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一歷史手抄報版面和內容
主題為:生命的起源
內容介紹:生物以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
㈡ 初一歷史手抄報資料
手抄報資料可以寫隋朝到元朝的節點歷史以及大事件。
1、隋
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587年隋文帝滅梁國。589年陳後主被活捉,陳亡。隨後,隋平定了陳殘余勢力的叛亂,南北實現統一。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貫穿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2、唐
隋大業十三年,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佔領長安,618年,李淵稱帝,定國號唐。貞觀之治: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統治的貞觀時期,被譽為貞觀之治。武則天稱帝:690年武則天稱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亂:755-763年,唐玄宗統治後期,朝政日漸腐敗。755年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攻佔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楊貴妃在逃亡途中離世。至763年,唐朝才平息叛亂。唐朝也由此衰落。
3、五代
從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到960年北宋建立,黃河流域相繼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更替,統治北方長達50多年,史稱五代。與五代同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出現過10個割據政權交替並存,總稱十國。
4、北宋
陳橋兵變:960年,趙匡胤在東京東北的陳橋驛發生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逼利誘的方式,成功的是高級軍官交出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北宋統一:北宋建立後,開始了統一南北的事業,979年,北漢被征服,唐末五代十國的軍閥割據局面結束。澶淵(河南濮陽)之盟:1004年秋,遼承天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至澶州,1005年1月宋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天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
6、南宋
1127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應天(今河南商丘,北宋的應天府指河南商丘,明朝的應天府指南京順天府指北京)稱帝,為宋高宗,後來定都臨安(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7、元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元,是為元世祖。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成臨安,南宋亡。1279年,元朝統一了全國。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自五代以來分裂割據和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促進了全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㈢ 初一歷史手抄報
可以圍繞古代帝王來寫,寫英明的君王和昏庸的,比如說堯、紂。版面你就自己設計吧!
資料: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
相傳堯父為帝 ,母為陳鋒氏女。帝乃黃帝曾孫,在位70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卒後由堯之異母兄摯繼位。摯在位9年,為政不善,而禪讓於堯。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以後歷代有「堯都平陽」之說。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市,《詩經》中所說的唐國即在山西境內。今臨汾尚存始建於晉代的堯廟,以及唐代修築的堯陵。
堯的品質和才智俱是非凡絕倫,「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後,局面大變:舉薦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首先使族人能緊密團結,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邦族間的關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因而「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歷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
《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征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說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職務。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冶水9年,毫無功績。這是關於堯的傳說中,政治上的一次失誤,類似的不足之處還有若干,總之堯的時代也不是盡善盡美,故又有舜繼起的一番勵精圖治。
在諸子書中,還有關於帝堯武功的傳說,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聖王。《呂氏春秋·召類篇》說:「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幫族,並親自出征作戰。《淮南子·本經訓》說:「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派後羿將那些野獸殺死,並射落九日。據說人們對堯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堯的,傳說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系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人,唯堯剛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對堯的贊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個封建時代,從未有人懷疑過堯在歷史上的存在和他的業績。
本世紀20年代,在「五四」新思潮的推動下出現了疑古學派,其巨擘顧頡剛認為,《尚書》中的《堯典》不可靠,該篇的出現在戰國時期;故以《論語》中對堯舜的記載為最早,由此推斷,堯舜的故事出現在東周末年,堯、舜、禹的關系和禪讓的事跡,都是逐漸編造完善的。春秋初年,人們所知道的最古的古王是禹,而沒有堯舜。所以,堯就象錢玄同所說的那樣,一定是「無是公」、「烏有先生」,根本不是歷史人物。
馬克思主義史學興起,運用唯物史觀和社會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來研究關於堯的傳說,指出堯的時代是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時期,此時血緣性的氏族部落已結成部落聯盟,堯是由部落聯盟議事會推舉產生的聯盟首領。傳說中堯與四岳討論治水人選和繼任人選,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部落聯盟議事會的情景;堯禪位於舜,是原始民主作風的遺存。恩格斯曾指出,在這個階段每個文化民族都要經歷自己的英雄時代。堯及舜、禹正是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
中國商代最後一位君主。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殷帝辛名受,「天下謂之紂」,人稱殷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
即位後的紂王,在父師長箕子、少師比十五上,時常用先公先王的赫赫功業,名臣賢相的誥言警語的勸諫教育下,也曾勵精圖治,以期增光先王,宏振邦。所以當時的政治也還清明,四海也還賓服。只是江淮間的夷人,還時有內侵。帝辛八年,九月甲子卜,「征夷方」,紂王決心御駕親征,徹底制服夷人。帝都的九月,沫邑柿葉染丹,淇濱竹林葉翠。英姿颯爽的紂王,身著戎裝,在大臣的陪伴下,舉行了告廟典禮,接著在大校場殺牲祭旗,鳴炮啟駕。只見旌旗蔽天,戈戟耀日,這時紂王坐在四馬拉的戰車上,在四轔馬蕭聲中,東征大軍出淇水關,越過湯湯南流的淇水,跨過滾滾北流的大河,向通行為表現黎邑(在今河南浚縣東)的大道進發。在黎邑會合了諸侯發來的軍隊。紂王作了征東夷的誓師後,東征大軍便直奔商邑(今河南商邱)而去。在商邑略事休息,第三天便向攸地(今安徽桐城縣)開跋。到達攸地後,紂王接受了攸侯的參拜及軍情的匯報。紂王的大軍在攸侯軍隊的前導下即開赴前線。也許是由於王師軍容的盛壯,夷方聞風喪膽,倉皇遠遁。紂王的軍隊只和東夷的盟國小有接觸,未有大的斬獲。後來紂王的軍隊在夷方國域大肆威勢之後,即於次年正月,由前線返回攸地。再入商邑。在商邑舉行了告廟後,紂王的大軍便走上返國的道路。在返國途中,遇上風景好的地方,便留連幾於;碰上好的圍場,便狩獵一番。邊走邊玩,興致勃勃。直到楊花撲暮春天氣,王師才回到沫都。
這次御駕親征,大大增長了紂王的見識,提高了紂王的威望,同時也暗暗滋長了他驕橫與逸樂的情緒。東征歸來,沫都顯得狹小了,紂王便決定擴沫都,並因城西的朝歌山,改沫都為朝歌。以後紂王即不斷地向東夷用兵,由於戰爭的勝利,一批批的戰俘不斷地擁向朝歌。這些成十萬,成百萬的戰俘,都變成了殷國的奴隸。由於紂王對東經營,跟著中原文化也逐漸發展到東南,促進了江、淮地區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由於戰俘的不斷增加,從而也大大促進了殷王朝的農業、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高了奴隸主貴族的生活水平。殷王朝的這種「中興氣象」,資長了紂王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使他在人臣面前開始驕橫起來,變得剛愎自用、他巧言飾非,聽不進諫言,矜人以才能,以為天下沒有人能高過自己;甚至對大臣說話,也漸聲高氣粗,裝腔做執,漸漸地連比乾的話,也聽不下去。同時,生活直的要求也跟著高了起來,雕花的筷子換成了象牙的,杯子也換成發犀玉的。有了象牙筷、犀玉杯,又要吃旄象豹胎。穿衣要錦衣九重,住房要廣廈高台;而且梁要雕,楝要畫,窗要鏤,牆要文。摘星不足壯觀瞻,又另起鹿台。原配姜氏,年老色衰,便要諸侯獻美女。寵妲己,唯妲己之方是從。於是使師涓創新淫聲,引進「北里之舞」。把搜求來的狗馬廳物,充滿宮室,雜耍百戲,俱置苑中;擴大沙丘苑台,廣建離宮館,多置飛禽走獸,供己享樂。閑來宮中無事,便逐狗斗雞,飲酒作樂。鑿池儲酒,懸肉如林。讓婦女倡優,裸著身子,跳互相追逐的「北里舞」,以取笑樂。每到秋高氣爽,紂王便陪著妲己到西山一帶去打獵,有時到更遠的輝縣一帶,甚至十天半月也不回來。為取悅妲己,甚至zhuo朝涉之脛,剖孕婦之腹,作長夜之飲,以至把記日的干支都忘了。從而對鬼神的祭祀也便荒慢起來。由於生活下的日益奢侈,賦稅也上加重,而鹿台的府庫,鉅橋的糧倉,卻裝得滿滿的。
百姓日益怨望,諸侯漸有離心。於是紂王便採納妲己的建議,以酪刑鎮壓人心,設炮烙以懲叛逆。時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美女,送給紂王。九侯女不善承歡,紂王怒而殺之,並把九侯剁為肉醬。鄂侯諍諫,便脯了鄂侯。西伯昌暗自嘆息,諛臣左疆告密,紂王便把西伯囚於 里。這是帝辛二十三年的事。後來費仲、惡來當政,朝政一天天壞下去。費仲好利,與宗親爭利,宗親也不親了;惡來善謗,說諸侯也疏遠了、西伯因 里七年,西伯之臣閎夭,以美女、奇物、善馬,獻給紂王,紂王才放了西伯。這是帝辛二十九年的事。西伯回西歧後,修德行善,籠絡諸侯,表面上對紂王更加誠服。帝辛三十年春三月 ,西伯又率諸侯入貢,紂王大喜,特賜地千里。帝辛三十三年,又特賜弓、矢、斧、鉞 ,命西伯特得專征伐。於是西伯藉此權力,暗地擴大自己的實力。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犬戎,三年伐密須,四年伐耆國。三伐皆勝,西伯威望大增。很多諸侯都背叛紂王而歸依文王,三分天下周有其二。而西伯表面上仍卑躬事紂,但紂王號令天下的權威卻漸漸地小了。比干看到這種現狀,憂在心中,愁在眉稍。往諫紂王,根本不聽。賢臣商容往諫,甘脆把商容廢斥為民。明年周人伐 (今陝西 縣以北),又明年伐崇(在豐、鎬間)周人既清除了後顧之憂,又 開拓了東進的道路。於是便把都城山歧下遷到豐邑,積極准備伐紂的大事。帝辛四十一年,西伯昌薨,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帝辛四十四年,武王伐黎,(見《史記志疑》P·66)並把他滅掉。黎國在今山西省上黨壺關,位於紂都朝歌之西,是一個位近王畿 的方國。武王滅黎的消息傳到朝歌,滿朝文武為之震驚。賢臣祖伊奔告紂王說:「天帝莫不是要結束我殷的王命?不管從人事來看, 還是從大龜的神靈,都不敢告知殷的前途有什麼好的徵兆。不是先王不顧恤他的後代,只是王淫佚過度,不遵守王道常法,自絕於先王,所以上天丟棄了我們,使祖宗不能安食供享。如今天下百姓,沒有不希望殷命 早絕的。王打算怎麼辦」?紂王聽後,坦然地說:「我的命不是天給的嗎?他們的惡言,又能把我怎麼樣呢」?祖伊踉 踉蹌蹌地走下殿來,說:「紂王真的是不可以勸諫了」。從此以後,紂王越發淫亂下去。整個紂都, 如盛夏的鳴蟬,似滾開的肉羹。神祗沒人敬祭,宗廟不, 人管理。大臣有、小人都做偷竊姦邪的壞事。犯了法的人受不到懲罰,甚至連偷竊神用的犧牲,也得不到寬容;吃了也受不到災害。因而紂王的宗親,沒有不擔心王朝命運的。結識紂兄微子啟,幾次勸諫,紂王都不理會。於是徵子對父師、少師說:「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江山,因為受嗜酒的淫樂,敗壞祖先的美德,現在江山 完 了。如今連大臣、小人都干偷竊姦邪的壞事,六卿、典士也互相效法而不遵守法度。小民們都 反對我們,我們的國家,真象涉大水一樣,既找不到渡口,又看不到邊岸,殷就要亡在今天了!父師、少師呀!我在家裡心亂如麻,想離開家到荒野去,請你們不要把國家危亡的事告訴我」。箕子說:「王子 ,上天給我們殷邦降下災難。使他沉酗於酒,有什麼辦法。他什麼都不怕:上不怕天威,下不怕長老舊臣。現在殷民重賦,實際上是更快地招來敵人。商如果滅亡,我們只有殉國,我們不能做他人的奴僕。不過,我認為王子出奔,倒是一條正道,否則,我殷家宗廟隕墜 ,就沒有人來挽救了」。於是微子出走。比干見微子去,於是嘆息說:「主上有過,不去勸諫,就是不忠。怕死不說,就是不勇。有過就諫,不聽就死,才是大忠大勇的人」。說著比干冒著生命危險,上殿去見紂王。一連三天,指責紂王的過錯,勸諫紂王洗面革心,重整朝綱。說得紂王無言答對,卻惱羞成怒說:「你為什麼要堅持你的看法?是什麼東西支持你堅持自己的看法」?比干說:「我是希望你痛改前非,保住先王留下的社稷,是這個大義支持我來勸諫你」。紂王心想:「他如此堅持自己的看法,必定是覺得自己高明,把自己當作聖人。難道真有比自己還高明的聖人」?於是他輕蔑地看著群臣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竅,比干認為自己是聖人,他的心真的有七個孔竅」?於是比干被剖腹在而死。箕子看到紂王如此殘酷地害死自己的叔父,知道他是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了,為了保存自己,假裝瘋狂,把自己裝扮成奴隸模樣。但是紂王也沒有放過他,把他抓起來,囚禁 在牢獄里。從此,滿朝大臣,誰也不敢再進諫了。紂王在身邊佞臣的諂諛下,更加荒淫暴虐,肆無忌憚。結果朝政日益腐敗,郊社不修,宗廟不祭,一味以奇巧異能,博取妲已的喜悅。殷太師疵,少師疆看到紂王如此對待天帝、祖先,知道殷朝的天下快要完了,便偷偷在抱著祭器、樂器,逃往周國去了。
帝辛五十一年,周武王十一年,武王看到紂王荒淫無道這地方,親也畔了,眾也離了,知道伐紂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能不伐滅他了」。十二月癸巳,周武王遵文王遺命,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由鎬京出發,東征伐紂。師行二十五日,於丁己日到達盟津,在盟津大會諸侯。與會諸侯有庸、羌、 、徽、彭、濮等方國,周師聯軍合計兵力達三十多萬。周武王作了伐紂的總動員,武王從上天設君談起,繼數商紂罪行,最後談到自己這次伐紂是恭行天罰;指出紂惡貫盈,代紂必勝,不要錯過這個時機。戊午日,整個聯軍渡過大河,周武王循諸侯的請求,再作動員。指出商紂不以夏亡為鏡子,而且罪惡超過夏桀,是自絕於天,不可不伐。希望大家不以一心一德,以立不世之功。戊午的次日即已未日,這天正是冬至。黎明的時候,周武王親自檢閱了聯軍,在北上之前,武王又作動員,再次說明伐紂是恭行天罰,要求百夫長以上的軍官,都要果毅勇敢,幫助自己的君主,多立戰功。盟津離紂都約四百里,已未離癸亥只有六天。他們於是「選馬而進」。從而大大提高了進軍速度。終於在癸亥日,「朝食於戚,暮宿百泉」。在共邑百泉,埋鍋造飯,稍事休息,大軍便向牧野進發。周師聯軍到達牧野,已是「厭旦」時分。周武王下令停止宿夜,士卒歡樂歌舞,以待天亮。
當周師東來時,紂王曾使膠 在鮪水候周師,詰問去向。當紂王知道周師要進犯京師的消息後,不禁拈須大笑說:「你周,也不過是一個要方里的小國,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豈不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所以,紂王把武王的兵犯朝歌,根本沒放在心上。另一方面,紂王伐東夷的戰爭,由於後來採取了窮追猛打的戰術,經過一個多月的血戰,東夷終於被征服。捷報傳來,紂王喜上眉稍,朝歌一片歡騰。從前線遺來的戰浮,正源源不斷地送來京師。加上時值臘盡,朝廷上下,一方面張燈結綵,挑符換新;一方面又要准備隆重熱烈的祝捷盛典。至於如何對付東來的周師,看來紂王還沒有來得及排上日程。 進入新春,紂王君臣又接連數日,在鹿台忙於計功授勛,大擺九龍盛筵。歡慶征伐東夷的勝利。紂王把周師東來的事,早已忘在了腦後。直到周師兵到牧野,軍報傳來,這才驚散了紂王君臣的歡宴。紂王倉皇從鹿台下來,乘車來到牧邑的黃土崗上。天色已近黃昏,臨時築起高台,遠望周師,但見牧野篝火處處,光燭夜空,猶如火的海洋。周師的人數,大大出乎紂王的意料之外。這時紂王才灑意初醒,火速返回朝歌,組織兵力迎戰。但由於國家的主力部隊,還在遠離京師的東夷前線,只好把從東夷前線遣來的戰浮及大田奴隸,臨時整編起來,作為前鋒;把京師小人及京師宿衛軍,作為後衛,開赴牧野。兩軍對壘,看起來紂旅「其會如林」,人數大大超過周師,但紂旅的士氣,卻極為散渙。
帝辛五十二年正月甲子,天色微明,但見周武王在文王木主前,舉行「歲祭」,接著武王左拄黃鉞,右執白旄,到軍前作戰前誓師,說:「舉起你們的戈,提起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聽我誓師」。武王在這次誓師的話中,除再一次揭發紂王的罪行外,特地舉出了紂王重用四方逃亡的罪囚這件事,這是最能觸及方國諸侯對紂王仇恨的。繼而武王又一次表白了自己是恭行天罰。並宣布了戰爭進退擊刺的節制,以明陳戰紀律,以期獲取全勝。誓師之後,武王令師父與百夫,到紂旅前挑戰。於是尚父率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五百人,虎賁三千人,沖向紂旅。沖陳的周師如貔、如貅、如熊、如羆;而紂王的軍隊,卻沒有決戰之心,相反地倒是希望武王的軍隊,更快地打下朝歌。所以盡管紂王左右揮動他手中的令旗,命令前鋒應戰,無奈紂軍前鋒不唯不前進,相反都掉轉矛頭,向後殺去。紂軍陣腳大亂,接著武王的軍隊掩殺過來。紂王的七十萬大軍山倒坡滑,一下子潰退下來,直到朝歌外城。在玉門關外,紂王重整隊伍,作背城一戰。於是由小人與衛宿軍組成的紂軍後衛,與倒戈的奴隸及周師聯軍,展開了一場惡戰。只殺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血流漂杵」,滄河水赤。結果玉門又敗,紂王逃入鹿台,想登朝歌寨據險而守。周師聯軍,攻下金牛嶺,也沖進鹿台。在鹿台,雙方又作了最後的拼殺。由於周兵身披有「闕鞏之甲」,紂軍後衛的弓箭,阻止不了周兵的追擊。結果紂王在兵撤朝歌寨途中,被武王擒殺。武王的大軍國,當天便進入商國。甲子次日,周武王命人打掃了通往社壇的道路,祭祀了殷社。尹佚宣讀了 書祝文,武王再拜叩首,宣布了這次革除殷命,是奉上天的明命。最後,周武王把象徵國家的九鼎,由朝歌遷往鎬京。於是,這個立國六百多年的殷商帝國,在殷紂的手中,就這樣被一個地方百里的部落氏族給推翻了。
帝辛在位五十二年,關於紂王的為人,後世貶毀的多。其實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替殷紂抱過不平。當代的歷史學家郭沫若也曾說過:「實際,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非常之大……中華民族之能向東南部發展,是紂王的功勞"(《今昔蒲劍》)P.178)。所以,對這樣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歷史帝王,他的一生功過是應該給以正確評說的。紂王在位,雖曾作過不少壞事,但從中華民族的統一與發展來說,他的功績還是第一位的。我們應該肯定殷紂王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應該說殷紂王是一位在中國歷史是曾有過極大貢獻的帝王。
㈣ 歷史怎麼學該記什麼筆記該怎麼做初一的
(2)學生該如何做好歷史筆記呢?(可針對高二、高三的學生或普遍高中生,可多角度分析,也可引申出學習歷史的方法或技巧)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好課堂筆記好處是多方面的。第一,有助於抓住難點、重點和主要方法,便於課後再次回味教師的思路,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深化對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第二,有助於眼、耳、腦、手密切配合,協調活動,培養和提高感知、記憶、思維和寫作、速記的能力。第三,有助於把教師概括總結的知識提綱挈領地記下來,積累大量寶貴的資料,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第四,有助於課堂聽講全神貫注,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記聽課筆記要做到三點: 1.注意聽講,處理好聽、記的關系,是做好筆記的前提。作聽課筆記,學生處於一種較被動的地位,往往因「聽」誤了「記」,或因「記」誤了「聽」。為處理好「聽」與「記」的關系,要做到「三記三不記」,即:重點的問題記,疑難之點記,教材上沒有的記,次要的不記,教材上有的不記,易懂的不記。由被動轉為主動。 聽課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跟著教師講課的思路走。務必把老師講的問題聽清楚,這樣你才知道哪些是重點問題,哪些是疑難之處,哪些內容書上沒有直接涉及到。例如:在講到法國大革命中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時,老師就會把共和制和法國大革命中的君主立憲派所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兩個概念做比較和解釋,對此,學生就應把這些內容記到筆記上。 2.聽、想、記結合,認真記錄,以想(思維)為主要手段。從上課到下課,埋頭死記,一股腦兒充當錄音機和記錄器,課堂上沒認真聽,更無暇思考,無暇消化,筆記雖記得很多,但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勢必影響聽課效果。其實,在課堂上,同學們不一定非得記下教師的全部板書內容,比如書上有的知識點就不用再做記錄。另外,筆記不一定非要記在筆記本上,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有些內容,比如小標題、序號、概念、對文中某句話的補充說明等都可直接記在課本的空白處,而對一些很重要的知識點或總結到一塊的知識點都應記在筆記本上。為抓住理解這一關鍵,做筆記的方法是:課前預習有重點的記,詳略得當選擇記,結合理解靈活記,抓緊時間迅速記,不懂問題特殊記。 3.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升華為單元歸納、主題歸類等。一堂課45分鍾下來,教師既要按大綱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又要求每個學生聽懂、記住。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因此,在老師講到某個需要記到筆記上的問題時,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而學生之間確實存在著差異,有的記得快,有的記得慢,這樣在課堂上有部分學生來不及詳細記,就可用符號表示,也可用熟悉的標志表示,課後再做整理。當然在復習中定期對筆記要加以補充整理。整理筆記的過程是個分析、歸納、綜合、邏輯思維的過程,不僅有利於知識的條理化、理論化,而且便於鞏固記憶和培養提高自學能力。總之,學生要做好歷史課堂筆記,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它的養成一方面要靠任課老師慢慢誘導,另一方面學生自己要有意識地養成自己記筆記的習慣。在做筆記時要做到重難點突出,一目瞭然,真正地使課堂筆記成為學生日後復習功課的一個得力助手。
㈤ 有沒有初一語文書的惡搞或者說歷史書上的畫畫
木蘭詩搞笑版
1.
嘰嘰復嘰嘰,公雞泡母雞。考試夠刺激,答題靠心機。上課聽不懂,都怪老古董。老師廢話多,麻煩又啰嗦。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魂。要我學英語,根本不可能,至今思項羽,不會說英語。語文不合格,更顯我性格;數學不合格,老師全負責;英語不合格,因為我愛國.考試考得好,全靠同桌好。考試考不好,同桌做不好。天天上學愁更愁,老師講課無離頭,聽得我就像夢游,次次批評無理由。功課多得想報仇,作業做得像傻頭。光陰不似箭。日月不如梭。功課全靠抄,不然就不交。上學等放學,放學等過節。一年又一年,此意恨纏綿。同學本是同班鳥,一到放學各自飛,一天就這樣OK![br/東風吹,戰鼓擂,現今世界誰怕誰。只因南風吹,雨微微,全怪自己太會吹。天蒼蒼,野茫茫,作文紙上見四行。自古美女愛俊男。數風流人物,非俺莫屬
2.
積積復積積,唔識就唔識: 考試夠刺激,居然無題識;上課聽唔識,搗亂多款式;生系中國人,死系中國魂;要我學英文,梗系冇可能;英語唔合格,更顯我性格;數學唔合格,老師負全責;語文我合格,系我有辦法;考試考得好,全靠隔離好;考試考唔好 ,隔離唔識做;日日返學愁更愁,老師講嘢無厘頭;我就聽到似夢游,次次批評冇理由 ;功課多到似報仇;返學為咗乜,日日被糟質;作業都系抄,一系就唔交;返學等放學,放學飲可樂;敲鈴各自飛,就咁又一Day 。
3.
唧唧復唧唧,木蘭開飛機,開的什麼機?波音747!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有所思,沒錢買飛機.昨夜見軍帖,要用轟炸機,飛機十二架,架架買不起.阿爺無大錢,木蘭無金銀,願去買鋼鐵,從此造飛機.
東市買圖紙,西市買螺絲,南市買玻璃,北市買鐵皮.旦辭爺娘去,暮宿舊機庫,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鐵皮摩擦滋啦啦.旦辭機庫去,暮至軍營旁,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將軍大呼哈哈哈.
萬里開飛機,關山一下沒.熱氣傳機翼,日光照玻璃.將軍被嚇死,壯士魂已飛.
飛來撞天子,天子躺病床.策勛十二轉,賞賜倆耳光.可汗問所欲,木蘭不願進牢房;願開747,飛著回故鄉.
爹娘聞女來,端起機關槍;阿姊聞妹來,當戶舉手槍;小弟聞姊來,舉槍噌噌推上膛.開我機艙門,進我飛機藏,脫我戰時袍,換上飛行裝,多裝手榴彈,對外架機槍.出門埋炸彈,親友皆驚忙:離別十二年,不知木蘭變態狂.
瘋子腳蹬地,獃子眼緊閉,兩人並排走,誰能說我不正常
4.
唧唧復唧唧,木蘭開飛機,開的什麼機?波音747!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有所思,沒錢買飛機.昨夜見軍帖,要用轟炸機,飛機十二架,架架買不起.阿爺無大錢,木蘭無金銀,願去買鋼鐵,從此造飛機.
東市買圖紙,西市買螺絲,南市買玻璃,北市買鐵皮.旦辭爺娘去,暮宿舊機庫,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鐵皮摩擦滋啦啦.旦辭機庫去,暮至軍營旁,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將軍大呼哈哈哈.
萬里開飛機,關山一下沒.熱氣傳機翼,日光照玻璃.將軍被嚇死,壯士魂已飛.
飛來撞天子,天子躺病床.策勛十二轉,賞賜倆耳光.可汗問所欲,木蘭不願進牢房;願開747,飛著回故鄉.
爹娘聞女來,端起機關槍;阿姊聞妹來,當戶舉手槍;小弟聞姊來,舉槍噌噌推上膛.開我機艙門,進我飛機藏,脫我戰時袍,換上飛行裝,多裝手榴彈,對外架機槍.出門埋炸彈,親友皆驚忙:離別十二年,不知木蘭變態狂.
瘋子腳蹬地,獃子眼緊閉,兩人並排走,誰能說我不正常
㈥ 怎樣學好初一的歷史
背歷史的方法是形成條理,把先後發生的事件以前因後果的關系,或時間關系串聯起來,像看故事一樣,形成一個整體思路。最重要的是要善於聯系,當然也要認真看書,最好隔一兩天回顧一下,效果非常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定要設法培養自己對歷史的興趣。縱橫比較法。比方說孔子是生活在公元前551——479,那麼誰和他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了什麼?
腦子里放電影。當你閑下來的時候,比方說睡覺前、睡醒後、散步時,想一想課本上的內容,看看能想起什麼,知識點都弄懂沒有?沒記住的,沒懂得,趕緊看一下。到了第二天,再放電影,這樣你記不住的,不懂的就會越來越少。
區分重點和主次。要把書中的每一點內容都記下來是不可能。比如要看某個人的生卒年,因為要知道他跟誰是同時代的人,他是哪個朝代的人,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就不要記這些,只要看了就行了,因為考試很少考到某個人的生卒年。相反,如果記住了某個人的生卒年,而不去比較他跟誰是同時代的人,那麼純粹的記住是沒意義的。
㈦ 初一上學期歷史手抄報內容
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過去一般認為,鴉片戰爭在中國一方是反抗侵略的正義戰爭,清軍可以就地取得兵員和物資的補給,具有本土作戰的有利條件。如果道光帝堅持抵抗,重用林則徐,依靠人民群眾,是可能贏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鴉片戰爭之所以失敗,主要由於:一、由於道光帝的昏庸,和戰不定,二、投降派如琦善等人的破壞;三、清軍的腐敗。近幾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術界觀點有了很大的變化。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蕭致治主編《鴉片戰爭史——中國歷史發展中第三次社會大變革研究》都認為,整個鴉片戰爭,清軍沒有打過一次勝仗,其中原因決不能用決策者的態度來進行解釋。
他們認為,鴉片戰爭的失敗原因首先應該從中英雙方作戰能力這方面進行分析。
在軍隊數量方面,英國遠征軍人數最多時也不過2萬名,而清軍投入前線的總兵力達到10萬。但是,由於清軍防線太長,英軍可以機動地選擇攻擊地點,在具體的攻擊點上,英軍人數保持了絕對優勢。
在武器裝備方面,清軍冷、熱兵器並用,70-80%配備刀矛弓矢等冷兵器,配備的火器如鳥槍、抬槍等,射程不過一、二百米,每分鍾一、二發;大炮射程為1000米左右,而且都是實心彈,殺傷力小。英軍則全部裝備了步槍,射程為二、三百米,每分鍾三發;大炮的射程達2000-3000米,炮彈種類除實心彈外,還有霰彈和開花彈,殺傷力很大。兵艦方面,英艦大號長32丈余,分三層,可安炮72尊;中號長27丈,分二層,可安炮30至40尊,還配有可安放10尊大炮的輪船。而清軍兵船尺寸最大的也不到英艦一半,安放七八門炮,完全不是英艦的敵手。
軍隊的調遣方面,由於綠營兵駐扎十分分散,集中困難,加以調兵手續復雜,從鄰省調兵約30—40天,隔一、二省約50天,隔三省約70天,隔四省約90天。而英軍從印度調兵約30—40天,從南非開普敦到香港約60天,從英國本土調兵也不過四個多月。如果使用蒸汽船的話,速度更快。清軍在軍事上這些明顯弱勢,集中體現了當時中國科學技術落後和社會制度腐敗,決定了它在鴉片戰爭的失敗。鴉片戰爭以後,道光帝和清朝官僚集團並未吸取教訓,依然故我,致使在十幾年以後重蹈覆轍。
㈧ 初一歷史手抄報 急急急急!!!!
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 。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
唐朝: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大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元朝: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說1271年建立,定國號為元),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內。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滅亡。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歷經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
㈨ 怎樣學好初一歷史
1、初一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㈩ 初一歷史手抄報內容
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 。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
唐朝: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大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元朝: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說1271年建立,定國號為元),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內。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滅亡。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歷經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