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歷史導入新課的幾點做法
我們根據歷史學科和初中生的心理特點,要做到導入新課時就用有趣的開頭引起學生的好奇,吸引學生的興趣,並不是件難事。以下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導入的幾點做法。
一、復習舊知導入法
復習舊知導入法是歷史教師最常用的方法。指在每堂課開始之前,教師通常復習先前的內容,進而導入新課。這種方法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將舊知識有機聯系在一起,系統化。使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入題」,進而「知新」。例如:我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時,設計的導入語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這場戰爭後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有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為什麼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與擴大?學生回答完後,教師總結: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法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樣的導入語既復習了上一節內容,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在聯系緊密地結合起來,由此順利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
二、質疑設問激發興趣導入法
一個精心設計的問題,能像一根魔術棒,吸引著學生,激發著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精神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從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達到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的目的。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巧妙的設計出讓學生感到驚奇而疑惑的問題,引起他們的強烈好奇,從而製造懸念,以激發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行歷史思維,學生很快就會進入課堂情景中,有利於下一步的教學。比如《宋代的城市生活》一課,還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來導入新課:宋代人很會生活,特別是娛樂方面的活動,很多一直保存到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請跟隨老師一起學習,然後告訴老師你有什麼發現。在引入宋代的歷史時,我把之前在一本書上看見的一段話作為引入語,留給學生大大的懸念。「遠遠看去,宋代就像一團亂麻。亂到什麼程度?我想用一句俏皮話來表述,亂到連最不怕亂的歷史學家也越講越亂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講亂更不知道如何來擺脫亂。」為什麼會這樣呢?請隨著老師學習宋代的歷史,你就會有深刻的體會的。學生們先是一臉的微笑,接著是一臉的疑惑,從學的角度看,提問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提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淘治他們的審美情趣。
三、設問法
由學生熟悉的或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提出問題、探究它的由來。設問一般有二種情況: 一是復習舊課引入新課所提問的問題要注意寓有深意和新意,並且要和新課內容緊密相關。二是結合教材重點,把新課中最能引起同學興趣的內容,用設問句形式,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如講「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群」時,可以這樣設問:「你們知道人是怎麼來的嗎?我國古代有女媧捏土造人的傳說,古代埃及人認為是創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來的,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造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人由猴子變成的,這些都是不科學的。那麼人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你們都知道奧運會,但是否知道它的發源地在哪裡?我國亞運會開幕式的場館可坐十萬人,但你是否知道在1900多年前的古羅馬劇場可以容納多少觀眾呢?」 設問法的最大優點是通過寥寥數語,就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求答案的強烈願望,從而產生自覺的主動的學習要求。
四、引入圖片、歌曲、影視資料等,直觀導入
圖片導入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導入方法,從圖片的內容看,可以呈現的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遺跡等等,這些形象直觀的圖片用在相對枯燥的學習內容前,可以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三大改造》一課時,我就改變了以往相對單調的復習導入,以歷史人物榮毅仁導入本課,使得本課內容更具人情味。在新課開始時,我以幻燈片呈現了榮毅仁的圖片,並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同學們,大家知道這位人物是誰嗎?他就是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這樣既將達到了導入新課的目的,使學生對三大改造有初步的認識,同時又使學生了解了榮毅仁這一歷史人物,並從他的身上感受到了愛國情懷,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樣一舉多得,效果明顯。
運用歌曲導入的方法也是司空見慣的,例如學習抗日戰爭時,可以用《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導入;學習抗美援朝戰爭時,可以用《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導入;學習《民族團結》,可以用《愛我中華》導入;學習港澳回歸時,可以用《七子之歌•澳門》導入;在學習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內容時,通常會用《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導入。當然除了這些歷史題材的歌曲外,當下的一些流行歌曲也可以巧妙運用,例如魏勇老師在教授《戊戌變法》時,就巧妙運用了迪克牛仔的歌,而且寓意深刻。他是這樣導入的:「迪克牛仔曾唱到『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值得等待,當那些往事已成滄海,可不可以重頭再來?』這首歌唱出了世事的變幻,人間的滄桑,如果一個民族可以重來,我想我們也許會選擇1898年作為重來的起點,那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一次機遇,然而我們沒有好好把握,最終讓強國之夢與我們擦肩而過,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長久的反思。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咀嚼這一段歷史。」,這樣的導入,在新課開始時,就使得學生對戊戌變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並激發了他們對這段歷史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影視資料導入,更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導入方式大多形象直觀,而且學生能夠獲取一些課外知識,提高感性認識,從而形成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自我理解和歷史知識體系的自我構建。
總之,各種精彩有趣的新課導入,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之一,它們不但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有利於師生之間感情的互動。因此,設計精彩有趣的課堂導入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❷ 歷史課堂教學導入新課的幾種做法
導入新課是教師講授新教材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一種教學藝術。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目的有準備聽課,有效引導學生集中思維,從而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
初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有效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 復習導入法。復習導入屬於歷史課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導人法。它是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准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以舊引新或溫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這種導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歷史課是時間連貫性很強的課程,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利用復習舊課而引入新課,有利於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聯系,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更全面。如學習夏、商、周歷史時,用暴君的殘暴統治銜接導人效果會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紂的殘忍,周厲王的專制,其結果是毀滅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間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這樣的銜接,前後照應,過渡自然,使學生容易從以前的知識中轉人即將學習的課堂上來。
二、 懸念導入法。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五四」愛國運動》一節時,老師就可以先通過講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探討的願望,然後提出如下疑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麼在巴黎和會上被當作戰敗國被瓜分?」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置,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並急切想了解新課內容。又如在教《秦的統一》一課時,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麼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麼秦朝要修建長城」等問題。這幾個疑問,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所以教師在進行導入設計時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並有意識的設一些疑點,要讓學生意識到歷史課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歷史知識。
三、 視聽導入法。歷史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對於中學生而言,平面的講述往往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藉助於某種環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條件。在上新課前,適當地播放與講授的內容有關的影片,通過直觀的、生動的畫面再現「史實」,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某個歷史時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他們的情緒,還能很好地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如在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時,我們就可以從播放電視劇《宋氏三姐妹》中的一個情節入手導入新課。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孫中山拿了一幅畫給宋耀如等人看,諸人看了感慨萬分,義憤填膺。然後教師提問:「這是一幅什麼畫?為什麼會引起他們的憤慨?」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幅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圖畫,這幅畫就是教材中的《時局圖》,再由講解該圖轉人新課的學習。電教情境的導入,作用於學生的感官,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個課堂中始終處於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四、 談話導入法。談話法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從大家熟悉的電影、小說談起,喚起他們的回憶,增強感性認識,然後導入新課學習。如教學《鴉片輸入和禁煙運動》一課就可通過對電影《林則徐》的描述來開頭。現在有不少歷史題材的電影,歷史課中可以充分利用,來加強教學效果。二是概括談話法。結合教材重點,先向學生概括展示本章節的主要內容,提出一些學生們熟悉的問題,使他們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如上《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時,可先簡略介紹一下唐朝:「唐朝是同學們都比較熟悉的一個王朝,每當提到它,我們就會聯想到許多動人的故事:善於納諫的唐太宗,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絕唱,乘風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它的古老文明千餘年來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東方,日本至今還保留著某些唐朝風俗習慣,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這樣的導語,把同學們帶到了絢麗多彩的唐朝歷史場景,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為學習本課和以後幾課的內容打下了基礎。談話法的優點是比較自由,富於啟發性和靈活性。
❸ 淺析如何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斷出現,猶如一夜春風,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教學模式。而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無論是哪一種課堂教學方式或所謂的模式,都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因為無論對於歷史這門學科,還是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史料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對連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學生來說,歷史教學就顯得更難開展,然而沒有史料的歷史教學,肯定是空洞的、無力的,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重視史料的作用,以及史料的運用和技巧。如何在初中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弱水三千」,現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粗略談一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史料,方式方法也變化多樣,藉助多媒體技術和新的教學模式的運用,使課堂絢麗多彩,聽者目不暇接。然而無論怎樣運用史料,必須要有一個宗旨,那就是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緊扣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如果是教師帶領學生行駛的一艘木船的話,那麼它最終航行的目的就是到達核心素養的彼岸,教學方法的春風再溫暖舒適,也不能脫離核心素養這個目的,縱然風再大,也只能在「蘆花淺水邊」。所以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體現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如果史料教學中體現不了這些素養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再絢麗,也只是「綉花的小船」,行之不遠。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這一課中,要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就需要合理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首先利用圖片史料,展示「美國汽車長龍」 、「交易所前的擁擠人群」等圖片史料,讓學生了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社會狀況,用圖片史料讓學生感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美國社會的狀況,利用直觀的圖片史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然後教師結合這些史料分析,得出所謂「繁榮」的背後蘊藏的危機,在此基礎上,展示「1929-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史料和「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的照片史料,讓學生討論思考,從這些史料中分析危機爆發前,那種所謂的「繁榮」其實是虛假繁榮,從而讓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在此基礎上再次展示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母女的「對話史料」以及1920—1929年美國貧富分化,以及各階層工資比例的兩段文字史料,然後同學生一同探討出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從而讓學生利用歷史情境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現象,同時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當然除了這些素養外,要讓本課主旨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就需要利用史料滲透歷史價值觀核心素養,所以這一課,可以展示羅斯福的生平史料,以及他面對經濟危機所應對的措施,讓學生意識到羅斯福在美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讓學生們意識到只有把個人的價值同祖國民族的利益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讓學生們對歷史事實、人物的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統一,從而在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史料教學的運用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必須有的放矢,始終要圍繞著歷史核心素養這個目的,只有這樣,在「蘆花淺水邊」的這艘課堂教學的木船才會行的穩,駛的遠。
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都知道,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圍繞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我們就需要慎重的選擇史料了,可以說史料選擇的類型和角度,直接關繫到一堂歷史課教學的成敗,而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我們如何選擇,如何把選擇的史料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有扎實專業的素養,和敏銳的史料意識。而這種素養和意識不僅來自專業的學習,更源自於實際的教學經驗。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歷史教師同仁都會感到,往往一堂課的知識點,都會有大家最熟悉的史料,我們一上某一課,要用史料教學時,第一時間也會想到這些「經典」的史料,可以說在這些
「經典」史料運用後,往往課堂教學效率高、氣氛好,事半功倍,讓其他史料黯然失色,教師會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再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為例,如果讓你用史料表現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表現,那麼課本上的「等待領取救濟麵包的長龍」的照片、「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圖片、「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這些史料雖然直接來自課本,但它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應出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真正表現出的危機。相信只要上這一節課的教師,運用到史料教學,都繞不開這三個史料,它們就是《經濟大危機》這一課的經典史料,所以一堂歷史課史料的運用,不在於史料多麼與眾不同、多麼標新立異,而在於是否符合一堂課的主旨和教學目的最佳完成,從一節的實際出發,這些史料就在我們身邊,它往往就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滄海」和「巫山」。關鍵我們要學會選擇,這個選擇,這個「曾經」和「除卻」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學經驗積累和升華的過程.
三、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正確合理的選擇了史料後,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了,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他們的基礎、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會有所差異,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利用史料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面對班級全體學生,採取不同的史料教學方法。而這個目的的實現,可以通過不同類型史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實現。再以《經濟大危機》一課為例,面對「後進生」,我們可以用「淺種稻」的方式,展示經濟大危機下的圖片史料,讓他們回答經濟大危機下,究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既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又可以讓他們參與其中和其他同學一起探究後面的歷史知識。面對「中等生」,我們可以用「不深不淺種荷花」方式,出示有關經濟大危機原因方面的史料,讓他們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析經濟爆發的原因,既可以把他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又可以利用「中等生」這一班級最大的群體,中間帶兩頭,活躍整個班級的課堂氣氛。面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就可以用「深處種菱」的方式了,展示羅斯福本人以及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有關史料,讓學生思考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影響,並讓他們學會評價羅斯福,這種史料的運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有餘力」學生真正的「餘力」,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通過不同史料的運用,以及史料角度的不同運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不同特點的學生在課堂的「湖面」上茁壯的成長。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法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慎重的選擇史料,並注意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讓史料教學的方法發揮到最大的限度。讓教師和學生經過「種菱、種稻、種荷花」的耕耘後,經歷了「滄海」和「巫山」,能在「蘆花淺水邊」欣賞課堂最美的風景!
❹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使用史料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
史料包括文字資料,也包括實物資料,很多時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現行教材圖文並茂,大小字相間,史料較豐富,但由於篇幅所限,教材中對有些問題只能作概括敘述。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補充相關的史料。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閱讀歷史材料,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處理歷史信息。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以及在獨立思考基礎上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下面就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做一些粗淺的分析。
一、史料要「適時」
所謂適時是指補充史料要抓住時機,不能憑一時的心血來潮,隨心所欲,想到哪說到哪,應從教材本身出發,圍繞教學目標思考分析:這些史料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為什麼做出來的,可靠性如何?通過在課堂上思考探究,集體討論,課後查閱資料等手段,使學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後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形成正確深刻的見解主張。這種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過去那種教師給出結論,學生死記硬背的弊病,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深化。這就要求我們應用史料時一定要找准切入點,該補時則補。
(1)是在學生易產生「錯覺」之處及時補充。例如:在學到「虎門銷煙」這個問題時,有些學生誤認為銷煙就是燒煙。對此,我藉助於學生已觀看了電影《虎門銷煙》讓學生回憶「虎門銷煙」的場景,使學生明白了銷煙是用「鹽鹵加石灰」的方法將鴉片銷毀的,而並非用火燒掉。因為燒過的鴉片埋入地下,如果將泥土挖起來熬煎,仍可獲十分之二、三的殘膏余瀝。而鹽鹵加石灰的銷煙方法,能將鴉片徹底銷毀。
(2)是在探究重大史實、藉助於史料和創設歷史再現的場景時補充。教師利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豐富的史料展現,創設出趣味橫生的教學場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如學習「二戰」歷史時,搜集「戰爭狂人」希特勒在戰場上的有關史料,引導學生討論希特勒在「二戰」中的作用。一些學生認為:沒有希特勒就不會有「二戰」,希特勒是「戰爭狂人」,沒有他,德國就不會建立納粹黨和法西斯專政,就不會形成歐洲戰爭發源地,也不會爆發「二戰」;一部分學生馬上反駁「:二戰能否爆發,要從當時歷史背景中去考慮——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民族復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英法的縱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戰「遲早要爆發。」通過史料使情景再現和課堂辯論,學生統一了認識:個人在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沒有希特勒「二戰」也會爆發。
(3)是在重大史實的疑、難點之處聯系現實適時補充。如:在學習「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時,課本只提供了一幅有關簽定投降書的圖片和幾行說明的文字,對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訓隻字未提。為此,我讓學生搜集今年來媒體不斷報道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有關材料。對此,學生往往會想了解「靖國神社」究竟是什麼?這些日本政要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諱,多次到那裡去行「神道教之大禮」?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資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料,使學生明白:從明治維新以後到「二戰」結束,入祀「靖國神社」的亡靈,幾乎全是在侵略戰爭中戰死的軍人。尤其是「二戰」中那些在亞洲各國姦淫、掠奪、嗜殺成性的劊子手門的幽靈,也被供奉在這里。那麼,參拜「靖國神社」的實質是什麼?我們對此應採取什麼態度?教師可激勵學生主動尋找資料,並通過展示資料討論問題,得出認識:「靖國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為形式,對國民進行軍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參拜「靖國神社」實際上是美化侵略歷史復活軍國主義,是對亞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們的公然挑釁,我們對此當然要表示堅決反對,同時要保持高度警惕,決不能容忍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重蹈歷史覆轍。現實生活中的焦點、熱點問題不勝枚舉,而這些問題不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學生所關切的。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選取,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現實就是很好的史料,聯系現實使學生獲得認識現實的啟迪,他們才能切身感受學習歷史的意義,激發學史探史的興趣。
二、史料要「適量」
所謂適量,是指依據「論從史出」的觀點,精造史料。現行初中歷史教育知識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課堂45分鍾內處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對教材內容有所取捨;同時,對個別問題尤其是重點還需適當補充史料加以分析說明。這就要求教師在補充史料時一定要選擇典型史料,不宜過多。過多,一方面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另一方面有可能喧賓奪主,出現下課鈴一響只好「草草收兵」,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狀況。因此,教師在補充史料時一定要去粗取精、去偽取真篩選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適度」
所謂適度,是指在選擇史料時,要依據初中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難易適中,通俗易懂,如果對初一學生補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類的文言史料,對他們來說,將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時聯系史料不要牽強附會。只有那些比較重大並且和教材內容存在有機聯系的問題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聯系。因此,不必要求每節歷史課都要有聯系史料。如果為追求形式主義的「聯系史料」,而在課堂上拉扯一些與教材內容並無密切關系的問題或事件,會造成畫蛇添足。這樣做,反而把歷史教學庸俗化了,也難以收到加強思想教育和基礎知識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歷史情景,激發了學生學歷史的興趣,激勵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由此產生了積極思維的氣勢;通過補充史料,加強歷史事件的聯系,使學生全面的認識,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廣闊性;通過探究史料,對史料的質疑問難、思考分析,從而使學生初步學會自主研究歷史的能力,進一步的培養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深刻體會。
❺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史料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適當合理地運用史料,不僅可以減少學習課程中的枯燥感,同時還可以借古論今,引發人們對現代問題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將史料引申到課程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史料知識 歷史課堂 初中教學
史料是歷史課程的靈魂,歷史這門學科在史料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沒有真實的史料,歷史課如同空殼一般,無法真正發揮教育學生的作用。學生學習歷史,目的不僅僅是了解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案例,更是通過學習的過程,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史為鑒,可以明智。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史料的重視,並在課程中合理運用,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史料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運用的現狀
(一)在課程中所佔比重不合理
很多教師都知道該將史料融入到課程教學中,然而,在「用多少」「怎麼用」上卻沒有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師為了給學生多講解些知識,往往選用大篇幅的史料內容,而忽視了與教材間的平衡性,導致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壓力過大。另一些教師則是把重點完全放在教材上,對史料的提及並不多,甚至是沒有,致使很多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不透徹,提不起興趣,從而耽誤了學習。
(二)引用史料的方式不當
歷史是初升高必考的一門科目,因此很多教師都把教學重心放在學生的成績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引用史料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往往都是單方面口述的方式,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形式呆板、單一,導致很多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影響了學習積極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其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二、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合理運用史料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初中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應當注意知識的傳授外,還要加強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史料都是由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組成,含有曲折的情節、復雜的人物,學起來充滿趣味性。同時,當學生對一件歷史事件感興趣時,會自發尋找與之相關的其他信息,不知不覺中培養了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到武則天創造的大唐盛世時,很多同學都會產生疑問:武則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到底經歷過什麼?又是憑借著哪些能力,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女皇帝?……教師可以解答這些問題,也可以建議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真正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都是真實存在且不可更改的,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就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尊重歷史、接受歷史,並要從中領悟歷史經驗教給我們哪些道理。如,當教師講到清朝末年,清政府由於昏庸無能,被列強逼迫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時,學生就應該聯想到,現如今的祖國雖已足夠強大,但是還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每一個國人都應為祖國富強而作出努力,讓喪權辱國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同樣,當學生了解了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這樣的歷史故事時,也要學著從中吸取有價值的信息及經驗,古學今用,這是學習歷史最大的價值所在。
(三)鞏固課內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是傳承而來,每一部分看似獨立,卻也是由之前的歷史故事延伸發展而來,同時也是後續歷史的鋪墊。學生閱讀課外史料,對歷史會有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掌握課內所學知識,強化記憶。如,當學生學習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由於生性殘暴,迫害了很多無辜百姓,致使秦國很快滅國時,就會很自然地理解為何漢高祖劉邦在治國時如此重視百姓之基。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前朝之鑒,才使得漢朝統治如此深得百姓之心,從而建立一代盛世。
三、將史料合理運用到課程中的實施要素
(一)運用鮮活史料,激發學生興趣
史料的選擇應當以課本教材為載體,在難度和內容上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符合教學目標,順應新課改的發展。例如當教師講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時,可以聲情並茂地講述那個時期的戰役、謀略、人物等。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盡可能詳細了解自己最喜歡的一場戰役或一個人物,用一堂自習課的時間請每位同學介紹自己搜集到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擴大學生知識面。
(二)根據教材選擇內容
史料不僅在內容上要進行仔細斟酌,在課程引入時也要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材內容晦澀難懂,通過史料來幫助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一些歷史課文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再引入史料未必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會帶給學生更大壓力,加重負擔。
(三)注意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
初中生處於智力發育階段,更易接受直觀的、表面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材料時,應盡量避免直接從名著典籍中摘選,如《史記》《左傳》就超出了中學生的能力范疇,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甄選材料時應偏向語言直白的文章、圖片或者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達到教學目標。
(四)注重自身對史料的積累
學生在課堂上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教師作為教學路上的引導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可以隨時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僅在備課時對所教授的內容做好充足准備,更要在平時生活中多學習、多看書、多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歷史知識水平,這樣才能在課程中從容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並為學生樹立榜樣,用自己的教學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歷史充滿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增加史料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愛讀史、會讀史的良好習慣。同時,學校和教師在教學課程中也應當注意合理設計課程內容,使史料既不會過多,破壞了教材的主體地位,也不會太少,使其達不到相應的效果。而在史料的選擇上,也需要教師多費功夫,不能晦澀難懂,也不能太過於簡單,而且要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史料,能大大增加學生對於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從而有助於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❻ 略談初中歷史課堂新課導入的幾種方式
導入新課是教師講授新教材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一種教學藝術.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目的有準備聽課,有效引導學生集中思維,從而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
初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有效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 復習導入法.復習導入屬於歷史課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導人法.它是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准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以舊引新或溫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這種導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歷史課是時間連貫性很強的課程,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利用復習舊課而引入新課,有利於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聯系,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更全面.如學習夏、商、周歷史時,用暴君的殘暴統治銜接導人效果會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紂的殘忍,周厲王的專制,其結果是毀滅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間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這樣的銜接,前後照應,過渡自然,使學生容易從以前的知識中轉人即將學習的課堂上來.
二、 懸念導入法.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五四」愛國運動》一節時,老師就可以先通過講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探討的願望,然後提出如下疑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麼在巴黎和會上被當作戰敗國被瓜分?」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置,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並急切想了解新課內容.又如在教《秦的統一》一課時,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麼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麼秦朝要修建長城」等問題.這幾個疑問,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所以教師在進行導入設計時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並有意識的設一些疑點,要讓學生意識到歷史課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歷史知識.
三、 視聽導入法.歷史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對於中學生而言,平面的講述往往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藉助於某種環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條件.在上新課前,適當地播放與講授的內容有關的影片,通過直觀的、生動的畫面再現「史實」,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某個歷史時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他們的情緒,還能很好地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如在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時,我們就可以從播放電視劇《宋氏三姐妹》中的一個情節入手導入新課.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孫中山拿了一幅畫給宋耀如等人看,諸人看了感慨萬分,義憤填膺.然後教師提問:「這是一幅什麼畫?為什麼會引起他們的憤慨?」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幅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圖畫,這幅畫就是教材中的《時局圖》,再由講解該圖轉人新課的學習.電教情境的導入,作用於學生的感官,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個課堂中始終處於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四、 談話導入法.談話法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從大家熟悉的電影、小說談起,喚起他們的回憶,增強感性認識,然後導入新課學習.如教學《鴉片輸入和禁煙運動》一課就可通過對電影《林則徐》的描述來開頭.現在有不少歷史題材的電影,歷史課中可以充分利用,來加強教學效果.二是概括談話法.結合教材重點,先向學生概括展示本章節的主要內容,提出一些學生們熟悉的問題,使他們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如上《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時,可先簡略介紹一下唐朝:「唐朝是同學們都比較熟悉的一個王朝,每當提到它,我們就會聯想到許多動人的故事:善於納諫的唐太宗,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絕唱,乘風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它的古老文明千餘年來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東方,日本至今還保留著某些唐朝風俗習慣,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這樣的導語,把同學們帶到了絢麗多彩的唐朝歷史場景,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為學習本課和以後幾課的內容打下了基礎.談話法的優點是比較自由,富於啟發性和靈活性.
❼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入新課的幾種方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
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充分集中,因為初中的學生活潑好動,課間十分鍾休息過後仍不能安定下來,一些偶發事件,更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加之學生自身對歷史不重視,還有家長的因素,因此對歷史老師來說,採用適當的精彩的導入,比如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敘述、直觀性的視頻畫面和啟發性的問題等方式給學生一些恰當的、較強的信息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斂與學習無關的思緒和活動,把興奮點轉移到新的學習任務上,迅速從非學習狀態進入學習狀態,調動其學習熱情和責任感,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簡單介紹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我平常上課採用的最多課堂教學導入方式,這種方法特別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它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而且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例一:我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時,設計的導入語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這場戰爭後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有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學生回答完後,我總結: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法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樣的導入語既達到復習了上一節內容,而且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在聯系緊密地結合起來,由此順利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例二:在講《秦朝的統治》時,首先要求學生回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進行變法,主要內容有:①建立縣制,加強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②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③統一度量衡,統一賦稅制度,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變法後,秦國逐步強盛起來,為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設問:你們知道秦朝統一全國的原因除了商鞅變法的影響外,還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為什麼秦朝存在的時間會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興衰歷史嗎?我們這節課就學《秦朝的統治》。
二、設問導入法
設問法是結合教材重點,把新課中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用設問存疑的形式誘導學生,給學生以極大的懸念,扣住學生的心弦,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如《秦的統一》一課中,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麼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麼秦朝要修建長城?」。這幾個疑問,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再如講《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一課,可以這樣設問「你們知道人是怎麼來的嗎?我國古代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古代埃及人認為人是創造力之神努用水和泥土造出來的,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造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人由猴子變來的,這些都是不科學的。那麼人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經這樣一渲染,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講的內容上。
設問法的最大優點是通過寥寥數語,就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求答案的強烈願望,從而產生自覺的主動的學習要求。
三、圖片導入法
圖片導入就是上課前把相關的歷史圖片出示給學生來增強歷史課的直觀性。例如我在講九年級上冊第四課我是先出示美國的國旗,讓學生觀察圖案有特點?上面的星星的橫條各代表什麼?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13條紅白相間的橫條帶象徵美國獨立前的13個殖民地,50顆小星星象徵美國現在的50個州,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象徵純潔,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然後設問,如今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可200多年前它卻是英國的殖民地,北美13個殖民地是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而贏得獨立的呢?通過這樣導入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下面的內容,自然有著興趣。
四、故事導入法
歷史是對過去人物活動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述,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中學生大多愛聽故事,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有時候我就利用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事實證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大變革的時代》時,我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我國有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前,擔心人們不相信,就在城南門豎了一根木頭,如果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十金。人們感到奇怪,只是觀望,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果然獲得五十金的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持執行。這位改革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
有時候我利用學生所熟悉的許多成語故事,作為導入的材料。例如:用「一鳴驚人」導出楚莊王問鼎中原,用「紙上談兵」導入長平之戰,用「朝秦暮楚」導入「合縱與連橫」。在講到赤壁之戰時,我用成語「草船借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來導入,請學生講述赤壁之戰的大致經過,講到淝水之戰,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來導入。這些成語故事雖然為學生所熟知,但是究其來源卻大多鮮為學生所知,故利用成語導入,頗有新鮮感,而且饒有興味,可以使學生迅速地產生求知慾。
五、歌曲導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藝術手段,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中欣賞歌曲或者讓學生唱歌曲的方式來導入新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種導入法在課前一般由教師准備好錄音帶、音頻、視頻。如講「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一課時,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師提問:「這首歌歌頌了哪一項英明政策?」學生回答:「鄧小平對外開放的英明政策。」由此教師可順勢導入本節的學習;在講「九·一八」事變前,可以先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悲憤沉重的音樂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回了那恥辱的歲月,如泣如訴的呼喊激發了學生了解事件的慾望。教師提問:「這首歌反映了當時什麼歷史事件呢?」學生回答:「九·一八」事變。教師就可以接著過渡到「九·一八」事變的學習。
六、影視音樂導入
影視音樂導入就是運用多媒體演示視頻、音樂,引導學生觀察、聆聽,進而提出相關的問題,切入到本課教學,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從情緒上和思想上進入到歷史的情境中。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課時,前不久電視熱映新版三國,我想到學生對三國比較熟悉,但是對戰役不感興趣,如何導入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我就從網上下了一些三國的圖片和三國的主題曲,把三國的圖片製成影集連續放映,並播放主題曲,學生聽著動聽的歌曲,欣賞著美麗的圖片,如痴如醉,把學生帶入到遙遠的三國時期,然後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這部電視劇中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說出你的理由。」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一個個高舉著小手要求發言。可以說這節課的導入是相當成功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詩歌導入法
一首詩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果學生能齊讀,效果更佳,可以振奮精神,活躍課堂氣氛。例如,《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一課的教學,我採用的是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里的內容「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進行導入,讓學生齊讀這首詞,回答:秦皇漢武指的是誰?你對他們了解多少?學生很喜歡這首詞,加深了對他們的文學熏陶,也引入了要學習的歷史知識。比開門見山地說「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效果要好得多。
八、節日導入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這些特殊的日子作為導入語,在教學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3月12日植樹節導入孫中山關注民生的學習;用8月1日導入「南昌起義」的學習;;用7月1日導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學習;用10月1日導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學習。也可以用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導入「鴉片戰爭」的學習。當然,世界歷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國獨立日來導入「美國獨立戰爭」的學習;用7月14日導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
以上是我對初中歷史教學導入方法的認識和實踐,在運用材料設置情境的導入方式中,有用於渲染烘托氣氛,已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當然有些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和完善。總之,引之有法,引無定法。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靈活多變的創新方式,恰如其分地設計導入,一定能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