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軍在遵義會議後為何能擺脫國軍
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回圍追堵截的艱答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Ⅱ 遵義會議後,紅軍取得重大勝利的四件歷史史實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
四渡赤水是在雲貴川邊界地區機動作戰,與數倍於己的優勢敵人周旋,東西馳騁千里,南北往返數次,聲東擊西,調動敵人,妙趣橫生,精彩紛呈,被譽為戰爭史上的奇觀。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渡過金沙江,奪取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親自指揮的一個決定性戰役。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澤東以自己特有的偉大戰略眼光,靈活指揮3萬餘人的紅軍,與10倍於己的優勢敵人周旋,東西馳騁千里,南北往返數次,忽南忽北,聲東擊西,屢用奇兵,調動敵人,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跡。在四渡赤水作戰中,紅軍進行了大小40餘次戰斗,共殲敵1.8萬餘人。中央紅軍從此一反長征以來的被動挨打局面,取得了戰略轉移的主動權。四渡赤水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筆」。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江,就有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恍然大悟,認定紅軍的目的既不在貴陽,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無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就在紅軍進抵金沙江前夕,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隻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未說,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一條船。原來這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後來,他們又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從水裡撈出了一條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沒有在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繞圈子,時東時西,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5月9日在樹節渡順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是紅軍已經毀船封江,遠走高飛,無影無蹤
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1日,中央紅軍從冕寧瀘沽地區分左右兩路北進。5月24日,中央紅軍先遣隊紅一師第一團夜襲安順場(在四川石棉縣境內),消滅守敵兩個連,奪得渡船1隻。5月25日 ,紅一團一營二連17名勇士,由連長熊尚林率領,乘木船戰勝激流駭浪,沖過敵人的重重火網,強行渡過了大渡河。紅軍從當年太平天國石達開全軍覆沒之地殺出一條生路。盡管紅軍大部隊沒有全部從這里渡河,但這一英雄壯舉震撼了敵人,也為紅軍沿大渡河兩岸北上夾擊瀘定橋守敵創造了有利條件,對紅軍奪取整個大渡河戰役的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飛奪瀘定橋
瀘定橋的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由川軍第三十八團主力防守。在紅軍到達之前,守軍已將鐵索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鐵索鏈懸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1935年5月29日, 紅軍左縱隊先頭部隊紅四團一營二連22名英雄,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敵人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向東橋頭攻擊,勝利佔領大橋。紅軍後續部隊跟進,迅速擊潰守敵一個團,佔領瀘定橋。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渡過了大渡河。這樣,蔣介石企圖使中央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徹底破滅。
Ⅲ 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遵義會議去了哪裡
革命的成功並不容易,都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紅軍一共經歷了五次圍剿戰爭,在五次反圍剿戰爭中均以失敗告終,這也是紅軍的元氣大傷,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於裝備和人員的懸殊,最終還是在反圍剿行動中失敗了。直到遵義會議的召開,是紅軍革命歷史上偉大的轉折點,這也是為了糾正李德、博古、李明等人的錯誤思想而召開的。
結語:雖然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給紅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為紅軍革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在李德剛開始到來時,不給他太高的指揮權,而是讓他慢慢地熟悉紅軍的情況,也許結果就會不一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只有真正深入剖析了解情況和形勢,才能扭轉局面,反敗為勝。
Ⅳ 紅軍遵義會議後第一個軍事行動是什麼
應該是土城戰役。
遵義會議後,紅軍分三路向赤水河以東地區推進。毛澤東在內向土城容鎮行軍途中,見這一帶道路兩邊皆是山谷,便同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蹉商,如果追兵孤軍深入,紅軍可以在土城以東的青杠坡利用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圍殲川軍郭勛祺師,保障下一步順利北渡長江。這場戰斗是毛澤東提議而由紅軍總部決定的,以紅三、五軍團為主力。1935年1月28日,戰鬥打響後,川軍遭到重創,但紅軍也出現了不少傷亡。經過連續幾個小時激戰,沒有取得較大戰果。後來從抓獲的俘虜番號中才發現,原來的情報有誤,敵軍不是四個團六千多人,而是六個團一萬多人。對川軍的戰鬥力也估計不足,川軍的後續部隊又迅速趕到,形勢對紅軍逐漸不利。紅軍總部立刻派陳賡、宋任窮率領軍委縱隊幹部團上前增援,朱德總司令再親臨前線指揮。幹部團在陳賡的指揮下猛打猛沖,穩住了陣腳。此時原已北上進攻赤水城的紅一軍團也回師增援,鞏固了陣地。這一仗沒有殲滅土城附近的川軍。所以說土城戰役是失敗的,當然也有所謂主流黨史學家認為是為四渡赤水創造了條件,本人不贊同。
Ⅳ 遵義會議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
為了擺脫尾追和堵擊的敵軍,毛澤東同志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
會議意義
1、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
2、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它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
Ⅵ 遵義會議在長征前還是後
遵義抄會議是在長征期間開的襲,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長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6)遵義會議後的歷史紅軍在哪裡擴展閱讀:
會議意義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
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 。
參考資料:網路-遵義會議
Ⅶ 紅軍的發展歷史
紅軍的發展史:
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 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 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及其他革命武裝正式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紅 軍在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 軍、第二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等部隊。
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 皖、湘贛、瓊崖、左右江、閩浙贛、川陝、湘鄂川黔、陝甘寧以及其他革命根據 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數次大規模的「圍剿」。至1933年秋,全國紅軍發展到 30萬人。但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排擠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中央紅 軍未能打破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並受到很大損失。
除陝北紅軍外,各地紅 軍主力都先後退出原來的根據地,進行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紅軍在中 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和指揮下,粉碎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 艱險。於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保存了革命 骨幹力量約3萬人。
抗日戰爭開始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 主力紅軍改名為八路軍;堅持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 安徽等8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名為新四軍。
Ⅷ 遵義會議後紅軍長征取得了哪些重大勝利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
Ⅸ 遵義會議的歷史地位
遵義會議的歷史地位: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它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在黨生死攸關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使紅軍在極端危險的境地得以保存下來,勝利地完成長征,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面。
它證明中國共產黨完全具有獨立自主解決自己內部復雜問題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9)遵義會議後的歷史紅軍在哪裡擴展閱讀
會議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
為了擺脫尾追和堵擊的敵軍,毛澤東同志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