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有哪些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祖先從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從元謀人、藍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過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遺存還說明了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北方 、中原 、南方3種不同的系統特徵。在華夏、夷、三苗等族開發黃河流域、東部沿海一帶和長江流域的同時或稍後,氐、羌、戎諸族開發西北和西部地區,濮、越等族開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狄 、匈奴等族開發北部草原地區,肅慎、東胡等族開發東北地區。隨著這些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其與中原地區聯系的加強,為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年的諸侯割據 ,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此後的兩千多年來,統一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漢族因在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們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這些王朝都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區以至全國范圍內建立過政權,各民族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著稱於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及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和火葯的應用。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 、文學家和藝術家。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雖然曾經互相侵擾和攻伐,出現過民族壓迫和剝削,但始終存在著逐步接近 、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進的關系,並成為中國民族關系中的主流。中華民族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反抗階級壓迫、民族壓迫和外國侵略,各民族人民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促使各民族的勞動者聯合反抗階級壓迫。如東漢的漢羌人民起義,清代太平天國起義和貴州張秀眉領導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義等,都是多民族參加的斗爭。至近代,中華民族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標和尋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運進一步把各民族緊密地團結成一個堅強整體,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起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持續斗爭。在東北和西北地區,抗擊了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西南和中東南地區,進行了反對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的斗爭,挫敗了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1911年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 會的性質並沒有變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各族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外國侵略的斗爭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時期,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團結。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後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各民族之間以平等、團結、互助為內容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發展。各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加速進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中華民族正以嶄新面貌呈現於全世界
㈡ 有關民族團結的歷史小故事
㈢ 有關民族團結的故事
1、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是一個歷史上的事件,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
2、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在通過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張,為革命勝利後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4、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5、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㈣ 歷史上促進民族團結的事例有那些
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在西藏設立宣政院。清朝設立駐藏大臣都促進了民族團結。
㈤ 歷史上哪些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
金城公主(6 9 8—739),唐中宗養女。神龍三年(707),吐蕃贊普遣使請婚,中宗許嫁給吐蕃金城公主贊普尺帶珠丹。景龍四年(710)春,吐蕃遣使迎公主入藏,中宗親送至始平(今陝西興平),贈以錦繒、雜伎百工和龜茲樂,命左衛大將軍楊矩持節護送至吐蕃,贊普為另築城居。金城公主入蕃30年,力促唐蕃和盟。此間,唐、蕃雖曾進行過多的次戰爭,但由於金城公主的努力,雙方使臣往來頻繁,雙方終於在公元二十一年(773),唐、蕃在赤嶺(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定界刻碑,約以互不相侵,並於甘松嶺互市。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皇帝的稱謂從秦朝才開始,所以,第一個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為廣大的版圖打下基礎。
漢武帝,掃除匈奴,捍衛版圖。
隋文帝,結束南北朝時代,促進統一。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創造了中國盛世時期,盪平突厥,華夏名族海納百川。
宋太祖,結束了五代十國,統一了中原。
成吉思汗,中華名族融合的功臣,使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國家。
康熙,收台灣,保證國家統一。擊敗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捍衛國家主權
冊封班禪,葛爾丹,民族融合。
㈥ 團結就可以沖破一切障礙,歷史上有關民族團結的故事有什麼
歷史上各個民族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㈦ 有關民族團結的故事有哪些!
1、劉伯承元帥與彝族領袖小葉丹的結盟
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後,進入川西繼續北上,決定取道冕寧至安順場渡大渡河,而大涼山彝族聚居區則是必經之地,其中紅軍主力要通過的冕寧以北安寧河支流拖烏河到南埡河一線就是果基家(時稱沽雞)的地盤。
那個時候,當地的彝族人民還處於奴隸社會,由於當時的統治階級實施反動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得彝民對漢人十分疑忌甚至相當敵視。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員劉伯承、政委聶榮臻率領的紅軍先遣部隊進入彝族區時,便遭遇當地彝族武裝的襲擊。
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的劉伯承司令,真誠地把果基家首領果基約達(小葉丹)請來做客,兩人談得甚是投機。劉伯承重申了紅軍北上的宗旨和幫助彝族人民解除外來欺壓的承諾。心悅誠服的小葉丹提出要與劉伯承結拜兄弟之盟,劉伯承爽快地答應了。
5月22日,先遣部隊劉伯承司令與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相約彝海邊歃血為盟,結拜為生死兄弟。結盟後,小葉丹派出向導為紅軍帶路,護送紅軍順利通過了危機四伏的百里彝區,為紅軍取得強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的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從而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叫囂的「讓毛澤東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彝海結盟」是紅軍長征途中留下的一段歷史佳話,是紅軍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典範,是民族團結的頌歌。
2、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徒行八千里,結親百餘家
44歲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出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扎克鄉提堅村。近年來,他喜歡上了徒步運動,並且開始熱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時間,從烏魯木齊走到阿圖什市,引起轟動。後來,他又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從烏魯木齊走到北京,沿途宣傳大美新疆和民族團結一家親。
經過專業的體能訓練和精心准備,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滿滿地從烏魯木齊出發,踏上了徒步進京的夢想之旅。
8月15日下午,背著行囊、風塵僕僕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終於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面對鮮紅的國旗,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動情地說:「祖國很強大,人民很團結,中華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團結,祖國就會更強大!」
3、烏蘭浩特火車站:「興安民族團結第一窗」
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把肉、回族的油香和饊子、漢族的炒菜和餃子、達斡爾族的柳蒿芽湯、鄂溫克族的奶干、滿族的沙琪瑪……錯落擺開的4張餐桌上,堆滿誘人的美食。
精緻的回族綉花帽、華麗的蒙古袍、莊重的鄂溫克袍、艷麗的達斡爾綉花坎肩……身著民族盛裝的40多口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飄盪在小院的上空。
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巴彥庫仁鎮夏民山家的一次普通聚會。頭戴回族白色圓帽的夏民山驕傲地說:「我們家由回、漢、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滿共6個民族組成,45口人,三代同堂。」
多年來,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在噓寒問暖的日常交往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在柴米油鹽的尋常日子中,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在大大小小的家庭事務中,促進了理解與包容……夏家民族團結的幸福生活,像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一樣潺湲長流。
「湖水平靜,鴻雁就平安。」生活在內蒙古的人們深知這句蒙古族諺語的道理。如果說中華民族大家庭是皎潔星空,那麼每一個小家庭就是閃爍其間的星辰。有了一個個像夏家一樣匯聚民族團結大愛的小家庭,中華民族大家庭才能如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如吸鐵石那樣牢牢吸在一處。
㈧ 各個民族團結友愛的故事有哪些
1、巴哈義古麗:11位窮「爸爸」窮「媽媽」的好女兒
巴哈義古麗全名叫巴哈義古麗·尼合買提,塔塔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吉木薩爾鎮滿城路社區的一名普通幹部。
工作17年來,她照顧著多位貧困孤寡老人和困難戶,認了11個不同民族的窮「爸爸」窮「媽媽」。此外,她還累計幫扶轄區各族貧困家庭50餘戶,資助數十位山區貧困媽媽、貧困學生,個人捐贈物資10萬多元。
巴哈義古麗通過身體力行,把愛的種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裡。如今,以巴哈義古麗工作室為核心,滿城路社區形成了信息員樓棟長志願服務隊、巾幗志願服務隊、法律法規志願服務隊等8支志願者隊伍,有志願者500多人,志願服務逐步常態化、社會化,服務范圍涵蓋醫療、教育、衛生等多個領域。
2、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3、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情注雪域高原,愛灑藏區同胞
自2015年11月響應中華慈善總會發起的「藏區千名貧困家庭包蟲病患者救助行動」以來,作為首家參與該行動的醫院,三〇二醫院率先承擔起藏區包蟲病患者大批量防治任務、全軍藏區包蟲病救治「樣板工程」創建任務。截至目前,已為從藏區來北京的19個批次、124名患者進行了治療,為99名重症患者實施手術,手術成功率達100%。
為了發動更多醫療資源,三〇二醫院還積極探索軍地聯合防治包蟲病的新路子。牽頭舉辦全軍藏區包蟲病篩查診斷與治療技能培訓班,積極為來自解放軍第一〇七醫院、二五三醫院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雜多縣人民醫院等24家軍地醫院的業務骨幹傳授經驗;牽頭舉辦西藏自治區包蟲病外科規范化診療技術培訓班,為來自藏區及部分解放軍駐藏部隊和武警部隊的14家軍地醫院的業務骨幹「傳經送寶」,有效提升了當地包蟲病規范化診療技術水平。
4、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徒行八千里,結親百餘家
44歲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出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扎克鄉提堅村。近年來,他喜歡上了徒步運動,並且開始熱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時間,從烏魯木齊走到阿圖什市,引起轟動。後來,他又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從烏魯木齊走到北京,沿途宣傳大美新疆和民族團結一家親。
經過專業的體能訓練和精心准備,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滿滿地從烏魯木齊出發,踏上了徒步進京的夢想之旅。8月15日下午,背著行囊、風塵僕僕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終於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面對鮮紅的國旗,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動情地說:「祖國很強大,人民很團結,中華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團結,祖國就會更強大!」
5、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在南昌樹立新疆人的品牌
2017年6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從事餐飲業的維吾爾族商人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將一封抒發民族團結情感的信寄給了遠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鄉老家的母親。阿卜杜拉用朴實的語言向遠方的母親訴說心裡話,用真摯的感情發聲亮劍,向家鄉人民表明自己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決同一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的態度,用最溫暖的字句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熱愛。
從15年前帶著40元錢到南昌打拚,到成長為在南昌擁有11家店面和10個攤點、管理著32名員工的商人,阿卜杜拉的成功,既是個人努力的回報,也是民族團結結出的碩果。
對於未來的發展,阿卜杜拉表示,他將增開更多的店鋪,店員的聘用堅持一半員工為新疆老鄉,另一半則為南昌本地人,一來給南昌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工作崗位,二來可以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在阿卜杜拉心中,餐廳已不僅是他餐飲事業的開拓地,更是民族團結的小窗口。
㈨ 民族團結故事有哪些
1、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是一個歷史上的事件,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
2、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在通過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張,為革命勝利後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4、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5、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