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的材料分析題怎麼答,有套路嗎高手請指教(明年高考了)
「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選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觀點。」這是高考考試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據上述要求,近年來在全國高考各種模式試卷的歷史試題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試題頻繁出現。如:2003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第36題就是典型的一例。該題第二則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關地區魏晉墓磚壁畫》,該題第2問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風貌,透過材料二你獲得了什麼重要歷史信息?」因此,平時學習中要有針對性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解答歷史材料解析題。
一、缺陷剖析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歷史試題中頻繁出現,但如何提高此種能力卻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且在學習和復習時此種能力要求往往被納入審題的范疇。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學生在這一方面存在著不少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淺嘗輒止,一葉障目。由於年齡的緣故,中學生普遍具有淺嘗輒止、一葉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則試題,往往得到一點信息就以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國高考上海歷史卷第3題與1998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7題就用幾乎相同的圖片內容命題:「圖中犁耕方式開始於何時?」部分學生不仔細觀察就選擇了A項(春秋戰國),因為牛耕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但是圖片反映的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這種方法卻是西漢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主要表現。
2.提取信息不準確
不能排除無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種迷惑作用。2003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第41題第2小題引用了4幅餅狀圖表,要求從中概括出2001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圖表中的「其他」事實上就是起到干擾作用的無效信息。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機構,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個省級行政機構合計流出人口才佔40.7%,這足以說明流動人口以前述6省為主,而這6個省處於中國內地,相對東部沿海地區而言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至此結論已經可以得出。另一組圖即「流動人口城鄉結構」同樣屬無效信息,對解答該題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這一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但選項中卻沒有類似的表述。
二、解決方法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上文已經就學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參加全國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幫助。
以下題為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海國圖志》
材料二 師夷智以造炮製船。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君主者權偏於上,民主者權偏於下,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於張國是;欲張國是,莫要於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於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於設議院」。
──鄭觀應語
材料四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
──《變法通議》
請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 概述其基本思想。
(2)比較材料一、二的異同點。
(3)材料三所說「商務」指什麼? 「與外人商戰」是什麼意思?
(4)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
1.重視審題訓練
在審題訓練中,我強調審時間、審地點、審關鍵詞句、審提示語、審材料來源、審問題,這些都可以作為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將這些方法用之於信息提取能力的訓練,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審問題
即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做材料解析題,一般是先閱讀材料後面的問題,再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有關材料,分析解決有關問題。這樣既可以節約答題時間,又可以提高答題的准確性。比如我們做上面的題目時,先閱讀題後的每一個問題,再分別到材料的對應位置尋找答案。像第( 1 )題問的是政治派別和基本思想,那我們就從材料與出處思考這兩個問題,不用去花時間想這些派別、思想的背景、影響與表現等。第(2)題比較材料一與材料二的異同點,我們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尋找答案。
②審關鍵詞句
即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閱讀材料有一個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這樣看問題又准又快。像這個題目中的材料三,抓住關鍵詞句「商戰」、「君民共主」、「設議院」,就掌握了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關鍵詞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這是閱讀材料的一條捷徑
③審材料來源
即注意引文出處。材料解析題的材料由材料內容與材料出處兩部分構成,材料內容固然重要,材料出處也不可小視,更不能忽視。因為材料出處一般能讓我們知道材料的作者、時間、地點與引用的文章等。這方面的信息經常能幫助我們准確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內容與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訴我們分別出自《海國圖志》、《曾文正公全集》、「鄭觀應語」和《變法通議》,《海國圖志》與《變法通議》在書本上有所交待,我們結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關材料。《曾文正公全集》與「鄭觀應語」告訴我們作者是誰,我們不用看材料,只回顧所學知識也知道他們所代表的派別與思想。
2.忠實於材料
材料解析題所選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內容,更多的出自我們沒學過的文章,其對有關歷史現象與本質的認識不一定與教材保持一致,那麼我們做題時,在所給材料與教材內容相矛盾時,首先要忠實於材料。特別是題目要求「根據材料」、尋找依據、概括思想、比較異同、分析現象等,就要老老實實地從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為與教材一致就脫離材料。比如本題中的第(4)題: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我們就要到材料二與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務派只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早期維新派還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就不要因為書本上介紹早期維新派時交待了其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張,就一股腦地搬上去。
3.注意材料與教材的有機結合
我們做材料解析題,一般是以教材為依託,一是教材的內容,一是教材的觀點。我們反對照搬教材,要求忠實於材料;也反對脫離教材,一味地自由地發揮。一是材料與教材間有以上關系,一是材料很多時候也會要求我們結合教材來思考問題。本題就能落實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發、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的有關章節,這樣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別與基本思想,還有其他具體問題。因為教材上有對於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紹與評價。在題目中有要求結合教材,結合所學知識,或者什麼也沒說時,我們都要聯系教材相關內容,結合教材尋找正確答案。
4.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做材料解析題還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觀察事物,解決問題。比如以上題目就要我們從有關觀點判斷政治派別,說到「商務」,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資本主義,「與外人商戰」是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這一般要求我們能讀懂材料,還要能回歸教材,才能看到問題、現象的本質。有時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與事實不符合的言論,或反動的觀點,我們就要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來進行正確的判斷與推理,分析其本來面目。當題目要求我們結合材料談自己的認識或啟發時,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對材料的整體把握,獲得認識事物、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經驗教訓。
5.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試對一些問題的關鍵詞都採取加著重號(或加粗、或用不同字體表示)的方式,為考生避免犯審題的錯誤而發揮出真實水平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此舉也養成了部分學生的依賴心理,他們認為考試中既然已經給了我們提示,就沒有必要再多費心思。但是目前全國高考試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採用,著重號無法標注,這往往使得平時缺乏訓練的考生手足無措。因此,平時訓練中我們應該在語言和文字方面加強訓練。文字訓練時應該重點隱含,即對關鍵詞不作標注。語言訓練時教師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語氣來敘說重點字詞。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停頓、加重、放慢等語氣來突出重點,但訓練時則恰恰相反,各種可能突出重點的方法全部隱含,模擬考場上無人提示的情況。
6.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採用是近年來全國高考歷史命題的重要特點也是未來高考命題的一種趨勢。新一輪課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稱「插圖」而改稱「圖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點綴,這是史學「左圖右史」傳統在新時代的表現。近年來各種模式的全國高考卷的歷史試題中出現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狀圖、曲線圖、餅狀圖等多種類型的圖表,各種類型圖表的採用,是將其它學科的一些科學方法用之於歷史學,是學科整合的結果,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是高三文科師生的當務之急。
『貳』 如何解答歷史材料分析題 教師隨筆
中考歷史題型共計兩個,即單項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單項選擇題,答案唯一,易選擇,易得分,相對簡單。相反,材料分析題,材料內容復雜,形式多樣,難度大,給分少,得分低。是同學們失分最多的題型。怎樣做好它?這是我要回答的。
一、材料分析題概況
1.中考試題,這類題型共計3道。由材料和問題兩部分組成。所給材料形式多樣,有文字(如文言文,現代文等)、圖畫、表格、漫畫、材料出處、歷史地圖等,可謂圖文並茂;問題約3-5個,從考查基本知識到能力運用,由簡到難,分層進行。
2.重點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獲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說明和論證的能力;同時,考查學生對歷史的看法、見解、感悟等,最終達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比較、評價歷史人物、事件及現象,掌握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釋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客觀分析和解釋社會現實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二、解答步驟如下
1、仔細閱讀所給材料和材料出處。重視對材料出處的 有效信息分析。
2、認真審視問題,掌握題目在問什麼,要回答什麼。
3、分析此題考查哪一方面(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哪一時間段歷史內容(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還是世界古代、近代、現代的),確定答題范圍,針對問題找答案。
三、答案在哪找
1、在材料中找,反復出現的詞語、句子要特別注意,那就是答案。
2、在教材中找,教材是考試時我們必備的基本資料,是考試的依據,所謂教材還應包括歷史地圖冊,且不可忽視在其上查找。抓住教材,用教材中的語言做答。
3、在我們的腦子里,資料中找不到,就把我們對全題的認識、理解、感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即可。
四、答案要做到
1、卷面整潔,字跡清晰,給閱卷老師以良好的印象。
2、格式規范,每題前寫「答」字,按問題順序作答,不可顛三倒四。
3、答案要點簡明扼要,層次分明,邏輯嚴密。
4、論從史出,史論接合,用科學的歷史語言作答。
相信同學們,按以上幾點認真審題,仔細分析,做答規范,一定會在中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的。
『叄』 怎麼答好高中歷史大題
其實答來歷史大題不難、源我的情況和你恰恰相反、1、材料題這種題目答案一般在材料中體現、但是千萬不可以整句整段的完全照抄照搬、要用抽關鍵詞+自己的概括的方法2、分析題這種題目一般是從所給材料的背景入手、然後在腦中進行知識搜索覆蓋,將涉及到的知識進行篩選、不要將一些無關的東西寫上、雖然不扣分,但是讓改卷老師覺得是死讀書、不懂得靈活運用、打分就會差一些3、分點答題,一定要將關鍵詞放於首句中、不要放在最後的總結、讓老師一目瞭然、不用找的那麼辛苦,自然分數更高 文科嘛、那麼多的簡答題還有就是字咯、漂亮最好,寫不漂亮就求工整了希望能幫到你,
『肆』 怎樣答好初中歷史材料分析題
怎樣答好初中歷史抄材料分析題
首先要合歷史實際發揮,然後自己結合材料來看分析材料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包括哪一時期、哪一國家,主要歷史人物做了什麼史實,,.,往上面套一般不難的,最好條理清晰化,要整潔,老師一看就好給分
『伍』 怎樣回答歷史材料解析題
歷史材料解析題在歷史考試中佔有重要地位,文章從閱讀材料,認真思考,領會命題意圖,組織答案幾個角度分析如何答好歷史材料解析題。
『陸』 歷史問答題怎麼答怎麼分析題目
一、問答題的種類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選例並圖解如下:[例題]根據史實說明近、現代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原因。中國各種主要政治勢力對兩次戰爭的態度如何?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高考試題均由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和求答項構成。但在題文中有時有合理省略的情況,合理的省略無損於題意。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 「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3.解問答題的讀、審、答(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3)答案規范化。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例1:鴉片戰爭後,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的同時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概括指出在19世紀中葉至1919年的近代化歷程中,中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構成以及教育、科技諸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時間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內容。時間是近代前期,內容是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的構成及教育、科技五個方面。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變化體現在:從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現為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體。從生產方式來看,從封建的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從階級結構來看,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從教育來看,教育內容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集中體現為新式學堂的出現。科技方面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參考答案:(1)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2)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3)產生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等新的階級。(4)出現了新式學堂。(5)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例2:中國近代化是指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對中國近代化演進層次的論述,史學界有多種觀點。一位著名史學家認為:中國近代化先後經歷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三個時期,並沿著三個層面向縱深延伸。根據所學知識,結合以上觀點回答下列問題。(1)「觀念轉變」「器物變革」「制度變革」分別指什麼?(2)以上變革對中國社會各產生了什麼重要的積極影響?解析:本題從近代化的層次性立意,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和對史實的運用能力,解題時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個層次,其關鍵在於利用時間限制篩選事件,「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應指新思想的萌發: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指洋務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涉及的事件較多,要考慮全面。第二問答題比較簡單,注意語言要簡煉,條理要清楚。參考答案:(1)「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辛亥革命。(2)影響:①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②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擴張。③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清末新政對中國的近代化在客觀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們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反動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打擊了帝國主義,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發揮出自己的答題技巧,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技巧的運用要靠平時去練、去實踐。筆者淺談旨在說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識充分發揮出來,取得好的成績。
這樣可以么?
『柒』 如何答好歷史背景類材料題
在中考歷史試題中,有這樣一個題目,即「簡要分析
1991
年海灣戰爭的背
景」。
類似這種「背景」題,
是歷史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有不少學生對這種
類型的題目無從下手,
不知怎樣回答,
即使解答已經見過答案的「背景」題,
也
會丟三拉四。為此,粗淺地談一下看法。
首先,
從課本上找出某一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
這里有一個簡單的方法
(或
者說是一般規律)。那就是,
凡是某一事件框題(標題)下的開始內容往往是這
一事件發生的背景,
一直到這一事件的正式開始之前。
例如:
「1991年海灣戰爭
的背景」,
基本上就是課本上「1991年發生了海灣戰爭」一句前邊,
而且是同一
標題下的內容,
即
「隨著東歐的劇變和蘇聯的解體,
東西方兩大集團軍事對峙的
局面結束了。
舊的世界格局已經終結,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世界多極化在加
速發展。
世界格局的變化,
導致了原來掩蓋著的許多矛盾激化,
特別是地區沖突
和民族沖突此起彼伏。」
當然,這一方法並非是放之四海而皆能顯靈的「萬能鑰匙」。有的標題下
基本上沒講「背景」就介紹過程、
影響。
遇到這種問題必須根據這一事件的過程
(口號、目標、領導者、主力軍、條件等)聯想與之有聯系的歷史知識。
《現代
漢語詞典》中對「背景」的解釋是「對人物、事物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
境」。
這樣看來,
某一事物發生的所有背景一定都與這一事件有聯系,
或多或少
地存在一點因果關系。
一般地講,
在歷史教學中的「背景」與「原因」基本上是
同義詞。
原因中又包含「近因」與「遠因」,
「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等提
法,不管什麼原因都屬於「背景」。如果
A
事件與
B
事件沒有任何聯系,那麼
A
一定不是
B
的背景,
反之則是其背景。
根據這些思路,
我們就會找出「五四運動」
的背景。
我們知道,
「五四運動」中有「廢除
21
條」、
「還我青島」、
「打倒曹、
陸、章」等口號。那麼「青島」以前被誰佔去了?為何要打倒曹、陸、章?
只要
進行這樣的聯想,
很容易會聯繫到「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
有直接聯系,
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所以,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是「五四運動」的背景。
我們又知道,
「五四運動」的領導者是具有初步共產主
義覺悟的知識分子。
那麼,
他們的共產主義覺悟又是怎麼來的?共產主義的思想
理論是怎樣傳來的?只要這樣思考,
就很容易聯想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
給我
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十月革命」一定是「五四運動」的背景;
「新文化運
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傳播,所以,「新文化運動」也是「五四
運動」的背景。
我們還知道,
「五四運動」的主力軍是工人階級,
與工人階級
(無
產階級)有關的歷史知識是「到
1919
年,全國工人人數達到
200
萬,無產階級隊
伍壯大了」,
這樣看來,
「無產階級隊伍壯大」也是「五四運動」的背景。
如果
工人人數少,
無論如何也不會成為運動的主力,
這是不難理解的。
其它「背景」
題都可以這樣理解記憶。可能有的同學看的資料多,認為有的資料上沒有上述
「背景」中的某一條,
這不要緊,
任何資料上的答案
(包括高考答案)
僅僅是「參
考答案」,不能說是「標准答案」,他們的答案也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另外,在答「背景」題時請務必審好題。「歐洲文藝復興的背景」與「意
大利文藝復興的背景」的答案不完全一樣,
後者還有一些特殊背景,
即「資本主
義萌芽最早產生在義大利」,
「義大利保存了大量古希臘、
古羅馬的文化典籍」。
只要善於思考,
是會想到這兩條的。
既然義大利最早產生資本主義萌芽,
那麼追
求財富和享樂的新興資產階級,
必然會盡快地反對天主教的禁慾主義,
資產階級
的新文化潮流必然會最早產生於義大利。
課本上說,
「人文主義者藉助了古希臘、
古羅馬文化」,
「文藝復興表面上看是古希臘、
羅馬文化的興起,
實質上是資產
階級新文化的潮流」,
由此可見,
「古希臘、
羅馬的文化典籍」與「文藝復興」
也有關系。
義大利的土地上曾興起過強大的古羅馬帝國,
其強盛時的疆域也囊括
了希臘地區,這就
有利於義大利人保存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
典籍。所以,文
藝復興的條件或背景中最好也包括這一條,
即「義大利人保存了大量古希臘、
古
羅馬的文化典籍」。
不管近因還是遠因,根本原因還是直接原因,都可以看成是背景。只要善於
思考,善於聯系,多做練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一定會盡快理解並掌握
「背景」題,最終一定會答好「背景」題。
『捌』 怎麼才能答好歷史材料題呢有時候書上都找不到,那怎麼寫呢
關於歷史的材料題。如果說答題技巧的話主要有兩個:
一是扎實的歷史知識
二是邏輯能力
首先你要根據給的材料分析所處的歷史階段,雖然書上沒有,但可以結合書中所講的那段時間發生的重要事件和歷史特點猜測出題人的意思。你想明白為什麼出這一題自然就好答了。
當然在依據歷史重點的基礎上還要緊扣材料分析,這就體現出你的能力了,注意要有根據,有條理,全面地分析,這方面有點像運用回答政治考試里辯證分析的技術
『玖』 如何解答歷史材料解析題
1、閱讀來材料,弄清自題意,找出材料關鍵信息
先閱讀材料解析題的設問,後帶著問題讀材料。
2、根據關鍵信息,聯系知識儲備、以及相關教材內容。
材料解析題所給的材料, 一般都是平時比較難得接觸到的。 但是學生在閱讀材料找出與 設問相關的關鍵信息後,
總是能夠捕捉到一些信息聯系與學過的知識取得聯系。
3、關鍵信息與教材知識點的融合,初步確定答題要點。
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般是屬於「小切口----深分析」的題型,如果想到哪兒就答到哪兒,往往會造成層次不清,條理不明,丟三落四現象。所以,應該將關鍵信息與教材知識點進行巧妙的融合, 初步確定設問所預求的答題要點。
4、答案表述:觀點正確、標的明確、層次清楚、多角度有序表達。
『拾』 如何回答歷史材料題
所謂材料型問答題,就是材料解析題向問答題延伸。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是高考歷史的主要題型之一,具有「靈活性高和區分度強」等特點。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材料題和問答題有打破界線的趨勢,材料解析題向問答題滲透的趨勢日益明顯。
怎樣做歷史考試的材料題
步驟/方法
審題
閱讀材料,提煉信息
讀懂材料是解答題目的前提。要仔細閱讀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著感覺走,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直接憑感覺答題。我們必須從提供的材料中盡可能地搜尋「問題信息」,即進行「材料處理」的過程。必須學會從材料所反映的內容中去尋找解題的切入點,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這為我們下一步將材料與教材結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礎。
分析材料、劃分層次
讀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後,根據材料意思,總體把握,分層作答。如果是多則材料,應先弄清各則材料之間是何關系?材料觀點是否相同?由於此類問題多屬「小切口--深分析」題型,不分層次難以深分析,且答案要點不全,得分數值不高。
審清題意
①審提示語(如上題「評述」)
②審關鍵詞(中心詞),即提示答題圍繞的中心詞和落腳點。(如上題「北宋、南宋與遼、金、夏議和的原因」)
③審條件限制詞(時間、空間、頻率等),即答題的時間、空間范圍(如上題「北宋、南宋」時期)。
回顧教材
何材料同教材都有一定的聯系,完全脫離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回顧教材: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知識遷移。正所謂「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內」,將材料分析透徹,注意回想它與教材哪段歷史時期有關,把材料落實到所掌握的歷史時期中;然後根據題意扣緊教材知識,不能漫無邊際,無從思維作答。
草擬提綱,構思作答
材料式問答題一般屬「小切口--深分析」的題型,考生如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容易出現史實混淆,層次不清,條理不明,丟三落四現象。所以,審題之後要構思,擬提綱,以便做到心中有數、要點齊全、層次分明。一般來說,提綱要包括:答題層次、每層要點、詳略之處等。
舉例
1992年高考第48題: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說:「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有楊貴妃以敗之。」結合你對唐朝由盛轉衰原因的認識,分析評論趙的觀點。
分析
此題答題思路為:①表明態度:趙翼的論點是否正確?②回憶課本扣緊題目,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麼?從而指出「題中言論」正確或錯誤之處,以史實支持或批駁趙翼的論點。③趙翼的觀點錯誤的根源在哪裡?(從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
史論結合,分層作答
答好歷史材料式問答題的關鍵是:在歷史基本理論指導下,分析歷史現象的本質,做到「史論結合」、「語言准確、邏輯嚴謹」,並且注意「緊扣設問、言之有據、言之有理」,還要「分層作答」。文字表達注意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切忌答非所問,雜亂無章,辭不達意。
同時,在書寫上,務必注意格式的規范,在字跡清楚的基礎,要做到四化:
提示化。寫出答題的提示語,表明所答問題的指向。如:
舉例
2006年廣東卷第29題:回答時,每一小問寫清答什麼問題,即答題提示語。其規范格式:
答:(1)社會背景:……
(2)目的:……
(3)影響:……
這樣的答卷,不僅給閱卷老師帶來很大的方便,而且答題一清二楚,一目瞭然。
段落化。把題目分若干層次,大題化小題,每層一個自然段。
如:92年高考「唐女禍」一題,可分三層次:(1)評論趙的觀點(錯誤或正確);(2)唐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麼?駁斥趙的觀點。(3)分析趙的觀點錯誤的根源是什麼?
要點化。答題盡可能用課本語言和觀點,史實准確,經提煉概括,使答案嚴謹慎密,言簡意賅。不能把課本內容整段照抄或任意發揮,空話連篇。
序號化。答案行文或按時間先後,或按空間順序,或按性質歸類,依次展開,且在每要點前標明序號,使答案層次分明,條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