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宜都歷史上在哪裡

宜都歷史上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1-02-26 17:01:58

㈠ 宜都之名的來歷

宜都古稱夷道。夷道的來歷是因縣城瀕臨清江,而清江古稱夷水,按我國從山從水取地名的習慣,擇取了一個「夷」字,「道」即縣。公元210年,劉備稱此地天時地利人和,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含「人傑地靈、宜於建都」之意。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廢「宜都郡」置「宜都縣」。1987年國務院撤銷宜都縣改設枝城市,1998年又更名宜都市。至於宜都市政府所在地,原先叫夷道城,後又叫陸遜城和陸城,陸城名從何而來?有這么一個震驚中外的真實故事。

傳說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賣草鞋出身的劉備在四川成都登基當上了皇帝。有一天早朝之後,劉備無限深情地嘆道:朕自從桃園與關羽、張飛二弟結義,誓同生死,想不到二弟關雲長被東吳所害,三弟張飛也因東吳內外勾結被人割去了首級,此仇不報,我是死不瞑目啊。他丟下一支令箭,命吳班為先鋒,張苞關興為護駕,親統精兵70萬,出西川走夷陵在猇亭安營紮寨,要與東吳決一雌雄。

東吳得報,百官盡皆失色,孫權更是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連嘆:「東吳無人,東吳無人啊!」

「陛下,東吳有人啊!」

「有什麼人?」

「有一個姓陸名遜的人。」

這時,帳下走出一個末將舉薦陸遜:「陛下啊!這陸遜三歲會讀百家姓,五歲倒背三字經,通曉天文和地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不知您意下如何?」孫權召見,見陸遜身高八尺,面如美玉,滿腹經綸,出口不凡,頓時好生歡喜,心中暗暗想道:文能立國,武能興幫,此文武雙全,應當重用啊!便當即封陸遜為大都督,領旨拒蜀。

且說劉備在猇亭安營四十寨,連營七百里,白天旌旗掩日,夜晚火光沖天。每天都派人到陸遜陣前叫罵。陸遜聽到叫罵,不動聲色,一連數十日按兵不動。

古歷7月初7晚上,陸遜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即指揮三軍殺入敵陣。恰在這時,東南風驟起,陸遜又下令放火燒山,一時間風借火勢,火助風威,火燒連營七百里,燒得蜀軍焦屍遍野,血流成河。可憐劉備孤家寡人,幸虧常山趙子龍殺出重圍,保住了他一條老命,連夜逃奔到白帝城去了。

就在夷陵大戰之後,陸遜名振三國,人們就把原宜都郡的「夷道城」改為「陸遜城」。年長日久,人們又把「陸遜城」叫「陸城」(今宜都市陸城街道辦事處)了。明朝時期,錢塘名士彭穎來宜都一游,曾留《陸遜城》的詩一首:

天意亡劉不可爭,

故叫孺子獲功名,

大星未隕原頭夜,

安得而今喚陸城。

如今,宜都陸城已是三峽門城重鎮,新建了清江大道、長江大道、園林大道、五宜大道、楊守敬大道等主要幹道和文豐公園、濱江公園、人民廣場、陸遜廣場等人文景觀,一批風格各異的高層建築撥地而起。市容市貌日新月異。市老年體協主席、原宜都市人大主任張昌富先生一日觀《宜都夜景》,見霓虹閃爍,燈光燦爛,感慨不已,揮毫作詩:

新城笑對二山巔,

玉帶三江夜不眠。

燈火星光數十里

疑是銀河落人間。

㈡ 宜都的由來

宜都,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回代遺答址的發現,證明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里農牧漁獵。春秋戰國時期,境屬楚地,秦朝時縣域屬南郡,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縣,名夷道縣。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於此,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張飛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佔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並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蜀,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境內。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自古以來,宜都就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三峽門城」的美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劃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宜都工業區撤銷,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70年後屬湖北省宜昌地區,1987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1998年,改稱宜都市。

㈢ 宜都地理位置

我到網上幫你查的,你看看吧!宜都,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里農牧漁獵。春秋戰國時期,境屬楚地,秦朝時縣域屬南郡,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縣,名夷道縣,至今已有2138年的建制史。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於此,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張飛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佔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並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蜀,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境內。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自古以來,宜都就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三峽門城」的美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劃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宜都工業區撤銷,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70年後屬湖北省宜昌地區,1987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1998年,改稱宜都市。

宜都人傑地靈。這里是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的故鄉,楊守敬在歷史地理、書法、金石、版本目錄、藏書等多個領域著述宏豐、學高品富,被日本書法界尊稱為「開山鼻祖」,今天長江三峽的名稱,就是由他所定,楊守敬紀念館就座落在秀麗的清江之濱。宜都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獨臂將軍賀炳炎、宜昌市第一個共產黨員胡敵、湖北醫科大學創始人朱裕壁的故鄉。

宜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貌以丘陵為主,陸地面積中山區佔11.7%,丘陵佔79.5%,平原佔8.8%。有長江、清江、漁洋河三條主河流,還有大小溪河39 條,均屬長江水系。市境地貌特徵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位於王家畈鄉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為境內最高峰,位於枝城鎮的長江之渚--關洲,海拔38米,為全市最低處。

宜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時數約1705小時,主導風為東南風。全市土壤質地以中性為主,共有紅壤土、黃壤土、黃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個土類。植被類型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有杉木、馬尾松、青岡櫟、栓皮櫟、竹林、烏桕、油桐、油菜、胡枝子、馬桑、茅草和蕨類等。

宜都,是湖北省承東啟西的最佳口岸。它隸屬於三峽宜昌「半小時經濟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處,隨著國家生產力布局由東至西轉移,宜都區位交通優勢進一步顯現。境內建有兩座長江大橋、兩座清江大橋,從市區到三峽機場只需20分鍾,貫穿南北的焦柳鐵路及兩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陸地、水上立體運輸網路,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運輸服務,有利於發展大進大出的工業項目。

宜都,礦產資源貯藏豐富。現已探明煤炭儲量7500萬噸,水泥石灰石6.8億噸,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礦產種類繁多,且品位高、易開采,非常適合基礎工業的發展。

宜都,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縣級能源生產基地之一。它地處三峽、葛洲壩和清江水電梯級開發的中心地帶,境內建有2個22萬、8個11萬伏變電站,其供電網路完備齊全、供電質量穩定可靠,可以滿足每年30億度左右的負荷量。市內還建有中南地區最大的成品油油庫,河流星羅棋布,水資源充足,對於發展那些高耗能、無污染的大型工業項目,提供了便利條件。

工業是宜都經濟的主體,佔三分之二以上,並且將繼續充當增長的「脊樑」。作為湖北省較早的「五小」工業基地和全國鄉鎮企業中西部合作示範區,宜都傳統產品具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在不斷的技術改造中表現出不俗的業績。建材、化工、醫葯、電子及農副產品加工是其主導產業。

隨著龍頭加工企業帶動,宜都農業得到了鞏固發展。全市圍繞水果、茶葉、畜牧、蔬菜、水產、黃姜六個特色產業,先後培育引進了8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個、宜昌市級2個。宜都還是全國首批園藝產品和茶葉出口示範區,農業精品名牌薈萃,像宜紅功夫茶、天然富鋅茶、松雲有機茶、波爾羊、光明柑、清江魚等,都在全國享有盛名,遠銷海內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旅遊業正成為宜都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這里山川秀美,水天一色,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留連於此,寫下傳芳百世的壯麗詩篇。古潮音洞素有「水旱相連、雲霧繚繞、鍾乳萬千、潮音響徹」之妙景,號稱「巴楚第一奇洞」。梁山層巒疊翠、奇峰屹立,佛道兩教並存,香火絡繹不絕,有「南武當」之美譽。新近發現的王家畈奧陶紀石林錯落有致、姿態萬千,古海洋生物化石形態逼真、保存完整,是一處集觀光旅遊、生態旅遊、科普旅遊於一體,展示地質奇觀的天然博物館。

㈣ 湖北省宜都市在什麼位置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宜都,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里農牧漁獵。春秋戰國時期,境屬楚地,秦朝時縣域屬南郡,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縣,名夷道縣,至今已有2138年的建制史。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於此,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張飛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佔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並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蜀,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境內。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自古以來,宜都就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三峽門城」的美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劃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宜都工業區撤銷,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70年後屬湖北省宜昌地區,1987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1998年,改稱宜都市。 宜都人傑地靈。這里是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的故鄉,楊守敬在歷史地理、書法、金石、版本目錄、藏書等多個領域著述宏豐、學高品富,被日本書法界尊稱為「開山鼻祖」,今天長江三峽的名稱,就是由他所定,楊守敬紀念館就座落在秀麗的清江之濱。宜都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獨臂將軍賀炳炎、宜昌市第一個共產黨員胡敵、湖北醫科大學創始人朱裕壁的故鄉。 宜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貌以丘陵為主,陸地面積中山區佔11.7%,丘陵佔79.5%,平原佔8.8%。有長江、清江、漁洋河三條主河流,還有大小溪河39 條,均屬長江水系。市境地貌特徵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位於王家畈鄉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為境內最高峰,位於枝城鎮的長江之渚--關洲,海拔38米,為全市最低處。 宜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時數約1705小時,主導風為東南風。全市土壤質地以中性為主,共有紅壤土、黃壤土、黃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個土類。植被類型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有杉木、馬尾松、青岡櫟、栓皮櫟、竹林、烏桕、油桐、油菜、胡枝子、馬桑、茅草和蕨類等。 宜都,是湖北省承東啟西的最佳口岸。它隸屬於三峽宜昌「半小時經濟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處,隨著國家生產力布局由東至西轉移,宜都區位交通優勢進一步顯現。境內建有兩座長江大橋、兩座清江大橋,從市區到三峽機場只需20分鍾,貫穿南北的焦柳鐵路及兩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陸地、水上立體運輸網路,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運輸服務,有利於發展大進大出的工業項目。 宜都,礦產資源貯藏豐富。現已探明煤炭儲量7500萬噸,水泥石灰石6.8億噸,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礦產種類繁多,且品位高、易開采,非常適合基礎工業的發展。 宜都,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縣級能源生產基地之一。它地處三峽、葛洲壩和清江水電梯級開發的中心地帶,境內建有2個22萬、8個11萬伏變電站,其供電網路完備齊全、供電質量穩定可靠,可以滿足每年30億度左右的負荷量。市內還建有中南地區最大的成品油油庫,河流星羅棋布,水資源充足,對於發展那些高耗能、無污染的大型工業項目,提供了便利條件。 工業是宜都經濟的主體,佔三分之二以上,並且將繼續充當增長的「脊樑」。作為湖北省較早的「五小」工業基地和全國鄉鎮企業中西部合作示範區,宜都傳統產品具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在不斷的技術改造中表現出不俗的業績。建材、化工、醫葯、電子及農副產品加工是其主導產業。 隨著龍頭加工企業帶動,宜都農業得到了鞏固發展。全市圍繞水果、茶葉、畜牧、蔬菜、水產、黃姜六個特色產業,先後培育引進了8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個、宜昌市級2個。宜都還是全國首批園藝產品和茶葉出口示範區,農業精品名牌薈萃,像宜紅功夫茶、天然富鋅茶、松雲有機茶、波爾羊、光明柑、清江魚等,都在全國享有盛名,遠銷海內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旅遊業正成為宜都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這里山川秀美,水天一色,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留連於此,寫下傳芳百世的壯麗詩篇。古潮音洞素有「水旱相連、雲霧繚繞、鍾乳萬千、潮音響徹」之妙景,號稱「巴楚第一奇洞」。梁山層巒疊翠、奇峰屹立,佛道兩教並存,香火絡繹不絕,有「南武當」之美譽。新近發現的王家畈奧陶紀石林錯落有致、姿態萬千,古海洋生物化石形態逼真、保存完整,是一處集觀光旅遊、生態旅遊、科普旅遊於一體,展示地質奇觀的天然博物館。

㈤ 宜昌在歷史上有哪些大事件

宜昌市歷史悠久,距今一、二十萬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四、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夏商時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後為歷代郡、縣、州、府的治所。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伐楚,拔郢燒夷陵,置南郡,夷陵之名始見於史。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縣,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屬南郡。 兩漢時,分屬荊州南郡和武陵郡,置有夷陵、夷道、枝江、當陽、臨沮、秭歸、佷山等縣。三國時,大部地域始屬魏,又屬蜀,旋屬吳。晉置宜都郡,統夷陵、夷道、佷山、宜昌(分夷陵西境而置)4縣,宜昌之名始見於史籍。南北朝時,宋、齊皆與晉同。梁稱宜州,西魏改名為峽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4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為峽州郡,領原4縣,屬山南東道。天寶初又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峽州,轄原4縣,仍屬山南東道。五代時,峽州曾並入南平國。宋代復稱峽州,仍領原4縣,屬荊湖北路。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原4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明初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夷陵州,領宜都、長陽、遠安3縣,治所夷陵,隸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清順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隸屬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為宜昌府,改夷陵縣為東湖縣並為宜昌府治所,領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5縣及歸州、鶴峰2州,隸屬荊宜施道。宜都、枝江、當陽、遠安4縣屬荊州府。
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民國初年廢府、州建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2年改東湖縣為宜昌縣,與興山、秭歸、巴東、長陽、五峰、鶴峰縣屬荊南道。當陽、遠安屬襄南道。1922年,宜昌屬荊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8縣先後屬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昌縣城。枝江縣先後隸屬於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928年至1932年,宜昌是湘鄂西蘇區湘鄂邊根據地、歸(秭歸)興(山)巴(東)根據地、荊(門)當(陽)遠(安)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斗爭,在許多地方建立過革命政權。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8月,中共江漢區委決定成立第四專員公署(亦稱襄西專署),1949年1月改為當陽專署。1949年5月20日在當陽成立宜昌專員公署,同月在當陽組建宜昌市黨政領導班子。6月11日,中共宜昌市委員會、宜昌市人民政府在當陽蘆家灣正式成立。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區解放。宜昌專署機關和宜昌市黨政機關隨即從當陽遷駐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省分設8個行政區,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轄宜昌、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9個縣。同時劃出原宜昌縣城區和近郊農村置宜昌市,直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轄。1951年,改湖北省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為湖北省宜昌專員公署。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屬宜昌專署領導。此時,宜昌專署轄9縣1市。1955年7月撤枝江縣,將其轄區並入宜都縣。此時宜昌專員公署轄8縣1市。1958年12月,撤銷宜昌專員公署,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撤銷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設立宜昌專員公署。1962年6月,復置枝江縣,仍為宜昌專署所轄。至此,宜昌專員公署轄9縣1市。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1月,神農架林區劃歸宜昌地區領導,1972年3月復為省屬。1978年8月,撤銷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79年7月,宜昌市復為省轄市。1984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長陽縣和五峰縣,分別成立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宜昌市設置西陵、伍家崗、點軍3個縣級行政區。198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日更名為宜都市)。1988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當陽縣撤縣設市。

㈥ 宜都哪裡最好玩

湖北省宜都市位於長江中游南岸,版圖面積1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萬畝,山林面積127萬畝,水域面積13萬畝,轄1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27個村,85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2萬人。它隸屬於三峽宜昌「半小時經濟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處,隨著國家生產力布局由東至西轉移,宜都區位交通優勢進一步顯現。境內建有兩座長江大橋、兩座清江大橋,從市區到三峽機場只需20分鍾,貫穿南北的焦柳鐵路及兩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陸地、水上立體運輸網路,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運輸服務,有利於發展大進大出的工業項目。

宜都,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里農牧漁獵。春秋戰國時期,境屬楚地,秦朝時縣域屬南郡,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縣,名夷道縣,至今已有2138年的建制史。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於此,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張飛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佔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並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蜀,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境內。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自古以來,宜都就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三峽門城」的美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劃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宜都工業區撤銷,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70年後屬湖北省宜昌地區,1987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1998年,改稱宜都市。

宜都人傑地靈。這里是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的故鄉,楊守敬在歷史地理、書法、金石、版本目錄、藏書等多個領域著述宏豐、學高品富,被日本書法界尊稱為「開山鼻祖」,今天長江三峽的名稱,就是由他所定,楊守敬紀念館就坐落在秀麗的清江之濱。宜都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獨臂將軍賀炳炎、宜昌市第一個共產黨員胡敵、湖北醫科大學創始人朱裕壁的故鄉。

宜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貌以丘陵為主,陸地面積中山區佔11.7%,丘陵佔79.5%,平原佔8.8%。有長江、清江、漁洋河三條主河流,還有大小溪河39 條,均屬長江水系。市境地貌特徵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位於王家畈鄉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為境內最高峰,位於枝城鎮的長江之渚--關洲,海拔38米,為全市最低處。

宜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時數約1705小時,主導風為東南風。全市土壤質地以中性為主,共有紅壤土、黃壤土、黃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個土類。植被類型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有杉木、馬尾松、青岡櫟、栓皮櫟、竹林、烏桕、油桐、油菜、胡枝子、馬桑、茅草和蕨類等。

宜都,礦產資源貯藏豐富。現已探明煤炭儲量7500萬噸,水泥石灰石6.8億噸,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礦產種類繁多,且品位高、易開采,非常適合基礎工業的發展。

宜都,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縣級能源生產基地之一。它地處三峽、葛洲壩和清江水電梯級開發的中心地帶,境內建有2個22萬、8個11萬伏變電站,其供電網路完備齊全、供電質量穩定可靠,可以滿足每年30億度左右的負荷量。市內還建有中南地區最大的成品油油庫,河流星羅棋布,水資源充足,對於發展那些高耗能、無污染的大型工業項目,提供了便利條件。

工業是宜都經濟的主體,佔三分之二以上,並且將繼續充當增長的「脊樑」。作為湖北省較早的「五小」工業基地和全國鄉鎮企業中西部合作示範區,宜都傳統產品具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在不斷的技術改造中表現出不俗的業績。建材、化工、醫葯、電子及農副產品加工是其主導產業。

隨著龍頭加工企業帶動,宜都農業得到了鞏固發展。全市圍繞水果、茶葉、畜牧、蔬菜、水產等特色產業,先後培育引進了8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個、宜昌市級2個。宜都還是全國首批園藝產品和茶葉出口示範區,農業精品名牌薈萃,像宜紅功夫茶、天然富鋅茶、松雲有機茶、波爾羊、光明柑、清江魚等,都在全國享有盛名,遠銷海內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旅遊業正成為宜都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這里山川秀美,水天一色,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留連於此,寫下傳芳百世的壯麗詩篇。古潮音洞素有「水旱相連、雲霧繚繞、鍾乳萬千、潮音響徹」之妙景,號稱「巴楚第一奇洞」。梁山層巒疊翠、奇峰屹立,佛道兩教並存,香火絡繹不絕,有「南武當」之美譽。新近發現的王家畈奧陶紀石林錯落有致、姿態萬千,古海洋生物化石形態逼真、保存完整,是一處集觀光旅遊、生態旅遊、科普旅遊於一體,展示地質奇觀的天然博物館

㈦ 宜都的歷史沿革

宜都是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城背溪遺址迄今7500多年。
春秋戰國時期,縣境屬楚地。秦時縣域屬南郡。
西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宜都已設有縣制,名夷道縣,治所在今陸城,隸南郡。西漢末年曾更名為江南縣,不久復名夷道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屬臨江郡。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於此,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張飛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佔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並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蜀,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境內。時縣域屬吳。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
宜都歷史悠久,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確證在置縣前5000多年時,人類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三國時期,宜都郡屬吳荊州,轄秭歸、西陵、夷道、佷山四縣。
晉朝時宜都郡屬荊州,轄夷道、佷山、夷陵三縣。東晉太和年間,夷道改名為西道縣,後仍復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析夷道縣置宜昌縣,宜都郡遂轄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縣。西魏時,宜都郡屬柘州,轄巴山、夷道、歸化、夷陵四縣。南朝陳時,後梁與陳劃長江為界,將縣域分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縣。江北夷道縣屬後梁,江南夷道縣屬陳。陳天嘉元年(560)江南夷道縣改為宜都縣。
隋開皇七年(587)廢宜都郡,宜都縣改為宜昌縣,先屬松州,後屬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縣,屬峽州。大業三年(607)改峽州為夷陵郡,夷道縣改屬夷陵郡。唐初縣域仍置宜昌、夷道二縣。武德二年(619)改宜昌縣為宜都縣,屬江州。貞觀八年(634)夷道縣並入宜都縣,屬荊州都督府峽州郡。
宋朝時,宜都縣屬荊湖北路峽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縣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峽州路,隸河南行省。
明代,宜都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夷陵州。
清順治四年(1647),宜都隸屬於荊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屬荊州府。同治四年(1865),縣境內設14鋪、36保、99甲、13市鎮。
民國初年,宜都縣屬湖北省荊南道。民國11年(1922)屬荊宜道。民國19年(1930)設4區,有集鎮13個。民國21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38年(1949)6月,全縣劃分為3個區、1個督導區,17個鄉鎮。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劃屬湖北省宜昌專區,縣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枝江縣,將其所轄區域劃歸宜都縣管轄。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宜都工業區撤銷,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62年12月,恢復枝江縣制,白洋等6個區和江口鎮劃歸枝江縣管轄。
1970年後屬湖北省宜昌地區,198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縣級)。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為宜都市。1949年至1957年,宜都縣隸屬宜昌專區;1958年至1961年隸屬宜都工業區;1962年至1969年隸屬宜昌專區;1970年至1992年隸屬宜昌地區。1992年至今屬宜昌市管轄。

閱讀全文

與宜都歷史上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