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哪些社會制度
原始社會、奴隸制度、封建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新民主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
1、原始社會
亦稱「原始公社」「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人類產生的過程也就是原始社會形成的過程。它存在了二三百萬年,是截至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
生產力極其低下是原始社會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標志是使用石器工具。勞動的結合方式主要是簡單協作,人們之間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別、年齡實行的自然分工。人們單身無力同自然界進行斗爭,為謀取生活資源必須共同勞動,從而決定了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
2、奴隸社會
根據馬克思歷史理論,夏、商、周三代曾被定性為奴隸社會,此觀點爭論較多。奴隸社會以社會下層的廣大奴隸群眾為主要生產角色,然而就傳統文獻記載以及考古發掘工作並沒有發現中國上古時期廣泛實行奴隸制度的跡象。
3、封建社會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或領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西方學者的「封建社會」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是一種國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種「社會」,屬於政治制度范疇。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組織。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會國家機關及主權所有,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與壓迫的社會。
隨著其它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力度的加強,一部分國家會完全喪失國家主權,成為徹底的殖民地國家;另一部分國家則發生反彈,取得獨立地位。大部分國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是不平等條約造成的直接影響。
中國共產黨將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總概括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是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而言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實行公有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指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在其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創制、認可、修改和廢止法律,以及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度。
(1)新中國歷史上哪些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社會形態劃分方法:
社會形態作為揭示社會生活整體性特徵,研究社會發展階段、社會類型即社會結構的社會歷史范疇,通常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以生產關系的性質為標准劃分社會形態,即經濟社會形態;一種是以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准劃分,即技術社會形態。
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其特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各種社會形態既有自身的特點又有共同的規律,既互相聯系,又相互區別。
在經濟社會形態范圍內,有兩種基本的劃分方法:一是五種形態的社會劃分法,一種是三種形態的社會劃分法。
1、五分法
是根據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把人類社會依次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它的第一階段)。
2、三分法
是根據人的發展狀況,把人類社會依次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和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
如果把兩種方法對應起來: 人的依賴性社會——自然經濟社會——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商品經濟社會——資本主義;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產品經濟社會——共產主義。
這兩種劃分方法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說明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和社會發展階段,共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兩種劃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社會形態逐漸進步,一種社會形態總要被更高的社會形態所代替,人類社會最終將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
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佔主導地位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從而決定社會形態的性質和特徵,同時在這一形態里,還存在著舊社會形態的殘余及思想影響,也會出現即將誕生的新的社會形態的物質前提和萌芽。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中,由於新舊形態因素的發展、變化和交替,從而產生社會形態中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⑵ 中國歷史上五種社會形態所分屬的時期是怎樣劃分的
五種社會形態所分屬的時期劃分主要看的統治階級的階級性質;比如內奴隸社會的統治階級容是奴隸主,封建社會的是封建地主,社會主義的統治者是無產階級。
中國歷史上五種社會形態時期主要是以下五個:
1、原始社會:從舊石器時代到夏朝建立(幾十萬年前-公元前2046)。
2、奴隸社會:夏朝建立到春秋末期(公元前2046-公元前476)。
3、封建社會:戰國初期到1840年鴉片戰爭(公元前475-公元1840)。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公元1840-公元1949)。
5、社會主義社會(包括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
(2)新中國歷史上哪些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中國社會形態的更替表現為更復雜的歷史的運動和發展。
由於復雜的社會歷史條件,如舊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屬於,非典型的社會形態。
中國社會發展形態依次由低級向高級更替和表現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各民族的歷史發展是統一的,各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只有一種序列,馬克思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理論的揭示了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共性。
⑶ 什麼是上層建築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關系之和。它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 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
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名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簡稱為政治上層建築。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文藝思想等意識形態諸種形式,通稱為是思想上層建築,在上層建築中,政治處於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
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
政治上層建築
政治上層建築是指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
思想上層建築
思想上層建築是指適應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美學、宗教、文化傳媒等等。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各種制度、設施和意識形態的總和。
理論背景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的胚芽。這里的「市民社會」主要指現實的經濟生活。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
中,市民社會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已接近於「生產關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們合寫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形成了經濟
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
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在這之後,馬克思依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理論,分析了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社會獲
得的重大成果,並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充實和具體化。他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作了精闢的表
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
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恩格斯寫的《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特別是在他晚年的書信中,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理論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基本內容
一定社會的基礎是該社會的經濟關系的體系,即生產關系的總和,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等三個方面,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首要的、決定的部分。而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築是復雜龐大的體系,由該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兩個部分組成。觀念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政治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主要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
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觀念上層建築為政治上層建築提供思想理論根據,政治上層
建築為觀念上層建築的傳播和實施提供重要的保證。政治上層建築作為思想的「物質附屬物」是通過人們意識自覺建立的,它一經形成又強烈影響觀念上層建築,要
求一定的觀念上層建築與它相適應。恩格斯指出:國家政權等是「第一個支配人的意識形態力量」,「國家一旦成了對社會的獨立力量,馬上就產生了新的意識形態」。
在階級社會,上層建築具有階級性。同一社會形態存在著不同階級的政治組織和意識形態,它反映著社會經濟基礎的復雜性和經濟關系的對立性。支配著物質生產資
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統治階級的思想則是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在無階級社會,經濟關系不具有對立性,上層建築也不存在階級性。
「上層建築」網路詞條http://ke..com/link?url=-Azuvu2iDghs8_sb4wPsmJZ16BGmbd-dRfHgWi42I1wRzv_,供感興趣的同學繼續閱讀。
⑷ 上層建築包括了哪些內容啊
1.上層建築包括思想上層建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內等意識形態)和政治容上層建築(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兩大方面。
2.上層建築指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
(4)新中國歷史上哪些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上層建築的表現
上層建築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它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 表現在:
1.一定的制度、設施、是以一定的意識形態為指導建立起來的。
2.一定的意識形態,又總是要求建立相應的制度、設施,以獲得和憑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廣泛的傳播,在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成為支配人們的強有力的精神力量。
3.一定的制度和設施,一經建立,又會反過來影響意識形態。一種新的政治上層建築的出現,將會產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會觀點,並強烈地影響其他各種意識形態。
⑸ 在中國歷史上五種社會形態所分屬的時期是怎樣劃分的
1、原始社會:從舊石器時代到夏朝建立(幾十萬年前-公元前2046)。
2、奴隸社會:夏朝建立到春秋末期(公元前2046-公元前476)。
3、封建社會:戰國初期到1840年鴉片戰爭(公元前475-公元1840)。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公元1840-公元1949)。
5、社會主義社會(包括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
社會形態是指生產力在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體。它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既有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也有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產品經濟社會三大社會形態。
(5)新中國歷史上哪些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列寧主張「五種社會形態說」。1897年列寧在為波格丹諾夫《經濟學簡明教程》寫的書評中講,政治經濟學應該這樣來敘述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即原始氏族共產主義時期、奴隸制時期、封建主義和行會時期、資本主義時期。
1919年,列寧在《論國家》的演講中主張「五種社會形態說」。列寧沒有說到社會主義,但這篇演講詞作於1919年,此時社會主義已在蘇聯成為歷史的現實。
就是說,在當時的列寧看來,人類歷史是沿著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單線序列發展著的
⑹ 古代中國的上層建築是什麼
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⑺ 急問,,有哲學的框架圖么哲學有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論、歷史觀和認識論各個裡麵包括什麼上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