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浙江東陽有哪些歷史故事呢
東陽歷史上的「包拯」——馬光祖小考馬 雲 鹿 馬光祖(1200~1273),字華夫,又字實夫,賜號裕齋,封金華郡公,謚號庄敏。浙江東陽邑城西北隅(今東陽城區西街西花園里一帶)人,南宋寶慶二年(1226)進士。從南宋著名學者、參知政事(副丞相)真德秀學。歷任沿江制置使、江東轉運使、戶部尚書、知臨安府(今杭州)、三知建康府(今南京)、大學士、咸淳三年(1267)拜參知政事(副丞相)、咸淳五年(1269)拜知樞密院事(佐皇帝執兵政)、以金紫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者的光祿大夫)致仕。 馬光祖任官時,以公用器皿錢20萬緡支稿軍民,削減租稅,收養鰥寡孤疾,興學校,禮賢才,招兵置察。益思寬養民力,興廢起壞。免除前政虧欠錢百餘萬緡,罷減漁利稅課,賜益於民。修建明道南軒書院及上元縣學,撙節費用,建平糴倉貯米15萬石,又為庫貯糴本200餘萬緡,發糶常減於市價,以利於民。修飭武備、防拓要害。為政寬猛適宜,事存大體。建康(南京)郡民為其建生祠6所。在知臨安府(杭州)時,時值歲飢,榮王府積糧不發,馬光祖一連三日往謁,力促榮王開倉濟民,得糧活民甚多。 馬光祖一生,為軍民造福,不畏豪強,體恤百姓,可與北宋名臣包拯相比。 南宋大清官馬光祖的斷案判詞最有意思,大多數是詩詞(歌謠)。在寶祐年間(1253-1358),馬光祖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時,不畏貴戚、豪強、庭無留訟。福王強占民房養雞鴨,反狀告百姓不交房租,示意地方官代他勒索。官司打到府衙門,馬光祖實地勘驗後,判決道:「晴則雞卵鴨卵,雨則盆滿缽滿;福王若要屋錢,直待光祖任滿。」(《西湖游覽志》)。 馬光祖對貴戚如此,對讀書人卻是另一種態度。一個書生翻牆進入所愛少女房間,被官府關押。馬光祖一問案由,就出題《逾牆摟處子詩》面試,那書生秉筆疾書:「花抑平生債,風流一段愁。逾牆乘興下,處子有心摟。謝砌應潛越,韓香許暗偷。有情還愛欲,無語強嬌羞,不負秦樓約,安知漳獄囚。玉顏麗如此,何用讀書求。」馬光祖一見,大加贊賞,不但不責罰書生的非禮之舉,反填一首《減字木蘭花》詞,判二人結婚:「多情多愛,還了平生花柳債。好個檀郎,室女為妻也不妨。傑才高作,聊贈青蚨三百索。燭影搖紅,記取媒人是馬公。」(《三朝野史》元朝吳萊)。 馬裕齋(光祖)知處州(今浙江麗水),禁民捕(青)蛙。有一村民犯禁,乃將冬瓜切作蓋, -1- 刳空其腹,實(青)蛙於中,黎明持入城,為門卒捕,械至於庭。(馬光祖)公心怪之,問曰:「汝何時捕此蛙?」村民答道:「夜半。」「有知者否?」曰:「惟妻知。」(馬光祖)公追其妻詰之。乃妻與人通(奸),俾妻教夫如此,又先往語門卒以收捕,意欲陷夫於罪而掘其妻也。(馬光祖)公窮究其罪,遂置妻並姦夫於法。(《稗史》)。 以上案件只是馬光祖一生中無數件斷案中之幾事,可以證實馬光祖也不遜於天下聞名的包青天,在斷案判詞上,且有豐富多彩的詩詞(歌謠)的文學體裁來表現,憑此方面,應略勝於聞名天下的「包拯」。馬光祖也應稱得上東陽歷史上的「包拯」或稱為名副其實的馬青天。 在「武義新聞網」上(2005.12.25):「馬光祖為武義人」,是何勝雲先生的誤證。筆者認為:據東陽馬氏宗譜記:馬大同十四世孫,馬光祖生於南宋慶元庚申年(1200)八月二十四日,卒於咸淳癸酉年(1273)五月十五日,其先祖儔(馬大同八世孫,又名文達)從東陽松山(今東陽千祥一帶),居東陽邑城西北隅,至馬光祖仍居西北隅。 據《東陽峴西杜氏宗譜》記:二世祖思誠(1206~1273),字子謹,因侍任贅馬之純家居邑治西。又記:二世祖思誠繼贅馬之純之孫女(馬光祖姐妹)馬府中。此處馬府與馬府園(花園)大致范圍在今東陽城區東到西經澤巷口,南至張府前巷,西至中山路,北至西街。西花園里是今唯一與馬府花園為留存之地名(里名)。據東陽馬氏宗譜記:馬壬仲與其侄馬光祖先後從東陽邑城西北隅居東陽縣仁壽鄉(56都)馬府。據《東陽紫溪邵氏宗譜》記:東陽紫溪十二世孫邵禮(生於1321年)嘗為馬府家栽花護園而得名為花園村。佐證元朝時馬府仍名望與繁榮。此處舊屬東陽縣仁壽鄉(56都)太師里。宋理宗(趙昀)御書「裕齋」為馬光祖賜號,也因馬光祖其祖馬之純贈太師越國公與其父馬正己贈太師齊國公而得「太師」里名。馬府花園(今東陽市南馬鎮花園·馬府村)是後來才出現之地名。馬府是東陽古代五府(厲文才刺史、何夢然太師、喬行簡平章、葛洪太師、馬光祖制使)之一。 馬光祖之祖父馬之純與其父馬正己以崇尚風水寶地之因,先後葬於武義24都寶岩寺(今武義縣馬府下村、墓區已毀)。此處應為馬太師墓。而馬光祖生前雖未贈過太師,也以風水寶地之因,御葬於武義縣四都洪橋頭福聖寺旁(今武義縣熟溪街道福聖寺村後山),其墓不能稱為馬太師墓、應稱為馬制使墓。東陽馬氏宗譜記:購買山田五百廟以給福聖寺祭守,是東陽馬氏族人購買之山田的。經筆者考證:今在馬光祖墓處有一件石稀頭部,正是南宋時墓獸之物。幾百年以來至建國前,東陽馬光祖後裔(含馬大同後裔)一直去馬光祖 -2- 墓前祭祖活動。 今由馬大同後裔(武義籍)在新建的墓碑文記:馬光祖,字華父,金華武義馬邨(即馬村)人,是誤證。據武義《馬氏宗譜》民國五年(1916)重修本記:始祖將軍(實為東陽茂陵馬氏二世祖馬肖宗)、二世祖之純(應為馬大同十二世孫)、三世祖州同(只見於清代官職名稱之中,武義馬氏譜也記為官職)四世祖光祖(應為馬大同十四世孫)。筆者初步認為此譜在清代修譜者之偽造之譜且馬氏世系混亂。此譜中有一文《謹錄光祖作吏部郎中梁膺傳》,馬光祖與「梁膺、字景李、同里人」。從以上史料可以佐證馬光祖是東陽人,根本談不上與梁膺為武義人或同里人了。此文也可能偽作於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也是偽造之文。著名學者嚴佐之先生(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認為:有的家譜,更不排除修譜者故作攀附之現象,筆者也認為:攀附之風古今都有,已影響到譜書之可信性。筆者又認為:馬之純等人早已葬於武義境內,馬光祖也因崇拜風水,相中此處風水寶地而御葬於武義縣福聖寺後山。 今位於武義縣馬村馬太師廟,民間以祭祀馬光祖是百姓崇神之活動,信徒們對馬光祖一生為民造福的大清官崇拜,但民間之誤傳馬光祖為太師。馬光祖其父馬正己與祖馬之純實為太師。 《宋史列傳》中記馬光祖為「婺州金華人」是誤記,應為東陽人。其一:馬光祖曾封為金華郡公、東陽縣歷史上屬婺州、金華郡府管轄。其二:元仁宗(1312~1320在位)時,史臣袁桷提出搜訪遺書,來補充《宋史》史料,其中有元朝國史院所存的宋朝名臣文集及雜書記載,悉皆遺缺散在民間的宋代史籍日就湮落,在宋朝末年時的史料殘缺,就把馬光祖為「婺州金華人」而誤寫入《宋史·列傳》之中。 今存於武義馬村的皇帝聖旨,賜馬光祖之文書寫得年代為「咸淳二年」(1266)與《宋史·列傳》記拜馬光祖為參知政事時間在咸淳三年(1267),二種在時間相差一年,是否是原件值得商榷。在東陽市佐村鎮溪北村馬氏宗祠內,今存有馬光祖賜號「裕齋」匾。筆者認為:東陽溪北村馬氏與武義馬村馬氏應同屬東陽茂陵馬氏馬府(防軍)派之裔,且武義馬村馬氏應從東陽遷居,不是像武義馬氏譜中《馬氏源流》所記:馬光祖獨自累犯元朝被開慶皇帝(宋理宗,公元1259年)抄沒易姓密氏子孫輩播遷四方、東陽安田(安恬)、葛府(誤記、應為葛氏聚居地)……在此文中,有多處誤記。歷史上的馬光祖為軍民造福得罪權貴而罷官,後又官復原職,筆者認為:在東陽境內屬馬光祖國各地後裔的馬氏村落就達20 -3- 多個,並分衍東陽境外各地。在元朝時馬府(今東陽南馬馬府)仍名望與繁榮四方。武義馬氏宗譜中的《碑記》一文源於《東陽馬氏宗譜》。東陽馬氏宗譜首次修纂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比武義馬氏宗譜要早幾百年是可信之史料。《東陽茂陵馬氏宗譜》(2002年版)也記馬光祖為太師等有幾處有誤記。東陽馬氏宗譜除幾處有誤之處,應該是可信的史料。 在明代萬曆金華府志與歷代東陽是志中記載:馬光祖的出生地、進士出身,加上東陽馬氏譜中的序文、世系,世傳與馬光祖的生卒日期等內容記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馬光祖葬地在武義不等於馬光祖是武義人,我們要尊重歷史事實,不能攀附。筆者還是認為馬光祖應為東陽人。筆者也是馬大同後裔,記得少時去上墳,家人提著燈籠,燈籠字型大小為「馬·太師第」,因馬光祖之祖父馬之純與其父子正己為太師而得名,東陽馬大同後裔,燈籠都以「馬·太師第」之號的。 馬光祖家中,在南宋時出過三公、二太師與五進士,即贈馬邦(又名定、字千里)太傅魯國公,贈太師越國公馬之純並於隆興元年(1163)進士,贈馬正己為太師齊國公,馬壬仲(馬之經繼子,原籍福建建陽,後入籍東陽)於紹熙元年(1190)進士,馬光祖於寶慶二年(1226)進士,馬潤祖於淳祐元年(1241)進士,馬光國於寶祐四年(1256)進士。 據道光東陽縣志記:東陽邑城思賢(坊)為馬之純而立,在下金宅巷口(今東陽城區西街與西經澤巷口一帶),至元朝時思賢坊尚有馬(光祖)制使祠堂(見清康熙《新修東陽志》)。 又記:東陽縣「第一峰」,在縣東八十里24都(今東陽三單鄉與磐安縣嶺口鎮)內,高八百丈、周十五里。宋寧廟當禱雨於此,甘霖浮應參政馬光祖奏賜此名。筆者認為:馬光祖是地地道道東陽人,且世居東陽邑城西北隅。也是東陽歷史上的「包拯」與「馬青天」。 史料來源:《宋史》、《辭海》(1980年版),清《[雍正]浙江通志》、明[萬曆]金華府志》、《金華市志》(1992年3月版)。 歷代東陽縣志[明隆慶志,清康熙志,道光志(八年與十二年二種版本),民國稿]《東陽市志》(1993年12月版)、《浙江省東陽縣地名志》(1986年版)、《東陽市文化志》(1998年9月版)。 東陽《安恬馬氏宗譜》清同治八年(1869)與民國六年(1917)等重修本。 東陽《茂陵馬氏宗譜》清乾隆元年(1736)與民國甲申年(1944)等重修本。 東陽《茂陵馬氏宗譜》2002年1月版。 東陽《西源馬氏宗譜》清雍正八年(1730)等重修本。 -4- 東陽《西陽馬氏宗譜》民國時重修本。 東陽《松山馬大宗譜》建國前刊本。 東陽《下宅馬氏宗譜》民國重修本。 東陽《松山馬氏大宗祠會參祭譜》民國三十六年(1947)刊本。 東陽《峴西杜氏宗譜》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等重修本。 東陽《紫溪邵氏家譜》清道光五年(1825)等重修本。 附:清代東陽人趙衍作《馬府園》詩一首。趙衍,字湛卿,號心遠,又號香沙。清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主纂清康熙《新修東陽縣志》。馬府園① 春風拂拂幾畦蔬,聞道思②馬氏居。人去羅浮空有夢,鯤飛神治已無魚。茂陵③當日曾遺稿,學士④他年此式廬。往事滄桑君莫問,熏名猶自兩朝書。 註:① 馬府園:即馬邦、馬之純、馬正己、馬光祖祖孫四代居住的馬府花園。在東陽城區西街西花園里一帶。 ② (xián)同「賢」字。
『貳』 契丹的歷史和王族人員
遼
內容太多,只能貼部分
http://tieba..com/f?kz=194151075
遼太祖耶律師阿保機女質古公主、東丹王耶律倍女阿不里公主、太宗耶律德光女燕國公主呂不古、朝瑰公主
宗室女義成公主耶律汀、耶律可老公主、成安公主耶律南仙、永徽公主耶律仙河
契丹王族人員詳細資料看這里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2005/liaoshi/064.htm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2005/liaoshi/065.htm
太祖一女:質古。下嫁淳欽皇後弟蕭室魯。幼為奧姑。契丹故俗,凡婚燕之禮,推女子之可尊敬者坐於奧,謂之「奧姑。」未封而卒。
太宗二女:呂不古,第一。應歷間,封汧國長公主。保寧中,進封燕國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蕭思溫。以疾薨。
嘲瑰,第二。下嫁北府宰相蕭海璃。應歷初,未封卒。
世宗三女:懷節皇後生:和古典,〔二〕第一。保寧間,封秦國長公主。下嫁侍中蕭啜里。以疾薨。
觀音,第二。保寧間,封晉國長公主。下嫁蕭夏剌。
撒剌,第三。下嫁蕭斡里。未封卒。
景宗四女:睿智皇後生三女〔三〕觀音女,第一。封魏國公主,進封齊國。景福中,封燕國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蕭繼先。皇後尤加愛,賜奴婢萬口。重熙中薨。
長壽女,第二。封吳國公主。統和初,進封衛國,改封魏國長公主。下嫁宰相蕭排押。開泰六年薨。
延壽女,第三。封越國公主,追封趙國。下嫁蕭恆德。性沉厚,睿智皇後於諸女尤愛。甚得婦道,不以貴寵自驕。年二十一,以疾薨。
渤海妃生一女:淑哥,第四。無封號。乾亨二年,下嫁盧俊。與駙馬都尉盧俊不諧,表請離婚,改適蕭神奴。
聖宗十四女:貴妃生一女:燕哥,第一。封隨國公主,進封秦國。興宗封宋國長公主。下嫁蕭匹里。
欽哀皇後生二女:岩母堇,第二。開泰七年,封魏國公主。進封秦國長公主,改封秦晉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五〕下嫁蕭啜不。〔四〕改適蕭海里,不諧,離之。又適蕭胡睹,不諧,離之,乃適韓國王蕭惠。
槊古,第三。封越國公主,進封晉國。景福初,封晉蜀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下嫁蕭孝忠。姿質秀麗,禮法自將。以疾薨。
蕭氏生二女:蕭氏,國舅夷離畢房之女。崔八,第四。封南陽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孝先。太平末,東京大延琳反,遇害。
陶哥,第五。封長寧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楊六。
蕭氏生一女:鈿匿,第六。封平原郡主,進封荊國公主。下嫁蕭雙古。
馬氏生一女:九哥,第七。封潯陽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璉。
大氏生一女:長壽,第八。封臨海郡主,進封公主。下嫁大力秋駙馬都尉大力秋坐大延琳事伏誅,改適蕭慥古。
白氏生四女:八哥,第九。封同昌縣主,進封公主。下嫁劉三嘏。
十哥,第十。封三河郡主,進封公主。下嫁奚王蕭高九。
擘失,第十一。封仁壽縣主,進封公主。下嫁劉四端。
泰哥,第十二。下嫁蕭忽烈。
李氏生一女:賽哥,第十三。封金鄉郡主,進封公主。統和中,下嫁蕭圖玉。以殺奴婢,得罪。薨於貶所。
艾氏生一女:興哥,第十四。下嫁蕭王六。
興宗二女:仁懿皇後生二女:跋芹,第一。封魏國公主。重熙末,徙封晉國,加長公主。下嫁蕭撒八。與駙馬都尉蕭撒八不諧,離之。清寧初,改適蕭阿速。以婦道不修,徙中京,又嫁蕭窩匿。
斡里太,第二。封鄭國公主。清寧間,加長公主。壽隆間,加大長公主。下嫁蕭余里也。
道宗三女:宣懿皇後生三女:撒葛只,第一。封鄭國公主。咸雍中,徙封魏國〔六〕。下嫁蕭末。端麗有智。大康初薨。
糾里,第二。封齊國公主,進封趙國。下嫁蕭撻不也。駙馬都尉撻不也坐昭懷太子事被害,其弟訛都斡欲逼尚公主,公主以訛都斡黨乙辛,惡之。未幾,訛都斡以事伏誅。天祚幼,乙辛用事。公主每以匡救為心,竟誅乙辛。大安五年,以疾薨。
特里,第三。封越國公主。乾統初,進封秦晉國大長公主。徙封梁宋國大長公主。下嫁蕭酬斡。公主從天祚出奔。明年,攻應州,留公主守輜重。金人圍之,公主奔行在所,天祚潛遁,為金人所獲。大康八年,以駙馬都尉蕭酬斡得罪,離之。大安初,改適蕭特末。為都統,與金人戰,敗於石輦鐸,被擒。
昭懷太子一女:延壽。封楚國公主,徙封許國。乾統元年,進封趙國,加秦晉國長公主。下嫁蕭韓家奴。幼遭乙辛之難,與兄天祚俱養於蕭懷忠家。後李氏進挾谷歌,文帝感悟,召還宮。
天祚六女:文妃生一女:余里衍。封蜀國公主。為金人所獲。
元妃生三女:俱為金人所獲。
宮人生二女:俱為金人所獲〔八〕。
太祖四子:淳欽皇後蕭氏生三子,太宗第二,見帝紀。倍,小字圖欲,唐明宗賜姓東丹,名慕華,改賜姓李,名贊華。第一。神冊元年,立為皇太子。天顯元年,為東丹國人皇王,建元甘露,稱制行事,置左右大相及百官,一用漢法。太宗立詔居東平郡,升為南京。太宗諡曰文武元皇王。世宗諡讓國皇帝。統和中,更諡文獻皇帝。重熙二十一年,增諡文獻欽義皇帝。唐遣人來招,倍浮海奔唐,唐人迎以天子儀衛改瑞州為懷化軍,拜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移鎮滑州。召入,遙領虔州節度使。聰敏好學,通陰陽、醫葯、箴灸之術,知音律,善畫,工文章。太祖征烏古、黨項,倍為先鋒都統。經略燕地,至定州。聞太祖與李存勗相拒於雲碧店,引兵馳赴,存勗退走。陳渤海可取之計。天顯元年,從征渤海,拔扶余城,太祖欲括戶口,諫止,且勸乘勢攻忽汗城,夜圍降之。唐李從珂自立,密報太宗曰「從珂弒君,不可不討。」外寬內忍,刻急,喜殺人。唐主從珂將自焚,遣壯士李彥紳害之,薨年三十八,葬醫巫閭山。子婁國、隆先、道隱。已下並系橫帳。
李胡,一名洪古,字奚隱。第三。天顯五年,立為皇太弟。統和中,追諡欽順皇帝。〔四〕重熙二十一年,更諡章肅皇帝。天顯五年,兼天下兵馬大元帥。勇悍多力。天顯五年,徇代北,攻寰州,多俘而還。太宗凡親征,常留守京師。性酷忍,小怒,輒黥人面,或投水火中。世宗即位於鎮陽,太後怒,遣李胡將兵往擊,至泰德泉,為安端、劉哥所敗。耶律屋質諫太後,李胡作色曰:「我在,兀欲安得立?」屋質曰:「民心畏公酷暴,無如之何!」太後曰:「我與太祖愛汝異於諸子。諺曰:『偏憐之子不保業,難得之婦不主家。』我非不欲立汝,汝自不能矣。」李胡往世宗軍議和,解而後見。和約定,趨上京。有告李胡與太後謀廢立,徙祖州。穆宗時,喜隱反,辭連李胡,囚之。死於囚所,年五十,葬玉峰山西谷。二子:宋王喜隱、衛王宛。
宮人蕭氏生一子。牙里果,字敵輦。第四。自晉還,始為惕隱。性沉默,善騎射。天顯三年,救耶律沙於定州,為李嗣源所獲,至石晉立,始得還。以病薨。二子:敵烈、奚底,皆知名。
太宗五子:靖安皇後蕭氏生二子,穆宗第一,見帝紀。罨撤葛。第二。會同元年,封太平王。〔五〕世宗詔許與晉主往復以昆弟禮。景宗封齊王,贈皇太叔,諡欽靖。穆宗委以國政。謀亂,令司天魏璘卜日,覺,貶西北邊戍。景宗即位,撒葛懼,竄於大漠,召還,釋其罪。保寧四年,病疽薨。
宮人蕭氏生三子。天德,字苾扇。第三。猛悍趫捷,人望而畏。太宗討石重貴,至望都,晉將杜重威率兵十萬先據河梁。上欲以計破之,募能斷糧道者,天德請以五千騎行。許之。從間道擊走衛送之軍,火其輜重。重威窮蹙,乃降。會同三年,與邸用和使晉。世宗即位,遣天德護送太宗靈柩於上京。太後遣李胡拒世宗,遇耶律留哥等於泰德泉,戰甚力,敗之。與李胡戰於泰德泉,太後聞之不悅,後不復用。與侍衛蕭翰謀反,系獄。耶律留哥、盆都等辭連天德,並按之。天德斷鎖,不能出。天祿二年,伏誅。
敵烈,字巴速堇。第四。保寧初,封冀王。多力善射。保寧初,宋人侵漢,與南府宰相耶律沙將兵往援,卻敵而還。與宣徽使耶律海思等謀反,事覺,穆宗釋之。乾亨初,宋主攻河東,至白馬嶺,敵烈以先鋒度澗,未半,宋軍逆系,師潰。歿於陣。子哇哥,白馬嶺之敗俱歿。
必攝,字箴堇。第五。景宗封為越王。〔六〕應歷間,族人恆特及蕭啜里有罪,欲亡,必攝密以聞。上以為忠,常以侍從。上好畜鹿,有傷斃及逸去,即殺主者。適欲誅一監養鹿官,必攝諫而免。景宗時,討黨項有功。以疾薨。
世宗三子:景宗第二。吼阿不。第一。
舊史皇族傳書在第三,且雲未詳所出。按景宗本紀雲,景宗皇帝,世宗第二子。又按舊史本傳雲,景宗立,親祭於墓,追冊為皇太子。當是世宗嫡長子也。
景宗立,追冊為皇太子,諡庄聖。早薨。墓號太子院。
妃甄氏生一子。只沒,〔七〕字和魯堇。第三。
舊史皇族傳書在第一。
景宗封為寧王,保寧八年奪爵。統和元年,皇太後稱制,詔復舊爵。敏給好學,通契丹、漢字,能詩。統和元年,應皇太後命,賦移芍葯詩。應歷末,與宮人私通,上聞,怒,榜掠數百,刺一目而宮之,系獄,將棄市。景宗即位,釋之,賜以所私宮人。保寧八年,妻造鴆毒,奪爵,貶烏古部。賦放鶴詩,徵還。
景宗四子:睿智皇後蕭氏生三子,聖宗第一,見帝紀。隆慶,字燕隱,小字普賢奴。第二。八歲封恆王。統和十六年,徙王梁國。開泰初,更王晉國,進王秦晉,追贈皇太弟。初兼侍中。統和中,拜南京留守。開泰初,加守太師,兼政事令,尋拜大元帥,賜金券。統和十七年南征,為先鋒,至瀛州,遇宋將范庭召列陣以待。隆慶遣蕭柳擊敗之,逃入空墅,圍而盡殪。十九年,復敗宋人於行唐。入覲,還至北安州,浴溫泉,疾薨,葬醫巫閭山。子五人:查葛、遂哥、謝家奴、驢糞、蘇撒。
隆佑,小字高七,一字胡都堇。第三。乾享初,封鄭王。統和中,徙王吳,更王楚。開泰初,改王齊。〔八〕諡仁孝。重熙間,改諡孝靖。統和中伐宋,留守京師,拜西南面招討使。及征高麗,復留守京師,權知北院樞密使。出守東京。贈守太師。開泰元年薨。子三人:胡都古、合祿、貼不。
一子不詳所出。葯師奴。第四。早卒,葬王子院。
聖宗六子:欽哀皇後蕭氏生二子,興宗第一,見帝紀。重元,小字孛吉只。第二。太平三年,封秦國王。興宗立為皇太弟,賜金券。道宗冊為皇太叔,免拜,不名,復賜金券。歷南、北院樞密使,南京留守,知元帥府事。道宗拜天下兵馬大元帥。聖宗崩,欽哀皇後稱制,密謀立重元,重元以所謀白於上,上益重之。後雖處戎職,未嘗離輦下,尊寵古未之有。清寧九年,車駕秋獵灤水,重元子涅魯古與陳六、蕭胡睹等四百餘人謀反,誘脅弩手軍攻行宮。將戰,其黨多悔過效順,各奔潰。重元奔走大漠,嘆曰:「涅魯古使我至此。」謀反,軍潰,自殺。子涅魯古謀反,戰歿。
一子未詳所出。別古特,字撒懶。第三。重熙中,封柳城郡王。太平七年,遙領彰信軍節度使,為王子郎君班詳穩。重熙中,累遷契丹行宮都部署。明敏,善射。討夏國,督戰有功。討夏軍還,薨。
仆隗氏生二子。吳哥,字洪隱。第四。燕王。開泰二年,為惕隱,出為南京留守。薨於南京。四世孫敵烈、術烈。術烈繼梁王雅里稱帝。
狗兒,字屠魯昆。第五。太平元年,拜南府宰相。暴疾薨。
姜氏生一子。侯古,字訛里本。第六。重熙十七年,封饒樂郡王。〔九〕咸雍中,徙混同郡王。重熙初,王子郎君班詳穩,後為上京留守。薨於上京。
興宗三子:仁懿皇後蕭氏生三子,道宗第一,見帝紀。和魯斡,字阿輦。第二。重熙十七年,封越王。清寧初,徙王魯,進王宋魏。乾統三年,冊為皇太叔。清寧中,拜上京留守,改南京留守。乾統初,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加守太師,免拜,不名。三年,為惕隱,加義和仁壽之號,復守南京。〔一零〕重元亂,和魯斡夜赴戰。天祚即位,弛圍場之禁。和魯斡請曰「天子以巡幸為大事,雖居諒陰,不可廢也。」上以為然,復命有司促備春水之行。從獵於慶州,薨。子三人:石篤、遠、淳。淳封秦晉王,稱帝。
阿璉,字訛里本。第三。重熙十七年,封許王。清寧初,徙陳王、秦王,進封秦越國。追封秦魏國王,諡欽正。清寧中,出為遼興軍節度使。咸雍間,歷西京、上京留守。從車駕秋獵,以疾薨。
道宗一子:宣懿皇後蕭氏生。浚,小字耶魯斡。第一。六歲封梁王,八歲立為皇太子,諡昭懷,以天子禮葬。乾統初,追尊大孝順聖皇帝,廟號順宗。大康元年,兼領北、南院樞密使。〔一一〕幼能言,好學,知書。文帝屢曰:「此子聰慧,殆天授。」七歲從獵,連中,二鹿,上謂左右曰:「祖先騎射絕人,威振天下,是兒雖幼,當不墜祖風。」後復遇十鹿,射之,得九,帝喜,為設宴。年二十,為乙辛誣害,囚上京,見殺,葬玉峰山。子天祚皇帝,諱延禧。
天祚六子:文妃生一子。敖魯斡。第一。
出繼大丞相耶律隆運後。
初封晉王。喜揚人善,勸其不能,中外稱其長者。保大元年,南軍都統耶律余睹以敖盧斡有人望,與文妃密謀立之,不果,余睹降金,文妃伏誅,敖盧斡不與謀,得免。耶律撒八等復謀立敖盧斡,事覺,或勸之亡,曰「安忍為蕞爾之軀,失臣子之節!」聞者傷之。保大二年,以得人心縊死。
元妃生一子。雅里,字撒鸞。第二。七歲,欲立為太子,別置禁衛,封梁王。天祚奔夏,眾推稱帝,改元神歷。
四子未詳所出。〔一二〕撻魯。第三。燕國王。早薨。
習泥烈。第四趙王。從天祚至白水濼,為金師所獲。
定。第五。秦王。至青冢濼,為金師所獲。
寧。第六。許王。至青冢濼,為金師所獲。
契丹歷史
人們根據著一點一滴的線索去尋找歷史的答案。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圖)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叫西拉木倫河,意思是"黃水"。人們把它看作是黃河在遠方的女兒,所以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兩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傳說中,一位駕著青牛車從潢河而來的仙女,與一位從土河騎著白馬來的勇士,在兩河的交匯處相遇,兩人相戀,並結為夫妻,他們便是契丹族的始祖。歷史學家根據這個傳說和一些相關史料的考證,對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釋:(圖)他們認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別是居住在兩河流域的兩個原始氏族,一個以「白馬」為圖騰,居住在「馬盂山」;一個以「青牛」為圖騰,住在「平地松林」。後來兩個氏族都遷徙到兩河匯聚處的木葉山,他們聯姻繁衍,形成了契丹族。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個叫耶律阿寶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並於公元916年建立了遼,遼與北宋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常年征戰之餘,中原地區林立的城鎮和喧嘩的都市,給了「逐草而居」的契丹人不小的影響。(圖)他們仿效北宋的都城--東京,建立了東、西、南、上、中五個京城。遼代的南京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遼代是草原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期(圖),生活在交通要道上的契丹人得到了來自中原和西方的商品,同時也被兩種文明所浸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圖)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了219年後,公元12世紀,遼被金所滅。又經過大約五百年的時間,契丹的名字就從史跡中銷聲匿跡了。契丹人究竟去了哪裡?他們的後裔還在嗎?如果存在,他們今天的情況又是如何呢?這又是另一個亟待解答的歷史之謎了。 半個多世紀以來,伴隨著這一件件記載著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出土,人們對於那個創造了輝煌歷史,卻又神秘消失了的北方古代民族的想像,也漸漸豐富和清晰了起來。
(圖1)打開中國歷史地圖冊我們可以看到,契丹所創立的遼,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它的疆域曾經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葉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在此期間,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通路曾一度被暫時阻斷。以至於那時亞歐大陸中西部的許多國家都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遼的統治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在斯拉夫語國家中,這種稱呼還一直沿用至今,這也足以說明遼王朝在當時的影響了。
遼在中國北部存在了兩百多年後,公元1125年被完顏阿骨打率領的金軍所滅。朝代的更迭本無疑義可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歷史上無論誰掌握政權,原有的文化傳統總還能代代相傳。然而遼王朝覆滅後,卻為什麼連整個契丹文化甚至契丹民族都突然在史書上銷聲匿跡了呢?
1922年6月一個炎熱的夏日,在內蒙古巴林右旗,一位名叫克爾文的比利時傳教士,在一座古墓的石碑上發現了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它不同於當時已知的任何文字,這些形如天書的符號就是契丹文字。(圖2)契丹文字被發現以後,關於那個遠逝了的王朝和銷聲匿跡的民族才重新顯現出更加豐富的內容來。
到目前為止,人們所能識別的契丹文字仍屈指可數,但正是這些文字幫助人們發現了契丹後裔的去向。研究學者們通過對文字進行比較,發現今天的達斡爾族人和雲南境內部分的居民,有著與契丹族極為密切的聯系。後來又通過DNA的科學實驗,更證明了他們與契丹族的遺傳關系。至此我們終於可以大略地知道契丹族在史跡之外的蹤跡了:(圖)公元1125年,遼被金所滅。契丹貴族耶律大石收集契丹各部的殘餘力量,向西越過沙漠,到達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了政權,史稱西遼。西遼存在了80多年後被蒙古元軍所滅。元代連年征戰,能征善戰的契丹族人被徵召入伍,他們隨元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了較大的族群,達斡爾人就是這樣作為民族存續了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就像當年落籍在雲南的契丹人後裔。
契丹給人們留下了一份歷史的記憶,有關它的一切還有待著人們去發現。就像追尋傳說,破譯文字那樣,不斷地去發現,一個消失的民族,和一段沉睡的歷史。 海上詩作者:【耶律倍】 年代:【遼】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耶律倍(899-936),遼太祖長子,契丹名圖欲。天顯元年(926年),遼太祖滅渤海國,建東丹國,他被封為東丹王。遼太宗即位,遭到疑忌,逃奔後唐。此詩作於其流亡途中,是見於記載的遼代最早的五言詩。其詩以物擬人,大山喻己,小山擬弟太宗,僅寥寥幾筆,即勾勒出皇室內部斗爭的殘酷場面。 題李儼《黃菊賦》作者:【耶律洪基】 年代:【遼】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耶律洪基(1032-1101),即遼道宗,契丹名查剌。在位四十五年,好漢文化,習儒學,所作詩賦很多,編為《清寧集》。此詩通過巧妙的聯想,寫出秋菊獨傲風寒的異質,並以此抒發詩人的敬慕之情,極富韻致。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叄』 幫我找找歷史上有關王爺的女兒(郡主)的記載
內容太多,只能貼部分
http://tieba..com/f?kz=194151075
遼太祖耶律師阿保機女質古公主、東丹王耶律倍女阿不里公主、太宗耶律德光女燕國公主呂不古、朝瑰公主
宗室女義成公主耶律汀、耶律可老公主、成安公主耶律南仙、永徽公主耶律仙河
契丹王族人員詳細資料看這里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2005/liaoshi/064.htm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2005/liaoshi/065.htm
太祖一女:質古。下嫁淳欽皇後弟蕭室魯。幼為奧姑。契丹故俗,凡婚燕之禮,推女子之可尊敬者坐於奧,謂之「奧姑。」未封而卒。
太宗二女:呂不古,第一。應歷間,封汧國長公主。保寧中,進封燕國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蕭思溫。以疾薨。
嘲瑰,第二。下嫁北府宰相蕭海璃。應歷初,未封卒。
世宗三女:懷節皇後生:和古典,〔二〕第一。保寧間,封秦國長公主。下嫁侍中蕭啜里。以疾薨。
觀音,第二。保寧間,封晉國長公主。下嫁蕭夏剌。
撒剌,第三。下嫁蕭斡里。未封卒。
景宗四女:睿智皇後生三女〔三〕觀音女,第一。封魏國公主,進封齊國。景福中,封燕國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蕭繼先。皇後尤加愛,賜奴婢萬口。重熙中薨。
長壽女,第二。封吳國公主。統和初,進封衛國,改封魏國長公主。下嫁宰相蕭排押。開泰六年薨。
延壽女,第三。封越國公主,追封趙國。下嫁蕭恆德。性沉厚,睿智皇後於諸女尤愛。甚得婦道,不以貴寵自驕。年二十一,以疾薨。
渤海妃生一女:淑哥,第四。無封號。乾亨二年,下嫁盧俊。與駙馬都尉盧俊不諧,表請離婚,改適蕭神奴。
聖宗十四女:貴妃生一女:燕哥,第一。封隨國公主,進封秦國。興宗封宋國長公主。下嫁蕭匹里。
欽哀皇後生二女:岩母堇,第二。開泰七年,封魏國公主。進封秦國長公主,改封秦晉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五〕下嫁蕭啜不。〔四〕改適蕭海里,不諧,離之。又適蕭胡睹,不諧,離之,乃適韓國王蕭惠。
槊古,第三。封越國公主,進封晉國。景福初,封晉蜀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下嫁蕭孝忠。姿質秀麗,禮法自將。以疾薨。
蕭氏生二女:蕭氏,國舅夷離畢房之女。崔八,第四。封南陽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孝先。太平末,東京大延琳反,遇害。
陶哥,第五。封長寧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楊六。
蕭氏生一女:鈿匿,第六。封平原郡主,進封荊國公主。下嫁蕭雙古。
馬氏生一女:九哥,第七。封潯陽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璉。
大氏生一女:長壽,第八。封臨海郡主,進封公主。下嫁大力秋駙馬都尉大力秋坐大延琳事伏誅,改適蕭慥古。
白氏生四女:八哥,第九。封同昌縣主,進封公主。下嫁劉三嘏。
十哥,第十。封三河郡主,進封公主。下嫁奚王蕭高九。
擘失,第十一。封仁壽縣主,進封公主。下嫁劉四端。
泰哥,第十二。下嫁蕭忽烈。
李氏生一女:賽哥,第十三。封金鄉郡主,進封公主。統和中,下嫁蕭圖玉。以殺奴婢,得罪。薨於貶所。
艾氏生一女:興哥,第十四。下嫁蕭王六。
興宗二女:仁懿皇後生二女:跋芹,第一。封魏國公主。重熙末,徙封晉國,加長公主。下嫁蕭撒八。與駙馬都尉蕭撒八不諧,離之。清寧初,改適蕭阿速。以婦道不修,徙中京,又嫁蕭窩匿。
斡里太,第二。封鄭國公主。清寧間,加長公主。壽隆間,加大長公主。下嫁蕭余里也。
道宗三女:宣懿皇後生三女:撒葛只,第一。封鄭國公主。咸雍中,徙封魏國〔六〕。下嫁蕭末。端麗有智。大康初薨。
糾里,第二。封齊國公主,進封趙國。下嫁蕭撻不也。駙馬都尉撻不也坐昭懷太子事被害,其弟訛都斡欲逼尚公主,公主以訛都斡黨乙辛,惡之。未幾,訛都斡以事伏誅。天祚幼,乙辛用事。公主每以匡救為心,竟誅乙辛。大安五年,以疾薨。
特里,第三。封越國公主。乾統初,進封秦晉國大長公主。徙封梁宋國大長公主。下嫁蕭酬斡。公主從天祚出奔。明年,攻應州,留公主守輜重。金人圍之,公主奔行在所,天祚潛遁,為金人所獲。大康八年,以駙馬都尉蕭酬斡得罪,離之。大安初,改適蕭特末。為都統,與金人戰,敗於石輦鐸,被擒。
昭懷太子一女:延壽。封楚國公主,徙封許國。乾統元年,進封趙國,加秦晉國長公主。下嫁蕭韓家奴。幼遭乙辛之難,與兄天祚俱養於蕭懷忠家。後李氏進挾谷歌,文帝感悟,召還宮。
天祚六女:文妃生一女:余里衍。封蜀國公主。為金人所獲。
元妃生三女:俱為金人所獲。
宮人生二女:俱為金人所獲〔八〕。
太祖四子:淳欽皇後蕭氏生三子,太宗第二,見帝紀。倍,小字圖欲,唐明宗賜姓東丹,名慕華,改賜姓李,名贊華。第一。神冊元年,立為皇太子。天顯元年,為東丹國人皇王,建元甘露,稱制行事,置左右大相及百官,一用漢法。太宗立詔居東平郡,升為南京。太宗諡曰文武元皇王。世宗諡讓國皇帝。統和中,更諡文獻皇帝。重熙二十一年,增諡文獻欽義皇帝。唐遣人來招,倍浮海奔唐,唐人迎以天子儀衛改瑞州為懷化軍,拜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移鎮滑州。召入,遙領虔州節度使。聰敏好學,通陰陽、醫葯、箴灸之術,知音律,善畫,工文章。太祖征烏古、黨項,倍為先鋒都統。經略燕地,至定州。聞太祖與李存勗相拒於雲碧店,引兵馳赴,存勗退走。陳渤海可取之計。天顯元年,從征渤海,拔扶余城,太祖欲括戶口,諫止,且勸乘勢攻忽汗城,夜圍降之。唐李從珂自立,密報太宗曰「從珂弒君,不可不討。」外寬內忍,刻急,喜殺人。唐主從珂將自焚,遣壯士李彥紳害之,薨年三十八,葬醫巫閭山。子婁國、隆先、道隱。已下並系橫帳。
李胡,一名洪古,字奚隱。第三。天顯五年,立為皇太弟。統和中,追諡欽順皇帝。〔四〕重熙二十一年,更諡章肅皇帝。天顯五年,兼天下兵馬大元帥。勇悍多力。天顯五年,徇代北,攻寰州,多俘而還。太宗凡親征,常留守京師。性酷忍,小怒,輒黥人面,或投水火中。世宗即位於鎮陽,太後怒,遣李胡將兵往擊,至泰德泉,為安端、劉哥所敗。耶律屋質諫太後,李胡作色曰:「我在,兀欲安得立?」屋質曰:「民心畏公酷暴,無如之何!」太後曰:「我與太祖愛汝異於諸子。諺曰:『偏憐之子不保業,難得之婦不主家。』我非不欲立汝,汝自不能矣。」李胡往世宗軍議和,解而後見。和約定,趨上京。有告李胡與太後謀廢立,徙祖州。穆宗時,喜隱反,辭連李胡,囚之。死於囚所,年五十,葬玉峰山西谷。二子:宋王喜隱、衛王宛。
宮人蕭氏生一子。牙里果,字敵輦。第四。自晉還,始為惕隱。性沉默,善騎射。天顯三年,救耶律沙於定州,為李嗣源所獲,至石晉立,始得還。以病薨。二子:敵烈、奚底,皆知名。
太宗五子:靖安皇後蕭氏生二子,穆宗第一,見帝紀。罨撤葛。第二。會同元年,封太平王。〔五〕世宗詔許與晉主往復以昆弟禮。景宗封齊王,贈皇太叔,諡欽靖。穆宗委以國政。謀亂,令司天魏璘卜日,覺,貶西北邊戍。景宗即位,撒葛懼,竄於大漠,召還,釋其罪。保寧四年,病疽薨。
宮人蕭氏生三子。天德,字苾扇。第三。猛悍趫捷,人望而畏。太宗討石重貴,至望都,晉將杜重威率兵十萬先據河梁。上欲以計破之,募能斷糧道者,天德請以五千騎行。許之。從間道擊走衛送之軍,火其輜重。重威窮蹙,乃降。會同三年,與邸用和使晉。世宗即位,遣天德護送太宗靈柩於上京。太後遣李胡拒世宗,遇耶律留哥等於泰德泉,戰甚力,敗之。與李胡戰於泰德泉,太後聞之不悅,後不復用。與侍衛蕭翰謀反,系獄。耶律留哥、盆都等辭連天德,並按之。天德斷鎖,不能出。天祿二年,伏誅。
敵烈,字巴速堇。第四。保寧初,封冀王。多力善射。保寧初,宋人侵漢,與南府宰相耶律沙將兵往援,卻敵而還。與宣徽使耶律海思等謀反,事覺,穆宗釋之。乾亨初,宋主攻河東,至白馬嶺,敵烈以先鋒度澗,未半,宋軍逆系,師潰。歿於陣。子哇哥,白馬嶺之敗俱歿。
必攝,字箴堇。第五。景宗封為越王。〔六〕應歷間,族人恆特及蕭啜里有罪,欲亡,必攝密以聞。上以為忠,常以侍從。上好畜鹿,有傷斃及逸去,即殺主者。適欲誅一監養鹿官,必攝諫而免。景宗時,討黨項有功。以疾薨。
世宗三子:景宗第二。吼阿不。第一。
舊史皇族傳書在第三,且雲未詳所出。按景宗本紀雲,景宗皇帝,世宗第二子。又按舊史本傳雲,景宗立,親祭於墓,追冊為皇太子。當是世宗嫡長子也。
景宗立,追冊為皇太子,諡庄聖。早薨。墓號太子院。
妃甄氏生一子。只沒,〔七〕字和魯堇。第三。
舊史皇族傳書在第一。
景宗封為寧王,保寧八年奪爵。統和元年,皇太後稱制,詔復舊爵。敏給好學,通契丹、漢字,能詩。統和元年,應皇太後命,賦移芍葯詩。應歷末,與宮人私通,上聞,怒,榜掠數百,刺一目而宮之,系獄,將棄市。景宗即位,釋之,賜以所私宮人。保寧八年,妻造鴆毒,奪爵,貶烏古部。賦放鶴詩,徵還。
景宗四子:睿智皇後蕭氏生三子,聖宗第一,見帝紀。隆慶,字燕隱,小字普賢奴。第二。八歲封恆王。統和十六年,徙王梁國。開泰初,更王晉國,進王秦晉,追贈皇太弟。初兼侍中。統和中,拜南京留守。開泰初,加守太師,兼政事令,尋拜大元帥,賜金券。統和十七年南征,為先鋒,至瀛州,遇宋將范庭召列陣以待。隆慶遣蕭柳擊敗之,逃入空墅,圍而盡殪。十九年,復敗宋人於行唐。入覲,還至北安州,浴溫泉,疾薨,葬醫巫閭山。子五人:查葛、遂哥、謝家奴、驢糞、蘇撒。
隆佑,小字高七,一字胡都堇。第三。乾享初,封鄭王。統和中,徙王吳,更王楚。開泰初,改王齊。〔八〕諡仁孝。重熙間,改諡孝靖。統和中伐宋,留守京師,拜西南面招討使。及征高麗,復留守京師,權知北院樞密使。出守東京。贈守太師。開泰元年薨。子三人:胡都古、合祿、貼不。
一子不詳所出。葯師奴。第四。早卒,葬王子院。
聖宗六子:欽哀皇後蕭氏生二子,興宗第一,見帝紀。重元,小字孛吉只。第二。太平三年,封秦國王。興宗立為皇太弟,賜金券。道宗冊為皇太叔,免拜,不名,復賜金券。歷南、北院樞密使,南京留守,知元帥府事。道宗拜天下兵馬大元帥。聖宗崩,欽哀皇後稱制,密謀立重元,重元以所謀白於上,上益重之。後雖處戎職,未嘗離輦下,尊寵古未之有。清寧九年,車駕秋獵灤水,重元子涅魯古與陳六、蕭胡睹等四百餘人謀反,誘脅弩手軍攻行宮。將戰,其黨多悔過效順,各奔潰。重元奔走大漠,嘆曰:「涅魯古使我至此。」謀反,軍潰,自殺。子涅魯古謀反,戰歿。
一子未詳所出。別古特,字撒懶。第三。重熙中,封柳城郡王。太平七年,遙領彰信軍節度使,為王子郎君班詳穩。重熙中,累遷契丹行宮都部署。明敏,善射。討夏國,督戰有功。討夏軍還,薨。
仆隗氏生二子。吳哥,字洪隱。第四。燕王。開泰二年,為惕隱,出為南京留守。薨於南京。四世孫敵烈、術烈。術烈繼梁王雅里稱帝。
狗兒,字屠魯昆。第五。太平元年,拜南府宰相。暴疾薨。
姜氏生一子。侯古,字訛里本。第六。重熙十七年,封饒樂郡王。〔九〕咸雍中,徙混同郡王。重熙初,王子郎君班詳穩,後為上京留守。薨於上京。
興宗三子:仁懿皇後蕭氏生三子,道宗第一,見帝紀。和魯斡,字阿輦。第二。重熙十七年,封越王。清寧初,徙王魯,進王宋魏。乾統三年,冊為皇太叔。清寧中,拜上京留守,改南京留守。乾統初,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加守太師,免拜,不名。三年,為惕隱,加義和仁壽之號,復守南京。〔一零〕重元亂,和魯斡夜赴戰。天祚即位,弛圍場之禁。和魯斡請曰「天子以巡幸為大事,雖居諒陰,不可廢也。」上以為然,復命有司促備春水之行。從獵於慶州,薨。子三人:石篤、遠、淳。淳封秦晉王,稱帝。
阿璉,字訛里本。第三。重熙十七年,封許王。清寧初,徙陳王、秦王,進封秦越國。追封秦魏國王,諡欽正。清寧中,出為遼興軍節度使。咸雍間,歷西京、上京留守。從車駕秋獵,以疾薨。
道宗一子:宣懿皇後蕭氏生。浚,小字耶魯斡。第一。六歲封梁王,八歲立為皇太子,諡昭懷,以天子禮葬。乾統初,追尊大孝順聖皇帝,廟號順宗。大康元年,兼領北、南院樞密使。〔一一〕幼能言,好學,知書。文帝屢曰:「此子聰慧,殆天授。」七歲從獵,連中,二鹿,上謂左右曰:「祖先騎射絕人,威振天下,是兒雖幼,當不墜祖風。」後復遇十鹿,射之,得九,帝喜,為設宴。年二十,為乙辛誣害,囚上京,見殺,葬玉峰山。子天祚皇帝,諱延禧。
天祚六子:文妃生一子。敖魯斡。第一。
出繼大丞相耶律隆運後。
初封晉王。喜揚人善,勸其不能,中外稱其長者。保大元年,南軍都統耶律余睹以敖盧斡有人望,與文妃密謀立之,不果,余睹降金,文妃伏誅,敖盧斡不與謀,得免。耶律撒八等復謀立敖盧斡,事覺,或勸之亡,曰「安忍為蕞爾之軀,失臣子之節!」聞者傷之。保大二年,以得人心縊死。
元妃生一子。雅里,字撒鸞。第二。七歲,欲立為太子,別置禁衛,封梁王。天祚奔夏,眾推稱帝,改元神歷。
四子未詳所出。〔一二〕撻魯。第三。燕國王。早薨。
習泥烈。第四趙王。從天祚至白水濼,為金師所獲。
定。第五。秦王。至青冢濼,為金師所獲。
寧。第六。許王。至青冢濼,為金師所獲。
契丹歷史
人們根據著一點一滴的線索去尋找歷史的答案。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圖)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叫西拉木倫河,意思是"黃水"。人們把它看作是黃河在遠方的女兒,所以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兩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傳說中,一位駕著青牛車從潢河而來的仙女,與一位從土河騎著白馬來的勇士,在兩河的交匯處相遇,兩人相戀,並結為夫妻,他們便是契丹族的始祖。歷史學家根據這個傳說和一些相關史料的考證,對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釋:(圖)他們認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別是居住在兩河流域的兩個原始氏族,一個以「白馬」為圖騰,居住在「馬盂山」;一個以「青牛」為圖騰,住在「平地松林」。後來兩個氏族都遷徙到兩河匯聚處的木葉山,他們聯姻繁衍,形成了契丹族。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個叫耶律阿寶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並於公元916年建立了遼,遼與北宋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常年征戰之餘,中原地區林立的城鎮和喧嘩的都市,給了「逐草而居」的契丹人不小的影響。(圖)他們仿效北宋的都城--東京,建立了東、西、南、上、中五個京城。遼代的南京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遼代是草原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期(圖),生活在交通要道上的契丹人得到了來自中原和西方的商品,同時也被兩種文明所浸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圖)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了219年後,公元12世紀,遼被金所滅。又經過大約五百年的時間,契丹的名字就從史跡中銷聲匿跡了。契丹人究竟去了哪裡?他們的後裔還在嗎?如果存在,他們今天的情況又是如何呢?這又是另一個亟待解答的歷史之謎了。 半個多世紀以來,伴隨著這一件件記載著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出土,人們對於那個創造了輝煌歷史,卻又神秘消失了的北方古代民族的想像,也漸漸豐富和清晰了起來。
(圖1)打開中國歷史地圖冊我們可以看到,契丹所創立的遼,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它的疆域曾經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葉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在此期間,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通路曾一度被暫時阻斷。以至於那時亞歐大陸中西部的許多國家都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遼的統治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在斯拉夫語國家中,這種稱呼還一直沿用至今,這也足以說明遼王朝在當時的影響了。
遼在中國北部存在了兩百多年後,公元1125年被完顏阿骨打率領的金軍所滅。朝代的更迭本無疑義可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歷史上無論誰掌握政權,原有的文化傳統總還能代代相傳。然而遼王朝覆滅後,卻為什麼連整個契丹文化甚至契丹民族都突然在史書上銷聲匿跡了呢?
1922年6月一個炎熱的夏日,在內蒙古巴林右旗,一位名叫克爾文的比利時傳教士,在一座古墓的石碑上發現了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它不同於當時已知的任何文字,這些形如天書的符號就是契丹文字。(圖2)契丹文字被發現以後,關於那個遠逝了的王朝和銷聲匿跡的民族才重新顯現出更加豐富的內容來。
到目前為止,人們所能識別的契丹文字仍屈指可數,但正是這些文字幫助人們發現了契丹後裔的去向。研究學者們通過對文字進行比較,發現今天的達斡爾族人和雲南境內部分的居民,有著與契丹族極為密切的聯系。後來又通過DNA的科學實驗,更證明了他們與契丹族的遺傳關系。至此我們終於可以大略地知道契丹族在史跡之外的蹤跡了:(圖)公元1125年,遼被金所滅。契丹貴族耶律大石收集契丹各部的殘餘力量,向西越過沙漠,到達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了政權,史稱西遼。西遼存在了80多年後被蒙古元軍所滅。元代連年征戰,能征善戰的契丹族人被徵召入伍,他們隨元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了較大的族群,達斡爾人就是這樣作為民族存續了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就像當年落籍在雲南的契丹人後裔。
契丹給人們留下了一份歷史的記憶,有關它的一切還有待著人們去發現。就像追尋傳說,破譯文字那樣,不斷地去發現,一個消失的民族,和一段沉睡的歷史。 海上詩作者:【耶律倍】 年代:【遼】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耶律倍(899-936),遼太祖長子,契丹名圖欲。天顯元年(926年),遼太祖滅渤海國,建東丹國,他被封為東丹王。遼太宗即位,遭到疑忌,逃奔後唐。此詩作於其流亡途中,是見於記載的遼代最早的五言詩。其詩以物擬人,大山喻己,小山擬弟太宗,僅寥寥幾筆,即勾勒出皇室內部斗爭的殘酷場面。 題李儼《黃菊賦》作者:【耶律洪基】 年代:【遼】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耶律洪基(1032-1101),即遼道宗,契丹名查剌。在位四十五年,好漢文化,習儒學,所作詩賦很多,編為《清寧集》。此詩通過巧妙的聯想,寫出秋菊獨傲風寒的異質,並以此抒發詩人的敬慕之情,極富韻致。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肆』 歷史上哪一人因為自己寡居,就殺了身邊的功臣
公元907年,赫赫一時的大唐帝國滅了之後,中華大地上又進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這一格局,與700年前漢朝滅亡之後極為相似:中原華夏族開始偏安並南渡,北方游牧民族開始入主中原。
遼國的建立,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件。此後,遼國通過其強大的影響力,將其族名“契丹”變成了中國在亞歐大陸的代稱,時至今日,在俄羅斯和整個斯拉夫語世界,這個稱呼其實仍在使用。
耶律德光便是遼太宗,其繼位之後立耶律李胡為皇太弟兼天下兵馬大元帥,顯然出自述律平的意思。
耶律李胡雖然深受述律平的喜愛,但生性殘暴,不得人心。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在南征後晉的班師途中病逝於欒城(今屬石家莊)。立誰為帝?遼國又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主宿衛之職的耶律安摶因與北院大王、南院大王合謀,矯詔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
太後述律平對長孫耶律阮繼位大為不滿,立即派幼子耶律李胡率軍南下攻打耶律阮,雙方隔河對峙,戰事一觸即發。
在這場爭斗之中,遼國重臣耶律屋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死諫最終迫使太後述律平罷兵,接受了耶律阮繼承皇位的現實。這一點其實也說明,述律平雖然喜歡幼子,但還是能以遼國根本利益為重的。
當然,這或許也跟述律平的年紀也有關系,這一年,她已經69歲了。之後,述律平和耶律李胡被遷往祖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在幽禁中度過了最後的六年。
『伍』 巴林左旗歷史屬於什麼省管轄
唐朝以前
新石器時期,有遠古先民創造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夏商以降至戰國,為山戎、東胡地。漢至西晉,為烏桓、鮮卑地。十六國迄隋,先後為契丹及庫莫奚地。
唐朝時期
巴林左旗人民政府
唐貞觀二年(628年),契丹舉部降唐,本地屬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以大賀氏8部為基礎設立10州,並置松漠都督府(今西拉木倫河北岸林西縣櫻桃溝古城址),本地隸屬之。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松漠都督李盡忠叛唐自立,松漠都督府遂廢,此後本地屬突厥。開元三年(715年),契丹首領李失活率部歸唐,唐於翌年復置松漠都督府,本地隸屬松漠都督府,總轄於營州東夷都護府。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瓦解,契丹貴族涅里(又作泥里或雅里,耶律阿保機七代祖)重建遙輦氏部落聯盟,本地為涅里親領的迭剌大部,仍隸於松漠都督府。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此後本地轄於回紇汗國近百年。回紇汗國被黠戛斯推翻後,於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在其首領屈戌的率領下重歸於唐,唐視契丹為屬國,承認屈戌可汗地位,授以「奉國契丹之印」。當時本地稱「西樓」,為契丹「總知軍國事」的於越王所在地。
遼朝時期
本旗為遼上京臨潢府所在地。唐天佑四年(907年),總管契丹部落聯盟兵馬大權的於越王耶律阿保機,經過部落選舉的儀式取代了遙輦氏世為契丹可汗的地位,於正月庚寅在本地即皇帝位,是為遼朝開國之始。遼朝在本地
巴林左旗召廟
的行政建置有京、府、州、縣四級:
上京:為遼朝首都,位於今林東鎮南故城。始建於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年),初稱皇都,太宗會同元年(938年)更名為上京,並置臨潢府。
臨潢府:為上京道之治所,設於上京皇城內,領36500戶,轄府、州軍、城25,統縣10,其中1州、1城、10縣在本旗境。臨潢府直屬10縣為屬人之制,無轄域,治所均設在京城之內,縣民布於京城四周。
臨潢縣:治所在上京皇城內,縣民散居潢水之北,其地宜植,以燕、薊漢人俘戶置。
長泰縣:治所在上京皇城內,縣民多為渤海人,居京西北與漢人雜處。
定霸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渤海人,與漢人雜處,分地耕種。
保和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渤海人,散居京南。
潞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燕薊漢人,與渤海人雜處,布於京東。
易俗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遼東渤海人,居於京北。
遷遼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遼東諸縣渤海人,多為渤海王兵勇家屬,居於上京東北。
渤海縣:以遼陽叛民徙置。
興仁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不詳。
宣化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本為遼東神化縣徙民,統和八年(990年)又實以諸宮提轄司人戶,隸於彰愍宮。
以上10縣徙置民戶時間不等,建縣時間同在聖宗開泰二年(1013年)四月。
祖州:天成軍,上節度。原為遼太祖四代先人出生地,建城後號曰祖州,是為太祖奉陵邑,位於上京西50里,遺址在今石房子林場後山。祖州直屬長霸、咸寧二縣。
長霸縣:以龍州長平縣民徙置。
咸寧縣:以遼陽長寧縣民徙置。州東南20里有遼太祖伯父於越王述魯的私城。
金朝時期
本旗為臨潢府路之治所。金初沿襲遼制,本地仍稱上京臨潢府。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金都會寧府建號上京,本地改稱北京臨潢府,置北京路都轉運司於此。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北京為臨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轉運司為臨潢府路轉運司,尋罷。從此本地免去京號。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建中都於燕京,為置陪都,以大定府(即遼之中京)為北京,於本地置臨潢府路提刑司,掌管一方刑獄事。同時改臨潢府總管為府尹,仍兼本路兵馬都總管。臨潢府隸於北京路,領5縣、37堡。5縣為:臨潢縣,「倚,有金粟河」。長泰縣,「有立列只山,其北千餘里有龍駒河,國言曰喝必刺,有撒里葛老睹地」。盧川縣,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以黑河鋪升,原隸全州,後復來屬,有潢河。寧塞縣,泰和元年(1201年)五月置,有滑河。長寧縣,遼永州永昌軍故名,太祖天輔七年(1123年),嘗置節度使,熙宗皇統三年(1143年),廢州來屬。
元朝時期
本旗為特薛禪後裔世襲領地,先屬應昌府路,後屬全寧路,隸於中書省。特薛禪為弘吉剌氏,是元朝的功臣國戚。元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在迭蔑可兒駐夏時,將西起今錫林郭勒盟南之阿巴哈納爾,南達落馬河(赤峰)東接扎魯特,北至興安嶺南段的大片土地,分封給特薛禪之子按陳、火忽、冊那顏等,本旗為特薛禪次子火忽領地。火忽一系長子在西域為將,次子無王封,其族眾及所分農土皆由特薛禪長子按陳一系統領。按陳於太宗四年(1232年)由窩闊台汗賜銀印封為河西王,命其統國族(指弘吉剌惕部眾)。火忽族眾隸屬之。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應昌府升為應昌路,由按陳之孫濟寧王管領,本地隸屬之,為濟寧王分地。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全寧府升為全寧路,由按陳之曾孫魯王碉阿不剌管領,本地改隸為魯王分地。順帝至正初(1341年),應昌、全寧2路具罷,本地改隸魯王馬某沙王傅府。至正十四年(1354年),復置應昌、全寧2路,本地仍隸於全寧路,為魯王分地。
明與北元時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明朝於魯王故地置全寧衛,以降人故元知院捏怯來為指揮使,本地隸屬之。全寧衛不久即廢。永樂後本地改屬泰寧衛,隸於奴兒干都司。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朝設置的泰寧、福余、朵顏三衛(稱兀良哈三衛)為北元所破,屬於喀爾喀萬戶內五鄂托克之一的巴林部兼並了泰寧衛,此後本地隸屬北元巴林部,為兀良哈北境。
清朝時期
巴林左旗老爺洞溝
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巴林部脫離北元歸附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後金在碩翁科爾地方,為已歸附的蒙古諸部劃定牧地,始將巴林部劃定在今巴林左右二旗及林西縣的地面上。崇德元年(1636年)九月,巴林部被編成兩個牛錄旗,由巴林台吉阿玉石和滿珠習禮分領,本地屬滿珠習禮旗。旗下轄牛錄17個(約三個半甲喇),有兵丁5100人(其中甲士360人),共880戶。順治五年(1648年),又在牛錄旗的基礎上將巴林部編為巴林2旗,本地為巴林左翼旗,下轄16佐,隸於昭烏達盟。是為本地建旗之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政府置烏蘭哈達廳,本旗隸屬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升熱河廳為承德府,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本地漢民隸屬赤峰縣。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沿襲清末建置。民國12年(1923年),熱河巴林墾務局林東墾務分局設立,本旗開始大量放墾蒙荒。隨著巴林2旗漢族人口的逐年增多,遂有建縣之舉。1925年,於本旗貝子廟建立林東設治局,代行縣政,隸於熱河特別區。1932年8月,林東設治局正式升為林東縣。自此,本地實行「屬人主義」的旗縣並存體制,旗轄原巴林左翼旗未墾之地,仍隸昭烏達盟;縣轄巴林左右2旗全境,隸屬熱河省。
1933年3月1日,日本侵佔林東,本地淪陷。同年7月,撤銷林東縣,廢除蒙旗札薩克制度,建立偽巴林左翼旗公署,隸於偽滿興安西分省(1934年11月改稱興安西省)。1943年10月1日,偽滿洲國並興安各省為興安總省,本旗偽旗公署隸屬之。
1945年8月10日,日本侵略者敗逃,偽旗公署垮台。13日,由林東地區上層人士和子章、馬真吾等人組建了林東維持會,維護地方治安。
1945年12月1日,撤銷林東維持會,由和子章組建了地方臨時行政機構巴林左翼旗政府。1946年6月1日,中共熱北地委於本旗建立第一個人民政權——林東行政委員會,和旗政府同屬於熱河省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1947年11月25日,林東行政委員會與巴林左翼旗政府合並,改稱巴林左翼旗政府,隸屬於熱河省昭烏達盟政府。
1949年5月1日,巴林左翼旗隨昭烏達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解放後
1954年3月,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改稱巴林左旗人民委員會。
1968年2月,成立巴林左旗革命委員會。
1969年7月1日,巴林左旗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7月1日,巴林左旗隨昭烏達盟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1年7月,撤銷巴林左旗革命委員會,恢復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名稱。
『陸』 契丹是現在的哪裡 契丹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契丹是大體位置在今天的遼寧、吉林和內蒙古三省相鄰的西部地區。
契丹人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游牧民族。「契丹」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公元554年編寫的《魏書》。當時的契丹只不過是從鮮卑眾多部落中分裂出來的一個小部落。
在經過幾百年的艱難發展後,直到唐朝末期,契丹才從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轉變成為北方草原的新一代霸主。之後,在契丹傳奇領袖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契丹人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遼國(也稱「遼朝」)。
(6)歷史上祖州是哪裡擴展閱讀:
遼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5-8]。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契丹的歷史
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契丹人作為一個比較弱小的部落聯盟,先後隸屬於北魏、突厥、唐朝、回鶻等勢力。在唐朝時期,契丹人首領窟哥被任命為第一任松漠都督。松漠都督府管轄的區域為今天的赤峰、通遼一帶,位置跟契丹人的傳統發源地相吻合。
到了唐朝末年,北方的回鶻滅亡,南方的唐朝又陷入了內亂,這為契丹人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契丹人迅速征服了奚、室韋等部落,牢牢地控制住了長城以外的廣袤地區。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被推舉為契丹可汗。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契丹迅速發展壯大,不斷開疆拓土。由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在全盛時期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
由於契丹人的疆域橫跨了整個中國北方,隔斷了中國與中亞、西亞的直接聯系,因此西方許多人誤以為在這一時期,契丹人統治了整個中國。即便到了今天,在斯拉夫語世界中還用Kitaia、Cathaia、Cathay等稱呼來稱中國,而這幾個詞翻譯過來的意思其實就是「契丹」。
公元1125年,遼國被金國所滅。遼國貴族耶律大石率契丹余部西逃,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建立了西遼政權。到了十三世紀,蒙古人迅速崛起,並於公元1218年攻滅了西遼。
此後,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遼貴族八剌黑的帶領下,在今伊朗南部臨近波斯灣的克爾曼地區建立了起兒漫王朝,史稱「後西遼」,這也是契丹人在歷史上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於1306年被伊爾汗國所兼並。
因此,當年隨耶律大石西逃的契丹人後裔最後都融合於蒙古、中亞的眾多民族之中了。而那些沒有出逃的契丹人則成為了金國的臣民,他們中的大部分依然留在故地,即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通遼市和遼寧、吉林一帶。
後來蒙古攻滅金國和南宋,許多契丹人紛紛加入到了蒙古軍隊中,隨軍征戰各地,其中有不少契丹人被安排留在被征服地區駐防,因此就在這些地方定居了下來。到了元朝時期,元朝統治者將北方的契丹人劃歸為金人,將南方的契丹人劃歸為宋人,所以契丹這個民族就逐漸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
『柒』 內蒙古赤峰市宋代時期有出過哪些歷史人物
胡瓖遼早期著名畫家,以描繪北方游牧民族生活見稱一時,風靡畫壇。其被宋朝御府收藏的名畫共65件,其中《卓歇圖》、《蕃馬圖》、《還獵圖》等為其代表作,被時人稱為「神品」。且他「善畫蕃馬,……富於精神,取盡塞外不毛之情趣,神巧絕代之精技,……握筆落墨,細入毫芒,氣度精神,富有筋骨……」,在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畫派」畫壇上佔有重要地位。胡瓖遼太祖四年(公元910年)卒。
耶律宗真即遼興宗皇帝,遼著名畫家(工筆畫),善丹青,嘗以所畫鵝、鷹送於宋朝,點綴精妙,宛乎逼真,宋仁宗作飛白書以答之,是遼國享有名望的山水、花鳥畫家,常與宋朝皇帝以書、畫相贈,儼然有中原帝王之風。遼重熙二十三年(公元1054年)卒。
涅里即耶律雅里,或乜里、泥禮。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七代祖。曾為契丹北平王,唐王曾授涅里為松漠都督。時突厥乘機東侵,涅里聯合奚部大破突厥。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又擊敗唐將安祿山的進攻。翌年,涅里擁立迪輦俎里為契丹可汗,自任相佐,協助可汗整頓部落,加強了契丹部落的凝聚力。並置官署、立制度、刻木當契、穴地為牢,以號令約束部眾。他又潛心於農工之事,使契丹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涅里為契丹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竇景庸漢族,中京大定府(今寧城縣大明鎮)人,遼清寧間(公元1056~1064年)及進士第,後授秘書省校書郎、少府少監、相國等。遼咸雍間,授樞密直學士、知漢人行宮副部署事、南院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賜同德功臣,封陳國公、監國史纂修,在遼政治、文化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遼大安九年(公元1093年)卒。
鮮演遼著名佛學大師,俗姓李,懷州(今巴林右旗崗更蘇木)人,遼道宗不僅封他為開龍寺講主,而且經常召他進宮研討佛教經典,並授予他「圓通悟理」稱號,升遷崇祿大夫,檢校太保。天祚皇帝即位後,鮮演又升遷為太傅,成為「名馳獨步,震於京師」的一代高僧。其墓誌已在巴林左旗出土,隨葬墓誌漢文楷書凡875字,全面記述了開龍寺圓通悟理大師鮮演一生專攻《華嚴》,撰《華嚴懸談抉擇》6卷,以闡揚澄觀(唐代名僧)之說,是遼晚期佛教中最有影響的大師之一,對中國佛教的傳播起過重要作用。遼天慶八年(公元1118年)卒,安葬於今巴林左旗林東鎮北山遼代開龍寺僧人墓地。
耶律阿保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872~926年)漢名億,小字啜里只。契丹迭剌部耶律彌里人。唐昭宗天復元年(公元901年),被選為本部夷里堇(部落酋長)後,連年率軍對鄰近各族進行征討,連破室韋、突厥、奚、女真等部。天祐二年(公元905年),率領騎兵7萬人與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會盟於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並和李互換袍、馬,結為異姓兄弟,共同進攻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連年征戰,俘獲甚眾。既增強了經濟實力,又獲得了大批漢人,利用漢人韓延徽、康默記、盧文進、韓知古等有才能的人,幫助契丹建立各項制度;學習利用漢人的生產技術,對加速契丹的封建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取代了遙輦氏痕德堇可汗,被群臣推舉為天皇帝。遼神冊元年(公元916年)二月,稱帝建國,群臣上號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造文字,定法令,設置官署。神冊三年(公元918年),在今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波羅城興築「京都」,作為皇都。神冊五年(公元920年)正月,始制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六年(公元921年),制定《決獄法》。天贊元年(公元922年),南攻薊北州縣,敗河東節度使李存勖。四年(公元925年)冬,進攻渤海。次年,攻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滅渤海國,改渤海為東丹國,封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至此,契丹的勢力西達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西北抵鄂爾渾河,東至渤海,南臨燕雲。後東征凱旋途中,病死於扶余城西南,時年53歲。其妻述律平護其喪歸西樓(遼上京)。天顯二年(公元927年),葬祖陵(今巴林左旗石房子),陵地置祖州,廟號太祖。
察必元外戚濟寧忠武王按陳(居地今克旗達里諾爾)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皇後。察必生性仁明,隨事諷諫,多裨時政。世祖在位30年,察必立為皇後,始終勤儉自律,事事用心。據傳在其所居王宮丹墀前,她親手栽種了一株從成吉思汗興業故地帶回的青草,名為「誓儉草」,用以告誡皇宮子孫保持崇儉風尚。史稱「其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後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病逝。死後追尊昭睿順聖皇後。
蕭綽即蕭太後,小字燕燕,契丹族,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生於應歷三年(公元953年),保寧元年(公元969年)選為景宗耶律賢貴妃,不久冊封為皇後。時景宗體弱多病,常不臨朝,綽則協助皇帝處理軍政大事。乾享四年(公元982年)景宗崩,長子耶律隆緒12歲即位,是為遼聖宗。蕭綽臨朝稱制,總攝軍國大事,授尊號承天皇太後。臨朝期間,設置契丹「宮衛」,組建契丹騎兵,重用輔佐大臣漢官韓德讓,嚴肅吏治,唯才是用,並在遼國首次開科取士。她經常「親決滯獄」,制定新法,解放奴隸。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與北宋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使宋、遼邊境出現百餘年的安定。遼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卒。
『捌』 中國歷史皇帝的古墓還有被發現有誰
夏朝的皇陵因為年代久遠又缺少文字記載而沒有發現。
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共經歷十世十九王。這些帝王陵墓沒有歷史記載,至今也沒有發現。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自商開始的文字記載使得周朝的皇陵的尋找比較便利了些,但由於年代的久遠還是有除了文王武王的陵墓外的大部分沒有找到。但此時的分封制使一些諸侯的陵墓得以發現。
秦朝的歷代二世而亡,陵墓也已找到。
漢朝分為西東兩漢,年代雖遠了些,但是重要的王陵也已找到。如漢高祖陵。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的一個亂世,由於國家統治時間短暫,每個帝王都很注意陵墓的安全情況,其修建和埋葬都很隱蔽,所以至今都沒發現。
曹操的陵墓也是一樣的未找到,據說曹操死前曾囑咐後人要對他的陵墓如何如何的保密,並且建了很多的假墓來掩蓋他的陵墓所在,正所謂"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一代梟雄。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為興盛的階段,隋朝傳世二代而亡,二帝陵墓也已發現。
唐朝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淵的獻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顯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橋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肅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適的崇陵,順宗李誦的豐陵,憲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恆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貞陵,懿宗李淬的簡陵,僖宗李儇的靖陵。雖然大部分已找到,可是還有武則天的乾陵卻沒有打開。
五代十國又是中國一個亂世,此時的帝王陵墓也已剩下的不多了,除了後周帝陵,南唐二帝陵外,大部分被歷史湮滅。
遼朝現存的陵園有兩處,一是遼祖州城西的遼祖陵,一是遼慶州城北的遼慶陵。西夏陵園坐落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部賀蘭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貴戚、功臣陪葬墓。
金朝在中都(北京)大房山營建山陵,金代帝王均葬於此,現存帝陵遺址十七座。
宋朝分為北南二朝,陵墓雖沒有大的發展,但大部分還是遺留了下來。主要有北宋鞏縣八陵,南宋紹興六陵。
元朝,蒙古族建立的國家,在統一了全國後,其貴族仍保留著秘密下葬的習俗。史書記載蒙古族貴族死後不起墳,只是埋葬之後"以馬揉之使平",然後在這片墓地上,當著母駱駝的面,把子駱駝殺死,淋血在地上,然後派千騎士兵守護。到來年的春天,草生長茂盛之後,士兵遷帳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的所在。如果皇室要祭祀時,就拉著那隻喪子的母駱駝引路,母駱駝悲嗚之處,就是墓地了。由於墓地上無任何標志,也就從此無法辨認靈柩真正所在地點了。所以現在元朝一代的帝陵仍無法找到。
明朝一代自明成祖朱棣後歷代帝王都埋葬在今北京郊區的"明十三陵",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其父母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內,明太祖的在南京和明中都皇陵在鳳陽。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
『玖』 赤峰歷史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全國考古學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級市之一,現已發現古人類文化遺址6800多處,現存遼代文物數量居全國之首。在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又有10處古跡名列國務院日前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中。至此,赤峰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達25處。
在國務院日前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赤峰市敖漢旗境內的新石器時代趙寶溝遺址、紅山區境內的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紅山遺址群、松山區境內的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代的夏家店遺址群、寧城縣境內的漢代黑城遺址、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的遼至明代查干浩特城址、清代寶善寺、翁牛特旗境內的元代張應瑞家庭墓地、喀喇沁旗境內的清代靈悅寺、遼代至民國時期的龍泉寺、巴林左旗境內的遼代韓匡嗣家族墓地共10處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名列其中。同時赤峰市境內的戰國至明長城被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合並項目。
建國以來,國務院先後公布了6批23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赤峰市有25處名列其中,佔1%強。它們是: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遼陵及奉陵邑(含祖陵祖州、慶陵慶州、懷陵懷州)、興隆窪遺址、大甸子遺址、缸瓦窯遺址、架子山遺址群、大井古銅礦遺址、城子山遺址、金界壕遺址、應昌路故城遺址、寶山"罕蘇木墓群、福會寺、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趙寶溝遺址、紅山遺址群、夏家店遺址群、漢代黑城城址、遼知明代查干浩特城址、清代寶善寺、元代張應瑞墓地、清代靈悅寺、元代龍泉寺、遼代真寂之寺、遼代韓匡嗣家族墓地。另外,赤峰市境內的戰國至明長城被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項目。
遼中京遺址
遼上京遺址
慶州白塔
大甸子遺址
金界壕遺址
喀喇沁親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