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貴州省福泉市歷史人物有哪些

貴州省福泉市歷史人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8 18:41:06

⑴ 貴州的歷史名人

貴州的歷史文化名人有丁寶楨,奈香夫人;貴州的革命英烈有王若飛,楊再林,貴州的科學家有潘大金[(1937—),科學家。貴州黃平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員。],龍咸靈[(1911—1993),著名物理學家。貴州錦屏人。原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空間物理研究所所長,原武漢大學物理學教授]。
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織金)人。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他考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後任翰林院編修。母喪居鄉期間,變賣家產,召募鄉兵鎮壓漢族和苗民起義。1860年(咸豐十年) ,任湖南嶽州知府,次年調任長沙知府。1863年,43歲的他由長沙知府調任山東按察使,奉命鎮壓宋景詩黑旗軍起義,因「擅議招撫」,被革職留任次年遷任布政使,1865年,因僧格林沁率軍鎮壓捻軍,在山東曹州(今菏澤)失敗,遭追究。1867年3月由閻敬銘舉薦晉升為山東巡撫,與淮軍李鴻章部合力圍剿入魯東路捻軍。次年,西路捻軍向定州進軍,逼近京城,丁寶楨率兵馳援,保護了京城安全,朝廷更加器重,數次降旨褒獎。1869年秋,慈禧太後寵幸的太監安德海出京南下采辦途經山東,一路大肆張揚,招納權賄,無人敢觸之。至泰安時,丁寶楨以太監出都門違犯清朝祖制為由,將其抓拿,押至濟南正法。此事轟動朝野,頗為人稱道。同年,在濟南建尚志書院,招收各府州縣儒生來院講習,兼收願學天文、地理、算術者。1871年,黃河於山東鄆城侯家林決口,交通阻塞,多數州縣被淹。負責治河的大臣建議第二年動工堵築。丁寶楨力請即時於水涸時動工,並請命親自督修。不到兩個月竣工,費半而功倍。後黃河又在石庄戶決口,河水奪流南下,山東、江蘇、安徽數百里受災,運河交通廢棄,朝廷上下治水之議莫衷一是。1874年,他毅然奏請督工堵築,河水專注於大清河入海。時日本挑釁,謀以武力侵略中國,丁寶楨密陳海防計策,在煙台、威海、登州(今蓬萊)等處構築炮台,加強海防建設。1875年(光緒元年),奏請在濟南北郊新城購買民地,創設山東近代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1876年10月,調任四川總督,整頓吏治,改革都江堰水利設施,創辦四川機器局,又改良鹽法,歲增帑金百餘萬。任四川總督10年,勵精圖治,社會得以安定。1885年(光緒十一年)英國侵佔緬甸,侵犯雲南和西藏時,丁寶楨加緊籌劃西南防務,1886年再成都病故。1887年(光緒十三年),歸葬於濟南華山南坡。他一生為政清廉,喪歸時,靠僚屬集資方成行。

⑵ 中國建國以來貴州有哪些將軍和元帥

1、楊至誠

楊至成(1903.11.30-1967.2.3),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貴州省三穗縣八弓鎮木界村人,侗族。

在革命生涯中,歷任連政治指導員、連長、軍部副官長、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務部部長、中央軍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兼紅軍總兵站主任、總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先譴工作團主任、軍委采辦處主任、紅一方面軍後勤部部長、軍委後勤部部長兼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兵站部部長。

中共中央軍委總供給部部長兼黃河兩延衛戌司令員、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東北人民自治軍後勤部政委、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部長、華中軍區和中南軍區軍需部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部長、中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等職,參加南昌起義、湘南起義、紅一方面軍長征、東征戰役、平津戰役等。

2、廖錫龍

廖錫龍,男,1940年6月出生於貴州思南,1963年2月入黨,1959年1月入伍,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大專學歷。上將軍銜。曾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3、羅烈文

羅烈文 貴州威寧人。1943年(癸未年)4月生,1962年6月入伍,大專文化,畢業於軍事學院基本系。八十年代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任團長,師參謀長。四川省軍區司令員。少將軍銜。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4、陳沂

陳沂(1912.12~2002.07),男,貴州遵義人,漢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長級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5、楊成熙

楊成熙,男,漢族,1955年11月生,貴州遵義人,197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12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大學學歷,中將軍銜。

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專職副書記。是中共雲南省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黨的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

⑶ 在貴州的歷史里出了那些名人,偉人

1、尹珍

尹珍(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今貴州獨山、荔波境內)人,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尹道真是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數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辦校的遺跡,祭祀廟宇香火綿延。

作為貴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種不甘落後、奮發自強、熱愛家鄉、回報故土的精神便成為了貴州學人的楷模。

2、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

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3、楊粲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

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4、孫應鰲

孫應鰲(1527年-1586年),字山甫,號淮海,謚文恭。貴州清平衛(今凱里)人。先祖孫華原籍江蘇如皋縣。孫應鰲生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歲能作文。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舉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出京為江西按察司僉事。

歷官陝西提學副使、四川右參政、僉都御史。隆慶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書院,吳國倫提學貴州時,親晤應鰲於山甫書院。官至工部尚書。

5、鄭珍

鄭珍(1806~1864)清代官員、學者。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

學宗許鄭,治經學、小學,亦工書善畫,還是晚清宋詩派作家,其詩風格奇崛,時傷艱澀,與獨山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所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鄭學錄》等。

⑷ 貴州有哪些名人

貴州著名人物 :

張之洞 何應欽 王陽

楊龍友 姚茫父 周漁璜

丁道衡 張道潘 安健

丁寶楨 李端棻 李世傑

謝六逸 蹇先艾 陳恆安

宋吟可 蕭嫻 周起渭

謝三秀 趙以炯 樂森璕

黃齊生

⑸ 福泉市的歷史

福泉歷史悠久,風光綺麗,資源豐富,人傑地靈,是發展經濟的理想場所。內 福泉(古稱平越),屬古且蘭國故容地,春秋戰國時期置且蘭縣,之後曾設府置州, 1996年撤縣設市,現有人口33萬人,先人創造文化以「古城文化」最著名,現存有漢代竹王城遺址和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明代古城垣,有名載《中國橋梁史》且距今400多年的葛境橋,有道教鼻祖張三豐仙居的福泉山及其眾多傳說。 在這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多種礦產資源的富集世所罕見,市境內探明儲量並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產達 26種,其中磷礦以質優量大馳名中外,儲量高達4.8億噸,平均品位在32%以上,含鉀砂岩1000萬噸,未探明儲量的礦種有鋅、鉬、砷、汞、石灰岩、白雲岩、高嶺土、方解石、冰洲石、大理石、釩、稀土等。 福泉旅遊資源獨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古城垣、葛鏡橋;道教聖地福泉山、省級風景名勝區融為一體,古城文化、道教文化與幽谷古風、三江碧水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

⑹ 貴州歷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跡

1、趙旭:

(1812-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游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朴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汪承潮:

字小瀛,號祖龍坑外人,貴州貴陽人。畫家。工山水人物,能寫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為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繪黔中名勝。

3、王立中: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貴州水西人。奢香後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稟請為奢香立碑於墓前,又修奢香祠於墓側,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標志於路旁。

5、陳鈺:

(1814-1869),字二如,號一指山人,清朝貴州貴陽人。貴州籍指畫名家自幼不喜科舉,醉心水墨繪畫,未到中年畫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過度,40度後雙目失明,經數年治療,重見光明。擅長指畫,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最精。書畫造詣甚高,可惜局於黔疆,無緣與海內外名家交遊,難顯其名聲。陳鈺的人物畫,到民國年間仍有為其族人保存者。計有《一指山人行樂圖》、《十八羅漢冊》等。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其畫數種,有《鍾馗破扇圖軸》、《墨筆山水花卉散頁》(十頁)等。

6、何德勝:

(1814-1867),字安國,本姓劉,呼為劉二、何二,清朝貴州黃平木老坪人。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生性倔強,好打抱不平,對清政府濫征捐稅,強行"折征"的政策極為不滿。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甕安天文組織起義,用黃布扎頭,史稱黃號軍。建立有上大坪、轎頂山等根據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開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擬攻貴陽,已進占烏當,擊斃守備戴雨先,因提督田興增援,遂退至開州、平越、貴定等地與官軍進行爭奪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繼擊斃後補道趙國澍、守備袁學先、千總孫德勝、副將何顯士、知府戴鹿芝、知縣白婪蟾,游擊商肇淮、郭開貴等文武官員,攻佔修文,與另一農民起義軍潘名傑聯合擬再次攻貴陽,已進兵至小關、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長順、長寨、定番、其勢力達到安順、安平,擊斃守備王三錫、游擊田慶宜、黃德正、都司李洪林、唐萬全、千總蘇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鎮縣,入息峰,擊斃副將葉有貴、倪朝榮等。征戰黔境十三年,縱橫數百里,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使清政府為之震懾,視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於轎頂山軍中,其起義隊伍由其妻領導繼續堅持斗爭。由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清朝廷調集大軍前來鎮壓,黃號起義軍最後失敗。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間稱他舒裁縫,清朝貴州遵義人。幼讀私塾,成年隨父業鹽商。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保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咸豐同治年間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是年八月,與桐梓九壩場楊龍喜率千餘人起義,攻佔桐梓縣城,以"除暴安民"為宗旨,建立了以賽波府(九壩場)為中心,包括興州(桐梓)、新開(仁懷)、遵義城周圍的根據地,尊舒光富為江漢皇帝,楊龍喜為都督大元帥,改咸豐四年為江漢元年,開倉賑貧,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隊伍發展很快,壯大到兩萬多人。後率軍南下,攻婁山,戰板橋,占仁懷,並准備攻打遵義,並出擊黔西、綏陽、正安等。因朝廷派雲南總督羅繞典率雲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官兵圍剿。起義軍失利,南退歸化(紫雲)、羅斛(羅甸)、都勻、獨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甕安、余慶、石阡等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4月,楊龍喜舉家殉難於石阡的葛彰河邊。舒繼續率隊奔松桃,過思南,回桐梓,後在遵義土窯失敗被俘,壯烈就義。此次起義,對川楚震動極大,為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諶厚光:

清朝貴州織金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進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奮有為,玉河漲水時他組織修堤護城,平市商限息調劑,其盈虛緩急定為每年三限,商民稱信。至仕歸。

9、胡萬育:

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10、何開瀛:

字萊仙,清朝貴州清鎮人。書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曾為貢生,善書畫,尤精蘭竹。

11、趙鍾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貴州普定人。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為廩生,善畫蛺蝶魚蟲。

12、楊沂秀:

字魯川,貴州鎮遠人。為果勇侯楊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曾任陝西鄂縣知縣等。其女兒楊林貞工書畫。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貴州綏陽人。畫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貢生,工水墨山水畫,師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監生。《黔詩紀略後編》錄有其詩,並稱善畫。

15、史荻洲:

字勝書,清朝貴州黔西州(今黔西縣)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與黔西詩人、書法家張琚結"桐蔭詩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舉人。他與清鎮詩人戴粟珍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二人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同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後來荻洲客死遼寧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深至厚的情誼至今傳為美談。史、戴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史荻洲著有詩集《秋燈畫荻詩抄》。

16、任必達:

字裴然,清朝貴州清平縣(今凱里)人。生活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初參幕務,後杜門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縣志稿》四卷。又工詩文,書法亦重筆墨外間韻味,遠近識者,無不贊賞。

17、楊開秀:

字實田,號雲卿,貴州綏陽縣人。應鄉試久不中,直到五十歲才中舉人。一生以教書為業。道光末年到遵義禹門寺設私塾,各鄉學生多慕名來讀書,寺中房舍全住滿。黎庶燾、庶番、兆銓、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學生。黎庶昌為文,多得力於楊先生。此時的禹門寺私塾盛況足以與乾隆年間黎安理執教時相輝映。晚年力學古文奇字,撰有《古文異訓》,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終年67歲。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貴州清鎮人。幼時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很有文名,學者徐光文給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進士。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六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鴉片戰爭後,於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調廣東作官,歷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和廣州知府。他不畏強暴、不懼洋人,平息地方械鬥,擒殺海盜"天公大王",矯正考場弊端,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從而使當地的社會秩序得以安定。劉誾譽其為"名儒"、"名將"。只因廣東總督葉名琛忌才,被其壓抑,不能大展雄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終因積勞成疾,抑鬱早逝。死後,朝廷贈"太僕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別號青田山人,清朝貴州獨山縣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歷任永寧州學正、安順府學訓導、思南府學教授、貴州學古書院山長。一生執教四十年,為貴州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和黎汝謙還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三十三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壁之譽。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他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蒓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與同時書畫名家孫竹雅、吳茗香相知,故詩詞集中題畫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貴州都勻府人。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貧苦,飽受壓迫,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勻壩固領導苗族起義,進軍雞賈河,建立根據地,眾推柳天成為王。柳天成足智多謀,勇敢善戰,他領導的義軍活動於都勻、獨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貴定、平越、甕安和羅斛等地。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攻戰麻哈,擊斃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與貴州提督張文德激戰,殲敵近萬名,使總兵、副將當場斃命,使張文德負重傷,取得了自張秀眉義軍黃飄大捷之後的又一大捷。由於清廷調重兵圍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雞賈河根據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內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殺身亡,起義失敗。

21、周灝:

字子純,清朝貴州貴陽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舉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進士。以知縣分發直隸,先後任沙河、定興(保定)、正定知縣。後因遭彈劾落職講學,昭雪後復職,署甘肅故城。因罹瘟疫,卒於任所。灝性廉愛民,總督劉長佑疏聞,奉旨於正定建專祠。

22、吳寅邦:

字清臣,清朝貴州永寧州(今關嶺縣)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貢。歷任安順、清鎮、貞豐書院講席,參與纂修了《安順府志》。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親到貴州關嶺縣境內紅岩碑古跡岩下,將紅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別分送各處,紅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較容易與社會見面,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古跡紅岩碑的研究作過貢獻。

23、黃國賓:

號西樵,貴州銅仁人。書畫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貢。善書畫,喜作米家山水畫。

24、付壽彤:

(1818-1887),原名華賡、更昶,字青余,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舉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進士。入翰林院、歷任歸德、南陽、開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書法。著作有《孝經述》、《古音類表》、《孔庭學裔》、《淡勤室詩》、《湘漓別志》、《十六國年表》、《吳越游記》、《吳越歸程記》、《淡語》、《真錄篇》、《古文辭》等。善書法,幼年隨宦粵中,服膺許鄭之學,鄉試時為學使何紹基賞識,何書"實事求是"贈之。壽彤書法師何紹基,四體皆工,中年精研晉草運腕這之妙,尤得道州真傳。晚年居長沙,該地書家甚多,而傅氏書名特彰,求書者應接不暇。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於長沙,與妻劉氏合葬於瀏陽南鄉渡頭市淡庄。

25、傅有賡:

貴州貴陽人。學者。他於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寫了《三國志音證》。古代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編寫了一部《注三國志》,成為人們研讀《三國志》不可缺少的輔助與參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無缺。傅有賡的《三國志音證》,為其補綴音義之不及,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

26、蕭尚卿: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簡:

(1819-1869),清朝貴州荔波縣人。水族農民起義軍領袖。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發動水族農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號,他們吸取了太平軍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據地,號稱輔德王。他們支持戰斗十多年,義軍發展到四萬人,在太平軍別遺隊余誠義、黃金亮以及都勻柳天成,都江羅光明,張秀眉義軍部將高禾、九松等各路義軍的積極配合下,轉戰於黔桂邊區,控制了大半個荔波縣,曾五占荔波縣城,南窺思恩,北圖都勻、獨山,打死荔波守備更玉麟,千總王代龍等。義軍的強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廣西、貴州清軍圍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賣,潘新簡被俘,犧牲於桂林。

28、胡長新:

(1819-1885),字子和,貴州黎平縣人。幼受業於莫友芝、鄭珍,學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舉人,次年進士。以知縣分發江蘇。因受其父被降官職的影響,淡於榮進,棄知縣不就,改任貴陽、銅仁等府教授。學使以學異推薦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辭職還鄉,主講於黎平書院,終老不倦,為家鄉的文教事業作出了貢獻。著有《籀經堂詩鈔》、《籀經堂文鈔》等,校刊《三忠合編》,擅小篆,得秦漢古璽遺意。其《聞升京官》詩,描述了作者聞調升京官消息後思想感情的波動和變化,抒發了作者對升遷官職的淡漠,流露了對官場的厭倦,表現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別名吳蘭雪,清朝貴州清鎮縣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舉人。他與黔西舉人史荻洲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因而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後來史荻洲客死異鄉,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並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學至厚的情誼直今傳美談。戴、史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粟珍著作有《對床聽雨詩》、《詩鈔》、《補遺》、《南歸草》等。

30、楊元保:

(?-1854),清朝貴州獨山人。布依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初,楊元保之父帶眾抗捐被捕入獄,慘死獄中。楊元保懷著深仇大恨,在太平軍推動下,於二月份領導布依族、苗族、水族、漢族農民和手工業者數千人在上司起義,提出"順天成道,打富濟貧"的口號,連續擊敗八寨游擊和獨山州牧,攻克都勻平舟司,占據通往獨山、羅甸、大塘和廣西南丹的要道。聲震獨山、都勻和荔波三地。因貴州巡撫蔣蔚遠調集官軍圍攻,力量眾寡懸殊,不到三個月,起義失敗。楊元保在廣西南丹州屬昔里山被俘,在貴陽英勇就義。這次起義點燃了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的烈火。

⑺ 福泉名人錄福泉有哪些歷史名人

福泉市,古稱抄且蘭國,為中國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轄下的一個縣級市。
福泉市位於貴州省中部,介於東經107°14′24″--107°45′35″和北緯26°32′28″--27°02′23″之間。南北最長55.2千米,東西最寬52.1千米。總面積1688平方千米。
全市轄9鎮6鄉2個辦事處16個居委會60個村委會。總人口31.67萬人(2007年),其中非農業人口6.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8.54萬人。有漢、苗、布依、侗、彝、水等25個民族。
有「亞洲磷都"、「水果之鄉"、「文化名城"的美譽。

⑻ 貴州省龍里市有哪些歷史名人

1、趙旭:

(1812-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游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朴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汪承潮:

字小瀛,號祖龍坑外人,貴州貴陽人。畫家。工山水人物,能寫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為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繪黔中名勝。

3、王立中: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貴州水西人。奢香後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稟請為奢香立碑於墓前,又修奢香祠於墓側,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標志於路旁。

5、陳鈺:

(1814-1869),字二如,號一指山人,清朝貴州貴陽人。貴州籍指畫名家自幼不喜科舉,醉心水墨繪畫,未到中年畫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過度,40度後雙目失明,經數年治療,重見光明。擅長指畫,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最精。書畫造詣甚高,可惜局於黔疆,無緣與海內外名家交遊,難顯其名聲。陳鈺的人物畫,到民國年間仍有為其族人保存者。計有《一指山人行樂圖》、《十八羅漢冊》等。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其畫數種,有《鍾馗破扇圖軸》、《墨筆山水花卉散頁》(十頁)等。

6、何德勝:

(1814-1867),字安國,本姓劉,呼為劉二、何二,清朝貴州黃平木老坪人。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生性倔強,好打抱不平,對清政府濫征捐稅,強行"折征"的政策極為不滿。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甕安天文組織起義,用黃布扎頭,史稱黃號軍。建立有上大坪、轎頂山等根據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開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擬攻貴陽,已進占烏當,擊斃守備戴雨先,因提督田興增援,遂退至開州、平越、貴定等地與官軍進行爭奪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繼擊斃後補道趙國澍、守備袁學先、千總孫德勝、副將何顯士、知府戴鹿芝、知縣白婪蟾,游擊商肇淮、郭開貴等文武官員,攻佔修文,與另一農民起義軍潘名傑聯合擬再次攻貴陽,已進兵至小關、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長順、長寨、定番、其勢力達到安順、安平,擊斃守備王三錫、游擊田慶宜、黃德正、都司李洪林、唐萬全、千總蘇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鎮縣,入息峰,擊斃副將葉有貴、倪朝榮等。征戰黔境十三年,縱橫數百里,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使清政府為之震懾,視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於轎頂山軍中,其起義隊伍由其妻領導繼續堅持斗爭。由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清朝廷調集大軍前來鎮壓,黃號起義軍最後失敗。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間稱他舒裁縫,清朝貴州遵義人。幼讀私塾,成年隨父業鹽商。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保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咸豐同治年間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是年八月,與桐梓九壩場楊龍喜率千餘人起義,攻佔桐梓縣城,以"除暴安民"為宗旨,建立了以賽波府(九壩場)為中心,包括興州(桐梓)、新開(仁懷)、遵義城周圍的根據地,尊舒光富為江漢皇帝,楊龍喜為都督大元帥,改咸豐四年為江漢元年,開倉賑貧,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隊伍發展很快,壯大到兩萬多人。後率軍南下,攻婁山,戰板橋,占仁懷,並准備攻打遵義,並出擊黔西、綏陽、正安等。因朝廷派雲南總督羅繞典率雲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官兵圍剿。起義軍失利,南退歸化(紫雲)、羅斛(羅甸)、都勻、獨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甕安、余慶、石阡等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4月,楊龍喜舉家殉難於石阡的葛彰河邊。舒繼續率隊奔松桃,過思南,回桐梓,後在遵義土窯失敗被俘,壯烈就義。此次起義,對川楚震動極大,為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諶厚光:

清朝貴州織金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進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奮有為,玉河漲水時他組織修堤護城,平市商限息調劑,其盈虛緩急定為每年三限,商民稱信。至仕歸。

9、胡萬育:

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10、何開瀛:

字萊仙,清朝貴州清鎮人。書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曾為貢生,善書畫,尤精蘭竹。

11、趙鍾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貴州普定人。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為廩生,善畫蛺蝶魚蟲。

12、楊沂秀:

字魯川,貴州鎮遠人。為果勇侯楊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曾任陝西鄂縣知縣等。其女兒楊林貞工書畫。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貴州綏陽人。畫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貢生,工水墨山水畫,師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監生。《黔詩紀略後編》錄有其詩,並稱善畫。

15、史荻洲:

字勝書,清朝貴州黔西州(今黔西縣)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與黔西詩人、書法家張琚結"桐蔭詩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舉人。他與清鎮詩人戴粟珍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二人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同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後來荻洲客死遼寧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深至厚的情誼至今傳為美談。史、戴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史荻洲著有詩集《秋燈畫荻詩抄》。

16、任必達:

字裴然,清朝貴州清平縣(今凱里)人。生活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初參幕務,後杜門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縣志稿》四卷。又工詩文,書法亦重筆墨外間韻味,遠近識者,無不贊賞。

17、楊開秀:

字實田,號雲卿,貴州綏陽縣人。應鄉試久不中,直到五十歲才中舉人。一生以教書為業。道光末年到遵義禹門寺設私塾,各鄉學生多慕名來讀書,寺中房舍全住滿。黎庶燾、庶番、兆銓、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學生。黎庶昌為文,多得力於楊先生。此時的禹門寺私塾盛況足以與乾隆年間黎安理執教時相輝映。晚年力學古文奇字,撰有《古文異訓》,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終年67歲。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貴州清鎮人。幼時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很有文名,學者徐光文給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進士。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六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鴉片戰爭後,於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調廣東作官,歷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和廣州知府。他不畏強暴、不懼洋人,平息地方械鬥,擒殺海盜"天公大王",矯正考場弊端,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從而使當地的社會秩序得以安定。劉誾譽其為"名儒"、"名將"。只因廣東總督葉名琛忌才,被其壓抑,不能大展雄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終因積勞成疾,抑鬱早逝。死後,朝廷贈"太僕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別號青田山人,清朝貴州獨山縣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歷任永寧州學正、安順府學訓導、思南府學教授、貴州學古書院山長。一生執教四十年,為貴州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和黎汝謙還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三十三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壁之譽。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他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蒓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與同時書畫名家孫竹雅、吳茗香相知,故詩詞集中題畫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貴州都勻府人。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貧苦,飽受壓迫,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勻壩固領導苗族起義,進軍雞賈河,建立根據地,眾推柳天成為王。柳天成足智多謀,勇敢善戰,他領導的義軍活動於都勻、獨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貴定、平越、甕安和羅斛等地。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攻戰麻哈,擊斃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與貴州提督張文德激戰,殲敵近萬名,使總兵、副將當場斃命,使張文德負重傷,取得了自張秀眉義軍黃飄大捷之後的又一大捷。由於清廷調重兵圍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雞賈河根據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內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殺身亡,起義失敗。

21、周灝:

字子純,清朝貴州貴陽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舉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進士。以知縣分發直隸,先後任沙河、定興(保定)、正定知縣。後因遭彈劾落職講學,昭雪後復職,署甘肅故城。因罹瘟疫,卒於任所。灝性廉愛民,總督劉長佑疏聞,奉旨於正定建專祠。

22、吳寅邦:

字清臣,清朝貴州永寧州(今關嶺縣)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貢。歷任安順、清鎮、貞豐書院講席,參與纂修了《安順府志》。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親到貴州關嶺縣境內紅岩碑古跡岩下,將紅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別分送各處,紅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較容易與社會見面,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古跡紅岩碑的研究作過貢獻。

23、黃國賓:

號西樵,貴州銅仁人。書畫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貢。善書畫,喜作米家山水畫。

24、付壽彤:

(1818-1887),原名華賡、更昶,字青余,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舉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進士。入翰林院、歷任歸德、南陽、開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書法。著作有《孝經述》、《古音類表》、《孔庭學裔》、《淡勤室詩》、《湘漓別志》、《十六國年表》、《吳越游記》、《吳越歸程記》、《淡語》、《真錄篇》、《古文辭》等。善書法,幼年隨宦粵中,服膺許鄭之學,鄉試時為學使何紹基賞識,何書"實事求是"贈之。壽彤書法師何紹基,四體皆工,中年精研晉草運腕這之妙,尤得道州真傳。晚年居長沙,該地書家甚多,而傅氏書名特彰,求書者應接不暇。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於長沙,與妻劉氏合葬於瀏陽南鄉渡頭市淡庄。

25、傅有賡:

貴州貴陽人。學者。他於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寫了《三國志音證》。古代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編寫了一部《注三國志》,成為人們研讀《三國志》不可缺少的輔助與參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無缺。傅有賡的《三國志音證》,為其補綴音義之不及,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

26、蕭尚卿: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簡:

(1819-1869),清朝貴州荔波縣人。水族農民起義軍領袖。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發動水族農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號,他們吸取了太平軍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據地,號稱輔德王。他們支持戰斗十多年,義軍發展到四萬人,在太平軍別遺隊余誠義、黃金亮以及都勻柳天成,都江羅光明,張秀眉義軍部將高禾、九松等各路義軍的積極配合下,轉戰於黔桂邊區,控制了大半個荔波縣,曾五占荔波縣城,南窺思恩,北圖都勻、獨山,打死荔波守備更玉麟,千總王代龍等。義軍的強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廣西、貴州清軍圍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賣,潘新簡被俘,犧牲於桂林。

28、胡長新:

(1819-1885),字子和,貴州黎平縣人。幼受業於莫友芝、鄭珍,學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舉人,次年進士。以知縣分發江蘇。因受其父被降官職的影響,淡於榮進,棄知縣不就,改任貴陽、銅仁等府教授。學使以學異推薦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辭職還鄉,主講於黎平書院,終老不倦,為家鄉的文教事業作出了貢獻。著有《籀經堂詩鈔》、《籀經堂文鈔》等,校刊《三忠合編》,擅小篆,得秦漢古璽遺意。其《聞升京官》詩,描述了作者聞調升京官消息後思想感情的波動和變化,抒發了作者對升遷官職的淡漠,流露了對官場的厭倦,表現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別名吳蘭雪,清朝貴州清鎮縣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舉人。他與黔西舉人史荻洲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因而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後來史荻洲客死異鄉,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並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學至厚的情誼直今傳美談。戴、史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粟珍著作有《對床聽雨詩》、《詩鈔》、《補遺》、《南歸草》等。

30、楊元保:

(?-1854),清朝貴州獨山人。布依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初,楊元保之父帶眾抗捐被捕入獄,慘死獄中。楊元保懷著深仇大恨,在太平軍推動下,於二月份領導布依族、苗族、水族、漢族農民和手工業者數千人在上司起義,提出"順天成道,打富濟貧"的口號,連續擊敗八寨游擊和獨山州牧,攻克都勻平舟司,占據通往獨山、羅甸、大塘和廣西南丹的要道。聲震獨山、都勻和荔波三地。因貴州巡撫蔣蔚遠調集官軍圍攻,力量眾寡懸殊,不到三個月,起義失敗。楊元保在廣西南丹州屬昔里山被俘,在貴陽英勇就義。這次起義點燃了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的烈火。

⑼ 平越縣志(福泉市)的相關歷史.

福泉市,古稱且蘭國,為中國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轄下的一個縣級市。
福泉是貴州開拓較早的地區之一。殷周時期,福泉是梁州、荊州南裔,越領且蘭國地。
春秋末年,牂牁江上游一支濮人興起,佔領了牂牁國北部地區,建立夜郎國。貶原牂牁國君及其親族遷至夜郎東北的且蘭國,仍以且蘭為國號,接受夜郎國的統馭。據史料記述,當時且蘭地域以今福泉一帶為中心,東連凱里,南接都勻北境,西至龍里,北抵甕安的烏江南岸。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前277),楚將庄蹻溯沅水西征,克且蘭、降夜郎,以且蘭有涿船處,乃改且蘭為牂牁。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改設且蘭縣。
秦末敗滅,且蘭等地各踞舊地,仍然復用原有稱號。漢武帝時,朝廷遣馳義侯發兵征南越,當年且蘭君恐其擄掠老弱為奴,於是激眾反抗。漢廷旋於元鼎六年(前111)出兵滅了且蘭,改設牂牁郡,使歷時數百年的且蘭國從此消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將原且蘭地置賓化縣。
唐代賓化縣為今福泉、麻江一帶。
宋嘉泰元年(1201),土官宋永高攻麥新等寨,內附號藜峨里寨。今縣城東隅藜峨山上還有當年藜峨里寨的殘石片瓦遺跡。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在今福泉首置平月長官司,隸屬菅番民總管府。當時的「平月」即以城南有名的月山而得名。
明洪武八年(1375),改平月長官司為平越安撫司,隸播州宣慰司,「平越」之名即始於此。平越安撫司旋於洪武年間改授楊義長官司,沿至清末。洪武十五年(1382),今福泉一帶設置平越衛,成為當時全省建衛較早的地域之一。平越衛歷設衛指揮使司、衛軍民指揮使司,時領楊義、麻哈、樂坪、清平、平定等長官司及5所3站72屯,至康熙十年(1671),裁平越衛,歷時290年。
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貴州設置貴寧、新鎮等4道。新鎮道駐平越,轄鎮遠、黎平、新化3府及平越、興隆、清平、新添、龍里、都勻6衛與黃平千戶所。
明萬曆年間,平越所隸播楊應龍反,朝廷派重兵平叛,旋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以播州南部地方置平越軍民府,實行「流官」統治。府治設於平越縣城,領黃平州與余慶、湄潭、甕安、貴定4縣及平越、興隆、新添3衛並黃平千戶所以及楊義、新添、丹平、丹行、凱里5長官司和高坪、中坪二司四牌地。
康熙年間,平裁衛設縣,改平越軍民府為平越府,領1州(黃平)4縣(甕安、余慶、湄潭、平越)及楊義長官司。
嘉慶三年(1792),改平越府為平越直隸州,裁平越移設興義縣。至此,平越設府歷時191年。平越直隸州領甕安、余慶、湄潭3縣及楊義、高坪、中坪3長官司。
同治年間,直隸州領3縣及親轄附廓,沿至民國初年。平越直隸州歷時122年。
民國時期,平越裁州設縣,並曾一度為專署所在地。民國三年(1914),裁平越直隸州,改設平越縣,轄在平越直隸州親轄地域。次年,貴州巡按使署將牛場劃屬甕安。自此,平越、甕安兩縣邊界爭端長期爭執不休。直至民國三十年(1941),經省調整兩縣疆界,兩縣的中坪與牛場兩區互換,平越縣境地界從此固定下來,並沿襲至今。民國二十四年(1935),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平越,轄平越、貴定、麻江、余慶、甕安、爐山6縣。時隔一年,專署便移駐鎮遠。此後,全縣設4鎮9鄉沿襲至平越解放。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平越全境。
1953年7月,平越縣更名為福泉縣,新改縣名以縣城名勝福泉山並有「福泉」而得名。
1958年12月,撤銷福泉縣並入甕安縣,1961年8月恢復福泉縣建制,隸屬黔南自治州至今。
1996年12月撤縣設市,建制至今未變。

⑽ 貴州歷史上都有什麼名人

張之洞、何應欽、王陽明、楊龍友、周漁璜等。

1、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2、何應欽

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省興義人。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到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

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5月辭職,8月去台灣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理事長、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

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1945年9月,何應欽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這是一個中國軍人所能享有的最大榮耀!

3、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楊龍友

楊文驄(1596年—1646年),字龍友,貴州人,明代畫家。流寓金陵(今南京)。萬曆四十七年(1619)舉人,六次會試不中,崇禎七年(1634)選為華亭縣教諭,後遷青田、江寧、永嘉等知縣。

為御史詹兆恆參劾被奪官。楊文驄博學好古,善畫山水。為「畫中九友」之一。生於貴築,獨破天荒,所作台蕖等圖,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雅去其佻,出入巨然、惠崇之間。

5、周漁璜

周漁璜,清初著名學者,詩人。父親周國柱有四子,漁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漁璜22歲鄉試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歲時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六年(1697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讀。五十年(1711年)簡任順天學政。

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讀學士。五十二年(1713年)晉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檢閱浙江、江南兩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終因操勞過度,年近半百即逝世於任上。

閱讀全文

與貴州省福泉市歷史人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