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希臘古代文化成就
古希臘文化成就
一、哲學
西方哲學始於希臘,最早是古風後期的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學派,於公元前世紀開始興盛,最出名的是古典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還有之後的色諾芬,小蘇格拉底學派;希臘化時期的犬儒學派,懷疑主義,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主義。
希臘哲學家們奠定了哲學的基礎,開創了古典時期的理性主義先聲,對後世思想和文藝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的雅典是西方的哲學中心。
二、文學
荷馬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反映邁錫尼時代和多利亞入侵的黑暗時代的重要文獻,文筆優美。三大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歐里辟德斯
希臘文是流行於西方乃至到羅馬帝國還重用的國際語言,《聖經-新約》原本是希臘文。
三、歷史
希羅多德,著名歷史學家,寫下了《歷史》,反映了希波戰爭時的狀況,也涉及周邊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敘利亞,波斯,呂底亞等國的情況
修昔底德,著名歷史學家,寫下《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以親身的經歷,嚴謹的手法重現了這段歷史。
四、政治
希臘人的民主制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創舉,是奴隸制社會所能達到的最大的民主,伯里克利時期被成為「黃金時代」。
五、建築
米諾斯的王宮,邁錫尼的獅子門是希臘古代最傑出的建築之一
古典時代的雅典衛城,羅德斯太陽神巨像,帕特農神廟,宙斯神像,德爾菲的神廟,阿爾忒彌斯神殿都是十分著名的建築
還有三大柱式流傳於後世 1科林斯式 2多利亞式 3愛奧尼亞式
六、倫理
蘇格拉底是倫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亞里士多德寫有《倫理學》一書
古羅馬文化成就
公元7世紀,羅馬人在伊特魯里亞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拉丁字母。
一、 哲學
先有主張宿命論的「斯多戈派」,後來有神秘主義的「新柏拉圖派」,唯物論的代表是盧克萊修,唯心論有西塞羅、馬可 奧勒留等。
二、 歷史
古羅馬政治家、作家加圖(前234-前149)開創了用拉丁文撰寫羅馬史的先河,著有《起源》一書。其他的歷史著作有愷撒的《高盧戰記》;李維和內波斯的《名人傳略》;阿庇安的《羅馬史》等。
文學方面,詩人維吉爾創作了《牧歌》;賀拉斯為後人留下了《歌集》;李維寫了《羅馬史》。
三、 文學
文學方面,詩人維吉爾創作了《牧歌》;賀拉斯為後人留下了《歌集》;李維寫了《羅馬史》。
四、 建築
當年的斗獸場、天使古堡、萬神廟等都完好的保存了下來。羅馬式建築藝術注重形式的變化,整體的造型,其獨特的穹頂和拱卷是一大標志。
五、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方面,大普林尼著寫了《自然史》;斯特拉波創作了《地理學》;托勒密撰寫了有關數學、天文、地理的著作,著有《大綜合論》,書中主要論述地心體系,這種理論被稱為托勒密體系。
中世紀西方文化對後世的影響
一、 是在科學技術方面,柏拉圖以後的西方,哲學和科學形成了同步發展,哲學站在科學一邊,竭力證明科學才是真理。亞里斯多德開創的實踐理念使西方世界的哲學與實驗研究相結合。18世紀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提出的批判主義認為:科學是以先驗形式和知性概念開始的,應該把這一些形式和概念發展到深入人心的結構。從而進一步設定了哲學指導科學的使命。盡管這種觀念曾受到傳統宗教勢力的強烈反對和殘暴干與,但是它仍然不負眾望,勇往直前的發展。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兒、牛頓、阿基米德、達爾文、摩爾根、魏爾嘯、愛迪生等人在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把西方科學技術水平推上了空前高度。十九世紀到上世紀末,人們在聲、光、化、電….等各個方面取得了矚目驚心的偉大成就。把一個人類社會活脫脫推上了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平台。所有這些科技成果的問世,無一不是由西方世界首發。
二、 西醫的發展,則是在與中醫完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進行的。從16世紀開始,由於采礦、冶煉等工業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各種新的機器工具相繼產生,特別是天體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打開自然界奧秘之門,提供了空前的有利條件。自然科學以大量實驗數據為武器,打破了經院哲學的牢籠,使其長驅直入,逕上坦途。醫學領域,由於顯微鏡的應用,人們開始向微觀進軍。細胞的發現,血液循環的揭曉,使醫生大開眼界。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近代大工業產生後,給醫學發展帶來了空前未有的機遇。隨著機器、光電、制葯技術之改進,西方醫學很快便登上現代科學技術的快車,以全新的面貌雄居於世界醫林。
三、 基督教
基督教對西方文化之影響
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逐漸滲透到西方哲學、法學、教育、藝術(文學、音樂、建築、繪畫和雕塑等等)以及科學等各個領域。
在哲學領域,基督教奠定了近代西方的哲學思辨傳統。正如恩格斯所說:「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基督教哲學就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意識形態,它是以上帝為核心、神學為基礎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先後經歷了早期教父哲學、中世紀經院哲學和近代的新托馬斯主義等三個階段。在早期基督教哲學中,關於神的統一性和三位一體論的本體論證明,關於神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在基督身上結合的爭論以及關於上帝的恩賜和人的罪孽深重的本性的人類學研究構成了教父哲學的全部內容。北非希波城主教奧古斯丁是早期教父哲學最負盛名的代表,作為一名新柏拉圖主義者,他自覺地使理性屈從於信仰,寫下了《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等多部劃時代的著作,在西方哲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進入經院哲學時期,經院哲學家把理性應用於啟示,力圖證明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和理性並不相互排斥,基督教的教義也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證和說明。托馬斯•阿奎那以創新的精神和淵博的學識,為基督教創立了一個網路全書式的神學體系,是繼奧古斯丁主義之後又一完備的理論形態。為了更加牢固地確立基督教哲學的地位和影響,同時也為了適應當時社會對於理性的普遍要求,托馬斯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實在論,進一步標榜自己承認客觀知識和人的理性,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信仰主義、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把中世紀經院哲學推向高峰。經院哲學調和理性與天主教教義,緩和了由理性思潮沖擊所造成的天主教教義危機。但理性一旦進入神學的殿堂,也就埋下了使神學走向衰落的種子。
在法學領域,德國著名法學家魯道夫•耶林有一句名言:「羅馬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中世紀歐洲是被基督教神學家稱之為「神聖秩序」 的時代,根據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國家的地位和作用被貶低,它只是在教會之旁或教會之下的一個負責較低等級事物的社會組織。直到11世紀晚期開始,以義大利為基地開始了羅馬法的復興。在東羅馬帝國保存和臻於成熟的羅馬法又傳回到西方。盡管羅馬成文法的制定是建立在民眾的宗教信仰基礎上的,它的有效運行也都基於此,但與教會法相比,羅馬法畢竟有著鮮明的非宗教性質,逐漸成了王權用以對抗教權的有力武器,使羅馬法獲得了與《聖經》同等的權威並受到與《聖經》相似的尊崇。由波隆那法律學校的羅馬法研究專家愛爾納留於公元1088年編就的《查士丁尼法典》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以致聖伯爾納曾抱怨歐洲的法庭都被查士丁尼法包圍了,再也聽不到上帝的命令了。對此羅馬教廷迫切需要從理論上論證教權高於王權、教會高於國家,盡管羅馬法在西歐的復活與教會有直接關系,但教會更重視教會法,規定法學課程中的教會法要以宗教會議和羅馬教廷公布的教規和命令為依據。公元1140年,愛爾納留的學生格拉蒂安把基督教歷屆會議和教皇的敕令匯編成冊,後世稱之為《格拉蒂安教令集》,由此推動了教會法的研究。那時「城邦的統治者和政府的官員與教會的管理人員均來自相同的階層,在相同的大學里接受教育,並具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因此,在這里存在著一種不斷的相互批評的過程,它刺激了一種受過教育的公眾輿論的發展」(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第216頁)。在對教會法,特別是民法的研究中,已經包含了合法性、合法政府的原則,包含了國家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的觀念。法律也開始被人理解為一切人都必須遵守的、凌駕於個人意願之上的訴訟程序。現代羅馬法精神正是經歷了歐洲基督教世界的改造,是宗教信仰進一步理性化和世俗化的產物。
在教育領域,基督教也為近代西方教育打下了基礎。「中世紀早期不僅在宗教生活的精神戒律上,而且在基督教文化的思想發展上都帶有修道院領先的痕跡。它們被稱作西方文化的本尼狄克時代,因為上自7世紀新型基督教文化在諾薩布里亞的興起,下迄12世紀城市生活的復甦和公社的興起,較高層次的文化的連續性在西歐,在作為知識和文學創作的巨大源泉的本尼狄克修道院中得到了維持」(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第207頁)。嚴格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大學制度都是源於中世紀的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其文化知識和多種學科也是在中世紀早期興起的文法、修辭、邏輯、幾何、數學、天文、音樂這「七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2世紀城市大學的誕生,帶來了西方社會學術生活和教育制度的深刻變革。最初的大學不是按照君主的意志,而是由有意學習的人們自己組織的。後來,教會主管各大學的事務,發特許證給已經建立的大學如義大利、法蘭西和英格蘭的大學,又與倡導辦學的貴族合作。這些大學主要是專科性質,在義大利的撒勒諾大學以醫科著名,波倫亞大學以編訂教會法典和羅馬法聞名。那時最大的大學巴黎大學是哲學和神學的中心,它是中世紀後期牛津、劍橋、布拉格、維也納等大學效法的榜樣。威爾•杜蘭在其名作《世界文明史》中寫道,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沒有一個教育機構能和巴黎大學所造成的影響相比擬。在3個世紀里,它不但吸引了最大量的學生,並且招來了心智最敏捷最突出的人士,例如阿伯拉爾、索爾茲伯里的約翰、大阿爾伯特、布拉班特的西格爾、托馬斯•阿奎那、波納文圖拉、羅吉爾•培根、鄧斯•司格脫、威廉•奧卡姆等,幾乎構成了從公元1100年到1400年之間的哲學史。而這些偉大的學者,又必然是由那些偉大的教師,在一種令人們的心智激盪高昂的氣氛中,在人類歷史達到文明的巔峰狀態下造就出來的。從歐洲歷史上看,各種教育制度、機構設施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與基督教會分不開的。中世紀大學所確立的一些制度,如指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以及使用教科書、學生畢業授予學位等,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一直沿襲至今。
在文學方面,中世紀早期出現的教會文學作品多是贊美詩和描寫基督與聖徒生活的戲劇,托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進行過這方面的創作。至於中世紀盛行的英雄史詩,最著名的有: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等等,都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它們大多借基督教反對異教斗爭的形式,表現一種尋求統一和抵禦外侮的英雄氣概。譬如俄羅斯英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全詩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宗教意識,主人公為了正教的利益在作戰。馬克思評價說:「全詩具有英雄主義和基督教的性質,雖然多神教的因素還表現得非常明顯。」另外,中世紀還盛行騎士文學,騎士文學是對騎士階層的文化觀念、精神個性和生活理想的文學表達。這類作品以忠君、信教、行俠為信條,歌頌騎士們為榮譽、信仰和愛情而戰的獻身精神,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慾主義相抗衡的悲劇主題。騎士抒情詩、騎士故事詩和騎士傳奇是騎士文學的三種主要類型。如《亞歷山大的故事》採用12音節詩句,也稱「亞歷山大詩體」,是法國詩歌中的著名詩體。隨著城市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市民文化也在逐漸形成,進入12世紀以後,市民創作的文藝作品即城市文學開始發展起來,成為繼教會文學、英雄史詩和騎士文學而興起的中世紀第四類文學形態。正象塞萬提斯筆下與風車作戰的堂•吉訶德,在整整一千年中,西方人一直無法擺脫精神和肉體的深刻矛盾,他們既痛苦又無奈地同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一切進行無休止的戰斗。這種神性和世俗性的矛盾在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但丁的《神曲》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它以基督教天堂與地獄為題材,充滿了神學典故,它把基督教神學作為最高指導思想,卻又把異教徒維吉爾作為引路人,它既崇奉基督教來世思想,又在作品中謳歌現實生活。基督教文學,尤其是《聖經》對歐美文學的影響至今不衰。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都曾從《聖經》中汲取營養,尋找素材。14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6世紀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17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力士參孫》和《失樂園》、散文作家班揚的《天路歷程》以及當代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們》都取材於《聖經》。由此可見,《聖經》已成為歐美文學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音樂方面,基督教要表現的是神的愛,愛在神和人類之間形成了一種情感的交流,而音樂是最恰當不過地表現了這種情感。在世界所有宗教中,惟有基督教音樂作品最多,音樂水平發展得最高最快。在羅馬帝國後期,教堂音樂開始形成以贊歌頌詩為主的獨特體系,到了中世紀,基督教的聖劇、聖樂曾是歐洲音樂的主體。當時教會內部涌現了許多作曲家、歌唱家和音樂理論家。如公元6世紀,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花費了十多年時間選出了許多典型的歌調,並訂立了許多演唱規則,形成了音調簡朴、旋律優美的格列高利頌調,至今通用於天主教會彌撒儀式中,是為「格列高利聖詠」,代表著教會非人格化的精神勢力,是歐洲普遍公認的古典音樂典範。基督教音樂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利用了當時的騎士文化和法國游吟詩人的歌謠作品,以及德國戀詩歌手的抒情詩,以擴大基督教的影響。同時被稱為「奧爾加農」的多聲部宗教歌曲誕生,到17世紀,基督教新教音樂又創造出清唱劇的形式,近代聖劇的集大成者亨德爾的代表作《彌賽亞》就是借清唱劇的體裁,以其大規模的合唱、優美的宣敘調和流暢舒適的詠嘆調,而成為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聖劇。18世紀歐洲音樂界舉世聞名的一代宗師巴赫,為了「使上帝的話語廣為流傳,從而把宗教音樂發展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點」,他創作的聖詠、康塔塔、經文歌和受難曲等,蘊涵著熱烈的情感和詩一般的沉思,使「巴羅克」音樂風格達到了鼎盛。可見,教堂音樂不僅為中世紀歐洲音樂確立了模式、方法和風格,也為近代歐美世俗音樂,如交響樂、歌劇等形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造型藝術方面,與基督教發展密切相關的「羅馬式」、「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式」等建築藝術風格,構成了西方建築的特色。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建築是對一些沒有生命的自然物質進行加工,使它與人的心靈結成血肉因緣,成為一種外部的藝術世界。因此,建築藝術一向被看成是一種象徵性的藝術。正是這種象徵性,使它能夠成為神的象徵。公元532~537年建於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墩和牆是用彩色大理石貼面,柱身卻是深綠或深紅。一個人到這里來祈禱的時候,立即會相信,並非人力,並非藝術,而只有上帝的恩澤才能使教堂成為這樣,他的心飛向上帝飄飄盪盪,覺得離上帝不遠」(《外國建築史,第69頁》。而著名的哥特式建築藝術代表之一巴黎聖母院,其中廳寬僅十二點五米,長度卻有一百二十七米。兩側支柱間距不大,造成了內部強烈的導向祭壇的動勢,祭壇上錦綉鋪陳,搖曳的燭光照著受難的基督耶穌,呈現出一種極強的宗教情緒。再加上中廳高度很高,窗子又占滿了支柱之間的整個面積,且以垂直線構成的支柱顯得瘦骨嶙峋,顯示出一種清教的冷峻和嚴酷,而這恰恰是基督教所宣揚的純潔精神生活對現實物質世界的否定。因此恩格斯說,哥特式教堂內部體現的是「神聖的忘我」。文藝復興式建築則提倡復興古羅馬時代的建築風格,多用希臘式石柱和羅馬式圓頂穹隆以及半圓形券、厚實的牆、水平向的厚檐,與哥特式風格中的尖券、尖塔、垂直向上的束柱、飛扶壁和小尖塔等相對抗。在教堂內部布局上,表現為高聖壇與中殿已不再分開,大廳總面積擴大,座位增多,世俗色彩加重。 最後,反映在社會歷史領域,在西方古典奴隸制衰落和中世紀社會誕生的轉折時期里,作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在西羅馬帝國末年起到了調和各民族、各階層矛盾的安定團結的作用,又在帝國滅亡後的西方大混亂中充當了秩序的代表,在無政府狀態中行使著政府的職能,不僅有力地支持了法蘭克王權的確立,而且承擔了國家機器的相當一部分職能,並幫助那些剛剛從氏族制解體階段走過來不久且毫無國家統治經驗的法蘭克人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了一套適合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封建政治制度。
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文化的成就
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爾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地理大發現」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葯(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特色
對建築的比例有強烈的追求,例如必須是3和2的倍數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制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
反對哥德式建築
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義大利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羅倫薩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
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
17、18世紀西方文化的特色和貢獻
❷ 古代希臘羅馬史學的主要成就
希臘 希羅多德(抄西方歷襲史之父) 《歷史》
修昔底德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色諾芬 《希臘史》 《長征記》
古希臘史學的本質特徵是對歷史真實的追求。恢復過去人們活動的真相,發現歷史現象背後的原因,不僅是優秀的古希臘史家力求達到的目標,而且是評判他人史學著作質量的首要標准。現代英語history一詞就出自希臘語historia。同時,古希臘將歷史的研究范圍從神拉回到了人,這對後世的人文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修昔底德是西方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嚴格的史料批判原則的人,即不可輕信任何史料,而必須有嚴格證實的檢驗過程。
羅馬 波利比烏斯 《通史》
朱里亞·愷撒 《高盧戰記》 《內戰記》
李維 《羅馬史》
塔西佗《編年史》
愷撒所寫的《高盧戰記》,將文學與歷史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即既有文學的美感,又有歷史的真實。
羅馬史學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人文,二是多元,羅馬史學同希臘史學一樣,敘述的是人的發展過程,追求的是人的本質善良,這些才是其靈魂。
❸ 古希臘,古羅馬主要文化成就
1、古希臘為人類留下的文化遺產包括:與希臘神話相關的各種古代史詩,人文主義內文化精神,崇尚健容康自然的美學觀念,以及原始的民(網路)主與共(網路)和的精神。
2、古羅馬的文化成就分兩個階段:將希臘文明的精神——除了民(網路)主精神——從巴爾干半島傳播到整個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國家,並且有所發展;在基督教傳入後則積極與基督教共融,為中世紀歐洲的神學文化奠定基礎。
3、1L你不看lz問什麼就瞎CtrlV,文藝復興時的所謂所謂的「古希臘羅馬文化」跟真正的古希臘羅馬文化是不同的,形似而神非。
❹ 簡述古希臘在歷史方面的成就
一旦在歷史方面的一些成就西大的主要是他的統統希臘的神法比較有
❺ 古希臘文明的主要成果有哪幾方面的成就
古希臘文明的主要成果有:哲學方面、文學方面、建築方面、科學技術方面、音樂方面等等。
一、哲學方面:
西方哲學的歷史從古希臘開始,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有很多,而且分屬不同的流派:
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畢達哥拉斯、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色諾芬尼、蘇格拉底、巴門尼德。
其他愛利亞學派的哲學家:留基伯、德謨克利特
原子論者:普羅泰戈拉
智者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等
二、文學方面:
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是古希臘世界從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史稱「英雄時代」,又稱「荷馬時代」,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是神話和史詩。
《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的正式的書面文學作品。史詩包括兩部,分別是《伊利亞特》(一譯《伊利昂紀》)和《奧德賽》(一譯《奧德修紀》)。
三、建築方面:
在建築方面,古希臘人的遺產可以認為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希臘建築所包含的形象模型。第二個方面就是希臘人對建築的本質看法。現存的建築物遺址,如神廟、劇場、競技場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臘人的藝術趣味。
其最突出的建築語匯――建築中的四種柱式,陶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式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令古希臘建築留下了獨特且不朽的豐姿。
四、科學技術方面:
古希臘最著名的數學家丟番圖,被譽為代數學鼻祖;阿波羅尼奧斯,圓錐曲線的研究;歐幾里德,著有《幾何原本》,奠下了以後歐洲數學的基礎;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多個定理,包括勾股定理,並發現無理數;阿基米德,帶動幾何發展,善用窮舉法、趨近觀念(十分接近現代的微積分)。
五、音樂方面:
希臘從神話時代開始,就對音樂與藝術極為重視。從公元前3200至前1200年的「愛琴文化」時期,那時人們的音樂生活,多是用歌唱和樂器演奏相伴的歌舞或舞蹈。人類自埃及、美索不達亞進入希臘時代後,音樂開始有了科學化的研究。
希臘使用最廣的是利拉琴,據說著名的盲詩人荷馬曾經用利拉琴伴奏,演唱他的兩大敘事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這一時期,詩人莎孚(SAPPHO,公元前十世紀,熱情奔放的女詩人)開始活躍,繼而進入敘事詩的最繁盛期。
古希臘的音樂劇很繁榮,著名的悲劇作家與作品,如埃斯庫羅斯的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利斯的《俄狄浦斯》和歐里庇得斯的《伊斐姬妮在陶里德》、《伊斐姬妮在奧里德》;著名的喜劇作家與作品,如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50年—前388年)的《阿卡奈人》等等。
(5)希臘有哪些歷史成就擴展閱讀:
古希臘人還提出了自己的關於生命起源於自然界的假說。泰勒斯認為萬物出自水便是這種假說的最初代表,而現代科學已證明生命是由地球的原始水圈孕育出來的。
到亞里斯多德時代,亞里斯多德和他的學生對生物進行了極深入的研究,他們對動物進行解剖、分類,准確描述了動植物的形態,提出生物的層次思想,認為生物有高低差別,可以排成從低到高的階梯,人是自然界最高級的動物,是一朵其它生命均向其看齊的「自然花」,由此,生物學從他們的研究中真正誕生。
❻ 簡述希臘古典時期的成就(急用!!)
一、 希臘的歷史分期
對於歷史本身來說,分期意味著某種類型的褻瀆。歷史從來都是流溢的,1 從來都是活生生的。當然,分期主義者也提供了振振有詞的理由,而且於邏輯和事實上也站得住腳。首先就表現在方法論上,其次是出於教育論的考慮。2 從歷史學的角度上說,已經形成了普遍認可的分期方案。按照馬赫主義者的說法,人類的活動應當追求一種「最大利益化」的效果,關於歷史事實,只需寫一部通史就足夠了,其他著作不應當重復這種歷史事實,這是「信息的浪費」,是「思維的不經濟」。所以他們的理想著作是薄薄的幾張紙。我這里不按照他們的做法,因為適當的事實還是需要交待的,即使在客觀上存在「信息的重復」;這也是學術綜述所汲汲要求的。那就是:公元前800—前500年,公元前500—前336年,公元前336—前31年。3
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特殊的任務,這些任務的性質是後代的史學家們概括的。也就意味著,生活於歷史現世的人們可能處於群體的無意識之中,但歷史已經形成了。也不盡然,理性主義盛行的時候,歷史具有了「未來主義」的因素。
正像許多人所指出的那樣,荷馬時代是古希臘的「中世紀」。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不失為一種「斷裂」。希臘人的反省從古風時期開始,反省的差異性首先表現在空間上。西南部的伯羅奔尼撒最先覺醒,而且發揚了邁錫尼的歷史沉積,在制度等方面的輝煌為後世所驚嘆(其中以斯巴達人最為典型)。4 東北部的雅典人也一直在活動著,並逐漸影響了中部的一些邦國。民主政治正在成長之中。
這一時期最大的一件事當屬大殖民運動了。希臘人的世界觀及其轉折都發生在這次運動中,「大希臘」的名稱從此扔給了後世的史學家和文化認同者。我們所看到的東方對於希臘的影響真正顯露出來。羅馬人的祖先也從此結識了「來自東方的人」。可以看到這樣一條歷史軌跡:鐵制工具從東方傳到希臘,再到義大利,從而支撐了古希臘羅馬最主要的物質活動,包括雕塑等藝術活動。5 貨幣制度逐步形成,再一次點化了希臘人的商業貿易靈性,這同時也是大殖民導致的「國際分工」的結果。 6
還有一件與之相伴隨的政治大事件,那就是城邦的形成。這幾乎是整個人類誕生以來的大事件,富含了深厚的歷史意義。城邦建設的運動整整持續了上百年。典型而獨具特色的奴隸制發展起來了,民主政治也在許多城邦紅紅火火地進行著,希臘神靈們遷到了城邦的神廟里,哲學、藝術等精神活動大跨步地走著,法律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戲劇、詩歌活躍於城邦的空氣中,體育在征伐的催生下成為盛事:希臘人最終發現了「人」。 7
歷史已悄然躍入了「古典時期」的視線,上面所述及的城邦制的諸多結果,事實上是在希伯戰爭之後達到高潮的。8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希波戰爭才最終保證了希臘文化得以歷史性繁榮和延續(正如隨後的馬其頓戰爭直接保證了希臘文化的國際性傳播和沉積一樣)。首先表現在對城邦生活外部環境的營造,以及基於此而興起的城邦文化的繁榮;其次是希波戰爭本身也構成了文化[比如說為了紀念戰役勝利的而澆鑄的青銅雕像《海神波塞東像》(或曰〈宙斯像〉),以及大量的悲劇和贊美詩]。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民主制的繁榮首先來自雅典人的反省,波希戰爭的勝利在更大意義上是雅典人的勝利。單就地域性質上說,雅典人就已經是事實上的戰爭最大獲益者了。於是在希臘歷史上發生了如下一系列的事件:戰時的提洛同盟鋪墊了雅典作為霸主的道路;伯羅奔尼撒戰火四起,消耗了社會財富,也宣告了民主制的末日;蘇格拉底殉葬於民主動盪之中;馬其頓大軍揮戈南進。9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古典時代已經結束,即使不存在因果關系也揭開了希臘化的序幕。
正如摧毀了邁錫尼文明的多利安人一樣,落後的馬其頓人(事實上也是希臘人)摧毀了以雅典為代表的民主制。但馬其頓人不像多利安人一樣把歷史推入「黑暗時期」,而是大膽地接受並推行了原文明的精神(當然更多不反映在制度上)。「希臘化」實際上同時也是「化希臘」,東西方的碰撞預言了又一個新的世界性時代的創生,「世界主義者」可以在這里尋覓到意料之中的史料。實際上,希臘化已經在創造另一個顯然不同於希臘文化的文化了。
二、城邦中的宗教
古希臘有沒有宗教?或者說古希臘人的精神生活到底是神話傳統還是宗教傳統?事實上,關於這類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荒謬的。意識形態的研究(應當包括神話、宗教、哲學、藝術等),其魅力所在就在於不確定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提出問題本身就是問題,關鍵在標准,在先設性前提。解釋才是最有活力的。我這里主要討論宗教。 10
我說「城邦中的宗教」並不表示以前的宗教存在於「村郊」。希臘的宗教首先在城邦建設中獲得了存在的意義。社會的組織性需要一種信仰力量的支撐,這種信仰力量可以是祖先、宗教、理性或國家等,而且必須是抽象的,還要有象徵物。這種象徵物具有很大成分的圖騰性。 11 它是一個標志,是一種紋章,是群體認同的信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希臘諸神得以安然生活於奧林匹斯山上。
把自然的神變為社會的神,這個工作一直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著。到荷馬史詩和赫西俄德的《神譜》出現的時候,這項工作已經初功告成。12 從多神到一神轉變的過程更是潛移默化,從來沒有以全面目出現過。這個過程真實地上演了一幕大殖民運動的悲喜劇。宗教和城邦隨著大殖民運動而四處泛濫,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得出「城邦中的宗教」的另一層含義。實際上,神人同形同性的觀念早已根植於每一個希臘公民的頭腦中,群體的無意識在這里滋生。
希臘宗教絕對是多神的,這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但每個城邦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從而獲得一神論的意義。一神論在這時包含了多神論的因素。希臘人沒有撒旦,人們心中的善惡感寄託於神靈的能善能惡,從而獲得道德心理的平衡。正是這種特殊的平衡張力,孕育了希臘人始終如一的追求和諧的審美意識。理性主義的成熟與這種平衡張力也不無關系。
「由多神到一神」的另一層含義來自於城邦中的宗教所受到的外部挑戰,罪魁禍首恰恰是大殖民運動(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信仰的悖論)。北部的奧菲斯教(酒神崇拜)大肆南下,征服了許多城邦公民的靈魂。為了抵制奧菲斯教——群體無意識意義上的抵制,理智的希臘人推重日神崇拜,提倡節制主義。於是,另一種宏偉的平衡張力得以建立,即尼采所大力贊美的酒神和日神相互間達成的契約。13 這種樣式的平衡張力同樣培養了審美意識和哲學沖動。
但建立不久的平衡張力最終在內部的對立統一中破裂,諸神在奧林匹斯山上目睹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始末。許多神廟被毀壞。雖然平衡的慣性仍然慫恿著人們和諧於神的善惡,一股騷動的風氣還是盛行起來。蘇格拉底即殉葬於這股風潮,理由當然要呈現於神的面前:引入新神,敗壞青年。藝術的敏感和頑強最終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悲劇已經很少上演了。雕塑掙扎於程式之中,神靈也世俗化了。
三、轉向人和社會的哲學
希臘是哲學的故鄉,理性稱為「主義」在這里最先開花。 14 我們現在很難區分原初的哲學和宗教到底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就像原初的宗教和神話的難解難分一樣。但也不妨礙我做適當的論述。作為哲學和宗教的共同性,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認識世界,而且經由了由自然到社會的過程。相對而言,哲學更為滯後,就像現代的唯物論者們所說的:感性總是先與理性(可能柏拉圖不這樣看)。但這並不是說宗教沒有理性,也沒有說哲學不要感性。宗教在命題上的相對優勢最根本地表現在所提問題的不確定性上,哲學雖然也秉承了這種不確定性,但她的反應往往是遲鈍的,而且賦予了思考。
思考的方式之一是綜合概括,泰勒斯確實是這樣做的。 15 當他把萬物歸源於水時,事實上已經宣告了哲學的誕生。我們可以假設泰勒斯受到了時代精神的感染,其命題的得出來自於城邦保護神的神秘啟示。但僅僅是假設而已,史料委實太少了。可以肯定的是,從理性萌生的一瞬間,泰勒斯就試圖尋找一種和諧,在這一點上與宗教的事實契合了不少。
畢達哥拉斯的貢獻更大,因為他留下的史料更多,也表明他做的工作更多。首先是提出了「萬物本於數」,這要比泰勒斯的「水」在本體論上前進了一大步。也正是這種「數」,啟發了時人和後人,直到柏拉圖。其次了肯定了數的和諧,從而在事實上承認了「天人感應」,而且在行動上加以實踐。第三,他把「數」和神靈聯系起來,用神秘主義驗證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並建立了自己的宗教——而且不違背奧林匹亞諸神的意願。「比例」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實際上是關於和諧的實踐。基於比例的和諧以及凈化的理論激勵了後世許多藝術家和實幹家——「激勵」也許包含了束縛的意義。
赫拉克里特的性格有點與眾不同,為人也疾惡直怨,據說人緣不好。但他在更大領域內折服於自然界的偉大(在他的自然界中應該已經包括了社會),把整個生命奉獻於闡釋他的「邏各斯」——被現代哲學語言叫做為「對立面的統一與斗爭」的范疇。抓住自然界的辯證法既成就了赫拉克里特,也拖垮了赫拉克里特,即由宇宙秩序的「邏各斯」所導致的懷疑主義基礎上的虛無。唯一不虛無的是他所堅信的「邏各斯」;實際上已經具有了和諧的性質。我從藝術的紛繁頭緒中找到了赫拉克里特的另一個貢獻:「流溢說」 。貢獻當然不只針對藝術,藝術卻是十分敏感地「針對」——在提供適當環境的時候。我後面還將論及。
接下來出場的哲學家是巴門尼德,他的歷史使命好像專門是為赫拉克里特而設置的。希臘人的思想空間由此陷入了「南轅北轍」的困境。好打抱不平的恩培多克勒斯出來擺平了時代的思想格局——也即做了最簡易但最可羅致榮譽的工作:綜合考慮,平庸待世。到後來的阿納克薩哥拉斯,再到德謨克里特,最終完成了對自然界的解釋。德謨克里特以後的自然哲學長期低迷不振,由蘇格拉底開始的「人」的哲學成為思想界的寵兒。主要的原因不在於自然哲學本身,而在於變動不息的社會主題。應當說,整個古風時期的社會主題投合了人們對自然哲學的興趣(宗教也是這樣)。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在美學上不失也是一種和諧論,但已經不和諧於時代了(我這里指功利層面的「時代」),因為蟄伏於整個古風時期的人文主義蘇醒了,並且馬上鑽出地面,從泥土裡抖出一大批「智者們」。 16
應該說,蘇格拉底也是一個「智者」,但他不這樣自稱,而詡之以「哲人」。我說「蘇格拉底首先開始了『人』的哲學」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我的偏頗之處可能在於忽視了 普羅泰戈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但我現在已經提出了。
蘇格拉底重視存在的目的因,以至於能夠忍受明顯違反神靈的世俗化行為,也許事實上他已覺察到了神靈的世俗化。這是不可改變的社會事實。蘇格拉底強調適用,並認為這就是比例,就是和諧,就是和目的性。這種態度最終導致了神學目的論。17
應當說,蘇格拉底還沒有明顯感覺到民主制度的岌岌可危,他仍然沉浸於希波戰爭以來形成的繁榮之中,至少他相信神靈。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希波戰爭催生了「人的發現」,也宣告了「人的毀滅」。希波戰爭的另一層含義在於,堅定了諸神的信念,從而使諸神個個成為偏執狂,內心卻開始保藏起禍心來。
在蘇格拉底被殺以後,柏拉圖忽然發現了真諦:原來希臘人正在毀滅自己,城邦的保護神已迷失心竅。於是,柏拉圖立志要再造一個「宗教世界」——理想國,至上神即是非常有名的「理念」。如果柏拉圖當時沒有使用「理念」這個詞彙,而是使用「至上神」或「宙斯」的話,我們完全有理由肯定這是由多神到一神的轉變。關鍵是柏拉圖沒有這樣說,從此也挽救了哲學可能走向神學的危險境地。無論如何,柏拉圖的「理想國」實際上是極權主義的活模型。 18在幾次社會實驗失敗以後,他又提出了可行性較強的「憲政國家」模型(但終極目標仍是理想國)。我想說的是,柏拉圖的一切著述都是為了理想國而服務的(包括關於藝術的論述)。當然後世對其著述的闡釋和實踐可能會使柏拉圖「大呼上當」。
歷史的腳步邁到了亞里士多德的面前,但亞里士多德已無暇顧及——他的思想包袱太沉重了。集大成的任務天然歸亞里士多德來完成。有人說,蘇格拉底的功勞說到多大也不過分,實際上祖孫三代都配享有這個榮譽。出於本文意旨的考慮,我願點出亞里士多德如下的工作業績(由於這些業績嫻熟到如此高超的地步,以至於絲毫不妨礙我只點其名而不闡其義):和諧、秩序、比例、靜止、流溢、質料、靈魂、動力、目的,等等。 19
四、雕塑
嚴格地說,「雕」與「塑」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主要反映在技術層面上。但我並沒有說在審美層面上就沒有區別。不同的技術必然造成不同的質料輻射,從而引起不同的審美效果(不論是創作審美還是欣賞審美)。當然「相同」也是存在的,而且絕對符合相對性原則。
我不能肯定宗教和哲學一定與雕塑(藝術)有關聯,但可以肯定他們之間有關系(當然是針對創作心理和審美心態而言)。可以確認的是,三者之間不存在共時性的一致,只在異時性上保持契合;三者統一於社會現實,又相互影響以促成社會現實的歷史性沉積。如果讓我總結一下宗教和哲學施之於雕塑的影響,我願意看到一以貫之的理想主義橫亘於程式的動盪不安中。什麼樣的理想主義(神的面目、宇宙秩序、以及人性顯隱等)才符合道德事實、並進而孕育創造力?這是希臘人自「黑暗時代」以來即孜孜以求的——也許還有一條由自發到自覺的線索。
應當說,多利安人南下,除了保留某些不可避免的概念以外,邁錫尼文明霎時灰飛煙滅——更早一些的米諾斯文明在東方可能留有變種。至少在雕塑藝術上,多利安人的繼承性幾於無存,真正達到「斷裂」的狀態。(也不能說沒有孑遺,但最終匯入了頑固而古樸的多利亞程式。)隨著大殖民的深入,東方崛起了愛奧尼亞程式。負載於地域性的對抗性原則見證了希臘雕塑的始終。 20
首先是笨拙的陶器和青銅小雕像,使「氏族公社學家們」大開眼界。據說也有大型木雕的,但其物理特性無可奈何於現代人的悲天憫人。取材自神話故事的小雕像《赫拉克勒斯與薩提洛斯》從造型藝術的視角證明的幾何化的特徵,也同時表明了希臘人的程式探索。探索的喜悅從古風時期開始真正掀開了希臘雕塑史的大門,最大的貢獻既是人體雕塑的程式奠定。 21
大量流行的「庫羅斯」(希臘人的稱謂,意為「小夥子」)充斥於這一時期。裸體立像對於東方人(主要是埃及人)來說,等於是「掛羊頭賣狗肉」; 22對於自己的靈魂來說,則意味著直面神靈的勇氣,十分流行的「人神同形同性」在這種勇氣里氤氳著。裸體的另一個原因也許來自社會:大家都知道希臘人的「體育」觀念脫生於戰爭的頻繁,背後仍然保藏了作為人的豪邁之情。 23理想主義由此濫觴開來。
「柯拉」(意為「少女」)在整個古風時期都沒有把衣服捋下雙肩,作為節日的服飾實踐於宗教的儀式(有時也作為歡迎戰爭/體育英雄廣場上的襯飾)。需要說明的是,現代女權主義者不可能從這里撈到絲毫的好處,包括女子在希臘奧運會上的落選都不足為法庭上的憑證。宗教的庄嚴和威儀足以征服任何不羈的靈魂,實際上也是那個時代人們精神面貌的展示。
明顯摹自東方的直立程式和正面法則並沒有阻擋「庫羅斯」和「柯拉」內心的激越,追求和諧的心志已經溢於言表。「微笑」,作為突破埃及的「呆板」,事實上宣告了新的宗教觀念和哲學認識付諸於創造的實踐,表明了希臘人進入宇宙秩序後的時空自由運作。24
承前啟後的證據來自於埃奎納島上的阿淮亞神廟山牆雕塑。在東西兩面的三角形山牆上,活生生地驗證了社會動盪帶給人類生活的靈魂不安:西面的山牆上,眾雕像們試圖執著於程式化的「微笑」,但戰爭氣氛的熾烈把他們的歸屬系在了驚馬的鬃毛上,驚心動魄的不協調預測著和諧的命運。東面山牆上的群雕,「古風式的微笑」幾乎罔存,寫實主義的氣色游離於眉宇眼角。25 應當說明的是,寫實主義的存在已經很久了,在程式試圖肇始的恍惚間已經鑽入了雕塑家的靈竅,創造的另一副面孔實際上恰恰是毀滅的猙獰。
希波戰爭不但沒有摧毀多利亞和愛奧尼亞的對抗性程式,反而把這種程式強化起來。變化卻悄然而至。從外部環境說,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高漲,不但賦予時人而且包括後人以「同構相應」的心理認知,從而脫生了「拘謹風格」的程式認同,所指卻在本質上沒有感受到沖擊波的震撼。對於內部系統,張力的平衡始終掩蓋著私下的博弈,激動人心的時刻邂逅於焦渴心靈的間歇里。26
我願意談談《海神波塞東像》(又曰《宙斯像》)——這尊代表「嚴謹風格」時期最高成就的青銅雕像。「古風微笑」轉變為表現運動,身體的中心由東方程式的直立擔當發展為兩腿分立擔當;人體結構准確,隆起的肌肉符合解剖學原理;造型完美,動作矯健,富有變化,闡釋著流溢的和諧;雙臂張開,右手握戟,作投擲之勢。27 我堅信遠方懸著的標的由神靈和智者的啟示所裝飾:宙斯的可善可惡,雅典娜飼養的巨蛇,畢達哥拉斯的黃金分割率,赫拉克里特的相對性流溢。希臘人最終掙脫了東方人的程式,開始了沉溺於古典時期程式的新紀元。
我不得不承認,作為古典時期的程式,從來就包含了叛逆的因素——人文主義從來沒有統一過認識,而是僅僅把「人」作為宇宙中最重要的造物加以贊美,方式倒是其次的。28 愛奧尼亞派的雕刻家們萌生了「解放女性」的邪念;多利亞系統的創造者們正在學習赫拉克利特的「相對性流溢」,而且明顯在理解上發生了偏斜——卻可能是雕塑的大幸事; 29蘇格拉底營造著理性主義的氛圍;所有這一切,包括衛城山腳下一戶奴隸人家的煙囪,都服從於把平衡、和諧、秩序和中庸具體化的號令。
下面我願意介紹三個偉大的人物。在實際效果上看,確實是他們三人支撐了希臘古典時期的雕塑藝術。
伯利克里托斯的價值大概更在於其著作《法則》,而不是同樣頗有影響的藝術作品(如《持矛者》、《束發的運動員》)。作為畢達哥拉斯學派美學精神的繼承者,伯利克里托斯實現了比例由神到人的過渡,而且明確建立了「人體比例」的概念系統和操作系統。事實上,伯利克里托斯總結了古典時期以來的程式化歷程,並把這種觀念強行施之於後人,直到20世紀現代主義盛行的時候仍可見其痕跡。另外,伯利克里托斯也無愧於「力學家」的稱號,他把雕像的左腳解放出來,為力量的表現開辟了一大片戰場。 30 在這一點上,他和菲迪亞斯可能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相互影響。 31
菲迪亞斯的聲名絕對在伯利克里托斯之上,主要是因為雅典新衛城的設計圖紙出自於他的雙手,而他在事實上也參與了衛城建設的實踐活動。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菲迪亞斯」已成為整個古代希臘藝術的代名詞,因為現代人都知道雅典城保存的完整性。菲迪亞斯的師承在多利亞傳統,但他做了大量突破程式的工作。從而形成了「神明的靜穆」(溫克爾曼語)的崇高藝術風格。理想化的特性此後支配了整個希臘雕塑藝術。菲迪亞斯最終成就了一家之言:忠實於自然,同時要凈化自然;模仿自然,又要突出理想化的想像。
大型裝飾性雕刻減少,其原因在於戰爭帶給希臘的財富消耗。神廟建設從此滯步,神人更為合一。人們的心靈已不能安靜,肅穆高貴的神鵰漸漸少了,可藉款慰的愛神、酒神為愛奧尼亞的視眼轉化提供了可施手腳的領地。世俗性和人情味不期而遇。32 普拉克西特列斯刮掉了以前裸體男子強壯的筋肉,不但使男子形體女性化,而且最終(也是最初)撕扯下了女子的「節日盛裝」,開啟了裸體維納斯的新時代。33 形體不僅是十分嫻熟的修長、輕松和柔和,S形的曲線變化也充分展示了自然的流水線。普拉克西特列斯鍾情於大理石的質地,因為他要求的是人體肌肉的細膩變化和美妙含蓄。 34 從他的代表作《克尼多斯維納斯》,我看到了普羅泰戈拉的「人的尺度」、赫拉克里特的「流溢」、愛奧尼亞所執著的裝飾程式,以及德謨克里特的「靈魂原子」,還有裸體女子的「大膽而自然的含蓄」。
請允許我略微談一談米隆和利西普斯,以作為本節的煞尾。事實上,《擲鐵餅者》是對於「嚴謹風格」的闡發,古風程式早已銷聲匿跡。 35更為重要的是,似乎菲迪亞斯、伯利克利托斯、普拉克西特列斯都曾從《擲鐵餅者》身上獲得了「神秘的啟示」,從而走上即相互神合又截然不同的道路。利西普斯則是古典時期最後一位雕塑家,在比例上突破了伯利克利托斯(當然是揚棄性質的),在理想化上對菲迪亞斯的觀念做了「變形手術」,而且精於掌握瞬息變化的運動姿態,比普拉克斯特列斯更敏感於德謨克里特的「靈魂原子」。 36 但利西普斯幾乎沒有「啟下」的價值,因為馬其頓的大軍已涌到了南方和東方,希臘的雕塑泛濫開來,並承受了東方風潮的數次洶涌。希臘化同時具有了「化希臘」的意義。
五、給予現代人的啟示
可以說,從羅馬人開始至今,雕塑藝術從來沒有超過希臘古典時期的成就,人體雕塑似乎已經無路可走。現代主義各流派做了大量的實驗,從立體主義的鑽孔到構成主義的搭配骨骼,從超現實主義的肢解到集合主義的「變廢為寶」,除產生現代意義外,甚至沒有超過文藝復興的米開朗琪羅和後來的羅丹。37 關鍵是希臘雕刻家已經發現了人類歷史的一個主題,那就是「人」,而且賦予了不含神秘主義色彩的神性的啟示,這是後人所逐代消失的但十分寶貴的東西。 38
現代社會的宗教正在為「現代性轉型」而努力奮斗著,有做得比較好的,比如說新教;也有掙扎著的,比如說伊斯蘭教。回過頭來一看,原來希臘人早就做了:不但解除了人們對於存在的懷疑,而且賦予存在的虛空以神聖的意義。人和神相處得相當好,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物兩體、異名同謂而已。 39
哲學所承受的痛苦更大,因為她因襲了理性主義的沖動,於是徘徊於神性的殿堂之前而搖擺不定。到處是廝殺的戰場。
❼ 古代希臘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古代希臘美術在建築、雕塑和繪畫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歷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內首先,容在社會歷史方面,城邦國家的奴隸主民主政體的自由與民主,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次,在民族特點方面,貿易和航海業的發展造就了希臘人的堅強意志、機智靈活以及勇於追求理想的積極性格。希臘神話為希臘藝術的生長提供了深厚廣闊的土壤。希臘神話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使神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使希臘美術家敢於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形象來塑造諸神,成為促使藝術與生活患患相通的有利因素。第四,在自然條件上,溫和的希臘氣候使希臘有廣闊的露天活動和運動場所。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為藝術家提供了健美人體的條件。第五,希臘哲學影響了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美與和諧具有一致性。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為首的學派認為最智慧的是數,最美的是和諧,人的比例是由數決定的。比例對,才是和諧的。總之,古代希臘的美學思想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即是「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