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課堂教學學生活動方式有哪些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回交往、答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學生要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於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據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歷史學科特點、歷史活動課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主要形式大致分為(1)讀書閱讀類活動
(2)歷史創作類活動
(3)藝術表現類活動
(4)技能展示類活動
(5)社會實踐類活動
⑵ 誰能給幾個政治歷史地理教研組的活動主題,比如「如何提高學生政史地學習興趣」
學習好政史地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積極作用是什麼?
學習好政史地能夠提高學生社會實踐力有推動作用嗎?
⑶ 如何開展有效的歷史教研活動
教研組是學校學科教師集體進行教學研究的基本組織,是學校整體提高辦專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屬的關鍵,歷史教研活動開展的有效性,也直接影響教師成長、教育教學效果和學校學科發展。通過多種形式教研活動樹立老師們科學的人生觀、學科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熱情;研究小課題解決教學活動中的現實問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歷史教師撐起一片天。
⑷ 政治歷史地理教研組的活動主題有什麼
政治教研組的活動主題:如何提高政治學科課堂討論有效性
通過「同課異構」聽評課活動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當下政治課堂討論呈現的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用好課堂討論這一教學形式,提高其有效性,使學生的思維能變得發散而流暢,能變通而有獨創,避免觀點、目的、心理和方法的定勢,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也對教學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
2、積極展開課外的活動。如組織研究性課題的展開,選擇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地理相關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探索精神,養成合作交流的團隊精神。如開設地理學科講座,豐富學生的地理學科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⑸ 如何設置高中歷史的教學主題思想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⑹ 歷史系近現代史論文題目有哪些
1、林則徐「制夷」思想研究
2、洪秀全神權思想研究
3、李鴻章與中國近代化
4、李鴻章外交思想研究
5、近代的紳權與官權
6、戊戌變化與近代中國
7、太平天國與中國人口的變化
8、平天國與江南城市的崛起
10、洋務運動時期中央與地方權力之爭
11、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12、"洋務意識"對中國改革的影響
13、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邏輯關系
14、:戊戌變法失敗新論
15、1840年以後中國社會正名:"後傳統化社會"
16、西學東漸的歷史流變和邏輯關系
17、從勸學篇看張之洞的立憲思想
18、早期改良派的民權思想
19、:晚清改革的遞進和反復
20、胡適研究的熱點問題
21、庚子賠款與中國近代教育
22、民國初期的政黨政團研究
23、:民國初年的政體之變
24、近代民眾心理研究
25、戰與和的變奏-重慶談判至政協會議期間的中國時局演變
26、論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27、嚴復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思想啟蒙
28、李鴻章與左宗棠戰和觀之比較
29、試論毛澤東的歷史觀
30、晚清中國女性家庭角色的變遷
31、:晚清五次侵華戰爭的原因比較
32、再探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33、袁世凱帝制自為的心路歷程
34、:新文化運動的基礎性缺失
35、問題與主義論戰結果的影響
36、:國共兩黨首次合作的動機和條件
37、張謇與民國初年的農業現代化
38、梁漱溟與西化思潮
39、國民黨訓政制度對孫中山訓政理論的繼承與背離
40、北京政府參戰問題再考察
41、論1928年的東北易幟
42、國民政府時期的「開發西北」運動
43、國民政府時期農田水利的發展
44、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運動
45、民國時期陝西的水利開發
46、於右任思想研究
47、楊虎城與張學良西安事變後不同命運研究
48、近代的災荒與紅十字會的興起
49、1928——1931年西北大災荒研究
50、陝南紅色政權研究
51、李儀祉與陝西的水利事業
52、民國時期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
53、近代以來中國飲食的變遷
54、抗戰時期的人口內遷
55、抗戰時期的工業內遷
56、論抗戰文藝及其社會教育意義
57、抗日戰後日本戰爭賠款問題研究
58、戰後台灣法律地位與美國對台灣政策
59、釣魚島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60、聯合政府的談判與抗戰末期的中國政治
61、汪精衛叛國投敵心理探析
62、皖南事變時期的中間黨派——關於中間勢力的研究
63、關於百團大戰的評價問題
64、台兒庄戰役的歷史價值
65、國民黨軍隊中的中央軍與地方軍關系問題研究
66、土改對鄉村社會倫理的影響
67、土改中的農村心態
68、土改的意義
69、毛澤東時代的地富分子
70、改造中的右派分子
71、建國初期知識分子集體檢討的原因
72、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基層運作
73、關於土改的宣傳
74、關於農業合作化的宣傳
75、關於人民公社的宣傳
76、新中國宣傳中的資產階級形象
77、三年困難時期群眾渡災的途徑
78、農村基層幹部研究
79、大躍進運動中的群眾歌詠運動(即新民歌運動)
80、大躍進浮誇心態探源
81、文革中的紅衛兵
82、新中國對女性形象的塑造
83、新中國的婦女解放
84、新中國的基礎教育觀
85、新中國的婚戀觀
86、知青問題研究
87、當代三農問題
88、:"三化一改"的總路線厄運的後果
89、:兩次"以蘇為鑒"的成敗得失
90、"文革"起源的傳統性因素
91、中國"後傳統化"社會的根本缺陷
92、中國改革的實際走向:市場化?計劃化?
93、甲午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變化
94、戰後台灣問題演化的政黨性因素
95、國民黨主政的台灣土地改革
96、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
97、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
98、台灣問題走向的幾個可能性
99、台灣問題的實質
100、義務教育的根本前提就是免費教育
101、義務教育:國家和社會的義務 學生和家長的權利
102、高考制度恢復以來的學校教育誤區
103、歷史教育的本來面目
104、現實中歷史教育的異化
105、基礎教育改革的新氣象
106、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提性障礙
107、高新技術設備的教育教學化
108、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現代化
109、課堂教學互動的必要性
110、歷史課堂教學互動的可能性
111、基教改革語境中的教學課程新理念
112、基教改革語境中的教學新觀念
113、教育基礎設施和師資實際現狀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
114、師范院校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潛在效能和實際作用
115、歷史上中日關系及未來中日關系走向
116、農村義務教育的出路
117、農民工問題研究
118、近代流民問題研究
⑺ 關於文言文的主題教研活動有哪些
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綜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其知識之廣泛,包容之博厚,辭章之精華,內涵之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它不但是漢語言文學的典範和精華,而且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發的深厚土壤,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著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根據我們調查,當今社會,淺文化、俗文化、網路文化充斥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他們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加上受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有所抬頭,集體主義觀念削弱,理想、前途觀念淡薄……這些現象如任其發展,後果不堪設想.在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成了當務之急.
新的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研究就有了必要.特別在新課標下,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二、課題的界定和理論假設
1、課題的界定
(1)「新課標」:是相對於2000年以前我國語文課程體系而言,她體現了四個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傳統文化」這里是指根據中學生身心特點,選取中華民族文化中久經歷史考驗的具有普遍性修養意義的古詩文典籍以及具有地方特點的客家文化傳統作為研究對象,它們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又是開啟人類智慧的工具.
(3)「新課標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
2、理論假設
(1)通過課內外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在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大量接觸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領略祖國文化的魅力,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通過研究與實踐,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和精神營養,豐富語言、開拓眼界、陶冶情操、發展潛能、使他們具有創造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用傳統文化里包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做人的道理,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另一方面,將傳統文化教育與課堂改革相結合,使學校的課程結構更趨合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意義
1、本課題研究目標是古詩文教學、客家傳統文化.(1)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學生一定的古詩文鑒賞能力對增進學生文學基本素養的重大意義,自然也毋庸贅述了.但較之於當前的閱讀、寫作教學研究,古詩文教研則顯得相對滯後.當今的古詩文教學起碼存在三種不良傾向.一是語言化傾向,許多人把古詩詞鑒賞課幾乎上成了文言串講課,只注重詩詞句義的靜態演釋,忽視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二是概念化傾向.許多人將古詩詞意境地賞析變成了冷性的「詩物」與「詩情」的簡單對照,忽視學生審美心理素質的培養.三是支解化傾向.許多人把一首詩詞的整體賞析變成了單調的詩詞詞句的局部分析,忽視了詩詞鑒賞的有機性和整體功效.這些傾向不能不令人感到,當今的古詩詞教學似乎還缺乏一種關鍵性意識,那就是如何發揮學生主體在詩詞審美活動中的能動作用.(2)據許多史料證明,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客家私人辦學先驅(溫革)的誕辰地,許多客家文化研究人士稱石城是客家搖籃的中轉站.石城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值得我們開發研究.
2、以經典古詩文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構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質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們用來鑄人鑄魂的重要教育資源.基於此,我們對《新課標下語文傳統文化資源研究》所具有的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形成以下認識:
一是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中華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重要載體,傳承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們有責任,通過開展古詩文教學、客家傳統文化研究,讓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世代相傳,為走向振興的中華民族積蓄源源不斷的智慧和持久的發展動力.
二是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傳統文化學習是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水平的有效教育形式和工作載體.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精神狀態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關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實施傳統文化研究,是加強青少年道德建設和培養民族精神有效途徑.
三是實施新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教育部制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古代詩文作品在教科書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學要求有所提高,此外,新課程要求閱讀必須是為提升學生精神生活的活動,為養成學生終身讀書習慣,培養閱讀興趣和終身持續發展奠基.古詩文等傳統文化的學習克服了閱讀的價值功利化,內容狹窄化,操作課堂化,效果表面化的傾向,以提升學生學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為主要目的,為新課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供啟示,具有借鑒價值.同樣,通過客家傳統文化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有豐富的多方面智力活動.可以讓學生找到精神家園,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得到更好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語文傳統文化資源研究」,它首先應該是「新課程視野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它必須是以新課程標准理念作統帥,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其次,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語文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為研究重點,結合地方客家文化特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尋求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中國古典詩詞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許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為挽救一度遭貶,慢慢地被排擠出了文學正宗之外的古詩詞,中華詩詞學會聯合各部門,開展了振興古典詩詞的一系列活動:1999年9月23日至27日,由中華詩詞學會、華中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全國第十二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在武漢舉行,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弘揚民族文化傳統,讓中華詩詞大步走進大學校園. 2000年9月24日至28日,在深圳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中華詩詞研討會,提出了讓中華詩詞走進中小學校園的中心議題.其目的是振興中華詩詞,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國民的人文素質教育.
2、石城中學是一所省級重點中學,也是江西省現代技術示範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大型圖書館和教師閱覽室,有與全國各地兄弟學校建立的龐大的教學信息網,有可以容納300多個老師查找資料的互聯網……特別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強調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倡導教學內容要與生活、與社會發展密切結合,大力提倡教師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克服學科課程的不足,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學校領導也具有先進的教學管理理念,重視科研工作,對參加研究工作的教師在研究時間及研究經費上都給予大力的支持,這些都為本課題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本課題的研究能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本課題組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參加過省級以上的課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教科研工作經驗.其他成員都是青年教師,熱愛教育教學工作,教學經驗豐富,平時都能認真學習教學理論,並將學到的理論運用到教學中.並且能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善於總結經驗,經常撰寫教學經驗論文,其中有一部分教師的論文分別在國家、市、縣級獲獎,或在各種刊物上發表.已具備了一定的課題研究能力.
4、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客家私人辦學先驅(溫革)的誕辰地,有著豐富的客家傳統文化資源.並且,課題組特聘請石城縣作家協會會長溫湧泉同志當研究顧問.溫老師對客家文化有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和較深厚的的古詩文功底.他隨時可以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指導研究工作,為課題的順利開展指明方向.課題組中熊佳勤、黃媛、肖進權3人加入了縣作家協會,是縣客家文化研究小組成員,為課題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尋求新語文與傳統文化研究之間聯系的橋梁,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在實驗中還要用到的輔助研究方法有:
1、調查法.在研究中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研究性學習.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選擇有關客家傳統文化的課題研究,如「石城客家民俗文化調查探究」、 「閩粵通衢的歷史地位探究」、 「寶福塔的由來」、 「永寧橋在石城歷史上的地位」、等等.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了解石城的歷史,了解本土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對古詩文教學和客家傳統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於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⑻ 什麼叫歷史主題式教研
主題,是指來文藝作品中自或者社會活動等所要表現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內容。
語出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每個演員都極賣力氣的表演,而忘了整部戲劇的主題與效果。」
中文名
主題
同義詞
核心、焦點、主旨、中央
拼音
zhǔ tí
注音
ㄓㄨˇ ㄊㄧˊ
⑼ 初中歷史有哪些主題值得課堂教學研究
一般來說 有中國近代史 什麼鴉片戰爭 五四運動 等等。。。。
⑽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舉例如下: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路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胡主席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當局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活動二:……引導回答2:……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