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時候的西岐和朝歌,分別是現如今的什麼地方
熟悉《封神演義》的朋友,對西岐與朝歌應該耳熟能詳,它們代表著敵對的周商兩個王朝。商周朝代更迭,於牧野展開決戰,最終周武王完勝,商紂王兵敗自焚於朝歌鹿台。
我們從地圖可以清晰看到殷墟(今河南安陽),以北120公里是朝歌(今河南淇縣),再向北70公里就是牧野(今河南新鄉)。
《史記》記載「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台」,也就說紂王兵敗牧野,一日之內返回朝歌,然後穿上鑲有寶石華貴衣服登鹿台投火而亡。
朝代更替歲月滄桑,西岐與朝歌早已在時光中化為煙雲,只有陝西岐縣與河南鶴壁淇縣,至今猶存的古城遺址,仍在無言訴說著昔日跌宕起伏的戰爭,以及曾經的榮光與輝煌。
㈡ 朝歌在現在的哪裡
朝歌,位於河南省北部的淇縣。
㈢ 商朝都城朝歌在現在什麼地方以及他的發展史
商都朝歌,故衛國都城,在今河南淇縣,另一說在河南湯陰縣
㈣ 朝歌是現在的哪裡
朝歌(zhāo gē),是中國商朝國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中國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所以朝歌(zhāo gē)這個地名只存在古籍中了。
商朝首都剛開始並不是朝歌,而是殷都,最早是盤庚作為商王的時候,把商朝的首都遷到了殷都,後來紂王繼位,將商朝首都擴大,從殷一直到沫邑,然後改名為朝歌。之後,隨著朝代變遷,朝歌更換過許多名字,到了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為淇縣,之後一直沿用淇縣這個名字。
(4)歷史上的朝歌城在現如今的哪裡擴展閱讀:
朝歌古城所在地有巨大的文化優勢,可以開發旅遊資源,還有水能資源。
主要代表:一山、一景、一閣、一湖、一文化、一風情
一山:即尖山。「打開尖山門,能富八府九州人」。尖山是鶴壁市可視范圍內最高峰,在鶴壁人心中有不可替代的神聖象徵。
一景:即古靈山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封神榜》故事發生地,女媧修真處,由主景區、朝陽寺、清涼庵、靈湖、銅頂、涼水泉清代古民居石頭城六大版塊組成。現有景點130多處。相傳,人類始母——女媧在古靈山煉石補天,捏土造人,殷紂王降香女媧宮。
古靈山景區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優美的山水景觀交織一起,成為休閑度假、登山探險、祭祖朝拜的游覽勝地。
一閣一湖:即靈光閣和靈湖。閣高三層,三面環水,被譽為淇縣的「滕王閣」。遊客登閣憑欄,可遠眺太行山,近觀靈湖水,湖光隨波盪漾,群山屏風林立,古靈山風光盡收眼底;若撐舟駕櫓,戲水遊玩一番,更是有種舟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的愜意感覺。
一文化:即殷商文化。包括甲骨文字、繪畫、建築藝術等,內容豐富,博大精深。
一風情:即朝歌風情。再現2000多年前商朝故都——朝歌的繁榮盛景。
㈤ 古代的西歧和朝歌是當今的什麼地方
西歧和朝歌這兩個地名,看過《封神榜》系列小說和影視劇的朋友們應該不會陌生,它們代表的是兩個相互敵對的政權,即商政權和周政權。武王伐紂中,兩大政權在牧野展開激戰,最終周武王勝出,商紂王自焚於鹿台。而屬於朝歌和西岐的輝煌也在這次政權更替中逐漸沒落。那麼西歧和朝歌到底是現在什麼地方呢?
其實考古學家在殷墟考察時,發現了殷墟宮殿區、王陵區以及桓台商城等功能區域,獨獨未發現殷城牆遺址。而考古學家卻在古朝歌遺址發現了巍然壯觀的古城牆遺跡。
由此可見殷沒有城牆不利於防禦敵人,遂商紂王就有可能將殷以北120公里的朝歌,當作防禦周人的重城,並在此建造鹿台便於享樂,於是朝歌就成了商朝陪都。《封神演義》將朝歌當成商朝都城,也就順理成章了。
㈥ 商朝朝歌在現在哪裡
河南鶴壁淇縣。
朝歌,為中國殷商王朝四代帝都和春秋時期衛國國都,兩朝古都。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是《封神榜》故事發生地,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6)歷史上的朝歌城在現如今的哪裡擴展閱讀:
繁華首都:
1、在商紂王時代,中國首都朝歌非常繁華,歷史記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武王伐紂,紂王於牧野兵敗後,兵撤鹿台而亡。武王克商後,兵抵朝歌,遷九鼎於朝歌。紂都朝歌除史書記載外,還可以證諸淇縣古城垣。
2、紂王的內城即宮城遺址在當地至今仍然稱為紂王宮。紂王宮左有宗廟,右有社稷壇,是殷紂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縣西壇村就是因村裡有紂王的社稷壇而得名。
3、至今遺存的古城垣,部分城牆猶高約10米,頂寬約130米,基厚約150米,城垣東西寬4里,南北長6里,城周20里,總面積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壯觀,體現了詩經記載「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4、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亡國滅,600年社稷毀於一旦。戰爭並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戰爭結束後,周武王以紂京師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宮室里。後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百姓被擄,頑民被遷,從此朝歌成為廢墟。
㈦ 商朝的朝歌如今是哪座城市
據悉,朝歌即今河南淇縣也。看過《封神榜》的應該知道,朝歌在殷商時期可不得了,回那答可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都城。
鶴壁市是河南省省轄地級市,在河南省的北部, 從河南省會鄭州去到鶴壁只需31分鍾車程,從北京坐高鐵到鶴壁約2.5個小時。
㈧ 中國古代的西歧和朝歌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現在大家對西歧和朝歌這兩個地名感興趣,主要是受許仲琳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
您看,該書第一回《紂王女媧宮進香》,就提到了紂王乃帝乙之三子也,因力大無窮,在帝乙游於御園飛雲閣塌梁之時,托梁換柱,得立為太子,並在帝乙死後繼承其位,都朝歌。
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朝歌就是商紂王的都城。
但這是錯誤的。
商朝歷史長達五六百年,期間曾多次遷都,有史料可查的有亳,敖,相,邢,庇,奄,殷這七個地方,大部分都在河南境內。
“鳳鳴岐山”的謠言越傳越廣,得到了很多人的相信。
不過,周朝建立後,建都在鎬京,後來又在周平王時代遷都洛陽,岐山漸漸不為人所知。
㈨ 古代的朝歌現在指的是什麼地方
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市區南部淇河邊。
淇園是商朝的國家園林,還有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關、折脛河、三仁祠、箕子廟等歷史遺跡。
朝歌,是中國商王朝國都 ,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到了沬邑,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沬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將沬改為朝歌。
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朝歌」讀zhāogē,淇縣關永江先生認為「意為高歌黎明,喜迎朝陽,蒸蒸日上,興旺發達。《水經注》九卷曰:『山海經有朝歌之山,當是以此得名,非樂也。』
也有紂坐朝歌,朝歌暮舞,新聲靡樂,號邑朝歌之說。」後還有「朝歌夕舞」、「朝歌夜弦」等詞語。因《封神榜》電影誤讀為「cháogē」,使其謬誤流傳,很多外地遊客也誤讀為「cháogē」。
(9)歷史上的朝歌城在現如今的哪裡擴展閱讀
朝歌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這道城垣南至淇縣的常屯村,北至淇縣的淇水關,南北五十餘里。第二道城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縣工業路東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縣南關一帶。第三道城即宮城,位於今淇縣三海村和西壇村一帶。
㈩ (隋唐演義)中朝歌是現在什麼地方
朝歌(zhāo gē),古地名,位於河南省北部的淇縣。殷商末期紂王在此建行都,改稱朝歌。周滅商後,封康叔在朝歌建立衛國,都於此403年。漢代置朝歌縣,元代置淇州,明代改為淇縣。
朝歌即河南省河南淇縣,殷墟即河南省安陽
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原是載諸史冊及地方誌的事實。但近幾十年來,自從甲骨在安陽把墟出土,王國維的《說殷》問世,《竹書》的「更不徙都」說,即被奉為圭臬。我國文術界,遂把洹水南之殷墟,說成是盤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從而拋棄了歷來史書所說的紂都朝歌說。然而歷史的實際,並非如此。說安陽殷墟為殷都,我們並不否認,但要說安陽殷墟是盤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則大謬然。因為史書所載及地下發掘的事實,都否定了這一說法。首先我們說說盤庚遷殷的問題,盤庚遷殷並非遷今安陽殷墟,遷的是西亳,盤庚是都西亳的。且看《史記》所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成成湯之故居」(《殷本紀》)。「成湯之故居」何在?近年來由於偃師商城的發掘,如今學者大都肯定偃師商城是湯都。偃師商城的發掘,不僅證明偃師確為湯都,而且也證明偃師商城為盤庚之都。因為在偃師商城的發掘中,考古學者發現這座古城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即被放棄,後來經修補後又重新使用的,而再次設都於此的殷王便是盤庚(見《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P414—415),此證一也。盤庚都西亳後,歷小辛、小乙,直到武丁還都西亳。何此為證?可以武丁訪賢,後於傅險得傅說證之。傅險「在今陝州河北縣北七里」(《括地誌》),即今山西平陸縣一帶,為西亳之野。此證二也。關於盤庚遷殷非今安陽殷墟,還可以安陽殷墟的考古證之。根據安陽殷墟的發掘,從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中,還未發現一片是盤庚,或小辛、小乙的甲骨;在安陽西北岡殷大墓的發掘中,也未曾發現一座墓是盤庚,或小辛、小乙的陵墓(《商代的墓碑地制度》見《考古》,1983年10期),此證三也。以上事實,足可以證明盤庚並未遷都今安陽殷墟。《竹書》說盤庚是始都北蒙的殷王,此說是不足信的。那麼《竹書》「更不徙都」說,是不是事實呢?考盤庚都西亳後,歷小辛、小乙到武丁。武丁五十年,即離開西亳徙河北,先都沫,有今河南淇縣之武丁遺存為證。後徙北蒙,有安陽殷墟出土的文物為證。可證盤庚遷殷後,其後王並不是固定在西亳「更不徙都」。武丁是盤庚後王中第一個都北蒙的殷王,武丁都北蒙後,歷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前期,北蒙作為殷都,實際是歷六代八王一百六、七十年。但武丁都北蒙後,其後王庚丁、文丁即曾遷回西亳,否則武乙不會「復去亳,徙河北」(見《殷本紀》)。帝乙也不會「復濟河北」(見《帝王世紀》)。可證武丁都城北蒙後,其後王也不是固定在北蒙,「更不徙都」。從以上事實看,《竹!書》的「更不徙都」說,也是不足信的。實際上,商代後期,盤庚後王也多因水患,碾轉遷徙於西亳、朝歌、北蒙三地,商代後固定於一地「更不徙都」。所以說,作為商代後期的都城,應不止安陽殷墟一處,朝歌、偃師也應稱為殷墟。
紂是朝歌的。紂都朝歌,始自帝乙。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說:「帝乙……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皇甫謐的話,又為近人羅振玉通過對殷墟的考釋所證實。羅氏說:「《竹書》『更不徙都』說是錯誤的」。並肯定「遷沫必在乙之世」(《殷墟書契考釋》)。皇甫謐的話也為郭沫若對《戊辰彝銘文》的考釋所證實。郭沫若說「徙朝歌乃二十年後之事」(見《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郭沫若又說:「帝乙末年必有遷沫之事。如無此事,不唯舊史料中有多少事實成為子虛,即卜辭中有多少現象也無從說明」(《卜辭通篡》)。我們說帝乙二十年後,必有一場大水,是河水暴漲,淹沒了王朝,帝乙是因水患而遷都朝歌的。帝乙遷朝歌後,殷都北蒙即淪為一片廢墟;紂都朝歌五十多年,在紂王時代,北蒙這座歷史名城早已成為一片荒墟,並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給淡忘了。這就是武王代紂,紂王於牧野兵敗後,不退守北蒙而兵撤鹿台;武王克商後,不進軍北蒙,直搗「黃龍」,而兵抵朝歌,即罷兵西歸的原因。這說是武王遷九鼎於朝歌,而非遷九鼎北蒙的原因。篤信「竹書」說的人,不知對上述史實,當作何解釋?紂是都朝歌的。紂都朝歌除史書記載外,還可以證諸淇縣古城垣。1984年,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在河南安陽召開,代表們在淇縣參觀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夏鼎院長曾說:「淇縣古城垣是典型的商城」。此外,還可以證諸淇縣有關紂王的傳說及生活遺跡。朝歌為紂都,還可以證諸1977年在陝西周原出土的商人「廟祭甲骨」。盡管有人把這些「廟祭甲骨」的時代,叛作是「殷墟甲骨文第五期帝乙、帝辛時期」(《甲骨學通論》),但我們仍然不相信這些「廟祭甲骨」會來自殷都北蒙。尤其是其中的H11:1(一、圖13),如確系帝辛眩辭,它就更加不可能來自殷都北蒙。因為武王伐紂,攻的是朝歌;周公二次東征,征的又是朝歌。朝歌是紂都,帝辛卜辭,只能來自朝歌。
「紂都問題」的討論,還一深入進行中,謹再以此文,重申紂都在朝歌。
採用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