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河南在歷史上作為古都的有哪些城市

河南在歷史上作為古都的有哪些城市

發布時間:2021-02-27 09:12:24

❶ 河南是哪幾朝古都

河南是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魏,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後期)的古都。

1、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2、開封: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後期)七個王朝在此建都。

3、安陽:殷商晚期都城

4、鄭州:殷商中期都城

(1)河南在歷史上作為古都的有哪些城市擴展閱讀:

河南洛陽是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的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1、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洛陽是夏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師二里頭)為都。根據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二里頭年代范圍約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

2、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商湯之後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後累計200餘年。

3、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4、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歷經500餘年之久。

5、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後遷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

6、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7、黃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8、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東晉時稱故都洛陽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

9、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洛共計330餘年。北周平齊之後,升洛陽為東京,設置六府官,號東京六府。

10、隋開皇元年(581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廢行台,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於金墉城別置總監。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里處,新建洛陽城。

11、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12、後梁、後唐、後晉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13、以上計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朝以洛為都,洛陽成為中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此外,新莽末年更始帝、隋末王世充、唐中葉安祿山都曾在洛陽立國。

❷ 河南有哪幾個城市是古都

「夏商與西周,東周抄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帝至止完」。這道急口令板印了中國古代歷史的全過程。每一個朝代都必有其歷史,每一個朝代都必有其都城。由於各種原因,都城不可能固定在一個地方,那麼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曾有過多少個古都呢?長期以來,中國歷史都記載中國有六大古都,但實際上中國有七大古都。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在「安陽古都研討會」上指出,安陽是我我國歷史上第一等重要城市。安陽作為都城有兩段歷史:第一段:自「盤庚遷殷「到商紂滅亡,共傳位八代十二王,安陽作為都城,歷時273年,安陽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穩定的國都。第二段:安陽北去20公里的古鄴城,曾為魏晉南北朝時幾個朝代的都城,當時是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後來隋文帝楊堅毀鄴城,將鄴遷移到相州(即安陽),這兩段歷史共計有300餘年。那麼,我國歷史的重要都城應該有七個,它們是: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

❸ 河南有幾個城市是歷史古都

鄭州,洛陽,安陽,商丘,開封

❹ 在河南有幾個古都,分別是那個朝代

據考古發掘和史籍記載,自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周)、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共計12個朝代,94位帝王,歷時1337年,在洛陽建都。

殷商晚期都城 安陽。殷商中期都城 鄭州。

夏朝時期,夏朝在中原地區建立。

商朝時期,先後定都於亳、西亳、囂、相、邢、殷和朝歌等地。

西周,周成王營建都城成周洛邑。

東周,定都洛邑(今洛陽)。

春秋戰國時期,宋國、陳國、衛國、管國、鄭國、許國、應國、蔡國、魏國、韓國等諸侯國都城在河南境內。

東漢,劉秀定都洛陽。

東漢末期,遷都許昌。

曹魏,曹操定都洛陽,末期遷都許昌。

西晉,司馬炎定都洛陽。

北魏統一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均定都安陽。

隋朝,以洛陽為東都,在河南設立河南郡、滎陽郡、陳留郡、梁郡等郡。

唐朝,以洛陽為東都,期間數度遷都洛陽,在河南境內設立都畿道和河南道。

武周,武則天定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

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定都於開封、洛陽。

北宋定都開封,以開封府(今開封)為東京、以河南府(今洛陽)為西京、以應天府(今商丘)為南京。

南宋,趙構定都南京應天府(今商丘)繼承了宋朝皇位,為了延續宋朝皇統和法統,定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金朝貞祐二年(1214年),遷都開封,末期遷都商丘。宋、金劃淮河而治之後,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區屬南宋。

元朝,在河南境內設置河南江北行省,開封為省會。

明朝,河南省下轄8個府和1個直隸州。

清朝,基本沿襲了明朝區劃。

(4)河南在歷史上作為古都的有哪些城市擴展閱讀:

洛陽成為古都的地理和自然環境特點:

1、地形地貌

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洛陽市位於豫西地區與東秦嶺褶皺系,地勢西高東低,有伏牛、外方、熊耳及崤山四大山脈。伏牛山自西南橫貫南部,外方山為東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貫中部伸向東北,崤山位於西部。

伏牛山海拔1500-2000米;外方山為伏牛山分支,海拔600-1000米;熊耳山海拔1500-2000米,為伊、洛河分水嶺;崤山海拔1200-1800米,境內最高點為海拔2212.5米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

2、氣候

洛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2-24.6℃,無霜期210天以上,年降水量528-800毫米,年日照為2200-2300小時,年均濕度60-70%。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滿、雹、暴雨、乾熱風等。

3、水文

洛陽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黃河為北部界河,過境長97千米;洛河過境長200千米;伊河發源於欒川縣南境伏牛山區,在偃師匯入洛河,過境長175.3千米。境內河流主要屬黃河流域,發源於伏牛山的老灌河、白河屬長江水系。

4、土壤

洛陽市土壤有2個大類、5個亞類。棕壤土分布於海拔800-1000米以上山地,以生長落葉林為主;褐土分布面積最大,各縣均有;潮土分布於河灘地帶。沙疆黑土在汝陽縣東北、面積小;風沙士在黃河岸風口處,面積極少。

5、水資源

洛陽市大小河流中分別建有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不同類型的水庫。洛陽市多年平均(1980年-1999年)水資源總量為28.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6.2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6.79億立方米,重復計算量14.96億立方米。

洛陽市平均產水規模為18.53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其中孟津縣產水模數最小,只有10.61萬立方米/平方千米,欒川縣產水模數最大為26.07萬立方米/方千米。

6、植物資源

洛陽市保有林地437.38萬畝,木本植物有85科252屬831種,占河南省的69.3%。其中,國家、河南省保護植物64種,占河南省的70%。

洛陽的森林資源主要以化工原料植物、葯用植物、油料植物、澱粉植物和野生果品植物為主,洛陽的古樹名目繁多。據統計百年以上樹齡的有49種,2000餘株,其中古樹群12處,2萬多株散生近千株。

7、動物資源

洛陽市轄區地跨世界動物地理區劃中的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分界線——伏牛山主脈。動物資源分布以分界線以北面積最大,鳥獸以狐、狼、豹、狸、獾、黃融、石雞、環頸、雀形目、隼形目、鶚形目為優勢種,其中鳥類主要集中在新安、孟津、吉利3個縣(區)的黃河沿岸灘塗濕地。

分界線以南鳥類資源多。金錢豹、梅花鹿、大靈貓、黑鶴、八哥、竹葉青蛇有少量分布,青羊、蘇門羚、金雕、紅腹錦雞、大魄、狐、獾、貂、狸、豹貓、麝等經濟鳥獸較分界線以北為多。

洛陽市擁有野生陸脊椎動物365種(另9亞種),佔全國野生陸脊椎動物的15.89%,占河南省的77.2%。其中,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12種,二級野生保護動物58種,佔全國野生保護動物種數的78.65%;河南省重點野生保護動物30餘種,占河南省重點野生保護動物的83.33%。

8、礦產資源

洛陽市地下資源儲藏豐富,有煤、鐵、鉛、金、銀、鋁、鉬、銅、鎢、鋅、錳、鑽、鎳、鉀、鈾、鈦、家、石英石、石棉、石膏、石灰石、英石、水晶方解石、金剛石、梅花玉、硫磺、磷礦、雲母、耐火鉛土、耐火材料石、大理石、浮石、鑄石、青石、白雲岩、花剛岩、鉀長石等4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南

網路-洛陽

❺ 河南省的四大古都分別都是哪幾朝的古都

1、鄭州:夏、商、管、鄭、韓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重點支持的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歷史上,夏、商、管、鄭、韓建都於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設州。

2、洛陽: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歷史上先後有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

3、開封:夏朝、魏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

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

4、安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

歷史上,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安陽建都。安陽名人中,有盤庚、商王武丁、奴隸傅說、女將軍婦好、文王、西門豹、藺相如、信陵君、項羽、曹操、三朝宰相韓琦、抗金將領岳飛等。

(5)河南在歷史上作為古都的有哪些城市擴展閱讀

中國古都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眾多的政權中,夏,商,兩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兩宋,金,元,明到清朝予以認可被視為正統朝代其中只有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這八大古都曾作為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首都。

京都的遷移還必須考慮各種地理因素:

1、京都應建立在經濟發達、富饒的地區,以維持統治集團的物質需要;

2、京都應選擇全國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以利政令四達,制內御外;

3、京都應選擇憑險可守的自然條件,以使其不為外力摧毀,國家長治久安。

歷史上任何政權都城位置的選擇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條件,而只能根據當時的主要矛盾,選擇相對有利的地點,所以都城的選定往往反映該時期總的形勢。反之,都城一旦確定,也對整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

參考資料來源:鄭州市人民政府-鄭州概況

❻ 河南有哪些地方,曾經是古代的都城

有開封、洛陽、安陽、濮陽

商朝中期首都是安陽

周朝末年韓國的都城新鄭專和魏國的都城大梁以及屬五代時期, 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還有北宋首都都是現在的開封

西晉也曾把濮陽做過一段首都

隋朝的首都是洛陽

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佔有三個 (洛陽、開封、安陽)。

❼ 河南的古都有哪幾個城市

開封、洛陽、安陽、中國七大古都里,河南省就有3個。

❽ 中國的八大古都河南有那些

屬於河南的古有安陽、洛陽、開封和鄭州四個古都。

20世紀20年代,學術界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並稱為「五大古都"。

30年代又將杭州加入,合稱為「六大古都」,此後「六大古都」的說法一直沿襲到80年代。

1988年8月安陽市舉行的中國古都學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達成共識,在之前的基礎上加入安陽,出現了「七大古都」。

2004年11月,於鄭州舉辦的「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術研討會2004年年會」上,經到會的考古學家、殷商史學家與古都學家的討論,一致同意將鄭州列為「大古都」,與北京、西安、洛陽、安陽、開封、南京、杭州合稱為「中國八大古都」。

所以現在中國是有八大古都,河南有:鄭州、洛陽、開封和安陽四個。

(8)河南在歷史上作為古都的有哪些城市擴展閱讀

古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定。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向外拓張形勢的需要,京都常常從舊都遷往更為合適的新地。在中國歷史上,不僅許多政權在自身發展中經歷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轉移,而且從整體看,歷代京都還呈現出先以東西向遷移為主,後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變換。

京都的遷移還必須考慮各種地理因素。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或者在全局范圍看呈鼎立之勢的大的政權的首都,又稱都、都城、國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

夏代是中國國家形成的標志,也是中國都城出現的開端。傳說中的夏都有:二里頭(今洛陽東),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斟鄩(今河南偃師西南)、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原(今河南濟源西北)、老丘(今河南開封東北)、西河(今河南安陽湯陰東北)等地。分布在豫西潁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晉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區,遷移不定。

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發現兩個工程量很大的宮殿建築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遺址、作坊遺址、窖穴和墓葬群,與夏文化時代相當,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紀商湯(即湯)滅夏,始建都於南亳(今河南商丘)。

其先,商人都城已有過八次遷徙,此後又有六遷,為囂(今河南滎陽東北)、相(今河南內黃東南)、邢(今河北邢台,一說山西河津市東南)、庇(今山東鄆城)、奄(今山東曲阜)、殷(今河南安陽)。盤庚遷殷之後,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遷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處離宮朝歌(今河南淇縣)。殷(安陽)是商代鼎盛時期的國都,為研究中國奴隸社會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較為完整的實例。

❾ 河南省有幾個古都

河南一共有四個古都,鄭州,開封,安陽是七朝古都,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去過去那邊遊玩的話,我建議去這幾個城市看看,另外漯河市也是一座不錯城市,環境很好,是中部最具有投資的城市,也是中國的第一座食品名城。

❿ 河南省的古都有哪些

洛陽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位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後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亳。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亳。商都西亳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點。「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亳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庄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亳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亳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古商城,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兩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東都洛陽
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鄏」。郟鄏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里。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五、西漢初都雒陽
西漢初,高祖劉邦定都洛陽。《史記·高祖本紀》載:「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 後來,「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本來, 「高祖欲長都雒陽」,後來「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
六、東漢都洛陽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繼秦朝和西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由光武帝劉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斷代史—《後漢書》,即記載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東漢一朝共196年歷史。東漢一朝中發生了許多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如在東漢大軍的打擊下匈奴人西遷進入歐洲、造紙術的發明和以「永平求法」為代表的佛教東來,均為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陽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魏國(公元220年-266年),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八、西晉都洛陽
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洛陽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業之一。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這一舉措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東京
楊廣繼位後,決定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供賦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煬帝楊廣親自赴洛,他先去巡視了漢魏故城。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東西狹長,北高南低,洛水北滾還經常浸倒城牆。他認為此處做都城不甚理想,於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闕,只見北自邙山南至龍門的這片地區,南北開闊,東西平坦。四周群山環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澗四水縱橫,其中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且有漕運之便。便隨口說道:「這不是皇城龍門嗎?為什麼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隨從蘇威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這個地方,而是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於是敕有司於洛陽的故王城東,漢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營建東京,命尚書楊素任營建東都大監,納言楊達、將作大臣宇文愷為副監,每月役丁200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為營建新都,隋煬帝「發大江以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資治通鑒》卷180《隋紀》四)。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費時達一年,一座周圍達27公里,宮殿苑囿巍峨壯麗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洛陽成為南北交通要樞。同時,洛陽也是國際性商業都市,市內有三市,即豐都市,通遠市和大同市。豐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東,亦稱東市。據《大業雜記》載:「豐都市周八里,通門十二,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榆柳交陰,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餘店。重樓延閣。五相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隋煬帝率百官於大業二年(606年)四月到達洛陽。當時「自伊闕,陣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隋書·煬帝紀》),聲勢十分浩大。隋煬帝都洛後,於大業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改洛州為豫州,後又改為河南郡,轄河南、洛陽2縣,縣治在京城內。洛陽縣在茂德里,河南縣在政化里。隋唐洛陽城以其「前直伊闕,背依邙山,左瀍右澗,洛水橫貫其中,有河漢之像」的地理環境因素,及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布局和整齊的劃一里見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陽
自唐載初元年九月(690年)自號「聖母神皇」的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並號洛陽為「神都」直至(705年)於洛陽「上陽宮」病逝,在位15年,也就武則天創建武周政權。武則天在位時間,武則天從執政到稱帝,共50餘年之久。
十二、唐末遷都洛陽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九月,朱溫與張全義曾奏請昭宗遷都洛陽,未果。但朱溫還是常令張全義營修洛陽宮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應遷都洛陽。朱溫遂征發河南、河北諸鎮丁匠數萬到洛陽,由張全義負責大規模修繕洛陽宮殿,江、浙、湖、嶺各鎮也都輸送財物助之。四月,洛陽宮室全部修繕完畢。同年,昭宗遷都洛陽。洛陽城經過張全義數年營建,
十三、後梁遷都洛陽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禪位於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
十四、後唐遷都洛陽
後梁龍德三年(923),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
十五、後晉都洛陽
後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開封 夏 戰國魏 後晉 後漢 後周 宋

新鄭 東周鄭 韓
商丘 北宋的南京

閱讀全文

與河南在歷史上作為古都的有哪些城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