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以概述為主,旨在講解歷史事實,學生形成了所謂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教師應該多總結歷史規律,探討歷史教訓,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重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知識儲備量要大,對某歷史事件講解要深入,提出的問題及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又能針對當前堂課,這樣既能博得學生青睞,又能提高教學質量。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備教材要「懂、透、化」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懂」,就是理解材料,只有理解的材料,我們可以區分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什麼問題,我們可以用「什麼」和「如何」的問題;什麼問題是發展問題,我們可以用「你想要什麼」的問題;問題是什麼探索性的問題,它是學生討論,必要的探索。」通過「,系統,重點和難點是掌握材料,以便把握,掌握。」使自己不僅可以站在教師觀點,還能從學生的角度去體驗,體驗學習。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2)備學生要「實」。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首先聯系學生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提問我在講《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時,我就聯系學校的學生個別不好現象例如像同學之間打架、學生亂扔紙屑、學生不完成作業等進行了這樣提問:「面對這些不遵守校規校紀的學生,你贊成用哪一個學派的思想主張來對待他們?為什麼?」學生們各抒己見,我讓學生分別代表不守校規者和儒、道、法三家學派的發言人進行說理,學生紛紛闡述自己的觀點,支持或反駁其他同學的主張,在辯論中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種運用所學嘗試解決現實問題的做法,應是踐行歷史有效教學的一次很好的嘗試。教師選擇有爭議的歷史事件進行分層提問,有助於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學會換位思考,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置問題,將專業性很強的歷史知識問題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進行表述,用通俗直白的語言把要提問的問題表述清楚。
其次化一個復雜問題為數個簡單問題的疏導式提問。教師要善於改變單一的提問方式,靈活而問。一些教師已經適應了「老師問、學生答」的傳統課提問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習慣於在教師「預設的框架」中思維,制約了其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多地進行這種「師問生答」式的提問,不僅教師自己會覺得吃力,而且很容易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枯燥乏味」感覺,對提問「麻木」。究其原因,這種提問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沒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違背了《新課標》的要求。為此,教師可考慮改變提問方式,或多種提問方式交替進行:學生之間互問:這種提問方式發生在學生與學生之間,拉近了提問者與答問者之間的距離,能減輕答問雙方的心理壓力,有利於問、答雙方更好地展開思維。提問的技巧、方式很多,教師應該根據情況靈活運用,從認知的角度出發,提問分為知識水平的提問、理解水平的提問、應用水平的提問、分析水平的提問、綜合水平的提問和評價水平的提問等。從技巧的角度來看,提問還可分為誘導式、疏導式、階梯式、對比式和迂迴式等提問類型。高質量的提問需要一定的技巧,如結合教學重難點進行提問,控制好課堂提問的頻率,保護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等。由於受傳統的教學行為方式與習慣性思維方式的影響,還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學)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還不到位,教師往往是從自身思維的角度出發去預設課堂教學目標,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生成性學習又難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問題的提出過於專業化和成人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學生對教學若感到枯燥無味,必然「厭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設計啟發性問題,導入新課。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個好的開頭,成功地導入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個先聲奪人的力量,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提高教學效率。例如講解「九・一八」事變時,設計這樣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錄音:「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哪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佔火葯庫,後佔大本營。」教師問:這首歌反映了當時什麼歷史事件呢?學生回答:「九・一八」事變。」教師接著說:「這節課,我們就從九・一八事變說起。」由此導入新課,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本課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尋找興奮點,促使學生學習興趣化。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與視角,尋找「興奮點」。教師一方面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後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做好教學的准備工作,廣泛搜集教學用的各種素材性課程資源,如生動的文學、歷史事件。 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開端的好壞,是本課成敗的直接原因。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提供的廣闊背景,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一個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大大有助於完成教學任務。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提問的科學性,多角度,深層次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教與學深度結合,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歷史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優秀歷史教師應該把學生置身於歷史中,帶著學生一起走進歷史而不是讓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歷史真實的還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㈡ 如何更好地在教學活動中提高追問教學的有效性
了解當前提問現狀,有的放矢的進行改進。 在語言教學的提問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1)教師提問的目的不明確,只是把提問當作一種課堂教學的必備手段,而不知道為什麼提問,直接表現為老師不會提問。 (2)教師接不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對幼兒的回答缺乏正確的回應。老師拋出問題之後,孩子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老師沒有針對本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當前課堂情境進行靈活調整,與其說是激發思維,不如說是打發時間,按部就班的上課。 (3)教師所提問題缺乏層次性,表現為鬍子眉毛一把抓,在問較難問題之前缺乏簡單問題的鋪墊,沒有一個從易到難,循循漸進的過程。(4)教師提問方式的不恰當,大量的封閉性問題是幼兒教師習慣的提問方式,直接表現為忽視幼兒主體地位,為完成教學設計而提問,這樣對不對、好不好,這種為提問而提問的現象尤為普遍。或表現為所提問題為假問題如今天高興不高興的問題。 (5)教師過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老師「迫不及待」的想從孩子口中得出標准答案,向標准答案上引導,另一方面只針對部分能力發展好的孩子進行提問,幼兒應答機會分布不均勻,能力強的孩子一節課被提問十來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沒有。
知道提問目的,明白為何而問。 (1)、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根據已有認知水平確立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能否有效地影響主體的發展,取決於該活動對幼兒提出的要求與發展水平的相差度。對於幼兒來說,過高或過低的活動目標都無助於幼兒的發展,只有落在「最近發展區」內的教育,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這個時候的提問就可以有效的考察孩子已有的認知水平,從而更好的設計自己的教學,更好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2)、考察幼兒是否理解了新的內容,把握教學的進程。這種類型的提問能夠讓幼兒進行創造性的思考或檢查幼兒的理解是否達到預期的水平,或者弄清剛剛學過的知識之間的內在關系。 (3)、保持幼兒的注意力。提一些有懸念的問題或在原有講解的方式的基礎上,突然提問能夠有效地保持幼兒的興趣。幼兒注意力保持時間非常有限,在課堂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老師教學進行到一半時很多孩子已經走神了,開始東瞅西看,左抓右撓,注意力已經脫離了課堂,如果這個時機進行提問能夠有效地把部分走神的幼兒拉回課堂。因為提問是一種有效保持注意力的策略,老師善加利用提問能夠使孩子較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思想活躍。 (4)、師生、生生有效地互動,增強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因此不僅需要老師的講解,同時也需要學生有效的反饋,只有教與學相互配合,才能教學相長。
關注提問方式,知道如何提問。 採用何種提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回應的方式,因此好的提問方式能夠引發幼兒的思考,能夠帶領幼兒有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探究問題的本質。 (1)、盡可能的提開放式問題,而不是封閉式問題。封閉式問題要求朝某個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只有一個或者幾個固定的標准答案;而開放式問題沒有明確的、固定的標准答案,能夠給提問對象以更多的思維空間。封閉式的提問主要有以下兩大弊端:首先,這類問題鼓勵幼兒猜測而不是動腦。即使幼兒不知道正確答案,也會有50%的幾率猜對。如果教師經常提此類問題,幼兒很容易揣摩教師心理並找到正確答案的提示,而不是集中於問題本身。其次,選擇性問題的價值含量低。因為具有猜測性質,幼兒對這類問題的回答並不能說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學習內容。而開放式問題的特點是:答案的不固定、不確定性,不受語言和情節的限制,既可為幼兒提供創造性想像和思維的空間,又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幼兒搜尋以往的生活經驗,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判斷、推理,以提高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幼兒園教學中我們鼓勵教師盡可能的提開放式的問題,如多提為什麼、怎麼樣等問題,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只有在這樣的問題中才能更好的培養幼兒思維的品質。 (2)、提問的過程中,應尊重幼兒個體的差異。這種尊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在幼兒的回答上,教師應激勵幼兒發散思維, 防止幼兒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教師應鼓勵差異,尊重多元,注意生成,不能誘導幼兒步步就範,把幼兒生拉硬拽到教師事先預設的框架中去。二是表現幼兒回答的人數上,老師應尊重不同發展程度的幼兒。如果教師想要准確判斷幼兒是否理解了新的知識內容,就需要從有代表性的樣本中獲得反饋,其中包括膽小內向的幼兒和能力較弱的幼兒。如果老師提問的問題只局限於讓一小部分活躍積極的幼兒回答,那麼老師就沒有更好的了解這些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同樣下一步的教學也會缺乏有效支持。 (3)、提問之後,老師要給予幼兒思考反應的時間,學會等待。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問題後,根本沒有給幼兒思考的時間,便讓幼兒給出回答。老師幾乎在自問自答,沒有與幼兒有效的互動起來。當然,等待時間的長短應根據提問的類型進行靈活調整,提出高難度問題的時候,老師等待時間相應較長,而低難度問題的等待時間相應較短。所以提問後,教師對幼兒回答問題時間的把握十分重要。發問後,要採取有效形式讓每一個同學都積極思考,有充分准備後再讓幼兒回答。 (4)、提問要有層次性,難度上要有一個從易到難的遞進。太易或太難的提問都無助於主體的發展,反而會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靈活設計自己要提的問題,根據學生當前的反映靈活的調整。教師在提一個較難問題之前,要提一系列簡單的問題作為鋪墊,層次遞進。四、把握反饋方式,進行恰當回應。
㈢ 如何在課堂上實現巧妙,有效的追問
正所謂"追問",就是在學生回 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後,教師有針對性地"二度提問"。適時追問能幫助學生回搭答設思維的跳板,使之在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進而深入透徹地理解教學內容。多數教師 也都知道課堂上應當有追問,但如果不恰當地"滿堂問",又容易導致表面上熱鬧非凡,實際上收效甚微。筆者以為,作為語文教師,要掌握追問的藝術,應把握三 個方面。一、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教師的勞動是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要成功
㈣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
教師的有效教學是一種對話的教學——高度互動的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而不是由教師來主演。要形成一種對話的教學氣氛,教師有效課堂提問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積極思考並形成答案,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連接「主導」和「主體」的紐帶,是學習者與學習文本對話的階梯,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可見,有效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一、要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要有效地優化設計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提問越多越好。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教師一般可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的提問,其主要功能在於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於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材的每一節內容就是學習的一個大主題,其下的每一個子目就是一個小主題。這些主題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習的重點。學習主題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科學地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
(1)巧妙設疑,啟發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要旨在於「設疑—探疑—質疑—釋疑」,在這一過程中,讓疑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啟迪智慧。
(2)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問題、台灣問題等,針對台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獨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台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台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台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奮發向上的鬥志。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助於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高度來把握問題,總攬全局,提高對歷史學習的駕馭能力。
(3)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驗出發,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下面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如學習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分別有哪些?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國與英美相比,革命爆發的原因有何異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制訂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和法國的《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可設置新的情境,如提供這些法律文件的圖片、引用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進行設問,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中都制訂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內容、特點和影響。通過對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認識。
3、注重歸納概括,有效小結課堂。課堂小結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雖然用時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問進行小結,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可以畫龍點睛,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檢查反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反思,調整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做好課與課之間學習內容的銜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要准確把握提問的有效性原則
1、提問的內容應是學習的重點、難點、熱點。每一節課都有其中心內容,這些中心內容,包括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歷史概念和結論等,就是歷史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如《洋務運動》一節,其重點有洋務派、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和失敗原因,難點是洋務運動與洋務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等的評價,熱點是中國軍事、企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近代化問題。教師就要圍繞這些問題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的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2、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歷史學科是一門教化明智的社會科學,歷史學科最大的意義在於提高學生認識歷史問題、汲取歷史營養、服務現實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切忌平、淡、淺、直,要具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探究與爭鳴,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辯、遷移、整合,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如關於李鴻章的評價,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李鴻章是個有爭議的近代歷史人物,有人說『李鴻章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賣國賊,使中華民族蒙羞』;也有人說『李鴻章是個有作為的晚清名臣,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你是否同意以上說法,請結合有關史實,闡述你的觀點。」這樣的問題緊扣學習的重點,具有啟發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
3、提問要適生、適時、適量、適度。課堂提問既要立足於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又要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適應學生個體的發展實際。提問要選擇恰當的時機,要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相一致,努力抓住學生處於「憤」「悱」狀態的最佳時機,進行提問。提問的數量要具體分析、周密計劃,教師既不能滿堂問,也不能滿堂灌。提問難度大小對課堂學習效率影響很大,問題過難,學生容易產生畏懼感;問題過易,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倦怠。問題的難度應該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著學生的發展。
4、提問類型要靈活多樣。提問的類型,按認知水平可分為知識水平(考查是什麼)、理解水平(考查為什麼)、應用水平(考查怎麼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綜合水平(考查綜合運用能力)和評價水平(考查評價能力)等六個由低到高不同層次水平的提問類型。按提問技巧可分為誘導式(設置誘導源)、疏導式(設置問題鏈)、階梯式(設置階梯狀問題組)、對比式(考查比較辨析能力)等四種類型。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管運用何種技巧、怎麼運用,都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與學習要求,精心設計。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有效提問的一些細節問題,如有效使用「候答時間」、巧妙多樣的叫答模式,以使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提出問題之後,許多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迅速回答,中間要有「候答時間」,否則會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思考,無法有效的回答,一部分學生會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對候答時間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鍾的暫停會產生令人滿意的和重要的結果:學生回答的內容更富邏輯更深刻;學生回答的認知水平更高(如他們展現出更多的分析、綜合和評價);學生自願用更多的信息來支持他們的答案;學生對他們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進行歷史學科思維、語言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㈤ 如何有效進行歷史課堂提問之我見
一、要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要有效地優化設計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提問越多越好。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教師一般可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的提問,其主要功能在於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於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材的每一節內容就是學習的一個大主題,其下的每一個子目就是一個小主題。這些主題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習的重點。學習主題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科學地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
(1)巧妙設疑,啟發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要旨在於「設疑—探疑—質疑—釋疑」,在這一過程中,讓疑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啟迪智慧。
(2)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㈥ 談談歷史教學中怎樣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教師的有效教學是一種對話的教學——高度互動的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而不是由教師來主演。要形成一種對話的教學氣氛,教師有效課堂提問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積極思考並形成答案,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連接「主導」和「主體」的紐帶,是學習者與學習文本對話的階梯,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可見,有效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㈦ 如何進行有效追問
首先設計追問內容。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追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引發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鍛煉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設計追問內容,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確定,追問要為落實教學目標和解決教學重難點服務,要在關鍵點上追問。如上述「9加幾」案例中,教師為引出「9加幾」的問題「還有幾箱牛奶」而進行追問。老師期盼學生能問到這個問題,可學生偏偏沒有想到它。這樣的追問都是徒勞的,除了浪費時間之外,別無它用。其次要考慮學生產實際水平,追問內容難度要適宜,使問題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易到難,層層推進,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探究演算法的過程中,當學生出現「湊十法」這種思維層次較高的方法時,老師的追問方式誤導了學生的思路,他們絞盡腦汁地想出一些思維層次低的方法來迎合教師的演算法多樣化,卻沒有用心理解「湊十」的優越之處。 其次,選擇追問方式。追問方式由追問內容決定,不同的追問內容應選擇不同的追問方式。一節課應採取多種追問方式,將一個較難的問題(教學重難點 )設計成一組有梯度的小問題。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提出一個小問題,學生回答之後,教師接著追問幾個小問題,一般屬於跟蹤追問。反饋學生的思維過程的追問屬於因果追問,這類追問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最常見,它的優點在於能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如課例中,當學生出現9加1,再加4的演算法時,教師應採用因果追問:為什麼要先加1,再加4?你們理解他的意思嗎?這樣有利於引發全班學生深入思考,在掌握演算法的同時體味數學的簡便,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逆向追問,即反問,能夠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與研究,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案例中的「還有嗎?」屬於發散追問,「還有嗎?」本身是個好問題,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異、創新思維。但是,要用得恰到好處,並不是時時處處都可以用。如在一題多解、演算法多樣、學生舉例等環節中就可以適當地用「還有嗎?」「更簡便的方法在哪裡?」等進行追問。然而,即使都需要發散追問,也不是除了「還有嗎」就無話可說了,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聽覺疲勞」的。除了教師追問學生之外,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可以進行學生之間互相追問,也可以進行學生追問教師,這些都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確定追問對象。一個班級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追問哪些學生,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在教學計算時,可以先給後進生一個展示的機會,也許他們會說出往上數的方法。然後老師追問全班:你們覺得這個方法怎麼樣?根據優秀學生的回答與補充,引導他們認識數數法也是可以的,但是還有更簡便的方法,如湊十法。在選擇追問對象之前,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追問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分明的學生都江堰市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因此,追問不在於多少年來,而在於這些問題是否有效地把學生引向「最近發展區」,在於是否能讓學生感受到進行智力勞動的樂趣。概括為一句,要「問得其所」。最後,筆者認為追問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要讓學生從目前課堂上的「被追問」走向「主動追問」。這才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㈧ 如何增強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歷史課堂提問是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設計若干問題,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其歷史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歷史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探求歷史的精妙,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優化歷史,領略歷史的奧妙,燃燒起學生思維火花的重要手段。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全面素質的提高,這就要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提問則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歷史的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呢?下面結合我的一節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節歷史課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講人教版《歷史必修2》第二單元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一課時,一開始就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和教學內容,讓學生選出三位同學宣讀他在上節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上完後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假設你是一名近代的普通中國商人,你將如何經營你的生意?這三位同學是這樣設計的:
甲同學:我投資紡織業,先從外國進一批洋紗洋布,與同行一起研究,研究出其中的技術,在手工業同行中進行推廣,將中國的土紗土布做得更好,把洋紗洋布比下去,再輸出中國。(方案一)
乙同學:我會開辦一個輪船零件配製廠,原因是從經濟實力和背後,我都遠遠不如官辦和外商,所以我不開輪船廠,賺小錢的辦法實用且沒有太大的風險,不會樹大招風,受到排擠,既獲得了利潤,又立於不敗之地。(方案二)
丙同學:我會開一家飯館,要求我做的飯味美價廉,這樣吃飯的人就多了,當然錢就來了。(方案三)
我在這三位同學宣讀完以後就順勢提問學生哪一種方案可行,並說明原因。這一下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後學生的意見是:
方案一:可行但不能用於手工生產,因為手工業根本不能與機器生產抗衡這已被事實證明,還要有好的技術人員(全班44人,20人投票);
方案二:不可行,因為當時需要的資金大而且當時的輪船主要控制在外商和官員手中,普通商人是不可能進入的(但仍有5票);
方案三:可行,但利潤太低(10票);
緊接著教師就因勢利導地提出:「同學們,你們的選擇是否正確,下面我們一起閱讀教材,通過研究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再來評析」。
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並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所以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很是關鍵。抓住契機,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更有實效。從而在提問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觸及學生情感和意志領域的情境,有意識地把學生引入一種解題的最佳心理狀態。通過心理上的接受,達到提問情境與學生心理情境的共鳴和最佳融合。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發揮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智力潛能的超長發揮,使智力能力發揮最大效度,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原則。
二、引思鋪墊,變直為曲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這樣課堂活動就能順利高效地進行,直接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問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思維,結合已學知識去創造、去探索,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如我在這節課開始之初設計的以上這幾個問題,就是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問,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能引出新知識,有利於突出知識的整體性。同時,在過渡處提問,可使學生養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習慣,並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課堂提問不能一味地直來直去,這樣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並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並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我在這節課問題的設置上,並不是我們以前所做的那樣直來直去地向學生發問,「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特點?」而是將學生帶到一個特定的時代,讓他們扮演了哪個時代中國民族資本家,從而為學生自己去想像、去質疑,創設了廣闊的空間,在加上教師的精當點撥,不僅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我在教學中的"曲問",可以說是結果效果是很明顯的。因此,因勢利導、引思鋪墊,變直為曲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抓重點巧設疑
教材的重點是課堂教學的「課眼」之所在,提問的設計抓住「課眼」,主要訓練內容也就抓住了,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點上,從而使學生圍繞「課眼」理解,掌握全課內容,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備課時,在教學內容中找出重點,然後以此為主線,串聯其他教學內容設計提問,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創設情景性問題為載體、用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突出學生的充分參與性,積極思索問題的主動性。例如我在導入新課以後,先是利用多媒體把不同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狀況演示出來,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把不同發展特點的原因填寫進去,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
教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學生:清政府放寬了投資設廠的限制和帝國主義侵略的客觀影響;帝國主義忙於「一戰」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國政府實行有利政策。
教師:為什麼其發展只能是短暫的?
學生: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壓迫下主要從事輕工業,無資金、技術、規模;帝國主義加緊經濟侵略;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時局動盪戰爭因素;得出結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三大障礙。
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再回來重新認識前面三個方案。
學生討論最終絕大部分同學選擇的主要方案竟是方案三。他們認為前兩個方案在面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面夾攻,更受到技術、資金和規模的制約,普通商人發展困難,前途渺茫。而開飯館收入穩定雖也面臨三座大山的壓迫但相對來說一來民以食為天,二來技術資金要求不高,但面臨戰爭以及物價飛漲的民國後期則也是維持生計,但總體來說較穩定。這樣學生在回答中,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加以補充與替換,並讓學生反復操練,循環往復,以突出重點,加深學生的印象,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提問還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如我在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後,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更進一步的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對以上這三個方案的評價,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於是,學生各述己見,討論熱烈。
學生1:國家無前途,個人的理想無法實現;
學生2:經濟發展需要一個獨立的政府;
學生3:中國資本主義得發展不起來是因為當時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我們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認識?
學生:經濟的發展在不同階段,會受到社會政治發展的制約。
在學生對這些感性問題認識的基礎上我順勢把這些具體的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心境,學習效果不同,滿足心理需求的心境能使主題增強智力活動,活躍創造性思維,發揮心能潛力。提問時若能旁敲側擊,繞道迂迴,問在此而意在彼,生動含蓄,富有藝術性,並結合一定的問題情景,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注意,促進積極地思考。
我在本課這幾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思維發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並把"問"與閱讀、理解、愛國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教育。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設問藝術,設問有「度」,使「問」真正起到牽線、搭橋和引路的效果,能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環境,能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推進新課改作出一份貢獻。
㈨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題研究
教師的有效教學是一種對話的教學——高度互動的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而不是由教師來主演。要形成一種對話的教學氣氛,教師有效課堂提問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積極思考並形成答案,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連接「主導」和「主體」的紐帶,是學習者與學習文本對話的階梯,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可見,有效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一、要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要有效地優化設計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提問越多越好。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教師一般可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的提問,其主要功能在於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於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材的每一節內容就是學習的一個大主題,其下的每一個子目就是一個小主題。這些主題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習的重點。學習主題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科學地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
(1)巧妙設疑,啟發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要旨在於「設疑—探疑—質疑—釋疑」,在這一過程中,讓疑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啟迪智慧。
(2)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問題、台灣問題等,針對台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獨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台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台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台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奮發向上的鬥志。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助於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高度來把握問題,總攬全局,提高對歷史學習的駕馭能力。
(3)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驗出發,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下面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如學習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分別有哪些?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國與英美相比,革命爆發的原因有何異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制訂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和法國的《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可設置新的情境,如提供這些法律文件的圖片、引用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進行設問,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中都制訂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內容、特點和影響。通過對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認識。
3、注重歸納概括,有效小結課堂。課堂小結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雖然用時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問進行小結,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可以畫龍點睛,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檢查反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反思,調整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做好課與課之間學習內容的銜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要准確把握提問的有效性原則
1、提問的內容應是學習的重點、難點、熱點。每一節課都有其中心內容,這些中心內容,包括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歷史概念和結論等,就是歷史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如《洋務運動》一節,其重點有洋務派、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和失敗原因,難點是洋務運動與洋務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等的評價,熱點是中國軍事、企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近代化問題。教師就要圍繞這些問題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的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2、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歷史學科是一門教化明智的社會科學,歷史學科最大的意義在於提高學生認識歷史問題、汲取歷史營養、服務現實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切忌平、淡、淺、直,要具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探究與爭鳴,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辯、遷移、整合,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如關於李鴻章的評價,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李鴻章是個有爭議的近代歷史人物,有人說『李鴻章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賣國賊,使中華民族蒙羞』;也有人說『李鴻章是個有作為的晚清名臣,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你是否同意以上說法,請結合有關史實,闡述你的觀點。」這樣的問題緊扣學習的重點,具有啟發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
3、提問要適生、適時、適量、適度。課堂提問既要立足於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又要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適應學生個體的發展實際。提問要選擇恰當的時機,要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相一致,努力抓住學生處於「憤」「悱」狀態的最佳時機,進行提問。提問的數量要具體分析、周密計劃,教師既不能滿堂問,也不能滿堂灌。提問難度大小對課堂學習效率影響很大,問題過難,學生容易產生畏懼感;問題過易,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倦怠。問題的難度應該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著學生的發展。
4、提問類型要靈活多樣。提問的類型,按認知水平可分為知識水平(考查是什麼)、理解水平(考查為什麼)、應用水平(考查怎麼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綜合水平(考查綜合運用能力)和評價水平(考查評價能力)等六個由低到高不同層次水平的提問類型。按提問技巧可分為誘導式(設置誘導源)、疏導式(設置問題鏈)、階梯式(設置階梯狀問題組)、對比式(考查比較辨析能力)等四種類型。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管運用何種技巧、怎麼運用,都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與學習要求,精心設計。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有效提問的一些細節問題,如有效使用「候答時間」、巧妙多樣的叫答模式,以使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提出問題之後,許多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迅速回答,中間要有「候答時間」,否則會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思考,無法有效的回答,一部分學生會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對候答時間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鍾的暫停會產生令人滿意的和重要的結果:學生回答的內容更富邏輯更深刻;學生回答的認知水平更高(如他們展現出更多的分析、綜合和評價);學生自願用更多的信息來支持他們的答案;學生對他們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進行歷史學科思維、語言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