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川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這兩處人文景觀分別最早形成與哪個朝代i
東漢,戰國
青城山為道教發源地,道教形成於東漢時期
都江堰是戰國時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築的。
B. 都江堰和青城山哪個名氣更大理由!
都江堰:歷經二千年的水利工程、至今還在發揮灌溉作用,名氣遠比青內城山大。
青城容山:海拔1260米(老君閣),這是成都人的天然休閑、避署山莊,也是武俠小說青城派的發源地。
在四川「看山要看極高山,極高山是指海拔5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1500米,有著雪線和雪峰的大山。在川西─橫斷山區,我看到了許多攝魂奪魄的高山、極高山。」今天,這些雪山、極高山依然能夠打動這個被科技快速更新的時代。因此,青城山遠遠不如蜀山之王「貢嘎山」、蜀山之後「四姑娘山」的名氣大
C. 關於都江堰的歷史解說
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都江堰的名稱由來: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都江堰這一帶風景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跡,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游覽勝地。都江堰一帶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跡。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後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里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建築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價值的單體或連接的建築群」。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都江堰的修建背景: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區。發源於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
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D. 都江堰的歷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4)都江堰青城山哪個歷史擴展閱讀: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李冰採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於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統,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 (《華陽國志·蜀志》)。
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 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E. 都江堰和青城山分別形成與什麼時候
天然圖畫坊、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版益,李冰治水,是全權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建於公元前三世紀,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規模宏偉,雕刻精細,屬於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
F. 青城山有何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都江堰風景區內。古稱 「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專分支,景區屬面積200平方公里。青城山是中國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 漢以來歷經近2000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天師 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 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
_全山的 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 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青城山自古以來以「青城天下幽」著稱。青城山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 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 自然的風格。青城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並與都江堰一同 列人《世界遺產名錄》。
G. 關於都江堰青城路的歷史有那些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於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簡介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於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因為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餘座。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 (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這里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升仙的思想。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著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道教建築而成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為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為數眾多的楹聯,不但贊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H. 青城山建立於哪個朝代
青城山古名天倉山,唐開元十八年(730)更為現名。
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嶽,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名為青城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繞,狀若城廓。故為「青城」山。
青城山,全球道教全真道聖地,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道家辟穀養生研修院落座於青城山圓明宮。
青城山位於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青城山名勝古跡很多,古建築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詩畫詞賦處處可見,有優美的風光和神奇的傳說。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圓明宮道家辟穀養生研修院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青城山在歷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瀆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I.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文化
公元143年,「天師」張陵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被道教列為回「第五洞天」,至答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珍藏著大量古跡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館」。
J. 都江堰有什麼歷史地位
1、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2、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3、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
都江堰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
(10)都江堰青城山哪個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
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