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中考歷史哪裡是重點

中考歷史哪裡是重點

發布時間:2021-02-27 13:41:55

㈠ 初中中考歷史哪本書是重點(請專業人士前來作答我想要准確答案)

用課改的地來區(就是歷史、自地理和社會混在一起教的地區,如深圳)重點在九全和八年級的(世界和中國)近代史,七年級的「大眾傳媒」和地理部分也要考,但分值不高。
其中九年級的「PRED」是重點之中的重點,其次是新中國的成長。
復習的時候,只要是前後有聯系的,如七年級中國地理和九全的資源調配中的「南水北調」之類的,是出題人最愛的,一般是出現在材料題。意思就是把知識點串起來。
另外,今年是奧運年,只要是和奧運有關的都是考點(出現在七上,九全也有一點)。所以奧運的也要看。

我是在深圳外國語的,也是今年中考,一起加油啊

㈡ 中考歷史主要考哪些內容

分三個方面
一.從內抄容上看:分世界史和襲中國史。考察歷史事件對其歷史的影響,這是宏觀的考察。世界史和中國史所佔的的分值不同,大多數地區中考側重於中國史。
二.從微觀上看:一個事件要分幾部分來考察,也就是大題中的1234小問。主要分為:事件的原因、過程(其中的人、地、時間、結果)、影響(作用)、啟示(開放性為主)。所有時間都可以這樣考。
三.總想考察歷史事件間的聯系。這是比較難的的一部分,多通過材料大題讓找聯系、啟示。要求考生要自己的准確認識、理性的去分析。
其實歷史不難,認真復習,把歷史當做一串串有趣的故事自然會學好。

㈢ 中考中的歷史重點有哪些

從近幾年的中考歷史試題來看,基礎題所佔比例較大,突出考查學科的基礎知識,而大部分基礎知識來源於課本。
一、以課本為主,打牢基礎,決不能舍本
1、熟悉課本,善於讀書。
讀書也要講究技巧,而不是走馬觀花似的瞧。具體方法是先讀目錄,分清教材有哪幾個單元,每個單元的中心內容是什麼,每個單元有哪幾篇課文,這些課文之間有什麼聯系?其次要注意課文中有哪些歷史圖片、地圖和文字資料,這些圖片和資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課後的思考題應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問題在第幾冊、第幾章、第幾節。例如:中國歷史第三冊第十二課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包括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三個子目錄,這三個子目錄概括了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掌握了這三個子目錄,這一課的內容就大體掌握了,考查到相關的知識點時,就會迅速快捷地定位於此。
2、.重視課堂45分鍾。做到認真聽課,關注老師多次強調的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往往是被反復考查的重點,有些內容是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綱要精心揣摩出來的,決不能放過。此外,同學們應抽時間理解記憶基本知識點,這樣可以減少翻書的時間,提高答題速度。
二、構建知識體系
開卷考試更加註重對能力的考查。2007年中考歷史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共佔了25分(滿分40分),如果心中的知識是一盤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應變能力,那是天方夜譚。因此,為了把知識學活,用活,第二步的任務主要是結合課本,比較對照,重新組合教材,「縱橫」串聯地歸類知識,形成知識網路。
(一)理清線索。如: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資產階級革命可歸類: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1789-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861-1865年美國內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這就是「橫」的聯系。再如:中國近代史中,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族的抗爭就可以「縱」向串聯歷史知識,如下:
1.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1)鴉片戰爭《南京條約》;(2)第二次鴉片戰爭;(3)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
2.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太平天國運動;(2)義和團運動;(3)戊戌變法;(4)辛亥革命。
(二)善於比較。如:比較19世紀60年代俄國、日本的改革;將19世紀末出現的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聯系,從改革的背景、性質、內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較,明白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此外,還有以時間為基點的知識串聯,如:《辛丑條約》、辛亥革命、共產黨的成立、「九一八」事變的年代分別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總之,歷史事件之間是互相聯系和前後相承的,縱橫串聯十分重要,既可以鞏固基礎知識,又可以加深對知識實質的理解。
三、解題訓練
近年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歷史教材和中考試題都十分注重對學生研究能力的考核,從這幾年的試題內容看,已從單純的記憶型向研究型、開放型轉變。在2007年的中考歷史評卷中發現,有些同學不會閱讀,不會審題,不會識圖,語言表達能力差,失分較多。因此,必須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要做典型試題,如近年的中考題,熟悉一下題型。解題時,必須要讀懂題意,抓住「題干」和題中的關鍵字,理清題目考查的是哪一階段的知識點。如選擇題可運用直選法、排除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問答題是一種多功能的題型,中考歷史問答題在朝開放性方向發展,難度略有偏高。解題時,要仔細審題,理清考查的知識點,審出「題眼」,即原因、標志及意義之類的關鍵詞語;答題要緊扣題目,簡明扼要,避免重復啰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題時多角度地理解題意,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才能在考試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㈣ 中考歷史什麼是重點

周年事件解讀
1、逢「10」周年
()鴉片戰爭爆發170周年(1840—2010年)
(2)英法聯軍攻佔北京150周年(1860—2010年)
(3)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110周年(1900—2010年)
考點鏈接
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各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
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備考角度
角度一:把列強的侵華戰爭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綜合來考查,認識侵華戰爭對中國產生的重大影響。
角度二:中外歷史結合的角度考查如工業革命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關系。
角度三:把《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對比分析,認識這些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不同影響。
(4)發動百團大戰70周年(1940—2010年)
考點鏈接
講述中國軍隊血戰台兒庄和百團大戰等史實,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命題角度
百團大戰與抗日戰爭或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役結合考查。
(5)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1950—2010年)
考點鏈接
講述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事跡,體會志願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個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命題角度
角度一:以此為切入點考查抗美援朝的相關知識點,特別是抗美援朝時期出現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跡及抗美援朝戰爭審理的歷史意義
角度二:與中國歷史上其他戰爭相聯系考查。
角度三:與美國二戰後推行的冷戰政策相結合,考查中美關系等相關知識。
(6)《土地改革法》頒布60周年(1950—2010年)
考點鏈接
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理解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
命題角度
角度一:以三農問題或民生問題等熱點與政治學科綜合考查。
角度二:與中國歷史其他幾次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綜合考查,如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運動、改革開放後執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角度三:與世界歷史知識結合,如明治維新、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等。
(7)建立經濟特區30周年(1980—2010年)
考點鏈接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史實,加深理解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改革開放仍然是今年備考的重點。
命題角度
角度一:考查改革開放30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角度二: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角度三:對外開放帶來的巨大影響及啟示。
角度四:與世界歷史上其他國家的改革結合比較考查,如改革的共同原因是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共同目的是維護統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過程是曲折性艱難性等。
角度五:與世界歷史上如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結合考查。
角度六:與政治結合,考查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聯系。備考中不要緊局限於「開放沿海城市」這一點,要結合政治課內容重點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感受身邊的變化,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行改革開放給國家、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知道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並能談就取得成就的原因。
(8)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370周年(1640—2010年 )
考點鏈接
簡述《權利法案》的基本內容,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影響。
備考角度
角度一:作為資本主義興起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重大。結合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橫向復習,全面掌握異同點。
角度二:《權利法案》頒布320周年》這一周年問題與民主法制進程密切相關,《權利法案》是人類社會由人治到法治的開端,可縱向聯繫世界歷史上其他國家頒布的法律文獻,如《權利法案》、《獨立宣言》、《人權宣言》、《1787年憲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等,了解世界歷史民主法制的進程;同時要注意與中國歷史的橫向聯系,探討中國近現代史上民主法制的軌跡。與政治相結合,關注依法治國等知識點的綜合考查。
角度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英國歷史上影響深遠,頒布《權利法案》也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項舉措,可結合英國發展史的其他重大事件,縱向考查英國發展的歷史。這一角度在2008年河北中考的32題已經出現過。
(9)納米比亞獨立20周年(1990—2010)
考點鏈接
戰後非洲獨立運動和拉丁美洲各國為捍衛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進行的斗爭。
備考角度
作為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一個點,綜合考查民族解放運動的相關內容。
2、逢「5」周年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1945—2010年)
圖片解讀

2009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中國人民同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民一起,隆重紀念這個日子,記住我們65年前取得的偉大勝利。這是近代100多年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全面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
65年前的9月2日,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禮炮鳴響,彩旗紛飛,中國代表身著禮服,莊重地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享受著勝利的喜悅。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在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抗日戰爭中,是當之無愧的勝利者。
考點鏈接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相關史實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知識點。
2.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愛國主義歷來是激勵我們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
備考角度
角度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原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意義。這段歷史留下的教訓,這場戰爭留給我們的啟示。
角度二:正確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作用,以此引出國共兩黨關系及國共合作相關知識。正確理解國民政府正面戰場與共產黨敵後戰場的主要區別和相互關系。
角度三: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非凡氣魄。
角度四: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並走向勝利的歷史事實,並談說明的問題。抗戰中幾次著名的戰役;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幾次著名戰役及其意義。
角度五:結合中國近代史上的外國列強的侵略,比較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不同結局的原因。
角度六: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的考查。
角度七:以時政材料引入考查中日關系、中美關系、日美關系、德日的發展等內容。
(2)國共兩黨重慶談判65周年(1945—2010年)
考點鏈接:
重慶談判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和國民黨獨裁內戰的本質。
命題角度
角度一:重慶談判與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時與國民黨的談判聯系在一起綜合考查,注意分析理解兩個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對中國革命形勢產生的影響。
角度二:結合抗戰勝利後的形勢,把「重慶談判」作為一個點,分析在當時艱難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與國民黨獨裁內戰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廣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
角度三:2010年是國共兩黨重慶談判65周年,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其基本的知識點如原因、中共代表人物、重要成果、最終落實情況等。
角度四:以當今海峽兩岸形勢發展的大好局面為切入點,回顧歷史上國共兩黨關系,認識「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角度五:通過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談判的真實目的和談判過程中國民黨始終不承認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等內容認識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本質。
(3)周恩來率團出席萬隆會議55周年(1955——2010年)
考點鏈接: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我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中美建交等新中國在外交領域取得的成就。
考點概述:
1955年4月,亞非拉國家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討論了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這是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萬隆會議,這對會議中出現的尖銳分歧,周恩來提出 「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命題角度
角度一:萬隆會議是我國建國後外交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要結合基本知識點注意選擇題的的考查。
角度二:把我國外交成就分成三個時段來綜合考查。① 建國後至20世紀50年代② 20世紀70年代 ③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角度三:萬隆會議也成亞非會議,注意與世界歷史相聯系,亞非會召開的背景正因為二戰後亞非許多國家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贏得了獨立,他們迫切要求發展本國經濟,保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家環境。

㈤ 中考歷史6本書,哪一本是重點

中考歷史重點 - 曉峰編著 一、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1840—1953) 一、列強侵略中專國的史實 (一)軍事侵略—屬—發動侵華戰爭和製造軍事事變 1、發動戰爭 (1)鴉片戰...
wenku..com/view/f75f780f7cd184254b35 ... 2010-12-19 - 網路快照

自己去看看吧

㈥ 中考歷史的重點是什麼

從近幾年的中考歷史試題來看,基礎題所佔比例較大,突出考查學科的基礎知識,而大部分基礎知識來源於課本。因此,復習的第一步要以課本為主,打牢基礎,決不能舍本求末。那麼,在復習中怎樣掌握基礎知識呢?

1.熟悉課本,善於讀書。讀書也要講究技巧,而不是走馬觀花似的瞧。具體方法是先讀目錄,分清教材有哪幾個單元,每個單元的中心內容是什麼,每個單元有哪幾篇課文,這些課文之間有什麼聯系?其次要注意課文中有哪些歷史圖片、地圖和文字資料,這些圖片和資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課後的思考題應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問題在第幾冊、第幾章、第幾節。例如:中國歷史第三冊第十二課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包括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三個子目錄,這三個子目錄概括了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掌握了這三個子目錄,這一課的內容就大體掌握了,考查到相關的知識點時,就會迅速快捷地定位於此。

2.重視課堂45分鍾。做到認真聽課,關注老師多次強調的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往往是被反復考查的重點,有些內容是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綱要精心揣摩出來的,決不能放過。此外,同學們應抽時間理解記憶基本知識點,這樣可以減少翻書的時間,提高答題速度。

構建知識體系

開卷考試更加註重對能力的考查。2007年中考歷史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共佔了25分(滿分40分),如果心中的知識是一盤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應變能力,那是天方夜譚。因此,為了把知識學活,用活,第二步的任務主要是結合課本,比較對照,重新組合教材,「縱橫」串聯地歸類知識,形成知識網路。

(一)理清線索。如: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資產階級革命可歸類: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1789-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861-1865年美國內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這就是「橫」的聯系。再如:中國近代史中,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族的抗爭就可以「縱」向串聯歷史知識,如下:

1.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1)鴉片戰爭《南京條約》;(2)第二次鴉片戰爭;(3)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

2.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太平天國運動;(2)義和團運動;(3)戊戌變法;(4)辛亥革命。

(二)善於比較。如:比較19世紀60年代俄國、日本的改革;將19世紀末出現的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聯系,從改革的背景、性質、內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較,明白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此外,還有以時間為基點的知識串聯,如:《辛丑條約》、辛亥革命、共產黨的成立、「九一八」事變的年代分別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總之,歷史事件之間是互相聯系和前後相承的,縱橫串聯十分重要,既可以鞏固基礎知識,又可以加深對知識實質的理解。

解題訓練

近年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歷史教材和中考試題都十分注重對學生研究能力的考核,從這幾年的試題內容看,已從單純的記憶型向研究型、開放型轉變。在2007年的中考歷史評卷中發現,有些同學不會閱讀,不會審題,不會識圖,語言表達能力差,失分較多。因此,必須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要做典型試題,如近年的中考題,熟悉一下題型。解題時,必須要讀懂題意,抓住「題干」和題中的關鍵字,理清題目考查的是哪一階段的知識點。如選擇題可運用直選法、排除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問答題是一種多功能的題型,中考歷史問答題在朝開放性方向發展,難度略有偏高。解題時,要仔細審題,理清考查的知識點,審出「題眼」,即原因、標志及意義之類的關鍵詞語;答題要緊扣題目,簡明扼要,避免重復啰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題時多角度地理解題意,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才能在考試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㈦ 中考歷史一般考什麼 中考歷史必考的重點知識點有哪些

書本上的內容,一九年級為重點。還有最近發生的時事相關,例如11年的中考就考了建黨90年來的相關歷史,還有就是要注意老師給的提綱和資料了

㈧ 中考歷史重點

初三復習時應以歷史主題為主,中考的重點是初三的歷史課本。
專題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含義:
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2.發展歷程: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實行郡縣制。
西漢鞏固: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隋唐完善:創立科舉制,有利於選拔人才,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北宋加強:北宋初年,「杯酒釋兵權」解決兵權的問題;將地方的政權、財權和軍權收歸中央。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元朝新發展: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明清達到頂峰(衰落):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
頂峰。
3. 評價:
(一)雙重作用。積極作用:①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③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又利於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消極作用:①專制容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思想上表現鉗制了思想,束縛了文化。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
(二)不同階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會前期,主要起積極作用;封建社會後期,主要是消極作用。
二、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1、科舉制的創立:隋朝
(1)背景: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2)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3、科舉制度的演變: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4、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評價:
積極影響:改善了用人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是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人們思想,阻礙了科技和社會進步。
三、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經驗教訓
經驗:漢、唐統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都繼承了前代的制度,並加以發展、完善。
教訓:秦、隋統治者都實行暴政,激化階級矛盾,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被推翻。
四、封建治世、盛世局面
文景之治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專題二 我國古代國家的統一和民族關系
一、總體概述:
1. 秦朝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2.中國歷史上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四個朝代:秦、西晉、隋、元。
秦漢、隋唐、元明清是中國三大主要統一局面。
3.國家的三個分裂時期: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
4.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個時期: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二、古代國家的統一和民族關系
1.發展過程
(1)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的統一
北方: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並修築了萬里長城。
南方:興修靈渠,連結 長江 水系與 珠江 水系,是溝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2)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 西漢 時期
西域:a. 張騫 兩次出使西域(分別在 前138 年和 前119年),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b.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 西域都護 ,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
C.陸上絲綢之路開通。
路線:從 長安 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 歐洲 。
作用:「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3)多民族的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北魏 孝文帝 改革:遷都 洛陽 ,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 。
(4)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大發展:唐朝時期
a.在唐朝開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領紛紛來長安朝見皇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b.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贊干布是吐蕃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在他做贊普期間,漢藏兩族之間的交往
有很大的發展。他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婚, 唐太宗 答應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5)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宋元時期
a.和北宋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遼 、 西夏 、 金 ;
和南宋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金 、 西夏 、 蒙古 。
b.金滅 遼 和 北宋 ;蒙古政權滅 西夏 和 金 ;元政權滅 南宋 。
C.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鐵木真 成吉思汗)
1271年, 忽必烈 (元世祖)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滅
南宋;1279年,元統一全國。形成新的民族 回族 。
結果:在元朝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盛況。
(6)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明清 時期
A、乾隆帝時,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發動叛亂,設置伊犁將軍。
b.清朝建立了對達賴和班禪冊封制度。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的封號; 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1727年,清朝設立 駐藏大臣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2.歷代中央政府加強對邊疆的聯系和管轄
台灣:
三國——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夷州,加強台灣與內地的聯系。
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清初—— 鄭成功 從 荷蘭 殖民者(佔領38年)手中收復台灣。
清朝——清前期(1684年),設置 台灣府 ,隸屬 福建省 。
新中國成立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從 日本 (佔領 50 年)手中收回台灣。
西藏:
唐朝—— 文成公主 與松贊干布成親。
元朝——設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區事務,西藏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
清朝——清前期確立對達賴、班禪的冊封制度。
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1 年和平解放,祖國大陸完全統一。成立西藏自治區。
新疆:
西漢——公元前 60 年設置西域都護,新疆正式隸屬中央管轄。
清朝——清乾隆皇帝時,設伊犁將軍。
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設 新疆省 。
三、認識:
1.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必然結果,分裂是短暫的。
2.國家統一的影響:
①保持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
②加強了民族融合,促進了各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

專題三中國古代經濟
一 農業問題
1、歷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
(1)春秋:春秋末年開始使用牛耕;開始出現鐵農具。
(2)戰國:在春秋開始使用鐵器的基礎上,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牛耕得到推廣;各國興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國的都江堰。
(3)西漢:張騫通西域後,西域各族得到了鐵器,還學會內地鑄造鐵器的技術;西漢西域傳人的作物品種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羅卜等。
(4)三國:大批北方農民為避戰亂遷居江南,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
(5)南北朝:賈思勰總結北方人民長期生產經驗,寫出《齊民要術》這部我國歷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6)隋唐:為加強南北經濟交流,隋朝開鑿大運河;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造了曲轅犁;創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
(7)北宋: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種植。
(8)元朝:棉花種植區域進一步推廣到全國。
(9)明朝:政府推廣植棉,棉布成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煙草等作物傳入我國。
2、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1)影響因素:①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生產工具。
③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過程:①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逐漸開發,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②隋唐時期:唐朝中後期,我國經濟重心開始 南移,江南地區農業發展逐漸超過北方。
③南宋時:南移完成。標志:「蘇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3、古代農業發展的共同原因: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統治階級注意調整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如唐代製成曲轅犁、筒車等。
▲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二 商業
1 商業和城市
(1) 隋唐: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也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2) 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都城東京、南宋都城臨安是聞名世界的大城市;宋代海外貿易發達,泉州、廣州、明州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元朝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都市。
(3)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2 資本主義的萌芽
(1)原因(條件):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2)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出現。
(3)實質:「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是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
(4)緩慢發展:清朝,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部門增多了,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專題四 中外交往與沖突
一、中國古代對外政策
●概況: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統治階級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我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具體史實
1、開放:
⑴秦漢:張騫通西域之後,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3)宋朝:重視海外貿易,設置市舶司專門管理;泉州、廣州、明州是主要的對外港口;引進外國優良作物品種占城稻。
(4) 元朝: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5)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
(6)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分述
1、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開始的主要目的
宣揚中國聲威,擴大在海外的影響,加強友好往來,樹立大國形象
2、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發展的條件
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經濟發達,對外交通暢通,政府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等。
3、不同時期對外商路的特點
先陸路貿易為主,逐漸發展為陸路、海路並重,後以海路貿易為主。
4、古代促進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⑴張騫:通西域後開通絲綢之路
⑵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
⑶安敦:166年派使臣從海道來中國。這是中歐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
⑷鑒真:唐朝高僧,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在日本傳播唐文化。
⑸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時期到天竺研究佛經,促進中印文化交流。
⑹馬可波羅:義大利人,元世祖時來華居住,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⑺鄭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進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
5、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給我們的啟示
⑴開放國興,閉關國衰。
⑵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
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的主流。
二 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
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殖民者的入侵,對外關系由友好交往轉變為沖突和戰爭,這種變化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伍了。面對侵略與騷擾,中國政府與人民進行了一系列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 明朝中期,戚繼光抗倭。
2、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門的居住權。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台灣省。
3、 17世紀中期沙俄侵略東北,康熙帝兩次組織雅克薩之戰大敗沙俄軍隊;1689年,中俄雙方簽署了平等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專題五:中外重大改革
一、 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 管仲改革 國家:齊國
2、 商鞅變法:國家:秦國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 洋務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清朝地主統治階級為挽救封建統治而進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階級開展的自救運動。
(1)背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危局。(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的統治。(3)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4)內容:前期、後期。
(5)評價:
5、戊戌變法 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1)、背景國內:①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②19世紀末中國面臨被瓜分危機。國際背景:①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②啟蒙運動的影響。
(2)、目的:在保護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擺脫民族危機。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4)、內容:①政治;②經濟;③軍事;④文化教育。
(5)、影響:戊戌變法邁出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6)、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後,中國改革進入一個新時期。改革重點是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影響:經濟取得巨大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俄國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1)時間:1861年;
(2)人物:亞歷山大二世;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內容:①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③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須出錢贖買。
(5)目的:擺脫農奴制危機,鞏固貴族地主的統治;
(6)評價:是沙皇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最積極意義是使上千萬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專制統治沒有改變,保留大量封建殘余;二是使農民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但必竟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2、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1、蘇俄新經濟政策(1921年)
(1)背景:三年內戰時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能適應和平建設時期發展。「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的不滿,破壞了生產力發展,造成生產下降,社會不穩。
(2)內容: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農民向國家交了糧食稅後,余糧歸自己支配;大型企業由國家管理,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一些中小型企業;廢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給制,恢復自由貿易)
(3)「新」的表現: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4)提高了人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蘇聯六七十年代的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發展重工業,軍事力量大為增長
(3)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首先以「經濟改革」為重點,沒有取得成果;後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失敗。最後導致蘇聯解體。
(4)蘇聯解體說明的道理: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吸取蘇聯的經驗教訓,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5)、列舉世界歷史上俄國國名的演變:
沙皇俄國(1917年3月以前)、蘇維埃俄國(1917年11月-1922年)、蘇聯(1922年底-1991年底)、俄羅斯(1991年底至今)
三、日本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大化改新:學習隋唐先進制度
2、日本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學習對象:西方歐美列強;
(5)內容: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②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體現改革性質); 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後世影響深遠)。
(6)影響:它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②保留封建殘余,日本強大以後,很快走上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理。
(7)對中國的影響:一方面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國,中國的維新變法正是學習日本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走資本主義道路的。
四、美國歷史上的改革
羅斯福新政
(1)時間:1933年;
(2)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
(3)「新」的表現(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
(4)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
(5)影響:①新政取得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②新政開創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先河,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五、歐洲其他各國的改革
1、奴隸主民主政治改革
伯里克里改革:使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封建主的改革
查理.馬特改革
3、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東歐各國的改革
代表:匈牙利改革。
結果:東歐改革未收到預期效果,反而引起國內經濟形勢惡化,進而帶來政治危機,最終導致東歐劇變。
歷史上的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1)傑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一定推動作用;
(2)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
(3)要擴大對外開放,善於學習別人長處。
(4)改革要符合國情,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閱讀全文

與中考歷史哪裡是重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