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東佛山有哪些歷史文化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人類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來在這里繁衍生息,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又稱「禪城」。
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陶瓷、紡織、鑄造、醫葯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並建立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竹嘴廠」。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嶺南傳統文化。佛山素有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廣紗中心、嶺南成葯之鄉、南方鑄造中心、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佛山是「南國陶都」,制陶藝術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4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榮獲「中國陶瓷名都」稱號。
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民間自發組織的粵劇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長盛不衰。每年一度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使佛山呈現「紅船泊晚沙,萬人看瓊花」的盛況。
佛山是「嶺南成葯之鄉」。古方正葯的歷史有400餘年,其產品種類齊全,大約分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類,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備的中成葯,涌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型大小名葯。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鍾、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間藝術的搖籃,孕育並保留了秋色、醒獅、舞龍、龍舟說唱、龍舟競渡等大量體現嶺南文化精髓的民間藝術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紙、木刻年畫、陶塑、灰塑、磚雕等手工傳統技藝精湛,獨樹一幟。2005年底,佛山參與申報的獅舞、粵劇、龍舟說唱、佛山木版年畫、廣東剪紙、石灣陶塑技藝等6個項目,進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
佛山自古人文薈萃,才俊輩出。唐宋以來廣東出過九個狀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時為「氣標兩廣的人文之邦」。近代以來,孕育了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政治活動家張蔭桓、戴鴻慈、譚平山、何香凝、羅登賢、鄧培,民族實業家陳啟沅、簡照南、簡玉階,科學家詹天佑、鄒伯奇,文學家吳趼人,粵劇名伶薛覺先、馬師曾,武術名家梁贊、黃飛鴻、李小龍,名醫李廣海,能工巧匠黃炳、陳渭岩、劉傳,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等傑出人物。
近年來,佛山圍繞建設文化名城目標,推動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都市文化相互融合,塑造開放、兼容和創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承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暨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第六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辦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等在國內外有著重大影響的文藝活動。各類文化設施建設均處於全省、全國先進水平,多層次配套發展的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形成。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和廣東粵劇博物館落戶佛山,中國美術家協會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落戶順德。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佛山市孔雀廊影音電器有限公司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禪城區石灣鎮街道被評為「中國魅力名鎮」,三水區大旗頭村、順德區碧江社區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佛山祖廟、西樵山、南風古灶、清暉園、皂幕山、南國桃園、陳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評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廟融古代陶瓷、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宮」;西樵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美譽;順德清暉園與佛山樑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陳村花卉世界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花卉生產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題公園;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大、品種資源豐富的荷花生態專類園。還有東華里、康有為故居、寶林寺、蘆苞祖廟、黃飛鴻紀念館、李小龍紀念館可讓遊客領略獨特的嶺南文化。目前,佛山以歷史文化、南國武術、商務會展、產業觀光、休閑度假、購物美食、美化家居等為主題的特色旅遊方興未艾。
佛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珠三角「美食之鄉」。佛山是粵菜發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廣東,師出佛山」的美譽。一直以來,佛山以其民間食譜豐富、茶樓食肆林立、烹飪技藝精良而蜚聲海內外。2004年,順德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廚師之鄉」。為弘揚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間舉辦的「佛山美食歡樂節」,已成為集美食、旅遊、文化藝術為一體的盛大旅遊節慶活動。
❷ 廣東佛山歷史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人類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來在這里繁衍生息,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又稱「禪城」。
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陶瓷、紡織、鑄造、醫葯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並建立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竹嘴廠」。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嶺南傳統文化。佛山素有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廣紗中心、嶺南成葯之鄉、南方鑄造中心、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佛山是「南國陶都」,制陶藝術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4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榮獲「中國陶瓷名都」稱號。
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民間自發組織的粵劇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長盛不衰。每年一度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使佛山呈現「紅船泊晚沙,萬人看瓊花」的盛況。
佛山是「嶺南成葯之鄉」。古方正葯的歷史有400餘年,其產品種類齊全,大約分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類,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備的中成葯,涌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型大小名葯。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鍾、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間藝術的搖籃,孕育並保留了秋色、醒獅、舞龍、龍舟說唱、龍舟競渡等大量體現嶺南文化精髓的民間藝術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紙、木刻年畫、陶塑、灰塑、磚雕等手工傳統技藝精湛,獨樹一幟。2005年底,佛山參與申報的獅舞、粵劇、龍舟說唱、佛山木版年畫、廣東剪紙、石灣陶塑技藝等6個項目,進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
佛山自古人文薈萃,才俊輩出。唐宋以來廣東出過九個狀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時為「氣標兩廣的人文之邦」。近代以來,孕育了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政治活動家張蔭桓、戴鴻慈、譚平山、何香凝、羅登賢、鄧培,民族實業家陳啟沅、簡照南、簡玉階,科學家詹天佑、鄒伯奇,文學家吳趼人,粵劇名伶薛覺先、馬師曾,武術名家梁贊、黃飛鴻、李小龍,名醫李廣海,能工巧匠黃炳、陳渭岩、劉傳,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等傑出人物。
❸ 佛山有多久歷史
佛山歷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了不少有歷史紀念意義和人文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和聚落遺址。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現有國辦博物館6個,以及陶塑、園林、武術、民間藝術等專題博物館和名人紀念館14個、私人專題博物館1個。無論是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還是從各類文物的種類與質量來看,佛山都可以稱得上是廣東的文物大市。不僅如此,佛山還是粵劇的發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些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既是佛山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佛山現代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潛在優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佛山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文物保護和文化旅遊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初步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使相當一部分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02年,佛山的旅遊總收入為73.31億元,創匯2.11億美元,佔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文化旅遊業已成為佛山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還有待提高,規劃欠缺、資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裝推廣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開發與保護、產業與事業的關系仍未徹底理順。因此,必須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下大力氣抓規劃、抓整合、抓品牌、抓創新,在保持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深化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一、整體保護,綜合開發。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應當堅持整體性、綜合性原則。《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第一條就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歷史名城是有機整體,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區的傳統風貌和原有格局,不僅僅是幾個孤立的歷史古跡。佛山的文物保護和開發要改變過去那種局部保護、分散開發的模式,將名城保護和開發納入現代化城市的總體建設規劃中,統一管理、合理布局。名勝古跡周邊的景觀環境要與之相協調,盡量恢復歷史原貌,努力構建「點」(文物古跡)、「線」(古街巷、古建群落、舊有景觀環境)、「面」(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相結合的保護和開發體系,使保護區域范圍內的建築風格、景觀風貌、功能設置與文物古跡相一致,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商業貿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目前,佛山已劃定面積達31.5萬平方米的祖廟歷史文化街區,正吸引民資、外資參與運作,力圖在恢復佛山老城區風貌的基礎上,建設集旅遊觀光與購物為一體的文化商貿景區。今後,還應當根據文物古跡的分布特點和城鄉規劃要求,開發和建設若干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形成有規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點。
二、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從總體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跡較多,但不少古跡呈散點分布,資源較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缺乏主題鮮明、影響大、效益好的旅遊文化品牌,不利於旅遊產業的做大做強。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適當的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對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整體效能。要以歷史資源為紐帶,以文化主題的發掘和提煉為切入點,將主題性較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串聯整合起來,構建若干條以陶藝文化、粵劇文化、佛教文化、園藝文化、武術文化等為主題的旅遊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檔次,加強包裝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遊品牌。
三、風物結合,突出特色。佛山不僅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還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從南獅、飄色、粵(劇)曲、武術,到陶塑、雕刻、塑扎、廣綉、剪紙等,無論是民俗節慶,還是工藝技術,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相對於靜止的、物質形態的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和技藝是動態的、鮮活的傳統文化資源,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更好地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神韻,而且能夠活躍旅遊形式、豐富旅遊內容。因此,可以把游覽名勝古跡與觀賞民俗風情、把參觀文化遺址與觀賞民間工藝結合起來,開發諸如「秋行飄色」、「古窯-陶藝」、「武館-武術」、「祖廟萬福台-粵劇表演」等風物結合、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一方面使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等軟性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另一方面也能夠吸引遊客、開辟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產業開發的雙贏。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要求高、難度大。在這方面,佛山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新世紀新階段,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把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讓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塑造文化佛山建設文化強市
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是全國「四大名鎮」之一,素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陶藝之鄉之稱。今天,在建設佛山的征程中,市委提出要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回望過去,縱觀現在,我們對這一目標充滿信心。
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佛山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聚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武術、粵劇等;涌現出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如:陳啟沅、康有為等,這些是佛山得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市民的文明意識、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先後涌現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單位、示範點12個;2001年佛山市還被評為「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文化事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近五年有專業和業余文藝作品97件獲國家級獎勵,121件獲省級獎勵。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現有市、區級公共圖書館6個,鎮(街道)圖書館59個;市、區級文化廣場46個。
按佛山文化建設的初步規劃,佛山市以後要繼續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下功夫。市九次黨代會也提出要以現代理念的旅遊文化彰現歷史文化功能,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之路。市文化部門正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佛山粵劇博物館的開館、黃飛鴻紀念館配套店鋪工程的開工就是最好的體現。最近,文化部門還與建設部門聯合向市政府呈送報告,要求把禪城150萬平方米的核心歷史街區保護起來。這片歷史文化街區有30多個市級、省級、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有60多個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它的開發無疑會帶動其它街區的發展,將成為整合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一步。
現代教育蓬勃發展
發達的國民教育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針對新形勢,目前佛山市將教育發展的眼光放在新的目標上:佛山將在2005年基本建成「學習型城市」為標志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社會全體成員整體素質。
早在1983年佛山市就在全省率先普及了小學教育,2000年又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去年,全市各類在校生達到93.84萬人,在普及基礎教育上取得了較大成績。而在此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發展優質教育更是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佛山市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建成了一批教育質量較高的等級學校,帶動了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以高考為例,每年的上線人數、內部結構都在增加和優化。今年佛山高考達到第三批B線的上線率近86%。本科層次上線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517人。未來,佛山將加快全市初中、小學的布局調整,計劃到2005年撤並351所中小學,同時建設12所國家級普通示範性高中。
加快「數字化教育工程」是佛山教育的另一個努力方向。目前,佛山市中小學計算機擁有量66174台,人機比12∶1,建成了市、區兩級教育信息網。未來,全面完善全市信息技術教育工程將是教育改造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初步計劃投入21億,使市與各區的教育信息網路連通,全面實現校校通,中小學校人機比達到10∶1。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過去五年,佛山市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除佛山科技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華師南海學院、東軟信息技術學院等高校也相繼落戶佛山。未來佛山計劃建設有地方特色的大學園區,吸引省內外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進園辦學,力求201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廣電出版事業進一步發展
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單位擔負著佛山市建設現代化、傳播現代文明的重任。
目前全市共有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8%;無線電視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7%。今年5月28日,國家廣播電視局又批准「佛山市作為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第一批試點城市,建立有線數字電視示範網。」這是唯一一個地級市成為有線數字電視的試點城市。目前該項工程已全面啟動,預計2005年佛山有線電視網將全部過渡到數字化。
在廣播電視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佛山市新聞出版業的實力也明顯增強。全市現有全國統一刊號的報刊14家,每年向市民提供報紙8000多萬份。
在佛山市十大工程建設項目中,市新聞中心的籌建擺上議程。6月30日,該工程項目的甲乙方單位簽訂《廉政責任書》,這標志著新聞中心工程的正式啟動,也說明佛山市新聞事業正邁步向前發展。記者王麗萍陳穎欣
發展文化產業 增強現代化大城市輻射力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周建平博士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品性,是群體化、社會化的人格。經濟的發展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文化的發展在同一進程中則具有終極性的意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市的軀體迅速發達和強健起來,而文化的匯聚和積累盡管要緩慢、沉重得多,但是畢竟要靠它賦予城市以靈魂。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廣東文化大省,佛山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需要。
文化產業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朝陽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正成為我國社會經濟重點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將日益顯示出它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小康階段時,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會急速增長。此時,出台相應的政策措施,將文化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發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佛山市正處在由小康向寬裕過度的階段,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黃金時期。2002年,佛山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8.66億元
❹ 韶關歷史文化有哪些
韶關歷史文化具體如下:
1、石峽文化
韶關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 。舜帝南巡曾經過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樂,動聽的樂曲使周圍的山石也為之動容。
歷史上的韶州被譽為「嶺南名郡」,孕育了以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唐代詩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磷、清代文學家廖燕。
鐵軍創始人張發奎、為傑出代表的大批歷史名人。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
韶關民間文化藝術種類豐富,包括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舞龍、舞獅等民間歌舞以及木雕、編織、刺綉、剪紙等民間工藝。
2、客家文化
韶關作為中原南遷進入廣東的門戶,容留了越來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客家文化底蘊豐富,是我國內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稱之「嶺南客州」。
全市300多萬人口中,擁有近280萬客家人,佔全市總人口的80%。如今四川儀隴縣的客家人也多半是來自粵北韶關地區,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書中,開宗明義告知世人:「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
3、特色的習俗風俗文化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漢族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照二十四節令的規律安排生產,成為習慣。
從事農活早出晚歸、請親朋幫工成為傳統,山區還有春種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橫塘、檢油茶等等各種習俗。經商貿易講究擇吉開張、注重招牌,有趕墟日(定期集市)、賒銷等習俗。
在居住方面,農村多以姓族聚居,講究風水擇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圍龍屋、「四點金」住宅、騎樓式住宅、圍樓、「小康房」等住宅類型。
婚俗方面,農村仍有哭嫁、送嫁、迎親、拜堂、鬧洞房等古俗遺風。民間重視傳宗接代和靠子女養老送終,還有修族譜家譜、春節清明祭祖以及訂立族規、獎勵讀書等傳統。
瑤、畲兩族有各自獨特的風情習俗,在姓名稱呼、起居飲食、衣冠服飾、喜慶禁忌、社會風尚等各方面富有當地民族特色。
4、宗教文化
韶關宗教歷史久遠,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較多。一些宗教廟會如南華誕等影響至今,信徒在飲食、服裝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5、人文自然文化
韶關旅遊資源豐富,是廣東的旅遊航母,擁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成為無數海內外遊客嚮往的旅遊休閑目的地。韶關擁有世界級、國家級景區景點17處和省級及以下景區景點100多處。
包括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乳源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華南虎保護區、珠璣巷、梅關古道、滿堂客家大圍、必背瑤寨等大批旅遊景區。
梅關古道是國家4A景區、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及東南亞的咽喉之地,連接長江、珠江兩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是當今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
❺ 中國歷史文明古鎮
江南古鎮
同里鎮
水畔古建憶輝煌
周庄鎮
中國第一水鄉
角直鎮
原味水鄉異樣情
木瀆鎮
幽遠的園林古鎮
錦溪鎮
民間博物館之鄉
千燈鎮
亭林故里戲曲之源
蘇州沙溪鎮
古街古橋孤島故居
黃橋鎮
古韻之外的光輝
沙家浜鎮
綠色公園 紅色古鎮
安豐鎮
安康豐樂之縝
淳溪鎮
小巷深處有人家
余東鎮
風城海鹽運三江
邵伯鎮
東西南北四湖通
溱潼鎮
人文薈萃的水鄉小島
烏鎮
中國江南的封面
西塘鎮
煙雨廊棚,幽深古弄
南潯鎮
詩畫水鄉的大氣風格
新市鎮
仙潭旁有蠶花苗
龍門鎮
山水閩的孫權故里
慈城鎮
江南第一古縣城
東浦鎮
鑒湖岸邊飄酒香
安昌鎮
師爺的故園
前童鎮
來自遠古的寧靜
石浦鎮
漁港古鎮漁家情
佛堂鎮
佛堂市興永千秋
皤灘鎮
隱藏在山水之間
岩頭鎮
水秀村古灘林美
廿八都鎮
百家姓鎮文化邊城
三河鎮
皖中商品走廊
許村鎮
徽州第一進士村
萬安鎮
羅盤之鄉徽州古埠
水東鎮
棗鄉老街聖母堂
毛坦廠鎮
大剮山中的水鄉
朱家角鎮
上海威尼斯
楓涇鎮
三畫一棋集一鎮
嘉定鎮
園林之城古韻濃
上海新場鎮
小小新場賽蘇州
B 巴蜀古鎮
黃龍溪鎮
萬般風情集一身
洛帶鎮
西部客家第一鎮
安仁鎮
川西壩子上的庄園
成都新場鎮
丘山撤落的西蜀水鄉
平樂鎮
天府南來第一州
太平鎮
紅色古鎮的永遠記憶
堯壩鎮
人傑地靈占堯天
福寶鎮
恬靜如水的福天寶地
李庄鎮
萬里長江第一鎮
仙市鎮
古鹽道上的明珠
昭化鎮
蜀國第二都
恩陽鎮
早遲恩陽河
老觀鎮
小峨眉大糧倉
羅泉鎮
川中第一龍鎮
豐盛鎮
長壽之鄉多奇觀
龍興鎮
「五馬歸巢」之寶地
金刀峽鎮
渝北小江南
走馬鎮
民間故事之鄉
淶灘鎮
漁火燃波影
安居鎮
危城三面水
雙江鎮
雙溪環繞的古鎮
松溉鎮
長江畔一品古鎮
中山鎮
天賜的藍琥珀
塘河鎮
桫桫搖曳馬頭牆
東溪鎮
川東第一山水小鎮
西沱鎮
千里鹽道上的土家古鎮
龍潭鎮
把竿何日釣龍潭
青岩鎮
曲蒼深處聽足青
天龍鎮
屯堡文化韻味濃
安順舊州鎮
未有安順已有舊州
土城鎮
地球紅飄帶上的明珠
黃平舊州鎮
金盆銀碗玉帶聖水
西江鎮
載歌載舞醉苗疆
C 北方古鎮
楊柳青鎮
中國木版年畫之鄉
古北口鎮
長城下酌燕京門戶
淄博新城鎮
漁洋故里,古韻新風
廣府鎮
古城·采韻·太極鄉
大社鎮
冀南第一古鎮
天長鎮
典型的宋代山城
暖泉鎮
暖泉歸來不看花
磧口鎮
九曲黃河第一鎮
娘子關鎮
天下第九關
靜升鎮
晉中第一鎮
汾城鎮
銀太平的古韻古節
大陽鎮
山西第一大村
陳爐鎮
千年青瓷故鄉
青城鎮
黃河千年古鎮
連城鎮
藏傳佛教勝地
大靖鎮
甘肅四大古鎮之一
甘南新城鎮
飽經滄桑的隴上古鎮
哈達鋪鎮
紅軍長征的「加油站」
隴城鎮
媧皇故里故事多
牛庄鎮_
關東第一河港古鎮
永陵鎮
中華滿族第一鎮
葉赫鎮
三代皇後的故鄉
烏拉街鎮
滿族發祥地
D 中原古鎮
朱仙鎮
木版年畫的故鄉
古滎鎮
一鎮三寶,一步三嘆
神垕鎮
中國鈞瓷之都
竹溝鎮
回味革命故事
賒店鎮
天下第一店
荊紫關鎮
一腳踏三省的古鎮
七里坪鎮
大別山中的紅色古鎮
周老嘴鎮
湘鄂西根據地的首府
程集鎮
聞風便有三分醉
瞿家灣鎮
洪湖之濱的紅色明珠
汀泗橋鎮
戰壕場地聽廝殺
龍港鎮
天然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枝城鎮
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
上津鎮
朝秦暮楚
里耶鎮
天下秦城承載輪回
芙蓉鎮
米豆腐香飄芙蓉鎮
靖港鎮
曾經的人間天堂
瑤里鎮
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
上清鎮
道教文化濃郁
葛源鎮
葛之源頭
E 嶺南古鎮
赤坎鎮
中西合璧的文化古鎮
沙灣鎮
龍獅之鄉飄色之地
石龍鎮
舉重之鄉嶺南重鎮
唐家灣鎮
山海因林棲居美鎮
秋長鎮
客家人的聚居地
碣石鎮
碣石觀海玄武拜佛
洪陽鎮
粵東古城多史跡
吳陽鎮#
中國芭堤雅
大芋鎮
水運商埠「小桂林」
興坪鎮
灕江佳勝在興坪
黃姚鎮
夢中的家園
崖城鎮
宦遊都道小蘇杭
鋪前鎮
繁榮的古代漁港
定城鎮
南洋風格的臨江古城
中和鎮
蘇東坡謫居的詩對之鄉
古田鎮
古田會議永放光芒
和平鎮
白牆黛瓦的古鎮
嵩口鎮
散落在鄉間的明殊
F 邊疆古鎮
黑井鎮
失落的鹽都
大理沙溪鎮
茶馬古道中的倖存集市
和順鎮
美麗的滇南僑鄉
娜允鎮
土司留下的傣族古鎮
薩迦鎮
灰色土上的第二敦煌
昌珠鎮
追尋文成公主的足跡
惠遠鎮
伊犁九城之首
魯克沁鎮
十二木卡姆的發源地
多倫淖爾鎮
錫林郭勒的水上之城
王爺府鎮
喀喇沁旗的美麗小鎮
橫道河子鎮
威虎山下的明珠
愛輝鎮
飽經滄桑,而巍然屹立
❻ 佛山市地域歷史
飛駛在高速公路上,穿行在高樓大廈間,漫步在蔥翠的綠茵中,你會以為這是座年輕的城市。是的,蓬勃的青春與蒼老的年輪構成今日佛山的鮮明特色,散發出她獨特的魅力。歷史是文明的積淀,擁有千年歷史的佛山是值得自傲的。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佛山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在這里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2年(628年),當地人掘得銅佛三尊,佛山由此得名。由此,佛山就成為了我國南方的商貿重鎮,至明清更是鼎盛一時,與北京、漢口、蘇洲為我國的「四大聚」,又湖北漢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齊名,並稱我國的「四大名鎮」。自古以來,佛山就有「廣紗中心」、「南國陶都」、「嶺南葯材發祥地」的美譽,名聲顯赫。
在石灣「南風古灶」遺址上,你能發掘出「石灣瓦,甲天下」美譽的來由;在距今900多年的祖廟屋檐瓦脊中,你能頓悟「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華彩;梁園茶亭裊繞的粵曲里,你能重溫粵劇故鄉「萬家燈火萬家弦』的遺風......
唐宋時期,佛山手工業、商業已鼎盛南國。明未清初,陶瓷、絲織、鑄造、成葯、工藝品已享譽南洋。重農抑商的小農經濟時代,佛山已商賈雲集;閉關自守的專制時代,佛山已放眼南洋......這正是明清兩代。佛山躍居「四大名鎮」之首的奧秘。這也是改革開放時期,佛山勇作先鋒的歷史淵源。
歷史已經定格,而現實正在發展。
燦爛的東方文明曾經營造了名鎮佛山,抹去歲月的積塵,新佛山將在歷史的地基上托起新世紀的太陽。
佛山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這里就已經形成了幾個頗具規模的漁村,並因為魚產豐富而小有名氣。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因在城內的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以敬,並名為「佛山」。宋代時期,佛山匯集了一批造詣精湛的手工藝人,這些藝人不僅帶動了佛山自身經濟發展,也使得更多的商人逗留於此。
終於在明清時期,佛山因為手工業、商業的繁盛至極,一躍成為了嶺南重鎮,並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為我國的「四大名鎮」。
1911年11月,佛山革命黨人李蘇等率民軍百餘人進攻佛山,並與清軍展開激戰,殲滅清兵,是日光復佛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1月設立了佛山市,從此,佛山步入了新的階段。
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嶺西祿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其童年、少年均在佛山度過。黃飛鴻自六歲起隨其父黃麒英習武,因家境貧寒,經常隨父在佛山、廣州等地賣武售葯。十三歲時,黃飛鴻在佛山豆豉巷賣武時遇到鐵橋三的首徒林福成,得傳鐵線拳、飛鉈等絕技,奠定了日後成為一代洪拳大家的基礎。
十六歲時,黃飛鴻在廣州西關第七甫水腳開設武館,後在仁安街開設"寶芝林"醫館,門下弟子眾多,為名重一時的武術家。他先後被記名提督吳全美、劉永福聘為軍醫官、技擊總教習及廣東民團總教練,並隨劉永福在台灣抗擊日軍。他一生坎坷,晚年更遭受愛子遇害、寶芝林被焚、兒子失業等連串打擊。一九二五年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黃飛鴻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
1.康有為 2.梁士詒(國民政府第一任財政部長)
3.何香凝(南海人) 4.陳啟沅(南海人)5.朱次琦(康有為老師,進士出身) 6.黃飛鴻 7.倫文敘
8.任劍輝(南海人) 9.曾蔭權(祖籍南海人)
10.黃少強(高劍父徒弟) 11.千里駒(粵劇名伶)
12.李小龍(祖籍南海人) 13.劉傳(石灣人,我國第一批工業美術大師) 14.詹天佑 15.馮了性
❼ 中國四大古鎮是哪四個
中國四大古鎮一般指廣東的佛山鎮,江西的景德鎮,湖北的漢口鎮,河南的朱仙鎮。這四個城鎮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分別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歷史時期的風貌,具有鮮明的特色。
佛山鎮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來此繁衍生息,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也有「嶺南成葯之鄉」、「獅藝之鄉」的美譽,在明清時期就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鎮。
(7)歷史嶺南重鎮是哪裡擴展閱讀:
佛山歷史變遷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來此繁衍生息,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
宋元豐年間推行保甲制度,鄉分都堡,佛山堡為季華鄉之首。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
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天下四聚",陶瓷、紡織、鑄造、醫葯四大行業鼎盛南國。
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並建立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竹嘴廠" 。
民國元年(1912年),佛山正式改鎮建制,南海縣署也從廣州遷至佛山。
1925年,國民政府將佛山從南海縣分出,成立佛山市。
1983年6月1日地市合一,粵中行署和佛山市政府合並,成為廣東下轄的一個地級市,這才是今天的佛山市有歷史以來的歷史開始。順德縣、南海縣、高明縣、三水縣、中山縣正式隸屬佛山市的歷史開始。後中山市由於是廣東四小龍和遠離佛山市,擴權設為地級市,正式脫離佛山市管轄。
1992-1994年,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後撤縣設市(縣級),由佛山代管。
2009年5月,佛山市轄5個市轄區,11個街道、20個鎮。
❽ 詹天佑是佛山的驕傲,佛山的驕傲還有哪些
佛山旅遊資源豐富,地文景觀、人文景觀以及人造文化游樂景觀五彩繽紛、多姿多彩。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的佛山祖廟,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殿堂。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二順德清暉園和佛山樑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海西樵山,以及古跡市區孔廟、仁壽寺,南海康有為故居,順德西山廟,三水蘆苞胥江祖廟、文塔,高明文昌塔、靈龜塔等,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是中國四大名鎮和「四大聚」之一,紡織、陶瓷、鑄造、醫葯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嶺南傳統文化。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間藝術的搖籃,秋色、剪紙、木刻年畫等手工藝傳統技藝精湛,獨樹一幟。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佛山被稱為「南國陶都」,制陶藝術源遠流長。佛山是著名的武術之鄉,佛山的「陶瓷文化」、「武術文化」、「花卉文化」、「中醫葯文化」、「粵曲文化」和「秋色文化」在珠三角區域廣為流傳,並形成相近的人文習性。
佛山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著名的武術之鄉、藝術之鄉、陶瓷之鄉、美食之鄉。
佛山位於亞太經濟發展活躍的東亞和東南亞的交匯處,與廣州同處在中國最具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中部,共同構建「廣佛經濟圈」。
偉人:
譚平山(高明)、譚天度(高明)、譚植棠(高明)、馮公俠(南海)、夏漢雄、何衍璇(高明)、康有為(南海)、陳啟沅(南海)、詹天佑(南海)、鄒伯奇(南海)、黃飛鴻(南海)、李小龍(籍貫順德)
他們有的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有的推動祖國建設事業發展,都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
❾ 廣東最北邊是哪個城市
韶關,被抄稱為廣東的北大門,是中國北方及長江流域與華南沿海之間最重要的陸路通道,戰略地位歷來重要。韶關市是粵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是廣東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歷史上嶺南有名的重鎮,是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廣東的重工業基地,是廣東省第一批製造業信息化工程試點示範市,是廣東省規劃重點發展的六大都市區和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廣東省社會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是全國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