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哪個皇帝三伐高麗

歷史上哪個皇帝三伐高麗

發布時間:2021-02-28 02:47:22

⑴ 三伐高麗 的是歷史上哪一位皇帝

隋煬帝要三征高麗原因:
第一,隋煬帝在大業八年正月(612年)第一次出兵時,竟然動用了前無古人的113萬大軍,這樣規模的出兵,除了加重後勤負擔之外,在軍事上可謂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縱觀中國歷史,舉凡如此大規模的出兵,往往是慘敗而歸,最著名的殷鑒就是苻堅征東晉時號稱投鞭斷流的97萬大軍。
第二,隋煬帝進攻高句麗打的更是一場「政治仗」,這在第一次出征尤其明顯。隋煬帝在各大軍隊中都設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麗請降,隋軍就得停止進攻,而這恰恰被高句麗軍隊所利用,在情勢不利時候多次以詐降獲得喘息時機。
不過,對於這兩點軍事常識,曾經擔任過平陳主帥的隋煬帝不可能一點都不知道。唯一的解釋是,無論是出兵規模,還是「受降使者」,都說明了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意在不戰而勝,試圖通過炫耀武力以及展示兵勢壓服高句麗,這一訴求甚至壓倒了在軍事擊敗高句麗。而對此,也恰恰應和了以上隋煬帝意在重建國際秩序,而不是獲得領土的出兵動機。
第三,對於高句麗這樣一個立國數百年的大國,試圖速戰速決在戰略上是非常困難的。以後來唐朝消滅高句麗的歷史後見之明來看,通過持久戰逐步削弱高句麗國力,最後抓住高句麗內亂的時機一舉大規模出兵才是明智的。
第四,隋煬帝的出兵時機更有問題。即使隋煬帝是在做一件無比正確的事,他也是在「錯誤的時機做了一件正確的事」。道理很簡單,隋煬帝之前動用國力過猛,又是修大運河,又是修糧倉,又是四處巡遊,在出征高句麗之前理應與民休息幾年。同理,在首次出征受挫之後,隋煬帝次年便再度出兵,也是這個問題。
求採納

⑵ 哪位皇帝和高麗打過仗

先說高麗的歷史,歷史上的高麗一般為王氏高麗公元元918年-1392年.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內敗. 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容麗 1387年明朝要求歸還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北元,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 所以沒有直接親征高麗的中國皇帝.估計樓主問的是"高句麗".中國歷代王朝與朝鮮半島多有戰爭.最著名的為: 三征"高句麗" 為隋煬帝時期,大業七年,大業九年,大業十年. 唐貞觀十八年,太宗親征高句麗,貞觀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 唐高宗時期: 顯慶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 乾封元年( 666年),薛仁貴與李績合兵於平壤城,高句麗從此滅亡。設安東都護.

⑶ "三伐高麗"的是歷史上哪一位皇帝

隋煬帝楊廣。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麗進行的三次戰爭。這三次東征煬帝均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煬帝剛剛巡遊江都結束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百姓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最終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2],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政權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歷史上,中國和朝鮮的關系是以友好為主線的。因為中國幅員遼闊,文化發達,在古代,朝鮮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中國的藩屬國(每年要向中國王朝進貢,遇到麻煩時,可以請求中國的保護)。因此,兩國的關系往往是以中國為主導的。一、唐朝時援新羅征高麗對於廣大中國人民來說,中國入侵別國,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由於歷史知識普及的片面性,在中國人民的印象里,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不喜歡惹是生非的國家,只有別國犯我,我國怎會侵犯他國?但發生在中國隋唐時代的中國遠征高麗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是這是援朝戰爭,這里的「朝」,指的是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王國。隋唐時期,朝鮮半島處在三國時代,即高麗、新羅、百濟並立。東北為高麗,南為百濟,百濟東南為新羅。高麗最強,與百濟同盟,謀分新羅國,又率眾侵遼西,屢與隋軍相爭。隋煬帝就有三次遠征高麗的記錄。唐朝太宗朝和高宗朝又多次遠征高麗。太宗朝征高麗始末早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唐高祖冊封高麗國王高建武為遼東郡王。百濟、新羅也相繼貢獻方物,唐廷又冊封百濟王扶余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真平為樂浪郡王。三國共受唐封,仍相攻擊。公元641年(唐貞觀十五年),太宗在朝廷中發言:高麗在漢武帝時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唐從海陸兩方進攻,高麗可能再被征服。642年,高麗發生政變,政客泉蓋蘇文殺死高麗王,另立王侄為王,自立為軍事統帥。該政客一向對以對中國強硬而著名。現在他執行更為獨立的擺脫中國的政策。此後,三個朝鮮王國的關系日趨緊張。643年,自稱中國藩屬的新羅來報:高麗聯合百濟多方進攻新羅,並切斷了新羅貢使前往長安的線路。這威脅到唐的經濟利益不說,高麗分明就沒把大唐放在眼裡。太宗畢竟是一代明君,他先通過外交途徑勸說高麗與新羅言和。但執掌高麗大權的泉蓋蘇文不吃這一套,居然拘留唐使,直犯大唐皇帝龍顏。太宗決定親討這個有眼無珠、輕君犯上的國家。然而,唐廷文武大臣絕大多數不贊成這一遠征計劃。太宗智囊團「團長」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遠征,褚遂良也力諫止征。當時大臣李世績沒明確的反對。武臣嘛,立功進爵需要軍事行動成全的。盡管朝臣中反對聲一片,但太宗仍堅持親征高麗。這一年,唐宮廷發生了有關王位繼承的爭論(太子承乾被廢後,立魏王泰和晉王治之爭),也使得太宗覺得有必要離開朝廷親自指揮這次遠征。644年,唐廷開始做精心的准備,調大部分軍隊到東北,部分軍隊奉命探測高麗在遠東的防禦,並建造了400艘船隻往東北運糧。幾個月後,太宗踏上遠征路,在洛陽宣告討伐高麗道義上的理由:泉蓋蘇文是弒君者和專橫暴虐者,侵略友邦新羅,必須受到懲罰。事實上,征討高麗的更深層原因在於:唐太宗要完成隋煬帝未完成的事業,並收復中國的舊疆。這種雄心壯志在太宗心中焚燃,漢武帝能置高麗於掌控中,我大唐皇帝為何不能?隋煬帝能三征高麗而不改其志,我堂堂大唐明君何需三征?看我大唐軍隊必以破竹之勢攻破平壤,納高麗如反掌耳。事實證明,高麗的防線比唐廷預想的要堅固得多。645年,太宗到前線,進攻開始。太宗親率大軍和李世績直趨遼東。同時,大將張亮率海軍4300人分乘500隻船從海道進攻高麗首都平壤。唐軍攻克當年隋煬帝久攻不克的重鎮遼陽(今遼東城),出師前期較為順利。在遼東,太宗軍隊被困在遼陽西南重鎮安市城,兩個月的無效進攻後,朝鮮嚴冬也即將來臨,太宗不得已命令撤軍。但仍在歸途中慘遭大風雪的襲擊,死幾千人。太宗首征高麗,無功而返。647年,唐軍再征高麗,唐軍雖在牛進達和李海岸統率下取得一定的進展,甚至戰勝過高麗,但仍未取得決定性勝利。太宗在該年後半段命四川及其以南諸道建龐大的艦隊,准備大規模的入侵高麗,川民不堪沉重勞役和苛捐雜稅的壓迫,於648年發生小規模的叛亂。648年陰歷六月,太宗宣稱將在次年以30萬大軍粉碎高麗。大臣和顧向、房玄齡臨終懇求,請他放棄勞民傷財、師出無名的遠征,太宗不置可否。第二年,太宗病逝前親自取消了這次遠征,也算對老搭檔亡靈的慰藉吧。高宗朝征服高麗與高麗的統一唐太宗遠征高麗受挫,反而加強了高麗獨裁者泉蓋蘇文的侵略野心。656年,泉蓋蘇文聯合百濟入侵新羅,佔30餘城鎮。新羅試圖說服唐高宗與他一起消滅高麗。高宗心中難忘父親征服高麗的夢想,況且,自己也想樹立一代英名,遂與新羅一拍即合。這兩個盟國決定先攻破百濟,將它作為進攻高麗的基地。660年,充分的准備工作就緒,中國大將蘇定方率領號稱十萬人的大軍出山東半島渡黃海,在百濟首都泗沘城(錦江邊上,今)附近登陸。同時,有5萬大軍從新羅沖破百濟的西部防線,圍攻泗沘城。百濟王逃出都城,其子以該城和國土投降唐軍,百濟皇室成員到長安當人質。唐於其地設熊津、馬韓、東明等五個都督府,中國官員被派往王國各地進行管治。百濟僧人道琛與舊將福信率眾據地以叛,並遣使到日本迎歸百濟故王子立為王。道琛眾與唐軍、新羅軍交戰於熊津江口,因兵力懸殊遭圍攻,墮入水及戰死者萬餘人。661年,新羅兵士以糧盡引還。於是,道琛、福信都自稱將軍,招誘叛降,勢力囂張,拒前來和解的唐使於外館。不久,福信殺道琛,架空百濟新王,後來百濟新王又殺福信。百濟軍因內訌勢力大傷,且人心不穩,唐軍保持軍事上的優勢。662年,百濟新王遣使往高麗、日本請兵以拒唐軍。663年,唐軍大敗百濟及日本軍隊於白河口(今錦江口),凡四戰四捷,焚毀日本戰船400艘,百濟也最後投降。有了百濟作基地,高宗策劃中國軍隊從百濟和遼東同時出兵對高麗進行夾攻。蘇定方指揮的遠征軍從北面深入高麗腹地,圍攻平壤。由於部分唐軍被百濟叛軍(即上文福信一夥)牽制,不能參與進攻,新羅的支援又不及時,蘇定方的部隊被迫先撤。666年,泉蓋蘇文死。其繼任者與兩弟兄發生了爭權奪利的斗爭,形勢有利於中國。667年,唐朝以年邁的李世績為將率軍隊高麗發起了水陸大戰,加上新羅軍的配合,唐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鮮的軍事行動達到頂峰:李世績經一個月的圍攻後,攻陷平壤,帶20萬戰俘(含高麗國王)返中國,並把高麗王帶到太宗墓前祭奠。唐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駐軍2萬人。670年,高麗殘部反抗唐佔領軍的暴動成功,使王朝得以復辟。674年,唐終於將大規模的反抗鎮壓下去,但高麗反對中國佔領的抵抗運動不斷,抵抗受到企圖統一朝鮮半島的新羅的支持(新羅已開始了兼並的步伐)。676年,中國被迫遷平壤的都護府至遼東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國官員從高麗被召回。新羅幾年內佔領百濟、高麗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島的統一,對此後朝鮮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有了百濟作基地,高宗策劃中國軍隊從百濟和遼東同時出兵對高麗進行夾攻。蘇定方指揮的遠征軍從北面深入高麗腹地,圍攻平壤。由於部分唐軍被百濟叛軍(即上文福信一夥)牽制,不能參與進攻,新羅的支援又不及時,蘇定方的部隊被迫先撤。666年,泉蓋蘇文死。其繼任者與兩弟兄發生了爭權奪利的斗爭,形勢有利於中國。667年,唐朝以年邁的李世績為將率軍隊高麗發起了水陸大戰,加上新羅軍的配合,唐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鮮的軍事行動達到頂峰:李世績經一個月的圍攻後,攻陷平壤,帶20萬戰俘(含高麗國王)返中國,並把高麗王帶到太宗墓前祭奠。唐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駐軍2萬人。670年,高麗殘部反抗唐佔領軍的暴動成功,使王朝得以復辟。674年,唐終於將大規模的反抗鎮壓下去,但高麗反對中國佔領的抵抗運動不斷,抵抗受到企圖統一朝鮮半島的新羅的支持(新羅已開始了兼並的步伐)。676年,中國被迫遷平壤的都護府至遼東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國官員從高麗被召回。新羅幾年內佔領百濟、高麗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島的統一,對此後朝鮮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有了百濟作基地,高宗策劃中國軍隊從百濟和遼東同時出兵對高麗進行夾攻。蘇定方指揮的遠征軍從北面深入高麗腹地,圍攻平壤。由於部分唐軍被百濟叛軍(即上文福信一夥)牽制,不能參與進攻,新羅的支援又不及時,蘇定方的部隊被迫先撤。666年,泉蓋蘇文死。其繼任者與兩弟兄發生了爭權奪利的斗爭,形勢有利於中國。667年,唐朝以年邁的李世績為將率軍隊高麗發起了水陸大戰,加上新羅軍的配合,唐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鮮的軍事行動達到頂峰:李世績經一個月的圍攻後,攻陷平壤,帶20萬戰俘(含高麗國王)返中國,並把高麗王帶到太宗墓前祭奠。唐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駐軍2萬人。670年,高麗殘部反抗唐佔領軍的暴動成功,使王朝得以復辟。674年,唐終於將大規模的反抗鎮壓下去,但高麗反對中國佔領的抵抗運動不斷,抵抗受到企圖統一朝鮮半島的新羅的支持(新羅已開始了兼並的步伐)。676年,中國被迫遷平壤的都護府至遼東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國官員從高麗被召回。新羅幾年內佔領百濟、高麗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島的統一,對此後朝鮮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而678年,吐蕃對唐帝國的西部邊防造成了威脅,唐無力再派更多的部隊去朝鮮遏制前盟友的侵略性擴張,佔領、統治朝鮮的計劃被取消。唐對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表面上看是援助新羅,共同對抗高麗的地方霸權主義,綜觀整個對朝作戰過程,不難發現,唐對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的實質是擴張帝國領土,實現地區霸權主義的侵略戰爭。二、明朝的援朝抗倭戰爭明朝太祖時,李成桂為朝鮮國君,當時,朝鮮又號李朝朝鮮。李朝朝鮮通好明朝,太祖授印封王,世為藩屬。惟朝鮮與日本,一海之隔,向與倭人往來互市,交通頻繁。到了神宗萬曆年間,日本出了個豐臣秀吉,統一國境,遣使至朝鮮,迫他朝貢,且唆使攻明,令為前導。國王李松斷然拒絕,豐臣秀吉於1592年竟分遣小西行長等率舟師數百艘,並15萬大軍,以名古屋為大本營,從對馬島出發,直逼釜山。這就是明朝萬曆年間日本的第一次侵朝戰爭。這次侵朝,還有更深層的原因:豐氏政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掠奪更多的財富。長期以來在財源上支持織田信長(豐氏的上司)、豐臣秀吉的豪商巨賈,為獲得更多的利潤,迫切要求開展海外貿易,打通朝鮮、明朝的門戶。日軍一踏上朝鮮國土,朝鮮全國上下亂作一團。日軍相繼佔領東萊、金海、密陽等府。1592年四月十八日,當忠州失陷的消息報到朝廷時,國王李松打算放棄漢城逃跑。眾臣哭諫不可。第二天,李松立其子光海君暉為世子,三十日棄漢城。離開漢城第三天,守漢江和京城的文臣武將在日軍的進逼下潰逃。日軍兵不血刃佔領漢城。從四月十三至五月初三,僅20天日軍就從釜山達到漢城。李松五月七日至平壤。日軍繼續北進,六月十一,李松離開平壤到寧邊。日軍佔領平壤,形勢更加危急,李松決定避亂遼東。日本侵朝後,朝鮮即通報了明朝,並請求援助。五月底,明兵部尚書派使節至平壤向李鬆了解情況,李松再次請援。明一方面加強沿海戒備,側重遼東、山東、直隸等東、北要地,防止倭寇直接侵犯京師重地。主要進行調兵遣將、籌措糧餉事宜。另一方面,派軍隊應援朝鮮。六月二日,明廷「命遼東撫鎮發精兵二支應援朝鮮,仍發銀兩萬,解赴彼國犒軍。」七月,達平壤附近,因途中遇雨,道路泥濘,軍士疲憊。十七日,進攻平壤。日軍於城內設伏,明軍兩首領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率殘部退回國內。1593年正月初五,明御倭總兵官李如松(1592年十月上任)率明軍3.5萬人進駐朝鮮順安縣(平壤北),初六包圍平壤,初八,朝、明聯軍約4萬人進攻平壤。大炮齊發,震天動地,火箭紛飛。明軍用大炮轟開城門,李如松整軍入城。日軍龜縮在土窟里負隅頑抗。李如松感到一時難拔敵窟,加上士兵疲憊,於是退師還營。日軍乘機於當夜退出平壤,乘冰封渡過大同江,向南逃去。平壤收復。此戰,聯軍共斬獲1647首級,生擒5人,奪馬2985匹,救出被擄男女1225名。明軍陣亡796人,馬騾死576匹。平壤收復後,明軍繼續向南推進。正月二十三,李如松到達開城(漢城附近),准備一舉拿下王京漢城。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明前鋒2萬,日軍駐漢城5萬),且糧餉未集,器械未全部運到,准備不充分。加上李剛取得平壤大捷,洋洋得意,聽不進經略宋應昌的合理建議,雙方經碧蹄(漢城北30里)一戰,明軍銳氣大減。李如松退回平壤,留駐開城、平壤一線,不再南進。碧蹄一戰,明軍採取守勢。此時,明軍內部領導層矛盾重重,並且糧餉籌措困難,士兵疲憊不堪,明軍陷入困境。日軍也感到明軍的壓力,小西飛寫信給打過交道的沈惟敬「懇求奉貢東歸」。明經略宋應昌得此消息後,命令兩手准備。一方面派人去漢城同日本議和,另一方面調兵遣將,准備進剿日軍。雙方議和的條件大概是:日本於四月初八日全部撤出朝鮮;同時送還被擄的朝鮮二王子和大臣;明朝封豐臣秀吉作日本王。……日本失信,直到四月十九日才從漢城撤退,並帶走了二王子和大臣。四月二十,宋應昌為履行和議,禁止追擊日軍。日軍卻得寸進尺,故意放慢腳步。宋遣使催促。日本歸還人質,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大肆進攻晉城,屠城6萬人。日軍的慘絕人寰的暴行,為天地所不容,激起了朝鮮人民的極大憤慨,朝軍、明軍進攻日軍。七月下旬,日本部分撤出朝鮮,部分盤踞在釜山等地。明鑒於大部分日軍已撤,令大部分明軍撤回,留5000人駐守。雙方都未全撤,日本要求冊封後全撤,明要求全撤後冊封。事實上,明未等日軍全撤,於1596年封豐臣秀吉為日本王。這哪裡是豐臣秀吉的終極目的?「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和談只是緩兵之計,以退為進,只要時機成熟,豐田還會挑起事端,釋放他侵朝侵華的野心的。第二次援朝作戰1597——1599年1596年明對豐臣秀吉封貢時,朝鮮派使者去賀喜。因嫌朝鮮所派使節級別低,豐田拒絕接見。未及朝鮮使者回國,豐田欲再侵朝的消息已傳到漢城。朝鮮形勢再度緊張,國王李松致書給明廷,一方面與諸臣商量撤退的問題。明廷得到消息後,認為朝鮮庸人自擾,不相信日本會再度攻打朝鮮,因而不準備援助。1597年二月,遼東副總兵馬棟報告,日本於正月十四率200艘船隻進入朝鮮,駐於機張營(釜山東北)。同時,朝鮮請援的書信不斷。明廷方感到事態嚴重,決心再次援朝。同月,任命備倭將帥,派兵7000刻期入朝。豐田也於二月部署二次侵朝,准備動員八個軍十二萬人,並釜山等地守備部隊十四萬人先攻佔全羅、忠清二道。七月,日軍首攻朝鮮水軍。水軍在統制李舜臣的訓練下,作戰能力較強。但由於朝鮮黨爭,李被撤換。新統制改變李的防禦政策,指揮無方,號令不行。朝鮮戰艦被日軍包圍,士卒溺焚,新統制身亡,水軍敗亡。朝鮮頓失屏障,日本控制海上通道,一來可以直窺朝鮮,二來可以直窺中國的天津、登萊。此時,明援的先頭部隊先後到達全羅、忠清二道,在二道共有駐軍9000人。日軍在陸上分左右兩路進攻,共11萬餘人,目標依然是佔領全、清二道。八月,日軍圍攻明駐軍處。明軍由於缺乏外援,兩處駐點失陷,明軍傷亡2700餘人。明退守京城,人心惶惶。將領楊鎬從平壤來到漢城,人心始定,楊布置明軍於稷山設防。九月七日,日本到達稷山。明軍乘其不備,縱隊突擊,挫敗日軍。稷山之戰後,日軍分三部南撤,沿海屯駐,共有三個據點:加藤川屯川蔚山,小西行長屯順天,島津義弘屯泗川。明軍陸續赴朝4萬餘人,總督邢玠也於十一月到達漢城。鑒於目前的形勢,他決定兵分三路,合攻蔚山。又派小部分明軍同朝軍佯攻順天,以牽制小西行長。明軍先鋒遭遇日軍,殲敵四五百人。第二天,明軍續攻蔚山,日營起火,敗退至島山營。島山在蔚山南,日營建於陡峭的山坡上,易守難攻。朝、明軍隊屢攻未克,不得不決定長困久圍。日軍不得出營,缺糧少水;明軍亦供應不足,受飢挨凍。1598年正月,日軍萬余前來增援,與城內日軍相呼應。嚇得明軍盲目撤退,日軍縱兵追殺。明軍死傷三四千人,輜重損傷無數。蔚山戰後,邢玠決定請餉增兵,請求朝廷增調水軍,進行水陸夾攻。不久,御倭總兵陳璘以粵兵至,劉綎以川兵至,鄧子龍以江浙兵至。陸上分三路:中路統帶李如梅,東路統帶麻貴,西路統帶劉綎,水路統帶陳璘,四路並進,直撲倭營。適值遼陽寇警,李如松塞外戰歿,朝旨調如梅前往,命董一元代為中路統帶。八月,豐臣秀吉病死,日本有撤軍的動向。不久,加藤清正燒毀營帳,撤軍;中路的島津義弘也盡行撤退;小西行長想撤,無奈受阻於明朝水軍。於是,求援於島津義弘。他先請和於陳璘,陳璘放走一隻小船。朝鮮水軍統制李舜臣認為是小西行長請求援兵去了。李舜臣建議將朝、中水軍埋伏於貓島露梁津海峽待之。陳璘聽從其建議。島津義弘果然率七八百艘戰船來援,與明、朝聯軍相遇於露梁海域。聯軍夾擊日軍。李舜臣親擂戰鼓督戰,沖向敵艦,早日艦的包圍,陳璘率船來援,兩人同心協力,指揮水軍同日軍展開血戰。日軍被擊斃及溺水者眾,李沖出重圍。年近古稀的明總兵鄧子龍率勇士奮勇追擊日軍,力戰而死。李舜臣攻擊日軍的大樓船,射死日軍一員將領,自己胸部中彈。為了不影響士氣,他不讓公開自己受傷的事實,令侄子以其名義繼續督戰。在朝、明水軍的殊死進攻下,日軍敗潰。俘獲日艦100艘,燒毀200艘,斬首500級,生擒1800餘人,溺死者無數。明、朝聯軍以不小的代價取得巨大勝利。露梁津海戰後,日軍被全部趕出朝鮮。1599年四月,邢玠率明軍回國,只留少數部隊暫駐朝鮮。1600年,全部撤回。日本發動的長達七年的侵朝戰爭,使朝鮮人民長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明未援朝抗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費餉銀780餘萬。但是意義十分重大,拯救了危亡中的朝鮮鄰邦,粉碎了豐氏進攻明朝的狂妄圖謀。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如無此次作戰,朝鮮當時就可能淪為日本的附屬國,而不是300年後。朝、中唇齒相依,唇亡齒寒,中國說不定當時就遭日本武士的燒殺劫掠。明朝埋骨於他鄉的將士和歸國的抗倭將士永垂不朽,他們以生命換來了祖國人民的安寧。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乘機取代豐氏政權,建立德川幕府在日本的統治。

⑷ 隋煬帝三伐高麗得原因是什麼

隋煬帝三伐高麗動因
一、史上高麗與中國的關系通觀先秦至隋文帝時期高麗與我國的交往可見:我國與朝鮮血緣上有淵源關系;漢武帝設朝鮮四郡,又將其劃歸為我國的行政區域,確立了兩地的藩屬關系。隋唐統治者正是以這兩點為借口,伐其不恭。我國分亂之時,高麗趁勢擴張;強大時,朝貢中國,接受分封,所以從本質上講,高麗與我國歷代王朝動態的平衡關系是建立在國家實力的對比基礎之上。

二、隋初的國際形勢隋初的經濟繁榮為隋煬帝征高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總之,從國力對比來看,隋朝對高麗是個很大的威脅。同時,處於東夷強國地位的高麗也令隋十分擔憂。東夷散列開來並不可怕,但是如果他們因為某種原因聯合起來,尤其是高麗與突厥的聯合,足以對中原構成潛在的巨大威脅。經以上分析,旨在說明因為隋和高麗均感到對方的壓力,相互猜忌,所以引起高麗背離隋朝私臣於突厥,從而引發了這場大規模的戰爭。我們應避免進入「高麗侵華論」及「隋煬帝擴張領土論」的誤區。

三、國內形勢方面遼東之役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民不堪役,紛紛反抗,國內形勢日趨嚴峻。但是隋煬帝仍然固執己見,不聽臣下勸言,執意再征高麗。統治者不顧內患,堅持排除外憂,無疑是雪上加霜。隋煬帝為何在國內形勢已動盪不安之時還要發動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征遼戰爭呢?
分析如下:
① 當時國內已經是民變蜂起、愈演愈烈了,即使隋煬帝一心著手鎮壓內亂,全國性的起義也難以立即平定。
② 國內情急之時,外敵更有可能趁虛而入。
③ 賭注性地去攻打高麗,一旦取勝,不僅可以穩定邊疆局勢,挽回征高麗的負面影響造成的損失,而且可以消除人民起義的根源,迅速穩定國內形勢。四、隋煬帝個性因素
1、隋煬帝博學多才、有謀略。
2、隋煬帝一貫好動。
3、猜忌多疑,不聽勸。

五、核心集團的作用
據《隋書》記載,裴矩等五人「時人稱為『五貴』」。[4](《隋書》P1572)裴矩是隋煬帝邊境問題和國外民族方面的主要顧問,出色的外交家。裴矩提醒煬帝,隋文帝征高麗未遂是因為統帥無能,鼓勵煬帝用速戰速決的方法攻打高麗,並作為戰略顧問隨他征討。因此,裴矩在征遼時的策劃與鼓動作用不容忽視。綜上所述,隋煬帝伐高麗是基於理性分析當時國際形勢所作出的決定,不能輕易定位成擴張領土、掠奪財富的侵略戰爭,不妨看作防禦性、自衛性戰爭似乎更加合理一些。待到後來,局勢失控,隋煬帝消極放縱,加之核心集團的奉迎,使征遼戰爭發展成為不顧國情的賭注性、災難性戰爭,導致隋亡。

⑸ 歷史上哪一位皇帝「三伐高麗」() A

隋煬帝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煬帝第一次征伐高麗,第一次征戰高麗失敗。
大業九年四月,隋煬帝第二次親征高麗,逃亡敗。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二月,隋煬帝又下詔征發天下兵,第三次伐高麗。

⑹ 單選題"三伐高麗"的是歷史上哪一位皇帝

三征高來句麗是隋煬帝楊廣
在從大自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麗進行的三次戰爭。[1] 這三次東征煬帝均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煬帝剛剛巡遊江都結束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百姓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最終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

⑺ 中國歷史上幾次進攻高麗

高句麗佔有朝鮮北方,是在中國北方慕容家的燕衰落以後。這以前
朝鮮還是中國的四個大郡。
到了隋朝,三征高麗。兩次因為隋煬帝要「以德服人」,一次
因為楊玄感叛亂,均不成功。隋亡,高麗乘機侵佔遼東大部。
唐太宗再征高麗,在渤海邊消滅
了高麗軍主力以後,再次要「以德服人」,放走所有俘虜,結果
幾十萬俘虜重新保據遼東的各大城。唐軍五十萬攻打海城不下,
領軍主帥李世績跪在太宗皇帝馬前請罪。道宗肯請唐軍
出偏師殺向其首都平壤,而太宗一生用奇兵,此時卻要用正兵。
不許,於是唐軍南撤。
太宗皇帝駕崩後,高宗武後承繼太宗遺願。懷禿所佩服的武後
的確雄才大略,而且多了一點:心狠!
一方面發現高麗人只會守城不敢野戰,於是每年收獲,唐軍大股
入高麗境破壞生產。幾年下去,高麗糧食基本告磬。
一方面接受朝鮮中部的新羅的朝貢,命令新羅和高麗開戰。高麗則
反過來和朝鮮南部的百濟,後來又和日本聯盟抗拒唐朝。
新羅告急,武後破除政治正確,大膽起用小貪官(嘻嘻,對了,
我們的大英雄劉仁軌當年原本是個犯錯誤的同志,正因為收賄
被罷免在家反醒)劉仁軌率大軍渡海攻打南方的百濟國。一舉消滅
了百濟國。
此時西方西突厥大戰升級,唐軍主力轉向西方參加消滅西突厥的會
戰。劉仁軌孤軍被包圍在百濟殘余勢力和地方造反部隊之中,朝臣
紛紛上書要求退兵。而劉公與士兵共甘苦,多次上書武後堅定聖
意。
接下來就出著名的錦江口海戰。高麗和百濟的盟國日本傾國出師而
來,唐朝的海軍在錦江口大敗日本,海水為之變赤。狗日的一被
打敗就服輸,馬上拋棄高麗向唐朝投降進貢。
此時高麗人困馬乏,盟國基本不是被消滅就是投降,唐軍在李世(責貝)的率領下再次猛攻高麗,高麗於是滅亡。
唐朝在平壤設立了安東都護府,而唐朝的同盟新羅則得到了百濟。
對於唐來說,是收復了漢朝中國一直領有的故地。而新羅,也就是
高麗的敵人,才算是現在朝鮮人的正統。

⑻ 三伐高麗"的是歷史上哪一位皇帝

隋煬帝要三征高麗原因:
第一,隋煬帝在大業八年正月(612年)第一次出兵時,竟然動用了前無古人的113萬大軍,這樣規模的出兵,除了加重後勤負擔之外,在軍事上可謂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縱觀中國歷史,舉凡如此大規模的出兵,往往是慘敗而歸,最著名的殷鑒就是苻堅征東晉時號稱投鞭斷流的97萬大軍。
第二,隋煬帝進攻高句麗打的更是一場「政治仗」,這在第一次出征尤其明顯。隋煬帝在各大軍隊中都設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麗請降,隋軍就得停止進攻,而這恰恰被高句麗軍隊所利用,在情勢不利時候多次以詐降獲得喘息時機。
不過,對於這兩點軍事常識,曾經擔任過平陳主帥的隋煬帝不可能一點都不知道。唯一的解釋是,無論是出兵規模,還是「受降使者」,都說明了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意在不戰而勝,試圖通過炫耀武力以及展示兵勢壓服高句麗,這一訴求甚至壓倒了在軍事擊敗高句麗。而對此,也恰恰應和了以上隋煬帝意在重建國際秩序,而不是獲得領土的出兵動機。
第三,對於高句麗這樣一個立國數百年的大國,試圖速戰速決在戰略上是非常困難的。以後來唐朝消滅高句麗的歷史後見之明來看,通過持久戰逐步削弱高句麗國力,最後抓住高句麗內亂的時機一舉大規模出兵才是明智的。
第四,隋煬帝的出兵時機更有問題。即使隋煬帝是在做一件無比正確的事,他也是在「錯誤的時機做了一件正確的事」。道理很簡單,隋煬帝之前動用國力過猛,又是修大運河,又是修糧倉,又是四處巡遊,在出征高句麗之前理應與民休息幾年。同理,在首次出征受挫之後,隋煬帝次年便再度出兵,也是這個問題。

⑼ 三劃高麗是歷史上哪個皇帝

高麗皇帝(君王)列表:
國祖元德大王(追封)
懿祖景康大王王帝建(追封)
世祖威武大王王隆建(追封)
太祖王王建:應運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在位時間:天授元年(918年)—天授26年(943年)
文元大王王某(追封)
惠宗王武:仁德明孝宣顯高平景憲義恭大王,在位時間:943年─945年
定宗王堯:至德章敬正肅令仁簡敬庄元文明大王,在位時間:946年─949年
光宗王昭:別名王仙,弘道宣烈平世肅憲懿孝康惠大成大王,在位時間:949年─975年
景宗王胄:至仁成穆明惠順熙靖孝恭懿獻和大王,在位時間:975年─981年
戴宗王旭:睿聖和簡恭慎顯獻宣慶大王(追封)
成宗王治:康威章憲光孝獻明襄定文懿大王,在位時間:981年─997年
穆宗(湣宗)王誦:別名王訟,孝思威惠克英靖恭宣讓大王(宣靈大王),在位時間:997年─1009年

安宗王郁:憲景聖德孝懿大王(追封)
顯宗王詢:別名王安世,大孝德威達思元文大王,在位時間:1010年─1031年
德宗王欽:宣孝剛明光莊敬康大王,在位時間:1031年─1034年
靖宗王亨:弘孝安懿康獻英烈文敬容惠大王,在位時間:1035年─1046年
文宗王徽:章聖剛正明戴仁孝大王,在位時間:1046年─1083年
靖簡大王王基(追封)
順宗王勛:英明靖憲宣惠大王,在位時間:1083年
宣宗王運:安成寬仁顯順思孝大王,在位時間:1083年─1094年
獻宗王昱:恭殤定比懷孝大王,在位時間:1094年─1095年
肅宗王顒:別名王熙,文惠康正明孝大王,在位時間:1095年─1105年
襄憲大王王濤(追封)
睿宗王俁:明烈齊順文孝大王,在位時間:1105年─1122年
仁宗王楷:克安恭孝大王,在位時間:1123年─1146年
毅宗王晛:剛果庄孝大王,在位時間:1146年─1170年
明宗王晧:皇明光孝大王,在位時間:1170年─1197年
神宗王卓:別名王晫,敬恭靖孝大王,1197年─1204年
熙宗王韺:仁穆誠孝大王,在位時間:1204年─1211年
康宗王祦:別名王璹/王貞,浚哲文烈亶聰明憲貽謀穆清元孝大王,在位時間:1211年─1213年
高宗王皞:忠憲安孝大王,在位時間:1213年─1259年
英宗王淐(追封)
元宗王倎:別名王禃,忠敬順孝大王,在位時間:1260年─1274年
忠烈王王:王昛/王椹,忠烈景孝大王,在位時間:1274年─1298年,1298年─1308年
忠宣王王璋:蒙古名益知禮普花,忠宣憲孝大王(太尉王),在位時間:1298年,1308年─1313年
忠肅王王燾:蒙古名阿剌訥忒失里,忠肅懿孝大王,在位時間: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
忠惠王王禎:蒙古名普塔失里,忠惠獻孝大王,在位時間:1330年─1332年,1339年─1344年
忠穆王王昕:蒙古名八思麻朵兒只,忠穆顯孝大王,在位時間:1344年─1348年
忠定王王蚳:蒙古名迷思監朵兒只,忠定大王,在位時間:1349年─1351年
恭愍王王祺:蒙古名伯顏帖木児,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在位時間:1351年─1374年
前廢王王禑:別名辛禑,禑王,在位時間:1374年─1388年
後廢王王昌:別名辛昌,昌王,在位時間:1388年─1389年
恭讓王王瑤:在位時間:1389年─1392年

⑽ 三伐高麗"的是歷史上哪一位皇帝

隋煬帝楊廣。抄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襲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這三次東征煬帝均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煬帝剛剛巡遊江都結束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百姓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最終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2]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政權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皇帝三伐高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