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川歷史最悠久的高中和大學是哪個
川大
㈡ 廣東和四川講方言很正常,為啥上海人講方言就被認為排外
㈢ 廣東哪個城市的歷史最悠久
在秦朝以前,來廣東是越族源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並不為化外之地。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為廣東地區的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郡,廣東屬南海郡。漢初趙佗據嶺南三郡稱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復置南海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被收入交州。交州刺史治為廣信(今封開縣),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後將廣信以東劃為廣東,廣東得名由此而來。
㈣ 四川省和甘肅省那個好啊那個的歷史久遠
伏羲女媧夠早吧 秦的發源地 河西四郡 絲綢之路 等等 那個沒有成百上千年 李氏發源地都在甘肅回 不說答了免得招來噴子
八千年歷史看甘肅 不是鬧著玩的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葯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西王母降凡於涇川縣回中山。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隴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㈤ 廣東人填四川發生在什麼年代,具體背景怎樣
《四川通志》:「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廣義的包括陝西的南部)省僅餘人口 9萬餘人,清朝康熙年間,經歷過兵荒馬亂、刀光劍影的四川盆地終於平息下來,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員也開始走馬上任了。在這些躊躇滿志的官員眼中,四川(廣義的包括陝西的南部)不知是怎樣的豐肥沃土。然而當他們騎馬、坐轎趕到新的官邸以後,才發現傳說中的天府之國竟然是這般的荒涼殘破、千瘡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憂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表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他說:「我被皇上榮幸地任命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員,來到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地方一展宏圖。但現在當我站在滿目瘡痍的昔日天府,增賦無策,稅款難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寢食俱廢。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報國效忠朝廷。經過幾日思索,我覺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徠移民開墾土地,重建家園,除此似無別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戶部題本》】。
與此同時,張巡撫還在奏摺中提及了一些移民辦法。比如,可以命令與四川相鄰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戰爭而背井離鄉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記注冊,然後由四川「差官接來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項移民政策,通過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來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龍椅上也正為全國的稅收和重建問題焦頭爛額。他接二連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摺,召集相關部門聽取有關匯報,正式頒布了一份名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的詔書,下令從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
(注釋:歷史上陝西南部一直隸屬於四川,由於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為了鞏固統治,將四川北部漢江流域的兩個府——漢中府和興安府劃入陝西,以使四川無險可守,因此廣義上的四川還包括陝西的南部兩個市,漢中市和安康市。湖廣移民到達四川的路線,基本上是逆長江而上經重慶達到,而湖廣移民到達陝西南部是走的另外一條線路,首先,移民到達漢口、荊州、襄陽一代,逆漢江而上到達漢中府和興安府,由於到達四川和到達陝西南部的移民結構基本類似,因此兩地在文化,飲食,方言習俗等方面有極大的類似,例如陝南中部的西鄉縣和石泉縣,口音非常接近四川方言,建築風格也是典型的四川民居,再往東去的漢陰縣,則四川元素少一點,漢陰縣在各個方面和石泉縣相比,其湖南特點要更加顯著,四川特點要稍微淡一點,再東面的安康、旬陽則更多的接近湖北和關中,這也是因為移民的多元化而導致了文化的差異性,正所謂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說的正是陝西南部,因此,陝西南部和四川自古是一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曾在安康發掘出來的古巴國遺跡,也驗證了陝南在歷史上和四川同屬於巴蜀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
具體歷史片段:
「湖廣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數十年間,四川由於戰亂、瘟疫及天災接踵而至,境內人口銳減,耕地荒蕪。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為了解決四川勞動力和生產糧食的問題,採取「移民墾荒」的舉措,全國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湖廣省等十餘個省的移民相繼到四川定居,其中來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據統計這次移民的持續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入川人數約一百多萬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數達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對麻城移民在「湖廣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談點看法。
湖廣省介紹:
湖廣或「湖廣行省」、「湖廣省」,為元朝和明朝時期直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的國家一級行政區。
湖廣行中書省,全稱為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元朝時直屬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簡稱「湖廣」或「湖廣省」,在當時曾被稱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廣行省。
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因擬取鄂州而別稱鄂州行省。十四年(1277年),並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長沙。十八年(1281年),遷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漢武昌)。
湖廣行中書省為全國的10個行中書省之一,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廣西、海南全省及 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下轄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興國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陝西南部地區屬於四川行省管轄。
一、實施「湖廣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國移民歷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廣填四川」是歷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清軍大肆濫殺,地方豪強結社自保,鄉村無賴造反。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戮。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
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系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才征稅。並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形式和人數
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佔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 從地理位置來看,湖北省地理位置離四川最近,又有長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條件下,是最佳進入四川的路線了。所以湖北麻城從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進入四川落業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條件有三:一是麻城離重慶不遠;二是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與張獻忠農民起義有關。張獻忠在鄂屯兵時間長,後又轉戰湖廣、江西,特別是麻城,有許多農民入伍。故張獻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張獻忠失敗後,有一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縣的移民都是來自湖廣省,尤其以麻城孝感鄉鵝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設四個鄉,明成化年間並孝感鄉入仙居鄉內)為多。當時朝廷頒發「楚民實川之詔」時,基層的實施部門採取武的辦法強行捆押方式,把一個個村子圍住強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僅大地名相同,連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馬識途的祖先來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間,馬氏四兄弟從麻城奉旨墾荒,他們從長江溯江而上,到達忠州(今忠縣)境,離石寶寨十多里的彎丘和沙地壩落業,以後這里的小地名就叫馬家山和馬家灣了。馬氏四支人在這長江邊的平出村共繁衍後代千餘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蕪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鄉,以種田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葉在「湖廣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於是攜妻帶子,從長江水路進入四川,最終選在成都府的新繁縣與彭縣交界的平原上,著水溝插占務農。三是經商入蜀。清前期湖北與鄰省四川的貿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從事貿易的劉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劉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後偕妻沿途貿易到中江定居。四是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龍安營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廣麻城人,入四川後任都司改職後,遂家於江油縣全門鄉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數整個明末清初的移民達一百多萬人,有一半來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約有30萬人左右。麻城無疑佔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筆者查閱麻城清代歷朝縣志,對移民這件大事均無記載。據清光緒8年刻本《麻城縣志》戶口記載:明嘉靖35年冊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萬曆47年冊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冊定人口110287人。從這個數字推論,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當然這裡面還包括參加張獻忠農民起義人員在內。但估計移民人數有3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如果屬實,佔到湖北移民人數的10%。在縣級當中應當是較多的。這還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數。如果算在一起估計不下10萬人。據四川大學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慶、合川、南溪、廣安四地58份族譜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戶,其中湖廣佔有85戶,而這85戶中有65戶來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對集中管理。如在雲陽「邑分南北兩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時由湖廣麻城孝感敕徙來者,北岸則皆康熙、雍正間外來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較多」。(咸豐《雲陽縣志》)對入籍移民,加強戶口管理,印照驗收,編入保甲,使其安心務農。
第二,引進新的農作物和種植技術。如麻城的紅薯、甘蔗、蠶桑、種煙等農作物和技術被移民傳至四川。
第三,促進商業發展。麻城籍商人從事山貨、糧食等重點行業,還從事鐵鍋、布行、麻行、酒行、豬行、磁器、雜糧等貨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鄰水縣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鄉甘承先率領同族移住復盛甘家溝,歷數百年,子孫繁衍,發展成為鄰水人數較多的姓氏。現集中分布於復盛、豐禾、八耳、石永等地。並散居在縣內各地」。
第五,傳播文化。如麻城人闞昌言,是雍正8年進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陽縣知縣。他在任內「常巡視隴畝,勸課農桑」,根據四川的自然條件及經濟狀況寫成了《家事說》一書。該書就天時、地利、人力三方面,分別講述抓緊農時、改良土壤、講究耕作技術諸多農事。
第六,移民戶與麻城保持著聯系。著名作家艾蕪的家族湯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從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帶著「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韻文來的,後代相傳。到艾蕪的父親一輩是「坤」字輩,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編排名字不夠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訪問祖先的家族,才帶回好些韻文,印到族譜里去。頭兩句是「道繼寬仁著,功昭勇智聞」,艾蕪按此韻文為「道」字輩,他被其父親取名為湯道耕。
四、一些縣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廣安州(廣安)「惟湘鄂特多,而黃麻永零尤盛」。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又據毛毛著《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載:鄧小平的家鄉是廣安縣。前面提到光緒廣安州志載入籍廣安的湖北省黃安、麻城人約佔三分之一。而鄧小平的祖輩也可能是從麻城移居去的。據毛毛在書中介紹:「有許多研究我父親生平的人,都曾考察過我們家庭和家族的歷史。有的說我們家是從湖北遷來的移民。——連我的叔叔也說,小時聽大人說,鄧家是從湖北遷移來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第23頁)毛毛的叔叔鄧墾在武漢工作,他曾多次去過麻城,認為鄧家祖輩是麻城人。可見鄧小平同志的祖輩也很可能是從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鄰水縣。據該縣志載,移民姓氏有65種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該省之麻城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灣掛印總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鄉包元恆率領同族移住興仁鄉綠豆灣落業,現集中分布於興仁、護鄰、石滓等地」。
第三,新寧縣(今開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張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遷入分別落業於接龍橋、沙樹灣、張家灣傳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鄭、高、薛姓。
第四,彭縣(現名:彭州市,又名天彭。屬於成都市管轄內縣級市)。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遷蜀,居彭縣野鴨河,今萬年鄉一帶。黃姓清康熙年間由麻城遷居彭縣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縣。大姓張氏,於前明時由麻城遷居金堂縣關東外,數世科舉。至今15代。
第六,宣漢縣。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遷入。明代有49支姓氏遷入,其中麻城占據22支。清代遷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縣。王姓一支是清初從麻城遷入,至今約傳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處。不少鄉有宗祠。張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縣,至今傳16代。
第八,岳池縣。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遷入縣三鄉;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時期入本縣四鄉;傅姓麻城孝感鄉,清乾隆12年入本縣。蔣姓於清康熙21年遷入6個鄉。此外南充縣、潼南縣、新都縣等麻城遷入者都比較多。
五、麻城移民中優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學者較多
最近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家之路》第二輯,載有北京大學著名經濟學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憶》,文章說:我的祖先本來是湖北省麻城縣人。因為明代末年,張獻忠領導農民革命運動,後來被政府軍鎮壓,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蕪起來,無人耕種。於是清朝政府採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於康熙年間從湖北麻城縣搬到四川來的(現在四川人,其祖籍多半都是從外省移居過來的)。
據《深圳特區報》曾載楊泉撰寫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鵬》,其中寫道:「據李家的家譜記載,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縣,後來才遷居四川慶符縣,在什麼年代遷居,不得而知。」據麻城派人到四川高縣慶符鎮調查,找到1936年《重修慶符李氏族譜》,其序中說:「吾慶之李,自湖北麻城遷居於此,已數百年。到今家世耕讀,代有其人。」宗譜跋言中說「吾家在楚時宗派,自明季兵災,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灣總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馬識途、艾蕪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㈥ 四川省到廣東省和東北省哪個更遠
四川省到東北三省更遠。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
㈦ 四川省哪個城市比較有發展前途
宜賓市.
宜賓因金沙江、岷江在宜賓交匯始稱長江,故宜賓市又稱「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舉世聞名的名酒五糧液,即產於這里,發達的釀酒工業使宜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酒都」。宜賓市是長江上游開發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譽.
宜賓:YIBIN
穿越了40000多年的歷史時空,承載3000多年的釀酒史,2780多年的建城史,是長江上游開發最早的古老城市之一。
位於四川省南部,北緯27°50′~29°16′、東經103°36′~105°20′(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28°47′、東經104°36′)。東鄰瀘州市,南接雲南昭通市,西界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北靠自貢市,東西最大橫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50.4千米。
【別稱】 敘府/戎州/酒都
酒聖節【古稱】 僰道,為僰人聚居之地
【面積】 13283平方公里
【人口】 總人口526.98萬人(08年)
【郵編】 644000
【代碼】 511500
【拼音】 Yibin Shi
【區號】 0831
【車牌】 川Q
【區劃】 轄1區9縣
【民族】 除漢族以外,還居住有苗、彝、回等24個少數民族,其中苗、彝、回三族是這里的世居民族。
【級別】 省轄市
【國內生產總值】 645.86億元(2008年)
【城市發展目標】長江上游川滇黔結合部經濟強市,以大項目實現大引領,積極打造「一樞紐、一城兩中心、四基地」(綜合交通樞紐,百萬人口大城市、商貿和物流中心,酒類食品基地、綜合能源基地、化工輕紡基地、機械製造基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全國第二批)
真武山古建築群全國衛生城市:1999年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1997至2000年,2001至2004年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5年7月
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1999年
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市:2000年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2003年、2007年、2008年
四川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7年
中國金融生態城市:2008年
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2008年
【友好城市】:
國內:廣東省湛江市、廣東省韶關市、湖北省宜昌市、雲南省昭通市。
國外:美國哥倫比亞市、英國盧頓市。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宜賓全市共轄9個縣、1個市轄區。市轄區為:翠屏區,市區人口89萬,面積 11283 平方公里。九縣分別為: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 縣、筠連縣、珙 縣、興文縣、屏山縣。共有72個鄉(其中,苗族鄉11個,彝族鄉2個)、104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29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269個居民小組、2948個村民委員會、22869個村民小組。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宜賓是世界銀行咨詢報告確定的21世紀長江流域最具投資價值的25個城市之一。
2008年經濟數據
2008年宜賓GDP總量達645.86億元,增長14.6%,總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四位,增速比上年前移3位。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第二快的年份。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4.44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356.66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164.75億元,增長12%。
全年農業總產值21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10.7億元,增長21.4%,比全省快3.5個百分點;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8.28億元左右,增長31.9%,增速創2001年以來的新高,比全省高2.4個百分點;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4億元,同比增長21.5%,居全省第3位;
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3.82億元,增長35.72%,增速比全省高16.79個百分點;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862元,同比增加1793元,增長17.81%;
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512.74元,增加582.04元,增長14.81%。
產業布局
支柱產業:
食品、能源、化工、化纖、機械、造紙、建材等;
三大國家定點試驗區:
大林業開發、水利水電改革發展、生態農業開發;
十大商品農業基地:
糧油、林竹、畜牧、茶葉、柑桔、烤煙、高粱、蠶桑、油樟、甘蔗;
十三個工業集中區:
五糧液食品工業集中區(位於翠屏區)、鹽坪壩紡織工業集中區(位於翠屏區),白沙工業集中區(位於翠屏區)、象鼻工業集中區(位於翠屏區)、向家壩工業集中區(位於宜賓縣)、陽春壩工業集中區(位於江安)、羅龍工業集中區(位於南溪縣羅龍鎮)、長寧縣工業集中區(位於長寧縣)、福溪工業集中區(位於高縣月江鎮)、巡司工業集中區(位於高縣巡司鎮)、余箐工業集中區(位於珙縣巡場鎮)、太平工業集中區(位於興文縣太平鎮)、新發工業集中區(位於屏山縣)。
綜合能源基地
——依託金沙江水電開發、筠連煤田開發,岷江航電開發,以中國三峽總公司、中國華電、中電國際、川煤芙蓉集團、川南煤業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能源電力產業,已經開工建設的向家壩水電站、珙縣電廠、筠連煤田,09年即將開工的福溪電廠,計劃開工的岷江流域航電開發將是宜賓市綜合能源產業的新興骨幹項目。◆向家壩水電站,中國三峽總公司負責建設與管理的中國在建第三大水電站,總投資約434億元人民幣,裝機容量640萬KW(共8台機組,每台80萬KW),2005年正式開工,2008年截流,2012年首批機組發電,2015年建設完工。◆筠連煤田開發,2001年正式啟動開發,全國「十一五」規劃發展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無煙煤儲量達35.82億噸,是全國十三大煤炭基地雲貴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四川煤炭儲量的四分之一。◆火電基地建設,華電集團珙縣電廠,規劃總裝機容量320萬千瓦,一期投資60億元,120萬千瓦裝機容量,已於2008年開工建設;中電福溪電廠,將於2009年正式開工建設,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總投資50億元。
化工輕紡基地
——以天原集團、絲麗雅集團為龍頭,以天藍化工、中正化學公司、天科煤化工、昌宏化工、海豐和銳、雙贏化工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化工產業聚集企業;以惠美線業、長毅漿粕、長信實業、凱華絲綢、浪莎集團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化纖紡織行業聚集企業。◆宜賓天原集團,以氯鹼化工為主業,是中國西部最大的氯鹼化工產品生產基地,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宜賓絲麗雅集團,以純棉維卡纖維為主業,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維卡纖維生產基地;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機械製造基地
——以普什集團為龍頭,以岷江集團、驚雷科技、富源設備、三江機械、宜賓紙機、天工機械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機械裝備行業共聚集企業。◆宜賓普什集團,是「現代製造業的推動者」。計劃2009年啟動重大裝備製造項目。五糧液集團下屬子集團公司,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員工5000多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00多人,固定資產70多億元,下屬4個事業部,7個全資子公司,多個控股合資公司的高科技企業集團。2007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51.35億元,利稅6.6億元。目前,公司主要由「機械製造」、「高分子材料及深加工」兩大產業構成。一是壓塑、沖壓、精密注塑達世界先進水平,沖壓模為中國最大;二是數控加工中心,控股寧江機床,進行核心機床製造;三是製造大型挖掘機、微型挖掘機等重機。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是四川省內以水、陸、空綜合立體交通網路著稱的區域中心城市。
鐵路
已建成電氣化鐵路干線內昆鐵路(北接成渝鐵路、南接貴昆鐵路),地方鐵路宜珙鐵路、金筠鐵路。 2009年確定開工建設成貴高速鐵路。納入國家鐵路規劃網近年將開工的有渝昆高速鐵路、綿-內-宜城際鐵路等。
公路
經過境內的國道有:213國道、國道主幹線GZ40。
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的有內宜高速(北接成渝高速),宜昆高速(宜賓—昆明)。正在建設中的有:樂宜高速(樂山—宜賓)、宜瀘高速(宜賓—瀘州)。計劃建設的有金沙江沿江高速(宜賓—西昌—攀枝花),宜遵高速(宜賓—遵義)。
航空
菜壩機場為二級機場(4C級),最大起降機型為波音737,距離市區7公里。已開通北京、上海、昆明、廣州、深圳等地的航班。2009年規劃建設為4D級的宗場國際機場將開工建設。
水運
岷江和金沙江在宜賓市區匯合始稱長江,以宜賓市區為中心,沿岷江西北而去可至四川樂山,沿金沙江向西南而行可抵雲南水富,沿長江東下可達上海。宜賓市境內有河道10餘條,通航里程963.3公里。
2007年3月,總投資2.5億元,長江干線敘瀘航道整治開工,將達到3級航道的標准,3000噸級的船隊和千噸級船舶可以24小時晝夜暢通無阻,且可從宜賓港可直達上海港。
2008年6月,萬噸巨輪「巨航89號」(輪船自重2000多噸,可裝載貨物8700餘噸)駛入宜賓,成為駛入長江航道宜賓水域的最大船舶。
2008年9月,宜賓至上海2688公里長江航道,全部實現晝夜通航。
2008年12月31日,「萬里長江第一港」——宜賓港志誠綜合作業區正式開工建設,將成為四川最大的港口綜合作業區。宜賓港依託長江、金沙江兩條水運主通道,建設以志誠綜合作業區為中心,以豆壩、小岸壩、安阜、羅龍、陽春壩5個重大型專用碼頭為支撐,以20餘個區域性客貨碼頭為補充的內河樞紐港體系。志誠綜合作業區總投資達13億元,規劃建成1000噸級集裝箱泊位11個、1000噸級雜件泊位2個、1000噸級滾裝泊位2個、工作船泊位1個,年通過能力集裝箱100萬標箱。
發展目標
圍繞「一道、二港、三鐵、四路、五碼頭、六高速」建設目標,全力推進鐵、公、水、空立體交通網路的規劃和建設,著力構建大交通、大通道、大動脈,為把宜賓建成長江上游川滇黔結合部綜合交通樞紐。
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五糧液
宜賓天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申請)
四川驚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
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
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
宜賓天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高等教育
普通高校:宜賓學院、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成人高校:宜賓廣播電視大學、四川核工業職工大學
民辦高校:四川金沙江職業學院
國重職校
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校:宜賓市商職校(宜賓職業培訓學院、宜賓市旅遊學校)
國家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宜賓衛生學校。(籌備升格宜賓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學校:柳嘉職中、南溪職中、長寧職中;
國重普高
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宜賓市一中、宜賓市三中、南溪縣一中、宜賓縣二中。
農業資源
宜賓農業資源豐富,生物資源多樣,是「植物之苑」、「香料之都」、「茶葉世界」、「天然竹海」。全市有農作物800多種,禽畜和水產品180多種,樟油年產量佔全國的70%,是全國外貿樟油最大的生產基地。
宜賓能源礦產資源富集配套,具有建設和發展能源業、製造業、食品飲料業等產業的顯著優勢,是國家確立的水電、火電、核電綜合發展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4種,其中煤炭儲量約53億噸,天然氣儲量約600億立方米,硫鐵礦約15億噸,岩鹽礦、石灰石、石英均在100億噸以上,居四川第一。
特別是水能資源豐富,過去宜賓以水為媒,用岷江水釀造出了神州瓊漿五糧液,今天又以水為媒,金沙江上著力建設的總裝機容量達3800萬千瓦的四座水電站,為宜賓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性機遇,形成新的發展空間。
水能資源
金沙江水能資源全市每平方千米年自產水61.45萬立方米,加上境內各河流水量,全市年擁有總水量2428.4億立方米,人平年佔有水量為4.68萬立方米。但市境地下水總量僅9.67億立方米,年平每平方千米僅3.1萬立方米至15.8萬立方米,屬較貧乏區。2000年勘查,宜賓南岸由於部分單位未合理使用地下水,已出現某些問題。全市水能以三江流域境內段為主。金沙江水能理論儲量為157.2萬千瓦,岷江91.7萬千瓦,長江214.4萬千瓦。其餘積雨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中小河流102條,水能儲量62.9萬千瓦。
國家「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個項目:向家壩水電站工程,已經於2008年截流,2012年首批機組發電,2015年建設完工,屆時中國將新添三分之一個三峽工程。
礦產資源
市境已發現並經檢查評價的礦產種類計有44種,礦產地有305處,在探明儲量具E級儲量的23種礦產中,有大型開采價值的有以下表列6種:
㈧ 四川哪個地方歷史最悠久
在四川東部的巫山縣( 現屬 重慶市),科學家發現了距今202—204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在川中的資陽縣,出土了著名的「資陽人」頭骨化石。
㈨ 廣東省屬於中國哪個方向,東南還是西南,還是什麼
一、廣東省屬於中國南方。不是東南,也不是西南。
二、東南地區,包括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台灣省。
三、西南地區,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四、廣東省,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21個地級市(2個副省級市),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廣東人的祖先大多數是從中原遷入的漢族,同時把漢族較為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帶到嶺南地區,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融合,並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廣東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是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廣東也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處在我國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廣東人民從秦漢開始,就通過海洋走上與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發源地。改革開放後,廣東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引進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的窗口,更廣泛、深刻地進入與西方接觸、交流、吸收和融合的過程,取得驕人的成績。
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居全國第一,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佔全國10.7%,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廣東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位。2016年,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9857家,總量居全國第一;專利申請受理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均居全國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56%,連續15年居全國第一。廣東珠三角9市將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並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
㈩ 我國的省的命名一般是根據什麼來命名的呢歷史最悠久的是哪個省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台廈道,是為台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為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民國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