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秦國如何滅亡歷史的故事

秦國如何滅亡歷史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17:01:33

Ⅰ 秦朝怎麼滅亡的

不能這么看。因為,這樣的結論只是狹隘歷史觀了。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靠征伐、防禦生存,一切都以戰爭為中心。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割據,從此開創了新局面。當他宣布,繼承皇帝位,開始新紀元時,已經滅掉了自己原來的秦國了,標志著新的國家、體制的誕生。

只是,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不知道。而包括秦始皇在內,都仍然沉浸在原來戰國模式,無法適應新型國家體制變化。這樣,很快帶來天下大亂,而成就了漢朝天下,他們才開始適應這種新型國家體制,成為皇帝的二世,三世及後面的帝王。而歷史發展、演變二千多年,封建王朝雖然更迭不斷,朝代不少,但實際都是以秦朝制度為依託,發展完善的。不客氣的說,都是秦始皇後裔、子孫,只不過,沒有延續他的姓氏、血脈,政治上完全繼承下來了。

秦朝總共2000萬人口,而修長城,修水渠,修秦始皇陵,修阿房宮(存疑),修秦直道,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就征調了國內數百萬勞動力,能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就少了太多。而這些勞動力從事的又都是重體力勞動,不能餓著,因此沒被徵召,從事農業的人就得負擔巨額賦稅,來養活這些人,無論是否被徵召,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造反是遲早的事。

另外,秦二世真真是個奇葩,他登基後不久就不見大臣了,因為他認為大臣見到自己的,遲早會被大臣抓住自己的弱點,因此拒絕接見大臣,過上了「與世隔絕」的日子,秦末農民起義都快打到咸陽了,他都不知道有起義這件事。

Ⅱ 秦國是如何滅亡的

感謝邀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滅六國,建立秦朝。在建立秦朝後,秦始皇征調了50萬大軍南平百越之地,將今廣東、廣西一帶納入到秦朝的疆域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在秦始皇去世後,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是,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

公元前207年,秦朝正式滅亡。值得注意的是,在秦朝滅亡之際,嶺南一帶的50萬大軍可謂按兵不動,也即沒有回來救援秦朝,對抗劉邦、項羽等人。那麼,問題來了,秦朝滅亡時,這支50萬的大軍為何竟按兵不動,原因到底是什麼?

總的來說,在秦朝滅亡之際,嶺南地區的50萬大軍按兵不動,依然是一個沒有定論的歷史之謎。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Ⅲ 秦國是怎麼滅亡

要知道當時的大秦滅六國滅得太快了,以至於自己沒有大量的官員去管理各個被攻打下來的國家,可是這些地方又不能放著不管,而秦國為了整個天下的穩定,所以這些被滅掉的國家依然還是由原來的貴族們在管理。

比如說趙國,只是把趙國的都城給打破了,趙國的君主被捉了而已,朝中的臣子跟貴族們還是依然用著這些人在幫秦國幹活,誰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些地方主要還是因為秦國現在沒有大量的中層管理者,所以才會把管理權扔給了這些地方上的貴族,等秦國有了足夠的人手,可能就是回頭來收拾這些貴族的時候了。

所以說這些貴族根本就不可能真心秦國工作,都是在想盡一切辦法拖垮秦國,或者造秦國的反,同時還不忘記把一些罪行全部加到秦國的頭上,一般來說就是好事都是本地的貴族們做的,你們這些百姓要記得感恩,而壞事全部是秦國所下達的命令,有什麼問題可以去找秦國,反正秦國的上層也不會聽你一個平頭老百姓的話。


在這樣的情況下,天下的百姓隨著這些本地貴族們變相的壓迫,再回頭想想自己以前所過的開心生活,果然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本來秦朝的百姓因為各個地方的貴族們胡亂下達的命令,生活早就有點過不下去了,正好這個時候,朝中傳來了一個消息,就是秦始皇掛掉了。

一瞬間整個天下就如同脫韁的野狗一樣,開始各種的撒歡,各地的貴族們也終於捉到了這一絲的機會,說實話當一個國家的所有百姓都對他不滿意的時候,這個所謂的朝代也就該結束了,於是大秦帝國只是短短十幾年的時候就步入了滅亡。

Ⅳ 秦國是怎樣衰落的 怎麼滅亡的

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因失職可能判死罪,就鋌而走險,領導戍卒兵變,聲勢浩大,各地紛紛響應。

時趙佗在南海郡擁兵50萬秦正規軍並不北上救援且令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自立為王,自稱「南越武王」。秦另一支正規軍於上郡約30萬不知因何緣故,直至咸陽陷落仍未馳援而至。秦二世二年冬,最先起兵反秦的陳勝軍聲勢浩大,陳勝部將周文(又名周章)等人率兵數十萬人(漢書說是十萬)逼近秦都咸陽,時章邯建議二世赦免驪山刑徒約20萬人,把他們編成軍隊以對抗陳勝軍,二世便任命章邯為將,率領這支新軍迎戰強敵。章邯先後擊敗周文和陳勝。陳勝敗退後被車夫庄賈殺害。

隨後,反秦斗爭由項籍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宦官趙高陷害,腰斬於咸陽,臨死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互相哭泣,後被夷滅三族。前207年,項羽3萬大軍大破20萬秦軍,鉅鹿一戰,秦軍主力被殲滅殆盡。九月,趙高殺秦二世,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嬰為秦王,子嬰剛即位便將趙高刺殺。前207年十月,劉邦入關,最後都城咸陽於陷落,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

所以可以得出項羽是殲滅了秦朝最後的作為抵抗的有生力量,而劉邦才是攻破咸陽滅亡秦朝真正的英雄~

Ⅳ 關於秦帝國滅亡的故事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但也是秦滅亡的起點。秦帝國僅僅維持了15年。那支曾經戰無不勝的軍隊就隨著帝國大廈的倒塌而灰飛煙滅。在大廈將傾的時候,秦軍戰斗過,但它的戰鬥力與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秦滅亡的時候,秦軍哪裡去了呢?

應該說,秦國當時有三支主力軍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據相關資料記載,在今天河北省一個叫巨鹿的地方,最後的兩支秦軍終於會合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會合就是他們的結局。秦軍與項羽的軍隊在巨鹿決戰,在楚人難以置信的勇氣面前,幾十萬秦軍在戰場上倒下,剩下的全部投降,秦軍至此徹底覆滅。

秦統一以後,軍隊有過兩次最大的集結。這是廣西桂林附近一個叫嚴關的要塞,50萬秦軍曾從這里南下,與土著人作戰。當起義突然爆發的時候,這部分秦軍正在戍守剛剛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國存亡的關頭,他們選擇了沉默。司馬遷記載,當地的最高長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間所有的通道,軍隊嚴禁北上作戰。南部的50萬秦軍就這樣徹底拋棄了自己親手創建的大帝國。這支軍隊可以稱之為不作為的。但是50萬大軍為什麼這么做,卻沒有相關記載。

秦軍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國的北疆。打敗了匈奴騎兵以後,30萬精銳並沒有南撤,而是鎮守在長城沿線。當都城告急的時候,這支秦軍開始南下。但是,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它的行動為什麼異常緩慢。

關中還有一支秦的正規軍,是由章邯率領(史稱章邯軍),人數不詳。有種說法,這支軍隊是由囚犯組成的。

陳勝吳廣起義,義軍的一支很快便攻入關中,直逼咸陽,『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說章邯軍有囚犯組成的說法可能由此而來。

但是,陳勝起義前三個月,二世剛剛『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章邯之所以請赦囚徒從軍的,是因為來不及征調駐扎在臨近縣里的軍隊,也就是他說的「今發近縣不及矣。」。所以使用囚徒只是倉促應變之計,而之後章邯軍不斷補充軍員,這些補充入的是從各地召集來的正規部隊,以及新征的「秦人」。比較大的一次補充是長史司馬欣和都尉董翳帶來的軍隊。與此同時,章邯最初的囚徒軍隊並不可靠,不斷的叛逃,所以在章邯東向的過程中,實際上軍隊已經換了一次血,由秦軍正規部隊頂替掉了原來的刑徒奴生子,所以章邯才能力挽狂瀾,迅速擊潰起義軍,殺陳勝於城父,破項梁於定陶,滅魏咎於臨濟,基本上消滅了楚地義軍的主力,有記載「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這一切都是章邯率領的秦正規軍所為,可見秦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名副其實,而不是由囚犯組成。不過不幸的是,章邯碰上了項羽。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北方的戍邊軍隊(30萬大軍)在起義之初便東渡南下,鎮壓起義。蒙恬被囚殺後,駐扎在上郡的三十萬邊防軍的最高長官是王離,也是一個將門虎子。對於王離軍的行軍路線,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南下,歸為章邯領導;另一種是直接從上郡東渡,直撲燕趙的義軍。出現這種分歧的原因是因為史書對王離軍隊行軍沒有詳細的記錄(這可能是某些觀點認為北軍行動緩慢或無作為的原因吧)。比較而言,王離直接東渡一說更有些道理。

這是因為,第一,王離的爵位應該高於章邯,不該歸為章邯領導。秦朝的二十級爵位等級分明。王家世代為名將,王離的祖父是王翦,秦始皇很器重的一位將軍,王離的父親王賁也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立下不少戰功。史記載:」翦為宿將 ,始皇師之 」,又說「 秦始皇二十六年 ,盡並天下 , 王氏 、蒙氏功為多 , 名施於後世 。」 並屢屢以名將稱王離,秦始皇二十八年的時候王離就已經被封為列侯,也就是二十級爵位中最高的一級。而此時章邯還是一個無名小卒。義軍起,章邯立了不少戰功,即便是連跳多級,在很短的時間到列侯也不容易,即便是到了列侯,論資歷也不如王離。

第二,王離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從上郡先南下,在東向,去加入章邯的軍隊。因為和上郡一河之隔的燕趙一帶已經是義軍的天下了,直接東渡便可擊敵,另外,《王翦傳》上也說了二世讓王離擊趙,當時還有人為趙擔心說王離是秦之名將。以強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趙估計守不住了,而此時章邯還在黃河南與楚地的幾股義軍作戰。在章邯軍向北渡河擊趙之前,王離軍已經把邯鄲圍了,其實看當時的情形,大致四處的義軍都滅的差不多了,比較大的一股就是趙了,本來章邯、王離合擊一個趙國,該是小事一樁,可惜偏偏遇上了項羽。

簡而言之,北方的戍邊部隊在起義爆發後,從上郡的東邊渡過黃河,經太原,井阱入趙地(在井阱遭遇過趙軍一次,並打敗了它),東進恆山、巨鹿等地,並乘趙內訌南下攻趙。不過王離的軍隊應該不足三十萬之數,因為秦末中原大亂,「諸秦所徙適戍邊 者皆復去 」估計十幾二十萬的樣子吧。這支軍隊在巨鹿之戰時,隨著王離、蘇角、涉閑的被虜被殺而崩潰了。此時章邯並沒有正面參加巨鹿之戰,最初他守在棘原。

王離潰敗後,他才在漳水南岸與項羽發生大規模戰斗,不過項羽軍因為新勝,士氣比較足,在加上項羽的勇猛,章邯不得不一再避起鋒銳,可惜這時後方的趙高容不下章邯,迫使章邯投降項羽,他手下的二十萬秦軍精銳部隊後來也被項羽坑殺在新安。至此秦朝的最後兩支主力--北方戍邊的王離軍和內地集結四處兵力而成的章邯軍--都被徹底消滅了。

Ⅵ 秦滅亡的歷史

秦滅亡的歷史: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侄項羽在吳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

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

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以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巨鹿城。

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 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巨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

劉邦迂迴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向劉邦投降。劉邦攻佔咸陽,秦朝滅亡。

(6)秦國如何滅亡歷史的故事擴展閱讀:

秦朝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為標准,整齊劃一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盡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本結構雖然相同,但字體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範本,在全國推行。

當時還流行一種書法,叫做隸書,比小篆更簡便。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准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Ⅶ 秦國是怎麼滅亡的我想知道那時候的全部歷史。 還有霸王別姬的故事

秦亡

公元前 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於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征發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於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余勢力也在俟機進行分裂活動。始皇三十六年(前 211年),東郡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徵兆。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 二世元年(前 209年)七月,一隊開赴漁陽(今北京密雲)的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秦法"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於是,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陳勝,即陳涉,陽城(今地有異說,在河南境內)人,雇農出身;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農民。他們都是戍卒的屯長。為了發動起義,他們在帛上書寫"陳勝王"三字,置魚腹中,戍卒買魚得書,傳為怪異。吳廣又於夜晚在駐地旁叢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聲。接著,陳勝、吳廣率領戍卒,殺押送他們的秦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起義軍分兵東進,主力則向西進攻,連下今豫東、皖北的銍、酇、苦、柘、譙(分別在今安徽宿縣,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縣境)諸縣。當他們推進到陳(今河南淮陽)的時候,已是一支數萬人的聲勢浩大的隊伍了。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響應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借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游士張耳、陳余甚至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後",被陳勝斷然拒絕。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分兵三路攻秦: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市攻魏地。吳廣軍在滎陽被阻,陳勝加派周文西擊秦。周文軍很快發展到車千乘,卒數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今陝西臨潼境),逼近咸陽。秦二世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打敗周文軍。武臣佔領了舊趙都城邯鄲後,在張耳、陳余慫恿下自立為趙王,陳勝勉強予以承認。武臣抗命不救周文,卻派韓廣略取燕地。韓廣在燕地貴族的慫恿下,也自立為燕王。周市進到舊魏南部和舊齊境內。舊齊貴族田儋自立為齊王,反擊周市。周市在魏地立舊魏貴族魏咎為魏王,自為魏丞相,並派人到陳勝那裡迎接魏咎。舊貴族的勢力很活躍,渙散了農民起義隊伍。陳勝缺乏經驗,決心不夠,眼看著分裂局面的形成。陳勝周圍也出現了不團結的現象。

秦將章邯軍連敗周文,周文自殺。章邯又東逼滎陽,吳廣部將田臧殺吳廣,迎擊章邯,一戰敗死。章邯進到陳,陳勝敗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庄賈殺死,陳縣失守。陳勝部將呂臣率領一支"蒼頭軍"英勇接戰,收復陳縣,處決了庄賈。陳勝作為反秦的先驅者,領導起義只有半年就失敗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激起,繼續不斷地沖擊秦的統治(見陳勝、吳廣起義)。

楚漢之戰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以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鄉境)。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巨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劉邦迂迴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在公元前 207年十月向劉邦投降。劉邦廢除秦的苛法,只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秦人擁護。

劉邦入咸陽後,項羽也立即率軍入關,駐鴻門,然後進入咸陽,大肆燒殺掠奪。他在諸王並立的既成局面下,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並調整諸故王土地,徙置他們於其原據地的邊緣,而把自己的親信封於各國的善地為王。這樣就並立著十八個王國,受制於西楚霸王。項羽的這一措施反而惡化了割據形勢。不久齊國首先發難,諸侯混戰再次爆發。被項羽逼處巴蜀漢中一隅為漢王的劉邦,於漢元年(前 206年)五月,乘機進入關中,敗項羽所封關中三王。接著領軍東出,遠襲彭城,退守於滎陽、成皋之間,與項羽相持。劉邦鞏固了關中後方,又聯絡反對項羽的力量,轉敗為勝。漢五年十二月,與韓信、彭越等會攻項羽,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境),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境)自刎。同年六月,劉邦即皇帝位(見漢高祖劉邦)。

楚漢之戰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秦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逐步轉化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項羽,登上了西漢統一王朝的皇帝寶座。

霸王別姬的典故
[編輯本段]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哺。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里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盪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於對原始文本的讀解。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我從中發現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頭兩句是客觀紀實,同時也是虞姬即將抒發感慨的情境鋪排。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和項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居然直接導致了對項羽精神狀態直至未來命運的否定!大王您繼續戰斗的意氣已經到頭了,我也不願苟活了。虞姬憑什麼判斷出「大王意氣盡」了?僅僅憑項羽聞楚歌而「夜起,飲帳中」嗎?如果這是激將之辭,以自己不願苟活激勵項羽繼續戰斗,那麼項羽和諸將的反應就不應該是「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而應該是怒發沖冠,決一死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話語的煽動力和傳染性,虞姬精心設計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這一情境鋪排所產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讓項羽和諸將失去了決戰的勇氣!
虞姬的態度是非常奇怪的。作為項羽最寵愛的女人,當項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敗的時刻,她應該挺身而出,激勵項羽,而不是附和項羽「時不利」的藉口,誘惑項羽在惡劣的形勢面前低頭。畢竟項羽才三十餘歲。她深知項羽一生百戰,出生入死,也曾有過「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而擊敗秦軍,起死回生的經典戰例,也曾有過以三萬人殺漢卒十餘萬人,逼迫劉邦數十騎逃跑的經典戰例;可是此時,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類似處境鼓勵項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嘆「大王意氣盡」!此刻項羽身邊尚有八百餘騎,俱是精兵良將,無不以一當十,即使打不過劉邦,起碼可以保護項羽全身而退,以圖東山再起。事態的發展也驗證了這一點。項羽突圍而出,到了烏江邊,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見項羽不是沒有渡江生息的機會,只是項羽固執地認為「天之亡我」,不願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為什麼不等所有的機會都用盡,再無生路時殉情,就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項羽的死刑呢?
虞姬這首被人贊譽為「堅貞愛情結晶」以及我國最早的五言詩(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的和歌,就這樣散發出了可疑的氣息。我甚至懷疑她是劉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項羽身邊的美女間諜。以劉邦的智力和行事風格,以項羽的「婦人之心」和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僅劉邦、項羽、虞姬的籍貫之間找不出絲毫的蛛絲馬跡,就連虞姬最早追隨項羽的時間也無可考了。

慢慢看吧,呵呵

閱讀全文

與秦國如何滅亡歷史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