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池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關於池州市歷史名人:池州市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北臨浩盪長江,南接雄奇黃山,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轄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青陽縣和九華山風景區,總面積8272平方公里,總人口154萬。全市生態環境良好,經濟與人口、環境協調發展,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文化積淀深厚。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立州府建制以來,池州已有1380多年歷史,其間人文薈萃,佳話連篇。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三上九華、五游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詩篇;晚唐詩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時寫下的《清明》詩,被後人稱作千古絕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聲中外;此外,還有陶淵明、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飛、朱熹、陸游、李清照等許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間,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被稱作"千載詩人地"。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九華山,千百年來,古剎林立,飛閣流丹,香煙繚繞,修持佛法,享有"蓮花佛國"之稱。始於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生態環境優美。池州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山川秀麗,地形多樣,南部是丘陵山區,北部是長江沖積平原,襟江帶湖,江河湖泊錯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境內有二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是被譽為"中國鶴湖"的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一處是有著"華東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此外,還有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多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6%以上。區位交通良好。池州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160公里,沿江達海,承東接西,是長江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緊鄰長江三角洲,有利於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池州港是長江干線重點港口之一,現有碼頭泊位17個,可常年停靠5000噸級船舶,目前年吞吐量達300萬噸,為一類開放口岸;貫穿池州的東接上海、西連武漢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連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黃高速公路已經開工,東接上海、西達重慶的沿江鐵路大動脈的銅九鐵路即將動工,並且正在籌建九華山旅遊機場。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對外立體交通網路。物礦資源豐富。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盛產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葉、蠶繭、中葯材等農產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繭絲綢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特種水產品養殖和畜禽飼養也初具規模。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僅中葯材就有1300多種。已探明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藏40餘種,其中鉛、鋅、銻、錳等有色金屬礦產儲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銀儲量可觀,特別是石灰石、方解石、白雲石、石英砂等非金屬礦產更是得天獨厚,不僅品質優,而且儲量大,開采方便。旅遊特色鮮明。池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理想的旅遊休閑勝地。聞名遐邇的九華山是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色秀美,同時有著燦爛的佛教文化,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廟、僧尼的數量上居冠,特別是自唐代以來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為海內外佛教史上的奇跡,正成為國際性佛教道場。省級風景名勝區齊山-秋浦仙境、大歷山、溶洞群、大峽谷等自然景觀和珍貴的貴池儺戲、杏花村等人文景觀,各具特色,引人入勝。境內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也正成為森林旅遊、生態觀光、漂流探險、科學考察的新熱點。經濟蓄勢待發。池州是一個撤地設市才三年的年輕城市,各方面的發展潛力很大。我們將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生態資源,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第一要務,優化環境,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歡迎來池州投資興業!歡迎來池州旅遊觀光!
再具體到每個人,你可以進下面的網頁仔細看!
http://www.czdmw.com/%CE%C4%BC%FE%A1%A2%B8%E5%BC%FE/%B3%D8%D6%DD%C8%CB%CE%C4%A3%A8%C0%FA%CA%B7%C3%FB%C8%CB%A3%A9.htm
B. 安徽池州歷史
中國·安徽·池州市 China AnHui Chizhou
http://www.chizhou.net
池州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的長江南岸,面積8271平方公里,轄貴池市、東至縣、青陽縣、石台縣和九華山管理處,行署駐貴池市,人口152萬。
池州作為州府建制,始於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令已有1377年。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後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淵明、李白、蘇軾、岳飛、朱熹、司馬光、王安石、陸游等眾多歷史名人都在池州留下足跡。杜牧的千古絕唱《清明》詩更使池州名播青史。隨著歷史的變遷,池州行政區劃已多次變動。建國以後,池州地區歷經兩撤三建,現地區復建於1988年9月。
池州地處皖南,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為54%,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薈萃。池州境內有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佛教名山九華山,九華山系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山勢雄偉,佛教鼎盛,森林覆蓋率達64%以上;二是國家級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牯牛降,這里野生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譽為天然龐大的動植物基因庫;三是國家級水禽濕地保護——升金湖,每年有近70餘種約10萬只候鳥前來越冬竭息。境內還有方圓近百里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齊山——秋浦仙境,以及各具特色、瑰麗多姿的溶洞群。
池州盛產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葉、蠶繭等農副產品,是國家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和速生豐產林基地;池州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已發現喬木1000餘種,陸生脊椎動物430餘種,中葯材1300多種;池州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鉛、鋅、白雲石等40餘種,尤其非金屬礦產儲量極為豐富,而且大多分布在沿江一帶,便於開采和運輸;池州是皖南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映生輝,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同發達地區相比,池州目前經濟總量較小,還屬於欠發達地區,但從開發開放和經濟發展看,池州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池州地處長江經濟帶,長江「黃金水道」沿池州北緣橫貫東西,流經全區160公里,池州港是長江干線重點港口之一;318國道和206國道縱橫穿越境內;銅陵——池州——九江沿江鐵路即將開工建設;池州人口密度小,人口壓力輕;工業污染小,易於控制。地區組建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區內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有了很大改善。這些有利因素決定了池州地區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目前,池州地區正以兩個根本性轉變為主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經濟示範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不久的將來,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的生態經濟強區將會屹立在皖江之濱。
C. 池州的名人
1、梁紅玉 (南宋來抗金自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
2、杜荀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縣)人,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
3、許世英,安徽省至德縣(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人。19歲中秀才,光緒23年(1897)以撥貢生選送京師參加廷試,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發刑部主事,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4、周馥,安徽至德(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人,周馥初為李鴻章文牘,在北洋海軍、武備學堂、天津電報局及開平煤礦創辦過程中均有作為,是後期洋務運動實際上的操盤手。
5、姚依林,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曾用姚克廣一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D. 歷史人物有哪些
歷史的人物也有很多很多。有司馬光。司馬遷。李廣。李白。蘇軾還有把岳飛等等等等。
E. 池州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關於池州市歷史名人:池州市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北臨浩盪長江,南接雄奇黃山,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轄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青陽縣和九華山風景區,總面積8272平方公里,總人口154萬。全市生態環境良好,經濟與人口、環境協調發展,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文化積淀深厚。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立州府建制以來,池州已有1380多年歷史,其間人文薈萃,佳話連篇。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三上九華、五游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詩篇;晚唐詩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時寫下的《清明》詩,被後人稱作千古絕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聲中外;此外,還有陶淵明、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飛、朱熹、陸游、李清照等許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間,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被稱作"千載詩人地"。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九華山,千百年來,古剎林立,飛閣流丹,香煙繚繞,修持佛法,享有"蓮花佛國"之稱。始於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生態環境優美。池州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山川秀麗,地形多樣,南部是丘陵山區,北部是長江沖積平原,襟江帶湖,江河湖泊錯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境內有二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是被譽為"中國鶴湖"的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一處是有著"華東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此外,還有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多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6%以上。區位交通良好。池州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160公里,沿江達海,承東接西,是長江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緊鄰長江三角洲,有利於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池州港是長江干線重點港口之一,現有碼頭泊位17個,可常年停靠5000噸級船舶,目前年吞吐量達300萬噸,為一類開放口岸;貫穿池州的東接上海、西連武漢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連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黃高速公路已經開工,東接上海、西達重慶的沿江鐵路大動脈的銅九鐵路即將動工,並且正在籌建九華山旅遊機場。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對外立體交通網路。物礦資源豐富。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盛產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葉、蠶繭、中葯材等農產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繭絲綢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特種水產品養殖和畜禽飼養也初具規模。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僅中葯材就有1300多種。已探明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藏40餘種,其中鉛、鋅、銻、錳等有色金屬礦產儲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銀儲量可觀,特別是石灰石、方解石、白雲石、石英砂等非金屬礦產更是得天獨厚,不僅品質優,而且儲量大,開采方便。旅遊特色鮮明。池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理想的旅遊休閑勝地。聞名遐邇的九華山是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色秀美,同時有著燦爛的佛教文化,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廟、僧尼的數量上居冠,特別是自唐代以來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為海內外佛教史上的奇跡,正成為國際性佛教道場。省級風景名勝區齊山-秋浦仙境、大歷山、溶洞群、大峽谷等自然景觀和珍貴的貴池儺戲、杏花村等人文景觀,各具特色,引人入勝。境內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也正成為森林旅遊、生態觀光、漂流探險、科學考察的新熱點。經濟蓄勢待發。池州是一個撤地設市才三年的年輕城市,各方面的發展潛力很大。我們將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生態資源,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第一要務,優化環境,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歡迎來池州投資興業!歡迎來池州旅遊觀光
F. 池州歷史上有哪些人文,典故
1、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指的就是池州的杏花村呀。
2、陶淵明曾兩次駐足這里,留下了 錢溪賦詩和東流藝菊的千古佳話。
錢溪,即今池洲市貴池區的梅梗,古時又稱梅根冶,是長江南岸的一個著名港口,南來北往 的各種物資都通過這里向各處轉運,長江中航運的船隻,夜間也大多在這里的港灣停泊。陶 淵明在擔任劉敬宣的建威參軍時,受劉敬宣派遣,於晉安帝義熙元年三月,送表進京慶賀晉 安帝復位時,曾停船錢溪,在江邊港口宿了一夜。二十多年前,陶淵明第一次離開家鄉前往 廣陵的途中,也曾在這里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這次船停錢溪時,太陽才剛剛落山,四周 是霧蒙蒙的一片,岸邊樹木蔥蔥,合抱的江楓翠柳,筆直地向遠方伸展而去。淵明信步走上 江岸,只見梅梗集上已經升起裊裊炊煙,出現了點點燈光,田野路上牧童們的悠揚歌聲也逐 漸稀疏下來,到處是一片和諧靜謐的氣氛。這情這景,撩撥起了陶淵明對自由寧靜的田園生 活的懷念,對勾心鬥角、充滿機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厭倦,對勤勞質朴的上京里的鄉鄰們的 深情記憶,對溫柔敦厚的妻子和活潑可愛的孩子們的無限眷戀。
回到船艙之後,外面又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雨打船蓬,發出輕輕的沙沙聲,似催眠曲一樣 ,使淵明很快進入了夢鄉。當他一覺醒來,整個江面又沐浴在初升旭日的金色光輝之中,經 過夜雨浸潤洗滌的江岸上的芳草、野花和高大挺撥的江楓翠柳,越發顯得鮮嫩嬌艷,東南幾 十里處的九子山(即九華山)的群峰一片煙霧繚繞,在熹微的晨光中隱隱約約地顯露出神奇色 彩,不遠處的山道上,出現了倒騎牛背橫吹笛的牧童,一股強烈的創作慾望激盪著淵明的心 ,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下了《乙己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飆嬌雲翮。
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
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終懷在歸舟,諄哉宜霜柏。
3、蘇軾也曾經三訪池州
蘇軾第一次來池州是在元豐二年(1079)三、四月間。這年3月蘇軾由徐州授湖州知州,應隱居在太平州(今當塗)的好友郭祥正之邀請,改道至當塗。奇巧的是,蘇軾弟子黃庭堅從南昌泛舟東下,在銅陵遇風受阻泊岸,聞說蘇軾來當塗,便星夜趕去相會。三子先瞻仰李白在當塗採石磯、青山等勝跡,後溯江而上,游覽李白在銅陵的勝跡,宿食於已故北宋林學家陳翥(982-1061)的從叔陳陟位於縣治旁的私人別墅陳公園。陳翥既是著名林學家,著有世界上最早的林業著作《桐譜》,又是才氣十足的詩人,傳存的詩文著作達26部。他博綜經史,抱德懷才,甘隱丘林岩穴。蘇軾、黃庭堅對陳翥的才智和品行都很仰慕,對陳公園的環境格外欣賞。樂天派的蘇軾,外任後雖說不上仕途坦盪,官運亨通,卻也還順風順水,何曾想到大難即將臨頭。所以在當塗、銅陵之日樂以忘憂。寫了《題陳公園·內有二池》:「南北山光照綠波,濯纓洗身不須多;天空月滿宜登眺,看取青銅兩處磨。」蘇軾在銅陵與郭黃二人尋幽訪勝、歡娛酬唱數日後,便依依相別,於四月中旬赴湖州任上。然而任職不到四個月即以「謗訕朝廷」罪被押解京都,下刑部大獄。雖九死一生,卻被貶謫黃州當了整整4年的「勞改犯」。卸妝油哪個好潤膚乳排行榜
蘇軾第二次來池州是在元豐七年(1084)7月上旬。這次是因神宗出手札命他移官汝州團練副使。蘇軾4月離開黃州,先游廬山,轉道筠州,又赴饒州,前後三個月。其間他書信黃廷堅、郭祥正告之日後的行程以及相會的地點。這期間,黃庭堅從江西泰和調監德州(今山東德平)由南昌到太平州,居住陳公園。郭祥正因事以汀州通判、奉議郎停職鄉居。蘇軾便乘舟先往銅陵與黃庭堅相會。後郭祥正也聞訊趕來。蘇軾心情舒暢,再題詩《陳公園》「春池水暖魚自樂,翠嶺竹靜鳥知還。莫言疊石小風景,卷篇看盡銅官山」。三人由銅陵結伴溯江而上漫遊秋浦,跋山涉水到秋浦南部懷陶里憑吊先輩曹清遺跡。黃庭堅作長詩《懷陶公輓詞》曰:「潛魚願深渺,淵明無由逃。彭澤當此時,沉其一世豪。司馬寒如灰,禮樂卯金刀。晚歲以字行,更始號懷陶。平生本朝心,歲月閱江浪。空餘詩語工,落筆九天上。向來非無人,唯公獨可尚。屬余剛制酒,無用酌杯盎。以此招曹君,斯文或宜當。」蘇軾沒有作詩,因為府志、縣志不見其詩,連曹氏家譜中也沒見他的詩作。可能此時其心情復雜,無法卜知前程是福還是禍,不好抒發自己的心聲;也可能怕筆下有閃失,被人再抓把柄。這次池州行是否登九華山說法不一,說登者是以十年後蘇軾在湖口作《壺中九華詩》為佐證。詩序雲:「湖口人李正臣蓄異石九華,玲瓏宛然,若窗欞然。予欲以百金買之,與仇石為隅,方南遷未暇也。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紀之。」詩曰:「清溪電轉失雲峰,夢里猶驚翠掃空。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天池水落層層現,玉女窗明處處通。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詩中有今日依存的地名「九華」「清溪」、「五嶺」等。不登九華山怎能寫這般真實。說未登者認為「壺中九華詩」或寫廬山,或寫江南諸山不專指。詩人憑借奔放的想像,寫自己南遷的一段感情經歷。孰是孰非,筆者難擇一說。
蘇軾第三次來池州是在紹聖元年(1094)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這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翻算蘇軾老賬,摘除他的幾個京官銜,謫貶為英州軍州事。6月舟行至當塗慈湖夾遇風不能前行。便在慈湖等待,聽說老友郭祥正已致仕在家,又聞得黃庭堅因職務變遷,暫時安家於蕪湖。於是三人相伴再返銅陵尋幽訪勝,入住陳公園。有《題陳公園》詩為證「落帆重創古銅官,長是江風阻往還。要使謫仙回舞袖,千年翠拂五松山。」就在與郭、黃分手之時,蘇軾接到改謫「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令,使他又獲得了延緩赴任的時間。他的好友,剛剛提拔為江淮荊浙發運副使正在池州的蔣之奇(1031-1104)聽說此事,便趕到銅陵接他到池州遊玩。受盡謫貶之辱,飽嘗顛沛之苦的蘇軾,一見老友盛情,早將懊惱拋到九霄雲外,欣然與蔣、郭、黃三友來到貴池。四子在貴池期間,終日游山逛水,或乘舟、或騎馬、或步行,踏訪今日龍舒河和清溪河兩岸所有風物名勝,飽嘗了貴池的秀麗風光,寫下了激情澎湃的《清溪詞》:「大江南兮九華西,泛秋浦兮亂清溪。水渺渺兮山無蹊,路重復兮居者迷。爛青紅兮粲高低。松十里兮稻千畦。山無人兮去朝隋,靄蒙蒙兮濟凄凄。哺林谷兮號水泥,走鼪鼯兮下禿鷖。忽孤壘兮隱重堤,杏冥落兮聞犬雞。郁萬瓦兮烏雲齊,浮軒楹兮飛栱。雁南歸兮寒蜩嘶,等秋水兮挹玻璃。朝市合兮雜耄倪,扶簞瓢兮佩鋤犁。鳥獸散兮相扶攜,隱驚雲兮鶩長霓。望翠微兮古招提,桂木抄兮翔雲梯。若有人兮悵幽棲,石為門兮雲為閨。塊虛堂兮法喜妻,呼猿狙兮子鹿麛。我欲往兮奉杖藜,獨長哺兮謝阮嵇」。黃庭堅將這首借景抒懷,聲情並茂的詞用楷書寫就,蘇軾詞、庭堅書,文字雙璧。時人將蘇詞、黃字刻置於池州府東門的城牆上,美輪美奐,一時成為池州人賞心悅目之妙景。
詩中描述他在久違的錢溪所見到的熟悉的優美景物和敦厚淳樸的鄉風,以及他長期以來所度 過的田園生活的美好,而自己現在的形體雖然受到了制約,不能自由,但是歸隱園田的本心 卻難以改變,不會長久逗留官場,最終有一天會回到家鄉的園田,這個決心就如同經霜不凋 的松柏一樣的堅定,不可改易。
因此,東流也可以稱得上是陶淵明仕途中的最後一站,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地方。東 流人也從陶公賞菊的短暫時光中,看到了這位著名詩人的詩章品德,當淵明棄官歸隱的消息 傳來,東流人十分惋惜和思念這位可親可敬的父母官。公元427年,當人們得知陶公仙逝的 消息時,民間按照食菊花乘雲升天,得道成仙的傳說,把東流譽為「菊邑」,把那段「滄江 百折來,及此始東流」的長江稱之為「菊江」,在東流立縣後,將陶公藝菊的歷史載入了本 縣的史冊。城南的康節邵先生曾作小齋二,東曰陶齋,西曰邵齋,效仿先生東蘺採菊,以不 忘先生安貧樂道、「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後來又建祠祀之。陶公祠始建年代無考 ,復建於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11年。《東至縣志》記載,陶淵明在東流作《九日 閑居》、《勸農》等詩篇,而後人卻把那首《飲酒》詩中的「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 名句,當作是他東流藝菊的意境寫照,把東蘺誤指 成牛頭山上的菊圃,把南山誤指為歷山。實際上那首詩是淵明在歸隱田園後所作,指的是上 京里東園菊圃的意境。但是,無論是附會還是誤會,都表達了後人對這位父母官的崇敬。
G. 關於池州的一些歷史
池州是個開發較早、歷史悠久的地區。
早在約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修養生息、辛勤耕作。1977年和1983年先後在貴池灌口鄉古石城舊址和里山鄉紅旗村出 土了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有兵器、錢范、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等),這些青銅器玲瓏別致,鑄造精美,具有長江流域的獨特風格,說明當時這里的人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
秦漢時期,這里的冶鐵、造船、鑄造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古石城是當時江南經濟較為繁榮的城鎮之一,同時也是水陸交通要道,地勢險峻,是歷代屯兵之地。
永泰元年(765),唐王朝為了政治、軍事的需要,復置池州,移治於今池州城,以便「扼控大江」。開成、會昌年間(836--841),池州刺史在城東南湖中築翠微堤,開始了城內的建設。明正統十年(1440),知府何紹正費銀33000兩,修築府城(舊府址在元伯顏下江南時毀於兵火)。新城將近10里,開有6門,其中九華門樓3層,高6級,宏偉壯觀。後來知府陸崗、錢檟相繼建造百牙塔、清溪塔。雙塔凌雲對峙,彷彿府城衛士,城牆巍然屹立,猶如天然屏障。新府城充分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繁榮,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唐代以後,池州經濟繼續向前發展,茶、麻、桑等作為傳統經濟作物,不斷發揮其優勢,手工業產品也逐漸嶄露頭角,池州白麻紙在唐代被列為土產貢品。宋時,這里生產的紙質量較高,《東坡志林》上將「池紙」與「宣墨」並稱。印刷業也很發達,刻有《昭明文選》、《朱子語錄》等。近年在山西祁縣發現南宋紹興二年(1229)池州所刻朱寂《昌黎先生集考據》,印刷精美,為名貴善本。清代,建德縣盛產綠茶,名曰「朱蘭茶」,又名「千兩茶」,享有盛名。清光緒元年(1875)。歙縣人余干臣在堯渡街創辦「紅茶莊」,試制功夫紅茶獲得成功。數年後,余干臣將其經商中心移至祁門,故名曰「祁紅」,飲譽海內外。民國年間,今東至縣徐村竹編工藝品製作精美,曾作為中國民間工藝品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覽,為祖函贏得了榮譽。
池州人民不僅勤於耕作,而且敢於斗爭。在長期的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為了保家衛國,他們同敵人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
南宋末年,池州是抗元重地,池州知州趙昂發,為抗擊元朝伯顏大軍,率領軍民,奮力守城,城破之後,全家自盡,後人為其立祠。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池州人民擁護太平軍,與之協同作戰,屢次擊敗清軍,太平軍曾在池州建立農民政權。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池)秋(浦)東(流)地區,發生了三次農民武裝暴動:
1932年9-10月間,中共秋浦縣委在貴秋邊區發動和組織農民暴動,由於泄露機密而未成功。
1935年1月,中共貴秋東中心縣委以貴池鄭家村為中心,領導農民武裝暴動,歷時9天, 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太大而失敗。
同年9月,中共江南特委以高山為中心地帶,領導了貴秋東地區的第三次農民暴動。江南特委在紅軍獨立團的有力配合下,從7月開始,舉辦培訓班,培訓黨的幹部、積極分子和婦女幹部,召開幹部會、代表會和群眾大會,宣傳和發動群眾,組織暴動隊伍。中秋節這天,秋浦北山歐村2000多農民群眾,攜帶土槍、刀、矛、叉、棍等武器,進行示威遊行,附近地區農民群眾紛紛響應。一天之內,以高山為中心,東起貴池獅茅嶺,西至東流白水張家,南起秋浦雞頭嶺,北達貴池雞公崗的廣闊地區,5萬暴動群眾,沒收土豪劣紳財產,捕捉頑固分子,處決罪大惡極的反動地主。貴秋東地區的國民黨政權和地主武裝被摧毀。暴動勝利後,成立了江南特區蘇維埃政府及特區總工會、婦女會、青年團、互救會,領導人民鞏固勝利成果。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池州人民為趕走侵略者,打倒反動派而前赴後繼、英勇奮戰,,涌現出許多思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業績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1949年4月,池州全境解放,人民當家作主,池州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H. 在歷史上,黃河河畔有哪些英雄人物
1、宗澤
北宋末年宰相宗澤,指揮軍民英勇抗擊金軍,在逝世前還連喊三聲「渡河!渡河!渡河!」鼓舞後只為收復山河而作不屈的斗爭。
2、劉志丹
劉志丹是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在晉西北迭克敵軍。4月14日在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
3、吉鴻昌
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恆立,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為主任委員,秘密印刷《民族戰旗》報,宣傳抗日,聯絡各方,准備重新組織抗日武裝。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為置吉鴻昌於死地,宋美齡不遺餘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賄,將吉鴻昌引渡到北平軍分會。11月24 日,經蔣介石下令,吉鴻昌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4、馬本齋,
馬本齋(1901~1944),原名馬守清,回族,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1942年6月,馬本齋率回民支隊轉移到冀魯豫邊區。後任八路軍冀魯豫第三軍分區兼回民支隊司令員,採用游擊戰術,率部在冀魯豫平原上進行了大小數百次的戰斗,取得了「反掃盪」戰斗的多次勝利。他勇謀兼備,注意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民族平等政策,在冀魯豫地區為粉碎日軍掃盪、建立鞏固的抗日政權作出了重要貢獻。
I. 池州有哪些名勝古跡的傳說
歷史文化池州自唐設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歷史。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後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淵明、李白、杜牧、蘇東坡、岳飛、司馬光、王安石等都曾駐足池州, 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五游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傳世詩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詩句,九華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絕唱《清明》詩更使貴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揚中外。歷代名家大作為池州增添了奪目的光彩,「千載詩人地」的美譽歷經歲月磨礪更加燦爛。始於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為池州旅遊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鮮明,源遠流長。聞名遐邇的九華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區。公元719年,新羅國(今韓國)國王近親金喬覺(法號地藏)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於99歲圓寂,其生前逝後各種瑞相酷似佛經所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們便認定他是地藏應世,九華山遂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地藏菩薩立下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是大願菩薩,他能幫助信眾實現各種美好的誓願。其後僧眾雲集,寺院日增,特別是明清以來,香火之盛甲於天下。歷史名人1 杜荀鶴
(846~904) 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杜牧之子,著有《唐風集》(十卷),其中三卷收錄於《全唐詩》。
2 金喬覺
(695—794)新羅國(今韓國)王子金憲英近族子弟。少年拋棄王族生活,削發為僧。通曉漢文。唐開元初年,航海來華,卓錫九華山,苦行修心,廣收僧徒,傳經佈道。貞元十年(794)夏歷七月三十日,趺跏圓寂,壽年九十九年。僧徒將其肉身跌坐石函中,越三年「顏狀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撼金鎖」。
3 費冠卿
(生卒年不詳)字子軍,青陽縣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進士後,居長安待授官職。驚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馳歸。至家,見母已安葬,悲慟欲絕,遂於母墓旁結廬守孝三年。嗣後,隱居九華山少微峰下達十餘年之久。
4 李芃
(722—785)字茂初,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永泰元年(公元621年),以秋浦復置池州, 李芃被「詔行州事」,首任池州刺史。
5 周 馥
(1837~1921)字玉山。建德(今東至)人。曾任四川布政使、直隸布政使、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職位。著有《易理盪參臆言》、《負喧閑語》、《玉山詩集》、《周愨慎公全集》。
6 許世英
(1873~1964) 字靜仁,秋浦(今東至)人。清末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理。
7 張喬
張喬(生卒年不詳),池州人。昭宗時進士。與許裳、鄭谷等人號稱「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其詩多寫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卷。事見《唐詩紀事》卷十七,《唐才子傳》卷十。
8 姚依林
姚依林同志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1917年9月6日出生於香港,幼年喪父,隨母親在江蘇、浙江、上海生活。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後,他在地下黨員的影響下,加入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參加了革命。1935年11月,姚依林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先後擔任北平學聯秘書長、黨團書記。
姚依林同志是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旅遊資源
池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理想的旅遊休閑度假勝地。全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九華山不僅自然景色秀美,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廟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國際性佛教道場。境內擁有被稱為「華東動植物基因庫」的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古木參天、千溝萬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黃山」之稱,還有被譽為「中國鶴湖」的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鏡,沿湖煙樹迷濛,一派江南水鄉好風光。池州歷史文化底蘊積淀深厚,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設州置府始於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歷史名人曾先後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蘇軾等眾多文人雅士都曾駐足尋芳,留下了千餘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為池州贏得了「千載詩人地」的美譽,始於母系社會的池州儺戲更被譽為「戲曲活化石」。池州市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