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的老安東是哪裡

歷史上的老安東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1-02-27 16:22:36

Ⅰ 遼寧在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哪些朝代

歷史沿革(一)建制沿革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勞動、繁衍、生息活動。在營口大石橋南金牛山發現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在朝陽市喀左縣發現的鴿子洞遺址及出土的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距今有5萬年左右。
約在7000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沈陽新樂遺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顯示了遼寧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繁榮景象。阜新
查海遺址,年代已超過8000年,是目前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龍紋、玉飾,被視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朝陽牛河梁 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5500年,從出土的祭壇、積石冢、神廟和女神彩塑頭像、玉雕豬龍、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這里存在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 文明社會,標志著遼寧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自公元前20世紀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後,遼寧地區逐步與之建立了隸屬關系。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為冀、青2州之城。
夏商
為幽州、營州之地。

周分封屬燕國之地。
春秋戰國
燕置遼東、遼西兩郡。

秦置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
西漢
隸屬於幽州,增設玄菟郡。
東漢
增設遼東屬國。
西晉
屬於平州。
東晉及南北朝
被營州所管轄。

為遼東郡、柳城郡、燕郡。

屬河北道,設安東都護府。
645年,唐太宗親征遼東。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統一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故土,將其納入安東都護府的管轄。

分屬於東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

大部分地區屬東京路統轄,其餘分屬咸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東部地區屬遼陽行省的遼陽路、沈陽路;北部地區屬開原路咸平府;西部地區的廣寧路隸屬遼陽行省;錦州、朝陽地區屬大寧路,隸屬於中書省。

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下設2州、25衛。

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
遼寧是清朝的發祥地,至今遺存下來的沈陽故宮、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歷史面貌。1608年4月,努爾哈赤與明邊將立碑劃界,從此自稱為國,邊界在今遼寧吉林的交界附近。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御八角殿稱汗,建元天命,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在奪取了遼陽後,1621年8月,後金築遼陽新城,即東京城,遷都於此。1625年3月,後金遷都沈陽,後定名為盛京。
中華民國
1929年,中華民國改奉天省為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意為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這時本省的行政劃分如下:省會沈陽。全省五十九縣:沈陽,鐵嶺,開原,東豐,西豐,西安,營口,遼陽,遼中,台安,蓋平,海城,新民,彰武,凌海,黑山,盤山,北鎮, 義縣,興城,綏中,錦西,清原,安東(今丹東),新賓,通化,鳳城,寬甸,桓仁,臨江,輯安,長白,安圖,撫松,撫順,本溪,海龍,輝南,金川,柳河,金縣,復縣,岫岩,庄河,遼源,洮南,雙山,通遼,昌圖,康平,開通,洮安,梨樹, 安廣,懷德,瞻榆,突泉,鎮東,法庫。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遼寧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成立。該省分為安東省(安東即今丹東),奉天省,錦州省三省。
1945年抗戰勝利後改回遼寧省。這時東北地區分為九省後,其中遼寧省(當時九省之一,區別於現今遼寧省)的行政劃分變為:全省四市二十二縣,省會沈陽。省轄市:錦州、營口、鞍山、旅順。縣治:沈陽、撫順、本溪、海城、蓋平、鐵嶺、遼中、金州、遼陽、復縣、錦縣、綏中、北鎮、興城、義縣、錦西、盤山、新民、黑山、岫岩、庄河、台安。註:境內大連、沈陽二市系直轄市,直隸行政院;沈陽市於1947年6月升直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國初期,遼寧地區劃分為遼東(省會安東,今丹東)和遼西(省會錦州)兩省,以及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5個中央直轄市。
1954年8月撤消遼東、遼西兩省建制,合並改為遼寧省。
1956年將原熱河省東部朝陽等六個縣劃歸遼寧。
1969年,將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劃入遼寧省,1979年再次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望採納

Ⅱ 簡單介紹一下朝鮮歷史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史稱朝鮮王朝。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主義。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

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16萬第一次侵入朝鮮。1597年,日本的豐臣秀吉再派水陸兩軍約17萬人第二次侵入朝鮮。1598年,日軍被擊退。朝鮮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朝鮮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23年,朝鮮內部政變,擅自廢黜國王李琿。大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嚴辭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清朝攻佔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李熙即位,史稱朝鮮高宗。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

1884年12月4日,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

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甲午農民戰爭),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

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兵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並且組織親日政府平息內亂。隨後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

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的支持下,「升級」為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2)歷史上的老安東是哪裡擴展閱讀:

朝鮮的建立者:

李成桂(朝鮮語:이성계,發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鮮王朝的開國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

本貫全州李氏,出生於元朝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一帶)。初字仲潔,後改君晉,號松軒,即位後更名李旦,死後廟號太祖,明朝賜謚號「康獻」,故又稱「朝鮮太祖」或「康獻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1356年,李成桂與其父幫助高麗王朝恭愍王收復雙城總管府後歸附高麗,後由於在抵禦元朝紅巾軍的入侵中戰功顯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掌握高麗政權;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

即位後,李成桂對內實行改革,清除了原高麗禑王的勢力,對外向明朝稱臣,並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

第一次王子之亂後,李成桂讓位於次子李芳果,奉為太上王。後來出奔老家咸興,又被太宗李芳遠挾持回京,於是有」咸興差使」的典故。後死於漢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鮮

Ⅲ 丹東以前叫什麼名字

丹東歷史悠久,1982年在東溝縣(現丹東東港市)發現的「前陽人」洞穴遺址證明,早在1.8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了。東溝縣的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五六千年前,丹東地區就出現了農業、捕魚業和較高水平的手工業。

據史料記載,丹東在唐堯時,歸屬看州領域,虞舜時屬營州管轄,戰國時是燕國的東部邊疆要塞。秦朝時,丹東屬遼東郡,一直延續到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時期,丹東是前燕,前秦、後燕的勢力范圍,除東部地區曾被高句麗割劇外,仍屬遼東郡管治,東晉安帝義熙五年(公元409年),丹東地區全部被高句麗割劇。唐總章元年(公元608年),收復遼東,設置安東都護府,丹東地區屬安東都護府,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靺鞨(mohe)族所建立的渤海國,曾以今丹東市區一半為鴨綠府。遼代,丹東為熟女真轄地。在今丹東所轄的東港、鳳城 境內分別置寅州和開州,並在今丹東市郊的九連城設來遠城。金代,丹東屬婆速府路。

元朝,丹東屬婆速府,後改巡檢司,西部兼有蓋州建安縣地域。明朝,丹東地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建湯站堡,次年建鍩城。明萬曆四十六年,在有名的「爾滸」之戰之後,後金乘勝攻取遼寧各地,從此丹東屬後金勢力范圍。後金為加強邊境統治,將沿江居民全部內遷,以今東港市十字街以西為禁區。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政府宣布「東邊地帶全部開禁」。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清政府設鳳凰廳和安東縣,次年設寬甸縣,並以鳳凰廳為首府統轄全境。1876年安東設縣治以後,隨著鴨綠江水運的開發,最先在今市區的沙河鎮一帶形成人口比較集中的城鎮。安奉(丹沈)鐵路建成後,由於開埠通商,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形成帶狀格局。

1937年,偽滿洲國始設安東市。當時,安東市與安東縣(今東港市)並存,同屬安東省管轄,為東北淪陷時期日偽統治遼東的中心。抗日戰爭勝利後,丹東先後經歷了兩次解放 。1945年9月丹東首次解放,成立安東市民主政府,隸屬安東省,丹東是省民主政府所在地。1946年10月後,安東省大部分地區被國民黨軍隊佔領。1947年6月丹東市第二次解放 ,安東省和安東市民主政府遷回丹東。1949年4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對東北各省重新劃分,撤銷安東省建制,其所轄地區與原遼寧省合並,成立遼東省,省會為安東市。

1954年,遼西、遼東兩省合並成立遼寧省,安東為省轄市。1959年,安東、鳳城、岫岩、寬甸四縣為安東市所轄, 1966年增轄庄河、桓仁兩縣,1969年劃出。1965年安東市改稱丹東市,取「紅色東方之城 」之意。成為遼寧省的省轄市。1985年,國務院批准丹東市為甲類對外開放城市。1988年丹東被國家列為沿海開放城市,丹東口岸被列為國家一級口岸。

Ⅳ 丹東安東閣在哪

額,你是要問老安東閣位置還是新安東閣位置,老安東閣那個位置現在是個望江亭,新安東閣是個飯店,在馬車橋那裡~也還是江邊那~

Ⅳ 安東衛的古老的傳說

安東衛,春秋(公
元前770-前476年)時代為紀障城。《春秋.左傳》中記載「魯昭公十九(前523)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子奔紀障」。《續山東考古錄》卷二十一,
「紀障在南九十里,今安東衛故城」。《日照縣志》(光緒本)也說:「莒邑東海,贛榆東北,有紀障城,今安東衛即其地」。衛城東,今有教場地名,相傳為戰國
齊將孫臏,在此操練兵士,著作《兵法》,但尚未見於史書。安東衛明代以前的歷史和建置沿革情況,因史籍湮沒,暫時無法考證。

據《安東衛志.里至篇》記載:「衛去海五里,按字義,『衛』圍也,防也。京師之外,屏一方之保障,東海汛地,設衛最多,而安東方者,莫逾於此,故名。」「衛」是明代的軍事編制,每衛五千六百人,都設在要害地區。可見安東衛是以其地理位置和在軍事上的重要性而命名的。
明朝設衛

代定鼎之後,因倭寇竄擾,遂在沿海各軍事要地,設置很多衛、所,計有防海衛、防運衛十九處和所十五處。所由衛領,衛由都司領,皆屬中央五軍都督管轄。安東
衛,就是明初十九衛之一的防海衛,可見「安東衛」之名,最遲在明初已經出現。至於建置的具體年代,諸說不一。《日照縣志》(光緒本)說:「於縣南九十里置
安東衛」,注作:「洪武十七(1384)年置」。《安東衛志.建置篇》說:「建自洪武季年」。縣人丁愷曾著
的《西海徵》(乾隆二十三年本)記有:「明志以安東衛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經查閱明代的紀年表,洪武在位只有三十一年,即1368年至1398年。
所謂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並入而得。建文四年,是惠帝朱允文國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顧得設置衛、所之事?安東衛儒學署李甫在《衛志》序言
中說:「洪武十有六(1383)年,日本陸梁,出沒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國公湯和,於東海諸邊,嚴設城堡,轄隸臬司(即按察使),選練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而得戢安東遂成重地。」據此,安東衛的設置,當在洪武十六、七年,與光緒本《日照縣志》注文所記,庶幾相符。

衛所是明朝兵制的產物。朱元璋和他的高參劉基(字伯溫),對歷代兵制進行了認真地研究,創立了明代所特有的衛所兵制。在朱元璋當吳王時,就開始設衛,主要是設親兵衛。後來地盤佔到那裡,衛就設到那裡。

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指暗通日本,同日本僧人如瑤勾結謀亂,並訓練盜匪百餘名,借朝貢獻巨燭,內藏火葯兵器,伏匪兵於貢船中。因此,胡惟庸被誅。朝廷痛斥日本暗通姦臣,遂即絕其朝貢,中斷往來。由此以後,倭寇時常竄犯我沿海各地,燒殺搶掠,民不聊生,官府無法遏制。

洪武十六年,朝廷乃命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等
大臣,巡視東海沿岸數千里,擬在要塞地區設置衛、所,以便防倭禦寇。不久,設立安東衛,置行都司(為省級最高軍事執掌機關)、指揮使(統率衛兵之首領)、
轄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一千二百人為千戶所,所轄百戶所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駐安東衛城,後所駐衛城東北九十里,名曰石臼寨,後稱石臼所,有專城,實為分汛要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王朝該設的衛基本都設立。山東設立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四個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在山東沿海增設七個衛,並派魏國公徐輝祖來山東督建。相繼設立的衛有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城)、靖海衛(榮城)、大嵩衛(海陽)、靈山衛(膠南)、安東衛(日照)。設這些衛的目的就是保衛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擾破壞。明朝初年,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

明永樂年間,在山東沿海設營,做為都指揮使司和衛的中間軍事指揮機構。山東共設三個營:一是即墨營(即墨),二是文登營(文
登),三是登州營(蓬萊)。三個營管轄山東全部二十四個衛所,即墨營管轄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共四個衛和石臼、夏河、膠州、浮山、雄崖、海陽六
個千戶所;文登營管轄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四個衛和四個千戶所;登州營管轄登州衛、萊州衛、青州衛三個衛和三個千戶所。營中設把總(指揮使、正
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等武職官員。把總為各營長官,與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共同掌管總營事。這樣在明初山東半島東部先後設立完善
了營、衛、所防禦倭寇的軍事體系。在當時交通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各營能就近快速地傳達軍令,便於各衛、所及時策應,以應對海上的突發侵擾事件。

明代天順(1458-1464)年間,調中所去天津衛,調右所去徐州衛。屬安東衛的只有前、左、後三個千戶所,每所都設正副千戶、百戶等職。明代、安東地屬青州府,設通府(負責地方行政之長官)、通判(處理政務的官員)、經歷(管地丁銀兩出納文書的官員)、教授(負責學署課試的學官)、訓導(協助學官教育生員的官員)等職。
清朝改制
清初,罷軍操更官制,乃由兵部選守備(武官,衛的軍政長官)任安東衛事,凡城池、民社、學校、錢糧,均與州縣相同,仍設經歷、教授、千總(武官)和百總各一員,石臼所千總一員。

順治十五(1685)年,總督張鉉錫查海防親至安東衛,特立安東衛都司營,專守本衛汛地。

康熙五年(1666),裁衛千總、百總和石臼所千總各一員。

乾隆九年(1744),裁衛並於日照縣,其地畝、錢糧、學校、庄屯、廬舍,就其座落分別歸屬諸城、日照二縣,原衛守
備、教授、經歷等職一並裁掉。仍存安東衛籍和安東衛營,城池由安東營管理,營設都司一員、衛千總一員、日照把關(次於千總之武官)一員、把總一員、莒州把
總一員。夾倉巡檢司於乾隆八年移到安東衛,其張洛、濤雒、嵐山、官草汪隸屬巡檢司。夾倉、金家溝、石臼所、龍汪等海口,屬縣衙典史(掌管緝捕、監獄的吏
員)。

Ⅵ 安東的革命經歷

安東,原名安振威(1918-1966),1918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閬中市涼水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3歲喪父,10歲喪母,靠姐姐撫養,靠親友資助,勉強讀完了高小。讀書期間,由於進步教師的啟發引導,安東自覺地參加了當地共產黨地下支部所組織的讀書會。經過參加集體活動接受進步思想教育,他的腦海里逐步萌發出對真理、對革命的追求。1932年10月,他申請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投入宣傳和組織窮苦老百姓進行抗捐抗稅的斗爭。
1933年秋,紅軍解放了安東的家鄉,並迅速建立起涼水鄉蘇維埃,他被選為鄉蘇維埃兒童隊隊長。不久,就被選為閬南縣蘇維埃兒童團指揮長。這期間,他發動組織少年兒童積極參加站崗放哨,盤查行人,監視土豪劣紳和反革命分子。他出色的工作,得到縣蘇維埃領導的肯定和好評,很快將他保送參加了紅軍。這時,國民黨為消滅紅軍正調遣重兵分六路進攻蘇區。紅軍決定「收縮陣地」,實行戰略轉移。還未成年的安東,有一股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他身背馬槍、草鞋和干糧袋,跟著老戰士向蘇區後方撤退。晝夜的艱苦行軍,他不僅沒有掉隊,而且還要貼標語,做宣傳,顯得生龍活虎,大家都稱贊他是精明能乾的「紅小鬼」。
1933年底,安東由89師政治部宣傳員調到師部當秘書。在戰斗中,首長的模範行動和老戰士的英勇行為教育鼓舞著他,促使他不斷成長起來。1935年1月,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對白軍實行瓦解工作,這時,安東被調到89師265團政治處任對敵軍工作隊隊長。他隨這支英雄部隊北上開辟陝南蘇區,在沔縣一戰消滅敵軍一個旅,隨即回師川北,准備強渡嘉陵江。1935年4月,紅30軍西渡嘉陵江成功,紅軍全面撤離蘇區,開始長征。5月,安東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8月,中央紅軍給了紅30軍一部電台,安東調到軍部當譯電員。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後,安東輾轉調到軍委機要科當機要股長。從參軍經過長徵到達陝北,安東經受了飢餓、疾病以至生與死的嚴酷考驗,終於使他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更加堅定了永遠跟黨幹革命的信念和決心。 日本投降後的1945年10月,安東經葉劍英同意赴東北執行任務。途中因國民黨軍佔領義縣,前進受阻,他便留在冀熱遼軍區參謀處工作,旋赴平泉,在肖克領導下組織平泉保衛戰。1946年1月,他奉葉劍英電令回延安工作,路經北平時,留軍調處北平執行部任中共代表團情報科上校科長。4月上旬,東北執行部成立,他即赴長春任執行部處長兼情報處上校處長。11月,安東由長春回到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所在地哈爾濱,當即被分配到六縱隊任參謀處長。他來到這個很不熟悉的部隊,主動團結同志,工作任勞任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各項工作幹得很出色,被提拔為縱隊副參謀長。
從一下江南,到遼沈戰役、東北全境解放,六縱所擔負的作戰任務,安東都經歷了。在遼沈戰役中,因為通訊聯絡保障得好,及時通報敵情,他受到了上級表揚。平津戰役結束後,六縱改為43軍。1949年1月,該軍作為南下的先頭部隊,從通縣出發,向武漢挺進。此時,安東調43軍下屬之129師任參謀長。部隊斜穿河北太平原,過黃河黃泛區,進鄂豫皖老根據地黃安、黃陵,抵長江北岸,阻止武漢之敵白崇禧部沿長江東運,配合二野、三野解放京滬杭地區。1949年4月,129師搶渡長江,向陽新、大冶前進,10月中旬解放廣州。這期間,部隊長驅直入,戰事頻繁。精力充沛,且有良好軍事素質的安東,在部隊取得節節勝利中傾注了全力。 回國後,安東於1951年2月調任總參謀長辦公室主任。1952年6月,又兼任軍委辦公廳機要秘書處處長。這時,代總參謀長聶榮臻身兼數職,要處理的事太多。諸如抗美援朝,軍隊建設、總參謀部的工作,還有華北軍區、北京市的地方工作,真是百事待理。面對這種情況,安東不負領導的厚望,敢於負責,大膽工作。他在辦公室建立了各項嚴格的規章制度,以自己的模範行動,感染著全室同志,大家團結和睦,在處理若干棘手的事情上,都作得及時、准確、無誤,充分發揮了他在延安時期由葉劍英、伍修權等培養的高級參謀的才能,成了總長的得力助手。他在工作十分繁忙之中,仍能發揮善於協調工作、溝通上下左右的聯系的能力,與總參各部、各軍兵種領導建立了非常密切、非常融洽的工作關系,得到了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幾十年後,聶師在他的《回憶錄》中高度贊揚安東說:「他頭腦清楚,需要處理的問題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獲此評價,安東是受之無愧的。
1953年7月,安東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出任裝備計劃部部長。一上任,他就面臨著要負責組建這個總參的新部門。為擔負起此項重任,他曾赴蘇聯短期學習。回國後,一心撲在事業上,很快將這個部門的工作引向正軌。1956年5月,以聶帥為首的航空工作委員會成立,安東任這個委員會的委員兼秘書長。從此,他又回到聶帥身邊,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從事國防科研工作。這以後,他隨聶帥參加了我國第一次科學規劃會議,並參與制定全國12年科學規劃工作,把國防上的重要科學技術課題列入國家的科學規劃。接著,他協助聶帥組織國防科學技術隊伍,特別是航天部的前身老五院的組建工作。他協助聶帥爭取蘇聯的新技術援助和蘇聯停止援助後自力更生的各項治理工作。他協助聶帥組織了國防科學技術部門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各工業部門、高等院校的大協作。他在工作中一絲不苟地貫徹執行了聶帥制訂、經黨中央批準的自然科學工作若干政策。他把科委機關帶領和整頓成為一個秩序井然,作風朴實,工作效率極高的單位。此間,安東擔任了國家科委國防局局長,國防部五部副部長兼航委秘書長、國防科委秘書長和常務副主任等職,他嘔心瀝血,忘我工作,成績斐然。在秘書長崗位上,他一直工作到1966年5月病故,為我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作出了貢獻。
安東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非正常死亡」風波
1966年5月下旬,正當「文革」運動風雲初起之際,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並一直主持國防科委常務工作的安東將軍,突然「非正常死亡」。 安東之死,當即在中央高層引起某些震動。首先,安東是「文革」開始以來,中國軍方第一個死於「非正常原因」的高級將領。而且由於當時的屍檢結果顯示安東有服用過量安眠葯的結論,故其真實死因,一直顯得撲朔迷離。在「文革」那種非常時期,「安東之死」,很快成了一個特殊政治事件,所引起的風波,數年未息。
「文革」前,安東已任國防科委副主任,並且,是主持常務工作的副主任。在囯防科委領導班子中,安東的實際地位,僅次於聶帥。安東將軍生前,對發展中國大陸國防科研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可以說,中國大陸涉及國防建設及現代化的一切機密(包括眾所周知的「兩彈一星」),安東無不參與其中並為之付出巨大心血。安東此時的軍階雖仍是僅少將,但對中囯國防建設的實際作用和地位,比許多中將,上將,重要得多。 正因為如此,也為日後將「安東之死」政治化、復雜化,埋下了禍根。
安東逝世3天前的5月18日,林彪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那個著名「5·18」長篇講話,大講古今中外的「政變經」,殺氣騰騰地說中國有人要搞「政變」。由此,中央高層氣氛驟然緊張,許多領導感到人人自危。在這樣一種政治背景下,一個有著大軍區首長高級軍方職務,又掌握著我國國防尖端機密情報的負責幹部,突然非「正常死亡」,當即引起中央及中央軍委領導層的重視。中央有關領導對此研究後作出決定:安東喪事活動照常進行,內部則展開調查,弄清安東「非正常死亡」的真實原因。
正當有關方面在對安東死因進行調查,暫時未有結論之際,有一次,在有周恩來等中央高層出席的中央會議上,康生突然發難,提出「安東是不是有國際背景」這樣有點聳人聽聞的問題。 康生所謂的「國際背景」,意指(甚至懷疑)安東將軍在任期間,是不是同蘇聯方面有某種可疑的聯系?當時,中蘇交惡已久,黨與黨,國與國之間,關系極度惡化。任何人、任何事,只要與「蘇聯」沾上邊,即可能遭懷疑,甚至展開特別調查,惹禍上身。 而安東主持國防科委常務工作,1960年蘇聯專家撤出以前,自然同蘇聯方面的一些部門機構和人員,有各種各樣的交道。康生抓住這一點想做文章,說安東「非正常死亡」問題,是個很嚴重的「特殊事件」,其間「可能有很復雜的政治背景」,要列為「絕密專案」,展開調査。並說,中央已決定此案的調查,改由公安部有共關部門負責偵辦。康生還以中央領導層的身份和口氣,要國防科委對公安部專案調查,「積極配合」。
1968年以後,全國又大張旗鼓搞所謂「清理階級隊伍」的運動。國防科委內部,又有人翻出舊帳,再次將「安東之死」,列為被清查的「專案」之一。並再設「專案組」,組織人馬,展開全面調查。可是畢竟就是那麼一個「非常死亡問題」,查來查去,也無實質性進展,沒查出安東將軍幾十年人生,任何一點可以大做文章的東西。所謂「安東之死」的「專案調查」,再度擱淺。「安東之死」,就那麼不明不白地作為問題掛起。可另一方面,卻給安東將軍的的家人,長期蒙上「政治陰影」。1973年,政治形勢稍有緩和,聶榮臻給國防科委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關於安東同志的非正常死亡問題,建議國防科委黨委按中央1972年45號文件指示精神,做出恰當結論,並報軍委審批。」 由於聶帥敢於出面仗義執言,國防科委有關領導經慎重研究,最後以國防科委黨委的名義,經中央軍委批准後,給已故多年的安東將軍,作出了「沒有政治問題,按病故人員對待」的正式結論。 至此,「文革」中曾經一度鬧得沸沸揚揚,又顯得撲朔迷離的「安東之死」引發的種種風波,才得以劃上句號。
粉碎「四人幫」後,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政治環境更加寬松,安東將軍的相關問題得到進一步落實和解決。再以後,類似《中國共產黨人名大辭典》、《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譜》等多種官方出版物,在安東條目中,均採用「1966年5月逝世」這種表述,迴避了「非正常死亡」的提法。

Ⅶ 東北三省哪個縣城是以前古代縣城

遼陽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這座城市承載了東北地回區政治文化中心的使命。因答為地處中原地區到遼東半島以至東北廣大區域的古交通線的咽喉要地,遼陽不僅是軍事重地,也一直是中原政權與地方割據政權反復爭奪的寶地。在中原政權強大穩定時,遼陽就是中央政權延伸觸角的一個關節點,如秦滅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設遼東郡,首府襄平,就是今天的遼陽。兩漢時期,仍沿襲這一建置。唐時,遼陽為安東都護府的首府,元代時,設遼陽行中書省駐地。明代仍在遼陽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東北廣大地區。而在中原中央政權統治鬆懈的末期,遼陽往往成為地方少數民族割據政權的心臟。歷史上先後有6個地方政權在遼陽建國號,定都遼陽。如唐代末期,契丹族興起於遼河流域,建立了遼,稱遼陽為南京,當時的遼陽高三丈,周三十里,有八門,城四角有角樓。遼太宗時,將南京改為東京,設置遼陽府,這是歷史上最早在城市命名上使用「遼陽」一名。金代,因金世宗登基於遼陽,遼陽更處於榮耀的地位。後金時期,努爾哈赤在遼陽短暫建都後,隨著清政權南移,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沈陽成為東北最大的城市。遼陽在東北的城市地位才被沈陽取代

Ⅷ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分為古代史、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大韓民國的成立、近現代史七個歷史階段。

一、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這段早期歷史稱為「古朝鮮」時代。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二、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三、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

四、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五、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1910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1919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犧牲。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六、大韓民國的成立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

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七、近現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並以尹潽善為總統,卻在不久後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

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8)歷史上的老安東是哪裡擴展閱讀:

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後的八百年裡,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野史《三國遺事》造謠說,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現代韓國人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但是無論如何,箕子朝鮮是中國歷史范疇,既非韓國人的祖先,也不是韓國的歷史政權。

Ⅸ 安東衛有哪些歷史名人、歷史古跡,流傳著哪些歷史故事

日照市安東衛,是一座具有六百年歷史的海防古城。它位於日照城南四十公里,居綉針河口北岸,瀕臨黃海,地勢險要。雄偉峭拔的老爺山、官山、筆架山(又名口亞山)、嵐山、炮台山等,面海而立,從北、東、東南三面環抱衛城。登高而望,衛城東枕老爺山,西傍綉針河,南臨滄海,北鎖官山。東海三島(車牛山、平山、達山)橫卧海濤之中,西北重巒迤邐如屏似畫,實為魯東南海隅勝地和軍事要沖。
據史籍記載,安東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時代為紀障城。《春秋.左傳》中記載「魯昭公十九(前523)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子奔紀障」。《續山東考古錄》卷二十一,「日照縣」條下說:「紀障在南九十里,今安東衛故城」。《日照縣志》(光緒本)也說:「莒邑東海,贛榆東北,有紀障城,今安東衛即其地」。衛城東,今有教場地名,相傳為戰國齊將孫臏,在此操練兵士,著作《兵法》,但尚未見於史書。安東衛明代以前的歷史和建置沿革情況,因史籍湮沒,暫時無法考證。今將明代以來的概略介紹如下:

一、「安東衛」命名的由來

據《安東衛志.里至篇》記載:「衛去海五里,按字義,『衛』圍也,防也。京師之外,屏一方之保障,東海汛地,設衛最多,而安東方者,莫逾於此,故名。」「衛」是明代的軍事編制,每衛五千六百人,都設在要害地區。可見安東衛是以其地理位置和在軍事上的重要性而命名的。

二、「安東衛」的建置時間

明代定鼎之後,因倭寇竄擾,遂在沿海各軍事要地,設置很多衛、所,計有防海衛、防運衛十九處和所十五處。所由衛領,衛由都司領,皆屬中央五軍都督管轄。安東衛,就是明初十九衛之一的防海衛,可見「安東衛」之名,最遲在明初已經出現。至於建置的具體年代,諸說不一。《日照縣志》(光緒本)說:「於縣南九十里置安東衛」,注作:「洪武十七(1384)年置」。《安東衛志.建置篇》說:「建自洪武季年」。縣人丁愷曾著的《西海徵》(乾隆二十三年本)記有:「明志以安東衛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經查閱明代的紀年表,洪武在位只有三十一年,即1368年至1398年。所謂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並入而得。建文四年,是惠帝朱允文國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顧得設置衛、所之事?安東衛儒學署李甫在《衛志》序言中說:「洪武十有六(1383)年,日本陸梁,出沒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國公湯和,於東海諸邊,嚴設城堡,轄隸臬司(即按察使),選練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而得戢安東遂成重地。」據此,安東衛的設置,當在洪武十六、七年,與光緒本《日照縣志》注文所記,庶幾相符。

三、明代設衛的原因

明朝立國之後,倭寇屢犯中國沿海各地,始犯遼東,繼犯江浙,後犯山東。日照乃山東海防前哨,而安東又為山東東南門戶。在安東設置防海衛,當然是為了防禦倭寇入侵。洪武初年,太祖派使臣趙秩,詔日本來中國獻貢,由此日本成了中國的朝貢國。日本以獻貢為名,船舶往來於海上。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惟庸暗通日本,同日本僧人如瑤勾結謀亂,並訓練盜匪百餘名,借朝貢獻巨燭,內藏火葯兵器,伏匪兵於貢船中。事情敗露以後,胡惟庸伏法被誅。朝廷痛斥日本暗通姦臣,遂即絕其朝貢,中斷往來。由此以後,倭寇時常竄犯我沿海各地,燒殺搶掠,民不聊生,官府無法遏制。洪武十六年,朝廷乃命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等大臣,巡視東海沿岸數千里,擬在要塞地區設置衛、所,以便防倭禦寇。不久,設立安東衛,置行都司(為省級最高軍事執掌機關)、指揮使(統率衛兵之首領)、轄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一千二百人為千戶所,所轄百戶所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駐安東衛城,後所駐衛城東北九十里,名曰石臼寨,後稱石臼所,有專城,實為分汛要地。明代天順(1458-1464)年間,調中所去天津衛,調右所去徐州衛。屬安東衛的只有前、左、後三個千戶所,每所都設正副千戶、百戶等職。明代、安東地屬青州府,設通府(負責地方行政之長官)、通判(處理政務的官員)、經歷(管地丁銀兩出納文書的官員)、教授(負責學署課試的學官)、訓導(協助學官教育生員的官員)等職。清初,罷軍操更官制,乃由兵部選守備(武官,衛的軍政長官)任安東衛事,凡城池、民社、學校、錢糧,均與州縣相同,仍設經歷、教授、千總(武官)和百總各一員,石臼所千總一員。順治十五(1685)年,總督張鉉錫查海防親至安東衛,特立安東衛都司營,專守本衛汛地。康熙五年(1666)裁掉衛千總、百總和石臼所千總各一員。乾隆九年(1744)裁衛並於日照縣,其地畝、錢糧、學校、庄屯、廬舍,就其座落分別歸屬諸城、日照二縣,原衛守備、教授、經歷等職一並裁掉。仍存安東衛籍和安東衛營,城池由安東營管理,營設都司一員、衛千總一員、日照把關(次於千總之武官)一員、把總一員、莒州把總一員。夾倉巡檢司於乾隆八年移到安東衛,其張洛、濤雒、嵐山、官草汪隸屬巡檢司。夾倉、金家溝、石臼所、龍汪等海口,屬縣衙典史(掌管緝捕、監獄的吏員)。

四、衛城建築

據《安東衛志·形勝篇》載:「原建城卜基於今衛城北十里之坊口,遺跡尚存」。何時移於今之安東衛地,其說有二:一說是洪武之季時。康熙十年衛守備趙雙壁,在《衛志·文昌閣序》一文中說:「安東衛城,建自舊明洪武之季時……湯信國巡視撫輯,至衛西北經營區劃,欲建城郭……土木未興,偶有青鸞銜旗於斯,即今之衛堂處也。信國環視形勝,見左山如屏,右河如帶,大海繞於前,關山聳於後,遂移其地,而城成焉」。此說雖未交待具體建城年代,並帶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歷史時代,是湯和巡視後所建。另一說是明弘治三年所築。如《山東通志》(雍正本)附記安東衛城一文載:「明弘治三年(1490)所築,周五里,高二丈一尺,厚二丈,垛口一千三百,門樓四座,池寬二丈五尺,深八尺。」上述二說雖然不同,建築年代相差百餘年,但原建城於坊口,後移今之衛地,事實無訛。衛城後經山洪沖激,城池損壞多處。嘉靖年間,衛經歷司何亨,呈請朝廷撥給官銀一千兩,稍事修葺,始有改觀。城上,除門內俱有門房三間,供藏武器之用。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共設八鋪、小巷四鋪,按時巡更,以防盜賊。戊申(康熙七年)地震,城池悉毀,圮為平地。
除城池外,城內建設主要有公署、儒學、倉庫、武器庫、演武廳、廟宇等等。公署有按察司、守府、衛衙、經歷司(在衛堂東)、鎮撫司(在衛堂西)、儒學署(在西街路北,後為文廟)、巡檢司(在衛府後)、千總署(在北門內西街)、左所(在儀門東)、前所(在儀門西)、安東營(在北門內西街),還有倉庫(在衛治東)、監牢局(在衛南門里西南隅)、火炮局(北門里街東)、武器庫(在衛堂東)、演武廳等。廟宇有關帝廟、三官廟、鎮武廟、火神廟、城隍廟等。大街有東西石坊。這些古建築,歷經明、清多次兵火和康熙戊申地震,久已廢圮。

五、衛墩台

墩台,是古時用以舉烯煙、傳敵情,以防不虞的軍事通信設施。安東衛的墩台,主要設在沿海汛口要地。每個墩台配有旗、鑼、煙筒,有警必舉,千里之地,瞬息可知。當時設在日照境內的有兩種墩台:一是軍墩,即由巡查軍士護守之墩,計有皮狐墩、石門墩、黑漆墩、泊峰墩、昧蹄墩、張洛墩、濤雒墩、小皂墩、溫桑墩、南石臼墩、北石臼墩、萬疋墩、董家墩、南青泥墩、北青泥墩、釣魚墩、湘子泊墩、石河墩、湖水墩,以上二十墩隸屬石臼所千總。二是民墩,即由民卒護守之墩,計有楊家墩、孫家墩、相家墩、夾倉墩、蔡家墩、焦家墩、新添墩、牛蹄墩,以上八墩隸屬夾倉鎮巡檢司。每墩設卒四名,總計墩卒(包括軍士和民卒)一百一十二名,每名供給工食銀四兩。墩下置贍養地八畝,建安息房數間,供墩卒安置家室之用,以便他們種桑麻,養雞犬,守墩為業。一有緊急軍情,白日則燃起狼煙,黑夜即照明信火,信息傳遞至速。嘉靖三十一年和三十四年,倭寇竄犯日照沿海一帶,皆被擊退,無不奏效於墩卒的盡職盡責。

六、衛屯田

古時的屯田,有軍屯、民屯、商屯三種。安東衛所屬屯田,都屬於軍屯,只使用於駐軍。明制屯田,以正丁應役,余丁耕田,征其稅為軍餉,缺少部份以屯丁補之,此乃古之寓兵於農之法。每屯丁授田二十五畝,歲納粟三石,征解於衛倉作軍需。衛的屯田地原額為一千六百六十五頃,坐落在諸城、日照二縣,各有屯名。其中坐落在諸城縣內的原額地一千三百三十七頃五十一畝,屯名有大埠屯、張家屯、孟家屯、監家屯、毛家屯、稍坡屯、福盛屯、曹化屯、梁山屯、吳家屯、蔡家屯、於家屯;坐落在日照境內的原額地三百二十七頃四十八畝,計有斗溝屯、白石屯、趙家屯、朱家屯、豎旗屯。至明末屯政廢馳。清代,除漕運地方屯田仍屬衛、所外,其餘衛、所屯田轉屬州、縣,改為民屯。安東衛的屯田,直至並衛於日照縣時,才分別劃歸諸城、日照二縣,裁撤屯田弁丁,屯戶所領地畝,按規定繳納地價,報官稅契,由其耕種經營,原征屯糧,改為丁糧。

七、衛城集市貿易

安東衛,自明清以來,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貿易通商口岸。內控魯蘇江淮遼闊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麗、日本諸國咽喉,海陸交通方便,城內城外,店鋪林立,南北商客,絡繹不絕。可謂商賈雲集,百舸爭流,人市如潮。衛城集市,發端明代,《安東衛志》說:「嘉靖初年,西大街三、八日為市,北大街一、六日逢集(後廢)。嘉靖二十年,西大街三、八日大集。」此制一直延續至今,現在每日均有早市,即是其證。衛城商業,至清末民初,已達盛期。
今日之安東衛,嵐兗公路橫跨衛前,嵐坪鐵路後貫通衛,新建的嵐山港與之毗鄰,隨著振興日照的總體規劃的實施,作為魯東南的海防古城安東衛,將以嶄新的雄姿矗立在人們的面前。

Ⅹ 關於韓國古代的所有歷史

古代在朝鮮半島忠清道的位置,生活著一群部落,統稱為三韓,分別為馬韓、辰韓、弁韓。
三韓人是朝鮮韓國人的祖先。後來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做新羅。
在唐朝的時候,來自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勢力已經發展到朝鮮半島北部,新羅害怕高句麗吞並它,於是向唐朝求援。
唐朝幫助新羅,滅了高句麗的附屬國百濟,後來又滅了高句麗,為了有效壓制高句麗復國,與新羅簽訂條約,把朝鮮半島北部和東南部送給了新羅。這樣新羅人就移民到了整個朝鮮半島。
新羅占據整個朝鮮半島以後,開始向唐朝學習制度、文化,建立新羅王朝。
新羅王朝後來又分裂為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這里的高麗、百濟不是之前的高句麗、百濟,而是新羅人假託高句麗、百濟建立的國家。(就像北魏和曹魏的關系一樣,國號一樣,但是統治者不一樣)
後來高麗統一三國,建立高麗王朝。然後高麗王朝被李成桂所滅,李成桂受明朝冊封,建立朝鮮王國,史稱李氏朝鮮。李氏朝鮮後來臣服清朝,到了甲午戰爭以後,清朝戰敗,李氏朝鮮改名大韓帝國(大韓帝國脫離了清朝控制)。之後,日本吞並了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王室全部被誅殺,之後韓國人(朝鮮人)開始了流亡復國,其中金九提出了建立大韓民國的設想。
然後,二戰之後,日本戰敗,雅爾塔協定準備讓朝鮮半島脫離日本,金九准備復國,然而可恥的美國人為了控制朝鮮半島,暗殺了金九,扶植了李承晚;蘇聯看著美國扶植了李承晚,也扶植了金日成,與之抗衡。然後就出現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南北對峙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老安東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