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羅馬的發展史
1、王政時代:羅馬建城、地理位置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代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孕育了古代羅馬文明。2、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羅馬共和國開始向海外擴張。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3、帝國時代:共和到帝國公元前30年,繼凱撒之後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了政敵,結束了羅馬數十年的內戰,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4、危機與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機的沖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5、西羅馬滅亡:公元4世紀開始,下層民眾和奴隸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虛而入,頻繁侵擾,沖擊著帝國的統治基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6、東羅馬滅亡: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東羅馬滅亡。
B. 古羅馬帝國的發展史是怎麼樣的
1、王政時代:羅馬建城、地理位置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代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孕育了古代羅馬文明.
2、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羅馬共和國開始向海外擴張.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3、帝國時代:共和到帝國公元前30年,繼凱撒之後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了政敵,結束了羅馬數十年的內戰,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4、危機與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機的沖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5、西羅馬滅亡:公元4世紀開始,下層民眾和奴隸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虛而入,頻繁侵擾,沖擊著帝國的統治基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6、東羅馬滅亡: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東羅馬滅亡.
C. 關於羅馬的歷史
匈奴人將日耳曼驅出叢林導致羅馬帝國走向滅亡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動的一個游牧民族,我國從有記載的編年史開始就一直有他們的蹤跡,殷商時期,他們被稱為鬼方、犬戎等等。從春秋時期開始,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西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進行了強有力的打擊,匈奴元氣大傷。
西漢晚期,匈奴發生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朝消滅,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
被漢軍打敗,逃到歐洲
東漢初年,匈奴貴族中的反漢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東漢明帝、和帝時期,漢軍數次攻打北匈奴,直至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大敗,只得向西逃竄。
北匈奴戰敗後,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此立足後,又出沒於天山南北進行掠奪。公元2世紀初,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最終在歐洲邊緣阿蘭人居住的土地上停留下來。阿蘭人屬突厥系游牧民族,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建立了強大的王國。4世紀下半葉(約360年),匈奴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死阿蘭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迫使日耳曼人向西遷移
在阿蘭國休整後,北匈奴恢復了元氣,暫時居住在頓河草原一帶。在匈奴人西面,居住著兩個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一個是第聶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東的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聯盟。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羅馬帝國的領土。當時的日耳曼人住在森林裡,他們基本上以打獵為生,衣獸皮,食獸肉,住草棚,沒有文字,沒有禮儀。他們從來不洗浴,羅馬人避之惟恐不及。
匈奴人對頓河以西東哥特人控制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人向東哥特人發動進攻。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擊下,東哥特王自殺,一部分東哥特人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隨後追擊,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流域。匈奴人的這次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驅動起來,紛紛向西逃竄,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
東西哥特人得到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地方避難,人多得無法計數。但羅馬帝國官吏對這些流民也進行殘酷壓迫,導致哥特人紛紛起義。378年,瓦倫斯調集大軍欲在阿德里亞堡一舉消滅反抗的哥特人。但在哥特人的重裝騎兵面前,羅馬方陣步兵潰不成軍,瓦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僅僅幾十年內,一些日耳曼人王國相繼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在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征戰過程中,匈奴人很少參與,他們大部分輾轉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不久,在烏爾丁大單於率領下,匈奴人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烏爾丁非常有野心,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都能征服。400年,匈奴在烏爾丁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羅馬腹地轉移。
到了奧克塔爾大單於時期,匈奴人以大匈牙利平原(當時稱潘諾尼亞)一帶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匈奴帝國,都城建於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在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以確保邊境的安寧。
「上帝之鞭」阿提拉
匈奴人真正強大始自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國王之後。與他的前輩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於侵略性。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他和他的匈奴鐵騎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稱為「上帝之鞭」。
445年,阿提拉掌權後,馬上發動了針對北歐和東歐的大規模戰爭。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投降。
鞏固了東北方後,阿提拉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與匈奴人簽訂和約,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磅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
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阿提拉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對西羅馬帝國作戰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去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遭到拒絕。阿提拉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
他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天法國)發動進攻。經過一番攻城略地,最終匈奴軍主力開始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停止爭斗,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伺機與敵決戰。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展開決戰。戰斗持續了5個小時左右,雙方陣亡將士達16.5萬人(一說30萬)。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匈奴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452年,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阿提拉率領匈奴軍隊翻過阿爾卑斯山,攻入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隨後,匈奴人揮師直搗羅馬城。西羅馬皇帝慌忙請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荷諾利亞公主送來,他還會再次前來攻打。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
逐漸走向衰亡
453年夏天,阿提拉暴病而亡。匈奴人攔住一條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遺體埋葬在乾枯的河床下,然後再開閘放水。所有參與施工的奴隸都被處死,以使後世的盜墓者得不到線索。阿提拉的墳墓至今仍是個謎。
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王位打起了內戰。趁此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又被迫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後來,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死在戰場上,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下去,逐漸被其他民族融合,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後世有人猜測匈牙利和奧地利人有匈奴人的血統,但至今未有定論)。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匈奴人西遷,將日耳曼蠻族趕出叢林,匈奴的鐵騎和日耳曼強悍的入侵引發了歐洲的巨大動盪,並使煊赫一時的羅馬帝國走向分裂、衰弱,直至滅亡,歐洲從落後的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時代,這極大地改變了歐洲和世界歷史的進程,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濃重的一筆
D. 請簡介下羅馬的發展史
古羅馬
羅馬位於義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區。這條河流在低山地區緩慢地流淌,在沼澤地帶折向海岸線,是從亞平寧山區下來的人們想要到達大海的理想通道。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義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穆盧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隻禿鷲,羅穆盧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徵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穆盧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
在羅馬發展為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過程中,羅馬人仿效了其鄰近的埃特魯斯坎文明。義大利現存最早的文字發現於公元前8世紀初羅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奧薩客棧大墓地。陶罐上刻畫的4個希臘字母表明,剛剛建立羅馬城的拉丁人在希臘人採用腓尼基字母後不久就學會使用了這種文字。羅馬早期政治是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系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
隨著羅馬權力和影響的增長, 財富開始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貴族是整個社會中最富有的成員,他們控制著大部分的貿易、行政管理和軍隊,而且只有他們才能夠進入元老院或被任命和選舉為官員。平民主要是小農場主、勞動者和手工藝者,他們占人口的大部分,在政府中卻幾乎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羅穆盧斯(在位統治37年)之後,傳統上記載還有另外六位國王:奴瑪·龐皮利烏斯(在位43年)、圖盧斯·霍斯提利烏斯(在位32年)、安庫斯·馬蒂烏斯(在位44年)、L.塔奎尼烏斯·普里斯庫斯(在位38年)、賽爾維烏斯·圖里烏斯(在位44年)和L.塔奎尼烏斯·休珀博斯(在位 25年)。在王政時代,羅馬極大地擴大了對周邊領土的控制。建立王政的明確目的就是提供穩定和安全,而對周邊領土的征服就是服務於這一目的的。羅馬人似乎對領土和財富並不特別貪婪;他們的征服主要為了防範周邊民族對自己安全的威脅。隨著領土范圍的擴大,羅馬人引起了北方強大的埃特魯斯坎人的注意。公元前6世紀中葉,埃特魯斯坎人攫取了羅馬的政權。一時間,埃特魯斯坎君王統治了這個城邦,這使得羅馬人憤恨不平。終於因為埃特魯斯坎國王塔爾文強奸了一個貴族的妻子盧克蕾蒂亞,羅馬人在公元前509年奮起反抗,推翻了他的統治。盡管強奸盧克蕾蒂亞以及朱尼厄斯·布魯圖斯推翻塔爾文可能是演繹的故事,但塔爾文政權被推翻無疑標志著埃特魯斯坎政權和文明的衰落。
羅馬人沒有再推選出一位拉丁人的君主,而是徹底摒棄了君主政治,建立了共和政體,這預示著羅馬勢力得到最大擴張時期的來臨。羅馬由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統治。執政官執掌最高權力,由推舉出來的兩名貴族擔當,一年選舉一次。他們行使最高權力,創建立法,充任大司法官和軍事首腦及大祭祀長,與羅馬王政時代的國王一樣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力。他們甚至像君王一樣著裝,穿著紫色大袍,坐在傳統上君王使用的象牙寶座上。不過,他們的權力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他們只執政一年,以後供職於元老院;他們是兩人執政,任何一名執政官都可以憑借簡單的否決有效地阻止對方的行動或決定。這樣,由於執政官沒有太多的展示進取心、發揮創造性的機會,羅馬政府趨於保守和謹慎。
在兩名執政官之下是兩名財務官員,稱為度支官。隨著共和國的發展,還出現被了稱為普雷艾特的官員。它起初是司法官,後來成為軍隊長官。另外,根據財富和納稅額來劃分公民等級的工作,原是執政官的職責,最終由兩名被稱為監察員的新官員來承擔。
凱撒
公元前64年至44年凱撒、龐培、克拉蘇所在的前三頭政治時期,結束了以元老院為權力中心的議會制。
凱撒漸漸消滅了龐培、克拉蘇,他也就是凱撒大帝,後人用他的名字凱撒代表羅馬國王的稱號。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國內反對派布魯都(Brntus)和卡西烏斯(Cassius)陰謀刺殺。
屋大維
公元前43~27他的外甥,也是義子屋大維成為繼承人也就是歷史上的奧古斯都大帝。他與安東尼、雷必達的統治被稱為後三頭政治。後來,屋大維消滅了安東尼和雷必達,屋大維成為羅馬的第一位正式皇帝,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屋大維皇帝之後,羅馬帝國頭二百年間的十幾位皇帝:
一、提比略(Tiberius公元14~37)這位羅馬第二任皇帝曾任命彼拉多為猶太巡撫,在彼拉多任內,耶穌被釘死。
二、加力果拉(Caligula公元37~41),也譯作加利古拉。
三、克勞狄(Claudius公元41~54)
四、尼祿(Nero 54~68)亦譯尼羅,尼祿皇帝在第一次猶太大起義時,血腥鎮壓猶太人。
五、維斯帕先(Vespasian公元69~79)亦譯韋帕薌或威斯巴仙,這將軍於公元67年受尼祿皇帝派遣到巴勒斯坦鎮壓猶太人起義,尼祿死後的次年被擁立為皇帝。
六、提多(Titus公元79~81)維斯帕先皇帝的兒子,公元70年毀滅耶路撒冷城。
七、圖密善(Domitian公元81~96)。
八、圖拉真(Trajan公元98~117),在位時兩次對外征討,建立阿拉伯行省,並向東擴張勢力到兩河流域。
九、哈德良(Hadrian公元117~138),任內加強獨裁統治,再次鎮壓猶太人的反抗。
十、安東尼(Antonia公元138161)。公元一至二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帝國疆域空前廣大,北部邊界到達現在歐洲的英國、西德、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利亞等地,東邊一度達到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麵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蘇丹北部、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西邊面臨大西洋。安東尼皇帝統治時期,局勢仍比較穩定,尚能維持帝國現狀。
十一、馬可·奧利略(Marcus Aurelius公元161~180),這位皇帝在位時,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已經逐漸消逝。
十二、康茂德(Commos公元180~192),這位皇帝在位時,已到了公元二世紀的末尾,羅馬帝國面臨混亂與衰落的時期。但這時離開羅馬東西分裂,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而成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時期,還足足有二百年的時間,其事發生於公元395年。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http://ke..com/view/48726.htm
更多內容請見
羅馬帝國衰亡史 (英)吉本
E. 古羅馬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古羅馬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8世紀~7世紀,公元前5世紀以前,古羅馬處於原始專部落階段,公元前509年~前30年為屬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時代古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1世紀希臘也被羅馬吞並,從此羅馬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F. 羅馬歷史發展經過了哪些過程
由義大利中部的羅馬城發展擴大為羅馬共和國,然後繼續擴張統一整個義大利半島,與專迦太基經過屬一個多世紀的布匿戰爭最終勝利,在公元前2世紀時稱霸地中海,在此時期使用共和製法律。由於內部矛盾激化,羅馬共和國後期發生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斯巴達克起義,逐步使羅馬共和國走向滅亡,屋大維在公元前27年建立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奴隸制大帝國。公元395年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人民起義和日耳曼人的入侵下滅亡,標志西歐奴隸制社會結束。在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由日耳曼人逐步建立了今天大概的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英格蘭等。東羅馬帝國在公元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是現在的東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G. 羅馬帝國發展史
羅馬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
公元前8世紀 — 公元5世紀
約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
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49年,羅馬頒行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18年 — 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149年 — 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三次 布匿戰爭,迦太基城被摧毀。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 — 前1世紀30年代,羅馬內戰時代。
公元前73年 — 前71年,羅馬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
公元前60年,羅馬龐培、克拉蘇、愷撒結成「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43年,羅馬安東尼、屋大維、李必達結成「後三頭政治」。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14年 — 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公元69—9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
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湮沒
公元96年 — 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
公元166年,大秦(羅馬)王安敦使者至漢朝。
公元193年 — 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 權授予境內自由人。
公元235年 — 284年,羅馬社會陷入「三世紀危機」, 蠻族開始越境入侵。
公元284年 — 305年,羅馬戴克里先進行改革。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除, 西羅馬帝國滅亡。
[編輯本段]前期帝國
●儒略·克勞狄王朝
屋大維在位期間,不斷對外征戰。經過對西班牙北部部落的連年苦戰,在前19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從前16年起帝國出兵阿爾卑斯山東部和多瑙河上游,建立了雷蒂安和諾里克兩個行省。接著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建立潘諾尼亞和米西亞兩行省。羅馬在前12年到5年間經過連年征戰,征服了萊茵河到易北河之間的土地。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斷發生暴動。9年,羅馬將領瓦魯斯在鎮壓日耳曼人起義的條陀堡森林戰役中遭伏擊而全軍覆沒,以至於羅馬不得以放棄萊茵河到易北河間的土地。之後屋大維沒有進行大的征伐,隨後的百餘年是很長一段時期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是五個地跨歐洲,亞洲,非洲之一的國家.
屋大維在14年死後,傳位養子提比略。提比略加強皇權,取消了公民大會的立法權和選舉權,將近衛軍集中到羅馬以保衛皇帝,並制裁一切反對皇帝或是非議皇帝的言行,要求元老院只能和他發表相同意見。由於提比略獨斷專行,和元老院關系緊張,他於26年隱退到卡普里島,並在那裡統治羅馬近十年。在37年,提比略被近衛軍殺死在卡普里島。
提比略死後,近衛軍立卡里古拉為帝。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軍隊擁立皇帝。卡里古拉患有精神病,不理國政,沉迷於娛樂活動。並喜怒無常,經常處死人或沒收財產。他甚至任命自己的坐騎為執政官。40年,他在羅馬演講鼓吹個人獨裁,並神化皇帝。41年,卡里古拉被近衛軍殺死。
卡里古拉死後,近衛軍擁立他的叔叔年邁的克勞狄即位。克勞狄改革政權機關,建立了一套官僚體系。中央有三個部門,即秘書處(掌內政軍事外交)、財務處(掌財務)及司法處(掌法律),並提高騎士地位和將羅馬公民權授予行省居民,由此行省貴族也可以充任高級官員或是元老。克勞狄在位期間還修建了台伯河口的奧斯提亞港以及大規模的輸水管道。對外擴張方面,克勞狄又新征服了不列顛南部和茅利塔尼亞。54年,克勞狄被皇後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克勞狄死後,養子尼祿即位。尼祿是羅馬史上著名的暴君,不理國政,殘暴嗜殺,熱衷於娛樂、演戲、玩女人,以「偉大的藝人」自居。64年,羅馬發生大火,全城幾乎全部焚毀,尼祿反而在宮中吟詩歌唱,在大火過後又修建新宮,號為「金宮」。時流言尼祿放火以便建造新宮,尼祿為消除流言,以基督徒為替罪羊,大肆捕殺基督徒。由於尼祿暴政,各地反抗不斷,不列顛、高盧、西班牙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在巴勒斯坦更是爆發了猶太戰爭。此時,尼祿又到希臘進行長時間的藝術戲劇的巡迴演出,稱「希臘人是唯一能欣賞音樂的民族」。68年,西班牙地區的將軍加爾巴造反自立為帝,元老院立即承認加爾巴為帝,宣布尼祿為祖國之敵並判處死刑。尼祿在逃亡途中自殺。
●四帝內亂期
加爾巴稱帝後,由於年老體衰無力控制局面,導致各地將領擁兵自重。69年1月,下日耳曼總督維泰利烏斯稱帝,同時加爾巴被部下奧索所殺,奧索自立為帝。3月,維泰利烏斯出兵與奧索爭奪帝位,奧索戰敗自殺。7月,平定猶太人叛亂的將領韋帕薌稱帝。10月,韋帕薌擊敗維泰利烏斯,結束了內戰。
●弗拉維王朝
韋帕薌上台後帝國面臨危機,他首先鎮壓各地起義,其中70年,他的兒子提圖斯率兵進攻耶路撒冷,城破後屠城搶掠,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不計其數。為了彌補財政上的巨大赤字,他猛增稅率,提高行省的稅額,使他得到了足夠的錢來整頓軍事和內政。另外,韋帕薌統治時期大大加強了行省的地位。73年,他將各行省貴族加入元老院,並授予許多行省貴族羅馬公民權,使行省貴族廣泛參政。
79年韋帕薌死後,兒子提圖斯即位。提圖斯為政溫和,在他任內維蘇威火山爆發埋沒龐培城。提圖斯於81年去世,弟弟圖密善即位,傳言提圖斯為圖密善所毒死。圖密善專制獨裁,以「主上和神」自居,蔑視元老院。對外擴張方面,圖密善在南日耳曼取得了成功,但在對達西亞的戰爭中兩次失利,不得不送禮媾和。89年,圖密善借口支持叛亂,處死了一大批元老顯貴,招致眾人不滿。96年,圖密善死於宮廷政變。
●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期)
圖密善死後,元老院推舉參與政變的前執政官涅爾瓦為帝。涅爾瓦尊敬善待元老,元老院的權威得到古羅馬廣場一定恢復。但涅爾瓦相當不受軍隊和軍事統帥的歡迎。為了爭取軍隊支持,涅爾瓦在即位的第二年,挑選戰功卓著的日耳曼總督圖拉真作為養子,成功平息了軍隊的不滿。
98年,涅爾瓦去世後,圖拉真即位,他是第一個出身行省貴族的皇帝。圖拉真繼續執行涅爾瓦善待元老的政策,興建公共設施,並積極對外擴張,圖拉真時期是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從101年起圖拉真就率兵入侵達西亞,至106年完全征服達西亞,設達西亞行省。圖拉真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式,宣布過123天的節,並建造圖拉真圓柱紀念。在105年,圖拉真佔領阿拉伯北部,設阿拉伯行省。114年,圖拉真並入亞美尼亞,設亞美尼亞行省。圖拉真繼續東進,擊敗了帕提亞軍隊,於116年佔領帕提亞首都泰西封。當年年底,圖拉真兵抵波斯灣,他是羅馬統帥中唯一一個到達過此地的。117年,圖拉真病重撤軍,設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臨終前宣布哈德良為養子。
圖拉真死後,哈德良即位。哈德良轉攻為守,放棄了圖拉真在東方征服的土地,在北部邊疆修建連綿的邊牆一加強防守。哈德良將元首制向絕對君主制過渡,以自己的意志為最高法律。並大力加強騎士地位,使其成為一個專門的官僚階層。他還設立元首顧問會,直接對他負責,執行他的指令,命令法學家編成《永久剌令》,作為帝國的法律基礎,加強行省羅馬化,縮小行省城市和羅馬的距離。但在131年,哈德良禁止猶太人舉行割禮、過安息日和閱讀猶太律法引發了猶太人大起義,羅馬軍隊耗時3年,屠殺58萬猶太人,才把起義鎮壓下去,從此猶太人被迫流浪世界各地。138年,哈德良去世,病重時宣布安敦尼為養子。
安敦尼即位後,對外收斂邊境大體無事,對內勤政愛民與元老院關系良好。羅馬享受了20多年的太平盛世。161年,安敦尼去世。
安敦尼死後,帝位有兩個養子維魯斯和馬克奧里略繼承,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兩帝共治。馬克奧里略人稱「哲學家皇帝」,著有《馬上沉思錄》,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主要闡述者。維魯斯則是一個平庸的人。兩人登基時,帝國邊境形勢嚴峻,帕提亞在162年入侵亞美尼亞,維魯斯經過四年苦戰才擊退帕提亞人。接著又爆發了瘟疫,大量羅馬人死亡。167年,日耳曼人又入侵,兩位皇帝不得不率軍征討,由於財政拮據,皇帝賣掉皇冠上的珠寶以籌集軍餉。169年,維魯斯去世,帝國又恢復了一個皇帝的局面。馬克奧里略為減輕日耳曼人對帝國的壓力,允許他們定居帝國邊境,這為以後的蠻族入侵埋下了隱患。175年,東方還爆發了將領卡修斯發動的叛亂。平定叛亂後,馬克奧里略又開始了對日耳曼人的戰爭,試圖吞並波西米亞,但在即將成功時,180年馬克奧里略病死軍中。羅馬已經開始衰敗了。
H. 羅馬的詳細歷史
1、王政時代:羅馬建城、地理位置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代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孕育了古代羅馬文明。
2、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羅馬共和國開始向海外擴張。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3、帝國時代:共和到帝國公元前30年,繼凱撒之後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了政敵,結束了羅馬數十年的內戰,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4、危機與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機的沖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5、西羅馬滅亡:公元4世紀開始,下層民眾和奴隸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虛而入,頻繁侵擾,沖擊著帝國的統治基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6、東羅馬滅亡: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東羅馬滅亡。
(8)羅馬歷史如何發展史擴展閱讀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圖拉真在位時(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
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
I. 羅馬歷史簡介
一、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二、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三、圖拉真在位時(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四、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
(9)羅馬歷史如何發展史擴展閱讀:
羅馬人的民族歷史
羅馬人的歷史從義大利中部的台伯河開始:當代的歷史學家推斷羅馬建國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而羅馬形成真正的城市形態是公元前6世紀。
榮譽至上的民族
馬的貴族僅僅意味著擁有榮譽,但與擁有財富則是毫無聯系的。
公元前3世紀80年代,皮魯斯大帝在接待羅馬使團的時候得知團長非布利西阿在羅馬頗有勢力,但卻很貧窮時,開玩笑式的說,如果非布利西阿願意,就帶他去伊壁魯斯共享榮華富貴。而非布利西阿嚴肅的回答「國王啊,無論你的朋友也好,你自己也好,都不能奪去我的獨立。我認為,我的貧窮比你們這些憂心忡忡的國王們所有的財富都更加幸福些。」
同時,貴族也沒有奪取權力的野心。
共和制早期,一次外族入侵,由於情況緊急,根據羅馬當時的制度,元老院決定推選一名獨裁官(任期6個月,在此期間擁有全羅馬至高無上的權力),貴族肯奇那圖斯接下了這一重擔。他用了16天的時間擊潰了敵軍,然後解甲歸田。連恩格斯都稱贊他是一為「真正的公民美德和異常質朴而高尚的忘我精神的榜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階級的權利與義務
羅馬將市民(不論貴族還是平民)分為7個等級。這種區分雖然基於個人的財產,但卻和其他國家那種以財產多少定身份優劣的做法完全不同。這種劃分方法就好比現代社會中的「金領、白領、藍領」一樣,本身並沒有鄙視貧窮者的成分。
根據羅馬的制度,財產越高的所負擔的兵役就越重,如最富有的第一等級要提供1800的騎兵和8000名重步兵(武器自備);而最貧窮的第7等級則只要提供500人的預備役即可。(以上數據是共和初的,其後根據具體情況會有所改變)。
而在羅馬,超過55%的士兵來自第一、二等級。打戰時,他們要隨時准備犧牲;就算沒有戰事的時候也要為羅馬城修建公益設施。早期羅馬的灌溉、排水系統和競技場、劇院都由士兵修建。
可以說在當時的羅馬,有錢人擁有權力,但同時也要盡更大的義務;而窮人的義務就是「富起來」。
J. 羅馬的歷史沿革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納維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這里已有羅馬人居住。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羅馬人驕傲地稱它為「永恆之城」。
相傳羅馬的創建人羅慕洛是母狼喂養大的,古羅馬的城徽圖案是母狼哺育嬰兒。
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和首都。公元1-2世紀羅馬成為西方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羅馬城進入全盛時期。
在羅馬長達約2800年的歷史上,曾經歷了東羅馬帝國、西羅馬的輝煌時期。
1870年,義大利王國軍隊攻佔羅馬,義大利統一事業完成。
1871年,義大利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往羅馬。 母狼哺嬰著名的「母狼乳嬰」故事記載了有關創建羅馬古城的傳說。公元前7、8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結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奧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台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隻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後被一獵人養育成人。後來,兩兄弟長大後殺死了阿姆利奧,並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後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並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後定為羅馬建城日,並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
義大利首都羅馬是世界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沉澱了數千年歷史遺跡,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它建在台泊河之間的7座山岡上,幾經毀滅又幾度復興。古羅馬遺跡規模宏大,令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羅馬,一個古老的名字,羅馬被譽為「萬城之城」是因為他有著輝煌的歷史,羅馬帝國的榮耀,天主教廷的至高無上都構成了羅馬近2500年的輝煌。
羅馬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羅馬西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市區跨台伯河兩岸,架有橋梁24座。人口283萬(1988)。
約公元前二千年初,羅馬人從東北移居於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紀築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羅馬城。
公元756-1870年為教皇國的首都,1870年義大利王國統一後成為義大利首都(教皇國退至梵蒂岡)。
工業有食品、紡織、機械、印刷、化工、電子和塑料等。義大利電影工業的主要中心。西北沿海的奇維塔韋基亞為其主要港口。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占城區面積40%的古羅馬城多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如弗拉維安半圓形劇場、羅馬斗獸場、大雜技場、萬神殿、戴克里先公共浴場等)和藝術珍品。城西北的梵蒂岡為羅馬教廷所在地。有教堂、宮殿、博物館、大學(2013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301-400段第36位的羅馬第二大學)、科學院和圖書館等。
羅馬位於義大利半島中部,南北走向的亞平寧山脈把義大利半島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亞平寧山脈西邊,有一條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羅馬即建於台伯河岸。羅馬初建時距離台伯河口的奧斯蒂亞(Ostia)約26公里,但由於泥沙在河口堆積,河口逐漸延伸,古城奧斯蒂亞的港口今天已位於距離海洋6公里的內陸。。
羅馬位於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紀20~50年代建成,是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化城市。
羅馬教廷所在地梵蒂岡位於古城區西北角。羅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在羅馬古都遺址上,矗立著帝國元老院、凱旋門、紀功柱、萬神殿和大競技場等世界聞名的古跡;這里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精美建築和藝術精品。
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適合出遊的季節。 羅馬共和國的最初時期,羅馬陷入了平民和貴族之間的長期斗爭中,同時羅馬也開始同近鄰發生戰爭,並逐步征服周邊地區吞並領土,羅馬的勢力越來越大,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但是到了公元前390年,羅馬沒能擊退凱爾特人的侵略,為了保衛疆土,羅馬相繼建造起了城牆、水渠和亞壁古道。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羅馬經歷先後三次布匿戰爭徹底擊敗了來自北非卻控制著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又經過公元前215年至前148年的四次馬其頓戰爭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羅馬發展成為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和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但是在公元前133年至前123年格拉古兄弟改革失敗後,羅馬共和國進入了不穩定的時期,並在羅馬內戰(公元前133年—前30年)時達到高峰。愷撒在成為終身獨裁官後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將古羅馬論壇擴建,並建造了尤利烏斯論壇(帝國議事廣場)。公元前44年愷撒被暗殺,公元前27年屋大維大權在握結束羅馬共和國,進入羅馬帝國時代(公元前27年—476年)。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是一個古代羅馬的國家,在當時占據了整個地中海。
通常把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時期(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時期(193年~476年),也有人又從後期帝國中分出3世紀危機時期(193年~284年)。羅馬本來使用拉丁語,但隨著領土擴張至希臘、中東一帶,希臘語變成了主要語言。就連當時成書的新約聖經也是用希臘語寫成。由於語言上的分歧,羅馬帝國在五世紀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羅馬帝國自建立以來,一直對外擴張,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古代超級大國。
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中心,版圖不斷擴張,逐漸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區域。這個成功歸根於軍事征服和經濟優勢,以及對鄰近文明有選擇性地同化,尤其是對伊特魯里亞和古希臘。
羅馬人的統治擴張到了幾乎整個歐洲和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世紀,羅馬已經成為一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城市,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政治上,都是羅馬帝國的中心。當時的羅馬已經擁有了一整套有效的給水和排水系統,完整的城市道路網,和有效運作的城市消防和警察系統。盡管如此,屋大維時期大興土木所建造的建築在64年尼祿(54年—68年在位)統治下羅馬城的一場大火中遭到嚴重毀壞。
在弗拉維王朝(69年—96年)的統治下,羅馬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這一時期建造了一大批著名的建築,如羅馬斗獸場和帝國議事廣場的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由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在2世紀初完成,卡拉卡拉(211年—217年在位)和戴克里先(284年—305年)的公共浴場以及周邊的圖書館,成為了羅馬生活中的固定內容。這一段時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最鼎盛的時期,戴克里先執政時期,羅馬的人口數達到最高點,但是由於羅馬帝國的皇帝熱衷於排場,建造越來越宏偉的建築,如巴西利卡,羅馬帝國開始走上了衰敗之路。
隨著君士坦丁大帝在330年建成「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羅馬也逐漸失去它的政治地位。 自屋大維在前27年建立元首制,羅馬帝國進入前期帝國時期。屋大維在位期間,對外征戰,將帝國版圖擴大到了多瑙河以北。屋大維的統治為隨後的百餘年帶來了很長一段時期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
14年奧古斯都逝世,養子提比略繼位,開創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到克勞狄一世(41年~54年在位)時,對外發動戰爭,攻佔了不列顛南部、日耳曼尼亞、敘利亞和非洲北部地區。
到尼祿繼位(54年~68年在位),由於他統治殘暴,引起人民反抗,並導致了猶太戰爭。
經過一些行省總督爭奪皇位的內戰,韋斯巴薌最後在69年建立了弗拉維王朝。弗拉維王朝經過提圖斯和圖密善兩位皇帝的統治,涅爾瓦於96年繼位,開創了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也被稱為五賢帝時代。這五位皇帝謙虛,愛戴臣民,這段時期也是自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羅馬帝國的基礎設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貨幣制度都在這個年代得到統一,並通行全國。有文人將這個年代稱贊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五賢帝時代權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各個皇帝選擇其承繼人,然後收養他為義子,如此避免了權力交替前後的政治動亂。由於這些皇帝沒有血緣關系,五賢帝時代不能算為一個朝代。以下為五賢帝時代的五位皇帝。
96年-98年涅爾瓦(Nerva):採用寬厚的政策,開創養子繼承製。
98年-117年圖拉真(Trajan):在位時開拓疆土,在他死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極限。東到美索不達米亞,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顛,北至喀爾巴阡山脈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為了帝國的內海。
117年-138年勇帝哈德良(Hadrian):健全了帝國的官僚機構
138年-161年安東尼·庇護(Antoninus Pius):此時羅馬帝國達到極盛。
161年-180年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此時帕提亞帝國屢犯邊疆,北方蠻族也乘虛而入。帝國的實力開始出現頹勢。
180年馬可·奧勒留病逝,由親生兒子康茂德(Commos)繼位。192年康茂德被殺, 安東尼王朝告終。 181年-284年間,隨著叛亂事件增加,軍隊的力量不斷增強,從而威脅到皇帝的施政。50年內有26位軍人篡位,歷史將這些篡位者稱為「軍人皇帝」,也稱為三十僭主。這一時期也被稱為三世紀危機時期。
塞維魯王朝(181年~205年)滅亡後,政局混亂,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在內的高盧帝國(259年~273年),在東方產生了地處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帕爾米拉帝國(262年~272年)。奴隸和隸農起義遍及義大利和行省。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位)取得了帝國政權,最終把這個混亂局面收拾過來。他把皇帝的權力、以及整個帝國一分為四,分別由兩位正帝(奧古斯都)及兩位副帝(凱撒)共同治理,使羅馬帝國得到暫時的安定,稱之為多米那特製(也叫四帝共治制)。當時除了他以外,他把另一個正帝的位置給了馬克西米安,讓他統治帝國的西部,而自己則成為東部的正帝。其中最高的統治者是戴克里先。這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分裂的淵源。另一方面,雖然他一人的成功,但對基督教的迫害失敗,使他死後再次引來混亂。
306年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做皇帝,重新統一帝國,廢除四帝共治制。雖然同樣強力執行專制,但卻選擇和基督教勢力妥協,並於西元313年公布米蘭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與此同時,將國都遷往東部拜占庭,並改國都名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後,爭奪帝位的斗爭重新開始。 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分治帝國。狄奧多西一世(379年~395年在位)當政時一度恢復統一,但他死後,帝國分裂為兩部分:西羅馬帝國(首都梅蒂奧拉努,今米蘭)和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5世紀的歐洲人口大遷移期間,羅馬先後遭到哥特人(410年)、汪達爾人(455年)和勃艮第人(472年)的入侵和洗劫。
476年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493年東哥特王國建立。羅馬人口逐年減少,530年只剩下約10萬,但城市的建築在東哥特人的統治下仍舊保存完好。羅馬城真正的災難是哥特人同查士丁尼一世統治下的東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537年羅馬的幾乎所有排水管道被徹底摧毀,羅馬議會制度被廢除,羅馬人的正常城市生活在東羅馬帝國和哥特人的戰爭中下遭到破壞,這一時期修建的最後一個著名建築是608年的佛卡斯圓柱。
羅馬從555年起歸屬了東羅馬帝國,城市管理制度上受到教宗的很大影響。8世紀至11世紀間陸續受到倫巴第人等的入侵和佔領,城市范圍被局限於台伯河沿岸。在近一千年的時間里,羅馬城曾是在西方世界政治上最重要、最富有和最大的城市,即使是在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和分裂後,在羅馬最終失去了首都的地位給米蘭和拉韋納後依然如此,羅馬的威望超過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隨著早期基督教的崛起,羅馬主教在宗教和政治上的作用日趨重要,終於成為了教宗,羅馬也成為了天主教的中心。在410年西哥特王國國王亞拉里克一世率軍攻陷羅馬並大肆洗劫,和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交替地被拜占庭帝國統治和被日耳曼人劫掠,在中世紀早期人口銳減到了僅僅2萬人,羅馬在名義上成為了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一直持續到751年,拜占庭的敵人倫巴底人攻打以拉韋納為中心的拜占庭禮教區,處死最後一位拜占庭禮教區主教,把拜占庭勢力逐出了義大利。
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獻給了教宗,賦予教宗對羅馬和周邊地區的世俗管轄權,創建了教宗國,史稱「丕平獻土」。這給予了羅馬新的政治角色,羅馬作為教宗國的首都,一直持續到1870年教宗國被義大利王國吞並。
天主教使徒聖彼得和保羅曾在尼祿統治下的64年羅馬大火後被害殉道,人們認為他們被一同埋葬在了羅馬,雖然歷史學家對此存有疑問,但這依舊使得1300年起羅馬成為了天主教徒朝聖的聖地,是中世紀除耶路撒冷和孔波斯特拉的聖地牙哥外的又一座主要朝聖聖地。羅馬在這一時期建造了多座重要的建築,其中就包括世界最大的教堂,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聖伯多祿大殿。
800年,教宗利奧三世在羅馬加冕查理大帝為神聖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羅馬同時也成為了教宗和神聖羅馬帝國爭奪的焦點。羅馬除了在中世紀的一些短暫時期是獨立的城市外,幾個世紀中的大部分時間仍舊是教宗國的首都和「聖城」,即使在1309年至1337年天主教教廷從羅馬遷移至阿維尼翁時也不例外。
1527年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的軍隊侵入義大利焚掠了羅馬,羅馬不再具有政治力量,轉而在羅馬教廷的支助下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代的文化和藝術活動中心,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羅馬建築以教堂為主,還有眾多方尖碑、宮殿和噴泉廣場等,這些建築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羅馬舊城是羅馬城內除梵蒂岡外的另一處世界遺產。 17世紀羅馬人口再次大幅增長達到了10萬人,但是因為受到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羅馬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仍舊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首都。義大利在1861年終於統一並成立義大利王國,羅馬在1871年成為義大利王國的首都。
1929年墨索里尼代表義大利政府和羅馬教廷訂立拉特蘭條約,羅馬教廷承認羅馬作為義大利國家首都的地位,義大利政府則承認羅馬教廷對梵蒂岡范圍內的主權。
在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後,羅馬見證了由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法西斯力量的壯大,墨索里尼在1922年10月進駐羅馬,標志著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上台掌權,和一個同納粹德國聯盟的義大利帝國的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同盟國的轟炸和納粹的佔領使得羅馬受到嚴重的破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的公民投票決定廢除君主制,成立了現在的義大利共和國。羅馬在義大利戰後重建和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義大利經濟奇跡」背後的驅動力的角色,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成為「時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