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饒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至少三種!!
鵝湖書院
淳佑十年,朝廷賜名「文宗書院」,明景泰年間更名為「鵝湖書院」內。淳熙二年容(1175年)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會講於此,各持己見,在這次辯論中所顯現出來的思想火花照亮了理學發展的前途。這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由宋至清,今屬上饒各地,共建書院161 所。歷代上饒籍狀元13人,宰相23人,進士兩千餘人他們大多都是從書院中走出的國家棟梁。其中鵝湖書院、信江書院、疊山書院、懷玉書院並稱為上饒的四大書院。
三清山,上饒集中營
B. 上饒的由來
饒市,位於中國江西省東北部。為「四省通衢」之地,東接浙江、南毗福建、北鄰安徽。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現轄十縣一區一市。全市面積2.279萬平方公里,人口660萬。2002年,上饒市確立了「建設開放、文明、發展的上饒,實現上饒在江西東部快速崛起」的新目標,實行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上饒,正日益發現著深刻而鮮明的變化。
上饒境內有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三清山、龜峰,3A級旅遊區婺源;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浙贛鐵路復線、皖贛鐵路、橫南鐵路和320國道、206國道、311高速公路東西橫貫,南北穿行。
上饒古屬揚州,春秋為吳越之地。自東漢建安年間析豫章郡地設置鄱陽郡(析余汗地置上饒縣)以來,已有1700多年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上饒憑借「八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地方經濟出現全面增長的強勁勢頭。上饒已探明的工業礦藏達70餘種。其中銅儲量佔全國儲量的16.8%,亞洲最大的銅礦就在上饒境內。黃金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80%,鉛、鋅、磷、蛇紋石、硫鐵礦等均居全省首位。 全市擁有科技專業學會402個,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770個。共有專業技術人員7400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科技人員2000多名。 上饒市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提出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上饒作為江西「東大門」,具有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資金、科技、人才、信息流動的良好區位優勢,以及資源豐富、交通便捷、綜合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推進對外開放,加速建設開放、文明、發展的上饒
C. 上饒屬於哪個省
上饒地處江西省東北部。位於北緯 27°34' 至 29°34' 、東經 116°13' 至 118°29' 之間。東鄰浙江衢州,南連福建南平,西瀕鄱陽湖而接九江,北連景德鎮和安徽徽州,居於閩、浙、皖、贛四省結合部而成為江西的 「 東大門 」 。
全市東西長約 210 公里 ,南北寬約 194 公里 。土地總面積約 2.28 萬平方公里 , 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13.65% 。境內東南北部三面環山,西部臨水,中部丘陵廣布。基本地貌以山地、丘陵、湖泊為主。地型大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向依次為邊緣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北部黃山尾閭蟠結在皖贛之間 , 東部懷玉山脈綿延於贛浙邊境,東南部武夷山脈迤邐入贛閩懷抱 , 西北部則與九江、南昌共托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昌江、信江、樂安江流貫全區。全境丘陵占總面積的 75 % , 水面占 11%, 崗地、平原占 14 %。
上饒地理形勢是兩條山脈夾一條大河擁抱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武夷山脈東北—西南走向,懷玉山脈和鄣公山脈東南—西北走向,兩條山脈之間的信江,匯集了140多條支流,由東向西直奔鄱陽湖,背有靠前有沼,風水獨占鰲頭。當信江從源頭奔流而出入鄱陽湖時,就註定了這條貫穿贛東北大地的河流要成為上饒人民的母親河。
千百年來,這條匯聚了懷玉山脈、武夷山脈等無數源流的母親河,積淀著數不清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跡。黃崗山,華東第一高峰;三清山,江南第一仙峰;鵝湖山,儒釋道三勝境;靈山,中國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大鄣山、銅鈸山、大茅山、磨盤山、洪山、岑山等諸山,或巍峨險峻,或阿娜秀麗,不一而足。
鵝湖書院、婺源民居、婺源宗祠、婺源古橋、上饒集中營舊址、葛源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鉛山連史紙、弋陽腔、婺源三雕、婺源儺舞、婺源歙硯、婺源徽劇等國家級文化遺產,河口鎮、石塘鎮、葛源鎮、江灣鎮、汪口村、延村、理坑村、李坑村、曉起村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澄波橋,始建於晉昇平年間的三清山古建築群(含石雕、石刻),鑄造於宋建炎元年的雞應寺銅鍾,清代玉山考棚、上饒縣龔氏宗祠中的《浣紗記》浮雕、流傳千年的贛東北「串堂」、鄱陽傳統漁俗、萬年貢米生產習俗等一大批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上饒山水孕育出來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歷史沿革
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素稱富饒之地。
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
漢為豫章、會稽、丹陽3郡。
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
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開皇九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
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
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
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
清沿明制。
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
1949年屬上饒、樂平2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16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 鄱陽縣1986年更名為波陽縣,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改回鄱陽縣。現在已經不存在波陽縣這個地名。。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並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余江2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
上饒縣建於東漢末期建安年間,約公元205年前,初屬豫章郡,不久改屬鄱陽郡。晉初並入葛陽縣,仍屬鄱陽郡。南宋復置,隋開皇九年(589),再度並入葛陽縣,屬饒州。十二年,葛陽改稱弋陽。唐武德四年(621),上饒縣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陽,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隸於江南東道信州。宋,仍屬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隸於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為廣信府。四年,廣信府隸於江西行省。民國3年(1914),上饒縣隸於豫章道。15年,直屬江西省。21年,隸於江西省第六行政區。27年,縣城上饒鎮改稱廣平鎮。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析出建立上饒市,全市總面積64.68平方千米,隸於上饒專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分出,上饒市轄域仍同建國初。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上饒縣的沙溪鎮、靈溪鄉、秦峰鄉、朝陽鄉劃歸上饒市管轄,市域面積擴到338.6平方千米。相當於原有面積的5倍,仍隸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日,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改稱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人文環境
自唐至清,上饒各地出的進士有2000多人,比蘇州歷史上的進士還多;宋明兩代,上饒出的狀元和宰相冠江南;以謝枋得、趙汝愚為代表的眾多民族英雄,以朱熹、婁諒為代表的眾多學者,以姜夔、蔣釷銓為代表的眾多文學家,以陶母、婁妃為代表的眾多女傑,以詹天佑、黃家駟為代表的眾多的科學家,以方誌敏、黃道為代表的眾多近現代革命家,都是上饒歷史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
行政區劃
江西省管轄。下轄十縣一區 ( 信州區、 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 ,代管一市(德興市)。
信州區 面積 308平方千米,人口 36萬。郵政編碼334000。 區人民政府駐三江大道。轄6街道1鎮2鄉。
德興市 面積2082平方千米,人口 31萬。郵政編碼334200。 市人民政府駐銀城街道。轄1街道5鎮6鄉。
上饒縣 面積2240平方千米,人口 69萬。郵政編碼334100。 縣人民政府駐上饒縣城西。轄2街道11鎮10鄉。
廣豐縣 面積1378平方千米,人口 76萬。郵政編碼334600。 縣人民政府駐永豐街道。轄3街道16鎮4鄉。
玉山縣 面積1723平方千米,人口 54萬。郵政編碼334700。 縣人民政府駐冰溪鎮。轄11鎮6鄉。
鉛山縣 面積2178平方千米,人口 41萬。郵政編碼334500。 縣人民政府駐河口鎮。轄7鎮10鄉(含2民族鄉)。
橫峰縣 面積 655平方千米,人口 19萬。郵政編碼334300。 縣人民政府駐岑陽鎮。轄2鎮6鄉。
弋陽縣 面積1592平方千米,人口 36萬。郵政編碼334400。 縣人民政府駐弋江鎮。轄9鎮5鄉。
余干縣 面積2326平方千米,人口 86萬。郵政編碼335100。 縣人民政府駐玉亭鎮。
鄱陽縣 面積4215平方千米,人口137萬。郵政編碼333100。 縣人民政府駐鄱陽鎮。轄14鎮15鄉。
萬年縣 面積1140平方千米,人口 35萬。郵政編碼335500。 縣人民政府駐陳營鎮。轄6鎮6鄉。
婺源縣 面積2947平方千米,人口 33萬。郵政編碼333200。 縣人民政府駐紫陽鎮。轄10鎮6鄉。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 70 余種 , 為江西省重點礦產資源區。儲量居全國之冠的德興銅礦是亞洲最大的銅礦。金、銀儲量分別佔全省的 86.6 %和 65 %以上。上饒、廣豐磷礦是江南八大磷礦之一。花崗岩、大理石、硯石等石材絢麗多彩、品種齊全,總儲量達 440 億立方米。煤炭、石灰石、瓷土、膨潤土等非金屬類礦產資源儲量也非常豐富 , 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全市有 459 萬畝耕地, 147 萬畝草地, 348 萬畝水面和 1700 萬畝林地。大小河流 320 余條,水能理論蘊藏量 117 萬千瓦 , 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有 61 萬千瓦。區內森林覆蓋率為 51 %,主要樹種有松木、杉木、樟木、栲木等。遍布全市的油茶、油桐、板栗、毛竹等則為主要經濟林品種。
氣候
氣候溫濕 , 屬中亞熱帶濕潤型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 16.7℃ 至 18.3℃ 之間,年均降水量 1600 至 1800 毫米,年均日照時數 1781 至 2098 小時,年均無霜期 25l 至 274 天。由於氣候溫暖 ,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農作物生長十分繁茂。
民族
市內 28 個民族 , 漢族占總人口的99.8 %。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為畲族 , 主要聚居在鉛山縣太源畲族鄉 , 其他各少數民族均散居全市各地。
D. 江西上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文化
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上饒萬年縣仙人洞就有人類的生版產活動;余干縣華林權崗小石山的洞窟里,曾刻有堯舜時期記錄治水的古篆文。截至2006年,上饒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475處,其中古文化遺址121處,古建築966處,古墓191處,古窟寺及石刻9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3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6處,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00餘處;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館藏文物20327件,其中一級品96件,二級品608件,三級品1624件。
上饒至今還保留了很多古代的方言,特別是上饒廣豐地區,至今民間交流用的還是古代吳國方言,現稱「廣豐話」,比如說是叫」曰「,上饒還有很多名勝古跡,比如三清山、龜峰(圭峰)、婺源、靈山、鄱陽湖、上饒集中營等
E. 請教江西省上饒市的歷史沿革
地處江西省東北部。簡稱 「 贛東北 」 。位於北緯 27°' 至 29°34' 、東經 116°13' 至 118°29' 之間。東鄰浙江衢洲,南連福建南平,西瀕鄱陽湖而接九江,北連景德鎮和安徽徽州,居於閩、浙、皖、贛四省結合部而成為江西的 「 東大門 」 。下轄一市十縣一區 ( 信州區、德興市 , 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 。 全市東西長約 210 公里 ,南北寬約 194 公里 。土地總面積約 2.28 萬平方公里 , 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13.65% 。境內東南北部三面環山,西部臨水,中部丘陵廣布。基本地貌以山地、丘陵、湖泊為主。地型大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向依次為邊緣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北部黃山尾閭蟠結在皖贛之間 , 東部懷玉山脈綿延於贛浙邊境,東南部武夷山脈迤邐入贛閩懷抱 , 西北部則與九江、南昌共托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昌江、信江、樂安江流貫全區。全境丘陵占總面積的 75 % , 水面占 11%, 崗地、平原占 14 %。 歷史 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素稱富饒之地。 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 漢為豫章、會稽、丹陽3郡。 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 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開皇九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 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 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 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 清沿明制。 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 1949年屬上饒、樂平2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16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並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余江2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 上饒縣建於東漢未期建安年間,約公元205年前,初屬豫章郡,不久改屬鄱陽郡。晉初並入葛陽縣,仍屬鄱陽郡。南宋復置,隋開皇九年(589),再度並入葛陽縣,屬饒州。十二年,葛陽改稱弋陽。唐武德四年(621),上饒縣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陽,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隸於江南東道信州。宋,仍屬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隸於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為廣信府。四年,廣信府隸於江西行省。民國3年(1914),上饒縣隸於豫章道。15年,直屬江西省。21年,隸於江西省第六行政區。27年,縣城上饒鎮改稱廣平鎮。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析出建立上饒市,全市總面積64.68平方千米,隸於上饒專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分出,上饒市轄域仍同建國初。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上饒縣的沙溪鎮、靈溪鄉、秦峰鄉、朝陽鄉劃歸上饒市管轄,市域面積擴到338.6平方千米。相當於原有面積的5倍,仍隸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日,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改稱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 70 余種 , 為江西省重點礦產資源區。儲量居全國之冠的德興銅礦是亞洲最大的銅礦。金、銀儲量分別佔全省的 86.6 %和 65 %以上。上饒、廣豐磷礦是江南八大磷礦之一。花崗岩、大理石、硯石等石材絢麗多彩、品種齊全,總儲量達 440 億立方米。煤炭、石灰石、瓷土、膨潤土等非金屬類礦產資源儲量也非常豐富 , 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全市有 459 萬畝耕地, 147 萬畝草地, 348 萬畝水面和 1700 萬畝林地。大小河流 320 余條,水能理論蘊藏量 117 萬千瓦 , 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有 61 萬千瓦。區內森林覆蓋率為 51 %,主要樹種有松木、杉木、樟木、栲木等。遍布全市的油茶、油桐、板栗、毛竹等則為主要經濟林品種。 氣候 氣候溫濕 , 屬中亞熱帶濕潤型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 16.7℃ 至 18.3℃ 之間,年均降水量 1600 至 1800 毫米,年均日照時數 1781 至 2098 小時,年均無霜期 25l 至 274 天。由於氣候溫暖 ,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農作物生長十分繁茂。 民族 市內28 個民族 , 漢族占總人口的99.8 %。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為畲族 , 主要聚居在鉛山縣太源畲族鄉 , 其他各少數民族均散居全市各地。 風景 大自然的秀麗風光和前輩們的文明歷史,造就了上饒眾多特色鮮明的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國家級重點名勝區、道教名山三清山 , 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和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於一體,有「 攬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 」 之譽 , 晉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醫葯學家葛洪曾在此修道煉丹。 西部的鄱陽湖 , 碧波浩瀚、風光旖旎,建有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 。北面朱熹故里婺源, 以名震遐邇的 「四古 」(古樹、古洞、古建築、古文化) 和 「四色」(「紅」-荷包紅鯉,「綠」-婺綠茶,「黑」-龍尾硯, 「白」 -江灣梨 ) 成為近年我國特色旅遊的一枝獨秀;另有靈岩洞群 , 怪石、奇洞、美泉、古樹,鍾靈毓秀 , 世所罕見。省級風景名勝區弋陽圭峰,盆景般鑲綴在地區中部,方圓 3.5 平方公里內景點集中、景觀奇麗 , 使人目不暇接而留連忘返。
F. 上饒市名的來歷
上饒——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在古代這里是物產豐饒之地。
上饒市,古稱信州,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聯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處於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三區交匯處。自古就有「上乘富饒、生態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上饒下轄12個縣區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兩次)、中國最佳投資城市等多項城市榮譽。
轄境東西寬210千米,南北長194千米。土地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山地面積2342平方千米,丘陵區面積14436平方千米,平原區面積6013平方千米,分別占上饒市總面積的10.27%、63.34%和26.39%。上饒名山勝跡眾多,早在唐朝就已是旅遊勝地,歷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觀光游記、詩詞歌詠數不勝數。
參考:http://ke..com/subview/13664/8410679.htm?fromtitle=上饒市&fromid=522174&type=syn
G. 誰知道上饒市位於江西的哪方
上饒市地處江西省東北部。位於北緯 27°34' 至 29°34' 、東經 116°13' 至 118°29' 之間。東鄰浙江衢州,南連福建南平,西瀕鄱陽湖而接九江,北連景德鎮和安徽徽州,居於閩、浙、皖、贛四省結合部而成為江西的 「 東大門 」 。
地理
[編輯本段]
地處江西省東北部。位於北緯 27°34' 至 29°34' 、東經 116°13' 至 118°29' 之間。東鄰浙江衢州,南連福建南平,西瀕鄱陽湖而接九江,北連景德鎮和安徽徽州,居於閩、浙、皖、贛四省結合部而成為江西的 「 東大門 」 。
全市東西長約 210 公里 ,南北寬約 194 公里 。土地總面積約 2.28 萬平方公里 , 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13.65% 。境內東南北部三面環山,西部臨水,中部丘陵廣布。基本地貌以山地、丘陵、湖泊為主。地型大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向依次為邊緣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北部黃山尾閭蟠結在皖贛之間 , 東部懷玉山脈綿延於贛浙邊境,東南部武夷山脈迤邐入贛閩懷抱 , 西北部則與九江、南昌共托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昌江、信江、樂安江流貫全區。全境丘陵占總面積的 75 % , 水面占 11%, 崗地、平原占 14 %。
上饒地理形勢是兩條山脈夾一條大河擁抱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武夷山脈東北—西南走向,懷玉山脈和鄣公山脈東南—西北走向,兩條山脈之間的信江,匯集了140多條支流,由東向西直奔鄱陽湖,背有靠前有沼,風水獨占鰲頭。當信江從源頭奔流而出入鄱陽湖時,就註定了這條貫穿贛東北大地的河流要成為上饒人民的母親河。
千百年來,這條匯聚了懷玉山脈、武夷山脈等無數源流的母親河,積淀著數不清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跡。黃崗山,華東第一高峰;三清山,江南第一仙峰;鵝湖山,儒釋道三勝境;靈山,中國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大鄣山、銅鈸山、大茅山、磨盤山、洪山、岑山等諸山,或巍峨險峻,或阿娜秀麗,不一而足。
鵝湖書院、婺源民居、婺源宗祠、婺源古橋、上饒集中營舊址、葛源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鉛山連史紙、弋陽腔、婺源三雕、婺源儺舞、婺源歙硯、婺源徽劇等國家級文化遺產,河口鎮、石塘鎮、葛源鎮、江灣鎮、汪口村、延村、理坑村、李坑村、曉起村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澄波橋,始建於晉昇平年間的三清山古建築群(含石雕、石刻),鑄造於宋建炎元年的雞應寺銅鍾,清代玉山考棚、上饒縣龔氏宗祠中的《浣紗記》浮雕、流傳千年的贛東北「串堂」、鄱陽傳統漁俗、萬年貢米生產習俗等一大批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上饒山水孕育出來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素稱富饒之地。
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
漢為豫章、會稽、丹陽3郡。
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
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開皇九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
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
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
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
清沿明制。
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
1949年屬上饒、樂平2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16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 鄱陽縣1986年更名為波陽縣,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改回鄱陽縣。現在已經不存在波陽縣這個地名。。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並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余江2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
上饒縣建於東漢末期建安年間,約公元205年前,初屬豫章郡,不久改屬鄱陽郡。晉初並入葛陽縣,仍屬鄱陽郡。南宋復置,隋開皇九年(589),再度並入葛陽縣,屬饒州。十二年,葛陽改稱弋陽。唐武德四年(621),上饒縣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陽,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隸於江南東道信州。宋,仍屬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隸於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為廣信府。四年,廣信府隸於江西行省。民國3年(1914),上饒縣隸於豫章道。15年,直屬江西省。21年,隸於江西省第六行政區。27年,縣城上饒鎮改稱廣平鎮。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析出建立上饒市,全市總面積64.68平方千米,隸於上饒專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分出,上饒市轄域仍同建國初。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上饒縣的沙溪鎮、靈溪鄉、秦峰鄉、朝陽鄉劃歸上饒市管轄,市域面積擴到338.6平方千米。相當於原有面積的5倍,仍隸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日,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改稱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人文環境
[編輯本段]
自唐至清,上饒各地出的進士有2000多人,比蘇州歷史上的進士還多;宋明兩代,上饒出的狀元和宰相冠江南;以謝枋得、趙汝愚為代表的眾多民族英雄,以朱熹、婁諒為代表的眾多學者,以姜夔、蔣釷銓為代表的眾多文學家,以陶母、婁妃為代表的眾多女傑,以詹天佑、黃家駟為代表的眾多的科學家,以方誌敏、黃道為代表的眾多近現代革命家,都是上饒歷史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江西省管轄。下轄十縣一區 ( 信州區、 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 ,代管一市(德興市)。
信州區 面積 308平方千米,人口 36萬。郵政編碼334000。 區人民政府駐三江大道。轄6街道1鎮2鄉。
德興市 面積2082平方千米,人口 31萬。郵政編碼334200。 市人民政府駐銀城街道。轄1街道5鎮6鄉。
上饒縣 面積2240平方千米,人口 69萬。郵政編碼334100。 縣人民政府駐上饒縣城西。轄2街道11鎮10鄉。
廣豐縣 面積1378平方千米,人口 76萬。郵政編碼334600。 縣人民政府駐永豐街道。轄3街道16鎮4鄉。
玉山縣 面積1723平方千米,人口 54萬。郵政編碼334700。 縣人民政府駐冰溪鎮。轄11鎮6鄉。
鉛山縣 面積2178平方千米,人口 41萬。郵政編碼334500。 縣人民政府駐河口鎮。轄7鎮10鄉(含2民族鄉)。
橫峰縣 面積 655平方千米,人口 19萬。郵政編碼334300。 縣人民政府駐岑陽鎮。轄2鎮6鄉。
弋陽縣 面積1592平方千米,人口 36萬。郵政編碼334400。 縣人民政府駐弋江鎮。轄9鎮5鄉。
余干縣 面積2326平方千米,人口 86萬。郵政編碼335100。 縣人民政府駐玉亭鎮。
鄱陽縣 面積4215平方千米,人口137萬。郵政編碼333100。 縣人民政府駐鄱陽鎮。轄14鎮15鄉。
萬年縣 面積1140平方千米,人口 35萬。郵政編碼335500。 縣人民政府駐陳營鎮。轄6鎮6鄉。
婺源縣 面積2947平方千米,人口 33萬。郵政編碼333200。 縣人民政府駐紫陽鎮。轄10鎮6鄉。
自然資源
[編輯本段]
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 70 余種 , 為江西省重點礦產資源區。儲量居全國之冠的德興銅礦是亞洲最大的銅礦。金、銀儲量分別佔全省的 86.6 %和 65 %以上。上饒、廣豐磷礦是江南八大磷礦之一。花崗岩、大理石、硯石等石材絢麗多彩、品種齊全,總儲量達 440 億立方米。煤炭、石灰石、瓷土、膨潤土等非金屬類礦產資源儲量也非常豐富 , 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全市有 459 萬畝耕地, 147 萬畝草地, 348 萬畝水面和 1700 萬畝林地。大小河流 320 余條,水能理論蘊藏量 117 萬千瓦 , 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有 61 萬千瓦。區內森林覆蓋率為 51 %,主要樹種有松木、杉木、樟木、栲木等。遍布全市的油茶、油桐、板栗、毛竹等則為主要經濟林品種。
氣候
[編輯本段]
氣候溫濕 , 屬中亞熱帶濕潤型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 16.7℃ 至 18.3℃ 之間,年均降水量 1600 至 1800 毫米,年均日照時數 1781 至 2098 小時,年均無霜期 25l 至 274 天。由於氣候溫暖 ,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農作物生長十分繁茂。
民族
[編輯本段]
市內 28 個民族 , 漢族占總人口的99.8 %。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為畲族 , 主要聚居在鉛山縣太源畲族鄉 , 其他各少數民族均散居全市各地。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大自然的秀麗風光和前輩們的文明歷史,造就了上饒眾多特色鮮明的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
世界自然遺產及國家級重點名勝區、道教名山三清山 , 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和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於一體,有 「 攬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 」 之譽 , 晉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醫葯學家葛洪曾在此修道煉丹。
市內有雲碧峰國家森林公園,公園的雲碧閣為市區內最高點,可俯瞰信江及市景.
西部的鄱陽湖 , 碧波浩瀚、風光旖旎,建有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 。
北面中國最美的鄉村-朱熹故里婺源, 以名震遐邇的 「四古 」(古樹、古洞、古建築、古文化) 和 「四色」(「紅 」-荷包紅鯉,「綠」-婺源綠茶,「黑」-龍尾硯, 「白」 -江灣雪梨 ) 成為近年我國特色旅遊的一枝獨秀;另有靈岩洞群 , 怪石、奇洞、美泉、古樹,鍾靈毓秀 , 世所罕見。
省級風景名勝區弋陽圭峰,盆景般鑲綴在地區中部,方圓 3.5 平方公里內景點集中、景觀奇麗 , 使人目不暇接而留連忘返。
上饒主要旅遊景點:彩虹橋·延村 ·三清山 ·婺源 ·萬年神農源 ·弋陽龜峰 ·婺源江灣 ·大鄣山 ·靈岩洞 ·李坑 ·司春女神 ·上下曉起 ·理坑 ·婺源博物館 ·三清宮 ·上饒集中營 ·鴛鴦湖 ·虎灘漂流 ·玉京峰 ·文公山 ·虹關 ·上饒師范學院 ·圭峰 ·靈山 ·西華台 (0) ·石鼓嶺 (0) ·玉靈觀 (0) ·風雷塔 ·梯雲嶺 ·龍天寶塔 ·黃村經義堂 ·巨蟒出山 ·老子看經
十大歷史名人
[編輯本段]
吳芮、張潛、洪邁、朱熹、辛棄疾、姜夔、江永、蔣仕銓、詹天佑、方誌敏。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3664.htm
H. 上饒的歷史。多告訴點 OK》
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素稱富饒之地。
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
漢為豫章、會稽、丹陽3郡。
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
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開皇九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
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
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
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
清沿明制。
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
1949年屬上饒、樂平2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16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並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余江2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
上饒縣建於東漢未期建安年間,約公元205年前,初屬豫章郡,不久改屬鄱陽郡。晉初並入葛陽縣,仍屬鄱陽郡。南宋復置,隋開皇九年(589),再度並入葛陽縣,屬饒州。十二年,葛陽改稱弋陽。唐武德四年(621),上饒縣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陽,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隸於江南東道信州。宋,仍屬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隸於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為廣信府。四年,廣信府隸於江西行省。民國3年(1914),上饒縣隸於豫章道。15年,直屬江西省。21年,隸於江西省第六行政區。27年,縣城上饒鎮改稱廣平鎮。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析出建立上饒市,全市總面積64.68平方千米,隸於上饒專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分出,上饒市轄域仍同建國初。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上饒縣的沙溪鎮、靈溪鄉、秦峰鄉、朝陽鄉劃歸上饒市管轄,市域面積擴到338.6平方千米。相當於原有面積的5倍,仍隸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日,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改稱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婺源 江西婺源 婺源旅遊 婺源
I. 上饒的轄境歷史
上饒轄境可考的歷史中,屬揚州,最早為周之番邑,屬楚東境。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吳伐楚取番,屬吳。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復屬楚。秦設郡縣制時主屬九江郡(玉山、鉛山縣部分屬會稽郡,婺源縣屬鄣郡),漢屬豫章郡(玉山、鉛山縣歸屬同秦,婺源改屬丹陽郡),三國吳至隋主屬鄱陽郡,梁承聖二年(553)改鄱陽郡為吳州,時區境主要屬吳州,次屬金華、新安、建安3郡,陳光大二年(568)罷吳州,復為鄱陽郡。
隋初改金華郡為婺州,並定陽縣入信安縣。開皇九年(589),改鄱陽郡為饒州,改新安郡為歙州。大業三年(607)復饒州為鄱陽郡,復婺州為金華郡,復歙州為新安郡。唐時改郡為州,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區境屬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年)始設信州,其時市境主屬饒、信二州,其次分屬歙、撫二州,均屬江南西道。五代,區境初屬楊吳,後屬南唐,都歸鎮南軍節度管轄。楊吳時,區境仍分屬饒、信、歙、撫四州。升元元年(937)改饒州為永平軍。
宋,開寶八年(975)廢永平軍仍為饒州。區境分屬饒、信、歙3州,均隸江南東路。元貞元年(1295)後,區境分屬信州路、饒州路、徽州路和鉛山州,均隸江浙行中書省。明初區境分屬廣信、饒州、徽州3府。太祖丁酉年(1357,元至正十七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庚子年(1360,元至正二十年),改信州路為廣信府,仍隸江浙行省;辛丑年(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
洪武二年(1369),復改鄱陽府為饒州府。四年,以廣信府改隸江西行省。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廣信、饒州兩府均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與明同。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府,各縣直屬於省。三年設道,區境主要屬江西省豫章、潯陽兩道,其次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38年6月,置贛東北行政區,駐地上饒縣廣平鎮,下轄上饒、貴溪、鄱陽、樂平4個專區。9月,贛東北行政區撤銷,所屬各專區劃歸江西省轄。建國後,1952年9月,並上饒、浮梁兩專區稱上饒專區,專署駐上饒市。1971年4月23日,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改設上饒市。 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國函[2015]37號)批復同意撤銷廣豐縣,設立上饒市廣豐區,以原廣豐縣的行政區域為廣豐區的行政區域,廣豐區人民政府駐永豐街道府前街1號。 周番邑南接豫章(今南昌市),東接姑蔑(今浙江省衢州市),北鄰鵲岸(今安徽省鵲頭鎮),東北界鳩茲(今安徽省蕪湖市東),西南毗艾(今永修縣),西北連潛(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秦置余汗縣,有茲、義、善、樂安、葛興、葛陽、晉興等壤。西漢時,番陽縣實轄今波陽縣、最德鎮市及其所屬浮梁縣地,萬年和都昌兩縣之各一部,以及安徽省至德(今安徽省東至縣境)和祁門(今屬安徽省)兩縣之各一部。余汗縣實轄今余干、樂平、余江、上饒、弋陽、貴溪、橫峰等6縣,上饒、德興2市,以及萬年、東鄉、廣豐、玉山、鉛山5縣之各一部。東漢光和元年(178),余汗縣分出樂安鄉置樂平縣。建安初,鄱陽縣分出北境置廣昌縣,余汗分置上饒縣,復分上饒以為建平縣。建安十五年(210)鄱陽郡所轄9縣,其中除邾陽、歷陵為原豫章郡屬縣,乃鄱陽置郡後新增之疆域外,其餘廣昌、樂安、葛陽、上饒、建平等縣均為秦番陽、余汗兩縣所分置者。
三國中,鄱陽郡疆域仍前不變。吳永安三年(260)後,建平縣自郡境劃出改屬建安郡。均為原鄱陽郡原有疆域。惟武德五年(622)分鄱陽縣西境益置都昌縣;證聖間分弋陽東境益以常山、須江兩縣部分地置玉山縣,隸衢州;開元二十八年(740),樂平縣分懷金鄉益婺源縣;至德二年(757)分鄱陽北境置至德縣;永泰二年(766)分浮梁部分地益置祁門縣;元和七年(812),樂平縣分丹陽鄉歸屬婺源縣。乾元元年(758)所置之信州各縣大多原為饒州轄境,新增疆域,弋陽縣有自建州劃來之鵝湖、旌孝、招善3鄉,自撫州劃入之仁義鄉;玉山縣自衢州來屬;永豐縣有自須江西北劃入之部分屬境。五代中,永平軍所轄新增德興縣,信州所轄新增鉛山縣,均為原饒、信二州屬境分置。
宋復永平軍為饒州,增設安仁縣,信州復置永豐縣,均在原二州境內增置。鉛山縣於開寶八年(975)曾自信州劃出,直隸京師,不久還隸信州。元,饒、信二路轄境除鉛山縣自信州劃出,益以上饒之乾元、永樂2鄉和弋陽之新政、善政2鄉升為州,直隸江浙行省外,其餘不變。明,饒州府增萬年縣,廣信府增興安縣,均為分境內轄區所置,惟鉛山州降為縣復入屬廣信府,為新增之疆域。余干縣於正德七年(1512)分出習泰鄉之一部以益置東鄉縣,從區境劃出。清仍明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府,所屬各縣先直屬於省,後分隸於道。21年,原饒州府治鄱陽縣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轄境為鄱陽、余干、萬年、德興、浮梁、樂平6縣;原廣信府治上饒縣為第六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轄境為上饒、玉山、廣豐、橫峰、鉛山、弋陽6縣。23年,婺源縣由安徽省劃歸江西管轄。24年,第五行政區改駐浮梁,轄境為浮梁、婺源、德興、樂平、鄱陽、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12縣;第六行政區仍駐上饒,轄境除原有6縣外,新增貴溪、余江、萬年、余干4縣。此時疆域當以第六行政區轄境為主。36年,婺源縣自第五行政區劃出歸屬安徽省第七行政區。
自民國38年6月至1971年4月23日區境定名為上饒地區時止,其中20多年間境內區劃建置與疆域盈縮變動頻繁。1983年1月27日,鷹潭市及貴溪、余江兩縣自區內劃出,同年10月16日,樂平縣以及波陽縣的鯰魚山公社、荷塘墾殖場劃歸景德鎮市所屬。至此,上饒地區所轄為上饒市及上饒、玉山、廣豐、鉛山、橫峰、弋陽、余干、波陽、萬年、德興、婺源等12縣市。其境北毗本省九江、景德鎮2市和安徽省黃山市及池州地區,東鄰浙江省衢州市,南隔武夷山與福建省南平地區接壤,西南與本省鷹潭市和撫州地區為鄰,西濱鄱陽湖與本省省會南昌市隔湖相望。總面積為22971平方公里。後經測量,土地總面積為22791平方千米。 上饒市地貌以丘陵為主,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面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地形為南東高、北西低,山地集中分布在東北部和東南部,且多呈東北-西南走向。
山脈呈不同高度之帶狀分布於信江兩側,自北而南依次為鄣公山、懷玉山和武夷山,呈倒山字形排列。北部懷玉山脈呈北東東向蜿蜒於橫峰-上饒一線,主峰靈山高達1223.6米,南北兩側廣布丘陵,南側信江流域為狹長的丘陵盆地,西部為廣袤的鄱陽湖平原。中部為信江盆地,多為低山丘陵,相對高度一般在200米左右。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眾多,大部分屬鄱陽湖水系。信江、饒河是上饒市的主要河流,縱貫上饒市,匯入鄱陽湖後經湖口注入長江。信江流域面積16890平方千米,上饒市境內流域面積12221.3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72%,占鄱陽湖水系集水面積的7.44%;饒河主要由樂安河與昌江組成,流域總面積15428平方千米,占鄱陽湖水系集水面積的9.5%,饒河主流樂安河流域面積8989平方千米,昌江流域面積6222平方千米。
全市土地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積2342平方千米。丘陵區面積14436平方千米,平原區面積6013平方千米,分別佔全市總面積的10.27%、63.34%和26.39%。
註:圖冊資料來源 上饒市氣候溫濕,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16.7℃至18.3℃之間,年均日照時數1781至2098小時,年均無霜期251至274天。由於氣候溫暖,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農作物生長十分繁茂。主要災害天氣有冬季冰雪、乾旱、雷電、暴雨等。
自有記載以來,上饒市全年平均氣溫為16.7~18.3℃,年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4.6~5.9℃,極端最低氣溫為-14.3℃(余干縣1991年12月29日);年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8.0~30.0℃,極端最高氣溫為43.3℃(玉山縣1953年8月10日)。
2003年夏是上饒市境內最熱的一年,7、8月份上饒市有4個縣(鉛山、上饒、廣豐、弋陽)出現極端最高氣溫,分別為42.1℃、42.0℃、41.4℃、41.4℃,突破歷史極端記錄。還有3個縣極端最高氣溫和歷史極值持平。上饒市無霜期為251~274天。年日照時數為1780~2100小時之間,占可照時數的40~47%。
上饒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1850毫米,屬降水較多地區。1998年達2619毫米。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響很大,以懷玉山區各縣降水量為最大,年降水量都在1800毫米左右;湖濱地區的余干為最少。
J. 江西省上饒市到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上饒內自秦代起就建有學校。唐貞觀四年(630),各州縣普遍設孔廟,廟內設回學宮,為儒學教官的衙答署所在。有學舍,因廟為學。唐宋元明清各代,本區均設有州、府、縣學。宋代縣學生員得考選升入州學,宋、明、清各代,州、府、縣學則不相屬。主要的學校有饒州府學、廣信府學。各縣(州)學創建年代先後不一。
上饒市,古稱信州,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聯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處於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三區交匯處。自古就有「上乘富饒、生態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
上饒下轄12個縣區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兩次)、中國最佳投資城市等多項城市榮譽。
轄境東西寬210千米,南北長194千米。土地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山地面積2342平方千米,丘陵區面積14436平方千米,平原區面積6013平方千米,分別占上饒市總面積的10.27%、63.34%和26.39%。
上饒名山勝跡眾多,早在唐朝就已是旅遊勝地,歷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觀光游記、詩詞歌詠數不勝數。境內擁有豐富的山水秀麗景色宜人,更有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址和古色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