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黃梅戲女駙馬故事歷史上是真有其事嗎
歷史上沒有真事,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在古代考狀元要經過鄉試、殿試等3道大關,不可能這么容易混進去的,這只是民間藝人的理想、想像罷了,不是真的。
黃梅戲代表作《女駙馬》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說的是民女馮素貞冒死救夫,經歷了種種曲折,終於如願以償,成就了美滿姻緣的故事。
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駙馬、洞房獻智化險為夷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情節,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1)岳東岳西是歷史上是哪裡擴展閱讀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綉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
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
⑵ 馮素珍為救李郎去京城科考成為了女駙馬,這個故事是歷史上本就有還是只是個戲
《女駙馬》中馮素珍其人其事,不存在於真正的歷史,多半是黃梅戲劇團採集許多內民間故事,創作容出來的藝術作品。
1、古代科舉制度歷史有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度中冒名頂替、弄權舞弊這類事情,等同謀逆,罪深不恕,一經發現,嚴懲不貸。所以戲曲中說馮素珍作為一個官家子女,進京冒著李兆庭的名義參加會試,這簡直不可能。
2、進考場前需要脫衣檢查,所以馮素珍連這個關都過不了,更不可能中狀元。
(2)岳東岳西是歷史上是哪裡擴展閱讀
《女駙馬》是1959年由安徽省第二屆戲曲匯演安慶地區代表團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編劇,劉瓊導演,嚴鳳英、王少舫、田玉蓮、陳文明等聯袂主演的戲曲電影 。
影片評價
我最早知道《女駙馬》是因為這段經典唱詞: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女駙馬》根據傳統戲劇《雙救主》改編而成,是黃梅戲的代表之作。嚴鳳英飾演的馮素珍深入人心,成為了一個不朽的角色!
⑶ 歷史上第一個姓何的人是誰
何瑊公 據《湞陽水木記》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後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 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據《湞陽水木記》載:「初祖瑊公與妣姜夫人卒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之原,後代培附冢埠壘,後世因名何墳崗墓。此墓宋時猶存,庄間李公光過覽詩曰:何墳崗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火灼,呂螟那得誤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里歸鶴鳴。淮土不隨涵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 在2000年第七屆世界何氏懇親大會召開前夕,安徽廬江何氏宗親總會發起海內外何氏募捐建設了何氏始祖陵園。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台灣、菲律賓、新加坡等地何氏宗親會,曾陸續派出尋根訪問團到廬江考察,廬江縣僑辦於1993年成立了專門調查小組,走訪何氏家庭,查閱何氏宗譜等有關資料,進一步證實了廬江何氏始祖發源地,已為世界所公認。1994年5月,安徽省編審何鵬先生來廬進行多次考察,拍下何氏宅基地和何家墳園照片,寫下近萬字的調查報告。北京電視台《中華姓氏》攝制組千里迢迢到廬江拍攝了《何氏起源在廬江》專題片,廣為宣傳。同時,海內外宗親捐款投資200萬元,其中用於陵園建設130萬元,征地12.13畝,從2000年6月開始修建,至11月27日竣工,歷時半年完成陵園重建任務。陵園內用砂石提高數米,正中是墓冢,呈三國型,外園用岳西生產的花崗岩砌成,高大雄偉,中間(墓冢)用懷遠圓型花崗岩建成,內圓即冢內用紅磚圈成,中間真空,立地通天,地下放有吉祥物,象徵世代祥和。墓前豎立高大寬厚的瑊公墓碑,碑前放著雕刻典雅的香爐。北側建有「廬江堂」。堂內高大寬敞,瑊公靈位端正敬放在正中,古樸莊重。左邊牆上排列海內外宗親為園林建設所作貢獻的瓷像。右邊牆壁上排列著海外宗親捐的壁畫。東側設紀念室,室內存放海內外何氏宗譜,何氏名人錄,歷屆何氏宗親大會會刊,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長官何厚鏵的題詞,國家旅遊局局長何光瑋題寫的牌匾,安徽省副省長田維謙、巢湖市市長王啟敏、廬江縣縣長彭蓬等領導的題詞等。 2000年11月28日上午,海內外62個何氏宗親代表團,1000餘名宗親代表先後到達廬江。廬江縣人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歡迎儀式。上午10時到達何氏陵園,代表們尋根問祖,飲水思源,心情十分激動。 何氏太始祖陵園,已成為海內外何氏尋根竭祖的聖地。每年清明前後均有海內外何氏紛紛組團前來祭祖觀光。
⑷ 胡漢三在歷史上有這個人么
胡漢三(1884—1966年),又名之傑,安徽岳西縣冶溪鄉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畢業於安徽武備學堂,繼入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與李濟深等18人被保送到日本士官學校深造。宣統元年(1909年)學成歸國,任滬軍威武軍步兵一團團副,曾參加武昌起義,後任先鋒第二旅參謀長,繼任旅長。民國5年(1916年)任川軍第一師步兵一團團長。6年任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兵器教官。9年任對德參戰軍軍官教導團戰術教官。12年任校閱陸軍部直屬第九師學術科校閱官。14年回安徽任省長公署咨議,同年出任當塗縣知事。17年任陸軍大學教官。1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總部高級參謀。19年任南京軍政部少將參謀。22年兩廣發生事變倒蔣,蔣介石疑為李濟深主使,將李騙至南京軟禁於湯山,對外封鎖消息。漢三因痛恨蔣專橫獨裁,不計個人安危,疾走兩廣,帶出消息,兩廣人士,群起聲討,蔣迫於情勢,將李釋放。他卻因此被蔣撤職,攜妻帶子回安慶寓居,為商務印書館翻譯日文書籍,以微薄收入度日。後通過同學關系,再赴南京任中央機械化學校兵器教官。25年任上海對日作戰車隊顧問。26年「蘆溝橋事變」後,抗日軍興,學校由南京遷重慶,他離開學校舉家迂迴岳西冶溪老家定居。28年任安徽省參議會參議員。33年,國民黨岳西縣政府向各鄉徵用木料,結扎木城,而冶溪是平畈地區,不產木料,他向當時縣長李品和呼籲,使原派萬棵木料,免予交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濟深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因與李同學,私交甚篤,常有書信往復。李曾電邀其赴京,他自度年事已高,身體欠佳,故未踐約。當時生活極困難,李曾不時予以接濟,並於1954年向安徽省長黃岩推薦,被安排為省文史館館員。1956年後,曾連任三屆縣人大代表。1966年10月病逝。
⑸ 安徽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個什麼地方 三國時期有沒有
安徽概況
安徽歷史悠久,早在二、三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原始社會晚期,生活在今皖中、皖西和皖北的居民屬夷族系統,皖南大部分地區為越族棲息地,大別山以南靠湖北、江西長江沿岸屬三苗族。
夏商見於史籍的有塗山、南巢、六、英、虎方、林方、人方。西周王朝在今皖西北分封一些小國,如焦、夷、沈、胡等,而以東仍是分散的氏族部落方國。春秋大國爭霸,這些封國和方國先後淪為吳、越、楚所有。戰國後期,安徽全境並歸強楚,楚畏秦逼,亦由湖北輾轉遷都至今壽縣。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涉及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碭郡、潁川郡、會稽(吳)郡,可考的縣有25個。西漢初,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安徽郡縣分隸淮南、荊、淮陽、梁等國。景帝為加強中央集權,眾建諸侯而小其國,王侯食邑略如郡縣。武帝設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屬揚、豫、徐三州。揚州轄丹陽、九江、廬江3郡和六安國,徐州轄臨淮郡、楚國,豫州轄沛、汝南兩郡和梁國,共74縣。東漢沿襲西漢舊制,稍作調整而已,揚州轄丹陽、九江、廬江3郡,豫州轄汝南郡、陳國、沛國、梁國,徐州轄彭城國、下邳國,共69縣。
三國時期,安徽為魏、吳分割。魏屬豫州轄安豐、汝南、譙3郡和梁國、沛國,徐州轄下邳郡、彭城國,揚州轄廬江、淮南兩郡,置39縣。吳屬揚州轄丹陽、新都、廬江3郡,置19縣。西晉安徽仍屬揚、徐、豫三州。揚州轄淮南、廬江、丹陽、宣城、新安5郡;徐州轄臨淮郡、彭城國、下邳國;豫州轄汝陰、安豐兩郡和沛國、譙國、梁國。共設74縣。東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建制置廢無常,地方歸屬不定,加之僑置郡縣,因此安徽區劃比較混亂。
隋罷郡為州,以州統縣,先後設潁、亳、宋、陳、徐、仁、壽、廬、熙、和、濠、滁、揚、蔣、宣、歙等17州,轄55縣。大業初,復漢制,安徽分屬揚、豫、徐三州。徐州領彭城、下邳2郡,豫州領梁、譙、汝陰、淮陽4郡,揚州領淮南、廬江、同安、歷陽、江都、鍾離、丹陽、宣城、新安9郡。共56縣。唐貞觀元年,實行道、州(郡)、縣三級管理,安徽為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分領。其中,河南道轄潁、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轄濠、揚、滁、和、廬、壽、舒7州,江南道轄宣、歙2州。共設44縣。中唐時期,道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安徽分屬河南、淮南、江南東、江南西四道。河南道領潁、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領揚、滁、濠、壽、廬、和、舒7州,江南東道先後領歙、日升2州,江南西道先後領宣、池2州。共55縣,1軍。晚唐藩鎮林立,安徽境內有4個節鎮。宣武軍治宋州,領亳、潁、宋3州;武寧軍轄徐、宿、濠、泗4州;淮南節度使撫有揚、滁、壽、廬、和、舒、光、黃8州;寧國軍有宣、歙、池3州。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所據,江淮、江南地區先後為吳國、南唐所據,行政區劃制度仍循唐末藩鎮、州、縣制。北宋立國,實行路、府(州)、縣(軍、監)三級制,安徽分屬5個路。京東西路轄單、徐2州,京西北路轄潁州,淮南東路轄亳、宿、泗、揚、滁5州,淮南西路轄廬、和、舒、濠4州和六安、無為2軍及壽春1府,江南東路轄宣、歙(徽)、池、太平4州和廣德1軍。共計62縣,2監。南宋在淮河以南設淮南東、淮南西、江南西3個道,領3府8州7軍,轄51縣2監。金國在淮河以北安徽境內設南京路、山東西路,領7州16縣。
元朝實行省、路(府、直隸州)、散州(軍)、縣四級制,行政區劃繁復,隸屬關系混亂多變。安徽分屬3個行省:中書省領濟寧路,轄境內1縣;河南行省領歸德府(轄徐、宿、亳3州)、汝寧府(轄潁州)、廬州路(轄無為、六安、和州3州)、安豐路(轄濠州)、安慶路(直管6縣)、揚州路(轄滁州)、淮安路(轄泗州);江浙行省領寧國路(直管6縣)、徽州路(直管5縣和婺源州)、太平路(直管3縣)、池州路(直管6縣)、廣德路(直管2縣)。共計60個縣。
明朝實行三級區劃,南北直隸和布政使司為一級區劃,府、直隸州(廳)為二級區劃,散州、縣(廳)為三級區劃。安徽屬南直隸西部地區,設鳳陽、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廣德4直隸州。共置49個縣,7個散州。清朝初期,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二、三級區劃仍襲明制。清順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劃為左、右兩藩分片治理。康熙四年(1665),調整左、右藩轄區,奠定了安徽、江蘇兩省的疆域。康熙六年(1667)正式建省,取安慶府和徽州府首字合成為省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定安慶為省垣,健全了省級三司衙門。
同治四年(1865),析為三道:鳳潁六泗道領2府2直隸州,共19縣(州)。鳳陽府轄鳳陽縣、懷遠縣、定遠縣、鳳台縣、壽州、宿州(領靈璧縣),潁州府轄阜陽縣、潁上縣、霍邱縣、渦陽縣、亳州、太和縣、蒙城縣,六安直隸州轄霍山縣、英山縣(今屬湖北省),泗州直隸州轄天長縣、五河縣、盱眙縣(今屬江蘇省)。安廬滁和道領2府2直隸州,共14縣(州)。安慶府轄懷寧縣、桐城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廬州府轄合肥縣、舒城縣、廬江縣、巢縣、無為州,滁州(直隸州),轄全椒縣、來安縣,和州直隸州轄含山縣。徽寧池太道領4府1直隸州,共22縣。徽州府轄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婺源縣(今屬江西省),寧國府轄宣城縣、寧國縣、涇縣、太平縣、旌德縣、南陵縣,池州府轄貴池縣、青陽縣、銅陵縣、石埭縣、建德縣、東流縣,太平府轄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廣德直隸州轄建平縣。與現今安徽轄區比較,少碭山縣、蕭縣,屬江蘇省淮徐道,多婺源縣、盱眙縣、英山縣,基本與今安徽境域同。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安慶道轄懷寧、桐城、太湖、潛山、宿松、望江、合肥、廬江、舒城、巢縣、無為、和縣、含山、六安、霍山、英山等16縣,蕪湖道轄蕪湖、繁昌、當塗、宣城、南陵、涇縣、太平、旌德、寧國、歙縣、休寧、祁門、績溪、貴池、銅陵、石埭、東流、至德、青陽、廣德、黟縣、婺源等22縣,淮泗道轄鳳陽、定遠、鳳台、懷遠、靈璧、壽縣、宿縣、阜陽、潁上、太和、霍邱、蒙城、渦陽、亳縣、泗縣、五河、盱眙、天長、滁縣、全椒、來安等21縣。共59縣。今碭山縣、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
國民黨統治安徽後,於1928年改行省、縣兩級制,設60縣。1932年,推行行政督察專員制,為省的派出機構,所轄區稱為專區。安徽全省劃為10個專區。1945年,第一專區轄懷寧、桐城、潛山、宿松、望江、太湖、岳西等7縣,第二專區轄六安、立煌、舒城、霍山、霍邱等5縣,第三專區轄阜陽、亳縣、臨泉、潁上、太和、渦陽等6縣,第四專區轄宿縣、蒙城、靈璧、五河、泗縣等5縣,第五專區轄嘉山、鳳陽、滁縣、來安、天長、盱眙(今屬江蘇省)等6縣,第六專區轄蕪湖、宣城、涇縣、廣德、當塗、南陵、郎溪、繁昌等8縣,第七專區轄休寧、歙縣、祁門、黟縣、績溪、寧國、旌德、婺源(今屬江西省)等8縣,第八專區轄貴池、至德、太平、東流、石埭、青陽、銅陵等7縣,第九專區轄巢縣、全椒、和縣、含山、無為、廬江等6縣,第十專區轄壽縣、合肥、定遠、懷遠、鳳台等5縣。1947年元旦,正式成立蚌埠市。至此,安徽省轄1市63縣,碭山縣、蕭縣仍屬江蘇省。
1949年5月,中共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建國後,1952年8月,撤銷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省會設在合肥。
⑹ 五月歸來不看岳東岳西嶽南嶽北嶽分別指什麼
即東岳泰山(位於山東)、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其中泰山居首。
⑺ 我國的五嶽包括了有幾個岳東岳西嶽南嶽北嶽中嶽什麼什麼什麼
東岳復泰山(海拔1545米),位制於山東省泰安市
南嶽衡山(海拔1290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
西嶽華山(海拔2155米),位於陝西省華陰市
北嶽恆山(海拔2016米),位於山西省渾源縣
中嶽嵩山(海拔1492米),位於河南省登封市
其中東岳泰山(即岱宗)是「五嶽之首
「
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全世界。
⑻ 岳西縣是1936年成立的,歷史上屬於大別山區嗎
安徽省安慶市代管抄縣,位於安徽襲省西南部,大別山腹地,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與湖北省接壤,是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生態示範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和首批安徽省旅遊強縣,有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枯井園省級自然保護區等風景區,還有有禪宗第一山之稱的司空山等。全縣總面積2398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182個行政村、6個社居委,總人口41萬。 境內山青水秀,森林覆蓋率達73%,生物資源極為豐富,被專家稱為「是一座生態保存發育完好的天然花園」,是國家中葯材基地縣,葯材現有植物類1024種,動物類79種,礦物類33種,總蘊藏量7.5萬噸,其中茯苓、天麻、杜仲、麝香、石斛等30餘種名貴葯材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⑼ 岳西翠蘭是什麼茶,岳西翠蘭的由來
岳西翠蘭是什麼茶 岳西翠蘭名茶是生長在大別山區的優質雲霧茶。岳西翠蘭茶屬於新創名茶。岳西翠蘭茶產於皖西大別山腹地岳西縣境內的主薄、頭陀、來榜區。岳西翠蘭茶外形優美,芽葉相連,自然舒展,酷似小蘭花;其湯翠綠明亮,香氣持久;岳西翠蘭茶其味醇厚而回甘。 岳西翠蘭品質特點突出在「三綠」,即干茶色澤翠綠,湯色碧綠,葉底嫩綠。外形:芽葉相連,自然舒展成朵形,色澤翠綠鮮活。內質:清香高長,醇爽回甘,有花香味,葉底嫩勻成朵。 岳西翠蘭的由來 岳西翠蘭茶取名「岳西翠蘭」,其主要原因是岳西翠蘭茶是在岳西縣東北部姚河、頭陀河一帶生產的歷史名茶「小蘭花」的傳統工藝基礎上研製開發而成的,「翠綠鮮活」的品質特徵突出,因此得名。明崇宗九年(1636年)張獻忠率部攻佔岳西後,將這里命為「蘭花縣」。由於蘭花多,這里的茶葉自然就浸潤了蘭花的芳香。1984年,岳西縣創制的新茶在安慶地區名茶評比中嶄露頭角,名列第一。1985年有人提議,將這種「色翠蘭香」的茶葉,叫「岳西翠蘭」,得到了廣泛認可。三是相傳明末清初,在岳西姚河鄉境內,有一個叫蘭花的姑娘,美麗嫻淑、心靈手巧,所炒的茶葉質量特優。一年,有位徽州茶商慕名攜巨資來到曉天,高價專購蘭花炒制的茶葉。由於家貧,懂事的蘭花姑娘,為了給家多掙錢,就不分晝夜,拚命采呀、炒呀,結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當地人為了紀念蘭花姑娘,就將她炒制的茶葉叫「蘭花茶」。也就是今天的岳西翠蘭的前身。
⑽ 西周時期岳西是什麼地方
岳西縣歷史[1]上分屬4縣,大別山主脈延伸境內的多叢山脈以北為霍山縣、舒城縣,以南為潛山縣、太湖縣。4縣古時均屬《禹貢》傳說中的揚州之域。西周時,諸侯分治,境地南屬皖國,東北屬龍舒國,西北屬楚國潛邑。春秋時,列國稱強,楚滅皖、龍舒諸侯方國。爾後,吳克楚, 深村紅葉
越滅吳。戰國時,復歸楚國。 秦朝,南屬廬江郡、北屬九江郡、衡山郡。 漢朝,初屬衡山國,後屬廬江郡,東北屬龍舒縣,西北屬潛縣,南屬皖縣。東漢建安五年(200年)魏占,十九年入吳。 三國鼎立時,南屬吳廬江郡皖縣,北屬魏博安縣、六安縣。 晉代,西晉沿襲吳廬江郡制,改魏博安縣復置潛縣,六安縣南復置舒縣;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改皖設晉熙郡和懷寧縣,屬豫州。境地北屬潛縣、舒縣,南屬懷寧縣。 南北朝,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析懷寧縣置太湖左縣,境內東南屬晉熙郡懷寧縣,西南屬太湖左縣,西北屬岳安郡岳安縣,東北屬廬江郡舒縣。 隋朝,改岳安縣為霍山縣,改太湖左縣為晉熙縣,改晉熙郡為同安郡,舒縣並入廬江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晉熙縣改名太湖縣。境地北屬廬江郡霍山縣、廬江縣,南屬同安郡懷寧縣、太湖縣。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廬江縣置舒城縣,二十七年霍山縣並入盛唐縣。天寶元年(742年)復置霍山縣;境內北屬廬州舒城縣、壽州霍山縣,南屬舒州懷寧縣、太湖縣,三州統屬淮南道。 五代十國時,後梁、後唐時屬吳;後晉、後漢時屬南唐;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南唐獻江北14州(含舒州)於後周;懷、太、舒、霍4縣建置未變。 北宋時,開寶四年(971年),廢霍山縣為故埠鎮入六安縣。政和五年(1115年),同安郡改為德慶軍,境內南屬舒州德慶軍懷寧縣、太湖縣,北屬壽州六安縣、廬州舒城縣;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德慶軍改為安慶軍,懷、太、舒、六4縣建置未變;兩宋時統屬淮南西路。 元朝,至治三年(1323年)析懷寧縣置潛山縣,境地南屬安慶路潛山縣、太湖縣,北屬廬州路舒城縣、六安縣。 明朝,撤路設府,弘治七年(1494年)分六安、英山2縣地復置霍山縣;境地南屬安慶府潛山縣、太湖縣,北屬廬州府霍山縣、舒城縣,兩府先後上屬江南行省、直錄中書省、六郡、南京(又稱南直隸)。 清朝,初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裁江南省設江蘇、安徽2省,境地屬安徽省安慶府潛山縣、太湖縣和廬州府舒城縣,直隸六安州霍山縣。 岳西縣風景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各縣直屬安徽省。3年6月設道,境地分屬安慶道潛山、太湖縣,淮泗道霍山、舒城縣。17年廢道,各縣直屬安徽省。21年10月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潛山、太湖屬第一專區,舒城、霍山屬第三專區。25年元月,國民政府為"剿匪"需要,析潛、太、霍、舒4縣邊境設立新縣,因區域「適居潛岳之西」,故名岳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