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華北大歷史原來個是個什麼學校名字
1、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具體發展歷程如下:
1909年7月,清政府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游美肄業館。
1911年4月,游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務部、學部會同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游美肄業館,專辦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一切事宜。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將游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並訂立章程。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
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Tsinghua college),歸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轄,面積450餘畝,校園建築體現出「中西文化,薈萃一堂」的特點。學制8年,分中等、高等兩科,高等科學生畢業後一般插入美國大學二、三年級。
1916年清華學校正式提出改辦完全大學,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設立國學研究院,開始向完全的大學過渡。
1928年,清華學校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國立清華大學專屬教育部管轄。至1937年已發展為一所擁有文、理、法、工四個學院16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
2、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
具體發展歷程如下:
1896年6月,刑部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折》,首次提出在京師設立大學堂。
1898年6月,清朝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推行「戊戌變法」,詔書中強調「 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
同年7月3日,光緒帝批准了由梁啟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正式創辦京師大學堂,並任命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家鼐為首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管學大臣)。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創辦的大學,當時的京師大學堂行使雙重職能,既是國家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舉辦開學典禮。根據學制,不同程度的畢業生分別授給貢生、舉人、進士頭銜。
1903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
1904年,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改為總理學務大臣,負責統轄全國學務,並另設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專管京師大學堂事宜。京師大學堂統轄全國教育的職能因此分離,成為單純的高等學校。
同年,進士館開學,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兩屆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並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等學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
1905年國子監停辦時,一批未畢業的學生直接進入京師大學堂學習。
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開辦經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農科共七科,設十三學門,分別是經科的詩經、周禮、春秋左傳,文科的中國文學、中國史學,法政科的政治、法學,商科的銀行保險,格致科的地質、化學,工科的土木、礦冶,農科的農學,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終於初具規模。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更名後的首任校長。
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已有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敘倫、陶孟和、馮祖荀、何育傑、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學任教。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的十年間,被視為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
(1)北大歷史學院在哪裡擴展閱讀
論歷史發展,北京大學更加悠久。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 原名京師大學堂,是光緒皇帝「百日維新」的措施之一,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而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雖然清華大學的歷史不如北京大學悠久,但是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發展齊頭並進。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是蜚聲海內外的中國最著名的二所大學,在國際上有很高的排名,是中國重點大學的名片。在學術研究中各有特點。清華大學擅長自動化、機械、土木、電子、水利、電機等工程專業,頗有建樹。而北京大學擅長數學、物理、化學、中文、法學、經濟、醫學、社會等文科。
❷ 北大歷史學系在哪個校區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位於北京大學人文學苑5號樓,北京大學人文學苑建於清代皇家園林鏡春園之上,屬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北京大學未名湖燕園建築區。
❸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歷史沿革
歷史學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師大學堂設立的史學堂, 是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史學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師大學堂遭八國聯軍毀壞。1902年末,中國政府在恢復京師大學堂的章程中,規劃設立史學目,1903年改設中國史學門和萬國史學門。次年夏,京師大學堂開始進行預備科和師范館的史學教育。1910年3月,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相當於四年制本科)的中國史學門開始招生。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改為國立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的史學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學理論、方法和知識,力求使學生獲得廣博的基礎知識,打下厚實的學術功底,練就精深的專業能力。五四運動後,1919年8月,校評議會依新制將中國史學門改稱史學系。
1937年7月,北京大學史學系的建設被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所打斷。部分師生隨校內遷,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相關科系合組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社會學系。抗戰勝利後,北大史學系1946年隨校北上復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學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時,由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和燕京大學歷史系一部分骨幹教師的匯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師資陣容進一步壯大,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益發突出。隨著形勢的發展,考古專業1983年從歷史學系分出,獨立成系。
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歷史學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歷史目光和淵博知識的人才,在各條戰線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從歷史學系畢業的學生中,成長出一批批著名學者、革命者、愛國志士和社會賢達。在歷史學系的教師行列里,涌現過李大釗、朱希祖、馬敘倫、馬衡、陳寅恪、陳翰笙、傅斯年、李濟、董作賓、孟森、錢穆、陳垣、陳受頤、顧頡剛、馮家升、張星烺、劉崇鋐、毛子水、姚從吾、鄭天挺、翦伯贊、張政烺、向達、鄧廣銘、周一良、齊思和、楊人楩、邵循正、蘇秉琦等傑出的史學家。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嚴謹扎實的治學態度,承前啟後,代代相傳 。
❹ 120年歷史的北大有哪些校區
封面新聞記者代睿
日前,有微信公眾號曝出北大將在原吉利大學校址建設新校區,而吉利大學將遷往成都的消息。
封面新聞記者從北大方面了解到,2017年12月28日,北大發布了《北京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精編版)》。在這部方案中,北大提出將推動懷柔校區、吉利校區建設。
記者注意到,2017年9月,北京吉利學院的校長霍偉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學院將整體搬遷到成都,建成一所以理工科為特色、多學科並舉的綜合性大學,高度契合四川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
吉利大學現址位於北京市中關村昌平園區內,學校佔地1300畝,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0000餘人。
這一校址距離目前北京大學校本部——燕園距離約30多公里,不堵車的時候需要近一個小時的車程。
北京大學資料圖
據北京日報報道,去年3月,北大校長林建華曾提到,燕園承載的師生規模、建築、宿舍樓等都超標40%。為此,學校將做適當的空間調整,計劃將北京吉利學院作為北大疏解的備用空間。
而北大將在懷柔建設新校區的消息此前也曾有媒體進行過報道,2016年12月,北大校長林建華一行曾赴懷柔,對北大入駐懷柔科學城進行實地調研。
2017年3月,林建華在一個座談會上透露了懷柔校區的部分規劃,包括藉助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把生物成像、醫學研究等一些隊伍放到懷柔。
120年歷史的北大:從紅樓到燕園
燕園,作為北大校本部所在地,因博雅塔和未名湖等標志性建築聞名於世。上世紀20年代,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在北京西郊買下前清親王的賜園,邀請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進行設計,建築群全部都採用了中國古典宮殿的式樣,1926年燕京大學正式遷入燕園。
燕京大學資料圖
1952年,在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被撤銷,燕園由北京大學接收,從此北京大學成為燕園的主人並延續至今。
那麼,成立於1898年,至今已有120年校史的北京大學此前的校址在哪裡呢?記者了解到,辛亥革命之後的1916年,北京大學在毗鄰景山的沙灘大街新建校舍,為四層大樓,地下一層。因大樓的牆體大多用紅磚砌成,所以稱為「紅樓」。
1952年北大遷往燕園後,紅樓由北京政法學院接管,此後作為國家文物局的辦公樓。如今,北大紅樓已作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對外開放。
北大紅樓資料圖
昌平、大興、無錫、深圳這些地方都有北大的校區
在北大將建設吉利校區的消息公布後,不少昌平本地微信公眾號一片歡呼之聲。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京大學在昌平一直都有一個校區。
1959年,北京大學上報的總體規劃中,提出由於北大燕園校區受到周邊限制,不利於尖端學科的保密,要另覓建設理科新校址。在當時中共北京市委領導建議下,經中央批准,選定在昌平十三陵西山口建立北大理科新校址,因工程代號為60-200#,又稱昌平200號。
北大昌平校區圖據網路
這個校區在昌平城區西北4公里的天壽山腳下,校區佔地面積550餘畝,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
2008年年底,學校成立昌平校區管理辦公室,把昌平校區建設成集大科學裝置、開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於一體的科學研究基地。
此外,北大在北京還擁有醫學部校區和大興校區。北大醫學部前身是赫赫有名的北京醫科大學,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是中國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開辦的第一所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學校,其校址位於學府林立的北京海淀區學院路。
北京大學大興校區成立於2006年,位於大興工業開發區金苑路,是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所在地。
而在北京之外,北大還在深圳、無錫擁有自己的校區。其中無錫校區是北大軟體與微電子學院在長三角地區設立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
北大深圳校區資料圖
北大深圳校區也是北大近年來新設立的校區之一,2016年8月29日,北京大學與深圳市政府簽訂了關於合作舉辦北京大學深圳校區的備忘錄。
在簽約儀式上,時任北大黨委書記的朱善璐表示,雙方將深化合作辦學,將北大人才、學科與科研的優勢與深圳社會發展的區位優勢、產業特色相結合,不僅能為深圳乃至廣東提升高等教育、醫學前沿研究和醫療服務水平提供重要的人才與智力支撐,也將使得北大深圳校區成為北大及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醫學教育改革的前沿試驗區,成為北大開放合作辦學的窗口與創新平台。
❺ 北大的歷史
有110年了。我國最早的大學。
★ 京師大學堂
1898年,經光緒皇帝下詔,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東街(原馬神廟)和沙灘(故宮東北)紅樓(現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學。
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
1902年12月,京師大學堂恢復。
★ 國立北京大學
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校長。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使得北京大學思想解放,學術繁榮。陳獨秀、李大釗、朱家驊、胡適等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都曾在此時期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魯迅也在此兼講師。北大因而成為開風氣之先的「新文化運動」中心和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學是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學教授「南陳北李」相約分別在南方和北方籌建中國共產黨,陳獨秀當選為第一屆中共中央總書記,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的毛澤東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長期作為中共實際的領袖人物。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北京多所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羅家倫、江紹原、張廷濟為學生運動三個代表,羅家倫起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隨後舉行示威遊行。軍警當場逮捕學生。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朱家驊、胡適、魯迅當時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的同情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往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再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北京大學復員北京,於1946年10月正式復校,胡適出任校長,整合了北平大學醫學院、農學院以及北洋工學院在北平的部分師資和學生。
★ 合並後的北京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於1952年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的文理科並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土、建4系合並到清華大學,化工系合並到天津大學,農學院、醫學院、政法專業等脫離北京大學,或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並入其他相關院校。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中國各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❻ 北京大學歷史系的歷史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師大學堂設立的史學堂, 是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史學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師大學堂遭八國聯軍毀壞。1902年末,中國政府在恢復京師大學堂的章程中,規劃設立史學目,1903年改設中國史學門和萬國史學門。次年夏,京師大學堂開始進行預備科和師范館的史學教育。1910年3月,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相當於四年制本科)的中國史學門開始招生。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改為國立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的史學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學理論、方法和知識,力求使學生獲得廣博的基礎知識,打下厚實的學術功底,練就精深的專業能力。五四運動後,1919年8月,校評議會依新制將中國史學門改稱史學系。
1937年7月,北京大學史學系的建設被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所打斷。部分師生隨校內遷,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相關科系合組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社會學系。抗戰勝利後,北大史學系1946年隨校北上復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學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時,由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和燕京大學歷史系一部分骨幹教師的匯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師資陣容進一步壯大,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益發突出。隨著形勢的發展,考古專業1983年從本系分出,獨立成系。
歷經110都年的風風雨雨,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嚴謹求實的優良學風長盛不衰。1903年開設中國史學門和萬國史學門,民國初年增設歷史地理學、考古學、史學理論與方法、專門史等課程體系。屠寄、王舟瑤、李大釗、朱希祖、馬衡、葉瀚、陳漢章、陳翰笙、陳寅恪、馮承鈞、何炳松、傅斯年、李濟、董作賓、孟森、錢穆、陳受頤、陳垣、顧頡剛、範文瀾、張星烺、劉崇鋐、馮家升、毛子水、勞干、姚從吾、鄭天挺等史學名師先後在此執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清華、燕京等名校精華匯入本學科,翦伯贊、向達、張政烺、鄧廣銘、齊思和、楊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鐵崖、邵循正、蘇秉琦、田余慶、羅榮渠、張廣達、宿白、嚴文明等名師雲集,再創輝煌。
閱盡古今中外的歷史滄桑,我系幾代教師所崇尚的准則是潛心治學,淡泊名利。所力行的學風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所認可的學術標準是發前人未發,貴精不貴多。在此學術氛圍下,大家能靜下心來鑽研學問,對學術標准有高度的認同和執著的追求。對學生有嚴格而合理的要求,畢業生中不斷涌現一些有出色成就的帶頭人。對優秀人才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學術研究方面,教師們樹立了「爭上游、創一流」的奮斗意識,科研成果不僅數量上升,更可喜的是質量明顯提高。在公認度高、影響力大的一流學術刊物上,我系教師的論文發表量顯著上升。我系近幾年來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獎8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2項。
我系教師近些年來緊扣重大問題開展的研究課題有:世界現代化進程比較,全球化進程研究,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整理研究,盛唐研究,中國古代官制研究,近代中國思想文化與社會互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二十世紀中國的國際互動與冷戰時代的中外關系,都市與軍事歷史地理,東亞的巨變和重新崛起,戰後東北亞國際關系的演化歷程,西漢竹書整理與研究、日本侵華史料的整理與研究等等。
❼ 北京大學歷史
大學堂匾額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在近代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並催生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現代學制——「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北京大學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在中國歷次重點大學建設中均被列入重中之重的建設序列。
北大以中國最高學府身份創立,最初也是當時的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事宜。北大傳承著中國數千年來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國子監)」的學統,創立之初身兼傳統的「太學制度」與現代的大學建置的雙重身份,既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的延續,又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可謂「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北大自建校以來一直享有崇高的名聲和地位。1912年5月15日[5],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北大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理科、文科、社會科學、新型工科和醫科都是它的強項。北大是中央部屬高校,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點大學,是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九校聯盟(C9)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成員。在2006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學排名里,北大位列世界第14位,位列亞洲高校第1位;在2007、2008年,北大分別位列世界第36位和50位,均列居中國內地高校第1位;2009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學排名里,北大居52位,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二位。2009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北大總排名為世界第50名,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1位。世界學術期刊《科學》發布的最新大學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國高校第1位。世界資訊網(Webometrics)世界大學排名中,北大位列中國高校第1位。西班牙教育部公布的2009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1位。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2009年公布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內地高校第1位。2010年中國大學校友會公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同時被評為中國六星級大學。[15]
北京大學西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源頭之一,也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根據地之一,北大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大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北大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職或任教。
1927-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盪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平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並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將北大學院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0年,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長的蔣夢麟開始執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的十六字方針,對學校工作進行了全面整頓。設文、理、法三學院,下設14個學系;實行教授專任制,聘請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別是理學院延攬了一大批一流科學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較快發展;制定《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明確辦學宗旨為「研究高深學問,養成專門人才,陶融健全品格」,並按照美國的大學教育制度,對舊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學分制,要求畢業生撰寫論文並授予學位,正式設立研究院,推進高等教育的正規化。蔣夢麟還多方籌集資金,1931年北大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設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動工興建新的圖書館;理科各系設施得到相當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葯品及實慣用具3100多 夕陽下的博雅塔與未名湖,美不勝收件,設備條件居於全國高校前列。蔣夢麟掌校期間,正是民族危亡內憂外患之時,而經過亡校風波的北大卻在教學與科研水平穩步上升,蔣夢麟這位中國現代傑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沒。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匯聚三校菁華,以剛毅堅卓精神,維系中華教育命脈。抗戰勝利後,北大返回北京沙灘,於1946年10月正式復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高校於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北大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北大的校友和教師有近100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及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然科學界、人文社會科學界、醫學界等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出自北大,並且產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國高校十大科學進展中,北大均有1到2項成果入選,在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官方排名中,穩居全國高校之首[14]。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 亞洲第一的北大圖書館
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並於1946年7月並入北大。
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兩校合並進一步拓寬了北大的學科結構,為促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及理科的結合,改革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現任校長周其鳳院士、黨委書記閔維方教授。
❽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介紹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始於1899年京師大學堂設立之史學堂,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國回立史學高答等教育機構。該系現有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8個二級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共有1個系直屬科研實體,2個藏書共達20萬冊並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專業圖書館,1個史學文獻數字化實驗室。
❾ 北京大學建立的歷史
1898年,北京大學誕生,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當時的京師大學堂行使雙重職能,既是國家最高學府,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同年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
1903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
1904年,京師大學堂統轄全國教育的職能因此分離,成為單純的高等學校。同年,進士館開學,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兩屆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並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等學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
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開辦經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農科共七科,設十三學門,分別是經科的詩經、周禮、春秋左傳,文科的中國文學、中國史學,法政科的政治、法學,商科的銀行保險,格致科的地質、化學,工科的土木、礦冶,農科的農學,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終於初具規模。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翌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 。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
1927至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盪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京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並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恢復國立北京大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軍包圍。國民政府原本計劃讓北京大學南遷,但北大教授會決議不南遷。
1952年,政府仿效蘇聯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的部分師資並入北京大學,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
文革期間,北大被稱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頑固堡壘」。北京大學的很多幹部、教師被打成「黑幫分子」「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遭受殘酷迫害。
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後,北大開始採取「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復審」的方法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了十年內亂。在鄧小平同志等領導的關心下,北京大學迅速恢復了學校秩序,並於1978年春迎來了「文革」後第一批經高考錄取的大學生。
1996年10月、1998年5月,北大成為國家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
2017年9月,北京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9)北大歷史學院在哪裡擴展閱讀:
北大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 、亞洲大學聯盟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重要成員。
北大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聚集了許多學者專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創造了大批重大科學成果,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