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宿遷有哪些名勝古跡
1.掛劍台、來乾隆行宮、項王故里、皂河龍自王廟、真如禪寺、宿遷孔廟、清涼寺、閩商會館天後宮……不勝枚舉。而彭雪楓烈士墓園、宿北大戰紀念館、「雙溝慘案」紀念館、陳毅紀念館等地則是感受紅色旅遊的最好景點
2.境內的雙溝地區是世界人類起源的中心之一,下草灣文化遺址」是江蘇目前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所在地,相傳夏、商、周三代,古族。遠古時期,徐夷在此生息。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為避代宗李豫諱,改稱宿遷至今。
3.這里也是西楚霸王的故鄉。
4.沭陽則是虞姬的家鄉
② 宿遷有哪些古跡
王廟行宮
行宮龍王廟行宮,原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坐落於宿遷市西北20公里處的古鎮皂河。該建築群始建於清代順治年間,改建於康熙23年。後經雍正、乾隆、嘉慶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佔地36畝,四院三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築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於此,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故又俗稱為"乾隆行宮"。1983年,江蘇省人民政府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OO一年六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王廟行宮建築群,布局嚴整,規模宏大,軸線分明,左右對稱,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整體呈長方形,內外宮牆。中軸線上建築物主次清晰,錯落有致。自南向北,整個建築群分為六大部分。最南端為古戲樓,古戲樓向北,為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廣場北側是山門,山門的正上方,青磚鑲嵌著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七個鎦金大字"敕建安瀾龍王廟"和一方"乾隆御筆"印。
在第一道院落的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碑亭正中聳立著一塊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鐫刻"聖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聖旨全文,主要內容記敘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廟的原由和修廟的經過。碑身的背面和碑帽的兩面分別鐫刻有乾隆22年、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整個御碑亭的設計,造型大方,凝重端莊,充分顯示了皇家建築的特點、風格以及獨有的藝術魅力。
在御碑亭的兩旁,建有鍾、鼓二樓。乾隆皇帝下榻此廟時,撞鍾擊鼓,兩廂奏樂,以最高禮儀恭迎皇帝的駕臨。
御碑亭的北側是龍王廟行宮的主要建築龍王殿。龍王殿,雕梁畫棟,斗拱飛檐,結構嚴謹,裝飾華麗,金碧輝煌,氣韻無窮。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龍王廟,均在這里朝政議事,敬神祭祖。
龍王廟行宮的最後一進院落,是乾隆皇帝的寢宮。也稱禹王殿,禹王殿屬於宮式大作,屋面飾黃色琉璃筒瓦和龍吻,大殿分上下兩層,佔地面積360平方米,殿高20多米,是龍王廟行宮內最高的殿宇。乾隆六下江南,五次臨幸於此都是夜宿於這殿宇樓上,人們稱為"正宮"。與正宮相呼應的是東宮和西宮,這是隨同南下的皇妃們居宿的地方。東西宮門前植有柏、柿、桐、椿、槐、楊六樹,取意"百世同春""百世懷楊",象徵大清江山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興旺不衰。
龍王廟行宮這一珍貴的古建築群,在"文革"中一度遭到破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八十年代初,經過幾百年風雨剝蝕以及戰亂和人為破壞的"敕建安瀾龍王廟",仍然以它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古代建築技巧,引起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共投資1000萬元分別對龍王殿、御碑亭、鍾、鼓樓等建築物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恢復了"敕建安瀾龍王廟"的歷史原貌。
宿遷特產宿遷宿曉紅葡萄:俗名小黑葡萄。為我國古老優良釀造葡萄品種。小黑葡萄的栽培,最早見於1901年的《宿遷縣志》上,當時洋北半壁店 (今船行) 一帶多處連片棚架栽培。
宿遷鐵球山楂:又名麻球,產於黃河故道沿線、馬陵山麓的支口、蔡集、皂河鄉一帶,1570年前後 (明代) 即有栽培。果實圓,色紅,味酸甜。
宿遷水晶山楂糕:呈玫瑰色 ,晶瑩透亮,放在報紙上能透過糕體看清文字,酷似一枚紅色的水晶。口感細膩,酸甜適口。放於手上,似有彈性。有開胃消食,活血化淤,對心血管系統的疾病也有一定療效。相傳2000年宿遷人民為懷念西楚霸王項羽而創制,初名「霸王糕」。
「黃狗」豬頭肉:由民間名師黃德 (諢名叫黃小狗) 始創,人稱「黃狗」豬頭肉,已有200多年歷史。其肉色澤紅潤,香味濃郁,肥肉酥爛,精肉鮮香,味純而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品嘗此肉,大為贊賞。又有「乾隆老湯」之雅稱。
宿遷黃花菜:花大肉厚,粗壯整齊,長短均勻,色澤淡黃,干而光澤,緊實柔軟,久煮不爛,微帶脆感。有大菜、大鳥嘴、大黃殼等優良品種。
宿遷五香大頭菜:因放有小茴香、花椒、丁香、八角、桂皮等5種香料,故稱。明代末年開始生產。
駱馬湖銀魚:銀魚形體纖細,明瑩如銀,無鱗軟骨,肉嫩味美,具色、香、味於一體,實屬魚中極品。冷凍保鮮銀魚遠銷各省市。「金梅牌「「太湖牌「冷凍保鮮銀魚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並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國
埠子車輪餅 埠子:埠子車輪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較為欣賞的一種食品,既香又甜,既脆又酥,工藝復雜,口味獨特,是饋送親友的理想佳品,被列為江蘇省「老字型大小」食品,享譽省內外。 有葷餡、素餡、豆沙餡之分,滋陰壯陽,質優價廉。
③ 誰有宿遷市歷史沿革的文章
宿遷是悠久的,早在5萬年前的下草灣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點燃了人類文明的曙光;關於宿遷在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滄桑變革,本報「民生話題」欄目也曾刊登過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但都不太具體詳細。
從宿城區博物館搜集到《宿遷的歷史沿革》一文,整理如下:
宿遷,這塊土地相傳上古時候為少昊氏的領地。《禹貢》記載為當時九州之一的徐州之地。宿遷歷史悠久,文化層堆積深厚。舊石器時期因年代久遠,有待進一步考證。最早發現的文化遺存為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在駱馬湖以東地區隨處可見層疊的文化層,上層為普遍存在的60厘米厚的漢文化層,下為一米厚的西周文化層。其中著名的有屬於龍山文化體系的黃泥灘遺址(關廟)、井兒頭遺址、黃營遺址(來龍)。商周時期有尖墩遺址(來龍)、青墩遺址(曉店),這些遺址表明,我們的祖先很早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繁衍、生息。
到了春秋時期,這里產生了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鍾吾和猶國。北有鍾吾,都城在今宿遷城北30公里的司吾山腳下,猶國在南,都城在今宿城區鄭樓附近。而後到戰國,這里的屬地不斷變更,先後屬過魯、宋、楚、秦等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郡縣制,這里為下相縣,屬臨淮郡。下相古城遺址在今市經濟開發區古城居委會。漢朝承襲秦朝的郡縣制,又在原鍾吾國的土地上置司吾縣。至兩漢時,這里已具有高度的文化,徐州(彭城)地區的漢文化向這兒輻射,我們能從侍嶺的漢城遺址、洪武墩的漢墓群以及曉店的清涼院遺址看出當時商業發達、城市繁華、人口集中。
西晉太康無年(公元305年),設立宿豫縣、宿豫郡,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宿豫這個名稱。
北魏時屬徐州,東魏時屬東楚州,梁時改屬泗州郡,宿豫為當時的州治所在地。
隋時,宿豫屬泗州下邳郡。公元762年,為避唐代宗李豫諱,將宿豫改為宿遷,屬河南道徐州彭城郡。五代時與唐朝的隸屬關系相同。
宋時屬河東路淮陰軍邳州郡。北宋時,宿遷縣境包括今新沂、泗陽、睢寧和淮陰縣的漁溝鎮,為歷史最大。南宋時,宿遷為金、宋對峙之地,連年戰爭,城垣毀壞,1193年,黃河水患,宿遷縣城遷到今城南項王故里處。
元、明、清時期宿遷屬淮安府。1576年,黃河決口,今項王故里附近的宿遷縣城地勢低窪,受洪水威脅遷至城北馬陵山附近,築土城,即今馬陵公園南首。清初,宿遷又改屬徐州。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國成立,廢除州府制,宿遷先直屬江蘇省政府,後隸屬淮陰專署。
在人民革命斗爭中,成立的泗宿縣、宿遷縣歸華中軍區六分區領導,屬淮海區。
解放後,泗宿縣並入宿遷縣,隸屬淮陰專區,歸仁地區劃歸泗洪縣,洋河地區劃歸泗陽縣,原宿遷北部沂河以北劃歸宿北縣(今新沂市),宿遷縣的規模比以前縮小。1987年12月,宿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宿遷市,轄四縣一區(即泗陽縣、泗洪縣、沭陽縣、宿豫縣、宿城區),宿遷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④ 宿遷有多少年歷史
宿遷,位於江蘇來省北部,是著源名的「楊樹之鄉」、「水產之鄉」、「名酒之鄉」和「蠶繭之鄉」。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宿遷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上不以成敗論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
在淮河岸邊,5萬年前便有先人臨水而居,稱為「下草灣人文化遺址」。相傳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公元前113年,泗水王國在此建都,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改稱宿遷至今。宿遷風光秀美,景觀眾多。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贊嘆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宿遷,原名宿豫,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
地級宿遷市1996年建市,現下轄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宿遷經濟開發區、蘇宿工業園區、湖濱新城開發區、洋河新城,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 。
⑤ 宿遷的歷史文化
有京杭運河貫穿境內,西楚霸王項羽的故居,乾隆下江南所住的乾隆行宮【內龍王廟】,擁有魚米之鄉的洪容澤湖,鳥類的天堂清清駱馬湖,「意楊之鄉"的泗陽,也曾出土很多珍貴的西漢文物。
⑥ 江蘇宿遷市名稱的由來
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少子劉商為泗水王,王都設於凌縣,轄2.5萬多戶11.9萬人,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設宿遷市,屬泗宿縣。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1970年屬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
⑦ 關於宿遷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有京杭運河貫穿境內,西楚霸王項羽的故居,乾隆下江南所住的乾隆行宮【龍王廟】,版擁有魚米權之鄉的洪澤湖,鳥類的天堂清清駱馬湖,「意楊之鄉"的泗陽,也曾出土很多珍貴的西漢文物。
⑧ 宿遷的歷史有多久
在秦漢文化的風雲際會之地,有一片生機勃勃的熱土,那就是被清代皇帝乾隆盛贊為「第一江山春好處」的中國江蘇省宿遷市。這個年輕的城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史記》中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便為現在的宿遷。
地級宿遷市1996年建市,下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人口529萬。她是江蘇重要和新興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城市群中一朵艷麗的新葩,作為江蘇、安徽兩省之通衢,宿遷人傑地靈、資源豐富。
宿遷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共有耕地675萬畝,是中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林業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中國意楊第一故鄉。
中國著名的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澤湖和中國為數不多的二級水質湖——駱馬湖,象一對孿生姐妹滋潤這個著名的魚米之鄉。境內河流縱橫,可供水產養殖的優質水面達303萬畝,盛產銀魚、鰻魚、甲魚、螃蟹、青蝦等50多種水產品。螃蟹產量全國第一,銀魚出口量江蘇省第一。
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是宿遷又一寶藏。洪澤湖、駱馬湖煙波浩淼,氣象萬千,珍禽比翼,漁舟泛影;始建於1681年的乾隆行宮氣勢非凡;楚霸王項羽的紀念館——項王故里雄偉壯觀;嶂山森林公園景色秀麗,自然典型。
宿遷市礦產資源豐富,石英砂、陶土儲量超5億噸,藍晶石、黃砂儲量居全國省轄市之首,這些豐富的資源為宿遷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極好的基礎。建市以來,宿遷市年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以兩位數的增幅發展,全市已形成食品、釀酒、紡織、建材、電子、化工、機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其中,「洋河、」雙溝「大麴早在明代就享有盛名,居中國十大名酒之列;spcc絹絲出口量佔全國絹絲出口總量一半以上。
宿遷市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少子劉商為泗水王,王都設於凌縣,轄2.5萬多戶11.9萬人,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設宿遷市,屬泗宿縣。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1970年屬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
⑨ 宿遷有哪些名勝古跡
1.乾隆行宮.
傳說乾隆七下江南,都是走運河.必經宿遷.每次經過宿遷時,都要在此駐足賞景,
並有三次在運河旁的一小鎮拜天祭祀.當時官府便再此修建了這做行宮,得到了乾隆大帝的賞識.乾隆行宮是一座保存很完好的古建築群,有很多歷史古跡,花草叢,生鳥語花香.
2.項王故里.
項王故里位於宿遷市南郊1公里廢黃河堤下,是西楚霸王項羽的誕生地(項羽的故鄉在宿遷市西南郊區).
項王故里佔地0.5公頃,裡面的項王蠟像館里有楚國時期的各種人物蠟象,容貌威武,相貌逼真.在院子里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樹木,花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植槐.是項羽小時侯親手種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3.駱馬湖風景區.位於市郊區依山而建,傍水而立,交通方便.這里有各種各樣的沙灘運動休閑,
快艇,游泳等水上娛樂項目,同時配備了餐館,酒店等,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在我家附近這三個景點在全國都是很有名氣的,當然還有很多,不過我不怎麼了解,也沒去過.還有宿遷是全國有名的楊樹之鄉,老百姓養成了到處栽樹的好習慣.家前屋後,河旁塘邊,田間地頭到處都是樹,從遠出看去,鬱郁蔥蔥,綠的讓人透不過氣,在江蘇這個發達的省里,這是一個沒有污染的人間聖地,世外桃原!我覺得就3處吧..
⑩ 宿遷的歷史名人有那些
1、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本名項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霸王別姬,自刎而死。
2、徐子容(1782-1847),畫家、詩人。徐子容原名廣緒,字子容,以字行世。江蘇沭陽人,生於治北漢坊鎮(今茆圩),離城二十餘里。中文名 徐子容 出生地 江蘇宿遷 出生日期 1782 逝世日期 1847。
其父徐掄元,字維斗,沭陽諸生,《永樂大典》館謄錄,曾任寧遠府經歷、蓬溪縣丞、威遠知縣。時金川用兵,加五品銜督理拉江等處糧務。在西藏廓爾喀之戰中,管理糧務,死於軍中。
徐子容於1801年由四川撫父樞歸沭,1826年後,得屠可如(之申)、蔣礪堂(修銛)保薦,曾任薊州吏目、正定主簿十餘年。1835年後歷任錢塘主簿、德清主簿、烏程縣丞、程安與孝豐典史、嘉善主簿兼縣尉,1847年復任錢塘主簿時死於任上。
《古僮文獻捃遺》吳鐵秋先生雲:「先生著述及所作山水,多散佚不可摭拾,今所存者,《聽雲樓且存稿》詩若干卷、《尺牘》若干卷、《腐言》一卷、《題跋》一卷、《論詩文畫》一卷。文集不可見」。
3、劉清韻(1841一1915年),女,又名淑曾,小字觀音,字古香,江蘇沭陽人。劉清韻6歲即從師學習,愛好文學,擅長詩詞,精通書法、繪畫。劉清韻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萊仙館傳奇》、《小蓬萊仙館曲稿》、《小蓬萊仙館詩鈔》、《瓣香閣詩》等共24種。
內容涉及街頭巷尾、農家井畔、官場逸事、民俗風情,故事曲折、文筆纖秀,地方色彩濃厚。她是晚清一位有成就的女文學家。 晚年隨丈夫錢梅坡回沭陽鄉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沭陽遇大水災,劉清韻家被淹,有14種傳奇散失,僅存10種。
劉清韻的一生同宋代才女李清照頗多相似之處,她們都是早年生活優裕,有一個能夠理解自己、和自己詩酒唱和的丈夫。
晚年陷於不幸,在極端落寞中走完人生旅程。但是,她們在文學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劉清韻多才多藝,一生寫作了不少作品,僅刊印傳世者就有《小蓬萊仙館詩鈔》1卷、《瓣香閣詞》1卷、《小蓬萊仙館曲稿》和《小蓬萊仙館傳奇十種》,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學成就。
4、房震亨(1781-1847),清代桃源(今泗陽)字長卿,歲貢生。桃源(今泗陽)縣臨河鄉房家湖人。他一生坎坷,治理家道沒有什麼本領,而對詩文則頗有造詣。
生平吟詠,直抒胸臆,其詩莊重詼諧兼具,有的取里巷歌謠,點竄成篇,無不可歌可泣,是白香山、陸劍南的流派,著有《蘇翁詩文集》行世。《蘇翁詩文集》又名《蘇翁存稿》。
《蘇翁存稿》為木刻印刷,全稿分詩詞和雜文上下兩卷,計有詩詞317首(闋),雜文17篇。上卷為詩詞,詩詞題材豐富,體裁多樣,五言、七言、絕、律皆有,詩詞歌賦,不一而足。其詩清新雋永,明白曉暢。
5、瑞璇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倪紹贊為縣學秀才,於瑞璇5歲時病逝。父親去世後,瑞璇隨母親寄居舅父樊正錫家。樊正錫是睢寧縣文化名士,他見瑞璇聰穎過人.非常喜 愛,親自教她讀書識字,因此得以盡覽其舅所藏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和史傳雜記等。
瑞璇7歲開始學古文,8歲習作詩,9歲讀誦五子書,長大後凡先秦兩漢、魏晉六朝、唐末大家等論著、詩文,無不精通。她不僅能寫詩作畫,而且.通曉音律和精於女紅,是一位不多見的才女。
倪瑞璇雖在世時間不長,但其著作成果仍屬可觀,有《大學精義》、《中庸折中》、《周易闡微》以及6本詩集等。她的詩歌,筆力矯健,題材多樣,或借古諷今,或抨擊時弊,或關心民生,或抒寫憂憤,均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
倪瑞璇的詩歌,題材多樣,格調高雅,使一位極有見識、憂國憂時的現實主義詩人。為了紀念這位女詩人。後人曾把馬陵公園的西望河樓改建成"倪瑞璇圖書館",館藏女詩人生平著作。1938年,馬陵公園及瑞璇圖書館毀1於日軍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