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研究中如何運用史學理論

歷史研究中如何運用史學理論

發布時間:2021-02-27 18:35:30

㈠ 歷史的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階級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歷史的典範
第三節 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容易出現的兩種傾向
第十二章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的理論根據
第二節 歷史分析方法是歷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邏輯分析方法是揭示歷史規律、建立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方法
第四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之統一運用
第十三章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理論根據與史學意義
第二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類型與程序
第三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局限性及克服其局限性的主要途徑
第十四章 歷史系統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形成及其思想要點與重要范疇
第二節 歷史系統方法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三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應用與嘗試
第十五章 歷史計量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形成及其客觀基礎
第二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一般手段及利用電子計算機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三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研究實例以及對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
見著作<歷史學概論>
歷史學應該是一個豐富的方法論系統,它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則,但是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為了解決不同的問題,人們在研究實踐中又分別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路徑.比如,歷史考據的方法。是一種知識方法。實際上,它就是通過對各種歷史資料的考訂和比對,來弄清楚那些不容易弄清楚的問題。比如,版本目錄學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價值就在於使你充分了解有關歷史文獻的源流。再比如,過去有的學者所提倡的把活材料與死文字結合起來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核心是社會調查。所謂死文字是指現有的文獻資料。所謂活材料是指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實物、碑刻、契約、文書、鄉例、民俗等等東西,要收集這些材料必須親自深入民間做社會調查才行。今天,這一方法不僅已經被歷史學接受,而且許多學科都共同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比如文學史研究中,有的學者提出應當用實地調查的方法,從現存的遺跡以及活在民間的傳說、習俗和演出中,尋找文學史的資料。這個想法會使文學研究擺脫純粹文本解讀的局限。在歷史學的教學中,也有一些專門的訓練學生的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指導學生(包括本科、碩士、博士生)學習和研究,可以盡快地引導他們進入角色。有關這種教學活動的思想、理念、價值、手段,當然也是歷史學的極其重要的知識方法。和自然科學一樣,人文社會科學也是在19世紀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斷出現邊緣學科,不斷由邊緣學科發展為獨立的學科。這些學科形成了不同的知識群,有不同的研究領域,也有不同的知識方法。它的有益的方面是使我們對現實和歷史的局部現象的認識更加細致、具體、生動、逼真,問題是使人們的研究領域變得很小,相互獨立的各個學科之間缺乏溝通,使人們在各自的研究中缺乏系統分析的背景知識,方法單一化,反而降低了科學性。應該注意加強各個學科的溝通,了解其他學科的學術理念,吸收和有機地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比如,有機地運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從眾行為、心理暗示、階級心理、團體意識等問題,有機地運用社會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定性統計、定量統計和抽樣分析,有機地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分析文化模式、行為方式和雙重人格問題,有機地運用政治學的方法分析社會動員問題等等。在課題的選擇上,注意盡可能地選擇學科交叉型的課題.
<歷史學的觀念\方法與特色>

㈡ 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史學常識。

舉凡人類社會發來展史和世界各國、源各民族的歷史,從遠古到現代都可作綜合的、分期的或分類的研究。概述史學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學概論,研究史學本身之發展的史學史,研究史料及其運用方法的史料學等等,均可包括在史學范圍之內。
史學包括解釋學史學、史學理論、泛史學、國別史、結構史、專題史、新史學、微觀史、史學史、口述史學。
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主要任務是按照時代順序,運用具體歷史事實,闡明並揭示從原始公社制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記載和編纂,很古已出現。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出現過許多有名的歷史學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著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表述了各種史學思想、觀點以及治史方法。這些從不同角度對人類進步所作的記錄,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從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的。

㈢ 求歷史的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與史學常識

樓主你好: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2.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3.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4.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類
一般可分為:
1,實物史料: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
2,文獻(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報刊,雜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音等
4,圖片、影像史料:
如:新聞圖片,照片,紀錄片,影視資料等
另一種分法:
1,第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原始的圖片、影像史料,真實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獻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圖片、影像史料
三.獲取史料的途徑
1.去圖書館或相關機構查閱檔案、文字史料、圖片史料
2.參訪當事人或目擊者獲得口述史料
3.觀看紀錄片的影視資料
4.到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探訪遺跡或獲取實物資料
5.現場考古(或考古現場的實跡復原)
四.影響史學觀點和史料運用的幾個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4.時代的局限性等。
五.運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1.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堅持正確的史學觀點
3.選取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
4.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
六.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理論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合理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來合理的生產關系也會逐漸落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這時,生產關系就必須作出調整或變革(表現為統治者的改革或劇烈動盪的社會變革)
(2)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近代以來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三個方面,其中生產工具(科技)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例1:鐵犁牛耕——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奴隸制生產關系過渡到封建制生產關系。(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例2:第一次工業革命——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壟斷組織間的自由競爭加劇生產力與生產關間矛盾——羅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後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工業進步;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生產力發展造成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關系,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
2.階級斗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的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級的措施、觀點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注意選擇題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百家爭鳴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法家——新興地主階級;孔子、道家——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墨家——小生產者、社會下層;孟子荀子——地主階級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例1: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變革——經濟發展……)
例2: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出現壯大——市民文學、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出現。
例3: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七:主觀題的幾種重要的題型。
1.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縱向發展(考查歷史事件脈絡與發展規律):
如: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由秦、漢、唐、宋元到明清的演變
2.考查一個歷史的橫斷面(考查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關系):
如: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鐵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諸侯兼並、中央集權趨勢在各諸侯國中出現)、思想(百家爭鳴)、文化(詩經、楚辭)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個重點知識(全面認識、闡釋一個歷史問題的能力)。
如:對晉商和徽商現象的認識
4.不同考點中聯系緊密或相似知識點的歸納(比較、聯系)(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知識遷移、歸納、聯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問題: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農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孫中山民生主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引發自然災害威脅民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
5.中外歷史的比較(或世界歷史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問題)
如:17世紀西方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中國的思想活躍局面

㈣ 大學的歷史史學概論怎麼復習,我看不懂那些內容

史學概論復習資料
【名詞解釋】
1.歷史解釋:即歷史的主體(歷史學家)通過歷史的中介(主要是歷史資料,如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對歷史的客體(如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規律等)作出相應歷史觀的解釋。
2.歷史遺產:即人類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財富的綜合,大致包括兩類:一類是「物質文化」,諸如各種生產工具、設備、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飾裝束、交通工具等;一類是「精神文化」,諸如科學文化知識、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禮儀、習俗和風尚、生活方式、情趣、愛好等。
3.歷史學:是一門關於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一般說來,它包括歷史過程的記錄、歷史經驗的總結、歷史規律的探討和歷史發展趨勢的預見。
4.史學本體論:也即是對客觀歷史本質的反思。歷史認識論和方法論則是對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論思考。也有學者把史學本體論稱為歷史理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稱為歷史學理論或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歷史認識論是關於歷史認識的理論,它與歷史本體論、歷史方法論或史學方法論共同構成了歷史哲學。具體說來,它是關於歷史認識主體認識其客體的過程、特徵、方法等等的理論,它主要涉及歷史認識主體和歷史認識客體各自的特點,二者之間的關系,涉及歷史認識過程的特點、歷史認識正誤的原因及其檢驗方法,還涉及歷史認識如何對實踐乃至對現實發展進程的影響。嚴格說來,歷史本體論是關於歷史本體即客觀歷史進程的理論認識,也即歷史理論,而史學方法論則涉及手段問題,因而歷史認識論成為歷史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5.計量史學方法:歷史學的計量方法,是指把數學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歷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對歷史資料進行數據處理,進行史料分析從而得到結論的一種方法。從17世紀到19世紀,統計學方法的發展和統計資料的日益完備,已使歷史研究引入了計算,逐漸形成了歷史統計學,主要研究經濟史和人口史,但由於計算手法的初級,研究的性質、對象與傳統史學大同小異,所以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計量史學。進入20世紀之後,新史學家們對歷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滿足,他們認為某種歷史現象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錯誤的,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而通過定量研究有可能對特定主題產生較精確的、有說服力的認識。計量方法遠未能成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學的手段,並不能完全排除主觀因素。特別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遠離普通讀者,失去了史學的社會功能,這些都是計量史學亟需解決的大問題。
6.史家四長:指的是要想做為一個史家必須具備的四種資格:即:史德、史識、史識。史德是對過去毫不偏私,善惡褒貶,務求公正。史學:是指要具備史學知識。史識是講歷史學家的觀察力。史才是講作史的技術。
7.「五德始終」歷史循環論:一種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周而復始地經歷同樣階段的理論。如中國戰國末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認為歷史變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繼更替,周而復始循環的結果。主張人類社會的變化是簡單的重復循環過程的歷史理論。
8.歷史系統方法: 用系統論方法研究歷史,它要求把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觀念出發,認識歷史運動的整體過程,並進而從歷史過程發展所表現的整體與部分(歷史要素)結構、層次、環境的關系中,揭示歷史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歷史系統方法的根本特點和要求。
9.三統三正:西漢董仲舒提出的歷史循環論,並對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稍加變通後提出的理論,以不同正朔為標志的改製法則。「三統」是指黑統白統赤統,中國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統循環的神秘主義歷史觀。「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戰國時代不同地區所使用的不同的歷法制度。這種改制只是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統治人民,其實質卻沒有絲毫改變,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

【史學概論簡答題】
1. 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1) 社會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運動的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它可以通過人們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才能實現,因此歷史必須重視研究人的活動和人本身的價值,重視人在歷史過程中的地位。
2)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必須深入到人們的社會存在中去研究人們的思想、觀點和立場,從社會存在中去尋找產生的原因和答案。
3) 社會性質、社會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存在於生產方式之中,必須用社會經濟結構去說明社會的政治結構,用社會經濟的變化去解釋社會文化、哲學、宗教、科技、政治、軍事、倫理等的變化,去說明社會歷史的運動。
4) 階級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與歷史上特有的生產方式、經濟關系相聯系。階級分析方法是觀察和研究階級社會中歷史現象的基本線索和基本方法。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是研究歷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5) 由於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因此,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研究歷史應該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同時要正確評價個別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歷史人物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2. 史料鑒別的主要方法
1) 校勘:有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 辨偽:「核之《七略》,以觀其源」、「核之群志,以觀其緒」、「核之並世之言,以觀其稱」、「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核之文,以觀其體」、「核之事,以觀其時」、「核之撰者,以觀其托」、「核之傳者,以觀其人」。
3) 考證:本證法、旁證法、理政法、人證、反證、孤證。
3. 現代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認為整個世界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著的有機整體;系統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系統論認為自然界是由不同層次的等級結構組成的;認為自然界的任何客體都是動態的開放系統;機體具有應變外界刺激的自動調節能力。

怎樣正確運用整體系統分析方法?
(一) 整體分析:這是系統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歷史運動時,應當首先把歷史看做一個整體過程。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過是整體過程的一個部分,因而只有從歷史的整體觀念出發,才能更深刻理解局部以及整體與局部的內在關系。
(二) 層次分析:歷史系統內部由若干層次構成的,研究歷史要逐層次的探討,包括考察不同層次的特點及層次之間的聯系和關系,以揭示歷史整體的全過程和全貌。
(三) 結構分析:結構反映了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要素和整體之間的聯系的關系。因此考察歷史過程時,應該劃清楚它的結構,結構的內容和成分,然後才能研究這些結構在歷史系統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環境分析方法:即歷史過程的整體系統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分析,「環境」與「平衡」是系統論中兩個相聯系的基本概念。系統論認為一個開放性系統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就在於系統本身與環境處於「平衡」狀態,當「平衡」破壞,系統要麼回到當初產生的原始平衡狀態中去,甚至滅亡,要麼改變系統本身不適應環境的要求,通過調節機制以達到對環境新的「平衡」。
(五) 動態分析:即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歷史問題,在視野上應當樹立開放觀。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要用動態分析方法。
4. 怎樣理解歷史認識的三極能動統一?
歷史認識的三極分別是歷史主體、歷史中介和歷史客體。這三級是能動統一的。歷史主體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人,主要是指歷史學家。歷史中介是指歷史資料。歷史客體是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從歷史主體與歷史中介的關系來看,挖掘豐富的歷史資料決定歷史學家的歷史認識程度;歷史學家不主動、積極地利用歷史資料也不可能去認識歷史事實。從歷史中介與歷史客體來看,沒有歷史資料就無法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沒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就沒有歷史資料。從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來看,歷史事實要靠歷史學家去發現、去認識;沒有歷史學家就沒有歷史主體的出現,也就不能發現、認識歷史客體。
5. 簡述史學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從世界觀的高度指導和高度影響史學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研究的科學指南;歷史學的研究成果為哲學的發展提供材料和論據,是哲學的重要基礎,從而推動哲學向前發展。
(一) 哲學對歷史學的指導作用
1) 從理論上說,哲學為一般科學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理論、觀點和方法。
2) 從中外歷史實踐看,每一時代的哲學思潮都給史學以深刻的影響,每一次重大的哲學形態的變革都會引起一場史學革命。古代希臘哲學學派林立,決定了古希臘形形色色的歷史學派;歐洲中世紀史學,神學居統治地位;中國的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 史學是哲學的重要基礎
史學的成就充實和豐富著哲學的內容,為哲學提供史實的依據和素材,從而推動哲學的發展。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史學的指導作用
可以指導在歷史學習和研究中發現舊史學歪曲史實,任意評判歷史的謬誤;能幫助史學工作者提高理論思維的能力,以便認識歷史的本質,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有效地指導史學改革,更新史學觀念,開創歷史研究的新局面。
(四) 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
1) 歷史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依據
2)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研究的指南,而不是一種現成的公式,不能隨意用來套用,更不能任意閹割使用。
6. 為什麼歷史研究離不開史料?
1)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和前提
2) 史料是否充備和正確,也是確定歷史學家選擇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據
3) 史料可以使各種現象互相補充、相互論證,對正確描述歷史事實、取得科學的結論和闡述觀點有極大的幫助。
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
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利用工具書;通過平時讀書,閱讀報紙、刊物等積累資料;注意從考古發掘中積累新資料;通過調查和采訪搜集資料,特別是口碑資料。
整理史料的方法有:按性質分門別類的整理;按時間先後順序整理。
7. 重構歷史過程的方法有哪些?
按時間觀念重構歷史;按空間觀念重構歷史;按內容和性質來重構歷史。
8. 簡述當代西方計量史學的優缺點
優點:
1) 利用電子計算機,可以使傳統史學無法處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的處理和適當利用
2) 可以使原來不夠確定的歷史問題,得到可靠數據的證明
3) 可以補充資料的欠缺,可以幫助進行歷史預測
4) 開拓了新的學科,擴大了新的研究領域
5) 可以促進史學研究的現代化
缺點:
1) 不利於歷史知識的普及
2) 適用范圍和研究對象受到極大限制
3)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從而使客觀數據失去效用。
9. 簡述史學與文學的關系
(一) 史學與文學有聯系也有區別
1) 區別:史實務求真實,文學可以虛擬誇張,這是二者的基本區別。
2) 聯系:史學和文學都是客觀的社會現實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史學與文學在思維形式和語言的運用上也有某種一致性。
(二) 歷史研究必須藉助文學
1) 文學在一定程度上能為史學提供研究歷史的材料和觀點
2) 利用文學作品來證史和補史
3) 文學的發展對史學產生巨大的影響
進步的文學思潮和優良的文風能促進史學的發展;落後的文學思潮和不良文風則對史學產生消極影響。
4) 只有去偽存真,齊虛留實的文學材料才能為歷史研究所用。
10. 史學論文選題的方式和依據是什麼?
方式:選老師布置的題目;自己選題。
依據:
1) 結合目前的學術動向
2) 把握學術界近期內的研究動向和研究熱點
3)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4) 根據社會、群體的需要來選題
5) 選題的個人經驗:從老師講課或聽學術講座中發現問題;多看論文、從論文中受到啟發,從而發現問題;選題盡量地把題目選小一點;使用新方法、新角度去分析問題。
11. 歷史比較研究的類型有哪些?
橫向比較:主要從空間角度出發,進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歷史比較研究。
縱向比較:主要是從時間觀念出發,進行不同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層次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
宏觀比較:就是指站在歷史整體的角度,對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貫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較研究,對歷史系統的認識,歷史本質的揭示,歷史規律的發現主要靠宏觀比較研究才能獲得。
微觀比較:指不論從時間觀念或是從空間觀念出發,都是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各種不同的、特殊的歷史現象進行具體的比較研究。
12. 史學概論的內容是由哪幾個板塊構成?其主要內容有哪些?
史學概論的內容由歷史學的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這三部分構成。史學本體論是關於歷史現象(歷史過程中出現的個人、人群、事件和過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質的觀點或理論,其核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社會歷史觀。主要研究歷史學的對象、結構和功能;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史學思想的發展與歷史觀的演變、歷史學從潛科學發展成為科學的歷程;歷史唯物主義及其在歷史研究中的反思和運用。
史學方法論是對各種歷史研究方法的規則、步驟和指導原則的性質、特點和適用范圍等所做的理論闡釋。主要內容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與鑒別;重構歷史過程;新史學方法。
史學認識論是人們對於歷史學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的認識的反思。主要研究歷史的可知性和歷史學的科學性、歷史認識的過程與思維方式的特徵、歷史認識的檢驗和歷史真理的求索。
13. 簡述歷史學的社會價值和功能
(一) 歷史認識對現實社會具有重大的指導和影響作用
(二) 歷史的具體功用
1) 指導人們社會實踐的功能
2) 認識歷史發展規律、預見未來
3) 陶冶人們的品格情操和啟迪人們的智慧
4) 增強參與意識,提高執政水平,積極參加社會決策

【補充】:
1.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① 關於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
② 關於人類社會運動過程的原理;
③ 關於歷史主義的原則。
2.歷史創造者的命題:
①反對「普通老百姓」,帝王將相也有功,反對階級觀;
②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原理解釋……(納粹黨)。
3.民族關系:
①反對只是單純的注重到經濟合作;
②應注意到民族關系的不平等;同化,戰爭……
③強調其實武力戰爭和同化也並不一定是壞事。

㈤ 如何處理史學理論中史料與史學理論的關系

正在歷史研究中,如何正確處理 「史」與「論」的關系,也就是史料與史學理論的關系,一直是歷史回學答界探索的問題。
歷史研究離不開史料,掌握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但是史學並不是史料的堆 積、綜合和排比,僅僅掌握了史料還不等於歷史研究。只有將掌握的史料經過理論的思維和升華,能夠解釋和回答歷史向人們提出的問題的時候,才算走進了歷史研究的大門。

㈥ 史學理論復習資料

二、簡答題:
1、歷史觀點大致可分為哪三個方面的內容?試就每一方面列舉三個具體觀點。
①歷史運動:進化論;退化論;循環論;停滯論;理勢變化論;規律論
②歷史動力:天命史觀;英雄史觀;文化史觀;地理環境論;
重人事思想;經濟決定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推動社會發展
③史學功能:資鑒史觀;垂訓史觀;經世史觀;史學無用論
2、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學?歷史是人類社會經歷過的客觀存在的過程;歷史學是研究社會歷史現象和過程並揭示其規律的科學。
3、歷史與歷史著述的區別與聯系
(1)區別:概念與性質的區別;歷史是客觀的有規律的,而歷史著述是主觀的認識;歷史是唯一的,永恆的,一旦被創造出來,就無可改變;而歷史認識則是豐富多樣的,不斷變化的。
(2)聯系:二者關系密切,原材料與加工品之間關系,前者為基礎,著述極力反映真實的歷史。
4、實證主義史學局限性
①偏重對政治的研究,忽視了政治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忘記構成民族、國家的人、普通人。弗里曼甚至說「歷史就是過去的政治,政治就是當前的歷史」。
②由於強調了史學向科學看齊,矯枉過正,結果就忽視了與其他學科交流的關系,
③實證主義也忽視了歷史這門學科的人文性質。
5、為什麼說歷史學是科學而非藝術
歷史學是研究社會歷史現象和過程並揭示其規律的科學
①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同樣是不以任何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②歷史學與科學一樣也要揭示事物、現象發展運動規律。
歷史學具有時間一去不復返,空間不可接近,事實的強烈個別性和一次性特點。
⒉歷史學的內容是科學的,其表現形式是講求表達藝術的。
①歷史學離不開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門藝術。
②史學研究對個別事物的描述離不開形象思維,即藝術思維方式。
6、簡述歷史學的學科結構:
以客觀歷史為研究對象的諸學科、以歷史資料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以歷史學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
7、列舉歷代管理檔案的機構(4個):周朝「天府」,漢朝東觀、蘭台,唐朝「史館」,宋元「架閣庫」,明朝有「皇史宬」,清朝內閣大庫。
8、簡述梁啟超的史學成就。
(1)五四運動前從理論上對封建史學的批判和提出建立資產階級史學的主張
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
(2)五四以後許多文化學術史專著問世:
9、列舉十部梁啟超在五四以後文化學術史方面的專著。
社會史方面:《太古及三代載記》、《春秋載記》、《戰國載記》等;
學術思想史方面:《陰陽五行說之來歷》、《老子哲學》、《孔子》、《墨子學案》、《老、孔、墨以後學派概況》、《先秦政治思想史》、《先秦學術年表》、《評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儒家哲學》、《莊子天下篇釋義》、《荀子評諸子語匯解》、《清代學術概論》、《韓非子顯學篇釋義》、《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戴東原哲學》、《戴東原先生傳》、《顏李學派及現代教育思潮》等
史學理論方面:《中國歷史研究法》及《補編》、《歷史統計學》等;
文獻學方面:《墨經校釋》、《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說方誌》等;
文化史方面:《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地理及年代》、《近代學風的地理分布》
文學史、詩歌史方面:《屈原研究》、《情聖杜甫》、《陶淵明》、《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桃花扇注》等;
民族、宗教史方面:《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翻譯文學與佛典》、《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等。
10、簡述王國維的史學成就。
提出二重證據法;開拓了學術上的新領域,在漢晉木簡和敦煌寫卷的研究上,有開創之功;把甲骨文的研究與商史研究相結合;在歷史和歷史文獻考據方面的成就;文學上的成就。
11、簡述陳寅恪的史學成就
致力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敦煌文書研究開拓者之一;以詩文證史是其考證史實的一大特點《秦婦吟校箋》《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民族文化之史研究。
12、簡述陳垣的史學成就
開始了把宗教作為歷史研究課題和對象的宗教史;元史研究:歷史文獻學方面成就;表微學:《通鑒胡注表微》;學術方法上重視史料來源、區分類例。
13、列舉陳垣的「古教四考」與「宗教三書」
古教四考:元也里可溫教考、開封一賜樂業教考、火祆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
宗教三書:《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諍記》《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14、列舉陳垣在歷史文獻學方面的成就
目錄學:《文津閣四庫全書冊數、頁數表》《四庫書目考異》《敦煌劫餘錄》等
年代學:《二十史朔閏表》《中西回史日歷》
避諱學:《史諱舉例》
校勘學:《元典章校補釋例》《校勘學釋例》
15、簡述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第一,把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一般唯物主義原理運用於社會生活,科學地解決了社會歷史領域中的基本問題,明確提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的論點。
第二、論證了社會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解釋了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指出物質生產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
第三,闡述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辨證關系。
16、馬克思主義對當代整個西方歷史學家的思想產生的影響:
(1)馬克思主義既反映又促進了歷史學研究方向的轉變,從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轉向對社會和經濟的復雜而長期的過程的研究。
(2)馬克思主義使歷史學家認識到需要研究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並且在這個背景下研究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歷史。
(3)馬克思促進了對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們在社會和政治動盪時期的作用。
(4)馬克思的社會階級結構觀念以及他對階級斗爭的研究對歷史研究產生了廣泛影響。
(5)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在於它重新喚起了對歷史研究的理論前提的興趣以及對整個歷史學理論的興趣。
17、簡述中國社會性質的大論戰的基本內容。
A、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什麼是亞細亞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是否出現過這樣的時代?
B、奴隸制是否為人類社會一般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經過的階段的問題,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奴隸制社會;
C、中國封建社會有什麼特徵?中國封建社會的發生、發展極其沒落的情況這樣?
其歸結的中心則為現階段中國社會的性質問題,及今後中國社會往何處去的實踐問題。
18、簡述郭沫若的史學成就
(1)《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國社會之歷史的發展階段》、《卜辭中之古代社會》、《周代彝銘中的社會史觀》、《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之反映》
(2)中國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青銅時代》《兩周金文辭大系》
(3)寫了多部歷史劇及一批史論:《屈原》 ——「偉大民族靈魂的史詩」 ;《甲申三百年祭》
19、五十年代「史學界五朵金花」指的是什麼?
中國古代分期問題、中國民族形成問題、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中國農民戰爭問題、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問題,
20、列舉當代西方史學的主要流派(四個以上):年鑒學派、心理史學、比較史學、計量史學、口述史學等
21、歷史學家是從哪兩個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比較史學的?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把比較史學當作一種手段,試圖通過這個手段確定某些事件——或反復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或具有因果關系的一系列事件——之間的統一性。(1)斯賓格勒和湯因比「各文明體系的比較」階段。斯賓格勒1918年7月代表作《西方的沒落》與湯因比《歷史研究》(2)有限歷史進程的比較(過程比較法)美國的克蘭•布林頓《革命剖析》以及英國的羅斯托《經濟增長過程》
2、歷史學家另一方面也從歷史結構及其組成成分的角度來對待比較史學。美國的巴林頓•摩爾《專制和民主的社會起源》與布萊克教授「結構功能學派」:《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
22、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以研究古代遺物為主的古器物學;以田野考古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以全面復原古代人類社會歷史為目標的現代考古學。
23、簡述史著的內容和形式的區別與聯系。
1、區分:史著的內容是歷史學家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史著的形式是把現實的運動適當的敘述出來,也就是以一定的體裁、結構和語言把研究成果反映出來。
2、關系:1)史著的特定內容要求有某種與之適應形式表現它。 2)內容決定形式。
24、歷史認識的主體和客體是什麼?
歷史認識的主體:廣義——現實的人類,狹義——歷史研究者或史學工作者。
歷史認識的客體——客觀存在的歷史。主、客體是相對應的。
25、歷史認識的現實客體與潛在客體是什麼?
⑴現實的認識客體:已被納入主體的歷史認識活動,並為主體的認識所指向的那些客觀歷史。⑵潛在的認識客體:客觀上已發生過、但尚未被主體認識所指向的客觀歷史。
26、歷史認識客體包涵哪幾個層次?
三個層次——歷史原型客體的延伸體的現實社會;歷史遺存客體的實物和文字史料;隱藏在歷史的現實延伸體和遺存體後面的歷史原型客體。
27、什麼是歷史認識的真理?
經過歷史研究的實踐和社會實踐檢驗證明是符合客觀歷史實際的認識
三、論述題:史學概論的問題涉及到史學理論問題。考試題目以主觀題為主,此題型不拘泥於一定的答案。
1、史學概論的內涵與體系
內涵(內容):以研究歷史的歷史學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探討歷史學本身的規律;客觀歷史過程的理論研究和史學本身的理論考察;提高整個歷史學界研究水平的需要。
內容決定范圍(體系問題)1)歷史觀點: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歷史運動;歷史動力;史學功能2)歷史編纂學3)歷史文獻學4)史學發展史:史學家、史著、史學思潮、史學理論發展史(史學史)5)史學與其他學科關系
2、為什麼要學習史學概論
n歷史教學改革需要;發展新時期史學工作的需要;提高史學工作水平、史學工作者素質的需要;了解史學與現實社會關系,教育上的作用。
3、什麼是歷史,歷史與歷史著述的區別與聯系
歷史的概念: 人類社會經歷過的客觀存在的過程
n「歷」、「史」釋義;史的初意——官職和任這種官的人;後來又稱歷史記載為「史」。2)歷史與歷史著述的區別與聯
n區別:概念與性質的區別;歷史是客觀的有規律的,而歷史著述是主觀的認識;歷史是唯一的,永恆的,一旦被創造出來,就無可改變;而歷史認識則是豐富多樣的,不斷變化的。
聯系:4、歷史學是科學還是藝術
有關「歷史學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爭論:近代以前史學實踐的兩種傾向;十九世紀西方史學實踐的藝術傾向和科學傾向;二十世紀史學學科性質的科學和藝術之爭。
史學是科學而非藝術:
歷史學是研究社會歷史現象和過程並揭示其規律的科學①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事物,同樣是不以任何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的。②歷史學與科學一樣也要揭示事物、現象發展運動規律。時間一去不復返,空間不可接近,事實的強烈個別性和一次性特點。
歷史學的內容是科學的,其表現形式是講求表達藝術的。歷史學離不開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門藝術;史學研究對個別事物的描述離不開形象思維,即藝術思維方式。
5、歷史學的學科結構
n以客觀歷史為研究對象的諸學科;以歷史資料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以歷史學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
6、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歷程
1)史學的產生——先秦史學:
歷史意識的產生:原始的歷史意識;文字和歷法是歷史學的基礎——史學的誕生;西周末或春秋時,國史的出現,開始自覺地寫歷史。
史學意識的產生——春秋戰國:重視史書的結構和文辭;重視史家對於史事的評價;推崇書法不隱的秉筆直書的精神;提出了歷史撰述上的社會條件、社會目的和社會作用的認識;提出了事、文、義這三個史學上的重要范疇。
2)史學的發展提高 ——秦漢:《史記》──中國史學的奠基石;《漢書》──「正史」格局的形成;《東觀漢記》和《漢紀》
3)史學的多途發展 ──魏晉南北朝史學:修史者眾,史書的數量種類和體例都比以往多,私家撰史之風盛行;史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學問,僅次於經學的學術地位;反映士族門閥制度影響的譜牒之學和人物傳記十分盛行;各民族史學蓬勃發展
4)隋唐宋元史學——輝煌時代:注重通變;人物傳記被冷落,典章制度史受到重視;體例上的突破;皇家設立了專門的修史機構,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書成績斐然;史學思想與理論的深化。
5)明代、清代前期史學:明清之際反理學的經世致用治史方法;明清之際史學由經學轉向考據;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最高階段;方誌學的正式確立。
7、梁啟超的史學成就
五四運動前從理論上對封建史學的批判和提出建立資產階級史學的主張;五四以後許多文化學術史專著問世
8、陳寅恪的史學成就
n 致力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敦煌文書研究開拓者之一;以詩文證史是其考證史實的一大特點《秦婦吟校箋》《元白詩箋證稿》;民族文化之史研究
9、陳垣的史學成就
開始了把宗教作為歷史研究課題和對象的宗教史;元史研究;歷史文獻學方面成就;表微學:《通鑒胡注表微》;學術方法:重視史料來源、區分類例
10、近代西方史學發展歷程
14—16世紀文藝復興中產生了人文主義史學——復古與反神學:基督教史學史觀成為他們嘲笑和批判對象;對古典時代抱有濃厚興趣,力圖從古典文化中找到思想武器;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二大流派:政治修辭學派、博學派
18世紀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史學 ——理性和進步:
歷史哲學的興起
十九世紀——歷史學的世紀:前期浪漫主義——自由主義史學;中後期蘭克學派;下半葉:實證主義史學
11、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創立
1845-1846年馬恩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唯物史觀的正式創立。
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第一,把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一般唯物主義原理運用於社會生活,科學地解決了社會歷史領域中的基本問題,明確提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的論點;第二、論證了社會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解釋了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第三,闡述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辨證關系
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在實踐中檢驗發展階段
12、馬克思主義對當代整個西方歷史學家的思想產生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既反映又促進了歷史學研究方向的轉變,從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轉向對社會和經濟的復雜而長期的過程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使歷史學家認識到需要研究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並且在這個背景下研究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歷史;馬克思促進了對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們在社會和政治動盪時期的作用;馬克思的社會階級結構觀念以及他對階級斗爭的研究對歷史研究產生了廣泛影響;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在於它重新喚起了對歷史研究的理論前提的興趣以及對整個歷史學理論的興趣。
13、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誕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創立(1919-1927):李大釗——第一個奠基人;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貢獻表現在:①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②指出了唯物史觀對於史學和人生的重要意義③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史學方法論。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初步發展階段(1927-1937):三大論戰:中國社會性質論戰、中國社會史分期論戰、中國農村性質;郭沫若——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創者1)《中國古代社會研究》2)中國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3)寫了多部歷史劇及一批史論;呂振羽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史上的貢獻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設(1937——1949)通史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史學理論
14、比較史學和比較史學研究方法
1)定義
2)比較史學研究狀況:斯賓格勒和湯因比「各文明體系的比較」階段;有限歷史進程比較;布萊克教授「結構功能學派」:
15、心理史學四個發展階段和三個研究方向
發展階段:1910-1930年孕育時期;50年代正式建立與形成時期;60-70年代迅速發展時期;80年代後進入徘徊和慎重發展的反思時期。
三個研究方向:個體心理傳記、群體心理史 、童年史和家庭史
16、口述史學方法:
口述憑證的搜集;口述史料的整理;口述文獻的利用;口述資料的估價方法
17、歷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離合
近代科學產生之前,學科之間綜合性是很強的,學問的界限是相當模糊的;近代科學革命首先在自然科學領域發生,然後次第影響到人文和社會科學。
18、當代史學採用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與必然性。
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
採用跨學科研究的方式必然性:歷史學所蘊含的「具有更多跨學科性」的學科特性,推進了當代史學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當代史學在其發展進程中日益廣泛地採用跨學科研究的方式,是科學整體化的產物;當代史學在其發展進程中日益廣泛地採用跨學科研究的方式,也是歷史學自身發展的結果。
19、信息技術對傳統歷史學的影響
當前計算機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基本特徵: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信息傳遞具有了可交互的特性。
信息革命對史學的影響:科研手段的更新,科研資料的極大豐富;史學研究從內容到形式的多樣化;通俗史學的新天地;史學教育方式的變化。
信息革命對史料學的影響:史料的儲存與檢索;史料的識別;史料的鑒定;新史料的發現;古史今譯;族源族屬確定
20、中國考古學三個階段:
以研究古代遺物為主的古器物學1092年; 以田野考古為基礎的近代科學考古學 1920年;以全面復原古代人類社會歷史為目標的現代考古學1949年。
21、歷史學和社會學以及社會史
歷史學與社會調查
社會史研究的對象與內容幾種不同的觀點:人們的群體生活與生活方式;社會整體發展的全過程;不是包羅政治、經濟、文化等在內的所有社會現象的歷史,而是研究人類有史以來賴以生存並必然結成的社會本身的歷史
22、影視史學及其評價
概念的提出
影視史學相對於書寫史學的優越性:影視史學比書寫史學具有更強烈的感染力,具有某種「攝人心魄」的震撼力;一部優秀影片或經典之作,往往擁有比書寫史學更為廣泛的受眾階層;影視史學的影響要遠勝於書寫史學
影視史學對傳統的書寫史學的挑戰:在社會變革與文化轉型急劇轉換的年代,人們需要一個了解、認識與思考的過程,這就在變化的時代性轉換與人的認識之間產生了「時間差」;從表現形式來看,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的明顯區別在於傳達的媒體的不同;隨著從文字文化進入圖像文化,用之於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的思維模式與表達方法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影視史學的出現,也促進了書寫史學的重新定位。
23、歷史認識的客體
歷史認識的現實客體與潛在客體:現實的認識客體:已被納入主體的歷史認識活動,並為主體的認識所指向的那些客觀歷史;潛在的認識客體:客觀上已發生過、但尚未被主體認識所指向的客觀歷史。
歷史認識客體的三個層次——歷史原型客體的延伸體的現實社會;歷史遺存客體的實物和文字史料;隱藏在歷史的現實延伸體和遺存體後面的歷史原型客體。
24、歷史認識的真理及其檢驗
歷史認識的真理及其檢驗層次:什麼是歷史認識的真理;歷史認識真理的檢驗的矛盾性。
歷史認識真理的檢驗具有非直接實踐性; 檢驗歷史認識真理的客觀標准也仍然是社會實踐。
歷史認識真理檢驗的兩個層次:史實判斷的檢驗;對理論解釋判斷的檢驗
25、歷史學的功能
鑒戒功能:歷史事實說明了歷史對現實的借鑒作用;現實指導意義,可以幫助認識現實,找到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基礎;歷史為現實服務,主要表現為兩個層面:直接地將史學研究的成果為現實服務、間接地通過史學家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史學研究成果;幫助認識自我,找到自我在現實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適當位置。
倫理功能
增強智慧
消閑:三個特徵:不是用來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一般人在進行這一活動的過程中能感到精神上的愉悅或滿足;具有易操作性和可普及性。
26、史學工作者的使命
真正以史為鑒;史學工作者要有現實感;不超然,不媚俗;史學工作者的心態轉換。
26、簡述布羅代爾的史學思想。
總體史思想
(1)從內容上擴大歷史研究的對象,擯棄了狹隘的政治史、人物史,代之以包括地理、生態、經濟、社會、政治、科技、文化在內的人類「全部」活動的歷史;(2)從地域上延伸了歷史研究的范圍,擺脫了以「六角形」(法國)為中心的國別史,把視野擴展到整個地中海以至全世界,從國別史發展到世界史。(3)綜合利用各種社會科學,溝通史學與社會科學。
地理歷史結構主義:
強調地理因素對人類活動的極大限製作用,並把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系統引人歷史研究領域,但他同時又反對地理環境決定論。
長時段理論
他認為,歷史學所以不同於其他社會科學,主要體現在時間概念上。歷史時間具有不同的節奏和多元性,布羅代爾區分為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他還把長時段——地理時間——結構,中時段——社會時間——局勢(情勢),短時段——個體時間——事件對應起來。所謂短時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時間,主要是歷史上突發的事變,如革命、條約、地震等等,它轉瞬即逝,對歷史發展影響甚微。
所謂中時段,也叫局勢或社會時間,是指在較短時期(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至一二百年)內起伏興衰、形成周期和節奏的一些對歷史起重要作用的現象,如人口的消長、物價的升降、生產的增減、工資的變化等。它對歷史進程起著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所謂長時段,也叫結構或自然時間,主要指長期不變或者變化極慢的,但在歷史上起經常、深刻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地理、氣候、生態環境、社會組織、思想傳統等等。長時段現象構成歷史的深層結構,構成整個歷史發展的基礎,對歷史進程起著決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因此,歷史學家只有藉助長時段的觀點,研究長時段的歷史現象,才能從根本上把握歷史的總體。
長時段理論是布羅代爾全部歷史思想的出發點。
27、中國社會性質的大論戰的基本內容。
A、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什麼是亞細亞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是否出現過這樣的時代?
B、奴隸制是否為人類社會一般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經過的階段的問題,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奴隸制社會;
C、中國封建社會有什麼特徵?中國封建社會的發生、發展極其沒落的情況這樣?
其歸結的中心則為現階段中國社會的性質問題,及今後中國社會往何處去的實踐問題

㈦ 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有什麼不同

史學理論是關於來歷史學的源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理論概括以歷史學自身的理論問題為研究對象,如關於歷史學的特點,歷史學的功能(包括社會功能、科學功能、教育功能),史學工作者的歷史認識的特點,史學發展與歷史發展的關系,歷史文獻和史學方法問題,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問題,歷史研究成果的社會表現形式問題,史學家的素養與時代使命問題等等,均為史學理論研究的范圍!歷史理論是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哲學認識

㈧ 學習史學理論有什麼推薦書籍湯因比《歷史研究》怎麼樣希望能全面地了解各個歷史學派的異同。

《歷史研究》部頭太大,不太適合初學者,相比之下,我更推薦《歷史研究導版論》這本書。

有關史學理權論的圖書並不鮮見,中國古典歷史理論著作有《史通》(唐 劉知幾著)、《文史通義》(清 章學誠 著)等;近代學者的史學理論著作有《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和錢穆均有同名書籍);近年來出版的史學理論著作更多,包括《歷史學十二講》(安托萬·普羅斯特 著)、《歷史知識理論》(德羅伊森 著)、《歷史理性的重建》(何兆武 著)等等...

相對這些書而言,《歷史研究導論》的優勢很明顯,內容精博,涉及大量不同歷史學派觀點。作者行文簡潔流暢,力圖避免學術術語的使用,盡量以富含常識的日常語言論述,直觸問題關鍵。因此,本書英文原版自出版以來,廣受海外歷史研究者好評,多年來不斷再版,成為從事歷史研究人員的首選入門指南。

㈨ 歷史學科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都有哪些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2.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3.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4.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㈩ 世界歷史,歷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刊物如何訂閱

郵局應該可以訂閱的吧!一般在高校里都有這樣免費的期刊,不需要另外花錢去訂閱的。而且中國期刊網上可以查閱到電子版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研究中如何運用史學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