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蒙古族的歷史著作有哪些

蒙古族的歷史著作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7 09:28:00

A. 內蒙古的歷史著作有

其實最早的《馬可波羅游記》就有大篇幅的描寫,可以准確地了解元朝時的內蒙古和中國的情況。較為全面的話,可以看下人民出版社《內蒙古通史綱要》

B. 蒙古族三大歷史巨著

13世紀初,蒙古族創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後,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

C. 了解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歷史,可以讀什麼史書

滿族,全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後被稱為滿人、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

滿族的先民肅慎自公元前22世紀的舜禹時便見諸史籍。《山海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禹定九州時,周武王、成王時,肅慎均派使來貢,最著名的貢品為「楛矢石砮」。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時的肅慎王國、漢至兩晉時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北宋至明時的女真。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的廣闊地區是滿族先民(肅慎族系)的發祥地。 史書上關於滿族的祖先和中原往來最早的記載見於周代,周武王時,肅慎人貢獻過「楷矢石奢」。成王時,肅慎又派使來貢。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D. 蒙古的哪3部巨作被稱為蒙古歷史三大巨著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

E. 關於蒙古歷史的書有哪些

1、蒙古秘史(記載從蒼狼白鹿到成吉思汗的歷史,蒙古人自己撰寫的歷史,第一手的材料)

推薦余大鈞譯本,因為其他譯本要麼我看得很吃力要麼我不知道

2、元史(這個不用多解釋了,雖然元史的內容比較大條)

3、史集(伊爾汗國的官修史書,記載從挪亞到烏古斯汗一直到合贊汗時代的突厥、蒙古、伊爾汗國歷史)

該書突厥史內容,基本上是瞎扯。精華部分在成吉思汗之後,而且由於著書時代蒙古各汗國基本上處於和平交往狀態(注意是基本上……),所以作者能獲得很多不同文字的史料,所以該書的價值相當地高。

推薦余大鈞譯本。容易看懂,而且翻譯得很全。

邵循正譯本……譯成了半文半白還是節譯,所以不推薦。


4、蒙古族通史(現代通史類,從蒙古汗國講到北洋軍閥時期)

內蒙古歷史研究所編著,全三卷(注意不是滿昌那個四卷本蒙古族通史)

真心很不錯,就是仍然有點不全,感覺要是能再多些內容就好了。

5、察合台汗國史研究、西北民族史與察合台史研究(以察合台汗國早期歷史為主,兼談其他部分)

劉迎勝著

兩本書有些內容交叉,對元朝和西北宗王的戰爭記載及考證較詳細

6、准噶爾史略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新疆社會和學院合著

准噶爾的事情記載詳細,鑒於很多托忒文的衛拉特史料都沒有全譯本,看衛拉特的歷史就靠這個了

7、蒙古黃金史(蒙古文史料中很靠譜的一本書)

羅桑丹津著 色道爾吉譯

給你看佛教蒙古人視角的蒙古史,精華部分在北元史。雖然因佛教關系,把蒙古人的祖先冒認是印度人,不過一筆帶過了……


8、蒙古源流(比黃金史略差一點的蒙古文史料)

薩岡徹辰著

清朝就有譯本了,本書太執著於印度釋迦族——西藏吐蕃帝國——蒙古帝國這個「佛教」傳承了,比黃金史的價值低一些,不過也能補充黃金史的一些缺漏。當補充讀物就好。

9、多桑蒙古史(政治史類比較全的一部)

這個在國外影響巨大,雜糅了漢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的文獻而來而且多標注了文獻來源。就是譯本有點老,讀起來有點拗口。

10、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

姚大力著

制度史類

11、突厥世系(從烏古斯可汗一直見到希瓦汗國)

阿布爾哈奇把阿禿兒著 羅賢佑譯

F. 蒙古族四大名著是什麼

一、蒙古族並沒有「四大名著」的說法,他們有《蒙古秘史》、《青版史演義》、《一層樓權》、《泣紅亭》等古典名著,《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二、蒙古族(西里爾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G. 蒙古族歷史

蒙古族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其餘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區。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蒙古族人口為5813947人。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一布里亞特3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的,經過本民族語言學家多次改革,已經規范化的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創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後漸停使用,但用其記錄的許多文獻,仍有其研究價值。17世紀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達為准確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稍改變通用的蒙古文字,製成一種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流域的一個部落,以「蒙兀室韋」之名初見於《舊唐書》。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後,這個部落大部分人向西遷移,這逐漸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相融合。語言受突厥語的影響向蒙古文字發展,經濟生活也受突厥語族的影響,從游牧過渡到以游牧為主。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3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

隨著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分化;階級對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關系。富裕者從氏族中分離出來,成為叫作「那顏」的游牧貴族,他們佔有眾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場的權力,一些強有力的游牧貴族還在身邊聚集一批稱為「那可兒」的軍事隨從。一般牧民稱為「哈剌出」,由原來有平等權利的氏族成員變為向貴族納貢服役的依附者。還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淪為奴僕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據納貢服役和人身依附現象,認為當時的蒙古社會性質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據俘掠他人為奴的現象認為是奴隸制。這兩說還在討論之中。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蒙古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伊兒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東北至今烏蘇里江以東,西南包括雲南,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元朝設置宣政院,首次對西藏進行直接管轄。又設澎湖巡檢司管澎湖和台灣。元朝對確立現代規模的中國版圖作出了貢獻。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征調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商,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朝為了掃除後方的威脅,大舉用兵,花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統一了蒙古各部,實施盟旗制度。加強了對蒙古族的統治,保證了蒙古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喇嘛教的傳入及其對蒙古族的影響

俺答汗時期,格魯派喇嘛教(黃教)傳入蒙古。自此以後,喇嘛教深入影響蒙古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社會風尚達數百年之久。俺答汗本人皈依喇嘛教,大興佛事,廣建廟宇,寵信喇嘛上層,其後的大封建主也盡力扶持和利用喇嘛教的勢力,喇嘛寺院在蒙古地區逐漸形成為擁有土地、牲畜和屬眾的特殊領地。

喇嘛教給明代蒙古族文化帶來了西藏化的強烈影響,喇嘛教迎合蒙古封建主的需要,宣傳封建主的特權是前世修行的「善報」,又經常引八思巴喇嘛助元世祖建立所謂「經教之朝」的故事,鼓勵封建主的政治野心,並以此自重。這種政教聯合的思想,因果業報和佛的創世、轉生的思想,深入蒙古封建上層的意識,充塞於貴族文人的文、史著作之中。羅卜藏丹津的《大黃金史》、無名氏的《黃金史綱》(見《蒙古黃金史》),就是藏化的影響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典型反映。只有民間口頭文學創作繼續發揚了元代蒙古族文化中獨立、清新、剛建、活潑的創造精神,如《烏巴什洪台吉的故事》等作。蒙古語言文字的研究,如華夷譯語、《心鑒》等,也繼承元代的遺緒,向豐富詞彙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蒙古秘史》的漢譯,是這個時期重要的文化成就。這個譯本把《秘史》的蒙古原文用漢字逐字逐句音譯出來,附以漢文的總譯,使這部珍貴的著作在蒙古文本失傳之後保存了原貌。明末,察哈爾林丹汗組織了卷帙繁多的《甘珠爾經》的翻譯。蒙古文字通過經文的翻譯,吸收了大量的梵藏語詞,語法進一步嚴密化,獲得了更強的表現力。這是西藏文化對蒙古族文化的影響中一個積極的方面。

經濟文化

蒙古族過去是狩獵與游牧,直到13世紀,蒙古族仍然有「圍獵」的習俗。現在的蒙古族仍長於騎射。放牧習慣已由逐水草而居發展到現在的定居放牧,有冬營地和夏營地,按季節移場放牧。在河流兩岸有條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頑強地發展了畜飼養混合農耕文化,最著名的是在16世紀,成吉思汗的17世孫——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俺達汗),努力使明朝開放邊境「互市貿易」,鼓勵耕牧,使土默特川變成「塞上谷倉」,並在此基礎上興建了現今的呼和浩特。塞上蒙古族的農耕業具有與牲畜飼養業混合的特點,實現農畜互補。解放後,內蒙古自治區和其他省、自治區、蒙古自治州、縣積極發展畜牧、農林、工礦事業,開發各項資源。牧區逐步實現以水草為中心的草原建設,在保護和合理使用牧場、搭棚建圈、防治畜疫、改良畜種、建立獸醫網點、開辟缺水草場、推廣定居放牧,以及取水、打草、葯浴、剪毛、畜產品加工的牧業機械化等方面,都有較普遍的發展和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農區的農田基本建設、育苗、選種,以及播種、收獲、農產品加工等方面農業機械的使用和農村副業的發展,也都達到或接近內地農業的水平。農、牧業的生產力顯著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普遍改善,牧民致富的事例尤多。蒙古族牧民對國民經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國家為迅速改變蒙古族地區工業極端落後的舊面貌,一方面在蒙古族地區進行重點投資建設大型的現代化企業——包頭鋼鐵聯合企業、霍林霍露天煤礦、准格爾露天煤礦等;一方面幫助蒙古族自治地方依靠各自有利的資源條件,發展有色金屬、機械製造、煤炭、電力、化工、電子、建材、紡織、皮革、製糖、橡膠、造紙、制葯等類輕重工業。內蒙古自治區已形成門類基本齊全的工業體系,其他蒙古族自治州、縣也都有反映地方優勢的重點工業建設。各自治地方正向工業化穩步前進,輕工業和民族用品的生產迅速發展,保證了蒙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中國蒙古族的傳統醫學,簡稱「蒙醫」。歷史悠久,是蒙古族人民長期總結同大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並吸收藏醫、漢醫經驗逐漸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國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葯劑和療法,如掌握了「合迪兒」,烈性葯,以飲馬奶治療疾病,用燒紅的烙鐵治療外傷等。自元代以後,蒙醫已積累起豐富的醫療經驗,形成了一定的醫療理論,並且設立了太醫院、上都惠民司等醫療機構。至明末清初,體系漸趨完整。

蒙古醫學在診斷方麵包括望、問、切,有消、解、溫、補、和、汗、吐、下、靜、養等治療方法。治病多用成葯,並總結出飲食療、灸療、罨療、瑟博素療、皮療、溫泉療、針刺放血療、按摩療等療術。如用燒熱的鹽熱敷,用新鮮畜皮、魚皮裹療,皆有民族醫療特色。蒙古醫對治療創傷和接骨尤有獨到之處。蒙古族醫學家和葯學家還寫出一批醫葯著作,如《飲膳正要》(14世紀初葉)、《方海》(17世紀)、《蒙葯正典》、《蒙醫葯選編》、《普濟雜方》(19世紀),對中國醫學作出了貢獻。

蒙古族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明安圖(1692—1765),撰寫數學著作《割圓密率捷法》4卷,是我國用解析方法計算圓周率的第一人,為我國數學在19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國當代的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也是蒙古族學者。

蒙古族自治地方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正迅速發展。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區沒有一所大專學校,中小學學生占總人口的2.6%。到1990年自治區全區已有大專院校15所,中等專業學校80多所,普通中學5194所,小學26980所。各蒙古族自治州、縣的中、小學教育也有很大的發展。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蓬勃發展。文化館、圖書室遍布各城鎮和廣大農牧區。衛生醫療機構普遍設立,農牧區基層單位的台作醫療制度日趨健全,蒙古族人民的健康得到了有力的保證,人口迅速增長。

生活與風俗習慣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喪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點。男女都穿身寬袖長袍,束以腰帶,著高可及膝的長筒皮靴。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或束紅、黃色頭巾;女子盛妝時戴銀飾點綴的冠,平時則以紅、藍色布纏頭。他們現在的服裝式樣和鞋子已有較多的改進。飲食方面,牧區多以牛、羊肉及奶食為主,糧食為輔;農區則以糧食為主,輔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飲磚茶。居住方面,牧區多住容易拆搭、便於搬運的蒙古包。這是長期適應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圓形圍壁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部覆以毛氈,通常高約七、八尺,直徑約丈余的住室。在定居的地區,部分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出現了外形與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結構住屋;農區則多已住漢式平房,並且聚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於乘騎,出行不論遠近,均以馬代步。

蒙古族的家庭一般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組成。兒子結婚後分居,另立門戶。父母所住的蒙古包及附屬什物,習慣上由幼子繼承。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過去,子女婚事多由父母包辦,婚姻重彩禮,尚保存有妻兄弟婚習俗。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現在,蒙古族的婚姻已由父母包辦變為男女自由的選擇配偶,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在政治、經濟上得到解放,在家庭中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地位。蒙古族的喪葬,一般有土葬、火葬和野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蒙古族原有的優良傳統和健康習俗,進一步與新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相適應,得到充分的發揚。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熱情有禮、坦率誠懇,頗受兄弟民族的稱贊。各種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形成的不利於民族繁榮發展的不健康的習俗,日漸消失。同時。又產生了許多適合於新的經濟基礎,或從原有習俗轉化成的新的風俗習慣,如過去傳統的每年七、八月間隆重舉行祭神節日——「祭敖包」,已轉化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射箭、摔跤、賽馬的「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現在是具有嶄新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著重大作用的民族。

H. 蒙古族在文化方面有哪些代表作

在清代蒙古族文化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非明代蒙古所能比擬。「國語」滿文實脫胎於專蒙古文字,滿語中蒙古語屬的借詞最多。清代官書中的域外名稱俄羅斯(Oros)、察罕汗(qaganhagan)、扣肯汗(kokonhagan)等皆經蒙古介紹而採用。著作則薩囊徹辰《蒙古源流》為史學代表作,尹湛納西《一層樓》、《泣紅亭》為文學代表作。至於用漢文寫作的名家法式善、博明、壁昌等更不勝枚舉。清代官修的大型語文學著作《五體清文監》、《西域同文志》等都有蒙古族的學者參加。清代的歷算、測地、量天等科學,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許多蒙古科學家都是實際工作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在數學方面,明安圖所著《割圓密律捷法》的貢獻尤為突出。蒙古醫生的接骨技術,在石膏綳帶法傳入以前,一直流行於民間。

閱讀全文

與蒙古族的歷史著作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