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藍顏知己有什麼歷史故事的嗎
現實點抄說:
藍顏知己實際上是一個替代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無法滿足自身需求的產物或是借口。把現實中不美好,不順利,不痛快的林林總總,總要好似超人的藍顏來解決,至少是理解。認為在藍顏知己里找到了真正的快樂,可是這樣的人真的存在么?
現實生活中也許真有這樣的藍顏,但是異性相處就需要帶有感情色彩,而無私的人在這樣一個利益的社會,難道真得會是純粹的藍顏知己么?因此,使我們自己讓藍顏生存的機會微乎其微,他不能為一份名稱而做到無所求。所以,私慾下催生的新潮的藍顏知己,是短壽的,是一種滿足女性心理的一種借口和危險的過渡,甚至是無壽的!
另外,作為自私的人來說,你會給你的藍顏知己些什麼呢?他突然會無私地為你做了那麼多,而你能做些什麼?超出了朋友的界限,自己認為正常啊,是背信丈夫,還是拋棄情人?藍顏知己太遠了,也許我們只是知道過多索取自己感受的緣故吧!
Ⅱ 世界上有沒有藍顏知己
著名作家梁曉聲曾說:「一個好男人的一百個男朋友,也沒有一個好女人好;一個女人的一百個女朋友,也不足以替代一個好男人。」 男女有別,所以,男女之間的溝通和交往,都令彼此獲得比在同性身上更多的益處。女人可以令男人學會溫柔體貼;男人可以令女人變得樂觀大方,而這一切,僅僅靠戀愛,婚姻,家庭是遠遠不夠的,於是,異性知己應運而生。
對女人來說,一個非常談得來的異性朋友,也可以稱之為「藍顏知己」。 勿庸諱言,擁有異性知己,絕對是女人生命中的一筆財富。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不管是誰,其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會珍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難以啟齒的錯綜復雜的感情,有時對人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一個人之所以會郁悶,往往是感情無處宣洩,有些事
有些話憋在心裡,太難受。因此,如果有一個知心朋友、一個可以無所顧忌、可以暢所欲言的忠實夥伴跟你一起互相交流,或者哪怕是對方一言不發、默默在當你的「聽眾」,讓你自由自在、酣暢淋漓地盡情傾訴,那麼,你也會得到莫大的欣慰和愉悅。
擁有藍顏知己的女人應該算是這世上最幸運的一類女人,與一個沒有感情糾葛的男人的交往,彼此都有著那樣多的共同語言,彼此都有息息相通的感覺,在滾滾紅塵中,得以用一種深沉的感情互相照看,使她們有機會冷靜地換一種眼光看待自己,同時更深入地了解異性的世界。
女人一生如沒有遇到一位藍顏知己那是一種遺憾,如果有幸遇到一位藍顏知己那是一種幸福,我相信如果能做藍顏知的己男人,那一定是男人中的極品,能擁有藍顏知己的女人一定是最善解人意的聰明女人。
Ⅲ 有哪些中外著名的書籍講紅顏知己或藍顏知己的
紅樓夢 賈寶玉 林黛玉
Ⅳ 關於"藍顏知己"的詩句有哪些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釋義】:四海之內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容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
【釋義】: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
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琵琶行》
【釋義】: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今天偶然相逢又何必一定要曾經相互認識啊。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贈汪倫》
【釋義】:桃花潭水縱然有一千尺那麼深,也深不過汪倫送別我的一片真情。
5、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
唐李白《贈友人三首》
【釋義】:人與人之間貴在彼此知心友好,相互理解,不必重在金錢交往,不以貧賤富貴作為擇友的標准。
Ⅳ 藍顏知己的歷史淵源
亘古以來,中國一直都是講求倫理原則的社會;倫理道德是中華文明的典型特徵,是協調人與人關系的最高准則。富含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塑造了最具中華特色與個性的文化內涵,歷時千年,綿延不絕。中國倫理道德之中既有著與自然和諧、與天地通達的浪漫,也有著三綱五常代表的內在規范性和秩序性。在婚姻方面,中國倫理文化強調家國同構,因此關注家庭內部的倫常秩序。這對於家庭穩定有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壓抑人性的成分。自宋明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對於人性的壓抑就更為深化。
其實古代也未必沒有藍顏知己。古代的才女,要麼是大家閨秀,要麼是名妓。大家閨秀一般矜持,接觸社會面狹窄,其作品難得流傳,所以留下來的雖少,真實的才女卻未必那麼少,不過被歷史遺忘隱沒了罷。而名妓,則是無論自古而來的男人還是今天的女人都公開熱愛的。
歷史上的名妓們大多有幾個特點:閱人多,經驗廣,鍛煉出一身風流態度,且才貌雙全,色藝俱佳,成為男子們心嚮往之、戀慕追捧的對象,眾多名人雅士皆以結交一時名妓為賞心樂事,他們沾沾自喜稱之為——紅顏知己。名妓大概跟如今的部分女明星有相似之處,又似乎比女明星情義重虛浮少有品位有內涵,於是眾多名人雅士皆以結交一時名妓為賞心樂事。如蘇小小、李師師、陳園園、柳如是、董小宛等人,詞人、詩人、世家子弟、顯達高官,甚至以皇帝之尊都為之傾倒;民國年間以陸小曼之閨秀身份而自甘去做交際花就不難被人理解。而對於這些女子來說,不論尚未到來的晚景是凄涼悲慘還是平穩安妥,只說在那些好日子裡,那些男子們心甘情願為她們一擲千金,輪流排號到來約她們乘車郊遊,飲酒對詩,酬答唱和,中間真有三兩個可以與語、知情識趣的,既陪她們遣送了寂寞辰光,又令她們的生命一度飛揚快樂,用今天的標准來看,這應該就是理想的藍顏知己的境界了。
Ⅵ 世界上存在藍顏知己嗎
有藍顏知己是正常的,難道你沒有幾個玩的好的女性朋友嗎,如果你不能相信的女朋友,那麼 你們該分手了,如果她還愛你,你也愛她的話,請相信她。
Ⅶ 什麼是藍顏知己
藍顏知己是女性對自己男性友人的稱呼,特指與該女性靈魂平等,能夠達成深刻共鳴的男性朋友。在女性眼中,藍顏知己是比朋友多一點,比情人少一點的關系,是心靈契合、無話不談、非常知心的好朋友,什麼都能向他傾訴,但只會維持在一定距離。其特點有:
1、志趣相投
有共同的語言,有大致相同的興趣愛好,或者是有大致類似的人生經歷,並且能夠擁有大致相通的共同語言,能夠說到一起聊到一起,能夠在同一個話題點會心一笑。
2、情感單純
跟他相處不需要太多戒心,不會讓女性們把自己當成性對象既有色心又有色膽的那種男人,而是可以讓你放下戒心,有比較放心投入的那種感覺。
3、善於傾聽
女性需要藍顏是一種傾訴需要,男女兩人處於不同的社交圈子,對待一種現象自然會以旁觀者的身份剖析問題,通常很少摻雜進個人的情感色彩,而且女人在絕大多數時候,需要的也僅僅是一個善於傾聽不煩女人嘮叨抱怨的好聽眾。
4、善解人意
要擅長用巧妙方法化解情緒。要成為女人的藍顏或者是很好的異性朋友,最好是那種性情中的男人,或是要有中性的情感以及相同敏感的心靈。
(7)歷史上的藍顏知己有哪些擴展閱讀:
藍顏知己與婚戀無關,它純粹是兩性間的一種情感,滿足了現代人對情感多樣化的需求,是一種新的異性交往模式的必然產物,也是當今社會中的一個較普遍現象,女性對藍顏知己的需要正是社會交往需要的一個側面反映,是建立在社會交往需要基礎之上的。
藍顏知己有別於情人關系,情人是一種愛情倫理關系,區別於婚姻倫理關系。
Ⅷ 求名人的紅顏或藍顏知己故事。注意兩人之間只是關系非常好的知己,不是夫妻情人之類的,不要愛情故事。
蒲松齡和顧青霞——顧青霞是蒲氏的朋友孫蕙的侍妾,蒲松齡十分賞識這個知書達禮的女孩,而這個朋友孫蕙卻不理解這個小顧,蒲松齡難過之餘,就把小顧寫成《聊齋》里的各個讓人傷感的女主角。
蒲松齡對顧青霞有說不清、道不明卻非常強烈的憐愛之情、愛戀之情。最主要的原因是,顧青霞是蒲松齡青年時代與之有過密切接觸的文學佳麗。
孫蕙字樹百,又字安宜,是蒲松齡的同鄉。康熙十年,蒲松齡應邀到孫蕙做縣官的寶應縣做幕賓。孫蕙的侍妾顧青霞能歌善舞,喜歡吟詩寫詩。孫蕙跟朋友相聚時,顧青霞常參加。於是,顧青霞開始出現在蒲松齡的詩歌當中。
康熙十年,蒲松齡寫顧青霞的詩歌至少有四首。我們從這四首詩中可以看出蒲松齡對這位江南佳麗有多麼喜愛。
《為青霞選唐詩絕句百首》:
為選香奩詩百首, 篇篇音調麝蘭馨。
鶯吭囀出真雙絕, 喜付可兒吟與聽。
蒲松齡給顧青霞選了一百首唐詩香奩絕句,讓顧青霞黃鶯啼囀似的吟誦。蒲松齡稱顧青霞"可兒",令人稱心滿意的人兒。是不是蒲松齡代孫蕙稱"可兒"?不是。因為蒲松齡沒在詩歌題目中說明詩是寫給孫蕙的,是不是詩歌題目短不能標明?也不是,蒲松齡有的詩歌題目長達二十餘字。如果寫給孫蕙,肯定要在詩歌題目中標出。蒲松齡的詩歌題目僅說顧青霞,且親切地稱之為"青霞"。所以,給顧青霞選唐詩,或者是根據顧青霞的要求做的,或者是蒲松齡毛遂自薦。這首詩是蒲松齡描寫自己的感受,並不想讓孫蕙知道。
《聽青霞吟詩》:
曼聲發嬌吟, 入耳沁心脾。
如披三月柳, 斗酒聽黃鸝。
這是對顧青霞吟詩的詩意化描繪。蒲松齡覺得,聽青霞吟詩,像聽黃鸝啼鳴。顧青霞年紀頗小,聲音頗好聽,形態頗佳,如小鳥依人。
緊跟《聽青霞吟詩》其後的《又長句》:
旗亭畫壁較低昂, 雅什猶沾粉黛香。
寧料千秋有知己, 愛歌樹色隱昭陽。
這首詩仍是描寫顧青霞吟詩,而且有句說明詞:"青霞最愛斜抱雲之句",說明蒲松齡聽顧青霞吟詩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多次,他知道顧青霞最喜歡吟誦哪一首。
同一年有三首詩在題目上註明寫同一女性,在蒲松齡很少見。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蒲松齡還有一首沒標明寫顧青霞的長詩。《夢幻八十韻》寫蒲松齡夢遇神女,跟風雅的神女相戀:
帳懸雙翡翠,
枕貼兩鴛鴦。
刀尺溫柔府,
琴書翰墨場。
這首詩被王漁洋加上"纏綿艷麗"的評語。蒲松齡這位夢中神女什麼樣兒?"倦後憨尤媚,酣來嬌亦狂。眉山低曲秀,眼語送流光。弱態妒楊柳,慵鬟睡海棠"。說顧青霞個性嬌痴,用楊柳和海棠形容顧青霞,是蒲松齡詩歌特有的用詞。所以,《夢幻十八韻》實際是曼聲嬌吟的顧青霞在蒲松齡夢中的想像性變形。
孫蕙風流倜儻,身邊女人很多,還到處尋花問柳,經常沉湎在紙醉金迷中,"笙歌一派擁紅妝","雛姬扶上象牙床"。做他的侍妾實際很痛苦。蒲松齡《戲酬孫樹百》寫:"漏板依稀夜二更,檀郎何處醉瑤笙?凌波露濕慵無力,斜倚危欄看月明。"很可能是寫顧青霞的感受。她盼望孫蕙對她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兒相處。但孫蕙並沒有這樣做,孫蕙不懂得單一的愛,他憑著金錢和勢力對家庭內外的女人廣施雨露。顧青霞在他心中,不管多麼年輕美貌,不管多麼會寫詩會吟詩,不過是若干普通侍妾之一。孫蕙可以跑到外邊欣賞"麗人聲價重紅樓","笑把金釵扣玉壺",可以回家到其他姬妾房中卿卿我我,還可以跟丫鬟眉來眼去,就像蒲松齡《戲酬孫樹百》另一絕句所寫:"狡鬟不解東風恨,笑折花枝戲玉郎。"孫蕙風流快活,廣結情緣。顧青霞只能老老實實等孫蕙"臨幸",經常獨守空房。孫蕙因為姬妾太多,互相吃醋拈酸,這尷尬的局面甚至出現在蒲松齡的詩歌里。《樹百家宴戲呈》:"誖謑起幃房,開樽飲不痛。趙燕彼何人,容爾眼波送。"因為孫蕙多看了哪個女人一眼,其他女人就鬧起來,家宴喝酒都喝不痛快。敏感、文弱的顧青霞處於這樣的"醋海風波"中,該多麼無助、多麼可憐。
蒲松齡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非常喜愛、非常珍重的女詩人不被重視,不被憐愛,甚至被冷落。胸中像打翻了五味瓶。他能不能照顧青霞?不能,"羅敷自有夫"。但他對顧青霞卻一見生情並日久彌深,他只能把感情深深埋在心中。
說顧青霞受孫蕙冷落有沒有根據?有。從蒲松齡詩句里找。蒲松齡南遊歸家第二年,即康熙十二年,有一首長詩寄孫蕙,寫詩起因就是孫蕙來信告訴蒲松齡,他的一位內人死了,他傷心得官都不想做了。蒲松齡安慰孫蕙"還應鞅掌酬明聖,莫為灰心決去留"。還是想想國家大事,想想皇帝的恩典,不要為一個女人就辭官吧!這個如此讓孫蕙動情的女人不是顧青霞。顧青霞的名字繼續出現在蒲松齡後來的詩歌題目中。同一年蒲松齡寫的《又贈孫安宜》組詩有這樣一首:"小髻雲鬟香霧凝,垂肩絳帳剪紅燈。自家學作《長門賦》,不把千金賄茂陵。"孫蕙身邊一位小美人,自己能寫《長門賦》,不必學陳阿嬌用千金向司馬相如買賦。孫蕙身邊能寫詩的小美人,還有哪個?顧青霞。而她要寫賦挽回郎君的朝三暮四了。
此後,蒲松齡的組詩《閨情呈孫給諫》,從題目上可以看出,孫蕙已到皇帝身邊做言官給事中。蒲松齡的"閨情"是代孫蕙沒有帶到身邊的美人寫的,詩里說"千里蕭郎去未旋","薄倖不來春又暮","淚中為寫相思字","晴窗睡起嬌無那,倚遍東風十二闌"。所有的詩句都表達一個意思,小美人思念遠在天邊的郎君,小美人基本成棄婦了。
康熙二十一年,蒲松齡42歲時又有一組詩在題目上明確註明是寫顧青霞:《孫給諫顧姬工詩,作此戲贈》。詩里寫,顧青霞給孫蕙做妾時年齡很小,"當時垂髫初見君"。孫蕙是康熙八年到寶應做知縣的,顧青霞此後不久成為他的侍妾。年紀大約十五六歲,比孫蕙小一半兒。顧青霞既擅長書法繪畫又能吟詩寫詩,受孫蕙身邊其他女人的妒嫉和陷害,很痛苦。
書法歐陽畫似鉤, 誰知才思更風流。
卓爾妒婦如相見, 不敢高吟賦"白頭"。
實際上,康熙二十一年的顧青霞已經被排除在孫蕙最得寵的女人之外。孫蕙在京城做高官,顧青霞被丟在她非常不習慣的淄川,丟在孫家所在的荒涼山村。孫蕙家所在的村叫"奎山村",我曾到那兒考察過,時至20世紀80年代,那個地方仍是個交通不太方便的小山村。300年前江南美女顧青霞就孤零零呆在那個小山村,整天以淚洗面。"今日使君萬里遙,秋閨秋思更無聊"。蒲松齡這組《孫給諫顧姬工詩作此戲贈》七絕共八首,他寫顧青霞的詩共數十首。蒲松齡一輩子寫妻子的詩也沒這么多。如果他心中沒有顧青霞,如果他不是對顧青霞真心憐愛,深情愛戀,痴心暗戀。孫蕙把哪個姬妾丟在家中,礙蒲松齡哪根筋疼!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蒲松齡有首長詞《西施三疊·戲簡孫給諫》。充滿愛意地窮形盡相地描寫了顧青霞。為什麼題目沒註明顧青霞卻可以斷定是寫顧青霞?因為從詞本身可以找到過硬證據。詞中明確說:孫蕙身邊這位美女在百首唐人詩歌里最喜歡"西宮春怨"。而此前蒲松齡的詩明確寫過,他給顧青霞選過百首唐人詩,顧青霞最喜歡王昌齡的詩。所以,《西施三疊·戲簡孫給諫》可算蒲松齡以艷詞形式給顧青霞寫的小傳。蒲松齡用春風吹拂似的穠艷筆墨把顧青霞的美麗、可愛、嬌痴寫得活龍活現:
秀娟娟,綠珠十二貌如仙。
么鳳初羅,翅粉未曾干。
短發覆秀肩,海棠睡起柳新眠。
分明月窟雛妓,一朝活謫在人間。
細臂半握,影同燕子翩躚。
又芳心自愛,初學傅粉,才束雙彎。
那更笑處嫣然,嬌痴尤甚,貪耍曉妝殘。
晴窗下,輕舒玉腕,仿寫雲煙。
聽吟聲嚦嚦,玉碎珠圓,慧意早辨媸妍,唐人百首,獨愛龍標"西宮春怨"一篇。
萬喚才能至,庄容佇立,斜睨畫簾。
時教吟詩向客,音未響,羞暈上朱顏。
憶得顫顫如花,亭亭似柳,嘿嘿情無限。
恨狂客兜搭千千遍,垂粉頸,綉帶常拈。
數歲來,未領神仙班,又不識怎樣勝當年?
趙家姊妹道:廝妮子,我見猶憐!
在蒲松齡筆下,顧青霞原是剛剛出道的雛妓。美麗的短發披在秀美的肩膀上,模樣像海棠剛剛睡醒,嫩柳剛剛入眠。行走起來像飛燕凌空,嫣然一笑,嬌痴之至。她默寫唐詩,如雲霞滿紙。吟誦宮詞,像黃鸝啼鳴。在一百首唐人絕句中,她最愛王昌齡的《西宮春怨》。她雖然出身青樓,卻非常自重,人們喊多少遍才能請出她來,出來後又莊重地站在那兒,眼睛瞟著遠處的畫簾。讓她給客人吟詩,還沒開口,她的臉先紅。那可愛的模樣兒,像顫動的鮮花,像拂動的細柳,客人為她瘋狂,她只是低著頭,很不好意思地拈弄綉帶……這美人兒幾年未見,應該更美麗了吧?即使趙飛燕姐妹看到她,也會說:這丫頭,我看了都愛!
蒲松齡對顧青霞是"我見猶憐"嗎?不,是"我見更憐"!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齡47歲時,顧青霞死了。此前孫蕙已死。孫蕙之死肯定和縱欲有關,他死後姬妾大多散去,顧青霞卻留在孫家,過著更寂寞的日子。不久,香消玉殞,終年不過三十三四歲。顧青霞多愁善感,偏偏遇到孫蕙這么個薄倖郎,長期的郁悶造成了她的早夭。孫蕙,這位跟蒲松齡可以拉得上同學關系的同鄉,這位當年提攜蒲松齡的"東家",這位曾寫信向考官推薦蒲松齡的給諫大人去世,蒲松齡未曾寫詩悼念。孫蕙的侍妾顧青霞去世,蒲松齡卻深情地寫了悼念詩,這未免太不尋常,也太不正常了!
而更不尋常、不正常的是這首《傷顧青霞》所表達的感情:
吟聲彷彿耳中存, 無復笙歌望墓門。
燕子樓中遺剩粉, 牡丹亭下吊香魂。
這首詩把蒲松齡的感情寫得再明白不過。蒲松齡對顧青霞之死,不是一般惋惜,而是極其痛心,以至於要"牡丹亭下吊香魂"。這是明確表示:他今生未能和顧青霞諧連理,他寄希望於跟顧青霞來世結情緣。
《牡丹亭》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生死相戀,是著名的艷事。凡提"牡丹亭"三個字,沒有不和愛情有關的。蒲松齡悼念顧青霞居然用"牡丹亭下吊香魂"!這是不是寫孫蕙的意願?肯定不是。因為此前孫蕙已死,如果蒲松齡替孫蕙抒懷,就應該為他們地下相聚感到欣慰。應該在詩歌里提孫蕙的名字或用隱語寫出孫蕙,再用"三生石"這樣的典故才對。但是蒲松齡用的是"牡丹亭",他對顧青霞的感情赤裸裸地表現了出來。
蒲松齡對顧青霞的愛,是柏拉圖式的愛,卻強烈、執著,它在數十年間影響到蒲松齡的思維,直接影響到《聊齋志異》多篇名作的誕生。比如:《連城》、《宦娘》、《綠衣女》、《連瑣》、《林四娘》、《白秋練》、《狐諧》等。
《連城》--聊齋中最著名的愛情故事之一,寫男女之間的知音之戀。男主角喬生獻給女主角兩首詩,其中之一是:
慵鬟高髻綠婆娑, 早向蘭窗綉碧荷。
刺到鴛鴦魂欲斷, 暗停針線蹙雙蛾。
這首詩對連城、喬生驚天動地的戀情有重要作用。而這首詩是蒲松齡原封不動從組詩《閨情呈孫給諫》搬過來的。如上所述,《閨情呈孫給諫》是描寫顧青霞的。篤於愛情的連城是顧青霞的變形。但是,連城愛上的,卻不是什麼高官,什麼貴公子,而是蒲松齡式的窮書生!
《宦娘》--聊齋中最有詩意的愛情故事之一。女鬼跟人間書生相戀而不能結合,就相約來世。這是"牡丹亭下吊香魂"思絮的小說化。這篇小說中有首關鍵性的《惜余春詞》,是女鬼宦娘寫的。這詞也是從聊齋詞中原封不動搬過來的:
因恨成痴,轉思作想,日日為情顛倒。
海棠帶醉,楊柳傷春,同是一般懷抱。
甚得新愁舊愁,剗盡還生,便如青草。
自別離,只在奈何天里,度將昏曉。
今日個蹙損春山,望穿秋水,道棄已拼棄了。
芳衾妒夢,玉漏驚魂,要睡何能睡好?
漫說長宵似年,儂視一年,比更猶少;
過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
蒲松齡這首詞寫對情人的思念之情,非常動人。蒲松齡跟妻子並沒有這樣的感情,他也沒有人們推測過的"第二夫人",這詞肯定跟蒲松齡對顧青霞的暗戀有關。
連瑣、林四娘都是文雅羞怯的女鬼詩人,綠衣女是會吟詩、會唱歌、音聲悠細的綠蜂,白秋練是以詩為命的白暨豚,她們酷似視詩如命的顧青霞,包括她們的形象和吟詩的聲音。比如:女鬼連瑣用娟秀的筆跡寫連昌宮詞,用溫柔秀曼的聲音吟唐詩,瘦怯美麗,幾乎是"顧青霞"的翻版!
而這些美女的戀人,除《林四娘》中陳寶鑰是有官職的歷史人物外,一概是窮書生,是蒲松齡的翻版!可以說,蒲松齡借一個一個著名的聊齋故事,把現實人物變形,借神鬼狐妖形式,和自己的夢中情人成神仙眷侶。
請特別注意《狐諧》。如果看蒲松齡手稿,這是篇改動最多、推敲最仔細、最費斟酌的一篇。這篇小說指桑罵槐,把造成顧青霞悲劇的孫蕙罵了個狗血噴頭!
《狐諧》寫一位口若懸河的狐女跟幾個書生鬥嘴,似乎是個詼諧談笑的故事。狐女機智的談吐寫得妙極趣極。狐女的情人叫"萬福",小說最後寫一直跟狐女鬥智的孫得言出個上聯"妓者出門訪情人,來時'萬福'去時'萬福'",把"萬福"名字嵌在內調侃之。狐女應聲對上:"龍王下詔求直諫,鱉也'得言'龜也'得言'"。對得很工,把孫得言的名字嵌在內,罵孫得言罵得很巧。
蒲松齡綿里藏針,用山東話來說是"罵人不吐核"。其實狐女其他妙趣橫生的話語都是為最後這句"鱉也'得言'龜也'得言'"鋪墊的。蒲松齡把一句最關鍵的話藏在許多詼諧談笑的話里。
這句話是既處心積慮又巧妙隱晦罵孫蕙的。
罵得咬牙切齒,罵得入骨三分,罵得曲折隱秘,罵得痛快淋漓!
孫蕙是朝廷言官,是向皇帝進言的給事中,又稱"給諫",蒲松齡在詩詞、信件中一直尊稱"孫給諫"。現在他借小說人物的嘴,說一個姓"孫"名"得言"(姓孫的言官也)者,是"鱉也'得言'龜也'得言'"!這等於說:姓孫的給諫大人算什麼東西?烏龜王八蛋!
蒲松齡年輕時跟孫蕙是好友,最後孫蕙在《聊齋志異》中被如此影射。為什麼?20年前我寫《蒲松齡評傳》時注意到,孫蕙做言官後,他的家人在家鄉橫行,其他人敢怒而不敢言,蒲松齡拍案而起,寫了《上孫給諫書》,揭露孫家人的不良行為。這一事件可能造成了二人的疏遠。經過多年探察思考,我發現,蒲松齡對孫蕙深惡痛絕,主要應該是為顧青霞。
孫蕙會不會因為發現了自己當年的幕賓、一個窮愁潦倒的秀才居然對自己的小妾有特殊情愫,從而產生疑慮,既疏遠蒲松齡,又冷落顧青霞呢?從蒲松齡的詩作中還看不出這樣的跡象。蒲松齡在孫蕙做給諫後寫給孫的許多詩中,仍是態度友好。但是,在孫蕙和顧青霞相繼死後,蒲松齡對孫蕙的感情有了突發性變化。估計是蒲松齡隨著美麗的才女顧青霞的郁悶而死,對紈絝子弟孫蕙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才借《狐諧》把自己內心最隱秘的怨恨抒發出來。
作家借小說抒發隱秘的感情不是什麼稀罕事。十年前我到美國訪學,回北京一下飛機,就被拉到中國當代作家和日本研究者的聚會上,跟其他五六位當代小說家一起和日本當代文學研究者對話。
日本研究當代文學的學者面對面地向中國小說家詢問:你們為什麼寫小說?中國作家回答各不相同,我記憶猶新。
用《長江萬里圖》反映抗日戰爭的周而復說:"我寫小說就是要忠實地記錄偉大的抗日戰爭。"
此語一出,日本學者的頭都低了下去。此前我聽到一些對這位老作家不利的傳說,將信將疑,聽了他的話,我肅然起敬。
我回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大學發生巨變,我願意像巴爾扎克一樣,做時代的秘書。用我的'新儒林三部曲'長篇小說《藍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對這個學院式的回答,日本學者輕輕地點頭。
女作家陳染說:"我寫小說是心靈的散步。"
對這個詩意化的回答,日本學者都笑了。
以《伏羲伏羲》知名於文壇的劉恆說:"我寫小說,是借小說愛我在現實當中想愛而不能愛的人,借小說罵我在現實生活當中想罵而不敢罵的人。"
日本學者先是愣了一會兒,然後,會意地笑了。
劉恆講得有趣、實在。他所說的內心隱秘大概是很多作家都有的,不過極少有人像他這樣直言不諱。
蒲松齡寫聊齋,其中部分內容也是借小說愛自己現實中想愛而不能愛的人,借小說罵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想罵而不敢罵、不好罵的人吧?聊齋愛情故事當然不可能篇篇或大部分都和顧青霞有關,但顧青霞肯定影響到部分聊齋故事。孫蕙的為人處世也肯定影響到部分聊齋故事。而《狐諧》里邊借"孫得言"姓名巧做文章,就是罵他在生活中想罵而不敢直接罵、公開罵的孫給諫。
《狐諧》對孫蕙如此"口孽",是不是太不寬厚、太不仁義?如果出於對顧青霞的戀情,算不算重色輕友?非也。蒲松齡通過顧青霞的不幸把孫蕙及類似的花花公子看透了。這些人是兩腳畜牲。聊齋寫獵艷獵到親生兒女的《韋公子》就是為他們畫影圖形。他們玩弄女性,他們視美玉為頑石,他們焚琴煮鶴,他們根本不懂珍惜愛情,他們也不配有真正的愛情。
而真正的愛情可以僅僅是精神愛戀,它是心的呼喚,雖然永不挑明,卻強烈而持久地埋在心底,再通過想像、變形,將愛的本質力量神鬼狐妖化,將永遠的憐愛,將深沉的愛戀,將苦澀的暗戀,將相約來生的願望,曲曲折折地,巧妙隱蔽地,通過小說人物表現出來。
廓清蒲松齡和顧青霞的感情軌跡,再看聊齋,即使不能說會有全新的理解,至少比平常能讀出一點兒味外之味來。
Ⅸ 世上真有藍顏知己這東西嗎
我來說一下咯
紅顏知己:
一般是特指男性關系比較親密的女性朋友; 「比朋友多一點,比愛人少一點」這是人們對紅顏知己的定義。對年齡相仿的異性來說,可稱紅顏知己;而年齡差距大的一般都稱之為「忘年交」。紅顏知己可以是內心彷徨的傾聽者,也是心靈的閱讀者。「但必須完全是精神層面的交流,一旦發生愛情或性行為,這種關系也就隨之瓦解了。「什麼是妻子?就是你願意把積蓄交給她保管的女人。什麼是紅顏知己?就是你能把秘密說給她聽卻不能說給妻子聽的女人。」安妮寶貝如是說。 因此,很多男人都想擁有紅顏知己。遺憾的是,找到一個互相傾慕的紅顏知己原本難覓;即便有幸覓到了,也可能因為交往的過程中把握不好彼此之間的「度」,而把「紅顏知己」變成了「紅顏禍水」,鬧得雞犬不寧、妻離子散。
藍顏知己:
知己,可以是統稱,無論同性異性皆可以。然而,藍顏知己是針對女人而言的,藍顏知己是帶著一定的曖昧色彩的。說是純潔的,其實絕對不會純潔到沒有半點身體接觸的。可以是沒有發生過性關系的,但是絕對不會是沒有碰觸過手指的。因為有了身體初步的接觸,才會在兩個人之間產生曖昧的情緒,就算是從來未曾見面的人,也必然是在里電腦里彼此掏心挖肺的講述彼此的故事了的。「比朋友多一點,比愛人少一點」這是人們對藍顏知己的定義。對年齡相仿的同性來說,可稱藍顏知己;而年齡差距大的一般都稱之為「忘年交」。藍顏知己可以是內心彷徨的傾聽者,也是心靈的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