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之洞在歷史上怎麼評價他的
張之洞的評價
張之洞,人稱張香帥,自號抱冰老人,南皮人,南京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的創始人,中國高等師范學堂之鼻祖,中國幼兒園創始人(第一所幼稚園,選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國重工業奠基人。張之洞13歲中秀才,16歲中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26歲中會試第三名(探花)。
張之洞先為清流以敢諫聞名,號稱「牛角」,其戰鬥力非常生猛。後任山西巡撫和各地學官,後來長期任總督,1907年後任大學士,軍機大臣,1909年死,謚號「文襄」。
張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辦新式教育,二辦實業三練新軍。
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武漢,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太祖發跡的聖地)。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曾記否,漢陽步槍在八年抗日戰爭都在用),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置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標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置,既是張之洞銳意創新的標志,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辦新軍辦新式學堂,大力引進人才,特別是留學生,對於留學生,張之洞一直優禮有加。張之洞熱心向日本學習,經他派往日本留學的學生達數百人。當時風氣雖開,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張之洞極力倡導,將自己的數位子孫都送往日本留學。學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國必設宴接風。總督衙門有一挑水人聽人說今天總督接風的是留學生某某,挑水人說:「這學生就是我的兒子啊!」
張之洞對學生寵愛異常,凡是學生與官吏發生爭執或糾紛,張之洞往往偏袒學生一方。注意,那時候的留學生可不是1/4回國,3/4滯留。可以想像武漢當時的風氣!對了張之洞還是六君子之一——楊銳的老師。
張之洞創辦新軍(曾記否,雙十節,武昌起義!楚望台!)回任湖廣前夕,曾奏准將已經練成的江南自強軍護軍前營五百人調往湖北,「教習洋操,以開風氣」。
⑵ 如何評價歷史上最後一位太監李蓮英
總體評價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太監,李蓮英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一輩子勤勤懇懇,謹小慎微,無大功也無大過。不過他的一生卻留下了太多話題。
出生李蓮英生於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也就是公元1848年11月12日,在家中四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李蓮英又名李進喜 。由於出生貧寒,在清朝社會中,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要糊口甚至過得好一點,要麼通過科考走上仕途。能通過科考走上仕途的人,畢竟是少數,這種人天資出眾而且有一定的機遇。對於大多數窮人家的孩子而言,要麼只有繼續忍受這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窮苦日子,要麼就是送去給大戶人家當當傭人。這雖然也不是什麼體面的工作,但至少有吃有喝還有少許收入,相比之下還是可以接受的。要是能有機會進宮當差,那當然就更好了。那個時候要是家裡能有一個人在宮里當差,無論在宮里做的什麼職務,在鄰居眼裡都是很了不起的。可能這就是那個時候很多窮苦人家的男孩子自宮也要進宮做太監的原因。
李蓮英也和大多數窮苦人家的孩子一樣,因為生活所迫,走上了進宮當太監的路。公元1855年,8歲的李蓮英凈身做了太監,公元1856年,年僅9歲的李蓮英進宮做了太監,從此,小小年紀的李蓮英開始他長達51年的太監生涯。
⑶ 劉坤一是如何評價張之洞的,他的評價究竟准不準確
曾、左、李、張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前三位都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發家致富”的,唯有張之洞靠的是慈禧對他的寵信,以清流領袖外放督撫。張之洞之所以成名,其主要貢獻還是在洋務運動方面。
從立儲一事上可以看出,張之洞其人的確懂得官場之道,但他和李鴻章相比卻不在一個層次上。李鴻章重做事,輕名聲,所以他的爭議就多;張之洞一生首先將自己的名聲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做事。這么一對比就知道作為國之重臣,張之洞和曾、左、李的實際差距了,換句話說,將張之洞列居四大名臣似乎有點勉強。
⑷ 如何評價清朝
現分三篇將台灣著名史學家對清朝歷史的評價做一簡明輯錄,也算給自己的觀點找一點對照。這些學者的論點和論據並不完全一樣,但他們的基本觀點卻是一致的。本篇為輯錄的首篇,介紹他們對整個清朝歷史的綜合評價:
張其昀,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學堂。1949年以後,任台灣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長,1950年改任國民黨宣傳部長,1952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兼任秘書長,1954年任教育部長,1958年任國防研究院主任、院長,中華學術院院長,中華文化學院董事長。50年代末,主持編修清史,任台灣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在台灣《清史》編纂後記中說:
「明清遞嬗之際,我國士大夫基於民族大義,崇尚氣節,表現忠勇,單求恢復明室,而光大漢家天者,前仆後繼。雖至事無可為,猶能秉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之故訓。篤行實踐。此種偉大精神,實天地間浩然正義之所寄,用能深入人心。終清之世,其間以民族大義相號召而反抗異族者,史不絕書,卒召致辛亥革命之成功。是則明代忠臣義士之肝腦塗地,其所得代價,乃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之異彩。」
蕭一山,19歲時,由山西中學考入北京大學。21歲,所撰《清代通史》上卷完成,梁啟超贈序刊行,隨後推薦蕭一山往清華大學任教。英國劍橋大學訪問研究。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及中央大學教授,北平文史政治學院院長,河南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部聘教授及國民參政員。抗戰勝利後,任蔣介石北平行轅秘書長。1948年,當選為「監察院」監察委員。1960年,任台灣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在清史研究方面有兩個重要觀點:一、他認為清史就是中國近代史;二、他認為清史就是民族革命史,並自詡為民族革命史觀的創始人。他在台灣《清史》緒言中說:
「清朝建國近300年,自入關迄遜位,亦268年,凡13朝(太宗天聰崇德兩朝)12君,頗多英明之主:太祖太宗,創業開國,勇武睿智,自不必說。世祖年幼,賴多爾袞以為治,駕馭貳巨,混一天下,痛董妃之逝而思逃撣,其聰慧也有過人處。聖祖六十一年,是清朝培植根基的時候,文治武功,都很可觀,因為他有好學不俗的精神,寬大愛民的治術,雖末葉稍流縱弛之弊,但休養生息,乃是守成必不可少的階段。世宗剛毅明察,完全是政治家的作風,任法治,尚廉潔,吏道澄清,海宇又安。倘使厥年克永,可為吾國政治變換一種積極的性質,掃除幾百年顢頇無為的消極思想,社會出不至於停滯腐化而不進了。無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頗不易得人民的諒解,遂致有暴崩之傳說。高宗席累朝之積德,作太平之粉飾,好大富功,稽古右文,雖有全盛的規模,卻種衰弱的肇因。乾嘉以後,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少,但仁宗之醇厚,宣宗之節儉,皆有可稱。只以19世紀為世界劇烈變動的時代,西力壓迫,門戶洞開,多少年民族革命的醞釀造成了太平天國的大亂,書生倔起,政權逐漸轉移於漢人手中。文宗穆宗,撰懦童矣,曷能當此大局?然而他們也沒有顯著的失德。同治以後,完全是慈禧太後的天下了。她的才能敏捷,意態堅強,信用曾胡左李諸人,遂有中興之盛業,惟好逸樂,貪財貨,閹寺弄柄,吏治日偷,攬權競勢,頑固驕虛,內阻自強之機,外召聯軍之禍,卒為清室滅亡的最大原因。德宗毫無秦始皇的才幹,偏有宋神宗的理想,以一個懦夫如何敵得過三次專政的宮廷老婦呢?結果變法無成,身被囚死,可憐亦復可哀!溥儀乳臭小兒,生父是親貴的班首,嫡母乏西後的才略,大廈將傾,賴人支持,又不度德,不量力,自加斤伐,就不免土崩瓦解了。」
「我們綜論關內10帝,性格和成就都不相同,但是和明朝的君主比較,尚覺高明倍蓗;明朝除開國之君外,率多昏庸逸惰,不理朝政,一任權臣宦官胡鬧;清朝只咸豐帝沉溺酒色,同治帝好作微行,可是也漢有像明武宗那樣荒淫!慈禧隆裕寵用李蓮英小德張,招權納賄,也沒有像明朝的「客魏之禍」。明君賢相,仁政惠績,都比明朝來得多,權奸巨憝,苛政暴斂,也比明朝來得少。為什麼我們的先民,還時時刻刻要打倒它呢?這顯然是出於種族的關系。二百幾十年的民族革命運動,完全為「蠻夷猾夏」的意識所驅使,何況「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又留下許多血痕呢?所以一部清史,實在可以說:就是一部民族革命史了。
呂士朋,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研究兩年。歷任台灣東海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該校歷史研究所指導教授兼所長。多年致力於明清史及東南業史之研究。他在《清代的理藩院》中說: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王朝的殿後朝代,如果吾人把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擺在平等地位,而不以漢族本位主義觀點來看中國歷史的話,那麼清代毫無疑問地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王朝。有清一代的最大貢獻,厥為對邊疆的經營,使得近代中國的廣大版圖得以真正鞏固而確定。雖清季衰世,列強交侵,尤其是俄國在1850年至1881年間,對我東北、西北邊疆鯨吞蠶食,但至民國元年(1912)二月清帝退位之日,其遺留給中華民國的領土,仍廣達1120餘萬平方公里。此一對我民族的豐功偉業,即以漢唐盛世版圖相況,亦不能與之比擬。」
張玉法,台灣師范大學畢業,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師范大學教授。他在《清季的革命團體》中說:
「清政府是一個不孚民望的政府,作為一個王朝,它在中期以後不能應付內憂外患;對臣民中絕大多數的漢人而言,它是異族統治者。中國古代以文化為本位,種族間的芥蒂不大,文王是西夷之人,舜是東夷之人,都可以成為中國的良君。宋代以前,夷狄之人或吸收中國文化而後入主中國,或入主中國後吸收中國文化,苟無種族歧視,都是被接受的。元朝不以平等待漢人,乃有朱元璋的民族其命。清代的情形,與元相似,自始即有種族之見所造成的沖突,及西方民族獨立、民權革命等思潮輸入,更增強了反滿的情緒。
鄧明炎,在《梁啟超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中說:
「大清帝國是一個多變的時代,經過康雍乾三朝的盛世,嘉慶時已是盛極而衰,白蓮教之亂最先亮起了紅燈。道光時鴉片戰爭的失敗,不僅敲開了閉關自守的門戶,也暴露了滿清政府的腐敗。接著是洪秀全舉起了民族革命排滿的旗幟,雖然最後為以維護「名教」為號召的湘軍所敗,卻已啟發了漢人的民族思想,也提高了漢人在滿清王朝的政治地位。鴉片戰爭失敗後,國人已感覺國勢之危弱,失敗之可恥。林則徐、魏源、梁廷楠等均深知有模仿西法之必要。魏源更根據林則徐所編之《四川志》,及中外書志所栽,撰成《海國圖志》一書,其自敘是書「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於是掀起了滿漢朝臣的自強運動。初期中樞有恭親王奕欣,大學士桂良,文樣等贊助,疆吏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各於轄區內推行新政。後期中樞主持人為醇親王奕譞,李鴻章仍居重要地位,外省督撫中張之洞、劉坤一等全力從事建設,聲望日隆,各方面均在向現代化邁進,一時頗有中興氣象。惟各種建設僅以軍事為出發點,後期雖亦發展輕工業,仍未能把握重點。殊不知近代化國防尚須配合近代化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就軍事言,當時的陸海軍雖居東亞第一位,但甲午一戰仍然敗於日本,30年來所努力經營的自強運動的心血盡付流水。甲午戰後,已證明在朝之救亡工作失敗,亡國危機已迫在眉睫,遂激起在野的民間救亡運動。」
段昌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中興大學歷史系任教。他在《中國近代史》中說:
「就中國歷史來說,清朝是相當修明的朝代。無論是開疆拓土、行政規畫,都不讓於漢、唐;若說到外威、宦官,這些中國歷朝的通病,清朝幾乎免疫,可說還超美於前代。它在近代史上不幸的遭遇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中國傳統中的夷夏觀念,使它一直免不掉在種族立場上被歧視的地位;一是工業革命後的世界大變局,使它一直承受著在民族立場上被侵略的地位。前者隨時代的進步,其觀念已湮沒不彰,早被淘汰;後者卻隨時代的演變,愈演愈烈,回顧往事,仍然是更增憤慨。」
⑸ 高分!!!近現代歷史人物論文,2000字。急用!
李鴻章歷史定位
李鴻章及其生活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他作為近代中國一位非常復雜的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駁陸離,因而人們評價起來眾說紛紜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
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在晚清政壇上縱橫馳騁半個多世紀。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李鴻章雖然難以承載「英雄」桂冠,但為「時勢所造」和影響「時勢」進程則是不爭的事實。
李鴻章活躍於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會從傳統向近代、從獨立國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過渡時代。適逢其會的李鴻章也就成了「崛起於新舊兩界線之中心的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時代造就了李鴻章,而李鴻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上深深地打上了個人的印記。李鴻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將入相,「坐鎮北洋,遙執朝政」,涉及晚清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他身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於封建主義而又傾向資本主義,忠實於傳統營壘而又頗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舊紛呈,中西雜揉,內則「開拓」與「因循」畢具,外則抗爭與妥協並存,因而有時是順乎時代潮流,有時又是阻擋歷史車輪。
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
李鴻章以儒生起家軍旅,憑借編練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削平大難」而「早膺疆寄,晉贊綸扉」。太平天國運動是「四海變秋氣」的封建衰世的農民群眾企圖用火和劍來變革現存的清朝統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在現世、在中國建立起來。盡管他們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實際上只能給自己套上一副帶有光環的封建枷鎖,但他們反對「鷹
⑹ 如何提升歷史復習課效果.1
高三的一輪復習,一般應該按照課本順序全面但有重點地進行。復習的目標主要是全面准確地把握和理解基本知識(特別是歷史概念),進一步培養思考和探究的習慣,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在一輪復習中,必須重視復習的效率,即每一節、每一課收獲了什麼。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首先必須明確高考主要考什麼,是知識還是能力?其次要講究復習方法;第三,要擴大閱讀面、加強對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訓練。只有這樣,復習才有針對性,才能體會到復習的收獲和快樂,才能適應2012年的高考。
一、近兩年高考考什麼、高考怎樣考
2010年高考文科綜合新課標卷歷史必修1命題考查情況簡表
試
選擇題
材料解析題
卷
分數
考查知識點
考查角度
分數
考查知識點
考查角度
全國卷
24
分封制
深遠影響
郡縣制
對郡縣制的理解
北美獨立戰爭
美英關系的變化
甲午戰爭
爆發的史實
百團大戰
對特點的理解
中蘇關系
變化的原因
福建卷
20
十二銅表法
適用范圍
三省六部制
評價
巴黎公社
背景、性質的理解
不結盟運動
影響
蘇聯改革
階段特徵
浙江卷
4
唐朝科舉制
准確理解
19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三權分立的情況和評價
安徽卷
16
秦郡縣制
歷史作用
28
清前期、後期、新中國對外關系
態度、特點、影響、變化原因
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的背景
北伐戰爭
時代主題
上海合作組織
與歐盟的區別
山東卷
12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理解措施
5
秦朝
在西南的統治措施及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
評價
6
抗日戰爭
修建公路的作用、體現出的民族精神
光榮革命
意義
天津卷
8
雅典民主政治
確立的背景
4
唐朝法律
內容、本質特徵
8
明朝法律
內容、影響
抗日戰爭
民族、國家觀念
6
拿破崙法典
原則、影響
6
近代英法美法律
作用
8
新中國法制
加強法制建設的背景、表現
2011年高考文科綜合新課標卷歷史必修1命題考查情況簡表
試
選擇題
材料解析題
卷
分數
考查知識點
考查角度
分數
考查知識點
考查角度
全國卷
20
西周分封制
對秦漢的影響
15
秦至唐官員選拔
標準的變化
巴黎公社
對性質的理解
10
清末新政
對德、才的認識
太平天國運動
對儒學的態度
清末政局
中央集權制度變化
維新變法和五四運動
規模與影響不同的原因
福建卷
4
冷戰
美國的主要措施
8
郡縣制
古人的看法、作用
17
辛亥革命
背景、不足及原因
12
建國初外交方針
「一邊倒」的表現、背景、意義
安徽卷
8
辛亥革命
評價
8
中國古代選官
變化及影響
抗日戰爭
入緬作戰的作用
18
梭倫改革
內容、作用
與中國選官的不同及觀念差異
山東卷
8
科舉制
作用的理解
雅典民主制度
評價
天津卷
8
重慶談判
成果
3
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的實質
國際關系
重大事件的發生時間
6
英國選舉權
變化及特點
6
新時期民主政治的發展
農村代表比例的變化及背景
4
民主政治不斷完善的社會條件
廣東卷
24
科舉制
產生的影響
北伐戰爭
對農村的影響
雅典民主
評價
近代西方代議制
英美法德法律內容
巴黎公社
歷史地位
冷戰
對美國措施的理解
從2010、2011年高考題來看,對必修1(政治文明史)的考查有以下特點:
第一,政治文明史是考查的重要部分。除2011年山東卷外,其它新課標卷無論全國卷還是地方卷,無不在20分以上,高的達到了40多分,如2010年安徽卷有44分、2011年的全國卷有45分。
第二,從題型來看,大多數試卷既有選擇題又有材料解析題,只有少數的試卷只有選擇題。
第三,主要依據材料命題,考查獲取材料信息、理解材料觀點、比較材料信息異同等多項能力。從材料來看,每套試卷均以文字材料為主,但又都有圖片材料、表格材料。總體而言,材料的來源廣泛、類型豐富、問題與材料的關系緊密。
第四,以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統領試題,以制度創新、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建設、中國與世界為主題。如2010年安徽卷考查上海合作組織與歐盟的區別,2011年安徽卷考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影響體現了全球史觀;2011年全國卷考查太平天國運動對儒學態度的變化原因,2011年天津卷以「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完善」為主題,考查古代雅典、近代英國、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則體現了文明史觀。
第五,以課本知識為切入點,適度擴大考查的范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或已有能力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即從知識的角度來看,超過了課本,但從能力的角度來說,又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或已有能力能夠解決的問題。如2010年全國卷的「北美獨立戰爭」題,2010年天津卷考查唐朝法律、明朝法律、拿破崙法典,2011年全國卷考查對清末 「德」「才」的認識。
第六,突出對學科內綜合能力的考查。既體現在選擇題中,如題干或選項考查多項知識;材料解析題則全部具有學科內綜合的特點,特別是2010年的天津卷,以「法制與社會」為主題,體現了跨時間、跨地域、跨模塊的綜合考查。
第七,貼近現實,具有時代和生活氣息,但不追逐熱點。如2010年天津卷考查的法制建設、2011年全國卷考查對人才選拔標準的認識、2011年天津卷考查農村全國人大代表的變化等貼近現實,具有時代和生活氣息。2011年的兩大熱點即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爆發100周年並沒有成為命題的熱點。
二、怎樣復習才高效
(一)端正心態。
1.一輪復習必須依據課本進行,依靠資料、搞「題海戰術」並不是一輪復習的捷徑。老老實地看課本、動腦思考問題、適量做題才是一輪復習的正確途徑。
2.一輪復習並不等於背記知識,背、記只是復習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復習的唯一方式,聽講、思考、討論、做題等也是一輪復習的重要方式。
3.一輪復習的目標並不是要把課本中所有的知識都記下來,應堅持全面但有重點地復習;需要記住的是哪些重要的時間、人物、制度、組織、文獻、戰役,更多地知識需要理解。課本除了給我們提供需要掌握的基礎歷史知識外,更主要的是給我們提供學會學習的材料、學會思考的材料、培養能力的材料。
(二)講究方法。
1.抓住重點。以制度創新、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建設、中國與世界、兩極格局為主題,對相關知識進行重點復習。與五大主題相關的知識主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央集權的加強、君主專制的演進、選官用官的變化;雅典民主政治、羅馬法;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辛亥革命、新中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國至70年代的外交;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美國共和制的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所謂重點復習,一是在時間上傾斜保證,二是要全面理解掌握,三是通過有針對地做題擴大視野、加深理解、加強運用。
2.動腦思考。
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學習品質。只有養成思考和探究的習慣,才能把課本讀活、讀厚。在依據課本進行復習時,可以從以下方向思考和探究:
(1)理解史實、概念、觀點,力求全面、准確掌握。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是基本史實,要從以下方面去理解:為什麼頒布?其目的是什麼?影響怎樣?如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兩個概念,要從含義、形成和實行的時代、相互關系方面去理解;如「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是課本觀點,要從是否贊同、為什麼贊同這個觀點方面去理解。
(2)運用知識進行說明(觀點、現象、趨勢等)。如「漢元期間,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時隱時現」(現象),試用所學知識進行說明;如從漢至元,皇權不斷加強(趨勢),請用宰相職能變化的史實加以說明。
(3)分析原因、意義、影響、作用、特點、實質等。如「漢朝時,地方在很長一段時
間里往往還是郡縣、封國並存。」分析一:出現郡縣、封國並存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分析二:漢朝郡縣、封國並存局面產生了什麼影響?有的事件或現象,課本沒有說明原因、介紹影響或作用,我們可以自己去分析;有的事件或現象,課本雖然說明了原因、介紹了影響或作用,但不完整,我們可以自己去分析進行補充,使之更加完整。如西周分封制的影響,課本中從有利於鞏固周對全國的統治和埋下了春秋戰國割據混戰的種子兩方面作了分析,是否還有第三方面影響?如果有這種思考和探究習慣的話,對2011年全國卷第24題就不會感到意外。
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
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於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於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此題實際上就是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響。
(4)概括史實、觀點、現象。如概括在君權與相權關系的處理上,秦始皇、漢武帝、唐
太宗採取的措施。
(5)比較相似知識。如比較秦朝與唐朝的中央機構的不同,看其反映了什麼。
(6)獲取信息。如課本中有這樣一段話:「漢朝時,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還是郡縣、封國並存。」從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信息1:時間(漢朝;很長一段時間里;而不是西漢或兩漢);信息2:對象(漢朝地方,而不是中央);信息3:地方制度(郡縣與封國並存)。
(7)弄清知識間的關系。
因果關系:如漢前期封國並存與「王國問題」,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局面與中央集權嚴重削弱,兩例的前後為因果關系。
並列關系:如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其軍事、行政、財政措施之間就是並列關系;又如古代選官制度西漢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之間就是並列關系。
先後關系(時間):如漢前期平定「七國之亂」與頒布「推恩令」,都是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但平定「七國之亂」發生在前,頒布「推恩令」發生在後。
從屬關系(總分關系;上下關系;整體與局部關系):如郡縣制、行省制從屬於中央集權制度。
交叉關系:如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具有交叉關系。
繼承與發展(完善)關系: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都是對隋朝的繼承與完善。
(8)探究課本介紹不完整的知識。如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後世是否存在?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如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制度,到了近代(尤其是清朝晚期)有什麼變化?如果平時有過這樣的思考和探究,那麼下面的題(2011年全國卷第31題)選出正確答案就不難了。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頒布「向各國宣戰懿旨」。6月26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
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駐上海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公同保護,
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中外商民人民產業為主」。這表明(B)
A.列強在華勢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權面臨危機
C.地方實力派成為列強代理人D.地方勢力與朝廷分庭抗禮
3.注意綜合。
一是注意進行同類知識的歸納,如近代具有民主色彩的法律性文獻:《英國權利法案》、美國《1787年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二是注意進行相似知識的比較,如明朝內閣和英國內閣、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與美國聯邦政府的異同。
三是復習完一個單元後,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建立單元知識網路。如復習完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後,可建立如下知識網:
希臘文明形成條件
海洋、山嶺、河流
工商業
城邦、公民
雅典民主政治確立
奠基:
梭侖改革
確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
頂峰:
伯利克里改革
衰落:
馬其頓征服
民主政治的影響和局限性
對希臘;對西方
民主范圍;民主形式
羅馬法
前6世紀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6世紀東羅馬帝國
習慣法
十二銅表法
公民法
萬民法
民法大全
成文法
四是打破時間、空間、模塊,進行知識的整合,如把古代政治與古代經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綜合起來,建立如下的知識結構圖: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2.古代中國的經濟
(小農經濟、土地制度、海禁政策)
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央集權、君主專制)
(百家爭鳴、獨尊儒術、理學、明清四大思想家)
4.適量做題。復習的效果如何,最終要通過高考做題的得分體現。因此,適量的做題是復習需要堅持的一個環節。關於做題,有三個問題要注意:做什麼樣的題?怎樣做題?做題後怎麼辦?做題要精:一做近三年的高考文科綜合歷史題,二做各地名校的高考模擬題,三做課本中題。做題要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做完後再對答案或聽老師講解;無論是選擇題還是材料解析題都要認真地做,在做題過程中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審題能力、分析和解答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做題或老師講評後,對於錯題要註明原因、分單元整理,過一段時間看一看。
此外,根據高考以材料型試題為主的特點,可以進行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專項訓練。如
材料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將原有的15個布政司,重新劃定為18個行省,普遍設置督撫。總督、督撫之制肇始於明,取法於宋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朝廷委派官員,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本來督撫只是臨時派遺的行官,後來成了地方行政長官。到了乾隆以後,各省的總督或巡撫又兼兵部尚書或侍郎,取得了轄區內過問兵權的權力,到了太平天國之亂,督撫所率之兵,變成了自募自練自養的勇營,開始了清末兵為將有的局面,中央兵權開始下移,地方權力壓過了中央。
概括指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三)擴大視野。
高考歷史試題新材料、新問題的特點,啟示我們歷史復習不能局限於課本知識,應該想方設法擴大閱讀面,多接觸新知識、新觀點。可以採取以下途徑來擴大視野:
第一,對試題中的材料進行收集和分類,經常看一看,還可以自己嘗試重新組合、設計問題。
第二,教師在上課時給學生提供新材料,或進行知識的拓展、或提供新的知識與觀點、或推薦與課本不同的觀點。如復習辛亥革命時,向學生提供如下材料:
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孫中山便在巴黎發表談話:「中國於地理上分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屬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積實較全歐為大。各省氣候不同,故人民之習慣性質亦各隨氣候而為差異。似此隋勢,於政治上萬不宜於中央集權,倘用北美聯邦制度,最為相宜。每省對於內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負其統御整理之責;但於各省上建設一中央政府,專管軍事、外交、財政,則氣息自聯貫矣。」
此段材料向我們提供了新的知識:孫中山一度認為中國應實行美國式的聯邦制度。
材料林樂知在《中西關系略論》中明確表示對西方各國來說,新的問題「不是由於中國的強大,而是由於中國的衰弱」,因此「西人所望中國者,一曰非強不可,不強則生意阻滯不行,西人於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則西國之物無能買也。」
此則材料提供了與課本不同的觀點:部分西方人希望中國富強。
第三,教師向學生推薦閱讀歷史名著、名篇。如斯塔里夫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英國漢學家理雅各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闡釋、《現代英國政治制度》等。
第四,組織學生觀看有關視頻,如《大國崛起》、《復興之路》、《偉大的歷程》等。
總之,對於必修1的復習,既要依據課本又不能局限於課本、既要全面復習又要重點復習、既要有一定的記憶又不能只進行記憶、既要經常做題又不能陷入「題海戰術」。對於必修1的復習,應該根據高考,抓住重點知識和能力考查兩個重點,有思考地復習課本、有選擇地做題、有意識地接觸新知識和新觀點,這樣,勢必事半而功倍,高考操勝券。
⑺ 洋務運動以後的歷史事件的背景 時間 地點 人物 過程 結果 評價 列表
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回裂稱為「洋答務派」與「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商業的手段來維護清的封建統治。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
爆發該事件的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涉及的人物:恭親王奕欣成為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勢力。地方上則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對中國的影響: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製作用。
⑻ 歷史對張之洞的評價
張之洞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張之洞張之洞(1837年9月4日—1909年10月5日),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於貴州。咸豐二年(1852年)順天府解元,十八歲中舉人,廿六歲中進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後期轉化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張之洞的作息與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時睡覺,晚上十時起床辦公。大理寺卿徐致祥參劾張之洞辜恩負職,「興居不節,號令無時」。後來粵督李瀚章奏稱:「譽之則曰夙夜在公,勤勞罔懈。毀之者則曰興居不節,號令無時。既未誤事,此等小節無足深論」。
他注重教育和治安,對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也是由他開始主導。曾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劉坤一與駐滬各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成為晚清「四大名臣」。文化大革命期間,其墓遭人惡意破壞,屍骨從此失蹤直至近年尋回。
⑼ 求 對蔣介石的歷史評價(盡量精練簡短,100字左右)
蔣介石是一個戰術家而不是一個戰略家。他在內戰中的全面失敗埋葬了他的軍事威版望。
盡管他統治了中國權人口的大多數,但他實際上不了解整個政權的社會基礎。
他知道國際共運對他的威脅,但他卻用使問題過於簡單化和過分宣揚自己的辦法毀了自己。
http://dlib.mfounder.com/Books/010/110/html/kkkkk1013343/mg0007.htm
⑽ 如何評價兩江總督劉坤一呢
我覺來得應該要分幾個部分自,畢竟評價一個人物的話,首先是要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評價這個人不能夠依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畢竟那個人是處於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思想,另外的話評價這個人的話也要依據他的一些做的事情,或者說是對歷史的發展有沒有貢獻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