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介紹中山鄉土文化的文章
(這個可能說是比較有名氣的,百度網路)
中山鹹水歌鹹水歌是民歌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廣東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網地帶的農民和漁民中,而中山坦洲則是珠三角地區鹹水歌的代表區域。 鹹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又稱"鹹水嘆"、"嘆哥兄"、"嘆姑妹"、"白話漁歌"。溯源早在明末清初鹹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帶。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們為調劑生活,增加村與村之間的友情,逐漸形成了一種對歌酬答的習俗。各地多半在農忙之前或收獲之後,搭起歌台,進行比試;中秋節時,還把船搖至江心,連成"中秋鹹水歌擂台"。編輯本段藝術特色鹹水歌在中山坦洲歷史最為悠久,流傳廣泛,曲目豐富,至今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唱法,如採用粵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襯詞用"啊咧"、"啊",襯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歌唱的即興性很強,隨字求腔等。傳統的鹹水歌內容以情歌為主,其代表性曲目有《對花》、《海底珍珠容易》等。"鹹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廣東中山縣,因歌腔的不同而分為"中山鹹水歌"、"大繒歌"(流行於中山大繒的鹹水歌)、"姑妹歌"(加襯詞"姑哩妹"的鹹水歌)、"高堂歌"(流行於高堂地區的鹹水歌)等。編輯本段結構分析歌詞為上下句結構,每句字數較自由,同節(上下句)同韻,換節可以轉韻。《對花》是中山"鹹水歌"的常用曲目,它與北方地區的"對花體"民歌有一些共同的問句方式,具有本地特點的是對歌者相互之間的稱謂和旋律進行,如僅"妹好啊咧"、"弟好啊咧"就出現了四次,加上"好妹啊?臘、"好弟啊?臘兩個襯句,大大增加了它特殊的地方色彩。鹹水歌的結構:鹹水歌有長句,短句兩種形式,各有不同的音調和拉腔,而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它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組成,也就是單樂段體,這種單樂段體多數用在獨唱或是問答式的對唱曲中;也有由四個樂句組成的復樂段體;有時,因為歌頭、襯詞,或者是敘事的需要,會把樂段擴充或延長,從而構成不拘一格的自由體,如"長句鹹水歌",或是敘事形式的長詩,但其結構基本上還是保持在四句為一樂段的復樂段體。編輯本段旋律分析鹹水歌的旋律:它是以第一、二樂句為基本形態作旋律發展,除了歌頭、中間的停頓和歌尾基本固定外,中間的旋律都是圍繞主音以二度級進、上行或下行、加花或減花來表現;樂句中間的旋律構成多數是"因字落腔",服從於語言聲調的高低,處理比較機動靈活。因此,同是一個唱腔的"鹹水歌",第一段詞的旋律和第二段詞的旋律就會有所不同,只是它的歌頭、歌尾或拖腔不變,這就形成了"鹹水歌"的特點。而從生活狀態上來說,鹹水歌的節奏,是與水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這就好比藝術的產物,與藝術的創作者永遠有著一種"神秘"的聯系。這種聯系或許就是一種"共鳴",節奏上的共鳴。水上居民的生活,是搖擺的,因為要劃船,因為水會打在船身上而使船開始搖晃;所以,鹹水歌也是在搖擺或劃漿的基本節奏上組成的,是以正規節奏為主,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替使用,又因語言和感情的需要,出現附點音符和切分音,從而使不正規節奏在對置上起著變化,給人以優美,流暢的感受。聽著鹹水歌,恍如看見水上千帆相競的壯美景象。編輯本段傳承意義坦洲是中山民歌的發祥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山鹹水歌曾鼎盛一時。文化大革命期間,鹹水歌被禁唱,十年的斷層對坦洲的鹹水歌沖擊很大,今年七十歲的老人可能還依晰有記憶,而50歲的人只能是會唱一點點。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代著名歌手,如由五十年代起就全國、全省聞名,一直是鹹水歌頂樑柱的歌王何福友、梁容勝、陳石等相繼去世,現在坦洲現存能有系統地唱鹹水歌的已不會超過10人,而且他們大多年事已高。再加上外來文化的大量湧入和年輕一代文化意識、價值取向的改變,使鹹水歌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關方面調查顯示,當地多數人已不知鹹水歌為何物,鹹水歌的瀕危狀況可想而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中山鹹水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貳』 鹹水歌--高堂歌歌詞
鹹水歌鹹水歌是流行於中山市坦洲鎮附近的大沙田區的民歌,是勞作的人們在田間、基圍、河堤樹下自娛自樂和談戀愛時唱的民歌。
鹹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又稱「白話漁歌」,主要流傳於中山、珠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地。此外,廣東沿海其他地區如陽江、電白及香港長洲島、澳門等地有與「正宗」鹹水歌曲調相近的漁歌。上述這些地區長期同大海的鹹水打交道,鹹水歌之得名即與此有關。鹹水歌一般由上下兩句組成單樂段,或由四個樂句組成復樂段。有獨唱、對唱等形式。而以後者為主。對唱採用男女互答形式。
鹹水歌,大沙田的活化石
「浪拍海灘銀光四濺,江心明月映照漁船。大姐放紗小妹上線,漁歌對唱水撥琴弦……」清新自然的水光山色,委婉動人的古箏伴奏,原汁原味的名家對唱,《月下輕舟泛漁歌》讓人如痴如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我們對西方的交響樂和鋼琴頂禮膜拜的時候,驀然回首,發現一首首經典的民歌,猶如一顆顆散落於民間的明珠,拂去歲月的輕塵,它們依然搖曳生輝。
由來
鹹水歌是疍家人口耳傳唱的口頭文化。清人屈翁山的《廣東新語·詩語》中記載:「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可見鹹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過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斷來到珠江口沿海一帶沖積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門、順德等地,以種禾、蔗、蕉、養魚為主,同時也種桑養蠶,操捕魚業,人們稱他們為「疍家人」,講疍家話為主。他們在開發美麗家園的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產生了豐富的民歌。坦洲是咸、淡水交匯的中心地帶,更是落足的好地方。故此,中山鹹水歌,坦洲最為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仍然保留著傳統唱法。
『叄』 歷史最為悠久的佛寺建築是什麼
鍾山人文景觀抄眾多,歷代風物薈襲萃,多處名勝史跡和紀念建築琳琅滿目,錯落有致地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鍾山是古都南京的驕傲,古都南京的聖地靈谷寺在鍾山風物中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佛寺建築。在六朝時期,鍾山寺宇很多,梵宮剎宇林立,鍾磬之聲相聞。歲月滄桑,歷代迭有興廢,至今僅山左之靈谷寺尤具規模。
特別是靈谷寺中的無量殿形制高大,全用磚砌,不用寸釘片木,故又稱無梁殿,為國內現存同類建築中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者。
靈谷寺
『肆』 鹹水歌的由來與歷史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河涌交錯,水網縱橫的水鄉孕育了水上人家(疍民),水上人家在這種生活環境中又創作出了富有水鄉情懷的水上之歌------鹹水歌。人在發展的歷史中創造了文化,而文化在發展的歷史中也影響著人。了解、保護、傳承、發展家鄉的文化,有利於加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家鄉人的凝聚力,為家鄉的發展作出貢獻。因此,本文將從起源、發展、內容、特色、價值等方面詳細介紹中山當地的特色民歌----鹹水歌,最後講述我與鹹水歌的故事以及學習中的感悟。望讀者能因此產生共鳴,進而加強對自己家鄉文化的了解,增強生活中的感悟
關鍵詞:中山鹹水歌;水上民歌;種類與內容; 藝術特色;價值與功能;保護繼承與改革創新;鹹水歌與我
一、鹹水歌的簡介
鹹水歌,古稱「疍家歌」,又名「沙田民歌」或者「水上民歌」。廣東水上居民被稱做「疍民」,他們主要生活和流動於南海沿岸的鹹淡水交匯區域,他們以廣府方言演唱的歌稱為「鹹水歌」,意即喝鹹水長大的人所唱的歌。鹹水歌是廣東漢族民歌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廣東省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網地帶的農民和漁民中,而中山坦洲則是珠三角地區鹹水歌的代表區域。它是當地漢族勞動人民在田間、基圍、河堤樹下自娛自樂和談戀愛時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中山坦洲鹹水歌極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將圍繞中山坦洲鹹水歌展開。
二、鹹水歌起源與產生原因
關於鹹水歌的起源至今亦存在諸多爭議,還沒有定論。第一個把鹹水歌記載於典籍的是明代的文學家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記載「諸疍以艇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家未聘,則置盆草於梢,以致媒妁。婚時以蠻歌相迎,男歌勝則奪女過舟。」這里的「蠻歌」就是指鹹水歌。鹹水歌不僅出現得較早,而且鹹水歌還是外國人最早了解的一種中國民間歌曲。鴉片戰爭前,一位英國商人對鹹水歌十分感興趣,於是專把其記錄下來,編成書籍並稱之為「中國情歌」。從而使鹹水歌成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國民歌之一。
至於鹹水歌產生的原因與疍民的早期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疍民旅舟而居,大部分時間都在船上度過,受嚴峻的自然條件,如惡劣的天氣狀況以及有限的生產生活條件的制約,如缺乏娛樂措施。所以,唱歌成為他們的表達情感、傳遞信息、鼓舞精神不可或缺的途徑。疍民終日在茫茫大海上勞作,缺乏與外來人群交往,歌聲可以使他們宣洩內心的苦悶,驅除身心的疲勞,勇於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摒棄內向、保守的心理。
『伍』 中山有什麼歷史比較悠久的寺廟
西山寺是免費的參觀,如果要燒香最好到山上買,1元有一小捆香。西山寺各殿不大回,但俗話稱「麻雀雖答小五臟俱全」,該有的都有,各殿門旁會有木箱,香油錢就是放在那的。最右邊的殿可以取閱書籍。逢初一十五這旁邊的一個協會都會有齋菜供應,出了寺廟可以往上走走,那裡右很多提供休息的椅子,綠蔭環繞,微風徐徐,很愜意。此外,西山寺下有個孫中山和宋慶齡的石像,這是孫中山經過的地方之一,可以在那照相。
除了西山寺外,中山還有其他寺廟。在大信那邊就有個歷史也比較悠久的寺廟,叫「白衣寺」,裡面的佛書較多,還有磁帶、光碟,都是免費供應的,雖然佛殿沒有西山寺多,但佛殿較大,也是中山很多信佛之人常去的地方,也值得一去,去完後,可隨便逛「大福源」。不過,好像目前正在修葺當中,不曉得能不能去。
『陸』 中山鹹水歌
鹹水歌是流行於中山市坦洲鎮附近以及民眾鎮一帶的民歌,是勞作的人們在田間、基圍、河堤樹下自娛自樂和談戀愛時唱的民歌。鹹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
『柒』 哪個城市是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城市
番禺,即今廣州。
在秦朝以前,廣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並不版為化外之地。周夷王權八年(公元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為廣東地區的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郡,廣東屬南海郡。漢初趙佗據嶺南三郡稱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復置南海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被收入交州。交州刺史治為廣信(今封開縣),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後將廣信以東劃為廣東,廣東得名由此而來。
『捌』 廣東四大文化是什麼哪個文化歷史最悠久
廣東四大文化是:
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
廣府是中內原移民和當地越容人的混合,可以從秦開嶺南算起
客家是宋以後才真正成型的
潮汕人最早是唐代從福建過來的,逐漸形成一個亞文化區域
雷州雖說有很長的考古歷史,但現在的雷州文化其實是閩南文化的分支,已經和古代不同,這些人大多數是宋以後遷入的。
『玖』 廣東哪個城市的歷史最悠久
在秦朝以前,來廣東是越族源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並不為化外之地。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為廣東地區的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郡,廣東屬南海郡。漢初趙佗據嶺南三郡稱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復置南海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被收入交州。交州刺史治為廣信(今封開縣),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後將廣信以東劃為廣東,廣東得名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