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
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1)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歷史措施擴展閱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十八大報告向黨內外、國內外簡明鮮明的庄嚴宣示。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報告最鮮明的特色,是貫穿報告始終的一條紅線。中國共產黨最大的貢獻在於,選擇改革開放之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報告中再次告誡全黨『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不折騰,首先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樣一個根本問題上不折騰。郭光文代表說,我們成功走出的道路,說明人類文明的道路,不止一種模式,而是有多種途徑。
㈡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
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實現。
這個「自覺」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略對待和實施文化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過6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體現規律性的鮮明特點。
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首先,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人為本,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處於統領和支配地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和傳播作為核心內容。
其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進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後文化。只有意識清醒,我們才能在文化事業或文化產業發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覺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再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強化其引領作用,以之增強人民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歷史認同和價值觀認同,從而使我們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價值體系更有吸引力,經濟物質發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始終把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統一起來。
重視物質力量建設的同時,也重視文化力量的建設,這是我們黨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就葆有的一個優良傳統。物質力量的發展為文化力量建設奠定經濟基礎,並決定著文化力量的性質;同時,文化通過實踐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輔助、促進物質力量的發揮,並且能夠支撐、引領物質力量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同時,反復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給予文化力量建設對物質力量建設保障和引領功能的肯定和重視。
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和堅持科學精神相統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以上四個堅持,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也是其基本特點和規律。在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方面,始終堅持批判和吸收相結合,堅持繼承和發展相結合,堅持開放性和自主性相結合,使傳統文化現代化,使外來文化中國化,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又一特點和規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遵循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規律性方針和原則。
五、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注重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的統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能以經濟效益損害社會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屬性排斥意識形態屬性,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這「兩種屬性」和「兩個效益」的關系。這是新的實踐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設的規律。不斷地探索規律、發現規律、遵循規律,按照規律去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
㈢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2000多年前,孔子率領弟子周遊列國,成就了一段傳播思想文化的千古佳話。往事越千年。如今孔子學院遍布全球,在146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數量達到500多所,學員超過230萬人,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打造了一張彰顯文化自信的閃亮名片。
文化自信,簡而言之,就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持久性、廣泛性的關鍵作用。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一個拋棄或者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大放異彩,就在於它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練、艱難困苦的磨礪、輝煌實踐的孕育,是最有韌性、最具內涵、最富力量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有理由、最有底氣充滿自信。
自信從歷史中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涌現了孔孟老莊、程朱陸王等一大批思想巨擘,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和遺產。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既古老又年輕的文明,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文化基因,歷經數千年風雨洗禮依然挺立、生機勃勃,在人類文明的燦爛星空中閃爍著最耀眼的光芒。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
自信從奮斗中來。「梅花香自苦寒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散發出無窮魅力,就在於它源自用鮮血和汗水熔鑄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長期艱苦奮斗中不斷升華的文化精華。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塞罕壩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動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
自信從實踐中來。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曾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今天,這個預言正在變為現實。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中國道路不斷拓展,中國理論不斷豐富,中國制度不斷完善,創造了世所罕見的「中國奇跡」,大大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支撐。
文以載道,文以聚力。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響亮號角,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發展路徑,為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新征途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
㈣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如果推動這個文化建設方面的話,就只要從一些具體的方面來進行看,待。
㈤ 如何推動和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實現。 這個「自覺」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略對待和實施文化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過6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體現規律性的鮮明特點。
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首先,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人為本,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處於統領和支配地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和傳播作為核心內容。
其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進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後文化。只有意識清醒,我們才能在文化事業或文化產業發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覺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再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強化其引領作用,以之增強人民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歷史認同和價值觀認同,從而使我們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價值體系更有吸引力,經濟物質發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始終把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統一起來。
重視物質力量建設的同時,也重視文化力量的建設,這是我們黨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就葆有的一個優良傳統。物質力量的發展為文化力量建設奠定經濟基礎,並決定著文化力量的性質;同時,文化通過實踐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輔助、促進物質力量的發揮,並且能夠支撐、引領物質力量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同時,反復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給予文化力量建設對物質力量建設保障和引領功能的肯定和重視。
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和堅持科學精神相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以上四個堅持,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也是其基本特點和規律。在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方面,始終堅持批判和吸收相結合,堅持繼承和發展相結合,堅持開放性和自主性相結合,使傳統文化現代化,使外來文化中國化,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又一特點和規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遵循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規律性方針和原則。
五、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注重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的統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能以經濟效益損害社會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屬性排斥意識形態屬性,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這「兩種屬性」和「兩個效益」的關系。這是新的實踐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設的規律。不斷地探索規律、發現規律、遵循規律,按照規律去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
㈥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二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三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四是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
五是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㈦ 根據工作實際談談怎樣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黨的十七大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作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部署。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勇敢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發展文化、繁榮文化的歷史責任,必將推動中華文化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空前的興盛繁榮。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十七大關於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部署新要求,採取措施狠抓落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里,我結合工作實際,就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談幾點體會。
一、興起新高潮需要增強新認識
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黨的十七大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出發,總結歷史、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體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要求。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必須增強對文化和文化發展的新認識。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文化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新的文化價值觀、文化發展觀,切實增強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自覺性、堅定性,不斷開創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興起新高潮必須深刻認識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反映,又能為經濟、政治、社會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引領人們確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和文化價值觀,有助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引領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有助於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引領人們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更加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助於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價值取向,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興起新高潮必須深刻認識我國文化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十七大報告在深刻分析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時強調,「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一特徵深刻揭示了我國文化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經濟快速發展相比、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相比還不相適應,特別是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重心由物質產品領域向精神產品領域轉移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全社會求知求樂求美的願望更加強烈。只有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供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文化產品,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興起新高潮必須深刻認識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隨著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很多發達國家都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扶持和打造、作為軟實力來培育和提升,文化輸出已經成為其輸出價值觀、意識形態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美國文化產業的生產總值占經濟總量的1/4、成為其第一大產業,日本的卡通片、游戲業風靡全球,英國藝術產業規模已與其汽車工業不相上下。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要提高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就必須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盡快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在有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同時,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認識是行動的前提。沒有對社會主義文化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和重要任務的新認識,就不會自覺主動地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河南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經過近年來的積極探索、不懈努力,文化發展有了較大規模,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我們要以更加嶄新的觀念、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加開闊的思路、更加得力的措施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
二、進行文化創造需要堅持前進方向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質決定的。只有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才能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吸收世界各國有益文化成果,有力抵禦各種腐朽落後文化的侵蝕,正確引領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不斷創造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先進文化。
進行文化創造必須高舉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旗幟,是進行文化創造必須高舉的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不斷深化對為什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研究解決文化創造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文化創造的各個方面、落實到各個環節,使文化創造更加符合時代的新要求、適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作為文化創造的豐厚土壤和源頭活水,感受實踐的脈動,吮吸生活的醇香,傾聽群眾的心聲,在人民群眾的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的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進行文化創造必須體現價值取向。文化創造只有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價值取向,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唱響代表時代發展方向、體現社會進步要求的主旋律,才能使文化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河南推出的《任長霞》、《村官李天成》等優秀文化作品,正是堅持了「二為」方向才深受廣大幹部群眾喜愛。文化創造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要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的滿意程度作為衡量標准和評價尺度,不斷創造群眾喜歡、群眾歡迎、群眾滿意的文化產品,使文化創造的過程成為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熱情謳歌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的文化產品。
進行文化創造必須抓住首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進行文化創造必須緊緊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首要任務。從人類歷史上看,一切優秀文化創造都反映了時代前進要求和人民最深刻的心靈呼喚,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創造同樣要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體系、價值觀念、道德准則和審美要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創造的主體內涵,用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生動形象地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產品引領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支撐、堅實的道德基礎、良好的社會風尚。
三、提高軟實力需要採取硬措施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已經把文化軟實力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戰略支點。要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就必須在「硬」字上下功夫,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像重視維護社會穩定一樣重視文化建設,做到工作部署有硬要求、硬舉措,加快發展有硬手段、硬辦法,檢查考核有硬杠杠、硬標准,組織領導有硬班子、硬隊伍。
「硬」要體現在科學規劃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科學的規劃、明確的目標是文化發展的先導和依據。近幾年河南文化強省建設之所以邁出實質步伐,得益於我們從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高度來謀劃,把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作為一項重要的歷史任務,制定了規劃綱要,明確了目標任務,採取了有力措施。當前,要進一步加強對新形勢下文化發展問題的深入研究,豐富和完善文化發展規劃,使發展的目標更明確、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得力。要堅持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努力推動文化建設各環節、各領域相協調,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要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做到有部署、有檢查、有獎懲,切實把文化發展狀況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內容、作為衡量領導幹部工作業績的重要方面,確保規劃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硬」要體現在政策扶持上。加快文化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來,河南通過設立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採用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支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要繼續執行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引進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體系。特別是要制定和完善文化投入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對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逐年增長;另一方面制定土地徵用、規費減免、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鼓勵各類經濟成分投資文化產業,促進其盡快做大做強做優做久。
「硬」要體現在法制保障上。維護文化市場秩序、保障文化健康發展,根本途徑是加強法制保障、依法進行監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領域立法取得一定進展,但由於起步較晚、基礎較弱,還不能適應文化發展的需要,文化立法的任務十分艱巨和緊迫。要加快立法步伐,制定和完善加強宏觀管理、規范市場秩序、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法律法規,特別要抓緊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廣播電視傳輸保障、文化產業促進等法律法規,盡快形成以憲法為根本、法律為主幹,法律、規章、制度相互配套、協調統一的文化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要切實解決文化管理中長期存在的多頭執法問題,努力形成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系。
「硬」要體現在隊伍建設上。人才是發展文化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提高文化軟實力關鍵靠人才隊伍。要根據文化發展規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著力培養造就一批文化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文化生產,在文化建設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中居於樞紐地位,這類人才的匱乏是當前制約文化發展的重要問題,必須盡快培養、抓緊引進。要堅持用事業激勵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用市場感召人,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環境,形成有利於文化隊伍人才輩出、富有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
四、推動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實施大改革大創新
十七大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如何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報告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這為我們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明了道路。近年來,河南堅持以改革創新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河南報業經營集團、文化影視集團、超凡影視等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風中少林》、《快樂星球》等知名品牌叫響國內外。但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還不深入、不徹底,影響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只有堅持大改革大創新,堅決破除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切束縛,才能使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使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以體制機制的大改革大創新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動力。體制機制不活,文化發展就沒有出路。大改革才有大活力,大創新才有大發展。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關鍵是要做到真轉、真活、真換、真放。真轉,就是要把政府職能真正由主要辦文化轉到加強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上來,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到該管的管住、該做的做好。真活,就是要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徹底解決能幹不能幹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等問題,使運行機制靈活起來、員工積極性調動起來、創造活力迸發出來。真換,就是要大力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盡快實現「脫胎換骨」,脫事業性質、政府包養之胎,換弱不禁風、缺自生能力之骨,絕不能搞「翻牌」公司、穿新鞋走老路。真放,就是要擴大市場准入,放寬投資領域,張開雙臂、敞開大門,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非公有資本進入非特殊性文化領域,形成各種市場主體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以內容形式的大改革大創新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的發展演變,都充分說明了內容形式不斷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只有不斷為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催生新的品種,實現題材體裁、風格手法的極大豐富,才能更好滿足不同時代、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要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和包裝,對現代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充分表現出來,以內容創新來豐富其內涵、增強其魅力。要立足自我、博採眾長,既注重繼承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又注重汲取世界各國文化的有益成果;既生產「陽春白雪」,又生產「下里巴人」,以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創作優秀文化產品。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文華大獎」的大型現代豫劇《常香玉》,採用時空交錯的敘述結構,將老年、青年、少年常香玉同時展現在舞台上,大大增強了藝術張力和感染力。要運用現代科技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推動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遊戲、數字影視、網路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以傳播手段的大改革大創新增強文化的控制力、影響力。傳播手段創新事關文化傳播能力,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途徑。隨著網際網路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文化產品傳播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已成當務之急。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戰略重點,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改造提升圖書報刊出版、廣播影視等傳統傳播手段,豐富文化生產方式與表現形式,形成強大的引領力量。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提高網路文化產品服務的供給能力,發揮網路文化滋潤心靈、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作用;加強網路管理,倡導文明辦網,牢牢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使互聯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新途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總之,要綜合運用各種文化傳播載體,努力形成各展所長、相得益彰的文化傳播新格局。
五、更加自覺更加主動需要更加負責更加緊迫
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和面臨的緊迫任務。「更加自覺、更加主動」,要求我們更加負責、更加緊迫,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振奮精神、迎難而上,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努力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
更加負責,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文化工作者及全社會都要切實擔負起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責任。長期以來,文化建設之所以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一個重要因素是把推動文化發展僅僅看作文化部門的事情,對文化建設認識不深、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措施不硬。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承擔起把握文化建設正確方向的政治責任,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承擔起統攬文化建設大局的領導責任,把文化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真正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承擔起凝聚各方力量的組織責任,整合資源、明確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推進,形成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承擔起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責任,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各級文化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文聯、作協、記協等人民團體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共促文化繁榮發展。文化工作者要切實發揮骨幹作用,把黨的要求、個人的藝術追求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多出精品力作,在推動文化發展繁榮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使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成為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過程。
更加緊迫,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都要認清形勢、正視差距,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加快推進文化建設。面對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文化自身的創造力、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還不強,文化短腿現象比較突出;面對腐朽落後文化的滋生蔓延,先進文化的控制力、感召力還不強,鞏固文化陣地的任務依然艱巨;面對外來文化的洶涌而入,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還不強,顯得勢單力薄。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加大力度,自我加壓,拉高標桿,著力破解制約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在佔領文化陣地上更加積極主動,在維護文化安全上更加清醒自覺,在推進文化繁榮上更加開拓進取。要加快進度,對確定的文化建設目標任務緊盯不放、加緊推進、抓好落實,對重大文化設施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及早謀劃、提前安排、早見成效。要提高精度,抓住發展有基礎、群眾有需求、市場有前景的優勢文化項目和產品,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實施重點突破,打造一批又一批知名度高、帶動力強的文化精品。
我體會,抓住以上五個方面,就抓住了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加快文化建設的關鍵,就形成了文化建設的正確思路和工作主線。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一定能夠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㈧ 如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要途徑和必要措施(1)主要版途徑 弘揚中華權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繼承傳統美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對外交流,虛心學習和借鑒其它文化的優點和長處(2)必要措施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堅持依法治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大力開展掃黃打非工作等
㈨ 推動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最重要的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三、擴大人民民主 .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四、發展基層民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
五、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六、壯大愛國統一戰線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已經發展成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壯大愛國統一戰線,要全面把握和正確處理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和海內外同胞關系,促進這五大關系和諧。
七、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 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在當代中國,抓住了這一主題,就抓住了新形勢下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關系、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不斷開創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八、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做好新形勢下的宗教工作,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九、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搞得如何,直接影響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諸多方面。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也是增強改革協調性、帶動各項改革、保證各項改革順利進行並取得成效的關鍵。
十、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
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為保證各級黨政領導機關正確行使權力,應建立健全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執行等環節強化對權力的監督,使權力沿著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軌道運行
㈩ 為鞏固新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又是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為了鞏固新政權採取的措施包括:和平解放西藏、穩定物價之戰、土地改革運動、抗美援朝戰爭。
黨的七大以後,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到1956年上半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從此在中國建立起來.與此同時,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許多重要指標已有確實把握提前完成.在這種形勢下,為了加強執政黨的建設, 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制定黨在新形勢下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共中央決定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提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為此,大會作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大會在總結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由於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缺少經驗和對國情的錯誤認識,出現了「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錯誤;在此期間,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了調整。廣大幹部群眾對錯誤路線進行抵抗,經濟建設也有一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