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夏八大古都記載著華夏文明,我國的八大古都都有哪些
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1、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2、南京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
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3、北京
北京市,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地處中國華北地區,中心位於東經116°20′、北緯39°56′,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北京市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
北京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
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4、洛陽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
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洛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2-24.6℃,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洛陽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
5、開封
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
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6、杭州
杭州,簡稱「杭」,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浙江省省會和全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7、安陽
安陽,河南省地級市,古稱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彰德等,簡稱殷或鄴,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東接濮陽,西臨長治,南接鶴壁、新鄉,北臨邯鄲。
歷史上,先後有商朝、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安陽建都。安陽名人中,有盤庚、商王武丁、奴隸傅說、女將軍婦好、文王、西門豹、藺相如、信陵君、項羽、曹操、三朝宰相韓琦、抗金將領岳飛等。
安陽人文景觀和山水風光較為豐富,擁有殷墟和大運河2項世界文化遺產,殷墟、紅旗渠和太行大峽谷2項3處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羑里城、曹操高陵、岳飛廟等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鄭州
鄭州,簡稱「鄭」,古稱商都,是河南省省會、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特大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 、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等。
位居河南省中部偏北,東接開封,西依洛陽,北臨黃河與新鄉、焦作相望,南部與許昌、平頂山接壤,地理坐標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
鄭州市地處黃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脈東北翼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西部高,東部低,中部高,東北低或東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鄭州是全國重要的鐵路、航空、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擁有亞洲作業量最大的貨車編組站。
鄭州航空港區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首家期貨交易所,鄭州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組成部分。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都
Ⅱ 中國的文明歷史有什麼
約在早於距今來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源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
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歷史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
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
19世紀60到90年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
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Ⅲ 偉大的華夏文明有哪些
華夏文明以禮樂為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歷史上一脈相傳。
華夏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禮儀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華夏二字在現實中的實體展示就是服飾、禮儀、經典。華夏文明是炎黃血統、詩書禮儀文化和中華疆界統合在一起的實體。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都繼承了詩書禮樂的王官教育,都推崇君臣父子之禮和夫婦長幼之別,也都信奉聖王政治。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
五常
詩、書、禮、樂、易,合稱五經,五經對應五常。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
六經
所謂「六經」,指的是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古籍並非孔子所作。孔子本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的原則,只是對這六部古書作了整理的工作。
(3)華夏文明歷史有哪些擴展閱讀
華夏文明之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
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Ⅳ 中華文明有幾千年歷史(精確 )
2000年夏的建立到現在是4000多年,如果算上算上三皇五帝傳說時期,應該5000多年
Ⅳ 華夏文明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
截至2014年,一定是襲8056年+4年,也就是8060年。再加上2015,就是8061了
有另一種說法 就是2014年實際上就是2012...... 這個2012 代表時間 並不代表年份
Ⅵ 古老的中華文明有那哪些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注,古代是文化概念,且周之前是部落聯盟制度,疆域要大得多)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
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漢文明,以禮樂為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歷史上一脈相傳。
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Ⅶ 華夏文明有何歷史意義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發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鬢繁的國際交往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侵蝕著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要丟起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我國國情不符合的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禦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美德。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的丑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丑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Ⅷ 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都各有千秋,為什麼只有中國華夏文明流傳至今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地理位置,中國位於東亞大陸的東部,氣候上來說屬於北溫帶。地勢以平原為主,氣候適宜,資源豐富,使的中國農業經濟經濟蓬勃發展,這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中國東部環海,西部有高山阻擋,避免了外來文化的入侵與破壞,使中華文化在發展中能夠保持連續性和獨立性。
其次,中國古代農業經濟高度繁榮,也為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極大的促進中華文化的全面發展。
第三,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政治環境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自秦朝統一建立大一統國家以來,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始終一脈相傳,沿襲至今。歷朝歷代的中央集權,極大地穩定了中國的整體性,使得中華民族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統一的文化意識,保證了中華文化的統一性。
最後就是中華文化本身的文化特性。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承載工具,對中華文化的連續發展和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漢字是表意文字,源於圖畫符號和記事符號,音、意、形大致一致。秦朝統一文字後,使得全國各地雖發音不同但寫法一致。歷經千年,漢字也幾經演化發展,但始終一脈相承,這就使得中華文化一直延續至今。再者,中華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也使得中華文化在對外交往中不斷的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進行融合,極大的豐富了中華文化,展現出了中華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人類歷史上的其它文明由於自然災害,外族入侵,以及文明融合等原因導致文明的斷裂或消失,中華文明卻可以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政治上長期的大一統,獨特的文明特徵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延續至今!今日,中華文明正處在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艱難時期。如何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以及未來所能達到的高度,就取決於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留5000年的文明歷史所積淀下來的文明特質!
Ⅸ 偉大的華夏文明有哪些
華夏文明,亦稱來中自華文明,系指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頭,由此延續所產生的文化總匯則稱為中華文化。而所謂文明,即是人類建立的社會體系。華夏文明直接源頭有兩個,即以北方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和南方的長江文明,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等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形成了華夏族的文明。由於秦的統一中國,黃河文明進一步與鄰近區域的文明相融合,融合過程經歷至今便成為中華文明。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易學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