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四川混省的橋有哪些還有歷史

四川混省的橋有哪些還有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23:27:03

① 四川有哪些橋

四川成千上萬的橋,你的問題很無聊!

② 中國還有哪些著名的橋它們有什麼歷史嗎

盧溝橋 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於1189年,是一座聯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

五亭橋 位於楊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

安平橋 位於福建晉江安海鎮。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六角五層磚構宋塔一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趙州橋 位於河北趙縣的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十字橋 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

風雨橋 位於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橋上建塔形樓亭5座,可避風雨。整座橋梁不用一根鐵釘,精緻牢固。

鐵索橋 位於四川瀘定縣的大渡河上。全長136米,寬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系在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其中9根並排著的鐵鏈上面鋪有木板,就是橋面,另外各2根在橋面兩側,就是扶手。每根鐵鏈重約2000千克。

五音橋 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面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能發出奇妙的聲音。

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用白石建成,拱圈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白玉雕砌,兩側雕刻精美的白色欄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島」美稱。

③ 搜集關於家鄉橋的歷史和故事,我的家鄉是四川省成都市。

今天,橋的意義已不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獨有的地理文化風景。今天錦江專上,依然卧著很屬多橋,這些橋靜靜地講述成都的故事。而成都人的記憶中,也彷彿時時刻刻走在橋上。可以說,橋記錄著成都的歷史,見證著成都的變化,承載著成都的未來。
□自古以來,人們喜歡依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水邊就有橋。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胡意濤、張亞男在《成都與橋——漫談成都橋梁》文中寫道,清末時,成都全城有塘20餘處,橋近200座——九眼橋、萬里橋、十二橋、平安橋、青石橋、半邊橋、卧龍橋、玉帶橋……既有拱橋,也有平橋,還有不少是廊橋;就原料來看,石橋、木橋等應有盡有。
□今天錦江上,依然卧著很多橋,這些橋靜靜地講述成都的故事。而成都人的記憶中,也彷彿時時刻刻走在橋上。可以說,橋記錄著成都的歷史,見證著成都的變化,承載著成都的未來。
□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使成都那些無數小河上的古橋已徒存虛名。今天,橋的意義也不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獨有的地理

④ 四川康定有哪些橋及其歷史

康定的橋比較多哈,從新車站進城要經過向陽橋,下橋,中橋,彩虹橋,將軍橋,公主橋,駟馬橋。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公主橋,傳說是文成公主進藏的時候走過的橋,所以命名為公主橋。

⑤ 四川省有過去有什麼輝煌歷史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⑥ 中國著名的橋有那些歷史

1中國四大古橋
福建泉州洛陽橋

福建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橋全系花崗岩石砌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趙州橋

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又叫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故名。趙州橋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雄偉的石拱橋。趙州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採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型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

「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象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里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克河上才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傑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北京盧溝橋

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聯拱石橋。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兩代曾經修繕,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橋全長212.2米,有11孔。各孔的凈跨徑和矢高均不相等,邊孔小、中孔逐漸增大。全橋有十個墩,寬度為5.3米至7.25米不等。橋面兩側築有石欄,柱高1.40米,各柱頭上刻有石獅,或蹲、或伏,或大撫小,或小抱大,共有485頭。石柱間嵌石欄板,高85厘米,橋兩端各有華表、御碑亭、碑刻等,橋畔兩頭還各築有一座正方形的漢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盤龍紋飾雕刻得極為精細。盧溝橋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享譽於世。蘆溝橋久已聞名中外。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對這座橋有詳細的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在此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本土的開始,蘆溝橋因此成為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性建築物。
廣東潮州廣濟橋

廣東潮州廣濟橋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安縣潮州鎮東,橫跨韓江。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全橋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增建五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廣濟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梁史上所僅見。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2其他著名古橋
福建泉州安平橋

福建泉州安平橋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前後歷經13年建成,明清兩代均有修繕。目前的橋全長為

2070米,橋面寬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鋪架橋面,兩側設有欄桿。橋墩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築法,呈四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尚存

331座,狀如長虹。長橋的兩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欄桿柱頭雕刻著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整座橋上面的東、西、中部分別設有五座涼亭,以供人休息,並配有菩薩像。兩邊水中建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圓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豐滿慈善。中亭有兩位護橋將軍,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穿甲,手執劍,是宋代石雕藝術的精華。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四川瀘州龍腦橋

四川瀘州龍腦橋
龍腦橋位於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大田鄉龍華村的九曲河上。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建。平橋,東西走向,長54米,寬1.9米,高5.3米,14墩、13孔。布局奇特,雄偉壯觀。中部8座橋墩分別以巨石雕鑿成吉祥走獸,計有四龍、二麒麟、一象、一獅。雕龍造形別致,口中銜「寶珠」,完全鏤空,可用手撥動。風起時,龍鼻發出響聲。象鼻捲曲,長牙上伸,胖身下垂,神態自若,給人以安詳、寧靜之感。雄獅、麒麟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該橋為石墩石樑式平橋,既末用榫卯銜接,也未用粘接物填縫,全靠各構件本身相互壘砌承托。在建築技術上具有較高的價值,是我國古代橋梁罕見之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泉州永春東關橋

福建泉州永春東關橋
東關橋又稱「通仙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的湖洋溪上,歷來是交通要沖,為閩中、南往返的必經之地。東關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85米,寬5米,共六墩五孔兩台,橋基採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湛,構造之奇生特實屬罕見。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浙江溫州泰順泗溪東橋

浙江溫州泰順泗溪東橋
泗溪東橋位於浙江溫州泰順的泗溪鎮下橋村,

為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離水面9.5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此橋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東溪早時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緒倡首建造蜈蚣橋(即溪東橋)。林正緒生平端方正直,好行義舉,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張考首書「達尊有二」匾相贈。此橋修建者是修北澗橋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將這兩橋稱為「師徒橋」。因此橋外型美觀,號稱「最美的廊橋」。
江西婺源彩虹橋

江西婺源彩虹橋
婺源有一種頗有特色的橋——廊橋,所謂廊橋就是一種帶頂的橋,這種橋不僅造型優美,最關鍵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腳。
宋代建造的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座橋取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橋長140米,橋面寬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橋周圍景色優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這里稍作休憩,瀏覽四周風光,會讓人深深體驗到婺源之美。
江蘇揚州五亭橋

江蘇揚州五亭橋
五亭橋位於揚州瘦西湖畔,整個建築造型別致,比例適當,把穩重大方和玲瓏剔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橋含五亭,一亭居中,四翼各一亭,亭與亭之間迴廊相連。中亭為重檐四角攢尖式,翼亭單檐,上有寶頂,四角上翹,亭內吸頂上圖案精美。橋基由十二塊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組成,共十五孔,總長五十五米。橋孔彼此相連,由橋外看去,每個洞外都有一幅不同的景物。每當晴夜的月滿,每個洞內各銜一月,別具詩情畫意。
廣西三江程陽橋

廣西三江程陽橋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程陽風雨橋等,位於廣西北部與湘黔兩相接的三江縣城古宜鎮北面20公里砟林溪馬安寨林溪河上,始建於1912年,歷時12年。整座橋長77.6米,寬3.75米,高20米,橋下部分為青料石壘砌的二台三墩,橋墩為六面柱體,上下游均為尖形,迎水角

68度;橋中間部分為密布式懸臂托間柱支梁木質橋面,共19間橋廊;橋上部分為木質樑柱鑿榫衡接構成重檐翹角,橋的兩旁鑲著欄桿,橋中有五座塔閣式橋亭。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程陽橋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⑦ 四川中江縣哪些橋有歷史或故事

肉聯廠那個橋

⑧ 四川著名大橋貼索橋的歷史

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
國外不少橋梁專家認為索橋首創於我國,指出「中國大約在3000年以前已開始建造吊橋」。十四、五世紀藏族的湯東傑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鐵橋活佛」)就是當時在雅魯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鐵索橋的工程技術專家。據說他曾畫了一座跨度為138米的雅魯藏布江鐵索橋簡圖,並於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國古代跨度最大的鐵吊橋。橋兩端有塔,寬度僅容走人。目前已查證的最早索橋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橋,它建於秦李冰任蜀守時(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餘年,跨城南面的檢江,又名夷星橋,是當時按北斗七星形狀建成的七座橋中的一座。西漢王褒在《益州記》中記載,笮橋在司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時用三個大鐵椎來系橋柱緊竹索(現今鐵椎僅有二個)。《晉書·桓溫傳》記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進攻成都時,曾與李勢戰於笮橋,可見,時隔近六百年後,笮橋仍在。相傳諸葛亮曾在這里為出師東吳的費禕餞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馬相如的撫琴台時,曾在今天南門大橋西面的錦江河上,發掘出古代橋基下的大鐵椎,證實該處是笮橋的故址。

⑨ 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馬兒橋有什麼歷史

你想知道什麼歷史

閱讀全文

與四川混省的橋有哪些還有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