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哪個朝代被外國侵佔的國土面積最大
清朝唄,一下子整個外蒙古、大片東西伯利亞的土地,在清朝以前咱中國不去侵佔外國就是好的了,元朝疆土最西邊在現在德國多瑙河附近,知道以前中國人有多牛了么
Ⅱ 中國哪個朝代對外國文化吸收最多
唐代 我國對外國文化吸收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因為當時有七十二個外國來覲見唐王,並且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王朝,經濟,文化相當的繁榮。
Ⅲ 中國歷史上有哪個朝代是沒有和外國簽定不平等條約的
給你個願意你 自己看因該會y有所感慨的
看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專多麼危機,都屬決不用女人換取和平,決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都決不認輸。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愛玩的,有荒謬的,但是沒有軟骨頭的。你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你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你看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
正氣明朝。明朝軍隊的單個戰績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確實古代世界上所有過百年的帝國唯一沒有簽定任何不平等條約的,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哪怕是暫時的。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基本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戰38年。
Ⅳ 中國歷史朝代和歐洲歷史朝代對應表
1、春秋戰國時代對應波斯帝國,希臘諸城邦,馬其頓帝國,早期羅馬。
2、秦對應羅馬共和國。
3、西漢對應帕提亞,希臘地中海沿岸諸城邦和羅馬共和國。
4、東漢對應羅馬帝國和帕提亞/薩珊波斯。
5、三國西晉對應東西羅馬帝國和薩珊波斯。
6、東晉十六國對應東羅馬帝國,薩珊波斯,歐洲蠻族諸國。
7、南北朝和隋朝對應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薩珊波斯,歐洲蠻族諸國。
8、隋唐對應加洛林王朝(法)。
9、宋朝對應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德國雛形)及歐洲現代諸國的雛形。
10、元朝對應拜占庭帝國,蒙古諸汗國,歐洲現代諸國雛形。
11、明對應帖木兒帝國之後烏茲別克汗國(中亞)、薩曼王朝(波斯)、奧斯曼帝。
12、清(1840以前)對應俄羅斯帝國、波旁王朝之後共和國及拿破崙帝國(法)、光榮革命後的英國、由哈布斯堡王朝轉入波旁王朝的西班牙、獨立不久的美國。
15世紀末以來,以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民族國家的崛起為標志,歐洲進入近代時期。 近代包括從中世紀到工業革命為止的三個世紀,大約從1500至1800年,或者從1492年發現新世界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止。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科學的重要性上升,技術進步突飛猛進,世俗公民政治和民族國家異軍突起。資本主義經濟從義大利北部諸共和政體如熱那亞等開始萌芽發展。近代也見證了重商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及占據主導。自然,近代也代表了在大部分歐洲地區封建社會、農奴制以及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的衰落與最終消失。這一時期也包括了新教改革、災難性的三十年戰爭、歐洲對美洲殖民和歐洲獵殺女巫活動。
Ⅳ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對世界影響最大
元朝
元朝建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在西部成立窩闊台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專及伊兒汗屬國,四大汗國 元朝不僅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由亞洲推廣到歐洲和非洲,而且它的疆域遼闊廣大,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到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地區、台灣部分島嶼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之內。 明代宋濂之《元史·志第十地理一》首段亦有講述。「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Ⅵ 中國朝代分別對應的西方歷史是什麼
商朝——古埃及後期,古巴比倫晚期。
西周——亞敘,古埃及晚期。
春秋戰國時代——波斯帝國,希臘諸城邦,馬其頓帝國,早期羅馬。
秦朝——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的希臘化國家,早期羅馬共和國。
西漢——帕提亞,希臘地中海沿岸諸城邦和羅馬共和國。
東漢——羅馬帝國和帕提亞/薩珊波斯。
三國西晉——東西羅馬帝國和薩珊波斯。
東晉十六國——東羅馬帝國,薩珊波斯,歐洲蠻族諸國。
南北朝和隋朝——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薩珊波斯,歐洲蠻族諸國。
唐朝——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法蘭克帝國。
宋朝——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花刺子摸帝國時期),神聖羅馬帝國(德國雛形)及歐洲現代諸國的雛形。
元朝——拜占庭帝國,蒙古諸汗國,歐洲現代諸國雛形(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等等)
明朝——歐洲諸國前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清朝——歐洲諸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註:未標注其朝代更替
Ⅶ 我國歷史朝代與外國哪些朝代對應
這個問題很籠統,因為世界上同時出現的國家太多。
這里就主要的朝代作一對比:
BC16世紀~BC5世紀,夏商周時期——西方邁錫尼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
秦——羅馬共和國——賽琉古帝國(西亞)——托洛密帝國(埃及)
漢——羅馬帝國——帕提亞帝國(西亞)
魏晉南北朝——羅馬帝國之後東歐拜占庭帝國、法國墨洛溫朝、西班牙西哥特帝國——薩珊王朝(波斯)
隋唐——加洛林王朝(法)——拜占庭帝國(東歐)——阿拉伯帝國(西亞、北非)
宋遼金——金雀花王朝(英)——卡佩王朝(法)——神聖羅馬帝國(德)——拜占庭帝國(東歐)——阿拉伯阿拔斯朝(西亞)
元——拜占庭帝國(東歐)——神聖羅馬帝國(德)——馬穆魯克朝(埃及)——伊兒汗國(波斯)——察合台汗國(中亞)
明——帖木兒帝國之後烏茲別克汗國(中亞)——薩曼王朝(波斯)——拜占庭帝國之後奧斯曼帝國(東歐、中東)——神聖羅馬帝國(德)——俄羅斯帝國——莫卧兒帝國(印度)
清(1840以前)——哈薩克汗國、浩罕汗國(中亞)——莫卧兒帝國後淪為英國殖民地(印度)——薩曼王朝(波斯)——奧斯曼帝國(東歐、中東)——神聖羅馬帝國之後被拿破崙解散包括普魯士、奧匈(中歐)——俄羅斯帝國——波旁王朝之後共和國及拿破崙帝國(法)——光榮革命後的英國——由哈布斯堡王朝轉入波旁王朝的西班牙——獨立不久的美國
Ⅷ 中國哪個朝代對外國文化吸收最多
漢唐 由於開放和新手是中國古代最繁盛的時候
唐朝
唐朝的外交文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華的時專候,這首先得屬取決於他強大的軍事實力,唐朝統一了隋朝末群雄割據的中國。唐太宗、高宗、武後在位時又遠征東西兩突厥,滅高昌、收其地為州縣,滅高句麗和百濟並在白村江戰役打敗日本援軍,又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民族征戰。
隨後,唐朝與日本,朝鮮,吐蕃等國有著密切而友好的交往,唐朝在對外宣傳自己文化的同時,又注意吸收他國文化,這使得唐朝本身的經濟和文化也有著很大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全世界,無論南海諸國,還是歐洲,甚至非洲居民都在使用唐朝的產物,最著名的代表便是瓷器。
當時唐朝的經濟總量佔全世界30%。
外國改成外族呢是唐,其次是漢。國家越強大,開放程度越高,越能接受外來文化。國家越弱,越接受不了外來文化,只能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反之亦然。
明朝後期禁海,所以只有前期接觸較多
再往前的朝代,外國人到中國就很少,只有中國人去外國
元就不用說了
宋自顧不暇,派不出使者
Ⅸ 朝代的外國朝代
1.英國
諾曼王朝
House of Normandy
1066-1087 威廉一世(征服王),1027-1087
諾曼底公爵。表兄愛德華早年流亡諾曼底,所以與其結盟,並許諾英格蘭王位。愛德華死後哈羅德繼承英格蘭王位,於是威廉出兵佔領英格蘭。諾曼王朝開始。
1087-1100 威廉二世(紅毛王),1060-1100
威廉一世之次子。長兄羅伯特繼承並承諾將諾曼公國王位傳給他。在狩獵時中流箭身亡,也有說法是被亨利一世暗箭傷害。
1100-1135 亨利一世,1068-1135
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其獨子威廉在橫渡英吉利海峽時身亡,無子。因喪子和安茹伯爵叛亂而憂郁,導致消化不良而病死。
1135-1154 斯蒂芬
法國的布魯瓦伯爵之子,母親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個女兒。亨利一世死後第一個趕到英格蘭宣布繼承王位。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繼承權,1153年,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兒子——安茹伯爵亨利率領軍隊在英格蘭登陸。經過幾場戰斗,他與斯蒂芬達成協議,斯蒂芬繼續擔任國王,死後由亨利繼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 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國的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19歲時同因淫亂被迫離婚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後埃萊奧諾(30歲)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晚年發生王後和王子叛亂,親征諾曼底和阿基坦,被法國國王菲利浦二世和阿基坦叛軍俘虜死亡。該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為紋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裝飾,所以通常人們叫它金雀花王朝。
1189-1199 理查一世(獅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參加十字軍東征,獲得獅心王的稱號。在鎮壓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一共只有六個月。是騎士的楷模,但是作為國王卻非常失敗。
1199-1216 約翰(無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長兄和三兄早亡。父王把在法國的領地全部授予幾位兄長,由於已經沒有領地可以封給約翰,所以被稱為無地王。在位期間出兵法國而戰敗,回國後由於征稅而面臨國內諸侯反抗,被迫頒布了承認封建特權和城市自治的《大憲章》。
1216-1272 亨利三世,1207-1272
約翰之長子。九歲即位。由於賢臣掌國,所以在位期間政局安定。
1272-1307 愛德華一世(長腿王),1239-1307
亨利三世長子。參加過十字軍。征服威爾士,並封長子愛德華為威爾士親王,開歷史先河。創建「模範議會」。病死在遠征蘇格蘭的羅伯特·布魯斯途中。
1307-1327 愛德華二世,1284-1329
愛德華一世長子。昏庸懶惰。征服蘇格蘭失敗,承認其獨立。和寵臣大搞同性戀。王後伊莎貝拉為法王菲利浦四世之女,對國王不滿,於1325年攜兒子愛德華回到法國,和其弟弟法王查理四世策劃推翻愛德華二世。1326年發動政變,殺死國王的寵臣,1327年操縱國會將其廢黜,放逐到南威爾士。兩年後在巴克利城堡中將其殺害。
1327-1377 愛德華三世,1312-1377
愛德華二世之子。1330年在處死了其母親的寵臣,逼迫其父退位的莫蒂默伯爵後親政。在位期間開始英法百年戰爭。戰爭的起因是法國卡佩王朝由瓦魯瓦家族的菲利浦六世繼承,而愛德華三世堅持自己也有法國王位繼承權。同王太子愛德華(黑太子)親征法國。在普瓦蒂埃抓獲法王約翰二世。放棄法國王位繼承權以換取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組建了英格蘭長弓兵。
1377-1399 理查二世,1367-1400
黑太子愛德華之子。繼承祖父王位,但是實權被叔父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把持。由於這個原因而記恨蘭開斯特家。親政後驅逐了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並沒收其領地。1399年,亨利在國王遠征愛爾蘭時舉兵拘捕了國王,並讓國會同意將理查廢黜,由亨利即位。蘭開斯特王朝開始。
蘭開斯特王朝
House of Lancaster
1399-1413 亨利四世(波廷布魯克),1207-1272
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長子。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鎮壓格洛斯特公爵叛亂。但是不久由於霍爾福德公爵的挑撥,在1395年被驅逐並沒收領地。起兵征討理查。由於受議會擁戴而即位,開創了國王尊重議會意見的先河。
1413-1422 亨利五世,1387-1422
亨利四世長子。即位後重開英法戰爭。率領英格蘭長弓兵在阿金庫爾取得勝利。先後占據諾曼底和魯汶。和法國簽訂特魯瓦和約,成為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繼承者。但是這個條約不為法國貴族承認,雙方繼續開戰。在巴黎郊外萬塞納因為赤痢而病死。
1422-1461 亨利六世,1421-1471
出生後九個月即位。由於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而身兼英法兩國國王。叔父貝德福公爵攝政。由於法國出現聖女貞德,英國在百年戰爭中失利。喪失在法國的全部領地。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對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廢除攝政,雙方的長期混戰從此開始。因為約克公爵理查要求王位繼承權,展開了英國貴族內戰(玫瑰戰爭)。1460年被約克公爵抓獲,約克公爵宣布自己為英格蘭國王,但是不久戰死。理查之子愛德華進入倫敦即位。亨利逃亡到蘇格蘭,後再度被抓獲,幽禁於倫敦塔。在沃里克伯爵幫助下曾於1470年復位,次年沃里克戰死,亨利再度被抓獲而處死。蘭開斯特王朝結束。
約克王朝
House of York
1461-1483 愛德華四世,1442-1483
約克公爵理查之子。父親理查在1460年戰死後成為約克派首領。1461年即位。1470年在沃里克伯爵的幫助下亨利六世復位,而愛德華在法國軍隊幫助下擊敗了沃里克伯爵,並將亨利六世殺害於倫敦塔。
1483 愛德華五世,1470-1483
愛德華四世長子。即位的同年同弟弟約克公爵理查一起被攝政的叔父格洛斯特公爵送入倫敦塔。之後便再無下落。遺骨在1674年被發現。被稱做「塔中的王子」。
1483-1485 理查三世,1452-1485
愛德華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為攝政王,殺害侄子愛德華五世後即位。鎮壓了要求王位繼承權的白金漢公爵叛亂。但是在和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的交戰中,由於部下威廉·斯坦利叛變而失利被殺。約克王朝結束。盡管因為篡位而名聲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都鐸王朝
House of Tudor
1485-1509 亨利七世,1457-1509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被視為蘭開斯特派首領。曾流亡法國。1485年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宣布繼承英格蘭王位。1486年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宣布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採取聯姻政策。長子阿瑟娶西班牙公主,長女瑪格麗特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獎勵工商業發展。被稱做賢王。
1509-1547 亨利八世,1491-1547
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後同亡兄阿瑟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由於離婚問題而同羅馬教廷決裂。一生中娶過六個妻子,以不貞的罪名處決了其中的三個。
1547-1553 愛德華六世,1537-1553
亨利八世獨子。母親是其第三個妻子,死於難產。九歲即位,舅父薩默塞特公爵攝政。堅持其父親的國教政策。1549年薩默塞特公爵在宮廷斗爭中失勢,諾森伯蘭公爵攝政。由於國王年輕病弱,在位六年便去世。
1553 簡·格雷,1537-1554
多塞特侯爵、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了諾森伯蘭公爵的兒子達德利。愛德華六世臨終時,擔任攝政的諾森伯蘭公爵唆使他在偽造的遺囑上簽字,讓簡·格雷繼承王位。但是陰謀敗露,簡·格雷上台僅九天便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次年在塔內被斬首。諾森伯蘭公爵也被斬首。
1553-1558 瑪麗一世,1516-1558
亨利八世同西班牙阿拉貢的凱瑟琳之女。從幼年起就被用為宮廷交易的工具。先後向法國王太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法國國王提親。亨利八世和凱瑟琳離婚之後被當作私生女看待。堅信天主教。愛德華六世死後得到輿論支持即王位。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結婚。由於鎮壓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根據分析,應該是由於自幼鬱郁寡歡而導致精神殘暴。1558年病死。
1558-1603 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
亨利八世同被斬首的安妮·博林之女。1554年起被姐姐幽禁於倫敦塔。在幽禁中更加堅信新教。1558年即位。宣布自己「同國家結婚」,把終身獻給英格蘭。得到臣民愛戴,被稱做「處女女王」、「仙女王」,以其名命名了弗吉尼亞。在位期間是英格蘭國力發展速度最快的時間。無論是海上貿易、海軍還是經濟、文化,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位期間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辟了美洲殖民地,改良貨幣,成立西班牙公司、利凡特(地中海東岸)公司、威尼斯公司和著名的東印度公司等特許公司。還實施礦山、煤炭、玻璃、鹽、鐵的壟斷。頒布工匠法、救濟法、流浪乞丐處罰法以促進就業。她在位時期也是莎士比亞、斯賓塞、培根等文學偉人輩出的時代,被稱做英格蘭的文藝復興。死後無子。都鐸王朝結束。
斯圖亞特王朝
House of Stuart
1603-1625 詹姆斯一世,1566-1625
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其母親瑪麗·斯圖亞特是詹姆斯五世的獨女。而瑪麗·斯圖亞特的祖母瑪格麗特(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的母親,詹姆斯四世的妻子)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姐姐。所以按照血緣關系,伊麗莎白女王是瑪麗·斯圖亞特的表姑,詹姆斯六世是伊麗莎白女王的表侄孫。其父親是蘇格蘭貴族丹利。由於其母在同新教勢力的斗爭中失利出逃英格蘭,所以在一歲的時候就繼承了蘇格蘭王位。伊麗莎白一世死後,他因為是瑪格麗特·都鐸的曾孫而繼承英格蘭王位。由於蘇格蘭親法貴族影響,比較傾向於加爾文教派的新教。對內鎮壓清教徒和天主教徒。統治時期也是北美殖民地的開拓初期。外表醜陋,表現消極,被稱做「最聰明的蠢人」。
1649-1659共和政體
(1649- 共和政體
-1658 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
1658-1659 護國公理查·克倫威爾)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0-1685 查理二世,1630-1685
查理一世次子。亡命法國。1650年返回蘇格蘭。次年成為蘇格蘭國王,率領蘇格蘭長老派和王黨軍隊進入英格蘭,在伍斯特戰敗,再次出亡法國。1660年共和政體顛覆,回國復位。同法王路易十四簽訂密約推崇天主教。後轉而推行反法親荷外交。由於專斷統治,國王和議會裂痕再次加深。由於沒有法定婚姻的兒子,1679年國會發表宣言反對其信奉天主教的弟弟詹姆斯繼承英格蘭王位(《排斥法案》),被駁回,釀成「光榮革命」的契機。國王臨終前宣布自己信奉天主教。
1685-1688 詹姆斯二世,1633-1701
查理一世之子。1646年被革命軍逮捕,1648年逃亡歐洲。1660年回國。由於信奉並強制推行天主教,即位後遭到國內新教徒的反對。鎮壓查理二世私生子蒙默思公爵叛亂。由於王子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出生後接受天主教洗禮,國會請來其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和丈夫威廉(光榮革命)。詹姆斯二世投奔路易十四。次年率領法國援軍在愛爾蘭登陸,後戰敗。再次流亡法國。1701年死於聖日耳曼-昂-萊。
1689-1694 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1662-1694
瑪麗二世,詹姆斯二世之長女。自幼接受新教教育。和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威廉親王結婚。光榮革命後與丈夫共同回國執政。性格溫和有禮。無子女。同妹妹安妮不和。原因是她把安妮的朋友馬爾巴勒公爵約翰·丘吉爾定做私通詹姆斯二世的反叛罪。因天花而去世。
1694-1702 威廉三世,1650-1702
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奧蘭治親王。父親是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威廉二世。母親是查理一世長女瑪麗。光榮革命時應輝格黨和托利黨的共同要求,率領荷蘭艦隊在英格蘭登陸,放逐詹姆斯二世。在位期間加入反法同盟。因落馬受傷死於倫敦。1701年英國制訂王位繼承法《權利法案》,規定威廉三世之後由安妮繼位,安妮之後由漢諾威的喬治繼位,徹底排除了詹姆斯二世男性後代繼位的可能。同時,荷蘭的奧蘭治-拿騷家族中的奧蘭治一支也隨著威廉三世的死亡而絕嗣,由德國拿騷的那一支繼承荷蘭執政的頭銜。
1702-1714 安妮,1664-1714
詹姆斯二世次女。和丹麥王子喬治結婚。雖然和姐姐關系不和睦,但是根據《權利法案》而繼承王位。曾經生育十七個子女,但是只有一個孩子活到了10歲。由於擔心死後斯圖亞特家族絕嗣導致蘇格蘭脫離英格蘭,於在位期間頒布法令宣布合並蘇格蘭(在此之前蘇格蘭和英格蘭只是擁有共同國王的身合國)。同時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在位期間英國發展勢頭旺盛,國力強大,並奠定了日後英國的內閣制度。安妮嗜酒,被稱為「酒館里的安妮」。安妮女王死後,斯圖亞特王朝結束。
漢諾威王朝
House of Hanoverm
1714-1727 喬治一世,1660-1727
喬治·劉易斯,父親是漢諾威選帝侯恩斯特·奧古斯特,母親索非亞是普法爾茨選帝侯的女兒,詹姆斯一世的外孫女。根據《權利法案》而在54歲時獲得英國王位繼承權。鎮壓了詹姆斯黨叛亂。建立責任內閣制度,在位期間英國發生著名的由於股票投機引起的南海泡沫事件。完全不會英語。年輕時身邊有很多情婦,一直和妻子分居。
1727-1760 喬治二世,1683 -1760
名字叫奧古斯特,喬治一世之子。安妮女王時期受封為英國的劍橋公爵。同父親不和。任用渥波爾為首相,在位期間經歷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鎮壓詹姆斯二世孫子查理·愛德華叛亂等戰爭。在他的時代,立憲君主制在英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1760-1820 喬治三世,1738-1820
名字叫威廉·腓特烈,威爾士親王腓特烈·路易的兒子,喬治二世的孫子。反對輝格黨,抱著強化王權統治的信念即位。任命托利黨內閣。由於內外政策失誤和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一系列矛盾,在位期間發生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採取強硬態度。參加神聖同盟反對法國。雖然有志成為一個偉大的國王,但是晚年精神失常,王太子奧古斯特·腓特烈攝政。阿諾德·湯因比把喬治三世在位的時代看作是英國的產業革命時代。
1820-1830 喬治四世,1762-1830
名字叫奧古斯特·腓特烈。喬治三世長子。年輕時生活放盪,肆意揮霍,欠下了25萬英鎊的債務。和一個天主教教徒羅賓遜夫人秘密結婚,但是被宣告無效。盡管如此,這個婚姻生活還是維持了26年之久。1795年同不倫瑞克的卡羅琳結婚,有一女(夏洛特女王儲),許配給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的利奧波德親王(後來成為比利時國王)。1811年開始攝政。1830年由於胃出血而去世。
1830-1837 威廉四世,1765-1837
喬治三世之子。克拉倫斯公爵。因為夏洛特女王儲去世而繼承其哥哥喬治四世的王位。即位時已經是65歲高齡。性格優柔寡斷。有12個子女但都夭折。死後侄女維多利亞即位。
1837-1901 維多利亞,1819-1901
喬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十八歲時伯父威廉四世去世而即位。由於漢諾威家族不承認女性的繼承權,因此宣布在其身後放棄對德國漢諾威領地的繼承權,英國王室也不再使用漢諾威作為朝代名。和舅舅薩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爾伯特結婚。實行開明的立憲君主政治。在位時期是英國國力最為強盛的時代。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有9個子女,31個孫輩,通過聯姻遍及歐洲各國王室,被稱做「歐洲的祖母」。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1901年去世。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1901-1910 愛德華七世,1841-1910
維多利亞女王長子。59歲即位。改王號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外甥為德皇威廉二世,妻子為丹麥公主,妻子一方的外甥為沙皇尼古拉二世。因此協調與歐洲各國的關系極為微妙。在位期間簽署英法協約、英俄協約。但未能抑制外甥德皇的擴張企圖。
溫莎王朝
House of Windsor
1910-1936 喬治五世,1865-1936
愛德華七世次子。約克公爵。長兄阿爾伯特去世後被宣布為王位繼承人。即位後頭銜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以及英國海外殖民地之王,印度皇帝陛下」。使用GRI的徽記(George V Rex et Imperator)。性格威嚴沉穩朴實。在位期間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愛爾蘭獨立。在一戰中因為德國是其敵國,所以將王室的姓氏由薩克森-科堡-哥達改為溫莎。
1936 愛德華八世,1894-1972
喬治五世長子。早年曾在海軍中服役。一戰中服役於陸軍,曾在法國、埃及和義大利作戰。父親死後即位。同曾經兩次離婚的辛普森夫人的關系被披露後引起英國舉國嘩然。在經過抉擇後,於1936年12月發表退位詔書,傳位於其弟弟約克公爵。之後前往法國定居。二戰期間任巴哈馬總督。除弟弟阿爾伯特和母親瑪麗王後的葬禮之外在也沒有返回過英國。
1936-1952 喬治六世,1895-1952
喬治五世次子。名字叫阿爾伯特。約克公爵。一戰時期在海軍服役,曾經參加日德蘭海戰。關心勞工問題,被稱做「產業的王子」。因長兄愛德華八世突然退位而繼承英國王位。二戰期間堅持留在英國本土,受到臣民愛戴。有很強的責任感,處事公正。在位期間王室和民眾感情極為融洽。
1952- 伊麗莎白二世,1926-
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喬治六世長女。1926年出生。1947年和希臘王子菲利普·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松德堡-格呂克斯堡親王結婚。考慮到今後子女姓氏拼寫方便,菲利普王子在歸化英國國籍的時候選取母系姓氏蒙巴頓(德國巴騰貝格家族)為姓。1952年即位。有三子一女:長子威爾士親王查爾斯,長女安妮大公主,次子約克公爵安德魯,三子威塞克斯伯爵愛德華。
溫莎-蒙巴頓王朝
House of Windsor-Mountbatten
? - 喬治七世或查理三世,1948-
查爾斯·菲利普·阿瑟·溫莎,伊麗莎白二世長子,威爾士親王。性格懦弱而放盪。與妻子黛安娜王妃離婚。有兩子,長子威廉.次子亨利,查爾斯宣布如果繼承英國王位,將改王室姓氏為溫莎·蒙巴頓。王號未定,有可能以其第一個教名查爾斯而定為查理三世,但是也可能根據家族傳統選喬治七世或根據其中間教名選阿瑟一世的王號。
? - 威廉五世,1982-
威廉·阿瑟·菲利普·路易斯·溫莎,威爾士親王長子。英國第二順序王位繼承人。目前在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求學。目前是西方許多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但是根據英國王室發展的現狀,不排除他作為王室政治秀道具而犧牲其個人選擇的伴侶的可能。根據英國新的王位繼承法,威廉之後的英國王位繼承權,以其第一個出生的子女為優先考慮,無論男女。如果第一個孩子是女兒,則該女孩繼承英國王位,不論她是否還有弟弟出生。
2.法國
朝代 時期 國王或總統 執政年代
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法蘭克王國查理一世 768-814
法蘭克王國 路易一世840-843
內戰 西法蘭克王國查理二世 843-877
路易二世877-879
路易三世879-882
卡洛曼 879-884
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三世 884-887
羅貝爾(卡佩)王朝 倭德 888-898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三世 893或898-923
羅貝爾(卡佩)王朝 羅貝爾一世922-923
魯道夫923~936
加洛林王朝 路易四世936~954
洛泰爾 954~986
路易五世986~987
卡佩王朝 卡佩 987~996
羅貝爾二世996~1031
亨利一世 1031~1060
腓力一世1060~1068
路易六世1068~1137
路易七世 1137~1180
腓力二世 1180~1223
路易八世1223~1226
路易九世(聖路易) 1226~1270
腓力三世1270~1285
腓力四世1285~1314
路易十世1314~1316
約翰一世1316
腓力五世1316~1322
查理四世 1322~1328
瓦盧瓦王朝腓力六世1328~1350
約翰二世 1350~1364
查理五世1364~1380
查理六世 1380~1422
查理七世1422~1461
路易十一世 1461~1483
查理八世1483~1498
瓦盧瓦王朝 奧爾良旁支 路易十二世 1498~1515
昂古萊姆旁支 弗朗西斯一世 1515~1547
亨利二世 1547~1559
弗朗西斯二世 1559~1560
查理九世1560~1574
亨利三世 1574~1589
波旁王朝亨利四世 1589`1610
路易十三世 1610~1643
路易十四世1643-1715
路易十五世 1715~1774
路易十六世 1774~1792
路易(十七世) 1793~1795
第一共和 國民公會 1792-1795
五人執政團時期 1795-1799
執政官政府 1799-1804
第一帝國(皇帝) 拿破崙一世 1804-1814,1815
拿破崙(二世) 1815
波旁王朝 路易十八世1814~1824
查理十世1824~1830
奧爾良王朝路易-腓力 1830~1848
第二共和 總統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1848~1852
第二帝國皇帝 拿破崙三世(即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1852-1870
第三共和 總統 梯也爾1871-1873
麥克馬洪1873-1879
格雷維1879-1887
卡諾1887-1894
卡季米爾-佩里埃1894~1895
福爾1895~1899
盧貝 1899~1906
法利埃 1906~1913
普恩加來 1913~1920
德夏內爾 1920
米勒蘭 1920~1924
杜梅格 1924~1931
杜梅 1931~1932
勒布倫1932~1940
3.朝鮮
李氏朝鮮(1335年—1910年)
Ⅹ 中國哪個朝代對外國的影響最大
當然是唐朝了 無可爭議
1。印度
印度的天文學,數學,音樂,舞蹈,建築藝術,製糖等,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傑作.同時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如哲學,科學技術等方面.總之,中印古代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與兩國問頻繁的貿易往來分不開.
2。日本
唐朝建立後200年間,日本遣唐使來中國共13次,同來的還有不少留學生,留學生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赴日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阿倍仲麻呂長期居留中國,他與當時詩人王維、李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中日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鑒真為締結中日人民的友誼、交流文化,不畏艱險,出生入死,六次東渡,對日本的建築、醫學、藝術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貢獻。從兩國錢幣在對方國大量出土發現就可以證明:唐朝的文化對日本的城市建築、文學藝術、生活習尚、節日風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波斯
行於伊朗和中亞細亞一帶的宗教是襖教,據傳為瑣羅亞斯德所創,其教義保存於《波斯古經》中。認為世界有兩種對立的本原在斗爭:一種本原是善,化身為光明神;另一種本原是惡,化身為黑暗神,而火則是善和光明的代表,故以禮拜「聖火」為主要儀式。公元前6世紀末大流士一世統治期間,曾被定為波斯帝國的國教。南北朝時傳人中國,唐代曾建寺於長安(7世紀上半葉),稱之為襖教、火教、拜火教或波斯封。在中國新疆、敦煌等地發現有襖教的文物碑刻及宗教書籍,在許多地區出土波斯銀幣。由此可知,波斯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很快。隋唐時,長安東市、西市都有大食人和波斯人的「胡店」及波斯邸,又稱「胡邸」,銷售著西亞及非洲的象牙、犀角、香料和珠寶(波斯人以善辨識珠寶著名)。同時,中國的絲帛、瓷器、茶葉也擺滿了巴格達的集市。中國東南沿海更是一派繁忙的國際貿易景象,廣州、揚州、福州等是對外貿易港埠,各國商人接踵而至,賓客如石,而尤以大食人、波斯人為最多、最富。
4。朝鮮韓國
高句麗,作為一個歷史上早已湮滅的國家,其疆域絕大多數位於今日中國領土之上。為中國唐朝所滅。唐代中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及其發達,當時很多外國使節和移民想方設法滯留中國,而不願回國。高句麗臣民在亡國後無所依附,自然要奔向生活條件好的地方。就像今天中國朝鮮族,想方設法要去韓國,卻沒人願意去亦為同胞的北朝鮮。加之唐政府強行遷徙和同化政策,其遺民最終多數歸附於中國。還有大量高句麗移民遷徙到了朝鮮半島。高句麗歷史其實應當由中韓兩國共同繼承
當然 漢朝時候的絲綢之路也是極具影響力的
例如:絲綢之路運往羅馬的絲綢,在那被做成絲衣,輕便涼爽,記得,凱撒第一次穿著絲綢衣服出席時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一時成為羅馬貴族爭相購馬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