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回答歷史題中的原因

如何回答歷史題中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1-02-28 02:04:46

Ⅰ 哪位高中歷史高手告訴下 那些歷史簡答題的答題方向 如答原因要回答哪些方面之類的

1、 歷史背景
(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方法題的解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Ⅱ 如何回答歷史試題中的啟示類問題

近幾年高考中,啟示類問題頻頻出現,研究這類問題的特徵以及解答技巧,既是高考應試的需要,也是教育功能的展示,讓人們從中有所領悟。大致歸納為以下三類。一、由具體問題談對某一類問題的看法2006年全國Ⅰ卷37題(4)簡述從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中得到的啟示。考生從歷史上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繼續發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華文明的發展應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廣泛吸收世界的優秀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賦分。2007年江蘇卷37題.讀材料一孔子聚徒講學、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於學校(王安石《臨川集》)、材料三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材料四拿破崙通過《教育基本法》:結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麼啟示?這道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在選拔人才方面的經驗或啟示: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完善和規范考試制度,有利於人才選拔;要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危害嚴重;樹立尊重知識和人才觀念等。二、通過歷史知識對相關的現實問題作出認識或預測2007年江蘇卷29題,由漢、唐時期中日友好交往到19世紀60年代後,兩國開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再到近......
(本文共計2頁)
[繼續閱讀本文]

Ⅲ 歷史題中的根本原因根本目的什麼的要要怎麼回答

根本原因是經濟根本目的是利益

Ⅳ 如何回答歷史解答題

樓上幾位已經把大方向說過了 我再補充點 既 影響 可分為 對自己 對對方回 以及對世界 後世答的影響
答原因可從經濟 政 hx治 社會矛盾考慮 同時一定要考慮同時期世界上有沒有推動其發生的大事發生
根本原因 一定是從經濟入手
一兩句話肯定說不明白 如果有什麼具體的題 可以發給我 可以給您做一個解題範例
發我空間里 或郵箱都可 郵箱 [email protected]

歷史系的表示高中時成批成批的答大題

Ⅳ 高中政治歷史大題回答原因類應該怎麼答

必要性是指事件發生的必然,一般從目前的狀況、時代需求等方面版說明實施的迫切性。權
而重要性側重於意義,通過這項活動或措施帶來哪些益處,所以才要實施或開展。
舉個例子,比如要打環保戰,究其原因。必要性在於當今存在一些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產生了一些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活生產的影響,不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社會上有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等等不是很完善,加強環境保護就成為必然了。而重要性是指通過打環保戰可以帶來很多好處,比如經濟可持續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更綠色了等等。這些都是由於開展活動還可能帶來的有益結果。鑒於這些,所以也要開展環保戰。

Ⅵ 怎樣答歷史中的【根本原因,實質】的問題呢、從哪些方面來考慮呢簡單直接地答哦

是考試么?碰到這樣的問題你答題時就往馬列原理的歷史觀上靠,回因為根本原因,本質就答是歷史表象下內含的原理。比方說在問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的原因時就是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啊,落後的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啊這樣的原理。而在問及為什麼晚清在對抗資本主義列強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時,就可以回答說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必然勝過落後的封建主義關系條件下的生產力。同理都可以這樣歸納總結。
你大概是個初中或者高中生吧?你應該有很多做題的歷史輔導資料,建議你多歸納這樣的問題,把書上類似的問題的答案都比較總結一下,看五六道就茅塞頓開了。

Ⅶ 期末怎麼回答歷史原因類問題

一般中學的歷史題答案在書本中和課堂中都能找到。
首先,仔細閱讀材料,在材回料中找。一般分答之少的話,在材料中都可以找到的,就看你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分析能力;
其次,有些答案需要你結合平時所學,這就要看你平時學習中對該段歷史的掌握了。

Ⅷ 高中歷史材料題中影響,原因,背景,作用等這一類的問題如何回答

影響(作用,評價):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會叫你們劃線。答題的時候,要根據問題回答,版要分清是答權哪一方面的影響。例如,新航路的開辟,既有對歐洲的影響,也有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響,亦有對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其實,作用和評價也是和影響的答題方法一樣。註:評價要從利和弊兩方面辯證答題。原因(背景,社會根源):即為什麼要這么做,可以有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有時也稱導火線),根本原因(即社會根源)。註:題目是問原因時要全部回答,若只問根源,回答根本原因即可。一般的,社會根源是一個國家的性質,例如中國名族資本主義發展沒有得到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認識:要求答影響和該怎樣做。高中歷史答題中,最常見的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最後,就是多背誦,多總結,多做題,多質疑。相信自己!

Ⅸ 歷史問答題怎麼答怎麼分析題目

一、問答題的種類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選例並圖解如下:[例題]根據史實說明近、現代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原因。中國各種主要政治勢力對兩次戰爭的態度如何?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高考試題均由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和求答項構成。但在題文中有時有合理省略的情況,合理的省略無損於題意。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 「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3.解問答題的讀、審、答(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3)答案規范化。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例1:鴉片戰爭後,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的同時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概括指出在19世紀中葉至1919年的近代化歷程中,中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構成以及教育、科技諸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時間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內容。時間是近代前期,內容是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的構成及教育、科技五個方面。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變化體現在:從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現為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體。從生產方式來看,從封建的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從階級結構來看,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從教育來看,教育內容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集中體現為新式學堂的出現。科技方面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參考答案:(1)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2)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3)產生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等新的階級。(4)出現了新式學堂。(5)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例2:中國近代化是指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對中國近代化演進層次的論述,史學界有多種觀點。一位著名史學家認為:中國近代化先後經歷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三個時期,並沿著三個層面向縱深延伸。根據所學知識,結合以上觀點回答下列問題。(1)「觀念轉變」「器物變革」「制度變革」分別指什麼?(2)以上變革對中國社會各產生了什麼重要的積極影響?解析:本題從近代化的層次性立意,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和對史實的運用能力,解題時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個層次,其關鍵在於利用時間限制篩選事件,「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應指新思想的萌發: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指洋務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涉及的事件較多,要考慮全面。第二問答題比較簡單,注意語言要簡煉,條理要清楚。參考答案:(1)「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辛亥革命。(2)影響:①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②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擴張。③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清末新政對中國的近代化在客觀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們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反動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打擊了帝國主義,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發揮出自己的答題技巧,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技巧的運用要靠平時去練、去實踐。筆者淺談旨在說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識充分發揮出來,取得好的成績。
這樣可以么?

Ⅹ 如何回答歷史作用題

問答題由題目中心詞、條件限制詞、回答內容詞和解答方式詞構成.題目中心詞是答案論述的直接對象; 條件限制詞是規定事件、現象的時間、地點和性質;回答內容詞是答案規定必須的內容;解答方式詞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試題:19世紀末山東是怎樣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況發生了什麼變化?並結合中外史實說明因此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本題的「山東」是題目中心詞;「19世紀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條件限制詞;「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發生了什麼變化」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是回答內容詞;「怎樣」、「發生」和「說明」是解答方式詞.
問答題考查歷史闡釋能力.歷史闡釋主要是指闡釋歷史的方法和理論思維能力.具體考查歸納、比較、概括歷史知識能力;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語言准確、邏輯 嚴謹、史論結合的文字表達能力.可以這樣說,問答題考查了歷史學科的各項能力.例如,1992年試題:結合印度歷次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基本原因,歸納各次斗爭的特點,並指出這一斗爭的結局.這道題考查的是近現代印度人民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整個民族解放運動,要求考生從每個階段印度和英國的政治、經濟背景進行回答.考生的答題過程,也是其能力體現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基礎上的「默寫」過程.
一、從題型上看,歷史問答題有5個特點
1.「大跨度、高概括」.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大、層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識是「死」的,但題目的發問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場景考舊知識的目的.例如1990年試題:結合13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這道題時間上跨越了700年,內容上跨越了經濟和政治領域.題目 的新意在於提出了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要求.此題有教材知識為依託,要求考生從經濟和政治領域歸納、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
2.「小切口、深分析」.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小,以某一歷史具體現象為「切口」,考查與之橫向和縱向相關的知識,並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試題:試以武昌起義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實,說明帝國主義對待中國革命的態度.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基本的道理?此題時間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國主義破壞武昌起義和「二次革命」的史實,要求考生回答帝國主義破壞中國革命的史實,得出中國人民必須在反封建斗爭的同時反對帝國主義,粉碎帝國主義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的夢想.但多數考生從中國資產階級軟弱性出發,答成資產階級不能領導革命成功,只能在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才能勝利.
3.材料型的問答題.此類題型就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從而創造了問答題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試題: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說:「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概括了英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思想.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說明英國對法政策怎樣 體現了這一思想.這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題要求考生正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的時間為1804年,20世紀20年代的時間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內找出英法關系的仇敵——盟友——仇敵的史實,並加以說明原因.最後,要求考生說明英國對法國政策的變化與德國有關, 所以明裡是英法關系,暗裡還有英德關系、法德關系.明確表述英國與法國有時結盟,有時敵對,有時關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國的利益為轉移的正確觀點.總之,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正確的觀點和善於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既是高校選拔的條件,也是中學培養的目標,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
4.宏觀概括.此類題型就是把散見各章節相關的史實宏觀概括,引出規律性的結論.例如1991年試題:概括19世紀下半葉德國歷史發展的特點,並用史實加以證明.此題看起來很簡單,它要求考生從宏觀上從民族統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壟斷組織出現、無產階級斗爭進入新階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個方面進行高度概括 ,然後用史實加以證明.其正確答案如下:
①結束分裂狀態,實現民族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同時保留了某些封建殘余.
史實: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統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保留了君主政體.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猛,後來居上.
史實:德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英法,到19世紀末,德國工業生產超過法國,成為歐洲工業強國.
③出現集中程度較高的壟斷組織.
史實:萊茵—威斯特伐里亞煤業辛迪加成立時已集中了全區煤產量的86.7%;德國的電氣工業基本為電業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所壟斷;航運業則基本為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航運公司壟斷.
④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
史實:德國工人階級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政黨——社會民主工黨;巴黎公社後,德國成為歐洲工人運動的中心;德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反對「非常法」斗爭的勝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擴張政策,成為最富於侵略性的國家和世界戰爭策源地之一.
史實:先後搶佔西南非洲、多哥、喀麥隆等殖民地,強租中國膠州灣;締結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 .
5.比較題.此類題型就是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1994年試題: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麼?
應該說問答題出比較題並不是新鮮的事,主要是命題的角度新.這道題從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國維新思想 和法國啟蒙思想進行比較,並且重點放在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的不同上,從而創設了新情境.在第一問中,考生能正確答出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和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等要點,多數漏答救亡圖存內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從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的時代背景上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第二問中,考生對維新思想促成戊戌變法 答得較好,但對法國啟蒙思想摧毀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作用則答不出來.第三問中,由於要求脫離中學實際,一般都答不出「法國啟蒙思想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完整體系」的要點.
二、問答題的答題技巧
問答題的答題技巧基本要求是:細心審題,答對所問;先列提綱,後寫答案;瞻前顧後,面面俱到;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1.細心審題,答對所問.
審題是答題的關鍵,如能正確理解題意,就能獲得好的成績,反之,審題錯了,就會失誤.在審題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關鍵詞,考生可在問答題中關鍵詞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然後針對設問進行回答.
例如1993年試題:簡述工業革命的後果,並據此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從中各舉出兩個重大歷史事件.這道題的關鍵詞是對「三大潮流」的理解,因為「三大潮流」這 種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現過.考生在審題過程中,把它理解為三大線索,並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這樣答題就會迎刃而解.第一層,在課本中列有工業革命的後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業革命的後果,首先是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使資本主義力量增強;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強國加緊掠奪殖民地;最後是社會關系和人們的經濟地位發生變化,特別是形成了無產階級.
第二層,只要把緊接其後的幾章標題聯系起來,分類概括即可.
19世紀70年代之前的三股進步歷史潮流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運動;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
第三層,對三大潮流各舉實例說明.
三股歷史潮流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德意志、義大利的統一;美國內戰;日本的明治維新.
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共產黨宣言》發表;第一國際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爪哇人民起義;阿富汗人民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印度民族起義 .
2.先列提綱,後寫答案.
答案提綱反映了整個答案的內在聯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綱,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綱時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同時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確,史實表述的准確,說明論證的表述的准確 .
例如1991年試題:概述1840-1949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華侵略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和結局.「消長」就是減少和增長的意思,就是按時間順序答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情況、原因和結果.考生應先列提綱:
①19世紀初,英國.
②19世紀中晚期,六國共同支配.
③一戰前後,列強找代理人,日本獨佔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戰後,美國.
在此基礎上,考生進一步進行回答.
①19世紀初期,清朝封建統治漸趨衰落,世界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階段.居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首位的英國於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在對中國的侵略中占優勢地位.
②19世紀中、晚期,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法、美、俄、日、德等國紛紛加入侵華行列.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狂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形成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局混亂,列強分別在中國尋找代理人,擴大各自的在華勢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歐美國家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排擠德國勢力,妄圖獨佔中國.戰後,俄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國經濟實力增長,日美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對手.《九國公約》的簽訂又使中國回復到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勢力抬頭,繼侵佔中國東北後,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次妄圖獨佔中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抗戰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
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實力進一步下降,美國實力膨脹,國民黨反動派投靠美國,發動內戰.美國成 為在華的主要侵略勢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統治,清除了列強的 侵略勢力.
3.瞻前顧後,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背景、歷史條件和原因時,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前的整個社會形勢.「顧後」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後果和意義,就是要做到顧後, 就是要往後看得遠一些.換言之,在回答問答題時,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敘述內容的內在聯系時,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羅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殘缺的;主旨明確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試題: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試評論顧炎武這一觀點.第一,要求考生對八股取士持否定態度,肯定顧炎武這句話是對科舉八股考試的尖銳批評,他的觀點是正確的.第二,從八股取士產生的前景、規定和後果來論證顧炎武的觀點.
明朝沿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吏,但政府規定,命題只限於四書五經,答卷的文體必須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個部分,即八股文.這樣的考試,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結果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他們做了官,就成為順從皇帝的奴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 了加強思想控制.明代實行八股取士也是出於同一目的,只是這時封建制度已趨衰落(這一點就是「瞻前」),統治者為強化專制主義統治,更不允許有任何「越軌」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適應這種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它失去了科舉制度在初創時期的積極意義.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書一樣,起了禁錮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發展的影響則比坑儒更加惡劣.
又如,試述商鞅變法的意義.第一,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第二,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第三,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第四,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這一點就是「顧後」)
4.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有史有論要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表述上要有鮮明的觀點做為立論基礎,又有適量的史實做為支持,史論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有頭有尾要求做到敘述史實要完整.
例如1995年試題: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內容以及結果如何?據此,你認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什麼原則?
①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包產到戶也可給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核心內容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結果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農業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農經濟難 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核心內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發展.核心內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原因是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核心內容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必須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把握住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以上既是夾敘夾議,又是史論結合,有頭有尾.

閱讀全文

與如何回答歷史題中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