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歷史沿革:指的是涉及政治活動規律和政治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節點,重點是說明這些節點的關系,包括形成原因、相互影響、實際作用、歷史和現實意義,根本從改革開放對企業發展的基本利益出發,突現了歷史革命,簡稱歷史沿革。
包含內容
1、社會風俗的歷史沿革。
2、歷史沿革地圖。
(1)司的歷史沿革應該關注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一個縣的歷史沿革舉例:
湖北省羅田縣歷史沿革
羅田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居住。夏、商、周,屬揚州地。西周,屬弦子國。春秋、戰國,時屬楚,曾置鳩茲國於縣境內九資河鎮。西漢,為松茲侯國。東漢,為蘄春侯國,屬江夏郡。三國時,先屬魏,隸於豫州之安豐郡;後屬吳,隸於揚州之蘄春郡。
西晉,先為高陵縣,屬武昌郡,後屬豫州之安豐郡。東晉為安豐縣,隸於豫州之弋陽郡。南北朝,劉宋初年隸豫州弋陽郡,後於境內分立東安、義安、直水等蠻縣,屬郢州西陽郡,後改為義安縣,隸於郢州齊安郡。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六月,始設羅田縣,附於義城郡,縣治於今石橋鋪附近的魁山。
據方誌學家王葆心考證,「羅田」之名因安置當時雄踞此地的巴水蠻巨族田氏於羅州(當時羅田屬羅州)而得。隋代,羅田改屬蘄春郡。唐代,羅田縣並入蘭溪縣,屬淮南蘄春郡。五代,時為蘄水縣地,初屬揚吳,繼屬南唐,再歸後周。
宋,屬蘄春郡,元祐八年(1093年)劃出蘄水縣之石橋鎮復立羅田縣,縣治仍於魁山,咸淳元年(1265年)劃出縣東的直河鄉成立英山縣,羅田縣仍屬淮南西路蘄春郡。元初,曾撤銷羅田縣,以英山縣領屬。至元十二年(1275年)恢復,屬河南江北行省蘄州路。
元大德八年(1304年),知縣周廣將縣治由魁山遷至官渡河(即縣城鳳山鎮)。明朝,羅田初屬湖廣布政使司的蘄州府,後改屬黃州府。清初依明制,後改稱湖北省黃州府。民國時,先後屬湖北省的江漢道,第三行政督察區,第二行政督察區。抗戰期間,曾一度屬鄂東行署。
1949年3月27日,羅田縣全境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後即歸湖北省黃岡地(專)區管轄。1952年,湖北省政府劃出勝利鎮和其他13鄉與麻城劃出的部分鄉鎮成立勝利縣。1955年,勝利縣撤銷,原劃出的區域歸回羅田。1995年12月,撤銷黃岡地區行政公署,設立黃岡市,羅田隸屬黃岡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羅田縣在其中。
⑵ 公司的沿革與作用概括
從公司的歷史沿革看公司制度的作用和價值
英國倫敦的大鍾是英國的象徵,然而它最初的出現是向人們傳遞一種嶄新的時間的信念----標准時。很早以前,各地的時鍾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而調整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鐵路公司的出現,挑戰了這個自然法則。由於鐵路線的蔓延,各地的時間不一樣,導致火車運行錯亂不堪,使得幅員廣闊的美國對標准時的要求更加迫切。1883年11月18日,美國統一鐵路時刻表誕生,從此,上帝的時間被改用人類的指針來度量,而改變這一切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科學本身家,而是一個叫做公司的組織。
當然,被公司改變的不僅僅是時間。公司無處不在,它的存在像呼吸一樣自然。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從有形到無形的種種成就,紛紛寫下公司之名。公司是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它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國家,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引領著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公司曾經改變了歐洲,改變了美國,現在也改變著中國,近代,任何一個忽視公司發展的組織或者國家都已經逐漸凋落,只有借公司推動市場的生產力,解放個人的創造力,國家才能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是否擁有一個強大的公司已經成為關乎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問題。
那麼,公司是如何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他在歷史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一般認為,公司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但是實際上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遠的年代。大量史實表明,公司萌芽於古羅馬。古羅馬是靠戰爭發跡的,戰爭使羅馬疆域擴大,也使商人大發其財。但是戰爭以及維持遼闊疆域卻耗資巨大,於是政府與商人相互勾結,簽訂合同。某些大商人聯合起來為政府解決部分財政問題,政府則允許他們組成一定的商人組織,承包某些過去由政府控制的貿易及工程,甚至收稅職能。例如羅馬帝國時期,出現了類似股份公司那樣的組織。但是,隨著日爾曼人的入侵和羅馬帝國的滅亡,商業衰落,城市廢棄,破壞了公司賴以存在的基礎,最初出現的那種類似公司的團體在歐洲長達幾百年的時期里並未得以延續。直至10世紀以後,貿易才同城市一齊重現繁榮。中世紀初期,在城市和貿易發展的刺激下,公司這一組織形式重新萌生起來。城市發展了,政府的軍事開支和行政費用均需大量資金的支持。於是商人們便以替政府籌款為條件取得成立公司的特許權,獲取厚利。如果說羅馬帝國時期出現的公司組織或類似於公司的組織是公司史的源頭的話,那麼到了歐洲中世紀,公司組織或類似於公司的組織就已經成為事實了。不過,這些原始公司缺乏公司法了規范,形式上具有多樣性,組織上的合夥性與不穩定性,數量和規模的局限性,責任的無限性等特徵。
15到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新大陸的發現、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這些被總稱為地理大發現的活動一點點的勾勒出了世界的全貌,擴展了整個世界市場的空間。歐洲各國及其商人們為了尋求物質資料,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公司率先出發了。17、18世紀,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興的美國,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沖擊,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的擴張和掠奪,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對物質資料和財富的大量需求,各國及其商人們通過建立一種組織性強的經濟實體進行競爭和尋求最大化利益,至
此,近代公司得以產生和發展起來。近代公司形成了初步的法律規定,轉向股份集資經營為主導,危險責任為主體,特許公司為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從17世紀初到19世紀的整整兩個多世紀中,歐洲各國的特許公司壟斷著海外貿易,金錢與權力的結合逐漸走向巔峰。但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小工廠主的成長,伴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在英國自由貿易最終取代了國家壟斷。在此期間,英法都曾出現盲目的公司熱和股市泡沫,為此,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經過百餘年才得到法律的確認。
18世紀末,由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正式確立並逐步發展,有限責任制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以及公司立法的日益完善,現代公司開始發展起來。進入19世紀,法人制度得以確立,公司制度特別是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全面發展時期。而有限公司實際上到了1892年才在德國出現,有趣的是,有限公司並非產生於社會經濟實踐,而是由法學家、經濟學家和立法部門聯合設計並於1892年以《有限責任公司法》推出了這一形態。19世紀中葉以後,現代公司制企業成為世界各國公司的主要形式。20世紀初,公司已經普遍流行,並在實力上成為占統治地位的企業組織形式。這期間,法人股東的出現,使得母子公司形式得到發展,一些大公司藉此形成了跨地區、跨國家的公司體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公司也不例外,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公司創造財富、提供就業、帶動經濟增長;公司推動創造發明、產生新的社會文化;公司改變社會秩序、影響制度建設。但同時,公司也放大了人類的貪欲,帶來權力失衡和貧富懸殊。曾經有人說過:「越是強大的力氣,越是需要約束。公司是個危險的傢伙。」
公司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經濟增長,不過,由於資本的擴張促進了工業化的進程和城市化的發展,各國也面臨著一系列社會問題:貧富差距、勞資矛盾、貪欲膨脹、欺詐橫行等等。這是時代轉型所必須經歷的痛苦,雖然這並非由公司造成,但是卻無法掩飾公司的罪過------它們因公司而被加劇和放大。累積的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了重大的發展。戰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又爆發了兩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1973~1975年的危機和1980~1982年的危機,這兩次危機都是在「停滯膨脹」的背景下發生的。離我們最近的2008年,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委身」美銀、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世界各國都為美國金融危機而震驚。華爾街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濫用」和對次貸危機的估計不足終釀苦果。此次金融危機迅速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遭到重創,堪比1929羅斯福執政時期的經濟大崩潰。經濟危機給整個經濟市場和民眾帶來了災難性的傷害:失業人數迅速增加;貧困加劇,人們食不果腹;引發通貨膨脹使物價上漲;國際關系趨於惡化;由於經濟全球化,危機波及全世界,後果不堪設想。這些席捲了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刻教訓,也由此而改變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知。
現今社會,一些跨國的全球性的大公司主宰者世界經濟的發展,他們往往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這樣,就損害了其他中小企業和民眾的利益,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是我們所不能容的。在資本主義經濟里,壟斷指少
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公司作為公司壟斷的主體,不能推卸其責任。壟斷破壞了人類進步與生存的競爭機制,導致有效投資不足,滋生腐敗毒瘤,必須加以制止。
自誕生起,公司從未改變向外的姿勢,天災或是戰火,政治鴻溝或是文化差異,都不能阻擋它與生俱來的沖動。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跨國公司無疑是最重要的推手。公司自身的樣態和理念也在隨之改變:資源全球配置,互聯網帶來空前的商業民主。這一切的一切,都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會,也會帶來新的問題。面對已經被公司改變的地球和地球上所有公司的未來,我們喜憂參半,又滿懷憧憬。但無論是福還是禍,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身邊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公司。
只要市場依然還在遠方,公司就能調動起自我校正的能力,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公司早於政府建立起溝通的渠道,即使政治力量將世界一分為二時時,公司也一直在無孔不入的尋找著商機。我們期待著公司給我們新一翻的驚喜,而不只是「驚」。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⑶ 一個公司如何動作上市,需要注意什麼事項,其流程是什麼
1,你的公司所處的行業是國家鼓勵的。
2,你公司歷史沿革是符合法律基本要求的,也內就是基本規范的,不能容存在歷史性的硬傷。
3,你公司的業務是持續增長,並高於行業平均的水平。
4,目前你的公司通過各種方式基本達到或通過3年努力上市最低標准。
5,如果以上都沒問題可以考慮聘請很三方專業機構:券商、律所、會計師事務所。
⑷ 司隸的歷史沿革
司隸:西漢漢武帝所設,下轄河南、河內、河東、弘農、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東漢時改河南郡為河南 尹。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曾分右扶風置漢安郡,後廢除。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河內之湯陰、朝歌、林慮劃歸魏郡。十八年(公元213年),歸魏郡西部都尉;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為廣平郡,後來可能在曹芳年間復屬河內郡。漢末分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與原來涼州的東部為雍州,河南尹、河內、河東、弘農為司州,並將潁川的陽城和陽翟、弘農的陸渾劃歸河南尹。左馮翊分出北地郡與撫夷護軍,右扶風與安定郡分出新平郡。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分河東郡置平陽郡。晉改漢魏之司隸為司州,治洛陽,即漢魏事隸治也。
永嘉以後,洛陽淪沒,大興中僑治合肥,即今安徽合肥縣治,尋治滎陽,在今河南滎澤縣西南十七里,咸康中又治襄陽,即今湖北襄陽縣治,永和中還治洛陽。後趙時期,在襄國(今邢台市)附近設司州。
東晉義熙十三年 (417)劉裕北伐勝利後置。治虎牢,在今滎陽市汜水鎮虎牢關村西北黃河道中,景平初陷沒,元嘉中僑治義陽,在今河南信陽縣南四十里,梁因之,天監中後魏取義陽,改為郢州,梁又僑置司州於關南,在今河南信陽縣平靖黃峴武勝三關之南,大通初義陽來降,復置司州,亦曰北司州,東魏改曰南司州,北周改為申州。
後魏置,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里,按後魏本置司州於城,洛州於洛陽,遷洛後,改洛州曰司州,司州曰恆州,東魏遷鄴,又改相州曰司州,在今河南臨漳縣西,司州仍為洛州。
後趙石勒置,治襄國(今邢台市),石虎改置於鄴,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四十里。
隋末王世充置,治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治。
⑸ 省政府對企業上市歷史沿革審核有什麼法律法規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內》第二十五條已從法律容層面肯定了股權代持協議的效力,但對於擬上市/掛牌公司或作為並購標的進入資本市場的公司來說,股權代持問題卻是繞不過去的坎兒,諸如「發行人歷史沿革中的股權代持是否徹底清理,是否存在其他股權代持的情形」、「發行人股東之間是否存在股權代持或其他安排」之類的反饋意見長期位於證監會及其他監管機構的必問清單之列。股權代持關系具有隱秘性、復雜性,但股權代持關系的清理又是法律法規及監管機構的基本要求,為確保公司上市、掛牌、並購成功,律師應對公司歷史沿革中存在的股權代持情況進行謹慎核查與清理。
⑹ 你認為當前集團公司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需要關注哪些問題
對於每一家企業來說要關注的問題都是不同的。先分析你們公司的現狀,現在的問題點在哪裡。
⑺ 研究一個地方的歷史沿革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從他當時所處的歷史情景和立場來看更為合理。
人有的時候做出的某些決定,實際上是不由自己控制的。
所以要考慮他當時的環境和立場。
脫離這兩點的話就不太合適了。
比如楊貴妃,都說楊貴妃紅顏禍水,禍國殃民。但楊貴妃一屆女流,又不參與政治決策,無非就是愛吃個荔枝。中央有什麼決策她從來都不參與,你說她光吃個荔枝,就能把國家給禍禍了嗎看之所以把她拉出來批鬥一番,實際上無非就是給唐玄宗找個台階下罷了。他犯的錯沒人敢追究,但總得有個人出來背黑鍋。怎麼辦呢看那就是誰和他關系好誰倒霉了唄。因為你總不能找個和他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出來給他背黑鍋吧!
然後就是明武宗,都說明朝皇帝專制昏庸。尤其明武宗,被一幫文官貶的一無是處。但從他的行為來看,實際上他也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他要出宮,每次都是瞞著大臣偷偷溜出去的,往塞外跑,還被守邊的御史給擋了回來。事後他也沒有責怪那位御史擋他的駕!更有意思的是後來他打聽到那位御史不在,撿了個漏才跑出去。之後要到江南,又被大臣攻擊,天天被一幫大臣堵在家門口,最要命的是這幫大臣還哭。實在沒辦法了,才施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廷杖。這與後來乾隆的六下江南能比嗎看乾隆要下江南,地方官都挖空了心思想把乾隆接過去!而且這貨還不是只有六下江南,他每年夏天都到承德避暑山莊。
⑻ 巡檢司的歷史沿革
明朝設置巡檢司始於何時?據萬曆《大明會典》記載,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而《明史·職官志》依據《明太祖實錄》確定為洪武二年。實際上,明統治者始置巡檢司的時間遠早於此,不少屬於明朝的巡檢司建立時間都在洪武二年、甚至洪武元年之前。目前所見到的最早設置時間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如湖廣常德府屬桃源縣白馬渡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滸黃州鎮巡檢司、武昌縣赤土磯鎮巡檢司、金子磯鎮巡檢司、白湖鎮巡檢司等,「俱本朝甲辰年開設」。此後的至正乙巳年和至正丁未年,在朱元璋統治區內都設置了數目不等的巡檢司,如岳州府屬華容縣明山古樓巡檢司、黃家穴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金口鎮巡檢司、鯰魚口巡檢司,黃州府屬黃梅縣清江鎮巡檢司、新開鎮巡檢司,廣濟縣馬口鎮巡檢司,江西九江府彭澤縣馬當鎮巡檢司等。明代地方誌中所記載的「本朝甲辰年」、「元至正乙巳國朝巡檢」等說法,應該是在朝代更替期間,對明王朝尚未正式建立、洪武年號亦未出台之時記載朱元璋政權政事的一種特殊紀年方式。這些早期的巡檢司大多分布在長江中游地區,而該地區正是最早納入朱元璋統治范圍的區域。元至正二十四年,也正是朱元璋擊敗陳友諒佔領湖廣一帶的時間。朱元璋佔領湖廣地區的當年就開始在該地區大量設置巡檢司,表明他對巡檢司制度的高度重視,更說明有明一代巡檢司的普遍設置及其制度化絕不是偶然的。
洪武元年以後,全國各地普遍、大量設置巡檢司。洪武六年正月,一次設置江南上元等縣寒橋等37處巡檢司。洪武十四年四月復置直隸太平及廣西桂林等府州縣巡檢司30餘處。檢閱地方誌中的巡檢司記載,許多州縣的巡檢司都設置於洪武年間,如江西九江府七處巡檢司中有六處建於洪武年間,其中五處建於洪武元年。湖廣常德、岳州等府的巡檢司亦大多置於洪武年間。 洪武十三年十月,吏部裁汰天下巡檢司,「凡非要地者悉罷之」,這一次就裁撤了354司(《明太祖實錄》卷78、卷137、卷134)。由此可以看出,根據地方社會、經濟、治安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數量、分布,乃明代巡檢司制度的一大特點。成化年間,鄂西北乃至整個秦巴山區增設了一批巡檢司,又如嘉靖二十六年六月,聽從地方撫按的建議,四川添設洪雅縣竹箐山、酆縣沙子關、奉節縣金子山、萬縣銅羅關、通江縣羊圈山等5處巡檢司的同時,裁革納溪縣河口、建昌大渡河、白水、打沖河4個巡檢司(《明世宗實錄》卷324)。同一府及同一州縣之內的巡檢司裁撤、移置,甚至裁而復設等各種情況,都很常見。
根據《大明會典》及各地方誌的記載,明代大多數州縣不僅設有巡檢司,而且在許多州縣內還設有多處巡檢司。更為重要的是,明代巡檢司已經制度化、規范化。巡檢司一般設於關津要道要地,歸當地州縣管轄,巡檢統領相應數量的弓兵,負責稽查往來行人,打擊走私,緝捕盜賊。洪武十三年八月定天下巡檢為雜職。洪武十七年十月,改巡檢司巡檢品級為從九品。巡檢司統一設置及其制度化、規范化,加之置撤相對靈活,是其深受統治者重視以及此後能夠逐步承擔地方行政事務的基本前提。 關於巡檢司的性質,即巡檢司是屬於軍事系統還是行政系統,歷來就有不同說法。綜合各種記載看,巡檢司具有武裝性質,應屬於軍事系統。《明太祖實錄》諸多記載表明,巡檢司的設置、裁撤、考核皆由兵部掌管。萬曆《大明會典》有關巡檢司的內容載在第138至139卷《關津》項下,按六部劃分在兵部二十一至二十二。在不少地方誌中也將巡檢司列入「兵防」、「軍政」。但是明代的巡檢司並無正規的軍隊,巡檢所統領的不過是從當地農民中僉點的弓兵,而且巡檢司亦無獨立的系統,屬地方州縣領導,故亦有將其歸入地方行政的。正如萬曆《鄖陽府志》所說:「至於巡司,雖系兵防,然府縣所屬,故並不入紀事,固各有統類也。」因此,明代巡檢司具有軍事武裝性質,卻屬於地方行政轄屬。弓兵乃地方性武裝力量,巡檢司則是地方性軍事機構。 弘治之後,各地巡檢司大量裁革。
⑼ 司前鎮的歷史沿革
司前鎮歷史悠久,在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鎮內河村一帶就是平夷縣(新會市前身)的轄地。明、清兩代河村內是「牛肚灣巡檢司」的駐地,該司前面有塊大片空曠地,故名「司前」。該鎮位於市境西部,東鄰大澤、七堡鎮,南隔潭江與羅坑、牛灣鎮相望,西接開平、鶴山市,北連鶴山市。北面屬丘陵山地,東南面屬潭江下游沖積平原,鎮政府駐地距城區20公里。1996年,容全鎮土地總面積88.77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45192畝,轄15個管理區、260條自然村,總人口66361人,海外華僑、港澳同胞4.5萬多人。該鎮以生產質優價廉的五金製品出名,199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工農業生產總值分別為3.82億元和11.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23%和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