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歷史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標准:學生應通過高中歷史課的學習,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學會尊重他人,並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見,歷史課堂教學中蘊含著德育的功能。在具體的高中歷史教學操作中,我們知道歷史課是以發現歷史美、欣賞歷史美和創造未來美為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對個人來說,也就必須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結合歷史資源優勢,加強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課程充分發掘了歷史上那些有助於完善學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顯歷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1.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教育。歷史名人事跡,比如: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數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筆耕不息,才有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在司馬遷獄中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有志者應該敢於面對千難萬險,堅忍不拔,奮發向上,才能成就大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入時代的血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過硬的心理素質,促進人的發展。
2.文明禮貌的教育。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文明禮儀之邦聞名於世,在學習必修3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通過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和高尚情操。同樣勤學好問、開拓進取等都能在歷史教學中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學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來的歷史典故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操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書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民族未來的命運」。因而可以說,歷史學科在普及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價值觀養成的重要責任。在所有的品德培養之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最為重要和必先考慮的部分。對於歷史學科任課教師來講,首先應當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如,在近現代史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從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國古代重大發明創造成果為出發點,向學生講解中國歷史上的輝煌,引導學生的思路,在溫習古代史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後轉入《鴉片戰爭》的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的思路從對於古代強盛的崇敬突然轉向對於近代被侵略的恥辱與困惑,進而使學生願意並強烈要求了解近現代史上中國遭受凌辱和瓜分的過程以及原因。在進入20世紀之後的歷史課程內容講習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根據時代背景,從中華民族所面臨的種種危難入手,對各個政治派別所做出的努力進行了解、甄別和分析,認識到共產主義者對中國解放和民族振興的巨大貢獻,從而對當前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個初步的認同。
三、利用豐富的教學活動進行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
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對於高中歷史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學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個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涉及到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歷史事件的總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比如在學習秦始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意識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積極意義,及其為人們帶來的災難。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實施某些行為的時候,多多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思想道德素質是主要的素質,歷史是當代人的財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貫徹道德教育,既符合歷史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同時也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要善於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范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有機地聯系起來,指導他們在處理好個人與國家、集體、父母、同學、親友的關系,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處事做人。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教育學生以史為鑒,明辨是非,習善成性,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
②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我認為應當在歷史教育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其實歷史就是政治的事例,如果建立正確內的歷史觀容念,充分了解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傳統美德,基本國情。等一系列那麼就可以說德育滲透進了歷史,要把歷史和現實緊密相連,不能空談,把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和現實政治聯系起來。
③ 如何將德育滲透到歷史教學中
中學時期是一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可塑性強,培養學生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民族意識至關重要。中學歷史教科書不論是古代史還是近現代史,不論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都從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全方位強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歷史知識的德育功能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有意識但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影響。
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應植根於我們璀璨豐厚的中華文化。中國作為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文明史,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政治、經濟與科技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們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人類文明發展史和我們現在的國情,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創造未來。如講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端正學風、勤奮治學、以優異成績報效祖國的教育,並進一步指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永恆的指導意義。又如講「四大發明」時,不但要讓學生記住這一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其懂得四大發明對整個人類的貢獻,並進一步了解世界上的許多現代科學成果都淵源於中國古代科學成就。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學習中外歷史上傑出人物的高尚品質
傑出的歷史人物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好榜樣。古往今來許許多多傑出的政治家、民族英雄、科學家,以及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身上的種種優秀品質與人格魅力都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如可用孔子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鼓勵學生樹立面對邪惡不低頭、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精神境界;用鄭成功、林則徐等民族英雄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抵制侵略、誓死為國的教育;用錢學森不惜舍棄國外厚俸和優裕生活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科學、愛祖國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為祖國獻身的精神。讓學生在掌握歷史信息的同時滲透德育,要努力克服教育的模糊性和不可企及性,做到實實在在;要從史實出發,聯系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三、培養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今天人們常說古為今用,所以歷史教學必須聯系實際。面對極為豐富的歷史教材德育資源,要加以必要的選擇,針對學生的各種思想動態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利用近代列強侵華的屈辱史,說明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建設祖國而發奮努力、勤奮學習、掌握本領的積極性,從而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歷史教師還可結合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慘痛教訓,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說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理,教育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
四、培養學生改革開放的思想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要通曉世界政治、經濟發展趨勢,了解各國的風土人情,尤其要了解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探索其經濟騰飛的奧秘;還要結合人類社會進步的曲折性、世界民主化進程的艱巨性、科學技術對人類發展的引領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追求進步、熱愛和平、關愛人類、崇尚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歷史知識對於勾畫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藍圖、確定我們發展的方向,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鄧小平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其「南方談話」中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就是在通曉世界經濟發展史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的,結果使我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如拿與外商打交道來說,就因為我們了解他們的歷史和實際的經濟情況,再加上我們有高質量的產品,結果大家成了合作夥伴,共同辦廠、共同開發,為我國的經濟騰飛作出了貢獻。所以加強對學生的歷史教育,培養其對外一放的思想意識,這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
總之,德育主題貫穿著歷史教學與教育的全過程,滲透到歷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我們廣大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要在教學實踐中使歷史知識的育人功能有更深層次的體現,使學生的思想認識不斷得到提高,為他們最終成為高素質的合格公民打下扎實的基礎。
④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立德樹人
往今來,歷史一向被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根據新課程目標,結合新課改的理念,及教學實踐,淺談自己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體會:
一、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立德樹人
愛國主義教育應是貫穿歷史課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中學歷史教學不但要從知識、理論、技能等方面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還需要從情感、意志、素質等方面為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個堅實基礎。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無數的艱難坎坷,無所畏懼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披荊斬棘,傲然屹立在東方。教學中,通過課本中大量的史料,教育學生在祖國優秀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營養、陶冶情操,進而體驗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及其對整個人類的卓越貢獻,同時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確立學生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學習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
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的傳統教育,就能讓學生產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時倍感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滲透理想道德教育,立德樹人
古人言:「人無志不立」。這個「志」,在我們今天來講,就是理想。我們中華民族是富有理想的民族。所以理想道德教育是歷史課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這直接關繫到培養合格人才的問題。對於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崇高理想會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使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古今,歷史上涌現了舉不勝舉的胸懷大志、為人類謀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將領岳飛,從青少年時代起就以「精忠報國」為其畢生奮斗的理想;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興中華」的戰鬥口號;周恩來總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語……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將這些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進行適當、生動地講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同時,還可進行對比教育:假如一個人只知道吃、喝、玩、樂,昏昏庸庸地度過一生,到頭來,像「扶不起的劉阿斗」,做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就連三國時的曹操也給後人留下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之語。古人尚且能老當益壯,更何況生活在二十世紀的青少年呢!這樣一來,使學生明確從小樹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性,要爭做胸懷大志的「鴻鵠」,而不當碌碌無為的「燕雀」。
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立德樹人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認識問題,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解決,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觀點和做人的准則。歷史上科技的發明與創新、每個歷史階段的改革與革命,以及一些歷史名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都為我們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為我們進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極好的素材。通過對這些歷史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歷史。我們今天享受到的每一個細小的東西,在歷史上都曾經只在人們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們的祖先付出了千辛萬苦的代價,這些理想的東西才變成了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東西。這些曾經是理想的東西的實現,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奮斗的結果。每一代人都為人類的幸福,貢獻了自己的努力,後代人又在它們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標,進行新的奮斗,這才有我們的今天。理想的實現是沒有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了,就會很自然的為我們提出更多新的目標來。無數新的課題放在我們面前,就像無數顆明珠,看我們有沒有志氣去摘取,這正是歷史放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以此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四、充分利用地方歷史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例如:在教學中,開展探究學習,讓學生到茂縣實地考察營盤上文化遺址,了解營盤山文化的時代意義,歷史價值,與三星堆文化的聯系等,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上網查與資料,對學生豐富歷史知識,了解岷江流域的文化,以及羌族在中華民族形成中的貢獻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義。同時,組織學生參觀羌族博物館,了解南新鎮牟托村的石器時代的墓葬發掘,這些對羌族的歷史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踐行新課改理念,教學與實踐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不管什麼時候什麼環境都不回過時。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對在歷史教學中細致細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黨、國家、民族賦予我們的使命。利用歷史教學豐富的素材,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指導下,對學生進行長期的,系統的,連續的,不間斷的,科學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只要我們時刻不忘一名教師的責任,就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徑,搞好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工作,立德樹人,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⑤ 淺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
瓊海市華僑中學 陳沖【摘要】: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課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德才相對,謂之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愛學校、在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關鍵詞】 德育滲透 小組學習 教學模型 直觀教學 素質教育主張學校教學工作不僅要抓好智育,更重視德育。作為基礎教育必修課的中學歷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充分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課程的理念之一。那麼如何做到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一、滲透德育的關鍵——歷史教師的素質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二、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形式,由於教材內容的不同,則構成課堂類型和教學方法也就不同,而德育滲透是通過教材、教法以及教師的情感等因素來實現的。1、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提倡小組學習,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一起討論問題,分工合作,讓學生在共處中學習做人與做事。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在共同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尊重他人,是實實在在的德育。2、教材內容的感染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愛國主義的教材,如教材中對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志願軍的這種革命精神,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激發了他們為祖國獻身的革命精神。教師應結合青少年思想活躍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養學生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熱愛當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心。3、直觀教學的滲透直觀教學是一種最直接、生動,最能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中學歷史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祖國的大好河山、歷史中的英雄人物、宏偉磅礴的三大戰役等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形象、生動、直觀地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此基礎上可順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我們可利用模型展現我們祖國的發明創造,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暴行時,我們可利用一些影視作品或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他們對侵略者的憤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所以使用直觀教學可以再現歷史最壯觀的場面、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和英雄人物的光輝業績。4、教師要用真摯的情感講授歷史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信號的功能,個人的真摯情感可以影響別人,使其產生強烈的內心體驗,從而樂於接受這種意見和教育。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青少年的理性方面不夠成熟,習慣用形象、外在感受來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真摯的情感來講授教學內容很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進而和教師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歷史描述的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這就必須賦予歷史以人類的情感。「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師要用真摯的情感來講述歷史,不僅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而且對我們實現德育目標也有重要作用。如在講南京大屠殺時,如果教師能充滿感情地講述這段歷史,就會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相反,干癟的說教既不能讓學生認同,更不能使學生將德育內容轉化為個人的思想行為。這樣,我們的德育教育就失敗了。三、課外活動中的德育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僅依靠課內有限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在課外開展一些活動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能力。1、出演歷史短劇教師利用課本上設計的活動課,知道學生出演歷史短劇。學生通過出演歷史短劇,可以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豐富課餘生活。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出演歷史短劇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比如七年級課本上設計的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通過這個短劇,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2、課外參觀德育基地在教師的組織和帶領下,讓學生參觀一些具有深遠意義的德育基地。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去參加博物館,或到革命老區。在我們瓊海,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了解當年革命先輩的英雄壯舉,教師順勢補充講解史實,增強參觀走訪的教育效果,使他們在「聽故事」的同時,再一次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期填補課堂教學的不足。3、開展演講比賽活動為了進一步地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教學之餘,讓學生搜集自己最崇拜、最感興趣的英雄人物、戰爭場面等方面的素材,進行演講比賽。師生共同評價,達成共識,從而給學生創建一個相互學習,互相鼓勵的良好的德育氛圍。4、組織觀看相關影片歷史教學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就是有很多涉及教學內容的相關影片。比如講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建黨偉業》等,還有很多敘述戰爭的影片。我認為如果要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觀看相關影片,遠比去做一些練習或單靠教師的講解更有用。比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要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我們可組織學生觀看《金陵十三釵》。在影片中,學生可以強烈的感受到日軍當時在中國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可以感受到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無數人用自己的生命去換來的;可以了解到,在災難面前,人們不分國界,互助互愛。利用影片滲透德育,有著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對學生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幫助。5、開展歷史教具小製作的活動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描繪和製作一些簡單的教具,不僅可以豐富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還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特別是由於學生參與了教具的製作活動,必然對所製作教具產生的年代、背景、作用和意義等作深入地了解,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總之,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切忌就史講史,或把歷史課當作故事會,或把自己扮演成說書人的角色,而應體會到歷史是愛國主義思想的源動力。通過我們的工作,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無私奉獻、造福人類、品德高尚、出類拔萃的人,但我們可以努力使他們成為講文明、懂禮貌、愛國家、愛親人、誠實守信、與人為善、恪守社會公德的人;幫助他們正確區分真、善、美與假、丑、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參考文獻】1.王輝 《試論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2.肖銘 《立足「遭遇」的德育課程》3.何春芳《以學生為主體推進德育課程化》4.王華 《德育課程需要精耕細作》
⑥ 怎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歷史科學的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學科德育中又居於核心地位。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下面我就這方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是歷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是滲透德育的關鍵。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二是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現代化教學設備在城鄉各中學普遍使用,要求每位歷史教師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基礎、能夠以交互方式處理、傳輸文本、圖形、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信息的媒體技術。由於其具有聲、像、圖、文結合的特點,所以能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對歷史教學產生重大影響。我認為多媒體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有效落實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比如我在教學《鋼鐵長城》這一課時,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用多媒體播放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閱兵的片斷,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本課內容的學習。在教學「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的發展」時,我又依次播放了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建軍六十周年慶典片斷和有關導彈部隊發展的課件。通過「再現」消逝的歷史現象,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感人的音響、再配以解說,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到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即「鋼鐵長城」的形成是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的體現,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是歷史教師要善於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讀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們要對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做客觀的評價,而這種評價經常使用比較法,特別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進行著道德評價。在歷史教學中進行道德評價,一是要用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對歷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二是要選取正面的歷史人物和反面的歷史人物,使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深化對道德評價標準的認識。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外國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後繼、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如鄧世昌;也有一撮貪生怕死、投降求榮的賣國賊,如葉志超。對愛國者和賣國賊的對比評價可以提高道德評價的水平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