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都有哪些國家滅亡後成功復國的例子,都是怎樣復國的
國內有漢,國外則是以色列。復國和政治中心搬離意義不同,我國歷史上的南宋北宋不過是政治中心從北方搬到南方,並沒有真正的滅亡。這就和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從南京搬到重慶一個道理。我國歷史上真正亡國後復國的應該是漢朝。
就在這樣飽受屈辱、歧視、迫害以及對故土的懷念、渴望中,在赫茲爾帶領下,他們在巴基斯坦開始組建「猶太人之家」並不斷往這里移民,最終在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自此猶太民族結束了兩千年的漂泊之旅,復國成功。
『貳』 世界上哪個國家滅亡了
錫金王國,被世界各國默許為印度吞並了
『叄』 中國歷史上有那個國家滅亡之後還可以復國的
漢朝
北擊匈奴打出了漢人的威風,自劉邦建立西漢以來實力皆是鼎盛,可惜還是亡於王莽篡權。公元八年王莽廢除漢孺子劉嬰,自立為帝,史稱新朝,也就意味著西漢在此時已然滅亡。
直到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與西漢統稱為漢朝,也就是說漢王朝在此時已經完成了復國,並且是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直到東漢末年時因為桓靈二帝寵信十常侍,朝野腐敗,開啟了三國亂世,曹丕逼著漢獻帝禪位,漢朝才算是滅亡,自新朝覆滅,東漢享國一百九十五年之久。
(3)歷史上有哪個國家滅亡擴展閱讀:
西漢范圍:
州作為行政區,在西漢武帝時萌芽,到東漢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設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東漢末年,地方多事。
中平五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十三個州為:司隸(治洛陽)、徐州(治剡縣)、青州(治臨淄)、豫州(治譙縣)、冀州(治高邑)、並州(治晉陽)、幽州(治薊縣)、兗州(治昌邑)、涼州(治隴縣)、益州(治雒縣)、荊州(治漢壽)、揚州(治歷陽)和交州 。
興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
『肆』 近代歷史上有哪些國家慘遭滅國。
是說21世紀嗎?這就非伊拉克莫屬!美國在2003年出兵攻打伊拉克,爆發第三次海灣危內機!卻是藉以「伊容拉克違反聯合國公約,和與本拉登聯合蓄謀策劃9,11襲擊」這如此荒唐的借口卻在美國人眼裡很合理,美國佬才被撞毀了一幢世貿大廈,和死了幾萬人而已!卻貿然攻打伊拉克一個中東人口位居第一的國家,薩達姆在美國帝國霸權主義下徹底垮台,而卻遭來內部政局的追殺和美國通緝!薩達姆可是伊拉克的統帥,卻能被美國通緝!並與2006年被駐伊美國發現,囚禁後被引渡美國槍決!時隔今日,利比亞卡扎菲重復了第二個「薩達姆」,卡扎菲也被所謂的聯合
『伍』 歷史上共有幾個國家滅亡消失
這是不解之謎,因為在文字出現之前已經存在國家。再說很多史書都不可靠,所以沒有人能夠知道有多少個國家出現過或者滅亡。
『陸』 有哪些歷史上存在的興盛卻滅亡了的國家
秦——統治殘暴,相權過大
宋朝借鑒唐朝的覆滅,為防止藩鎮割據的重現和大臣、外戚、女後、宗室、宦官的擅權,鎮壓勞動人民的反抗,以及防禦遼、夏等侵擾,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包括職官、軍事、科舉、法律等制度,並實行三司制,使中國古代自宋朝中央集權完勝地方分權,地方分權再無力與中央集權相抗衡。宋朝統治者認為,要加強統治,就必須削弱武將的權利,為此實行收精兵,杯酒釋兵權,武將沒有了兵權,使得宋朝在戰斗中兵力弱小,兵與將配合能力差,在與夏、遼、金、蒙古的戰斗中處處被動挨打,一味求和,經過幾年的戰斗後終被打垮。
『柒』 歷史上被中國滅掉的國家有哪些
國家這個概念在歐洲都是15世紀之後的事.
中國歷史上滅國你只能理解成中國領土內上的擴張.按各朝來說容太多量太大了.估計打都打不完.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秦之前中國現在的大地上怎麼也有1千個以上國家.光中原就是1000多個國家.還不算游牧和部落.
秦在今越南設象郡
漢代.擴張到新疆一線.南邊打下今天福建山區.越南.海南.
五胡時期.五胡16國被滅五胡四胡完全同化到漢族.
唐代,完全控制西域(今伊朗以東).西域各部落中也滅了不少.北方游牧基本被控制.東北部奪回今北京遼東各地.朝鮮全鏡及韓國北部領土.(未涉及今青藏區)
宋代.又一波各種裂小國被滅..今新疆,河西.河北東北越南朝鮮等大量的地盤.
元代 基本和唐代差不多.但控制了青藏地區.及緬甸等地區.
明代.和宋代差不多隻是增加了河北.遼東.河西.
清代.基本和現在版圖差不多.和元代比少了.今哈撒克散坦等國.
歷史上看來中國一直都被侵略的國家比如.古長城比明長城還向北7百里.
『捌』 滅絕的國家有哪些
首先說明,國家不存在多用消失、滅亡,滅絕多用於生物物種。
歷史上已滅亡國家列表
古代地中海、歐亞文明
古代已經滅亡的國家。
阿迪亞波納(Adiabene)
阿卡德(Akkad)
大亞歷山大帝國(Empire of Alexander the Great)
亞述(Assyria)
巴比倫(Babylonia)
迦太基(Carthage)
迦勒底(Chaldea)
科馬根(Commagene)
達西亞(Dacia)
伊托魯里亞(Etruria)
埃及帝國(Egyptian Empire)
希臘(Hellenic)城邦國家(雅典(Athens),斯巴達(Sparta), 敘拉古(Syracuse)等等)以及他們的領土、殖民地、聯盟城市。
希臘帝國(Hellenistic Empires) (托密勒(Ptolemaic), 塞琉西(Seleucid), 安提哥納(Antigonid)等等。)
赫梯(Hittites)
胡里安(Hurrians)
古伊利里亞(Ancient Illyria)
印度河文明(Ins Valley Civilisation) (哈拉帕(Harappa), 莫亨朱達羅(Mohenjo Daro) 現代的巴基斯坦) 南亞
以色列王國(Kingdom of Israel)
猶大王國(Kingdom of Judah)
呂底亞(Lydia) (M?onia)
米底(Media)
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
本都(Pontus)
羅馬王國(Roman Kingdom), 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 羅馬帝國(Roman Empire)
賽西亞(Scythia)
蘇美爾(Sumer)
烏拉圖(Urartu)
古代美洲文明
古普韋布洛人(Ancient Pueblo Peoples)
阿茲特克帝國(Aztec Empire)
卡俄基亞(Cahokia) (密西西比文化)
印加帝國(Incan Empire)
易洛魁部落聯盟(Iroquois Confederation)
瑪雅文明(Maya civilization)
特奧蒂瓦肯帝國(Teotihuacan Empire)
土爾梯克(Toltecs)
中世紀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 (395年-1453年)
尼西亞帝國(Empire of Nicaea) (1204年-1261年)
特拉比松帝國(Empire of Trebizond)
Despotate of Epirus(Despotate of Epirus)
大保加利亞(Great Bulgaria)(632年-660年)
伏爾加保加利亞(Volga Bulgaria) (660年-1236年)
保加利亞第一王國(First Bulgarian Kingdom) (681年-1018年)
保加利亞汗國(Bulgarian Khanate)(681年-864年)
保加利亞第二王國(Second Bulgarian Kingdom) (1186年-1396年)
十字軍國家(Crusader States) (1098年-1291年)
埃德薩國(County of Edessa)
耶路撒冷王國(Kingdom of Jerusalem)
安提阿侯國(Principality of Antioch)
的黎波里國(County of Tripoli)
塞普勒斯王國(Kingdom of Cyprus)
康斯坦丁諾普爾拉丁帝國(Latin Empire of Constantinople)
薩羅尼卡王國(Kingdom of Thessalonica)
阿凱亞侯國(Principality of Achaea)
雅典公國(Duchy of Athens)
愛琴群島公國(Duchy of the Archipelago)
法蘭克王國(Frankish Kingdom) (~419年-843年)
勃艮第公國(Duchy of Burgundy) (880年-1482年)
羅泰凌吉亞王國(Kingdom of Lotharingia) (855年-869年)
洛林公國(Duchy of Lorraine)
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
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843年-1806年)
政權參與者列表(1792)(List of Reichstag participants)
波美拉尼亞公爵統治下的波美拉尼亞(Pomerania) (1121年-1637年)
哈布斯堡帝國(Habsburg Empire) (1282年-1867年)
哈扎爾帝國(Khazar Empire) (652年-1016年)
基輔羅斯(Kievan Rus) (860年-12世紀)
中世紀英國諸國(States in Medieval Britain)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 (1200年-1266年)
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Kingdoms of Naples and Sicily) (1043年-1410年, 1442年-1500年, 1735年-1860年)
教皇國(Papal States) — 從1860年開始被義大利王國部分兼並,1870年完全被吞並。
立陶宛大公國(Grand Duchy of Lithuania) (~-1795年)
馬素比亞公國(Duchy of Masovia) (~-1561年)
西班牙諸國(Spanish states)
阿拉貢(Aragon) (1035年-1479年)
卡斯提爾(Castile) (11世紀 - 1469年)
萊昂王國(Kingdom of León) (913年-1037年, 1195年-1230年)
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 (727年-1797年)
拉古薩/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Republic of Ragusa/Dubrovnik) (1358年-1808年)
薩伏依公國(Duchy of Savoy) (1416年-1714年)
英格蘭王國(Kingdom of England) (~-1707年 1707年合並法案)
中世紀愛爾蘭蓋爾諸國(Medi?val Irish gaelic states and polity)
愛爾蘭的統治(Lordship of Ireland) (1171年-1541年)
愛爾蘭王國(Kingdom of Ireland) (1541年-1800年)
威爾士公國(Principality of Wales) (~-1282年 里茲蘭章程, 1400年-1536年 1536年合並法案)
蘇格蘭王國(Kingdom of Scotland) (~-1707年 1707年合並法案)
契丹 (Kitan, 又名遼國)
女真國 (Jurchen, 又名金國)
西夏 (Tungusen)
近代、現代
義大利諸國(Historical states of Italy)
荷蘭王國(Kingdom of Holland,Koninkrijk Holland/Royaume d'Hollande) (1806年 - 1810年) 路易.波拿巴, 於1810年被法國吞並。
巴達維亞共和國(Batavian Republic,Bataafse Republiek) (1795年 - 1806年) 法國的屬國。
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 (1581年 - 1795年) (Republic of the Seven United Netherlands,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 n) 八十年戰爭後於1581年獨立於西班牙,被拿破崙於1795年征服。
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
萊茵同盟(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
德意志同盟(German Confederation)
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 (1871年-1945年)
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1569年-1795年)
波蘭王國(Kingdom of Poland) (1815年-1831年(1916年))
波蘭王國(Kingdom of Poland) (1916年-1918年)
華沙公國(Duchy of Warsaw) (1807年-1815年)
丹齊克自由市(Free City of Danzig) (1807年-1815年) (1920年-1939年)
克拉科夫的共和國(Republic of Krakow) (1815年-1846年)
達哥爾蘭公國(Duchy of Courland) (1561年-1795年)
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 (14世紀到20世紀)
布蘭登堡-普魯士(Brandenburg-Prussia) (1660年 - 1701年)
普魯士王國(Kingdom of Prussia) (1701年 - 1918年)
羅馬共和國(19世紀)Roman Republic (19th century)
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 (1815年 - 1860年)
保加利亞第三王國(Third Bulgarian Kingdom) (1878年-1944年)
保加利亞公國(Principality of Bulgaria) (1878年-1908年)
杜蘭尼帝國Durrani Empire (1747年-1823年)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 (1978年-1992年) 阿富汗共產主義。
阿富汗伊斯蘭埃米爾(Islamic Emirate of Afghanistan) (1996年-2001年) 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
伊拉克王國 (1922年-1958年)
伊拉克共和國 (1958年-2003年) (注意:2004年6月28日新建的伊拉克新政府也叫伊拉克共和國。
殖民地、保護國等
這些大多都是殖民地, 大多數在獨立之後改名。
阿法斯和埃薩斯(Afars and Issas) - 1967年到1977年的法國領土,之前叫法國索馬里蘭。獨立之後改名為吉布地。
巴蘇陀蘭(Basutoland) - 從1868年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後來成為殖民地(由南非管理)。1966年獨立,改名為賴索托。
貝專納(Bechuanaland) - 從1884年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後來成為殖民地(由南非管理)。1966年獨立,改名為波札那。
比屬剛果(Belgian Congo) - 從1908年到1960年是比利時的殖民地, 然後獨立,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英屬蓋亞那(British Guiana) - 成為蓋亞那
英屬宏都拉斯(British Honras) - 成為貝里斯
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 -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於1884年命名,1908年被比利時吞並,區別於比屬剛果.
達荷美(Dahomey) - 這個非洲王國被法國征服。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的一部分。1960年獨立,1975年改名為貝南。
丹屬西印度群島(Danish West Indies) - 丹麥的殖民地,1917年出售給美國。現在的美屬維爾京群島。
荷屬蓋亞那(Dutch Guiana) - 成為蘇利南
法屬赤道非洲(French Equatorial Africa) - 一個法屬的殖民地聯邦,於1910年形成,包含加彭、中剛果、查德和烏班吉-沙立。在1958年成為法國的自治領,聯邦被解散。
法屬索馬里(French Somaliland) - 獨立於吉布地,改名為阿法斯和埃薩斯
法屬蘇丹(French Sudan) - 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的一部分。1959年形成獨立的馬里聯邦以及塞內加爾,1960年瓦解,之後國名改為馬里。
法屬西非(French West Africa) - 解體為馬里、塞內加爾、象牙海岸、上沃爾塔、尼日、幾內亞、達荷美和多哥。
德屬東非(German East Africa) - 坦噶尼喀,現在屬於坦尚尼亞。
德屬新幾內亞(German New Guinea) - 從1884年成為的國的保護國,1914年被澳大利亞佔領。
德屬西南非洲(German South-West Africa) - 1884年到1915年為德國的殖民地,1990年獨立之前是南非的領土,獨立後改名為納米比亞。
黃金海岸(Gold Coast) - 1874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於1957年獨立為迦納。
香港(Hong Kong) - 聯合王國的殖民地,於1997年7月1日將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支那(Indo-China) - 1949年前為法國領土。獨立為柬埔寨、寮國、越南。
意屬東非(Italian East Africa) - 義大利的殖民地,包括厄利垂亞和意屬索馬里以及衣索比亞。
意屬北非(Italian North Africa) - 成為利比亞
澳門(Macau) - 葡萄牙的殖民地,於1999年12月20日將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剛果(Middle Congo) - 法國的殖民地,獨立前叫做法屬剛果,於1960年獨立為剛果共和國。
荷屬東印度群島(Netherlands East Indies) - 荷蘭的殖民地,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的1799年開始,到拿破崙一世戰爭結束,之後受Kew Letters的管理,在拿破崙一世的戰爭期間由英國人佔領並且管理。在1949年作為印度尼西亞獨立。
荷屬蓋亞那(Netherlands Guiana) - 成為蘇利南
荷屬新幾內亞(Netherlands New Guinea) - 1949年之前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1969年成為印度尼西亞的伊里安查亞。
新法蘭西(New France) 被英國征服,後來成為加拿大和美國的一部分。
新赫布里底群島(New Hebrides) - 英法共管直到1980年,作為萬那杜獨立。
新尼德蘭(New Netherlands) - 荷蘭殖民地,位於現在美國。主要在紐約州及其周圍,在1664年被英國征服。
北羅得西亞(Northern Rhodesia) - 1964年成為尚比亞。
尼亞薩蘭(Nyasaland) - 英國的保護國,以前叫英屬中非,於1907年重新命名為尼亞薩蘭。1953年與羅得西亞組成一個聯邦,於1964年獨立為馬拉維。
烏班吉沙里(Oubangui-Chari) - 成為中非共和國
巴拿馬運河區(Panama Canal Zone) - 1979年以前是美國領土。現在成為巴拿馬的一部分。
葡屬東非(Portuguese East Africa) - 成為莫三比克
葡屬幾內亞(Portuguese Guinea) - 成為幾內亞比索
葡屬印度(Portuguese India) - 成為印度的一部分
葡屬帝汶(Portuguese Timor) - 1975年東帝汶宣布獨立之前,帝汶島的東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之後印尼派兵佔領東帝汶,直到2002年擺脫印尼獨立。
葡屬西非(Portuguese West Africa) - 成為安哥拉
羅德西亞(Rhodesia) - 南羅德西亞於1965年到1979年單方面宣布獨立時的名字(現在的辛巴威)。
里約穆尼(Rio Muni) - 以前的西班牙的殖民地,1968年前為西屬幾內亞的一部分,後來作為赤道幾內亞獨立。
盧安達-烏隆迪(Ruanda-Urundi) - 聯合國託管到1962年,作為蒲隆地和盧安達獨立。
南阿拉伯保護國(Protectorate of South Arabia) - 1967年以前的聯邦,由英國殖民地亞丁和許多保護國組成。葉門人民共和國(於1970年從葉門人民民主共和國中宣布獨立),見:南葉門
西南非洲(South-West Africa) - 1915年,南非開始佔領德國殖民地西南非洲,直到1922年全部佔領,直到1990年作為納米比亞獨立。
南羅德西亞(Southern Rhodesia) - 英國殖民地,1965年羅得西亞單方面宣布獨立,後在1979年重新命名為辛巴威,1980年獲得國際承認。
西屬幾內亞(Spanish Guinea) - 成為赤道幾內亞。由里約穆尼和費爾南多兩塊以前的殖民地組成。
西屬撒哈拉(Spanish Sahara) - 現在的西撒哈拉,1976年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同時宣布對其有主權,並被分別佔領,後來被摩洛哥完全佔領。
海峽殖民地(The Straits Settlements) - 1946年前英國的殖民地,成為馬來亞和新加坡。
坦噶尼喀(Tanganyika) - 英國領土,1961年獨立,1964年成為坦尚尼亞的一部分。
殖民地溫哥華島(Vancouver Island)、上加拿大(Upper Canada)和下加拿大(Lower Canada)(後來成為加拿大的省)、新斯科舍(Nova Scotia)、新不倫瑞克(New Brunswick)、愛德華王子島 (Prince Edward Island)和紐芬蘭(Newfoundland),正魯珀特(Rupert's Land)的土地,用很久改組他們自己的政府;後來他們全部成為加拿大的一部分。
消亡的國家
這些國家現在已經分成幾個國家。
奧匈(Austria-Hungary) - 這個雙君主國家於1867年組成,由哈布斯堡帝國發展而來。分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兩部分。在1918年,帝國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Yugoslavia) - 於1918年、1929年在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黑山王國的基礎上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建立;在 20世紀90年代6個加盟共和國中的4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和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脫離南斯拉夫,後塞爾維亞和黑山於2003年重新建立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 在奧匈帝國的基礎上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1993年國家分裂成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
西印度群島聯邦(West Indies Federation) - 1952年由獨立的加勒比海內的前英國殖民地組成。在牙買加投票決定脫離後,聯邦瓦解。
馬里聯邦(Mali Federation) - 1959年由法屬西非的兩個部分塞內加爾和法屬蘇丹組成,1960年分為塞內加爾和馬里。
蘇聯(Soviet Union)或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SSR) - 於1918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由許多加盟共和國組成,後分裂為立陶宛、拉托維亞、愛沙尼亞、摩爾瓦多、白俄羅斯、烏克蘭、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和俄羅斯。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 - 埃及和敘利亞在1958年成立的聯邦,1961年解散,埃及使用這個名字直到1971年。
中美洲聯合省(Provinces of Central America)也稱為中美合眾國 -- 獨立於1823年;1838年-1840年陷入內戰而分裂。
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或兩國聯邦共和國 (The Commonwealth of the Two Nations) - 在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於1772年-1795年劃分。這些土地是今天的波蘭、立陶宛、拉托維亞、愛沙尼亞、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一部分。
卡爾馬聯合(Kalmar Union) - 由丹麥、挪威和瑞典組成的由一個國王統治的聯邦。
荷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1815年 - 1830年)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Royaume-Uni des Pays-Bas) 於1815年的維也納國會期間建立,分裂為比利時(1830年脫離)、盧森堡(1835年脫離)和荷蘭。
更名的國家
這些國家的名字曾經被更改。
緬甸(Burma) - 1989年改名為Myanmar。
中非帝國(Central African Empire) - 臨時存在在(1977年-1979年)的中非共和國期間。
錫蘭(Ceylon) - 1972年改名為斯里蘭卡。
愛爾蘭(éire) - 於1949年使用另一種描述1。
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 - 1937年改名為éire。
象牙海岸(Ivory Coast) - 1985年成為把國家名的寫法統一採用法語的「C?te d'Ivoire」,並定為正式的名稱,廣推至所有採用拉丁字母的語言。
柬埔寨(Kampuchea) - 柬埔寨(Cambodia)1980年到1989年的名字,後來改回以前(1949年到1975年)的名字。
高棉共和國(Khmer Republic) - 柬埔寨(Cambodia]])從1975年到1980年的名字。
新康涅狄格(New Connecticut) - 比較短暫,在1777年成為佛蒙特共和國的名字。
波斯(Persia) - 1935年改名為伊朗(Iran)。
剛果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Congo) - 從1960年到1966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名字。
暹羅(Siam) - 1939年改名為泰國。
外約旦(Transjordan) - 1946年改名為約旦。
上層沃爾塔(Upper Volta) - 1984年改名為布吉納法索。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於1927年改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的大部分於1922年獨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 只餘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省的前南斯拉夫於2003年重新命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扎伊爾(Zaire) - 從1971年至1997年採用此名,之後政權轉變,改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南非「獨立」祖國
這些「祖國」的人民為黑種人,被從南非准許「獨立」。由於不被其他國家承認,他們在1994年被官方重新合並。
博普塔茨瓦納(Bophuthatswana) - 1977年獨立,1994年被重新合並。
西斯凱(Ciskei) - 1981年獨立,1994年被重新合並。
特蘭斯凱(Transkei) - 1976年獨立,1994年被重新合並。
范達(Venda) - 1979年獨立,1994年被重新合並。
分裂的國家
這些國家曾經宣布過獨立,但是不能取得獨立、或者沒取得永久獨立的地位、或者重新合並進祖國、或者合並到另一個國家。
比亞法拉(Biafra) - 1967年宣布從奈及利亞獨立,1970年被擊敗和重新合並。
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 1861年宣布從美國獨立,1865年重新合並。
克里米亞(Crimea) - 1992年宣布從烏克蘭獨立,但不久接受成為烏克蘭內的自治共和國。
加丹加(Katanga) - 1960年宣布從剛剛建立的剛果共和國獨立,1963年再次被合並。
加利福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California) - 在1846年6月宣布獨立,脫離墨西哥,在1846年7月被美國海軍佔領。
里約格蘭德(Republic of Rio Grande) - 1840年宣布獨立,一年後被暴力統一於墨西哥,包括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新萊昂和美國得克薩斯的一部分。
得克薩斯共和國(Republic of Texas) - 1835年從墨西哥那裡宣布獨立,進而於1845和合並
車臣(Chechnya) - 1990年宣布獨立,脫離俄羅斯為伊赤克利亞車臣共和國,但是只被塔利班承認。在2002年恐怖分子襲擊事件後,經過第二次車臣戰爭,俄羅斯聯邦重新控制車臣。
合並的國家
這些國家曾經獨立,現在是另一個國家的一部分。
英屬索馬里蘭(British Somaliland) - 曾經宣布為獨立的索馬里蘭共和國,後來成為索馬里的一部分。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 1990年統一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東羅美利亞(Eastern Rumelia) - 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1886年統一於保加利亞。
東尤卡坦半島的陳聖克魯斯瑪雅 - 在19世紀50年代被英帝國認為是獨立的國家,現在是墨西哥的一部分。
Regency of Carnaro1919年和Free State of Fiume1920年,在港口城市Fiume和Rijeka的兩個短暫的政權,由Gabriele D'Annunzio宣布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義大利和南斯拉夫的爭議領土,1921年被義大利佔領。二戰後轉交給南斯拉夫,現在在克羅埃西亞。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 1801年合並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夏威夷王國(The Kingdom of Hawaii) - 於1810年由卡美哈美哈一世統一,從1826年到1893年1月17日被美國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繼君主政體被顛覆之後以獨立的夏威夷共和國形態存在,直到1898年與美國合並。
伊夫尼(Ifni) - 1969年以前為西班牙的領地,然後被摩洛哥吞並。
印度土邦Indian Princely States
意屬索馬里(Italian Somaliland) - 成為索馬里的一部分。
卡拉特(Kalat) - 成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剛果王國(Kongo) - 非洲王國,1885年在柏林會議上被殖民列強所分裂。現在的安哥拉的一部分(incl. Cabinda)、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
滿洲國(Manchuria) - 1945年前Manchuria - 日本的傀儡國家。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摩爾達維亞(Moldavia) - 分裂為現在的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
里斯尼特(Moresnet) - 極小的歐洲國家,100多年前成為比利時的一部分。
紐芬蘭(Newfoundland) - 從1855年到1907年以的一塊英國的自治殖民地形態存在,然後主權在1934年恢復為英屬殖民地。在1949年加入加拿大。
波多黎各(Puerto Rico) - 美國的加勒比領土。
Republic of Indian Stream - 1832年-1835年,現在美國的一部分。
夏威夷共和國(Republic of Hawaii) - 成為美國的領土,後來成為美國的一個州。
台灣民主國(Republic of Taiwan) - 在中國把台灣割給日本後,當地人宣布獨立,台灣民主國從1895年5月持續到10月。
得克薩斯共和國(Republic of Texas) - 在1836年脫離墨西哥後,最終在1845年加入美國。
越南共和國Republic of Vietnam - 現在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
錫金王國(Kingdom of Sikkim) - 被印度於1975年吞並。
南葉門(South Yemen)(葉門人民民主共和國)和北葉門(North Yemen)(葉門阿拉伯共和國)於1990合並為葉門。
圖瓦(Tuva)(又稱唐努烏梁海) - 中國的領土,後被蘇聯佔領,現在是俄羅斯的一部分。
德蘭斯斐尼亞(Transylvania) - 在成為奧匈帝國一部分之前半獨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羅馬尼亞的一部分。
佛蒙特共和國(Vermont Republic) - 佛蒙特共和國存在於1777年到1791年,後來佛蒙特成為美國的第14個州。
瓦拉幾亞(Wallachia) - 於1859年與摩爾達維亞聯合組成羅馬尼亞。
尤卡坦半島共和國 - 成為墨西哥的一部分。
桑吉巴爾(Zanzibar) - 桑吉巴爾在1964年與坦噶尼喀合並成為坦尚尼亞。
『玖』 歷史上哪些國家是因為環境滅亡的
吐瓦魯-----第一個因環境而即將滅亡的國家2007-09-23 22:29 2001年11月15日,吐瓦魯領導人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們對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敗,並宣布他們將放棄自己的家園,舉國移民紐西蘭。吐瓦魯將由此成 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大約在50年以後,這個美麗的島國將沉沒於大洋之中,在世界地圖上人們再也找不到這個國家的位置.由此,除了核戰爭爆發、行星相撞之外,溫室效應被公認為第三項讓地球可能滅亡的危機
據英國《衛報》等媒體19日報道,由於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太平洋彈丸島國吐瓦魯隨時都面臨著被水淹沒的災難,為了不至於在小島覆滅之後淪為「坐在船上」的國家,吐瓦魯政府官員日前正在積極游說澳大利亞當局,希望澳大利亞能「借」他們一個荒島充當新國土。
海水漫到家門口
據報道,太平洋島國吐瓦魯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土面積僅為26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國由9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該國的最高點距海平面 不到5米,該國首都富納富提島的最高點距海平面僅為3米左右,一些低凹地區的房屋差不多已跟海水持平,海水漲潮時隨時都可能會淹到居民的家門口。世界氣候 專家預言,本世紀全球海平面將至少增高80厘米左右,因此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的「滅頂之災」事實上已經開始「倒計時」。根據該國政府的規劃,惟一的救命辦法 只能是將吐瓦魯的全部人口都移民到其他鄰近國家。吐瓦魯政府部長帕那帕西·尼里索諾道∶「我們不知道吐瓦魯什麼時候才會被徹底淹沒,但是我們現在已經開始 做移民准備了。」
據報道,吐瓦魯全境有1萬多人口,根該國政府兩年前的一項移民計劃,目前已經有3000多名居民移居到了紐西蘭,然而還有9300多名居民等 著搬遷。吐瓦魯教會首腦托菲加·法拉尼認為吐瓦魯政府應該加大移民步伐,並呼籲其他鄰近國家最好能「借」給他們一個小島當國土。據報道,托菲加·法拉尼目 前已經來到澳大利亞,企圖游說澳大利亞當局將一座無人島嶼「借」給吐瓦魯人居住,以便在9座珊瑚島群徹底淹沒後,吐瓦魯人還能集體擁有一個「新家」。
澳不願接受吐瓦魯移民
事實上,澳大利亞一直不同意接納吐瓦魯人為「環境難民」,理由是吐瓦魯人並未面臨「真正的危險」。根據澳大利亞國家潮汐局的監測數據,澳大利亞 官員認為吐瓦魯至少在10年之內不會面臨所謂的「滅島之災」。另外一些澳大利亞專家則稱,隨著「厄爾尼諾」現象的到來,吐瓦魯地區的海平面甚至還可能會出 現下降跡象,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下降30厘米左右。
在過去10年中,吐瓦魯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差不多是世界其他地區的3倍,從1993年至今,吐瓦魯附近的海平面就上升了5厘米。不過澳大利亞專家 認為,這只是暫時的現象。澳大利亞國家潮汐局專家比爾·米奇爾道∶「由於以前的『厄爾尼諾』現象的確造成了西太平洋海平面出現短暫上升的現象,但這只是暫 時的,將來吐瓦魯海平面可能會出現下降。」
小島已經不能住
在惡劣的暴風雨天氣中,吐瓦魯人曾多次看到過自己居住的小島被颶風和海浪吞沒,不過當暴風雨過後,他們的小島還好好地浮在海面上。但如果是海平 面上升將他們的島國吞沒,吐瓦魯人也許就再也別期望它們還會浮出水面了。事實上,即使小島還沒被海水淹沒之前,這兒幾乎已經無法居住了。據報道,吐瓦魯人 目前只能飲用通過水桶儲存下來的雨水,因為該島已經沒有任何可以飲用的地下水;由於海水已經滲入他們的農田,導致莊稼顆粒無收,目前島民只能依賴進口罐裝 食品度日。
不願淪為「坐在船上的國家」
當所有的島民在小島消失之前都先後移居到了不同國家,也就意味著吐瓦魯作為一個國家將從此消失。吐瓦魯政府顯然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景出現,因此他們希望其他鄰近國家,尤其是澳大利亞能「借給」他們一片國土,好讓吐瓦魯人舉國搬遷,讓吐瓦魯國家繼續存在。
然而,吐瓦魯官員的奢望顯然不大可能得到澳大利亞的同意。日前,一家澳洲教會組織負責人艾莉紐·普羅斯建議,澳大利亞應該將大堡礁北端的一片無人荒島借給吐瓦魯人暫時居住,但吐瓦魯人想在上面成立國中之國卻絕不可能。
事實上,吐瓦魯政府曾考慮在鄰近國家購買土地建立國中之國,但吐瓦魯太窮,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來置地。吐瓦魯政府部長帕那帕西·尼里索諾道∶ 「也許我們只能生存第一了,當島嶼徹底淹沒後,我們總不能成為一個坐在船上的國家,漂流在海面上,徒勞地期待海水退下去,再等待我們的小島重新浮出水面 吧?」羅斯
『拾』 歷史上有沒有哪一個國家被徹底滅了
樓蘭國,他消失的原因至今還是一個迷,
樓蘭,西域古國名。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國人屬印歐人種
關於他消失的原因真是眾說紛紜:
說法一:(歷史學家常這樣解釋)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說法二:(這個多見於地理教輔書或自然科學雜志上)樓蘭衰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斷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 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但是目前還沒有哪一個說法得到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