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合理運用網路上歷史課

如何合理運用網路上歷史課

發布時間:2021-02-28 02:28:11

⑴ 如何利用網路在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網路技術逐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網路改變了世界的界限,它不僅能進行歷史現象的模擬和模擬,還能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網路環境的開放性加深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合作,為人類知識學習帶來許多有益的幫助。同時,這也迫使我們思考和急於解決以下一些實際問題:即學科教師如何在網路環境下進行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網路環境與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活動如何有效結合,才能促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特徵
網路環境拓展了研究性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因此,網路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是一種網路環境下的探究性的教與學,它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同時鼓勵在學習過程中交流與協作。與分科課程比較,網路環境下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自主性與網路環境的交互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是一項學生自願選擇或自願結合參加的學習活動。在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具體選擇與設計上,可以根據學生、學校的具體條件,靈活地選擇活動項目。學生將參與活動的設計、准備、安排和組織,整個活動以學生自我活動為中心,學生在自學、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種挫折,經受各種考驗,培養獨立性、自覺性、創造性及各種能力,為以後走向社會獨立從事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和家長應尊重並照顧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個人意願,讓它們自願選擇活動主題,使他們在活動中成為活動中心組織者。
2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應用性和網路環境的生成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應用性是指:它要求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結合生活實際投身到社會、投身到自然的實踐中去,靈活地運用文化課上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把「學與用」、「動腦與動手」等方面結合起來,使活動課真正做到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讓學生在動手研究性學習中獲得應用歷史知識的真切體驗。藉助網路環境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還可以使學生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取得新的收獲,同時或多或少的會產生一些研究成果。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學會了利用網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這些研究性活動的目標和結果都不是預先設置的,而是隨著研究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和課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進發,這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3研究性學習的靈活性、多樣性和網路環境的廣泛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表現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確定不是劃一的。有較大的彈性。活動課程以培養興趣、發展個性為目的,由於學生客觀上存在著差異性,要求每個學生達到的目標是各不相同的,可以因人而異;根據具體的情況和參加的學生的意願來確定,應該有很大的伸縮性;活動的時間,參加的人數自由度也很大,至於活動課程的組織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網路資源豐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師有效的組織的前提下,網路環境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不同需要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他們幾乎都可以在網路環境中在線點擊或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從而產生探究慾望和積極性。
4研究性學習活動環境、氣氛的愉悅性和網路環境的趣味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應力求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主觀要求進行活動設計。通常而言,趣味包括內容有趣、形式有趣、情境有趣、目標有趣、方法有趣。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安排新穎會引起學生好奇心,如果以分組競賽的形式組織活動就能激發學生好勝心。若教師安排的活動結果有誘惑力,還能激勵學生樂學,好學;同時為學生創設趣味盎然的活動環境,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造成寬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其中可以無拘束的參加活動,盡情地顯露自己的才能,因而又起到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發展潛在的個性特長的作用。
網路環境下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1「個體活動」型
即活動的過程僅僅是由學生個體獨自進行自主探究和實踐。比如完成某種項目設計,這種設計無論是獨立任務的完成和作品的產生,還是項目設計中的某個部分的製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雖然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也要與人交往和溝通(如向人請教、與人協商、查詢資料等),但其所有的決定和判斷都要求學生自己做出,任務和項目的主要由學生個人完成。
2「小組合作學習」型
是以4—6人的小組為基本形式,個人與集體活動包含在小組活動之中。這種活動向學生提供了可以進行橫向交流與多向溝通的網路環境。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與合作,總結經驗,共同提高。這種學習形式往往以「專題學習小組」或「專題研究與操作小組」的形態出現。
3「沙龍」型
對於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題的個人或研究小組,常採取「沙龍」形式,以「頭腦風暴」的方法,圍繞主題進行研討和交流,相互啟發,形成共識,促進個人或各研究小組的研究進程。

⑵ 在歷史課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課件

多媒體課件教學的作用和優點是有目共睹的,把它應用於歷史課教學中,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然而,如何在課堂上充分而有效地發揮其作用和優點,避免其缺點,使教學達到最優化,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達到教學最優化,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應用。
一、 教育性原則
這是從多媒體課件的編制角度進行要求的。「編制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向學生傳授學科的基礎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有益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所以,製作的課件要有明確的目標。在編制的過程中,首先要想到所要編制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必須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因而編制的教學課件要有助於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同時,其要適合學生接受水平。課件的製作不能脫離使用對象現有的知識基礎的接受能力。在信息內容和容量的確定上,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使之經過努力能加以掌握;在結構安排上,要符合教學的原則和學習的規律,易於學生所接受。
二、科學性原則
這一個原則是從課件的編制以及使用的角度進行要求的。在編制方面,所編制的課件要能正確反映學科的基礎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並能用科學的方式表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選取的素材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實性。2、文字表達要正確,符合科學事實,敘述要准確,例證和邏輯推理能深刻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3、圖片、圖表、動畫、特技等的運用要反映科學規律。
在使用方面,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高效、合理的原則。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具體要做到: 1、根據教育教學的需要進行優化組合,處理好各內容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比較,精心篩選,使內容之間達到最佳組合。胡亂搭配,隨意使用,會干擾學生視聽,擾亂學生思維,破壞教學秩序。2、在教學設計中選准最佳作用點,處理好歷史課教學內容與多媒體切入的關系。在課堂上,並非任何時候都收到好的效果,期間有一個抓時機,找切點的問題。教學內容與多媒體達到最佳對接、切入,方可收到好的效果。
三、 適用性原則
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選擇不是越先進越好,而是要以符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原則。在課件教學內容上,要注意精選,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目的,搜集不同的材料,製作成為不同內容的課件。不能只考慮技術原因而把與內容無關的背景圖片、易於分散學生注意力的聲音、影像等硬搬進課件。我們在注重課件生動性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它的知識性和適用性,把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以及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相關感性材料搬上屏幕,這樣才適合於歷史教學課堂。
另外,還要提高教師素質,讓教師自己製作出適合與自己教學內容的課件。雖然,教師自己製作課件花費的時間多、精力大,但同樣,計算機專業人員製作的課件也會增加教學成本,同時並不可能適用於任何一個老師的教學和多層次的學生對象。相比之下,教師能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製作出適用於教學的課件。課件的製作和選擇都應該遵循適用性原則。
四、 交互性原則
現在的多媒體教室多為大教室,教師在講台上與學生的實際空間距離拉得很大,這使得教師的親和力減弱,而有的教師大部分時間集中在電腦屏幕上,甚至於坐在電腦桌後面,更讓學生感覺冰冷、陌生,缺少人情味。沒有感情的交流就沒有知識的交流,課堂應建構師——生、生——生多向主體的交流、交往模式,多媒體課件運用不好,容易成為課堂交流的障礙。所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應遵循交互性原則,實現人機之間的「友好」對話。而其交互性集中體現在學生主動參與創造更好的條件,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何吸引學生參與。並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做出相應的反饋,表現的知識應該是可操縱的,而不是教材的電子搬家。課件要反映和支持學生的思想和見解,不能平鋪直敘,只表達教師意志,不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規律,實行單向教學。例如,適當設置一些疑問,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自學或解答某些難題。
同時,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時應走下講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情緒相互感染,適時切入課件,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從而達到直接溝通的人際互動效果和良好的人機之間的「友好」對話。
五、 效益性原則
編制教學課件要考慮經濟效益,以最小代價,得到最大收獲,也就是說要力爭用最小的人力、材料、經費和時間,製成大量優秀的教學課件。即根據周密的計劃,合理地調配人力,使用材料,核算經費,安排時間,特別要注意節約時間,製成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能夠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課件。
還有,製成的多媒體課件必須經得教學實踐反復證明,相對於傳統教育手段來講,能明顯提高效益,才是值得保留、肯定和擴大的。因此,在實際中不能片面追求課件的現代化、多樣化,而忽視教學目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件的精彩性的同時,還必須注重課件的知識性、效益性,必須遵循教學規律,正確處理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的關系,恰倒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以便較好地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⑶ 中學歷史教師應如何應對網路環境下的歷史教學的挑戰

任何學習過程都存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學習的表現與效果截然不同。當學生處於最佳心理狀態時,學習情緒高漲,專心致志,課堂氣氛熱烈而愉悅。為此,教師應注意:(1)把微笑帶進課堂--以情感情。微笑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愛的微笑可以征服學生的心靈。當學生思想走神、思緒信馬由韁時,充滿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學生"迷途知返";當學生答問受挫時,滿懷鼓勵和依賴的微笑,能使學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當學生板演成功時,飽含肯定和贊賞的微笑,能使學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強的求知慾。教師親切的教態、愛撫的目光和鼓勵的言語,能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融洽的合作氣氛,使學生形成和保持積極主動的良好學習心態。(2)把成功帶給學生--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學認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有種種誘因或手段,成就動機則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種,它應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動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和不同的收獲,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個別要求。如在課堂作業的配置與處理上,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並通過當堂批改或講評,及時滿足學生急於知道作業正確與否的迫切心理需求,開闊學生解題思路,使那些解題中"別出心裁"的學生得到贊譽。這樣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形成一種樂於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

⑷ 如何有效利用網路新媒體進行歷史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紀70年代。關於新媒體的定義,國內外研究者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並未達成共識。筆者認為,新媒體簡單地說就是網路媒體和移動媒體,它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在新的技術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數字化和互動性是它的本質特徵,是相對於舊媒體(報紙、廣播、電視、戶外)而言的「新」,它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的意義
新媒體給中學歷史教學注入了活力,新穎的技術、直觀的內容、良好的互動性是其他歷史教學資源無法比擬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和互聯網數據平台網路發展狀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達到7.01億,普及率達到50%以上。2015年上半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6小時。這些數據中,學生和教師占很大比例。因此,將新媒體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既順應時代潮流,也是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具體說來有以下重要性。
1. 轉變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粉筆加黑板,教師拿著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在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下,學生永遠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和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和最高權威,這既不利於教學的發展,也不利於教育目的的實現。新媒體輔助中學歷史教學可以改變這種陳舊、落後的教學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可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資源。不管是在課外還是在課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知識,教師也可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講課方法。在新媒體的作用下,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拉近距離,培養情感。
2. 構建師生交流平台
新媒體的交互性在形式上表現為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交流互動的增強,主要表現為轉載、分享、回帖等形式。在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自說自話,學生被動聽課,學生和教師之間很少交流。而新媒體的應用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博客或「校校通」和「班班通」,隨時分享、轉載、評論,隨時和同學、教師進行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還可以通過新媒體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做好預習。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平台搜索資料,開展討論。
3.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瑞士教育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憑借一張嘴、一根粉筆、一塊黑板授課,很難長時間吸引學生,更不談學習興趣。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常常被人們冠以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的帽子。而新媒體的運用,通過促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為歷史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具體運用方式
1. 微博
微博可作為課堂之外的一種虛擬平台,通過信息發布者(教師)與受眾(學生)之間的聯系,實現信息研討、資源共享、疑難解答等互動學習目的。通過微博學習歷史知識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它融合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源,使課外學習更具有吸引力和實效性。
2. 博客
博客越來越受師生青睞,被廣泛地運用到教育實踐中。教師可利用博客集文字、圖片、音頻及視頻於一體的優點,營造歷史情景,再現歷史場面,使得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激發學習興趣。還可利用微博良好的互動性,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細化教學過程,完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方式過於重視分數,微博的開放性為學生評價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查看學生的學習日誌,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進行更全面、科學的評價。
3. 微課
微課近幾年風靡於教育界,受到很多中小學教師的追捧,被廣泛地運用到課前、課中、課後不同的教學階段。微課是基於精美教學設計、藉助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將知識點或輔助性教學資源講透徹,時間為5分鍾左右的視頻,可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新型學習方式。
4. 網路教學資源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解讀》提出,網路信息資源被視為6大教育資源之一。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庫,教學中很多資料、課件、教案、論文、試題來源於此。教師可以藉助網路資源來彌補傳統教學資源不足的局面,還能提高教學能力,增強教學效果。
五、實踐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1. 存在問題
(1)過分依賴新媒體。新媒體給歷史教學帶來很多便利,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很多教師過分依賴新媒體,不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具體內容為依據,機械地將新媒體資源搬到課堂,造成學生的「信息超量」,不利於提高課堂效率。
(2)輕形式,重效果。部分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展示新媒體,過分看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學內容,沒有抓住課堂教學的重點。一節課下來,課堂上熱鬧非凡,但對具體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解析反而有所忽略,致使新媒體教學陷入「華而不實」的境地。
(3)新媒體技術發展不平衡,難以規范和普及。新媒體技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導致全國各地的發展不平衡。有的地區、學校特別注重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定期組織教師培訓,經常舉行新媒體教學技能大賽;有的學校並不重視新媒體技術,使得新媒體教學機制不夠完善。
2. 解決策略
(1)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其媒介素養直接影響應用效果。因此,要不斷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
(2)加強網路資源建設。很多教師反映學校的計算機配置落後,學校應在電腦及網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組織師生自主開發新媒體教學資源,同時加強校外交流。
(3)合理選擇新媒體。任何媒體對於教學都有特定功能和效果,從傳遞、接受教學信息的角度來看,只有恰當運用新媒體,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合理選擇、運用各種媒體,敦促自己完成教學任務。

⑸ 怎樣利用多媒體上好歷史課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以其表現形式的回多樣答性、表現內容的豐富性、表達方式的直觀性等優點給傳統的教學法帶來了歷史性的變革,為課堂引人新鮮的活力,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氣象。隨著學校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學校制定一些相應制度促使老師在教學中製作多媒體課件,並用於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在教學中該如何恰當地用好多媒體,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的功能。以下是本人的幾點淺見:一、科學合理的利用多媒體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歷史事實,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概括、綜合、引申歷史事實的方法,從而形成能力。由於歷史課教學研究對象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獲取直接的生活經驗來印證,這些要求單憑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重點、難點。

⑹ 怎樣上好歷史課

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兩種,一是興趣動機,二是責任動機。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十一二歲的初中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就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如此看來,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興趣動機占首要位置。所以歷史課上得是否生動有趣是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那麼,如何才能使歷史課上得更生動有趣呢?作為七年級的歷史教師,我覺得在教學中可從以下三方面來激發學生興趣。一、教案中體現趣味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上課也一樣,無論多麼有經驗的教師,要上好課,課前都要認真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想歷史課上得生動有趣,在編寫教案時,一是要大量閱讀有關資料,篩選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如:講「明朝文化」時提到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和最大的一部叢書,為加深學生印象,在備課時,可搜集「解縉巧答皇帝問」的故事和「紀曉嵐巧諷和砷」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非常有趣,學生聽起來很感興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本來很難記、也很枯燥的東西。二是要用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手法,即編順口溜、游戲活動等表現所講內容。例如:在講「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課文內容多,不好記憶,我就和學生一起編了順口溜:「杯酒釋兵權,解決節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財轉運使。中央設禁軍,強干而弱枝。」類似的,如講到「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我也和同學一起編了順口溜:「廢丞相,權力歸六部。置廠衛,鎮壓與監視。用八股,束縛讀書人。廢行省,地方設三司。」這樣課文重點內容通過編順口溜很輕松的記住了。三是要精心設計板書。課文內容重點、關鍵一目瞭然,過目成誦。彩色粉筆標明重點引人注目,強化記憶。所有這些,都要在備課時認真准備、設計好,上課時才能做到揮灑自如,順手拈來。二、教法中貫穿趣味孔子說過:「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要讓學生保持「樂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須改革創新,靈活有樂趣。1、講故事、師生議論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如講「東漢邊疆各族」這一節課時,可先講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又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可讓學生來講一些有關三國的故事,因同學們對三國的故事聽得比較多,有的同學甚至還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所以講得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而後,教師用談話法講述本課。講完課文後引導學生討論「三國鼎立局面最終是怎樣結束的,為什麼會結束的」。通過這樣的學習、討論,學生對本課了解得非常深刻,記憶得非常牢固。2、用編兒歌、順口溜、做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講 「杯酒釋兵權」這一內容時,老師先解釋「杯酒釋兵權」中「釋」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看課文、回答:這是哪位大臣給宋太祖趙匡胤提出的建議?學生回答後,教師讓幾位同學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幾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將,把課文中小字部分的內容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游戲,此時,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就把本課的「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這個重點內容抓住了,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通過師生編順口溜的方法把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編為:「杯酒釋兵權,解決節度使。文臣做知州,……(前面提到,略)」那麼整節課學生學得既有興趣,又學得輕松愉快。三、學法中充滿趣味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我認為教師指導學生的學法是非常重要的,教書的目的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在講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好歷史的方法。例如:教會學生如何編順口溜;教會學生如何將枯燥的歷史時間、歷史人名、歷史事件變成生動有趣的內容;教會學生如何將繁雜的內容精簡成簡要的內容來記憶;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歷史問題等等。這樣,學生學起歷史來,就再也不會成為一種負擔,而是成為一種內心的需要,上歷史課成為了一種享受。以上三方面,趣味教案是前提,趣味教法是手段,趣味學法是目的。總之,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樂教樂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⑺ 如何上好歷史課

這跟老師來的講課水平也有著很密切的關自系。如果老師講課毫無生氣、照本宣科、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相信聽課的學生也不會有太大興趣。當然,老師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自身做起。「既然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吧」。上好歷史課,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自己對於歷史這一門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是自己自發的對歷史感興趣,那一切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如果自身對歷史沒有興趣,只是為了試卷上的高分,有些技巧性的東西或是經驗可以借鑒一下:
1、課前預習
依照老師講課的進度提前一至兩個課時提前預習
2、按時作業
對於老師布置的課堂練習按時按量獨立完成
3、課後復習
有計劃地對自己已學知識進行復習,對自己模糊或遺忘的知識重點考察
4、考前查遺
這是臨時抱佛腳的辦法,當然也是最有效的

⑻ 請問我們應該如何上好歷史課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教育要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作為老師,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系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獃子了。
2、更新備課方式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歷史老師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路資源,因為網路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其實可以參考一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路,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四)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同一級組組成一個備課組,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導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填鴨式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當今的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在課堂教學中假設活動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兩種較好的方法。
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於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由感而發,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②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常用的課堂活動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搜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它課堂活動形式。有時,還可以把幾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用,那樣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一的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內容:一場對是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朝議的模擬表演。通過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並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更新教學評價機制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正在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准上,不僅僅局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評價,又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總之,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歷史教師要真正教好歷史,就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目標觀。新課程將過程和方法作為三大課程目標之一,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從中學會學習。歷史教師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應注重教學的過程和方法,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學生學會學習的顯著特徵是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要善於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起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更主要的是,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使他們在師生平等交流和探討中得到發展。

⑼ 如何合理利用網路資源進行歷史教學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導小學生積極探究的學習的良好方法。一個對學科知識無興趣也無需要的學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學習這門學科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進行巧妙恰當地呈現,製成課件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習的知識背景,使課文內容形象化,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題產生深厚的興趣,必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會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一些很抽象的問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學生"啟而不發,思維受阻"時,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教師可使用多媒體以活化課文內容情景,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其充分感知體驗。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教學的指導有了針對性,也可以實現語文教學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同時讓呆板的課堂活潑化,讓學生處在良好的學習狀態中。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觀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教育才有效。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使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學生只是接受者,是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處於被灌輸的狀態。而現代技術教育手段,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創造更好的學習情境,從而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有利於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在小學識字教學中,識字是小學生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培養讀寫能力的前提條件,只重視識字的數量,而忽視以上所列兒童識字能力的培養,是一種相當錯誤的教學觀。兒童識字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兒童能否熟練運用漢語拼音,准確讀出字音;能否運用字的各種結構規律,分析、記憶字型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據詞定音的方法等方面。眾所周知,漢字本身較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紛繁復雜。而由於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差,對事物關注的時間更為短暫,學習過程中的無意注意佔優勢,而有意注意佔劣勢。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如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整節課教學生字,往往是教師教起來感到枯燥,學生學起來覺得無味。只有著眼於識字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用的技能、技巧,最後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利用多媒體的直觀進行識字教學,分析結構,比較筆畫,用色彩、閃爍、字的放大、縮小等手段來化難為易,能使學生快速牢固的掌握。《課標》要求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認真觀察每一種筆畫,了解筆畫的特點並記住名稱,知道每個字的筆畫組成,為今後識記字形,特別是識記獨體字的字形打基礎。
多媒體識字過程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像,他們看著畫面,聽著教師的點撥,對字義就能意會,無需教師多講解。例如教「閃」,屏幕上出現扇門,一個人迅速從門里閃過。反復幾次後,屏幕打出「門+人=閃」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字的意思。而且知道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意思。又如:教學「山」「田」「木」「目」這些象形字時先用課件出示這些字相應的具體圖片,再由具體圖片逐漸變化為方塊字,這樣做既有助於學生了解漢字據形知義的特點,掌握象形字的形、義、音,又有利於教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利用多媒體還可以把合體字分成部件,用不同顏色對比顯示。如:稍、情、棒、珠等合體字,部首是紅的、偏旁是黑色,這樣的色彩鮮明對比,會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感知偏旁部首的概念,學習利用部件識記合體字;還可以利用動畫,讓筆畫一筆一筆地飛入田字格,這樣學生記住了筆順筆畫,書寫起來更容易、更規范,漢字的學習變得更加簡單直接,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學習部首相同的字時,可以用動畫換偏旁,變出新的漢字,把識字這種抽象思維的過程變得比較直觀易懂,降低了學習漢字的難度。學生的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以往的閱讀大部分都是文本閱讀,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超文本閱讀已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學習之中。它可以運用圖形、圖像、聲音、視頻、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給予人們直觀、立體的感受,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的速讀、略讀水平的發展。如:在教學《春筍》一課時,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讓他們上網收集和「春筍」有關的詩歌、散文、故事、童話等等。在完成教學後,讓他們互相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互相閱讀,增強了學生的閱讀量。學生的只有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文本、超文本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真正領略讀書的樂趣,從而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寫作教學中顯示了其無比的優越性,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有著神奇而獨特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要靈活、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使我們的作文教學更精彩。
中年級學生,由於生活范圍狹小,不可能達到見多識廣的地步,再加上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寫作文時感到無話可說,所寫的作文乾枯無味,似乎在記流水賬。在教學中,只有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才能迅速提高學生習作水平,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經常讓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走出校門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不現實的。多媒體集聲音、圖象、文字、動畫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具有圖象直觀、色彩鮮明、音響逼真、動靜結合的特點和優勢。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路資源運用於作文教學中,有效的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
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技術是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採取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優化教學設計,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個體化的教學。在個體化教學過程中,採用人機對話,互交性很強,充滿人性化的界面設計,學什麼內容,什麼層次,練習,測評等都是由學生自己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點選。在輕松自然的環境下學習,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不局限於相同的學習起點,只求人人都有所提高,這在傳統教育中很難做得到的事情,在這里可以輕松實現。我們要重視實踐、探索、發現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要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就必須置學生於自主、探究、發現的活動中,讓學生從主動經驗和探索的活動中發現知識的由來和關系,以外部的實際操作和內部的思維操作相結合、相作用來實現認識的深化。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使面向學生的畫面生動活潑,色彩鮮艷,聲情並茂。這就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學生只能看黑板、聽老師講的單調的模式,使得課堂變得絢麗多彩、富有趣味,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合諧的教學情境,極大的提高了他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可以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備課質量和學生網路學習的積極性。堅持科學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積極的作用。作為一位語文老師,要盡力開發和利用學校的一切可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積極地探索一些新的應用技巧,不斷完善學校的學習環境,使其真正成為一個支持和促進每個學生學習的場所。我們努力,讓學校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主陣地,讓老師都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者和應用者,讓學生都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受益者和學習者,中國教育的明天會更好。

閱讀全文

與如何合理運用網路上歷史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