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烏台詩案對蘇軾有哪些影響 烏台詩案的歷史背景
烏台詩案對蘇軾有哪些影響
烏台詩案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件極其著名的事件,它之所以如此出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此案件中涉及一個極其有名之人,那個人便是蘇軾。蘇軾被捲入烏台詩案完全是身不由己,烏台詩案整個案件持續時間較長,涉及官員也較多,對於蘇軾的人生來說可謂是一個轉折。
首先,從仕途方面來看烏台詩案對蘇軾的影響。在烏台詩案前,蘇軾的仕途才剛剛起步,對於政治生涯,蘇軾是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作為政治家,他十分憂國憂民,希望能夠盡自己所有的力量貢獻於國家,奉獻於社稷,從他詩詞中就能深刻的反應。但在烏台詩案之後,蘇軾的仕途經歷了轉折點,註定了難在仕途上再有所大的建樹,這時的蘇軾將滿心的為國家分憂轉換到更為寬廣人文情懷上。
其次,從文學作品來看烏台詩案對蘇軾的影響,具體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題材的轉變。烏台詩案前因蘇軾對於仕途是充滿信心的,前期的題材著重點還是放在朝廷上、國家大事之上,經歷了烏台詩案後,蘇軾的題材有了明顯的轉變,百姓疾苦成為了新的主要題材。
第二、風格的轉變。前期蘇軾的風格以豪邁、氣勢磅礴著稱,歷經了烏台詩案,蘇軾的風格有了一絲婉約的味道。
烏台詩案的歷史背景
烏台詩案發生之時,正值宋神宗起用王安石進行新政變法,變法失敗後又興起改制。這場文字獄發生的時間就是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點上。蘇軾由於抵制新法、擁護舊法,由於有損新派變法者的利益,蘇軾在仕途上過得並不如意,1079年三月被朝廷降職,從徐州調任至湖州,收到詔書後的蘇軾按例需要向皇上回奏,因被降職蘇軾心中有一些不平之氣,於是在回奏中寫下了「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句話就被有心者大做文章,認為蘇軾的字里行間內存在著愚弄朝廷的意思,是對朝廷的大不恭,為了能夠讓蘇軾定罪,新近派們拚命去翻閱蘇軾的老詩詞,試圖尋找出更多的證據。
烏台詩案雖然從表面來看是一場文字獄,但實際上也是北宋朝廷新派和舊派之間的斗爭,蘇軾正式因為得罪了新派勢力,於是引發了烏台詩案。
⑵ 「烏台詩案」與哪位詩人有關
蘇軾
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 (1079),蘇軾移任湖州 (浙江省吳興縣),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補入獄,他們指證蘇軾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做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個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結一句話,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蘇軾在御史台內遭到嚴刑拷問,他自認難逃死罪。最後終能倖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賜被判流放黃州(湖北省黃岡縣),蘇軾被拘禁近百日,後獲釋離開御史台之獄。後人把這樁案件的告訴狀和供述書編纂為一部《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漢書·朱博傳》:「是時,兀御史府吏舍百餘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後世便以御史府為烏府,御史台為烏台。由於這案的發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們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監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見習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稱為「烏台詩案」。。
蘇軾致禍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須有罪名」外,據說是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宰相王安石。當時人的筆記里曾記載其事。
說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蘇軾見烏齋台桌上擺著一首隻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卧花心。」
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幺會在花心上卧呢?以為不妥。於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卧花蔭」。
王安石回來後,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後,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蘇東坡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幺,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幺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幺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這段記載的真偽已不可考。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軾,錯改兩句詩似乎不是王安石討厭蘇軾的真正原因。其實質上的原因,當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之故,蘇軾方有如此刑名之獄。
⑶ 烏台詩案是什麼故事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意思是說:「我真是生不逢時啊,不能跟你們這些新進的政治暴發戶共事;你們大概是看我年紀大了(其時蘇44歲),在下面也興不起什麼風浪了,可能還能管管小老百姓。」於是,他「譏諷朝廷」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當時朝中政敵章敦、蔡確等人藉此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泄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於是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審訊。此時,沈括還出來告密,說蘇軾詩作有譏諷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蘇軾的詩作為證據(令蘇拭倒霉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於死地。一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當然必須先要清楚當時的政治背景,才能更了解詩案的起因,北宋中期新舊兩黨明爭暗鬥,而蘇軾恰恰是舊黨(而當時當權的王安石是新黨)所以蘇軾遭到政治打擊也是遲早的事情,再著蘇軾本人豪放不羈,也經常賣弄自己的文學來抨擊當權者,也為自己的失勢埋下伏筆。
⑷ 「烏台詩案」的受害人是誰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意思是說:「我真是生不逢時啊,不能跟你們這些新進的政治暴發戶共事;你們大概是看我年紀大了(其時蘇44歲),在下面也興不起什麼風浪了,可能還能管管小老百姓。」於是,他「譏諷朝廷」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當時朝中政敵章敦、蔡確等人藉此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泄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於是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審訊。此時,沈括還出來告密,說蘇軾詩作有譏諷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蘇軾的詩作為證據(令蘇拭倒霉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於死地。一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⑸ 蘇東坡為什麼惹上「烏台詩案」,大難不死多虧了哪位好友
正所謂: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蘇東坡之所以會惹上「烏台詩案「,主要是因為基於政治立場,蘇東坡對王安石領導的變法持反對意見。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蘇軾作為朝堂的明星官員,對宋神宗趙頊支持王安石自上而下開展的「熙寧變法」不予苟同。這已經領宋神宗等一批變法者,對其有了意見與隔閡。
蘇軾到了地方,不是逛,就是針砭時政,彷彿一個恃才放曠的怨婦一樣。後來,王安石去世。宋神宗以更加強硬的手段推行新法,打擊反對變法的官員。在御史台的官吏們,整理近年來管理的著作時,將很多蘇軾的詩詞,也一並收入。但是,一睹不要緊,再看嚇一跳。全是對朝政的不滿!這下竟然牽連了29位大臣!在蘇軾被捕入獄期間,蘇軾承認了自己的大逆不道。後來,那些被蘇軾批判的大臣,不計前嫌,紛紛上書保全其人,蘇軾被貶至黃州團練副使。
⑹ 烏台詩案的歷史
烏台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時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回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答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所謂「烏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台」。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台。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
⑺ 烏台詩案與哪一位詩人有關
蘇軾烏台詩案,發生於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為蘇軾政治生涯重大轉折,幾至於死亡,後經力保,改謫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所謂「烏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台」,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台。過程蘇軾於當年移知湖州,到任後上表謝恩,朝臣以其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蘇軾動輒歸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賞。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蘇軾譏諷。於此案中,也指蘇軾有「悛終不悔,其惡已著」、「傲悖之語,日聞中外」、「言偽而辯,行偽而堅」、「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廢之罪。御史舒亶尋摘蘇軾詩句,指其心懷不軌,譏諷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興水利、鹽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蘇轍時在商邱已預知消息,托王適協助安置蘇軾家屬,並上書神宗陳情,願以官職贖兄長之罪。蘇軾受捕,寫信給蘇轍,交代身後之事,長子蘇邁則隨途照顧。押解至太湖,蘇軾曾意圖自盡,幾經掙扎,終未成舉。捕至御史台獄下,御史台依平日書信詩文往來,構陷牽連七十餘人。蘇軾自料必死,暗藏金丹,預備自盡。押解途上,蘇軾與蘇邁約定,如有不測,則單送魚至牢中。親戚送飯時,一時不查,蘇軾以為將死,遂寫下二詩與蘇轍訣別「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讀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驚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結果後因太皇太後曹氏、王安石等人出面力挽,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前往黃州,為其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蘇轍被貶江西瑞州,與蘇軾平日往來者,如曾鞏、李清臣、張方平、黃庭堅、范縝、司馬光等亦遭處分。
⑻ "烏台詩案"的受害人是誰
台詩案的受害人是蘇東坡,北宋非常有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在詩、詞、散版文、書、畫等方面取得權了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蘇軾和很多的詩人、散文家一樣,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曾經在多地擔任過官職,蘇軾剛剛步入仕途的時候,朝廷正在進行王安石變法,新舊兩派的長期對峙,斗爭十分激烈,而蘇軾維護守舊派,不贊成變法。
雖然蘇軾多次上書宋神宗表明態度,宋神宗並沒有給蘇軾任何答復,反而是將蘇軾一再調任,之後因為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無故不準擅自離開黃州。
徽宗即位後,蘇軾的官場生涯一直都在奔波中,之後因為大赦,在北歸途中不幸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⑼ 歷史上的烏台詩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是哪一首詩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不簡單。烏台詩案的具體過程和哪些文字造成的,很多回答都很說得清楚了,不再重復贅述。我倒很想回答或者探討一下“怎麼回事”這個問題。詩案其實是文案,文為心聲,所以,烏台詩案也可以理解為“烏台心案”。從這個案子,就像一個照妖鏡,照出了我們這個民族多少隱晦的不可言說的深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