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做官應該看什麼書
推薦如下:
尼克松的《領導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剛從一所學校專改行到了行政單位。一位朋屬友推薦了它。我理解朋友推薦《領導者》的良苦用心,他是擔心我因留戀過去而不能盡快適應現實。其實,他的擔心是多餘的。所以,我雖按他的要求很快就設法弄到一冊,卻只是草草翻過之後就將它束之高閣長時間無心搭理。
若真要從做官的視角去讀《領導者》,自然不宜像我一樣流於瑣碎的餖飣之學。但即算是持更宏觀、更系統、更理性的讀法,我以為這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尼克松寫政治、寫政治家,現場感之強簡直是鬼斧神工,無論事,無論人,好像在字里行間即能呼之欲出。作為美國歷史上惟一一位當過兩屆副總統與兩屆總統的人,自身既有超凡的領袖智慧,更有機會跟世界各國政要作深入交流,這是任何其他史家、作家難以企及的。
㈡ 在歷史上,一個普通人如何一步步走入仕途當今呢
「治世習文,抄亂世習武」這是主線,歷代皇家是不會專注於一種統治手段的,就算是盛世,對邊陲重鎮的防衛也絲毫不敢怠慢。也可以這么說,因時期而異,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主要社會矛盾和發展任務,開國時期自然是以武為主,但卻不能忽視文的作用,否則劉邦啊、曹操啊等君主為何十分重視文人,特別是能夠勝任軍師的人才?如果騎馬就能得天下,那不如自己帶著並一氣打下江山來豈不爽快?事實證明,項羽空有絕世謀士而不得用,所以失敗了……
再說陞官之道,過獨木橋的,走陽關道的,各有各的招,各有各的路。條條大路通羅馬,就看你敢走不敢走。古今中外,不依靠裙帶關系和血脈關系,依靠自身才能獲得仕途最高成就大有人在。傅說不就是是商朝奴隸出身的宰相么?
至於現代,確實很多現象值得人們去深思,也的確有很多人靠著這樣那樣的關系得以升遷,但這並不是全部,也不是主流。只不過媒體的發達造成了社會醜陋的一面得以異常放大,而很多人卻忽略了正常的一面。事實上,人際關系學自古有之,再正常不過。
文治武功,全面發展,和諧進步,乃是正道。
㈢ 我國古代的「正史」,都是如何寫出來的作者都有誰
我國的“正史”基本上都是由皇家派官員記錄、書寫、編訂,國家往往會設立史官來記錄朝堂發生的事情,君王、貴族、大臣的生平。寫正史的作者有:司馬遷、班固、范曄、房玄齡、歐陽修……。我們也都認為,乾隆欽點的《二十四史》是正史,比較有可信度,比其他的野史要好一點。歷史是由人書寫的,但是記錄的人或許不會記錄真實發生的故事,也會摻雜自己的看法與偏見,但是史書也是我們唯一能夠了解古代人民發生的事情。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我們都知道司馬遷的故事,司馬遷被處以宮刑之後,仍堅持不懈的編撰《史記》,這本書記錄的歷史也是比較真實。《史記》記錄了歷史是從上古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講述了我國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取才非常的廣泛,司馬遷本人對搜集的材料也做了認真的選擇和分析,《史記》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影響巨大。
㈣ 古代寒門如何做官,真的只有科舉一條路嗎
我國古代寒門考生通過科舉考試來當官入仕是一個主要的途徑,其實還有一種很不好的手段就是買官,在康熙年間,國庫虧空為了充實國庫,私下裡有買官這種情況發生。在劉邦建立的西漢時期,各行各業都在蓬勃發展,這時候出現人才短缺的情況,所以國家逐步建立起了「察舉」、「徵辟」兩種選人用人方式。
那麼歷史上這樣的寒門通過科舉考試坐上大官的有沒有呢?其實數量還不少,比如說南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陳亮其實也是一位寒門狀元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人家庭,在他51歲那年終於考上了狀元。宋朝這樣的例子尤其多,比如宋代的呂蒙正張齊賢、王曾、蘇洵、蘇軾、蘇轍等等很多名人都是寒門平民出身、靠科舉做上大官的。就連那我們熟悉的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是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的。
㈤ 誰能推薦一本寫官場的書
做官來大智慧自-史晟
http://www.sinoshu.com/147914/
很適合你的,怎麼,陞官了?恭喜啊!
給分吧,呵呵.
㈥ 隋朝之前的文人如何做官
選官制度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歷代統治者對此極為關注,選拔標准有家世、財產逐漸發展到才學,形式日益嚴密,選拔標准逐步趨向公平、客觀。
1.夏、商、周時代:「世襲制」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根源在於生產力的發展。
2.秦國:按軍功授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增強。
3.兩漢: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里選」 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後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另外,西漢皇帝還徵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職。
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徵聘之方,由來已久,如秦孝公公開下令求賢即屬徵聘性質。秦始皇時叔孫通以文學征,王次仲以變倉頡舊文為隸書征,亦皆屬徵召性質。到了漢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賢詔,也是繼承了這一方式。以後自西漢武帝以至東漢,相沿成例。對於德高望重的老年學者,且特予優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可謂開了漢代安車蒲輪以迎賢士的先例。皇帝徵聘,為漢代最尊榮的仕途,被征者來去自由,朝廷雖可督促,如堅不應命,亦不能強制;且於既征之後,地位也不同於一般臣僚,大都待以賓禮。
辟除是高級官員任用屬吏的一種制度。漢代辟除官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三公府辟除,試用之後,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薦舉與察舉,可出補朝廷官或外長州郡,故公府掾屬官位雖低,卻易於顯達。一種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資歷、功勞,或試用之後,以有才能被薦舉或被察舉,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長吏。
4.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
中正官的設置,既保留了漢代鄉閭評議的傳統,又改變了漢末名士請議左右鄉議和地方大族操縱選舉的局面,把品評與選官的權力收歸中央。這對杜絕朋黨,破除門閥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別在實行初期,對加強曹魏政權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起初,這一制度是致力於解決朝廷選官和鄉里清議的統一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後的三百年間,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因此當士族沒落以後,九品中正制也被徹底廢除了。
謝謝
望採納!
㈦ 尋求:請介紹關於「如何當官」的書籍
《
官場
》《
厚黑學
》《辦公室技巧》《陞官秘訣》《
狼圖騰
》《
實用口才
》..好多啊
㈧ 找一本寫歷史上朝代政治軍事之類的書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從春秋__到戰國的政治\軍事的朝代又好看的書
㈨ 關於歷史人物書籍
《歷史人物》是2005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沫若。
《歷史人物》屬於郭沫若的史學研究著作。在書中,作者對屈原、曹植、萬寶常、王安石、李自成、李言、夏完淳、魯迅、王國維、郁達夫、聞一多等處於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進行了研究和評價。郭沫若先生廣征博引,在對大量古代文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而又獨到的見解,突出反映了其以人為本文藝觀,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就在這人民本位的標准下邊從事研究,也從事創作。」閱讀過《歷史人物》後,你將會在思考歷史、評價歷史人物時開啟一條思路。
(9)歷史上寫如何做官的書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郭沫若(1892—1978),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活動。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
1928年起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其間創作了《屈原》、《虎符》等著名歷史劇及大量詩文。建國後繼續進行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中國文聯主席等職。有《郭沫若全集》38卷行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人物
㈩ 做官應該看什麼書
尼克松的《領導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剛從一所學校改行到了行政單位。一位朋友推薦了它。我理解朋友推薦《領導者》的良苦用心,他是擔心我因留戀過去而不能盡快適應現實。其實,他的擔心是多餘的。所以,我雖按他的要求很快就設法弄到一冊,卻只是草草翻過之後就將它束之高閣長時間無心搭理。
若真要從做官的視角去讀《領導者》,自然不宜像我一樣流於瑣碎的餖飣之學。但即算是持更宏觀、更系統、更理性的讀法,我以為這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尼克松寫政治、寫政治家,現場感之強簡直是鬼斧神工,無論事,無論人,好像在字里行間即能呼之欲出。作為美國歷史上惟一一位當過兩屆副總統與兩屆總統的人,自身既有超凡的領袖智慧,更有機會跟世界各國政要作深入交流,這是任何其他史家、作家難以企及的。有這等智慧與經歷,即使是僅僅把自己對這些世界政要的感知與評價簡單地寫下來,也會是很了不起的著作,而《領導者》一個顯而易見的特點是比較分析的方法運用確乎臻於細致入微爐火純青的境界。毛澤東與周恩來,麥克阿瑟與艾森豪威爾,斯大林與赫魯曉夫……尼克松擅長從出身、教養、文化、心理等各個不同的視角去解讀典型人物身上的典型細節,從而讓讀者得以了解這些傑出領導人的一般共性和鮮明個性。尼克松完全從美國利益出發的價值取向以及隨之而來的偏見雖有些讓人不爽,但難能可貴的是在其筆下,他崇拜有加的人也有缺點,他極端討厭的人也有優點。
說實話,一本關乎做官的書非但沒有引起我本能的抵觸,反而能讓我饒有興味地一讀再讀,最根本的就在於尼克松不是刻意向人推銷做官的「術」,而是始終著眼於做官的「道」——全書的氣血經脈都集結在領導者的理想抱負、意志品質、政治道德、涵養氣度……而這一些,又豈止關乎做官?因此,我自開始就沒把它當作做官的書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