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個歷史人物三顧茅廬了
主要人物為 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故事
三顧茅廬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去卧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卧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❷ 三顧茅廬跟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❸ 三顧茅廬的相應歷史人物是誰
三顧茅廬 (《三國志》中的典故) 編輯 討論30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顧:拜訪;茅廬:草屋。為漢末劉備去南陽卧崗拜訪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卧龍崗諸葛草廬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TA說
三顧茅廬的真相:知己之主於竭命之良2019-08-31 21:08
秋收後,當劉備第三次誠懇邀請時,諸葛亮終於被劉備打動,同意入伙,並為劉備規劃了遠大的戰略構思——「草廬對"。...詳情
內容來自
中文名 三顧茅廬 外文名 sincerity 讀 音 sān gù máo lú 語 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出 自 漢末三國·諸葛亮《出師表》 相關人物 諸葛亮 劉備 關羽 張飛 詞 性 名詞 會晤內容 隆中對 影 響 三國鼎立 歷史發生地 南陽郡鄧縣隆中 現地名 襄陽隆中
目錄
1 成語解釋
2 成語典故
3 詞語辨析
4 《草廬對》
▪ 《草廬對》原文
5 歷史背景
6 相關記載
▪ 前出師表
▪ 三國演義
7 分析質疑
8 主人公
▪ 劉備簡介
▪ 諸葛亮簡介
成語解釋編輯
【成語】: 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卧龍崗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隆中對策源地隆中諸葛草廬
隆中對策源地隆中諸葛草廬
成語典故編輯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亭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
詞語辨析編輯
【舉例造句】: 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拼音代碼】: sgml
【近義詞】: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後語】: 劉備訪賢
【燈謎】: 劉備請孔明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真心誠意邀請
【英文】: repeatedly request somebody 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
【故事】: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卧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卧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卧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草廬對》編輯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為劉備奉獻草廬對策,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三分天下」的《草廬對》受到劉備推崇,正是在這一戰略決策指導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孫吳和曹魏兩大政權成三國鼎立之勢。後《草廬對》成為千古名篇佳作,成為中國政治和軍事謀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草廬對》具有典範價值。
❹ 三顧茅廬的歷史人物是誰
三顧茅廬歷史人物是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把徐庶給騙到了許昌。但在徐庶走之間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郡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
(4)三顧茅廬是哪個歷史人物說的擴展閱讀: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郡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隆中)「躬耕隴畝」。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❺ 三顧茅廬的歷史人物是主要人物
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 劉備
❻ 三顧茅廬的歷史人物是誰
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襄陽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簡介:
三顧茅廬或三顧草廬是指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國志》中對此僅有「凡三往,乃見」的簡略記述。《三國演義》對此事件進行了擴寫。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也用來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歷史典故: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襄陽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古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茅廬對》
❼ 歷史上為求賢而"三顧茅廬"是哪位歷史人物
三顧茅廬或三顧草廬是是指中國三國時期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版輔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權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國志》中對此僅有「凡三顧,乃往」的簡略記述[1],《三國演義》[2]對此事件進行了擴寫.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占據新野的劉備,帶著結拜兄弟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今河南南陽、湖北襄陽有爭論)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談話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亦可以說是「三分天下」之計最早的起源.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的命運從此改變.
❽ 三顧茅廬說的歷史人物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
❾ 三顧茅廬的歷史人物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郡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
三顧茅廬主要講的是劉備求賢如渴,為請諸葛亮三次登門拜訪的歷史故事。其中最主要的歷史人物我認為是劉備和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