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哪裡的井鹽歷史悠久

哪裡的井鹽歷史悠久

發布時間:2021-02-28 17:41:09

⑴ 中國主要產鹽的地方有哪些

中國主要產鹽的地方有長蘆鹽區、遼東灣鹽區、萊州灣鹽區、淮鹽產區。

⑵ 誰知道鹽井的歷史,以及此處出產鹽的過程

鹽井又稱鹽礦,是食鹽的生產源頭之一,一般多指內陸地區的鹽礦,號稱「川東門戶」的萬縣(今重慶萬州),湖北省潛江縣,四川省的自貢,其石鹽儲量都十分豐富。另外也有鹽井縣,鹽井縣地處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東南部,橫斷山脈、寧靜山脈南北貫通,東有金沙江,西有瀾滄江,自然資源豐富,現辟有鹽井自然保護區。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縣。 鹽井的正式名稱是「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它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端,位於橫斷山區瀾滄江東岸芒康縣和德欽縣之間,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東北與四川巴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扎玉、碧土、門孔等相連,氣候相對炎熱,盛產青稞、大麥、玉米、小米等農作物,以及蘋果、梨子、石榴、核桃、西瓜等水果。 鹽井是西藏一個神奇的地方,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現在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難怪同行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專家王大悟先生向西藏昌都政府大力提議應該致力於將鹽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鹽井也是一個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納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納西族的東巴教、藏族的藏傳佛教和19世紀傳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諧地共存在這個橫斷山的峽谷古鎮里。鹽井地處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東南部,橫斷山脈、寧靜山脈南北貫通,東有金沙江,西有瀾滄江,自然資源豐富,現辟有鹽井自然保護區。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設鄉。 鹽井為漢語名,以當地特產井鹽而得名,藏語稱為擦卡洛。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設鹽井宗,1912年後為西康省管轄,1950年為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管轄,1960年鹽井縣與寧靜縣合並稱寧靜縣,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設鹽井縣。 鹽泉資源豐富,較集中於上鹽井、下鹽井、加達3處,共有鹽泉83個,流量為每日140—2288立方米。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鹽井自然保護區內屬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即達近50種,如 滇金絲猴、白唇鹿、馬來熊、水鹿、黑鸛等。野生植物資源也相當豐富,原始森林中有松、杉、柏等樹種,林下有貝母、蟲草、靈之、黨參等多種葯材;有木耳、松茸、猴頭菌、等食用菌;果木有梨、桃、桔、蘋果、葡萄、石榴等。 鹽井歷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佔一方的時候就有鹽田,傳說在朵康六崗當中,芒康崗是產食鹽的崗,所以很出名。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羌巴爭 奪鹽井食鹽而發生的交戰,叫「羌嶺之戰」,最後格薩爾王戰勝了羌巴,佔領了鹽井,活捉了納西王的兒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後期,納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薩爾王的納西大臣,鹽田給了納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現在還都保留著最古老、最原始的制鹽生產方式。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采鹽高峰期多在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鹽和白鹽的顏色與土質有關。紅鹽產量高,但價格低;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量少,略貴。世代采鹽的鹽井人最怕陰雨連天,日照不足,出鹽極慢且少,還容易出現水患沖毀鹽田。洪水季節,鹵井將被淹沒掩埋。昌都地區准備將其列為受到保護的「鹽井鹽田博物館」。 鹽井自古就有產鹽的歷史,而鹽田又成為這里獨有的一道人造景觀。所謂的鹽田,其實是在洶涌澎湃的瀾滄江邊搭建的一些土木結構的平台。順著鹽田之間的小道下坡,鹽水井就挖在江邊。這兒的鹽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們身背圓柱形的木桶,將鹵水存儲在鹽田邊的槽溝里,其他的工人將鹵水從槽內舀出倒入鹽田裡。經過一天日頭的暴曬和江風的吹拂,第二天,鹽田裡就會結晶出白色的鹽粒了。 依山搭建層層的鹽田氣勢雄偉,鹽民們沿著祖先的足跡,走在崎嶇險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勞作,在延續生命的同時也創造著世界上獨特的景觀。 鹽井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仍完整保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更為神奇的是採用同一處的鹵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樣的 加工技藝,但在瀾滄江兩岸製成的鹽卻呈紅、白兩色。鹽民在瀾滄江兩岸上層層疊疊建起幾千塊鹽田,每次灌滿鹵水,兩三天就能在每塊鹽田上收獲結晶鹽10來公斤。

⑶ 我國最早、最著名的井鹽基地是() A. 重慶 B. 綿陽 C. 成都 D. 自貢

自貢是中國著名的井鹽生產基地,被譽為「千年鹽都」,其生產井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故選D.

⑷ 什麼是井鹽以及我國井鹽的發祥地在哪裡

井鹽,即所謂「鑿井取鹵,煎煉成鹽」,是以鑿井的方法開采地下天然鹵水版及固態的岩鹽。巴蜀之地是我國井權鹽的發祥地,古代井鹽的開采也集中在川、滇一帶。而四川自貢則號稱中國古代鹽都,是我國井鹽技術創造發明的中心。

⑸ 中國除了自貢外哪裡還出產井鹽

想了半天還真沒找到一個地方能夠像自貢這樣的井鹽出產地。自貢在古代是整個中國回西南地區四川貴州答雲南陝西吃鹽的產地,因此地位十分重要,其井鹽的知名度也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高,一提起井鹽就會聯想到自貢,在中國便是如此。當然我不是指的是其他地方不出產井鹽,我記得法國有個地方的地下就藏有鹽礦,但是由於生產井鹽需要高超的鑽井技術,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海鹽漸漸取代了井鹽,這也是自貢現在為什麼不能靠賣鹽成為四川一個重要的城市的原因。
不知道這個回答你覺得怎麼樣,相信我就算其他地方出產井鹽,也不可能達到自貢這種重要的境界,不然「鹽都」不可能成為自貢的別名。

⑹ 雲南為什麼產鹽及雲南鹽的歷史

遠古時代 , 雲南是一個凹形內陸湖 , 隨著千百萬年的地質運動不斷變化 , 內陸湖的深層不斷下傾 , 致使含有的鹽分等物質逐 漸下沉 積 聚 , 最終成埋藏於表之下的岩鹽層 。

從有文字歷史上溯 , 自西漢元封二 年 ( 前1 0 9年 ) 開始至清末的一千多年歷 史 中 , 雲 南 始終是產 鹽省分之一 。 雲南社會經 濟的發展 , 始終都伴隨著食鹽 的開 采利用。 因而考察雲南地區食鹽產地的沿革和變遷事屬必要 , 同時這 也是中國井鹽歷史研究的一個有機部分 。


(6)哪裡的井鹽歷史悠久擴展閱讀:

雲南地接四川 , 素以川 、滇井 鹽相並稱 。 雖然雲南井鹽 的開發、使用、 影呱遠較四川為遜 , 但從 先秦以迄 清代 , 雲南確然是除四川之外中國古代井鹽生產的唯一地區。 史書有載 : 「 鹽之所產不同 , 解州之鹽風 水所結 , 寧夏之鹽刮 地 得 之 , 淮、浙之鹽熬 波 , 川 滇之鹽汲井。

閩、 粵之鹽積鹵 , 淮南 之鹽煎 , 淮北之 鹽曬 , 山東之 欽有煎有曬 。 」這就是川 、滇兩省食鹽生 產原料探集並同 的說明 。 如再考以生產方法 , 則 兩地全系煎制 成鹽 , 雖然燃料有所相異 , 但都是靠以火蒸發 水分的熱加工方式進行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知網——雲南食鹽產地沿革與變遷

⑺ 自貢井鹽的歷史和製法,和別的鹽比自貢井鹽好在哪裡

世界鹽業,莫先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 農時代 ,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此海鹽所由起。煎鹽之法,蓋始於此

自貢開鑿井鹽,始約於戰國動亂

四川省自貢市是以盛產井鹽著稱。自貢開采井鹽已有 2000年的歷史。據記載,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13000多口,有的 井深達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計,等於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
鹽業從鑿井、汲鹵、輸鹵到煎鹽,分工很細,工序繁難,工程費用和設備投資頗多。每開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餘年乃至數十年;鑿井投資,淺者以千兩計,深者以萬兩計,甚至有費至三四萬兩而不見功者。經營井灶的企業主,大多數湊資朋充,採取合夥制度,以使資力雄厚。在富榮產區,投資者(稱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稱客井)和「子孫井」之分。道光朝以前多為「年限井」,即鑿井成功後,投資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屆期將井及其設施全部無償地交還地主;「子孫井」在開鑿成功後,由投資者與地主長期共同擁有所有權。隨著鑿井技術的提高,井深相應增加,投資者付出的墊支資本數額持續上升,改變了股份結構中投資者與地主原來分佔的比率,「年限井」逐步過渡為「子孫井」。一般情況下,地主在井成投產後,佔有股份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稱「主日份」、「地脈日份」或「地脈鍋口」;其餘大部股權歸投資者所有,稱「工本日份」,「客日份」或「開鍋水份」;在有承首人(集資鑿井的發起人或組織者)的情況下,還需從地脈日份或鍋口中撥出部分股份,作為給承首人的報酬,稱「乾日份」、「團首日份」或「開鍋水份」。
井鹽產區的投資者,主要是商人,其中尤以陝西、山西商人為多。他們多以鹽商和經營典當起家,首先從控制川鹽運輸領域入手,以「租引代銷」手法,獲取大量利潤,繼而進一步控制廣大川鹽銷售口岸,在各地開設鹽店,積累巨額財富;最終多與當地土著合夥,將商業資本投向鹽業井灶,轉化為產業資本。
汲井燒灶的鹽業勞動者,多系喪失生產資料的農民,以論工受值的方式出賣自身的勞動力。他們之中既有當地土著,又有來自全川各縣者,而來自貴州、江西、陝西、雲南等地的流民,傭工井灶藉以營生者,尤不可勝計。
由於井鹽生產過程中需要分工協作,故而井、灶、筧中都需有各類專門工匠,如鑿井、治井的有山匠,煎鹽的有燒鹽匠,設鹵筧的有筧山匠,安火筧、置火圈的有灶頭,運鹵的有擔水匠,按照專業程度和不同工種取得工資;灶頭、山匠頗受井主重視,甚至山匠具有招工權,以利井灶生產的正常進行。清末富榮鹽場按井、灶、筧生產過程的粗略估計,勞動分工達四五十種。在井、灶、筧中,分別置有掌櫃、經手、管事、外場等管理人員,並有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採用「龍門帳」的固有復式帳法,代表了當時中式會計的最新水平。在此基礎上,19世紀後期,形成了一些大的鹽業手工工場,如富榮鹽廠號稱「四大家族」之首的王三畏堂,極盛時擁有黃、黑鹵井數十眼,各灶天然氣鍋七百餘口,常年僱工達一千二百餘人。20世紀初,四川井鹽業中某些手工工場一度使用機器汲鹵,向近代化工業過渡,但未獲成功。


歷代所食鹽主要有:海鹽、池鹽(湖鹽)、井鹽、岩鹽(礦鹽)。
一、海邊的城市一般是海鹽
二、北方的城市大多是礦鹽
三、四川的城市一般是井鹽
四、中原的城市很多都是池鹽

池鹽:呈顆粒狀,人們也稱「顆鹽」。池鹽顆粒大,色潔白,質地純凈,含芒硝和鎂元素較多,不但可供人食用,且是化學工業、輕工業和制葯工業的重要原料。用池鹽腌制的醬菜,色正味美,久存不腐

礦鹽:又稱岩鹽,化學成分為NaCl,晶體都屬等軸晶系的鹵化物
製作方法屬於機密
海鹽:NaCl、MgCl2、CaCl2
井鹽:Ca(HCO3)2-CaCO3、NaCl、MgCl2、CaCl2、Na2CO3、NaNO3-NaNO2
總之,井鹽的成分比較復雜

⑻ 什麼地方出產的鹽最好

那當然是千年鹽都自貢的鹽最好了,選這款的不少呢。

⑼ 中國內地產鹽地有哪些

不需知道那多麼你知許知道下面一個你就明白中國的產鹽量是多可怕
我國最大的井鹽產地。在四川省南部偏西的自貢市附近。自貢地區東邊屬富順縣,西邊屬榮縣,因兩地都盛產井鹽,所以在川鹽生產史上稱為「富榮鹽場」。
鹽場分東、西兩場,東場的鹵水自己噴出,被稱為「自流井」;西場的井鹽質量特別好,曾用來進貢宮庭,故稱為「貢井」。貢井鹽場的前身就是富榮鹽場西場。自貢岩鹽、天然鹵水資源極為豐富,其中僅威西鹽盤體儲量就達174.6億噸,它產於三迭系碳酸性岩及硬石膏層中,鹽層平均厚26米,最厚40米,分布面積達700多平方公里,具有規模大、品位富、埋藏淺等特點,如果按現在開采水平計算,足足可采二千年。除威西富礦外,自貢其他地方還尚有剩餘儲量216.6萬噸。天然鹵水資源雖已經千年開采,但仍有5535萬立方米的剩餘儲量尚未利用。其內富含硼、溴、鉀、碘、鍶、理、銣等3O多種元素,為鹽鹵化工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四川鹽鹵井一般分為黃鹵、黑鹵、岩鹵三類。黃鹵井含有大量泥沙、氧化鐵,故色黃。井深400—750米,含鹽量為12%;黑鹵井含硫化氫和較多的有機物,顏色發黑,距地表約800—1300米,含鹽量達18%;岩鹽鹵井深260—300米,清水注入後,將岩鹽溶解成鹵,含鹽量達15%。三種鹽鹵以岩鹽鹵井最多。目前多在背斜的斷裂地帶打井取鹵,各種鹵井約四五萬口。制鹽燃料常用天然氣,用它熬制的細粒鹽,具有色白、雜質少、品質佳的特點,人們稱它為「火花鹽」。用煤炭做燃料煎製成的細鹽粒,品質比火花鹽還好,稱「炭花鹽」。現在自貢原鹽產量約佔全川原鹽產量的三分之二;佔全國井礦鹽產量的40%。自貢井鹽生產歷史悠久,最早開采是在公元前250年的周秦時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第一口鹽井鑿於雙流縣境(古稱廣都),是由秦蜀郡守李冰主持進行的,人們把他稱為「井鹽之父」。到西漢中期,四川井鹽產地達14處之多,左思《蜀都賦》在描寫井鹽生產景象時說:四川「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華陽國志》也記載:「……井有二水,取井水煮之,一斛(鹵)水得五斛鹽」。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氣煮鹽的記述。後來自貢因采鹽鑿井技術發展最快,從唐至明清,一直為四川最重要的鹽產地。唐代,僅富義鹽井就創造了日產鹽9.15萬公斤的記錄。1800年,四川犍為、富順等地區已形成擁有工人數十萬計的大鹽場。原鹽年產量達20—30萬噸,川鹽生產規模幾乎可與海鹽相提並論。現在自貢已建成大安、長山、鄧關、貢井、自流井等著名鹽場

閱讀全文

與哪裡的井鹽歷史悠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