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瓜起源於什麼時期
西瓜的原產地在非洲熱帶的乾旱沙漠地帶。考古學家現已在埃及古墓中,發現有西瓜子和葉片;在南非卡拉哈里半沙漠地區,迄今為止,仍有野生西瓜種;而且根據西瓜熱耐旱的特點,南非小氣候環境和風土條件也非常適合西瓜起源的自然搖籃。因此現在一般認為西瓜起源於非洲。
西瓜的傳播首先從埃及傳到小亞細亞地區,一支沿地中海北岸傳到歐洲腹地,十九世紀中葉移植到美國,又進入北美和南美。另一支則經波斯向東傳入印度;向北經阿富汗,越帕米爾高原,沿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回紇,引種到中國內地。
西瓜的傳說:
西瓜,顧名思義,是西域傳來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經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卻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熱,稱寒瓜。因此,西瓜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有疑問。推測它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
漢武帝曾派「譯長」,募商民,攜絲綢,乘海船去西方國家「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海船從雷州半島啟航,沿北部灣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繞過越南南端金甌角,再沿暹羅灣,順馬來半島海岸南下,到達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馬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到達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
這條海道,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程不國」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呢,多數學者認為是斯里蘭卡,也有人說是非洲東部的阿比西尼亞。無論哪種說法對,都說明漢武帝時代中國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經打開了。
因為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
② 西瓜的起源與傳播
現在雖然有那麼多的瓜果蔬菜品種,但炎熱季節里最喜愛的還是甘甜多汁的西瓜。難以想像若離開了西瓜,我們的夏天將怎麼過。 撒哈拉——西瓜故鄉 西瓜的故鄉卻是在非洲撒哈拉荒漠地區。你看它的「長相」,平鋪地面的長長莖蔓,有深裂的條形蠟質葉片,發育多而壯的須根,和那圓球形的大果實……西瓜的這些生長特點使它能夠在乾旱的荒漠環境里減少葉面水分蒸發,防禦大風侵襲,須根深深地扎入沙土吸取水分。這些都是西瓜長期適應熱帶沙漠生活環境所馴化的特殊性狀。 早期生活在非洲中北部的人類是如何培育出栽培西瓜,已經難以考證清楚了,但在撒哈拉沙漠地區仍然有比較近緣的野生西瓜,據研究它的起源中心在可能會是在蘇丹或其周邊一帶。 西瓜的引種傳播 西瓜最早從撒哈拉地區引種到北非埃及、利比亞一帶。從埃及古墓出土壁畫上就發現了西瓜莖蔓和果實的圖案,可以據此推測出約在四、五千年前的尼羅河下游,古埃及人栽培西瓜的技藝已經相當成熟了。西瓜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傳播是近兩千年來的事情。從北非向中亞(伊朗、阿富汗一帶)的傳播是在公元前1~2世紀(相當於我國古代的西漢時期),估計一些西域小國已經有小量的種植了。 西瓜,是中國人給它起的名字。顧名思義,它是從西邊引種來的。「西瓜」一名最早見於史籍是公元十二世紀蘇軾編著的《物類相感志》。向前追溯,我國中原地區最早引種西瓜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十世紀中葉以後的五代時期。當時有一位郃陽(今陝西合陽)縣令胡嶠作為出使隨從去北方契丹國,因戰亂紛爭被扣留在契丹長達七年,見到了契丹人種食西瓜,在他寫的《陷虜回紇記》中記述契丹是在遠征回紇時帶回的西瓜種。 南宋時期,有一名叫洪皓的南宋官員,作為金國通問使,在金國住了十幾年。返回故鄉時,他帶回了西瓜種苗、種植並逐漸在長江南、北推廣開來。在洪皓著的《松漠記聞》中有關於此過程的記載。 因而根據存世不多的文獻載錄來看,我國中原地區種植西瓜是南宋時由洪皓引自金國;金國種的西瓜則是引種自契丹;契丹是在西征回紇時得到的西瓜種子;而回紇的西瓜當然是從中亞地區傳入的。簡而言之,我國最早種西瓜的地方是新疆,系由西域傳來。推測可能在秦漢以後,西瓜已引種在西北邊疆地區,但規模不太大,直至金、南宋時期才在中原及江南地區推廣開來。這正如南宋詩人范成大《詠西瓜園》詩中所雲:「碧蔓凌霜卧軟沙,年年處處食西瓜。」種西瓜已經成為普遍的農事活動了。
③ 西瓜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蘆科的野生植物,後經人工培植成為食版用西瓜。早在權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據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說明西瓜在中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晉懷帝年號)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
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現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於漢宣帝本始三年。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李時珍記載的可靠性。
④ 西瓜是怎在我國歷史上是怎樣傳播開的
西瓜真正傳入中來原地區被大自規模種植,是在南宋時期。北方的女真崛起,滅亡遼國建立了金國,南宋官員洪皓出使金國,被金國扣留長達十五年,到紹興十三年(1143年)才得以歸國,洪皓歸來時,帶回了西瓜種子,開始在中原地區和杭州等地種植。
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
(4)西瓜以如何傳播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各地栽培,品種甚多,外果皮、果肉及種子形式多樣,以新疆、甘肅蘭州、山東德州、江蘇溧陽等地最為有名。其原種可能來自非洲,久已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金、元時始傳入中國。
西瓜種類可以分為鮮食西瓜和籽用西瓜。選育的西瓜品種多為鮮食西瓜,是西瓜栽培的主要類型,在西瓜種類中是雜種優勢利用程度最高的;籽用西瓜適應性強,側蔓結實率高,管理較為粗放,西瓜選種與鮮食西瓜相同。內蒙古、甘肅、新疆等省區是中國籽用西瓜的主要生產地。
⑤ 西瓜、黃瓜、核桃、葡萄、胡蘿卜等瓜果、蔬菜在我國歷史上是怎樣傳播開的
西瓜、黃瓜、核桃、葡萄、胡蘿卜等瓜果、蔬菜在我國歷史上是(通過人類的遷徙)傳版播開的。權
西瓜、黃瓜、胡蘿卜這些都是過去古代從國外傳進來的。
西瓜原來是非洲大地的產物,古代通過絲綢之路比傳入我國。北京大興的西瓜現在在全國很有名。
胡蘿卜原產於歐洲和地中海地區,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黃瓜是印度的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葡萄也一樣。
(5)西瓜以如何傳播的歷史擴展閱讀
西瓜的栽培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但關於西瓜的由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西瓜並非源於中國,而是產自於非洲,於西域傳來,故名西瓜。另一種說法源於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相傳西瓜在神農嘗百草時被發現,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後來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西瓜。
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蘆科的野生植物,後經人工培植成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⑥ 關於西瓜的歷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但關於西瓜的由來,說法不一。 有介紹說西瓜在神農嘗百草時發現,原名叫稀瓜,是水多肉稀的瓜之意,但後來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西瓜。 另一種說法是並非源於中國,於西域傳來,故名西瓜。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我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據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說明西瓜在我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 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周廣順三年(953)……嶠歸」。於是,西瓜從五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近年報刊上談論西瓜的文章多持此說。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讀物《衣食住行史話》中就有「西瓜始於五代」一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時人)注瓜蒂言永嘉(晉懷帝年號)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南史·滕曇恭傳》說,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九記載隱侯(沈約)的《行園》詩雲:「寒瓜方卧壠,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都參差。」從詩中談到寒瓜卧壠的時節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舊北京曾稱先上市的西瓜為「水瓜」,後上市的為「寒瓜」;今訪老農,也說晚西瓜確有「寒瓜」一稱。看來,上述文獻資料可以和李時珍的說法相印證。然而,李時珍的說法幾百年來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現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於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李時珍記載的可靠性。 西瓜,顧名思義,是西域傳來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經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卻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熱,稱寒瓜。因此,西瓜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有疑問。那麼,它是從什麼路線傳入中國的呢? 推測它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漢武帝曾派「譯長」,募商民,攜絲綢,乘海船去西方國家「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海船從雷州半島啟航,沿北部灣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繞過越南南端金甌角,再沿暹羅灣,順馬來半島海岸南下,到達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馬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到達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這條海道,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已程不國」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呢,多數學者認為是斯里蘭卡,也有人說是非洲東部的阿比西尼亞。無論哪種說法對,都說明漢武帝時代中國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經打開了。因為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 另外,據1959年2月24日《光明日報》報道: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曾發現過西瓜籽。如果這個考古收獲確實可靠的話,我國有西瓜的歷史至少在四千年以上,而且西瓜原產非洲的說法,又另當別論。 西瓜為葫蘆科Cucurbitaceae植物西瓜Citrullus Lanatus Matsum. et NAKAI的果實。陶弘景注本草時在瓜蒂一項,曾提到「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李時珍認為這就是西瓜,又說在五代之前,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因其未遍及中國的緣故。按《胡嶠陷虜記》記載: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則南北皆有。因性寒而名寒瓜,因自西來而呼西瓜。西瓜之名出自元、明間的《日用本草》、《食療本草》等古籍,而西瓜在五代引種中國,當初稱為寒瓜,是否又名水瓜、夏瓜、青登瓜,則有待考證。西瓜品種很多,不只現代,古代其皮色即分青、綠,其瓤則有紅、白品種,其種子有黃、紅、黑、白色等品系,現在西瓜品類更無可計數了。西瓜果皮、果肉、種子都可食用、葯用。 籽殼及西瓜皮製成「西瓜霜」專供葯用,可治口瘡、口疳,牙疳,喉蛾(急性咽喉炎),及一切喉症。 西瓜果肉(瓤)有清熱解暑、解煩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用來治一切熱症、暑熱煩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口腔發炎、酒醉。 西瓜皮用來治腎炎水腫、肝病黃疸、糖尿病。 西瓜子有清肺潤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嗽。籽殼用治腸風下血、血痢。 《本經逢源》記載:西瓜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瀉。能解太陽、陽明中暍及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白虎湯為漢傷寒論方,功能清熱生津,解渴除煩,即指西瓜皮與其同功之喻。而春、夏伏氣發瘟熱,覓得隔年收藏者啖之,如湯沃雪。
⑦ 西瓜在我國歷史上是怎樣傳播開的
西瓜真正傳入中來原地區被大規模種植自,是在南宋時期。北方的女真崛起,滅亡遼國建立了金國,南宋官員洪皓出使金國,被金國扣留長達十五年,到紹興十三年(1143年)才得以歸國,洪皓歸來時,帶回了西瓜種子,開始在中原地區和杭州等地種植。
洪皓在他隨後所著的《松漠紀聞》中明確寫道:西瓜形如扁蒲而圓,色極青翠,經年則變黃,其類甜瓜,味甘脆,予攜歸。洪皓回歸中原後,開始出現與西瓜種植有關的文字記載,這也佐證了洪皓的說法。
(7)西瓜以如何傳播的歷史擴展閱讀:
從民族角度上來看,契丹族現在被漢族同化,消失在了歷史中。其建立的遼國,現在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這樣看,說西瓜在五代時期就被引入種植,也說得過去。
如果要把范圍再擴大一點,比如唐朝就曾經長期控制西域,設立行政軍事單位都護府,那麼在唐朝中晚期,西瓜就可以說已傳入中國,只是當時,只有邊疆地區能吃到西瓜,中原漢地,還是無福消受的。
⑧ 西瓜從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西瓜是在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蘆科的野生植物,後經人工培植成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據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說明西瓜在中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周廣順三年(953)……嶠歸」。於是,西瓜從五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讀物《衣食住行史話》中就有「西瓜始於五代」一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時人)注瓜蒂言永嘉(晉懷帝年號)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南史·滕曇恭傳》說,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九記載隱侯(沈約)的《行園》詩雲:「寒瓜方卧壠,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都參差。」從詩中談到寒瓜卧壠的時節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舊北京曾稱先上市的西瓜為「水瓜」,後上市的為「寒瓜」;今訪老農,也說晚西瓜確有「寒瓜」一稱。看來,上述文獻資料可以和李時珍的說法相印證。然而,李時珍的說法幾百年來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現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於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李時珍記載的可靠性。
⑨ 西瓜最早起源那裡,是怎樣得來的
西瓜的原產地在非洲熱帶的乾旱沙漠地帶。考古學家現已在埃及古墓中,發現有西瓜子和葉片;在南非卡拉哈里半沙漠地區,迄今為止,仍有野生西瓜種;而且根據西瓜熱耐旱的特點,南非小氣候環境和風土條件也非常適合西瓜起源的自然搖籃。因此現在一般認為西瓜起源於非洲。西瓜的傳播首先從埃及傳到小亞細亞地區,一支沿地中海北岸傳到歐洲腹地,十九世紀中葉移植到美國,又進入北美和南美。另一支則經波斯向東傳入印度;向北經阿富汗,越帕米爾高原,沿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回紇,引種到中國內地。
西瓜傳入中國新疆地區大約是在唐代初年,而傳入中國內地大約是在五代、宋遼時期。西瓜一詞見於《新五代史》:「(胡矯)居虜中七年,當周廣順三年亡歸中國,略能道其所見,雲:自幽州西北入居庸關,明日又西北入石門關……又行三日,遂至上京,……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地勢漸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數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1995年夏秋之際,考古人員在赤峰市敖漢旗境內一座大型壁畫墓中,發現了中國迄今已知時代最早的西瓜圖畫(見圖) 。從而證實了胡嶠的記載是可信的。然而,契丹只是把西瓜從西域帶到了他們所統治的北方地區,至於南方西瓜種植則在其後。據現已發現的南宋施州郡守秦伯玉於咸淳六年(1270)所立《西瓜碑》的記載,推測淮西(南?)地區種植西瓜的時間開始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前後。 但當時所種的西瓜,瓜種可能並不是直接來自北方,因為碑中另外還提到了一種「回回瓜」,它是庚子嘉熙(1240)「北游帶過種來」,咸淳五年(1269)試種並取得成功的。
⑩ 西瓜黃瓜核桃葡萄胡蘿卜在我國歷史上是怎樣傳播開的
西瓜黃瓜核桃葡萄胡蘿卜在我國歷史上是隨著絲綢之路傳播開的。
漢武帝時期,張騫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為我們帶回來葡萄、胡桃(核桃)、石榴、大蒜、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胡蘿卜、苜蓿等果蔬和作物,中國人可以吃的大大增加了。
此後,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小蔥、豌豆、扁豆、菠菜、萵筍、南瓜、茄子、萵筍、 西瓜茴香、甘藍、無花果、哈密瓜、棉花、甘蔗綠豆和胡椒等進入了中國。這些新鮮果蔬多來自西北地區,也就是胡帝,凡是帶胡的基本都是外來的,說白了就是胡人那裡傳來的嘛。
(10)西瓜以如何傳播的歷史擴展閱讀
明朝時期,隨著鄭和下西洋和歐洲人的東來,新奇瓜菜也就紛至沓來,許多來自南洋和美洲等番邦的水果蔬菜和作物傳到了中國,番椒(海椒、辣椒)。
番石榴、番薯(紅薯)、番茄(西紅柿)、番木瓜(木瓜)、花生、玉米、土豆、四季豆、西葫蘆、苦瓜、芒果、菠蘿、向日葵甚至煙葉,凡是帶番的基本都是國外的。這些外國品種,尤其是高產的紅薯和土豆、玉米的引入,使得中國糧食產量激增,人口急劇膨脹。
清朝時期,又有不少新果蔬被洋人帶進了中國,比如洋白菜、洋蔥、洋蔥頭、洋芹菜、花椰菜、草莓等。清代末期,我國現有傳統蔬菜品種基本上都出現了。
中國引進的外國農作物其實是有一個特點的,但凡帶「胡」字的,大多是兩漢、南北朝傳入中國的;帶「番」字的,便是明朝以後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
而第三種帶「洋」字的,洋蔥、洋白菜等等,一般便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傳入中國的。所以,「胡」、「番」、「洋」三個字,大體上告訴了我們這些作物傳入中國的不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