完整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等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個性特徵。可以從思想、科技、教育、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概況和取得的成就進行整理歸納。 學習中國文化史,首先要理清文化發展的階段特徵,同時將文化與政治、經濟相對應進行分析、評價,以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其次,要對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的一些現象進行探究,找出其中的一些規律。例如:中國古代文化曾多次出現繁榮局面,且長居世界領先地位,原因是什麼?原因的共性在哪裡?明清時期,中國文化發展開始落後於世界,造成落後的原因有哪些?在先進於落後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經常對此類問題進行探索和思索,能幫助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歷史的本質,發現規律,提高認識水平。四、中國古代軍事史的學習 作為軍事的核心部分,戰爭在歷史上的特點、影響、性質及其重要,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戰爭是產生了私有財產和階級以後才有的,是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一種最高斗爭形式。 中國古代的戰爭,按其性質來分,可以分為:(1)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之間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2)奴隸主貴族爭奪政權的戰爭;(3)奴隸主爭霸戰爭;(4)封建統治者為實現統一的戰爭;(5)反封建的農民戰爭;(6)封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戰爭(7)封建統治者平定叛亂的戰爭;(8)反對分裂勢力的戰爭戰役;(9)反對民族壓迫和掠奪的戰爭戰役;(10)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11)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等多種形式。 注意把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和中國各民族共同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嚴格區別開來。 發生在中國古代史上的作為戰爭具體表現形式的戰役,其性質是與該戰役所屬的戰爭性質相一致。除此之外,歷代封建統治者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在其制訂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中必然也有涉及軍事領域的內容,包括官制、機構和若干制度等,在學習時同樣應當進行歸納整理。五、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的學習學習民族關系史,主要理清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1)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2)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3)少數民族政權如何逐步歸入中華民族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六、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 古代中國是個具有發達的經濟與文化的大國,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同時,具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思想的中國人,也樂於同世界各地的人們交往;中國古代史上許多王朝都重視同世界各國、各個地區的友好往來。古代中國對外關系史主要包括友好往來、反對侵略、閉關鎖國三個方面。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友好往來是中外關系史的主流。
㈥ 看美國教科書怎麼教中國歷史:中國近代史中
看美國教科書怎麼教中國歷史:中國近代史中的美國
日前,來自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的研究團隊,就美國教科書和美國教育中出現的中國形象進行了系統地統計分析。
研究人員指出,美國人在青少年階段所接受的教育將會影響其終生,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對方,無疑將會對兩國間的友好交流,帶來積極的影響。
小學階段:只言片語
1
小學教育中幾乎沒有提到「中國」這一概念,一直到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才有一些只言片語提到中國。
在美國小學六年的教學中,教科書中提到了中國的先秦和兩漢。
盡管少量提到中國的絲綢之路,但是所使用的語言與現在我們談論絲綢之路的語言不通。
研究人員分析指出:「美國人通常認為,與其他殖民國家相比,美國對待被殖民國家相對仁慈。例如美國曾推掉中國賠償條約中的庚子賠款,並在中國建立了教育和醫療。」
㈦ 如何系統的學習中國歷史求教對中國史特別感興趣,想好
一是聽課。如果可以聽好的老師講國史概論或者聽一些斷代史的課程,那應該就比較好了,課間還可以請教一下周圍的同學什麼的——我都不太敢和老師說話。但如果自己長得丑以至保安不讓進的話,也有其他的辦法,比如可以去超星看視頻,有鄧小南老師講隋唐五代宋,張帆講元明清等等。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聽鄧老師,做夢都夢見我戴著耳機在聽……仔細一點的話應該認真做一下筆記,把她講演的脈絡梳理下來,她提到的文獻做一些更深入的了解,通過「知網」進一步追索有關的研究。她問問題的話,想一想自己是否知道,不知道的話回過去再聽一次。再深入一些的話可以嘗試體會一下鄧老師的措辭,比如她有時會說「有的學者就說了」、「有的學者有這樣的觀點」,我們一方面可以探索一下這里的學者是誰、文章是哪篇。我自己還會想一想鄧老師的態度——她顯然認為這個觀點有道理,也很重要,但似乎她還有一些保留,是不是還有一些討論的空間呢?還是我多想了…… 二是泛讀斷代史系列。人民出版社有「中國斷代史系列」系列,最近有細講中國歷史叢書,講談社有中國史系列(除了最後一卷都有中譯),哈佛大學出版社有中國朝代系列(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目前沒有中文翻譯),此外,劍橋史的中國史系列已經廣為大家所知。除了劍橋系列以外,其他單冊都比較薄,從先秦讀到明清不需要太久。大部分是由各個斷代好的學者撰寫,綜合了比較多的新近的研究成果。可以選擇精讀一種,通過比較細致的筆記,我們可以積累基本人物、事件、制度、專名等等。如果自己有一本名詞解釋小本就更好了。之後可以泛讀其他幾種,體會不同時代、不同學術傳統下對於國史的不同梳理與把握。比如關於府兵制,王仲犖、氣賀澤保規等各自是怎麼說的。有了一些這樣的意識就是進一步探索的開始。 三是閱讀研究入門與批判性的研究回顧,了解學術史中的範式、思路與取徑。從涉獵國史的角度說,我們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下現代中國史研究的形成,讀一點民國的學術史,可以讀綜論,如王泛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也可以追索專人,陳寅恪傅斯年等等。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閱讀各種研究入門——如山根幸夫編的《中國史研究入門》。在這基礎上,我們要認真閱讀介紹性較強的學術史回顧,比如谷川道雄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做的導論、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宋元明轉型的思路也有兩篇專文,明清史不同專題下的回顧就更多了——也許可以從關注他們家微信號開始。總體而言,平時對這樣的專文有所留意,兼讀一些有代表性的論文,勤作筆記整理,就可以比較好的把握學界對歷史脈絡的梳理與反思。即使自己不一定從事具體的研究,但是自己平時產生的想法就會在比較正確的道路上。這時自己便會有一些問題,或者說產生一定的問題意識。可以給自己做個測試:如果自己關心的具體問題在近期《歷史研究》上有人討論,大致就說明自己在正確的道路上了;反之,如果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出現在了某挖煤學報上,那就要停下來想一想了……當然,如果完全沒有討論,這或許是根本沒有史料的緣故。 四是閱讀史料學導論。研究入門中一般會包括對有關基本史料的介紹,我還是想把這一點單獨提出。因為康德曾經說過:Gedanken ohne Inhalt sind leer——大概是說思想如果沒有材料的話那就是空的。我們要大致了解一下,我們正在學習的時段有哪些史料,它們的結構特點是怎樣的——以及,如果要找到他們的話,要依靠哪些目錄、索引或電子資源等等。這樣我們的感受與思考才能處於比較健康的狀態。古代史的話我們會先讀榮新江《學術訓練與學術規范: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此書對於戰國至唐五代的簡帛、石刻等新材料有比較全面的綜述。如果傳世文獻的話我們就可以回到要籍解題。這是告訴我們一種古書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版本源流等),以及大致內容與史料價值。比如黃永年有《史部要籍解題》、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籍舉要》、黃永年《唐史史料學》。宋開始隨著史料的增加可能會復雜一些,尤其是蒙元史,但也有不少專書,比如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有An Intro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明代史籍考)。當然並不需要把每個時段的史籍舉要都一一細讀,如果有很感興趣的時段可以認真追索,其餘可以每天翻一種史籍的提要——這樣一段時間之後,彷彿自己知道很多的樣子。當然,由於我們時代大多數讀者的基礎都比較不好,很多時候還需要補一些基本知識,比如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五是選擇一個自己的切口,再摸一些史料。之前只是泛泛而論,但到了一定的階段總是會有自己更感興趣的時段與主題——歷史系修完斷代史導論也要進入更加高階的課程。即使是出於愛好的閱讀,有所側重以點及面也是好的。比如宋代的鹽法,雖然只是一個時段的一個問題,但與之前之後息息相關,也可以由此思考經濟、財政乃至技術、飲食等等。有了切口就可以摸一些史料。摸和讀是不一樣的。讀前四史通鑒應該是一種修養,讀許多史料其實是非常浩大的工程,且不說對史家史源的把握,一頁頁讀下來就是很長時間。我以前讀過巴爾扎克的La Peau de chagrin(《驢皮記》)。驢皮幫主人公滿足心願,滿足之後就變小,沒了以後主人公就死了。讀歷史的話,心願大概就是讀史料,每讀一種,生命之驢皮都會少很多。所以開始讀的時候要慎重。摸一下的話比較簡單。比如很喜歡某人的文章,他用了這種史料,他集中使用了某一部分,那麼自己就可以把這部分史料找出來,把這部分按照史料本身的順序讀一下。這時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勾稽與梳理,也能直接地感受史料的特徵與局限,有時也會有些自己的理解。如果有一天開始讀史料的話,這會是很好的准備。
㈧ 如何教好初一歷史
你好,同行,呵呵
以下建議可供你參考參考哦
歷史對於剛從小學升上初中的學生來說是一門陌生的學科,雖然學生都沒有接觸過歷史課,但是奇怪的是絕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女生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歷史是一門枯燥無聊的課程。因此,作為初一的歷史老師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愛好,明確的告訴學生歷史並不枯燥,相反它是那麼的有趣而神秘。有鑒於此,第一堂歷史導入課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俗話說良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歷史和對那個將要給他們教授歷史的老師留下一個深刻而正面的第一印象呢?這就要求將要開展初一歷史教學的各位老師務必精心設計好第一堂歷史課。大部分人都會對那些自己所不知道的而又新奇的事實具有高度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最能夠抓住人心的法寶。所以我們在進行教書設計的時候就不放從激發學生的好奇型入手,例如我在設計第一堂歷史課講解什麼是歷史的時候,涉及到了人的誕生和人如何記載歷史的這兩個問題。在介紹人的誕生的時候,我將平時收集到的西方上帝造人的故事,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埃及關於人是由太陽的淚水變成的故事,中國女媧補天的故事等,繪聲繪色地講給學生聽,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在介紹人們是如何記載歷史的時候,我以設問的形式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想像在原始社會和古代的條件下,如果是他們將會如何記載歷史?顯然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很快就投入到角色當中,大膽地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設,不但解決了問題,還增強了學習的興趣。興趣一旦建立起來了,就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俗話說「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興趣雖然初步地建立了起來,但是要使這種興趣能夠保持下去這就要求老師在平時必須不斷地給學生加以刺激。要想學生真正地愛上學習歷史,老師必須認真上好每一堂歷史,盡量使學生喜歡上你的每一堂課。要想學生喜歡你的課堂的就要弄明白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課。學生會喜歡什麼的歷史課呢?其實我們都曾經當過學生,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呢?首先我不要整一堂課都在講理論的老師,我希望能在課堂上聽到新鮮有趣的故事。是的,學生特別是剛從小學升上初中的學生都不喜歡長篇大論的枯燥說教,學生喜歡故事,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不妨根據你所講的課文收集幾個有趣的故事,藉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內容。但是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注意我們所准備的那些故事只是我們課堂內容的配料,千萬不要主次顛倒,使歷史課堂淪為純粹的故事會。學生除了希望聽故事外,還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並且都非常喜歡表現自己。所以我們可以改變以往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例如在設計《三國鼎立》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這篇課文所涉及的內容都比較的熟悉,課文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講也不難掌握,所以我決定把這一課設計成生本教學模式。具體做法如下;首先教師根據教材結合課程標准將課文的內容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承擔自己喜歡的學習專題,然後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相關材料並製作課件。准備工作完成後,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課堂上通過課件向其他同學展現自學成果,老師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補充相關知識點。這個講學設計體現了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講學理念,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個人能力,更最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的愛好。教學模式千變萬化,學生喜歡什麼樣的教學模式也不是一種不變的。所以作為一名歷史老師,要想抓住學生的心,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研究,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學習歷史需要興趣,但學習歷史並不能僅僅為了興趣。歷史作為統考科目之一,學生將要面臨考試壓力。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還是要把落實教學目標作為課堂的首要任務。由於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備課的時候必須找准重難點,避免知識點的過於分散從而加重學生的負擔。爭取在一堂課里把最重要的知識點講透講明,強化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印象。另外還要落實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過關,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煙」,考試的題目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以得題目都是從基礎知識點演化而成的。所以老師要平時要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過關,幫助學生打好能力提高的基礎。中考是一場選拔性的考試,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練練提高型的題目,並做好解題技巧的指導,幫助學生在將來的考試中能夠脫穎而出。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初一的歷史學習是學生以後學習歷史的基礎。作為一名初一的歷史老師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邁好這關鍵的一步,因此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自身不斷地學習不斷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從而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